产值和税收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8 10:4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值和税收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产值和税收的关系

篇1

受益于丰富煤炭储量和产业的高增长,陕西产煤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是,这种靠煤炭资源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弊端已经初现,以黄陵县为例。

一、经济结构与税收缝隙

根据2013年数据,黄陵县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煤炭产值为96.63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136.35亿元)的70.87%,占国民生产总值GDP(159.95亿元)的60.41%。煤炭产值所占经济工业指标比重之大,经济对于煤炭工业的高倚重度,表明黄陵县属于典型的单一资源型经济。

而过度依赖单一或寡数产业的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无疑会增加经济的运行风险。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8-2011年,煤炭市场处于上行期,原煤价格、产值和销售额都在上涨。到2012年,黄陵县原煤产值和销售额虽然在增长,但在价格下降的因素影响下,增幅开始下降。而到2013年,在煤炭产量同比增长3.51%和销量同比增长8.22%的情况下,价格每吨同比下降16.75%,产、销量的微小拉动无法抵消价格的大幅下滑,导致原煤产值和销售额缩水。说明黄陵县煤炭市场已经进入下行期,开始影响黄陵县整体经济。

二、GDP与税收关系

根据1987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和该国的人均GDP呈正相关。利用黄陵县数据,以GDP为自变量,国税收入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线性方程:

Y=-4.057846+0.238146X (R2=0.978134 F=134.1976)

(-2.632035*)(11.58437**)

其中,“*”表示t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t检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结果符合预期:自变量的系数为正,国税收入随GDP的变动而正向变动。GDP是税收的基础,经济发展必然增加GDP总量,扩大税收基础,使税收增加,反之,则会造成税收减少。

税收与GDP的线性关系说明税收对经济运行状况及GDP保有敏感度,但如果税收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即税收弹性(Δt/t/Δy/y)大于1,会使得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敏感度加大,经济的微小波动必然会对税收带来较大影响,增加税收风险。这有效解释了在煤炭资源型经济条件下,煤炭市场下行对税收产生缩减影响。

黄陵县国税收入从2008年的7.8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0.06亿元,增长1.56倍,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采取短、中、远期扶持手段,帮助煤炭传统产业度过难关。在短期,要降低煤炭行政收费,减轻企业压力,稳定煤炭市场供应;中期则加强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升级改造,降本提效,拓展市场;远期则要拉大煤基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煤能就地转化和煤化工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建立循环、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非传统重点行业,推动经济和税源结构更趋合理化,从而有效分散风险。2013年黄陵县旅游业占全县第三产业产值的56.89%,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必须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转型升级,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带动酒店、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篇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税收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GDP的增加是构成税收收入增长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财政税收收入与GDP产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探索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税收收入与GDP的差异性分析

(一)影响程度方面的差异

国内生产总值是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和体现。财政税收收入虽然从总体上看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但地方财政收入还体现着与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在不同时期,由于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变化,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二)核算原则的差异

目前,我国GDP主要是依据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的。由于企业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GDP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即生产的产品,无论当期是否销售,都应计入当期的地区生产总值中。而财政税收收入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只核算当期实际缴入国库的资金,对于当期生产出来但尚未实现销售的产品,或者虽然已经销售但由于企业拖欠税款等原因而导致的不能入库的商品,政府都不能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因此,由于核算原则的不同,会产生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

二、财政税收收入与GDP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变化应该是保持同步的变化规律。但是受我国经济条件自身的限制和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财政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有一些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集中性财力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这种状态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如果持续下降,将会出现很多的弊端,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下降。2.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非国有经济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所增长,而同时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下降。但是当前我国的财政收入90%以上是来自税收,而税收的收入60%-70%来自于国有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有经济创造的税收在降低,因此全国财政收入中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收入分配向着个人倾斜。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所增长。个人的收入增加,但是从居民个人手中所缴纳的税款比例比较低,造成了税款的大量流失,这也影响了财政的增长幅度。4.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这是影响财政税收收入和GDP的重要因素。每一年的GDP的增长不同。这主要是受当时国家经济治理整顿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会使全国的经济受投资拉动的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以后相近年份的GDP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经济效益的制约性,经济效益不佳将会导致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同时GDP的增长也会产生波动。特别是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我国许多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产生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的现象,生产出来的产品滞销积压,形成了有产值无税收的状况,而有些企业陷入了财政困境,形成有销售无收入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税收和GDP的产值。

三、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的特点

(一)不同地域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财政税收的收入对GDP的影响较大,对我国的经济实力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相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财政税收收入对GDP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因此不同的地域影响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二)财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当前现在的财政税收收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的贡献率下降,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下降。

(三)我国的财政税收入对落后地区经济的拉动效果不明显

从近几年中国的GDP收入的数据看,GDP在各年上升的很快,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例如宁夏、青海等地,财政税收收入一直处于徘徊中的迂回,对于经济的增长不能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整体上对GDP的产值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充分说明我国税源的结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税收收入的来源呈现出地域的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税收的收入比较高,而在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篇4

一、引言

一国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历来是各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对于税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虽然国内诸多学者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受较多非政策因素的影响,税收政策究竟能否激励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很难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实证检验。本文力图另辟蹊径,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学说的角度,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二、理论溯源

1.内生增长理论

国外文献多在经济增长的框架内分析创新活动的水平和意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说明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来自技术进步,并将技术进步假设为外生给定,并未解释技术进步源自哪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需要超越新古典增长理论,并建立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由Romer(1986)、Lucas(1988)开创了使增长率内生化的理论,即内生增长理论。按照内生增长模型:Y/Y=K/K=sA-δ(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A为常量,衡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收入也一直增长。由该模型可以得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如税收政策)会使经济增长不断地提高。由于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定,将技术创新活动视为内生,所以一国政府能够利用税收政策影响本国的R&D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企业家行为,以刺激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增长。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经验研究均支持创新活动对于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已被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决策部门所广泛认知。

