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17: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要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手足口病(或简称HFMD),好发于婴幼儿,尤其2~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为急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在婴幼儿进行传播。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皮肤粘膜损害症状,严重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神经精神症状,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程发展迅速,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该病春季多发,5~7月为高发月份。本文探究了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通过增强对患儿的护理以达到增强手足口治愈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93名手足口患儿。1.2诊断标准:收治的患儿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的HFMD诊断标准[2]。已排除疱疹性口腔炎、口蹄疫、水痘等疾病。1.3调查方法。制作调查表,面对面对患儿家长或看护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接触史、家庭及居住情况、就医史、患儿及看护人的生活卫生习惯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专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显著性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调查共93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35例;年龄1~5岁,平均2.5±1.6岁;病程3~15天,平均10±4天。2.2危险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75.3%的患儿上过幼儿园,89.2%的患儿有不良卫生习惯,91.4%患儿曾有疾病患者接触史,86.0%患儿曾有近期公共场所暴露史。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疾病患者接触史、上幼儿园等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2.3临床表现分析。住院患儿来院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和皮肤粘膜损害,也可见抽搐、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及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见表2。
3、护理要点
3.1一般护理。一经确诊,马上将患儿隔离,尽量单独病房,防止交叉感染。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病房每日消毒,限制陪护人员,控制探视时间。患儿生活垃圾及时清理,用具、呕吐物等及时消毒处理,看护、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制度。3.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温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鱼虾等海鲜类食物[3]。3.3皮肤粘膜护理。患儿要着宽大、柔软的棉质衣服,床铺平整、干燥,被褥、衣服要保持清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以减少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勤剪指甲,保持指甲较短,防止抓破皮肤粘膜,对惊厥的患儿必要时应包裹双手。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感染。3.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3.5发热护理。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粘膜破损导致感染。评价降温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3.6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发热或口腔不适易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首先,医护人员在语言、语气上要注意,要耐心、细致,在语言和行动上安抚患儿。其次,患儿由于主要期间做各种检查、打针、输液等,导致情绪焦虑、恐惧、悲观,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多关心体贴,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最后,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要轻柔,在行动上打消顾虑。3.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神经精症状、二便情况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3.8健康教育。宣传疾病防治知识,预防为主。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包括生活中的卫生指导。对污染物品(衣物、被褥、毛巾、餐具、玩具及其他用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及时清理、消毒。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4、结论
通过对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观察、护理,发现儿童或看护人不良卫生习惯、疾病流行期公共场所暴露等是手足口病罹患的重要危险因素[4]。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儿童看护让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晾晒衣被;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送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提高手足口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熊义芳.手足口患儿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5):112.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破坏程度的逐渐加大,空气质量逐年下降,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但是,呼吸类疾病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这也成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人群范围相对广泛,幼儿、中老年人均有机会发病,此类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患者还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在合理选择治疗手段的基础之上,高质量的护理也能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具体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42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9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48.2±5.4)岁;观察组42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10岁至73岁,平均年龄值为(47.1±5.6)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健康宣教以及吸氧。观察组患者采用应急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首先,在针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患者出院,全程进行护理干预[1]。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突发性死亡的概率整体较高,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患者治疗时间被延误的情况出现,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其次,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他们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临床症状也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急性发作患者需要第一时间接受呼吸道疏通,痰液较多患者需要定期对呼吸道内的痰液进行清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保证病房内部环境卫生,定期对病房内部设施进行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有效降低患者细菌感染问题的发生概率。