2.创新理论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首创,他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理论”。Schumpeter指出,创新可以理解为“是把一种以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进一步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即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另外,Schumpeter强调通过“创新――模仿――适应”这种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Schumpeter (1942)指出,企业家活动能够产生新的观念,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家行为来激励创新活动,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纳尔森和阿罗的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森和阿罗(Nelson,1959;Arrow,1962)最早将市场失灵理论运用于技术创新研究。他们认为,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经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的一系列情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存在政府干预经济,以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他们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源于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特征:创新收益的外部性、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和不确定性。创新的外部效应一般是正的外部效应。创新收益的外部性体现在溢出效应上: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创新市场的溢出效应、创新收益的溢出效应,由此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技术创新的规模与风险也限制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创新活动的特点为政府介入企业技术创新,制定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以减少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差距,矫正市场失灵提供了制度基础。

纳尔森认为,一般理论意义上,在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技术的主要供给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快科技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

3.外部化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亚瑟・C・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研究市场机制是否一定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时,建立了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社会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是对等的,当国民收入实现平均分配时,社会经济福利处于最大化状态,改进社会福利的最根本途径是增加国民收入,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资源最优配置。庇古以完全竞争为前提,提出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但是,庇古通过分析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仍然会出现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由此建立了其外部化理论。庇古认为,这一背离表明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并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并不一定就能引导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帮助经济达到最优配置。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低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公共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以提高边际私人纯产值;对于边际私人纯产值高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情况,政府也可以对私人企业征税,从而实现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处处相等。庇古的外部化理论为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如税收政策)进行干预,促进资源最优配置,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福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说大多认为税收政策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至于政策激励的效果如何,笔者认为,由于存在诸多难以剔除的非政策因素影响,很难进行实证检验。

篇5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65-05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了做大经济总量,建立开发区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从县域经济发展看,无一例外地采用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资金,但对其财政绩效研究较为薄弱。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讲求绩效的先进理念引入我国,财政领域逐步重视支出绩效评价,并以此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很有必要研究其绩效问题。本文以广西武鸣县为例对招商引资的财政绩效进行分析。

一、武鸣县开发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一)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概况

武鸣县伊岭工业区位于县城附近,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2002年起建立工业区,2010年被确定为广西A类产业园区。该县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县份,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近年来,该县提出了“工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工业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工业区对全县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吸引投资,工业区在头五年实行了较为优惠的财税扶持政策,主要有:按国家规定执行全部税收减免;实行财政扶持金、财政贴息和财政奖励政策;按成本价收取土地出让金,但对投资方三年内纳税额(地方所得部分)超过地价总额的,给予等同于地价款的奖励;按下限收取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基本建设项目规划咨询费,减半征收小城镇建设配套费;帮助争取上级各项扶持资金,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技改补助、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贷款额度;给予投资者在交通、通讯、就医和子女入学、就业等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专窗,经营及居住满一年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9年起,武鸣县适当调整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总体上优惠力度有所减弱。具体来说,提高了给予财政扶持金的条件,如给予30%财政扶持金的条件由对县本级税收贡献5—20(含)万元提高到20—50(含)万元,其他各档也相应提高;不再实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以及对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企业新增税收5万元以上给予30%奖励的政策;享受优惠政策的期限由自企业投产之日起五年内缩短为自企业投产之日起三年内。

(二)武鸣县工业区与周边工业区优惠政策比较

比较其他相邻工业区的优惠措施,可以发现,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有着地处市区、财力较多等优势,给出了税收奖励、配套资金扶持、改制工作经费补助、上市工作经费补助、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培育创业投资补贴、搬迁补助、自建厂房补助、租赁厂房补助、物流费用补助、联网审批管理补助等多项扶持措施。其税收奖励措施有:入园企业自认定为软件企业之日起三年内,企业增值税进高新区财政部分的50%及所得税、营业税进高新区财政部分第一年达到5 000元人民币以上、后两年达到一万元人民币以上时,经软件园管理中心审核后,由高新区财政分别等额奖励给企业。最有特色的是创建“无费区”,免收环保审查费、企业代码证及培训费等1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灵山县则对五年内交纳“两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该部分税金8%~17%的累进财政扶持。此外,灵山县采取了一厂一策的做法,给予各个工业区内企业数额不等的财政扶持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投资,提高本地的经济实力,也提高本地区在与其他地区竞争中的话语权。

总体而言,武鸣县的财政扶持金力度是很大的,但限于县级政府的权限和财力,已经是倾其所有了。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些特点:县域招商引资财税优惠以奖励为主,奖励往往与产值、完成投资、税收贡献挂钩;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奖励政策较少与就业、技术引进、培育企业壮大规模挂钩,其政策导向是做大产值、税基。而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高新区则侧重软件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其行业导向比较明显。

(三)武鸣县工业区与周边工业区生产要素比较

除此之外,笔者还对这几个工业区的投资成本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1。运输成本方面没有太大差别,武鸣县工业区水价较高,电价没有优势,地价比市区便宜,但高于灵山县。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入园企业到这里投资落户主要看中的是地理位置好、政策优惠、自然资源丰富;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土地价格优惠、税收优惠最受投资者青睐;对于投资环境,普遍认为比较好,并认为全部或多数兑现了所承诺的优惠政策;从政策期望看,多数企业希望增加和完善优惠政策、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招商项目策划与包装。

二、武鸣县开发区财税绩效的具体分析

(一)园区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情况

2002年至今,工业区共引入企业144家。目前已投产105家,在建39家。按年销售收入2 000万元标准计算,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6家;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标准计算,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26家;2010年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9家。从行业分布看,林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最多,合计超过50%(表2)。

从调查情况看,有些企业很有发展潜力,福建、浙江等地客商投资的陶瓷企业共有7家,靠近消费市场,技术比较先进,生产、销售情况良好,都表示将继续扩大生产,增加生产线。

2.资金到位情况

据统计,入驻的144家企业协议合同投资额608 353万元,2010年实际投资额327 715 万元,资金到位率53.87%。

3.实现产值情况

按照工业区的统计数据,入驻的144家企业协议合同产值1 266 794 万元,近三年实际产值及占协议合同产值的比例见表3,各行业产值比重见表4。从表3、表4可以看到实际产值占协议合同产值的比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各行业每亩创造产值相差较大。

(二)工业区引资成本分析

招商引资成本包括税收减免、财政扶持、财政奖励、征用土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管委会工作经费等方面。2003年至2010年,各项财政投入及税收减免合计为16 792万元。

(三)工业区税收贡献分析

总体来说,汇总2002年以来的数据计算,工业区企业协议产值税收贡献率为3.78%,2009年、2010年产值实现率分别为25.05%、34.98%,产值税收率分别为0.74%、0.71%。

1.上缴税收情况

按照协议合同,达产税收贡献额为47 879万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实际缴纳税收(不含耕地占用税)分别为2 088.44、2 343.96、3 136.57万元,分别为协议合同达产税收额的4.36%、4.89%、6.55%,呈现上升态势。2008—2010年三年均无税收的有14家。近三年工业区企业缴纳税收占全县本级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56%、11.62%、12.55%,尚未发挥支柱作用。

从工业区单个企业的税收贡献看,2008年缴纳税收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3家,占当时全部入园企业(125家)的2.4%;缴纳税收超过10万元的有42家,占企业总数的33.6%。2009年税收超过100万元的有6家,占2009年入园企业(135家)的4.44%;超10万元的有39家,占28.89%。2010年税收超过100万元的有9家,占2009年入园企业(144家)的6.25%;超10万元的50家,占34.72%。

2.税收行业结构

从各行业的税收贡献看,建材业、林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较多,且比较稳定,而制药业提供的税收呈现下降趋势,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比重最低,纸塑包装业提供的税收尚不稳定,机械制造业的税收贡献率上升较快,潜力较大(见表5)。按国税、地税分,以国税系统征收的税收为主,2002—2010年,缴入国税系统的税收收入为5 932.48万元,占工业区企业全部税收贡献额的80.6%。但从变化趋势看,工业区企业对地税系统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这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件好事。

剔除耕地占用税,2006—2010年工业区企业缴纳税收合计为10 911.50万元,与2003年以来的财政投入及税收减免额相比,相当于招商引资成本的64.98%(没有考虑其他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与进入园区企业头几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有关,也与园区建设初期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有关。

3.分行业税收贡献率

根据武鸣县财税部门及工业区提供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了有比较完整统计数据的2008—2010年分行业产值税收贡献率、销售收入税收贡献率(见表6)。从表6中数据可以看到,六大支柱行业近三年的产值税收率大多不到1%;销售收入税收率绝大多数高于1%,甚至达到两位数。为了评价工业区这些支柱行业的税收贡献指标,借鉴了相关研究机构提供的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按对应行业比较后发现,武鸣县工业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机械制造业的税收贡献率尚未达到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建材业则高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林产品加工业没有同类参考数据。

三、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比较武鸣县工业区“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可以看到所规划的六大主要行业已经发生变化,而实际形成产业集群的尚没有,反映出县域对园区发展长远目标的前瞻性研究相对薄弱。由于武鸣县地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基础无法与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类比,往往是根据实际招商的情况来“总结”产业定位,而难以事先科学地确定发展方向。

从工业区的六大主要行业看,有的产业关联度不够高,企业间的交易占全部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也有待提高。产业集聚理论认为,大量联系密切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和提高,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发展工业区理应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但多数县域在行业选择上,在园区发展初期更多地考虑增加企业的数量,难以完全做到“招商选资”。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与地方政府所处的两难境地有着密切关系,也与政绩评价体系紧密相关。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一些省级政府按招商引资的产值、投资额等总量指标奖励市县政府,按GDP、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对市县政府排队和奖励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在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市场自身的选择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只有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全建立起来,形成引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关注财政绩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起包括官方评价、社会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尚待提高

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武鸣县土地属于四类第十等,在有统计数据且行业归属明确的72家企业中,有20家尚未达到国土资源部2008年《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单位土地投资强度要求。全部144家企业中,有83家提供了实际投资额数据,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57万元,低于广西2007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其他工业园区(集中区)一般不低于80万元”的标准。

在土地资源有限,国家拉紧土地供应闸门,引导地方走节约土地、集约化开发道路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面临着扩大招商与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县域工业区在园区级别、知名度、优惠政策、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无法与大城市中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竞争,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把企业拉进来,招商质量让位于数量。

(三)财税贡献率有待提高

从上面分析的数据看,工业区的财税贡献率还有待提高,工业区企业缴纳税收占全县本级税收收入的比重也迫切需要提高。遍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优惠政策,轻财源管理的倾向,财税部门对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还没有建立全面、准确的核算制度,过多的税收优惠将使企业产生严重依赖,影响经济发展内部自我激励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多年以来,税务部门通过下达收入任务来推动工作,地方税务部门重视完成收入任务、轻视政策导向和财政绩效的现象有待改变。

(四)引进资金与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不够同步

截至目前,武鸣县工业园区还没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企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林产品加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占园区企业家数的一半,但主要是粗加工,附加值不高。从劳动力需求看,技术人员都是投资者从外地带来,员工多数从本地招聘,主要是当地农民。这种现象既与县域生活环境比不上城市有关,也与科研院所改革滞后有密切关系。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集中在城市里,享受着准公务员待遇,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五)部门间尚需建立紧密协作的工作机制