对于患者来说,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的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是慢性迁延期,在这两个阶段,护理的要点应该为祛痰、镇痰以及控制感染,如果患者自身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将患者的调整到半坐,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喘息的问题,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对患者用药,对患者使用一些具有解痉平喘作用的药物,使患者的咳嗽以及呼吸不畅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除此之外,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呼吸等相关指标,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要能够准备好应急药物,随时对患者实施急救。患者在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尽量避免患者接触过敏原或是受到污染的大气。如果患者的疾病处于缓解期,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则需要尽量建议其戒酒以及戒烟,不仅要保持生活环境整洁干净,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个人卫生问题的关注,降低感染问题的发生概率。要求患者随着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出现感染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身体锻炼以及呼吸训练,使患者的通气量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患者膈肌运动能力的整体提升。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很多患者都存在情绪紧张以及焦虑的问题,还需要做好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部分患者的失眠问题,护理人员要能够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身所患的疾病。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康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呼吸道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整体较高,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的问题已经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涨幅也在逐年增加,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道疾病问题,不仅正常的呼吸会受到影响,同时,自身的情绪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2]。由于呼吸系统疾病不仅有着较高的治疗难度,同时,此类疾病也有着较长的治疗周期,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则非常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等方面的负性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脾气暴躁的问题。因此,在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之外,护理干预也是影响患者后期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方面要辅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促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而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由于此类患者的病情相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更加严重,患者的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在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避免紧急情况发生时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做全而影响抢救,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实现护理工作整体开展质量的提升[3]。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患者疾病急性发作期以及慢性迁延期的护理措施,第二个部分是在患者疾病缓解期的护理措施,同时,心理护理要能够伴随着患者接受治疗的全过程,通过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能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有效消解,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患者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治疗目的,为整体治疗效果的保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患者来说,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越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度就越高,因此,呼吸内科护理人员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避免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发生危险。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要低于观察组患者,这也间接验证了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于患者后期康复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原 ; 抗震救灾 ; 护理
1临床资料
728人次中,成都民兵416人次,当地地震灾民312人次;男性607名,女性121名。平均年龄12~59岁。外伤41人次;内科病人6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1人次,消化系统疾病104人次,其他疾病52人次。门诊728人次中卧床休息620人次,吸氧130人次,饮食护理376人次,留观输液76人次,降温106人次,健康教育704人次。728人次中,有6名民兵因过度疲惫及缺氧,只能一直保持休息状态,接命令提前返回成都休整。722人次经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留观输液、降温、健康教育等措施,经过4小时~6天痊愈。没有发生一例高原肺水肿与脑水肿病人。
2护理要点
2.1卧床休息由于民兵连日参加抗震救灾活动,过度疲劳,加之高原环境的特点:缺氧、寒冷、湿度低,极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患病后耗氧量增加,机体更加缺氧,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可减少耗氧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吸氧护理患病后耗氧量增加,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抗病能力,故留观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
2.3饮食护理高原缺氧,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有的发生应激性溃疡,故应给予高糖、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之饮食。
2.4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输入大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极易导致肺水肿或诱发心衰,输液速度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24小时液体量不超过1500ml。对于呕吐、腹泻、脱水、不能进食患者,根据尿量,液体丢失量补液,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对高热患者积极降温因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高原脑水肿,因此,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给予酒精擦浴物理降温,口服解热镇痛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液。