从调研中发现,招商、财政、税务、发改委、国土、环保等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定期会商分析机制。各部门依据本系统的标准对入园企业进行审批,信息沟通与交流相对不足,垂直管理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即“条条”与“块块”之间不同的部门利益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完善现行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园区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县域经济发展只有突出特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应立足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放眼未来,必须淡化GDP目标,从外延式的单纯增加资金、人力、能源、土地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对附近园区相互竞争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同质竞争,打造特色与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可以考虑与高校、各类研究机构合作,采取技术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共同研制新产品,在部分行业取得突破,走出一条创新发展道路。

(二)建立包括财税贡献率在内的园区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以往开发区招商引资主要通过发改委、环保、工商、国土等部门设置前置条件审批,忽略了财税贡献指标。应综合考虑招商引资对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制定科学、系统的进入门槛(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就业、外贸创汇、增加商品供应、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提高要素经济效益方面科学设定园区准入标准。建议建立包括企业规模、财政收入贡献、提供就业、纳税诚信、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等多方面的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在审批项目阶段、项目进驻阶段、项目成熟期分别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确保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通过招商、财政贴息、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配套条件,促进园区健康发展。拓宽筹资途径,创新筹资方式,加快工业区员工宿舍、超市、公交车站等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帮助企业尽快扩大投资,实现达产目标,提高工业区的财税贡献率。

(三)建立考核机制和引进项目退出机制

一是在项目进驻的各个阶段做好考核目标设定、组织考核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引进项目退出机制、企业经营的市场淘汰机制,对于规定年限内没有达到设定的单位土地面积财税贡献的,停止享受优惠政策,补缴土地出让金等费用,或者加倍缴纳,通过经济措施迫使其退出园区,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价高税大产品仍是招商引资的首要选择,引进项目的重点应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吸引产业关联度高、对上下游带动作用大的行业;对投资强度较低的木材加工等企业逐步鼓励做大做强;对土地利用率低,对经济、财税贡献较低的企业收回土地,或征收较高的土地使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回减免的各项税费,取消所有优惠政策。

(四)加强财税管理

一是建立招商、财政、税务、发改委、国土、环保等部门定期会商分析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加强对税收优惠的核算、税式支出预测与管理,改变片面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做法。三是除了加强招商力度、引进新的企业外,更重要的是继续培育已经入园的企业。工业区管委会、财税部门需站在做大做强园区财源的角度,加强园区项目及企业的财税管理。

(五)做好配套改革

一是用好、用活现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上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企业技改资金、技改贷款贴息、科技发展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专项补助。二是通过外引、现有企业重组改造等方式,吸引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的科研院所入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含量。三是鼓励、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做大做强。财税优惠政策不仅瞄准项目引进,而且引导企业不断做大规模,通过制定实施累进式扶持政策,培育若干龙头支柱企业,形成带动效应。四是上级扶持应与招商引资财税绩效挂钩,引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五是加快科技、教育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鼓励他们到县域经济中创业,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6

1994年来,随着全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征管法的实施,__经济建设和国税事业有了巨大腾飞。十年来国税共组织税收收入209315万元,从94年的9951万元上升到20__年的35821万元,翻了近两番,年年圆满完成省局下达的各项税收任务,占财政收入534794万元的39.14%,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税收随经济波动而起伏。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gdp增长率有升有降,20__年gdp增长率达28.05,而国税收入增长率为-3.39,与gdp增长率异步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20__年与20__年相比,油田原油产量从70万吨减少到65万吨,平均价格从1500元/吨降到1200元/吨,原油基本无利润可言,与20__年相比所得税减少6000万元左右,同时增值税减少3500万元,这样使国税收入同比减少,呈负增长状,造成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异步。20__年、20__年税收增幅与gdp基本增幅同步,体现出我市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2、经济与税收收入的主导移位。我市从经济类型来看,非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发展迅速,股份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税收收入的主导。近5年来,我市国有、民营经济稳步发展,股份制经济和涉外企业日益增多,各种经济成份全面发展。股份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已由1999年的13.5%迅速上升至20__年67.14%,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69.98%降至20__年的20.62%。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通过上表,我们对不同类型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其税收收入贡献率进行比较,以衡量这两个比重是否匹配。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9%,其税收收入贡献率却高达76.35%,国有经济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税收任务。与此相对应,非国有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1%,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为24%。到20__年这一现象稍有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9.8%,税收收入贡献率为69.87%,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0.2%,税收收入贡献率为30.13%。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的税负水平。涉外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3.3%上升至20__年的4.45%,而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由2.53%上升至2.67%。这说明在整个税收收入的分配格局中,由于国家对涉外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的倾斜,给予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涉外企业的税收负担率要低于内资企业。

3、全市税收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__年两税与gdp弹性系数为0.87,而02、03两年为1.61、1.19均在1以上,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速,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从20__年来,国税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使税收收入每年增收1000万以上,20__年、02、03年分别征收“个人利息所得税”1273万元、1582万元和1802万元。

二是本市经济发展所致。20__年后,我市经济从低谷开始回升,我市纳税大户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扭亏为赢,20__年入库企业所得税11820万元,20__、20__、20__年分别入库企业所得税5674万元、4151万元、4200万元。__制药是我市一家上市企业,由于上市引来了大量资金,通过几期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使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同行业中占居较大优势,三年来入库税收分别为695万元、768万元、1168万元,比20__年480万元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华盛铝电和江钻股份是我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三年来这两个企业累计入库税款分别为5189万元、9830万元,为我市税收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加大征收管理力度。一直以来,我市国税系统始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政策为方针,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打造“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新的征管模式,改善税收环境,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依法办税;宣传税法以提高国民纳税意识,依法纳税。信息技术是税收征管强大的工具,从五年前我市国税系统城区就试行电子申报缴款,税款直达,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使税收申报及时快捷,通过纳税人预存税款,减少了税务部门一定工作量,同时可保证税款及时划解入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抓征管质量一直是我税收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基层申报率、入库率等指标的考核,管理与效益挂钩,职务与责任结合,加强重点税监控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和稽查工作的力度,压缩陈欠,杜绝新欠增加了税收,对税收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部份“虚收”税款。

4、百元gdp两税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__年、20__年、20__年三年全省百元gdp两税含量平均为3.9、3.98和4.14,而我市分别为2.85、2.97、3.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两税”税源减少,20__后,我市消费税源骤减,油田石化厂按国家政策停产倒闭,从20__年入库消费税2197万元下降至20__年的349万元,且三年来都是收的往年存欠。二是我市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含量不高,从上表看,工业增加值20__年同比下降18.4%,20__年同比下降14.89%,20__年同比有所回升,三年来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值见下图),同时工业环节欠税较多。三是商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至使商业企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商业税收占总税收含量减少,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含在不缴纳增值税的饮食业,也影响了我市百元gdp两税含量。

二、税收政策变化改变了税源结构

1、增值税、消费税税源情况:“两税”额逐年上升,其中增值税上升势头可喜,而消费税骤减,占总收入比例从7.32

%下降到1.68%;原因是:根据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__)第6期会议纪要精神,该厂已于20__年11月25日关闭,停止生产,原加工原油计划17万吨拨给荆门炼油厂。该厂多年来,一直我市的纳税大户,每年加工原油17万吨,实现入库消费税1800万元左右,增值税1300万元左右。该厂的关闭,使一些依赖于石油化工厂的附属企业如江汉油田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油脂化工厂等诸多企业也将随时之关闭。这样,该化工厂的关闭使我市税源直接减少“两税”3300万元左右,其中消费税源1800万元。2、营业税源情况: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从20__年起,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在国税所纳营业税税率从3%点按每年下降一点执行,到20__年后国税无营业税可纳。营业税入库从20__年384万元下降至20__年0万元。

3、企业所得税税源情况:全市现有企业所得税征管户151户,监管企业17户,在征管户数中,20__年元月一日以后新办企业113户,原有企业21户。省局下达我市全年所得税收入计划6000万元,共完成4302万元,占年收入计划71.7%。我市的主要所得税税源大户为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钻股份公司__制造厂、湖北省烟草公司__分公司、中石化湖北石油公司__分公司等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源结构中,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和江钻股份有限公司__制造厂,这两户企业占我市所得税收入的96%。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全年共入库所得税4200万元。江钻股份有限公司__制造厂是从20__年10月划归我市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划归我市征管后共入库税款1035万元。

4、个人利息所得税情况:从20__年下半年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以来,累计入库5303万元,该税种税源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

5、从级次上看市级收入比重加大

三、税源相对集中,地区、企业、行业、经济类型之间差异明显

我市税源分布呈现出四个特点:

1、地区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于油田地区,从表中可看出:我市税源主要集中在油田地区,油田地区是我市税源的主体,对我市税收起支柱作用,三年来累计入库税款69978万元,占我市三年总收入97472万元的71.79%,三年来油田税收占总收入比例有一定下降,从76.05%降至20__年的68.86%,主要是__地方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城区部份企业经济状况好转,部份乡镇新起了一些小型企业,这些小税源对我市税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油田地区的税款入库直接影响我市整体税收情况。油田地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工总厂和油田昊江公司,20__至20__年,三年来这五家企业累计入库税收为21452万元、20786万元和22333万元,分别占油田3年来税收总额22845万元、22468万元、24665万元的93.9%、92.5%、90.55%。园林城区是我市需要重点培植税源的地区,三年来城区入库税收占全市总税收比例逐步上升,由20__年的9.14%上升到20__年的15.52%,该地区代表企业有:__制药、__市供电局、__市烟草公司、__市棉花公司、__市石油公司。乡镇税源是我市税源的补充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市19年乡镇、场、办事处每年入库税款占总收入在15%以下,三年来,这部份税收占总额比例处于上升状态,主要是部份乡镇企业有一个新的发展,乡镇企业的代表企业有: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金港化学科学有限公司。

2、企业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少数重点企业,重点纳税户是我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我市总收入的80%以上。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重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近几年来,纳入全市重点管理的企业有:晶鹏纺织、环保集团、园林青集团、__制药、化工总厂、金港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幸福实业、华盛铝电、化肥厂、亚利服饰、__盐化厂、摩托车厂、瑞康药业、东方机械厂、江赫医用材料厂(市直企业十六家),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昊江公司、利达公司、供电局、烟草公司、棉花公司、石油公司、江汉棉纺。抓好这些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摸清掌握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等于抓到了我市税收税源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掌握了我市税源的家底,局领导十分重视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多次反复在会议上强调要抓好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总局和省局也十分重视重点纳税户的管理工作, 20__年我市纳入省重点纳税户管理的企业有:湖北省烟草公司__市公司,__市供电局,幸福集团铝材厂,湖北__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__制造厂,湖北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等8家企业。

3、行业差异

我市税收主要来源集中在少数行业,从上表可看出: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采矿业两个行业。其中:制造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__年的37.8%上升到20__年的52.20%;采矿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__年的46.53%上升到20__年的35.23%。在制造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14182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76149万元的18.62%,这部份税收来源于江钻股份和华盛铝锭两家企业。在采矿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30619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的40.21%,这部份税收来源于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的原油开采。