2.6心理护理民兵在玉树高原地区由于环境特殊,与当地灾民语言不通,离家远隔千里,缺乏亲情支持,加之缺氧诸多原因影响,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担心疾病预后,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些不良情绪增加耗氧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应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果断处理,使患者有安全感;主动接近患者,通过亲切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用爱心、耐心关爱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多方面给患者以体贴、关心和照顾,在护患间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2],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7防御消杀每日两次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对民兵驻地的地面进行消杀,对抗震救灾返回驻地的汽车车轮及民兵的鞋、裤进行“84”消毒液喷洒消毒,对民兵的手依次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清洗、碘伏浸泡消毒。对有伤口者,用碘伏消毒后加戴手套保护。
2.8加强感冒预防工作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注意保暧,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每天分早晚两次,按每人1包抗病毒冲剂的量熬制抗感冒大锅汤,保证每个民兵在外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时及时饮用。
2.9保证水源安全及食品卫生在不能确认玉树水源无污染的情况下,所有民兵的生活用水或饮用水都来自一百多公里外的石渠,饮用水必须煮沸消毒;加强对炊事班所用食品原材料的检查,对变质的原材料进行销毁或掩埋;监督炊事班的餐具消毒,监督炊事班民兵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及衣服清洁,对腹泻的炊事班民兵,及时报请调离。
3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掌握高原患者缺氧的特点,通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使患者减少耗氧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防止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临床资料
728人次中,成都民兵416人次,当地地震灾民312人次;男性607名,女性121名。平均年龄12~59岁。外伤41人次;内科病人6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1人次,消化系统疾病104人次,其他疾病52人次。门诊728人次中卧床休息620人次,吸氧130人次,饮食护理376人次,留观输液76人次,降温106人次,健康教育704人次。728人次中,有6名民兵因过度疲惫及缺氧,只能一直保持休息状态,接命令提前返回成都休整。722人次经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留观输液、降温、健康教育等措施,经过4小时~6天痊愈。没有发生一例高原肺水肿与脑水肿病人。
2护理要点
2.1卧床休息由于民兵连日参加抗震救灾活动,过度疲劳,加之高原环境的特点:缺氧、寒冷、湿度低,极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患病后耗氧量增加,机体更加缺氧,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可减少耗氧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吸氧护理患病后耗氧量增加,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抗病能力,故留观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
2.3饮食护理高原缺氧,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有的发生应激性溃疡,故应给予高糖、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之饮食。
2.4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输入大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极易导致肺水肿或诱发心衰,输液速度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24小时液体量不超过1500ml。对于呕吐、腹泻、脱水、不能进食患者,根据尿量,液体丢失量补液,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对高热患者积极降温因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高原脑水肿,因此,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给予酒精擦浴物理降温,口服解热镇痛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液。
2.6心理护理民兵在玉树高原地区由于环境特殊,与当地灾民语言不通,离家远隔千里,缺乏亲情支持,加之缺氧诸多原因影响,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担心疾病预后,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些不良情绪增加耗氧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应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果断处理,使患者有安全感;主动接近患者,通过亲切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用爱心、耐心关爱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多方面给患者以体贴、关心和照顾,在护患间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2],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7防御消杀每日两次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对民兵驻地的地面进行消杀,对抗震救灾返回驻地的汽车车轮及民兵的鞋、裤进行“84”消毒液喷洒消毒,对民兵的手依次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清洗、碘伏浸泡消毒。对有伤口者,用碘伏消毒后加戴手套保护。
2.8加强感冒预防工作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注意保暧,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每天分早晚两次,按每人1包抗病毒冲剂的量熬制抗感冒大锅汤,保证每个民兵在外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时及时饮用。
2.9保证水源安全及食品卫生在不能确认玉树水源无污染的情况下,所有民兵的生活用水或饮用水都来自一百多公里外的石渠,饮用水必须煮沸消毒;加强对炊事班所用食品原材料的检查,对变质的原材料进行销毁或掩埋;监督炊事班的餐具消毒,监督炊事班民兵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及衣服清洁,对腹泻的炊事班民兵,及时报请调离。
3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掌握高原患者缺氧的特点,通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使患者减少耗氧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防止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肺结核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病人除了躯体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一系列变化。在肺结核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心理压力大是影响身体健康好转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肺结核仍是我国一个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肺结核亦有增加趋势,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更为突出,且临床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治疗效果不佳。
1 概况
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衰退性改变,包括:呼吸运动效率的减退、部分小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及引流不畅、肺组织顺应性下降、肺泡表面积减少。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老年肺炎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随着人中向老年化发展,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发病率及患病率高峰向老年人推移,并和许多老年疾病一样,老年人肺结核病人同样具有症状、体征不明、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并发症多及多脏器受损等特点,其胸部X线表现也可不典型,因此老年肺结核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常较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治疗不及时,影响疗效及预后,而且被误、漏诊的病人还可能是家庭、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等集居老年人群的结核病传染源。