4、经济类型差异

十年来我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税收结构也相应改变。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几年来,股份制企业占我市税收比重越来越大,取代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国有、集体企业税收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港澳台外商、私营企业比重略有上升,成为我市税源不可忽视的重要部份,前景十分远大。民营经济税收增长缓慢。至20__年底,我市国税部门登记个体

工商户4281户,私营企业88户,实现国税收入3419万元,仅占全市入库税收的9.54%,而全省民营经济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为28.2%,而且5年间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增长仅为51.7%,也大大低于五年来全市国税税收增长率。再加上民营经济往往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税务机关只能对其采取定额征收的方法,目前普遍存在核定税额偏低现象。如此,势必减少民营经济在税收收入中的份额。四、同全省税收负担率比较我市宏观税负偏低

1999年我市税收负担率为2.86,全省为4.43,20__年我市为3.82,全省为4.8,均低于全省指标。从掌握资料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大的消费税源,由于江汉油田石化厂因政策因素关停,使我市失去主要的消费税源,消费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3.7%降至20__年的1.68%,而全省的平均比重为14.2%。

2、第二产业gdp中,工业附加值低,对增值税影响较大。全市20__年工业总产值为1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37.26亿元,工业附加值率不足33.3%。

篇7

一、辽宁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的关系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两个显著的经济总量指标分析辽宁省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GDP、辽宁省税收收入总量(TAX)。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对于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方面,在计量经济学领域,成绩卓越。本文采用了协整检验来分析辽宁省TAX与GDP是否存在稳定关系,从操作方法上分为单一方程的EG两步法检验和多变量联立方程的Johansen最大似然法检验。

1.平稳性和单整性检验

用ADF检验法分别对辽宁省1994年-2009年的TAX和GDP进行平稳性和单整性检验。首先观察时序图,如图1所示。

图标显示TAX和GDP都有很明显的上升走势,因而采用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模型(2-3)进行检验,ADF法检验结果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TAX和GDP二者的T统计量值都大于1%、5%、10%这三个显著水平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

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对其用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TAX和GDP都是二阶单整的。后面对他们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对TAX和GDP这两个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如下:

TAXt=α+β*GDPt+μt

用OLS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TAX=0.1827*GDP-214.0129

(65.262 ) (-10.0746)

R2=0.9967 D-W=1.337

对以上方程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如下模型:

Δμt=α+ωμt-1+εt

得到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T统计量值大于专用于协整检验的ADF临界值,序列TAX与GDP之间不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前文检验出辽宁省TAX与GDP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下面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看看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目前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常用检验方法。由J.Grange在1969年提出的,在此以后,又有很大的发展。

在Eviews6.0软件中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99.2%把握水平下,接受TAX是GDP变化的原因的这个假设。然而在85%把握水平下,可以拒绝GDP是TAX变化的原因的这个假设,从而说明TAX与GDP的因果关系只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

二、基于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的税收增长分析

(一)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

根据税收理论,税收收入总额(TAX)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GDP(X1)、工业总产值(X2)、财政支出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外贸进出口总额(X5)、职工工资总额(X6)、固定资产投资额(X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等。下面选取1994-2009年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数估计法(简称“OLS”),建立税收收入总额(TAX)的非线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确定影响TAX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多少。

(二)建立逐步回预测模型

非线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为:

TAX=β0(X1) β1(X2) β2(x3) β3(x4) β4 (X5) β5(X6) β6(X7) β7(X8) β8ε①

①式中,β1-β8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项。β0为估计参数,对①式两端取自然对数。

能够得到如下非线性对数模型:

1n(TAX)=lnβ0+β1ln(x1)+β21n(x2)+β3㏑(x3)+β41n(x4)+β51n(x5)+β61n(x6)+ β71n(x7)+β81n(x8)+Inε ②

对所选的样本区间数据,对②式应用“OLS”法,得模型如下:

LOG(TAX)=-2.893+0.924*LOG(x1)+0.012*LOG(x7)+0.262*LOG(x4)+0.167*LOG(x3)+0.126*LOG(x8) +0.119*LOG(x6)-0.556*LOG(x2) + 0.248*LOG(x5)

(-0.727) (1.369)(0.064) (0.508) (0.62) (0.207) (0.291) (-1.446) (1.784)

R2=0.999 F值=899.95 D-W=3.193

篇8

20*年,*市个体私营企业达36171户,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1.70%;出*货值42.62亿元,增长9.60%;入库税收6.64亿元,增长61.40%;新增投资11.54亿元。

*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发展越来越快。2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年增长1*.*%,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24%。

2、地位越来越高。2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5000万元的有145户、50*—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20*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比*年增长64.87%。*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收藏到网摘:

-

20*年4月9日至4月12日,*民营经济调查组一行6人对位于粤西山区的*市三县(市)一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了为期4天的调查和了解。199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经验作法对我省其它地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0*年,*市个体私营企业达36171户,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1.70%;出*货值42.62亿元,增长9.60%;入库税收6.64亿元,增长61.40%;新增投资11.54亿元。

*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发展越来越快。2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年增长1*.*%,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24%。

2、地位越来越高。2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5000万元的有145户、50*—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20*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比*年增长64.87%。挑战,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所以,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加快市场营销营网络建设。目前,全市重点私营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比如喜之郎集团,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从生产制造到网络销售,构筑了一条龙的工程体系,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便做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消费者就喜欢什么”的良性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中居于世界第一位,产品远销英国、北美等海外市场。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一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和观念还要进一步解决。“补充论”、“社资论”的观念在少数部门和少数干部中还有定的存在。一是前置审批过多。二是个别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

(二)行业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四是资本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仍以家族式资本为主,实行家长式的管理,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难以建立完整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有效的融资和资本扩张,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效果和经营规模,限制了企业的优化升级。

(三)个体私营经济融资困难。银企之间良性互动的正常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私营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缺乏有效的融资管道。

(四)管理模式滞后,影响自身发展。私营企业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和家长式决策。这种模式适应不了企业再扩大、再发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致命的弱点,导致企业决策科学性、准确性差。

(五)人才严重缺乏。私营企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加上未能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队伍,造成企业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薄弱。

三、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省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确立,但在国民经济三大构成中,民营企业这一块发展不太理想,针对上述原因,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强指导,打好“品牌”,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篇9

一、税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强动力。一般来说,经济总量的增长会使税收收入随之水涨船高。从全国范围近几年情况来看,税收弹性系数一般在2.5左右,为富有弹性。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比,就会带来税收收入增加约二点五个百分比。由此可见,对于税收来说,经济总量的规模至关重要。

税收规模是税收收入量的界定,经济总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评测税收增长能力,还要看税源的结构。我国的税制表明,在同样一个经济区域,不同产业往往对应不同的税收政策,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税率和各种倾向性税收优惠政策上。产业结构直接决定着税收的结构,通过初步测算,鄱阳湖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税收结构的关系密切。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与税收增长率成正相关,而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与税收增长率成弱负相关。这指明,当前鄱阳湖区的税收增长率主要还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的,且在第二、三产业中,以第二产业为大。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产业结构决定税收结构。因此,要客观预计建成后的税收贡献,就不得不先考察建成后的区内产值规模和产业结构。

二、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其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目的,是在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和经济的时空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分类、分步实施各项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特有的生态产业与合理的经济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建成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具有环保型产业结构的经济区域,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环保型产业结构是指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在不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甚或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善。目前,环湖地区的产业结构仍是"二三一"结构,鄱阳湖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总产值51%,高于产业结构合理的发达地区的这一比重,鄱阳湖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36%,也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这一水平。那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进一步理顺产业结构,使之与发达地区总体趋于一致,朝着"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方向调整。但又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实践上,就要求"三促一限":加快发展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交通和金融等服务业,鼓励发展治污产业和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

从经济规模上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的经济重地,2010年江西全省的GDP为9435亿元,环湖地区六市总产值6204亿元,达全省的65.76%。但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又会给鄱阳湖地区的经济规模带来怎样的变数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几乎集中了江西省全部支柱工业的精华。其中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以及这些行业产品产量的70%-95%都集中在这一地区,而这些工业又几乎全部是高污染工业。随着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这些支柱工业在发展上没有政策优势,要发展,就要先治污,这样生产成本上去了,发展空间就缩小。而得到鼓励和扶持发展的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物流、交通和金融等服务业又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时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不大,致使建设初期GDP增速可能放缓。但随着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治污措施的不断完善,政府扶植的环保型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环保型产业结构形成的同时,经济总量也必然加速增长。

综上所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期,区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放缓,而进入发展与成熟期后将会有一个较长的加速增长期,最终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系统与强劲的经济增长互推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较好的实现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和经济的时空关系的协调。

无论从区内总产值还是产业结构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那么,区内的税收收入又会有怎样的愿景呢?

三、生态经济区的税收展望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产业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由以上对区内建设前后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可知,区内的税收也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打上深深的"生态"烙印。具体表现为:

(一)税收增长率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将出现"U"型增长期。由于建设初期区内的经济结构由目前的"二三一"向环保型的"三二一"转型,同时经济总量增速也将放缓,这势必导致税收增长率暂时放缓。但随着环保型产业结构的形成,区内生产总值加速增长的起动,区内税收收入也将进入增长的快车道,并将有一个较长持续时期的加速增长期。

篇10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89738.39亿元,是1994年的17.5倍。从1996年开始,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近两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2011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9.03%。因此,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税收的异常增长表示担忧,认为中国税收增长过快,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因为经济是税收的来源,如果税收增长过快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应该适度减税。但是,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一些简单的宏观层面的数字能够完整反映的,理性客观地对税收超GDP增长分析其内在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文献回顾

税收增长过快、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对税收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思路:

第一种主要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关系作为出发点,认为两者的合理增长应该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也就是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同步轮”。 安体富等[1]曾经对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只有在税收弹性小于1的时候,税收和经济间的相对关系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意味着税收增长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即说明政府实质上是推行了增税的宏观政策,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贾康等[2]则指出,我国近年税收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来自于税收征管机制的完善、征管力度的加强和许多一次性因素的影响,若剔除掉近几年每年各自不同的临时性因素,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同时,杨崇春[3]则认为,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提高,其根源是我国当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税收收入高幅增长,其本身就是我国宏观总体税负的理性回归,是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反映。而杨斌[4]则在全面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的税收增长弹性数据的基础上,对“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应该同步”的结论提出质疑。

除了探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外,业内人士探究税收增长之谜的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增长意外的征管、产业结构等角度入手。许宪春[5]认为我国税收的快速增长,除了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和征管力度几个方面的原因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原因,如产业结构升级、外贸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好转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等。而米建国[6]将税收高速增长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基础坚实、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征管水平提高、诚信纳税意识增强、除费正税等。吕冰洋等[7]建立税收增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税收增长的原因,认为征管效率的提高对税收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得税和增值税上作用尤为明显。

不可否认税收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说经济是税收的来源,经济决定税收,但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8]。西方古典财政经济学家指出:税收应该遵循确实需要的原则,税收不能被理性运用的时候,税收的基本原则已经被改变了。一般来说,当税收收入增长过快,税收负担过重,会遏制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当税收收入增长迟缓,税收负担过轻,则政府很可能无法正常履行其公共职能。但是,我们也不能局限于仅从经济因素来看待税收收入。应该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的特点、税收制度本身与变化以及税收征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而,本文主要从GDP增长、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税制结构因素三个方面探讨税收告诉增长的理性认识。

二、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计价法下GDP与税收增长的关系分析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一年)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通常情况下GDP的计价方法包括现价法和可比价法,二者的区别在于现价法计量的GDP包含了物价影响因素,可比价计量的GDP剔除了物价的影响。一般用税收弹性来反映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关系,即税收增长弹性=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由于不同的计价法下GDP的增长率不同,可比价计算的用税收增长弹性1表示,现价法计算的用税收增值弹性2表示。通常媒体上的GDP增长率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已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但税收总额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因此,税收弹性以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为基础来计算比较合理。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可知,现价法计算的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可比价法计算的GDP增长速度,说明物价因素对GDP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物价因素的影响税收弹性1和税收弹性2也有明显差别,现价法下的税收弹性明显低于可比价下的税收弹性,也就是说当税收和GDP均考虑物价因素时,税收增长相对于GDP的增长要缓和的多。以2010年的税收增长为例,可比价下税收弹性高达2.20,也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税收增长超GDP两倍,但是实际上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和税收弹性仅为1.29,税收增长只是略高于GDP的增长。所以,在比较税收增长与GDP增长时,统一计价是很有必要的,与其说2010年税收增长异常,还不如说2010年的通货膨胀尤为厉害。

税收增长直接关系到税负的高低,从表1的计算结果来看,现价GDP下的税负呈现出一种逐年直线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3.95%上升到2011年的19.03%,11年内上升了5.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46个百分点。仅仅从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考虑大口径的其他财政收入)来看,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较低,OECD国家2007年此项目的比重已经达到35.8%。当然,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能完全衡量纳税人的负担,因为还存在很大比重的非税财政收入,这里主要探讨狭义的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变化情况来看:该比重反映出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中间几乎没有回落。而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在不同的年份有高有低,是曲线上升的。说明税收与GDP的曲线上升并没有影响该比重整体的上升趋势,只是改变了上升的速度。

(二)产业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GDP的增长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总量计算的。在这三个产业中,一般情况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增长较慢,而第二、三产业往往又是税收的主要贡献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税收甚至税收结构产生影响,把握GDP与税收的关系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本文运用现价法对GDP和各个产业的产值进行计价,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均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但第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与GDP平均增长率最为接近。因为,不能仅仅从增长率来反映三次产业对GDP和税收增长的影响程度,还应重视各产业占GDP的总比重以及各产业平均增长率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假定各产业当期的增加值分别为:;GDP的增加值为,(i=1,2,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各产业的平均征税率为 ,表示当期增长的税收, 表示增加的税收收入与增加的GDP的比重即税收弹性,其值越大说明税收较GDP的增长越快。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由(3)式可知,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主要收到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平均税率高低的影响。 2001年至2010年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第二、三产业在贡献率方面占绝大比重,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甚微。更重要的是,税收增长值绝大部分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即t2和t3相对t1来说都较高。也就是说,税收弹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情况,以及两个产业的税率高低状况。反映的是税收与GDP之间绝对增量的关系,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相对增量的关系。二者的关系表示如下:

(5)式的结果说明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关系不仅收到税率和产业贡献率的影响,还与基期税负的倒数大小有关。由表1知税负呈现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即其倒数逐年下降,在税收政策和基期税负一定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税收弹性的大小。由于,我国近10年来税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平均税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近10年税收弹性的波动受各产业的贡献率影响较大。结合表1,现价法计算的税收弹性10年内的波动并不明显,这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然而可比价计算的税收弹性波动相对较大,主要是由计价的口径不一致,物价因素引起的。

(三)税制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税收增长的变化除了受到GDP增长、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自身税制结构的影响。不同税种收入在总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同,其增长速度对整个税收增长的影响也不同,下表利用2007年至2011年主要税种的占比与增长情况分析税收增长的原因。

表4 2007―2011年主要税种占比及增长情况

由表4计算可知,5年中税收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1.06%,其他各项税种中增长较快的有国内消费税、进口环节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以及营业税,增长率分别为32.11%、22.73%、21.76%。这些税种均属于流转税。此外,虽然增值税平均增长率不高为13.84%,但是其实现税收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较大,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依然较大。可见,流转税增长对税收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表4可知,国内消费税是增长最快的税种,而由于消费税是以特定征税对象的销售数量或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的,是对同一征税对象的第二次征收,在税收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因此不会对GDP重复计算。这类的税种除了消费税以外,还有资源税、车辆购置税、城建税等。这类税种的征收是税收和GDP增长不同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这类税收增长较快必然会引起整个税收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加快。此外,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会引起税收与GDP不同步的问题。近年来,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幅度较大,平均为22.73%,2010年增长尤为明显,其增长率高达35.72%,超过GDP增长的3倍多。而GDP的增长对进出口产值则以进出口净值为标准核算,所以进口高速增长对GDP而言只是起到一个扣除的作用。也就是说,进口货物的产值对GDP的增长未起到作用,但对税收而言,却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理性地认识到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是由各方面因素作用的一个结果,如GDP的不同计价方式、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等。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或者没有大的适当调整,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就必然存在。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纯地从一些宏观数据去认识税收与GDP增长的关系,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税收和GDP增长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一种合理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但是这种合理关系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需要不断跟进的。

参考文献:

[1] 安体富. 如何看待近几年我国税收的超常增长和减税的问题. 税务研究.2002: (8)

[2] 贾康,刘尚希,吴晓娟等. 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的主张――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论分析与思考. 管理世界.2002: (7)

[3] 杨崇春.税收收入增长的原因及特点. 税务研究. 2005: (3)

[4] 杨斌. 对税收与GDP应同步增长理论的质疑. 税务研究.2008: (9)

[5] 许宪春. 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 税务研究.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