2 临床表现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常见症状与其他年龄组病人一样,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与肺部病变轻重,起病缓急,有无基础疾病等有关,但部分老年病人可有以下不典型表现:
多数老年病人起病隐匿,无明确发病史,近三分之一的老年肺结核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
肺结核病人常见的发热、盗汗、咯血等症状,在老年病人中的出现频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病人。而常出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消瘦等症状,而易被误认为老年性自然改变。
老年病人常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当肺结核病活动进展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等。
老年人罹患结核性胸膜炎时,该病常见症状如高热、起病较急、因咳嗽、深呼吸而加剧的锐性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常不突出,易被误认为“冠心病”。
少数老年病人可罹患急性血型散播性结核病,常有高热、无力、衰弱、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被误诊为急性感染性疾病。
老年肺结核病人常伴有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及贫血等,易被误诊为慢性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
3 诊断要点
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改变、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及其它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
3.1 老年人,尤其是并发糖尿病、矽肺、恶性肿瘤及营养不良等疾病者,易发生结核病。
3.2 老年肺结核病人起病可隐匿,结核中毒症状可不明显,而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又易与原有慢性心肺病混淆。需提高注意,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者宜进一步检查。
3.3 部分老年肺结核病人可能无继发性肺结核的典型胸部X线改变。对出现下叶肺野病变或空洞者,尤其抗感染治疗不见好转时,应考虑到老年肺结核病的可能性。
痰结构分枝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应多次连续检查(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3.4 老年病人PPD皮肤试验可阴性或可能阳性,但不能据此而否定结核病的诊断。PPD试验强阳性者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可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3.5 当老年病人胸部X线表现为肺部圆形阴影或肺门团块阴影或双肺多发小结节影或胸腔渗液时,需注意与恶性肿瘤及其它疾病鉴别。
4 治疗原则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抗结核治疗也应坚持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五大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自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我校《内科护理学》经院校合作重构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 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①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制定出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需要,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编排有序,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我们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在实训课中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护士,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剧情,设计语言。实训课中,扮演病人的学生,扮演“病人”的学生要表演出病人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病人”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表演情况、存在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然后学生仿真训练,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在课间见习、实习时,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②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有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增加见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实现五个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 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教师仿真教学,学生仿真训练,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5.
结论:认真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症监护,可以减少疾病的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重症监护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32-02
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我国成人脑血管意外发生总数的75%~85%。据统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70%以上是由颅外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一侧或双侧的颈动脉狭窄,或者是椎-基底动脉狭窄。这类疾病病性险恶,患者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类病人,应根据病情收治入院,并进行重症监护。常规的重症监护包括一般监护和加强监护。一般监护包括:心理护理、护理评估、监测、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及实验室检查。而加强监护则包括体温、循球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监测、肾功能、肝功能及细菌学监测等。
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国际上开展时间不长。在我国,目前尚未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程序可供借鉴。我院于2010年起开展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工作,结合我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的开展情况,现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及护理中注意的问题报告如下:
1 我院开展神经科重症监护的模式
目前国际一般的流行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内外科联合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常见。优点是集中设备,投入少。但由于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也给神经外科术后的患者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第二种模式是与普通重症监护联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设备集中,生命支持的监护和治疗更为强化。缺点是不能突出神经系统监护的特点。第三种模式即为单独神经内科的重症监护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把神经科重症监护的临床和研究深入下去。但投入较大。我院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表现为嗜睡、昏迷,癫痫甚至心衰等临床症状
有些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对于患者的监测与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2.1 昏迷的监测与护理。昏迷表现为意识的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无意识反应,并引起运动、感觉、反射功能和大小便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修订后的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PCS)来进行,最高分为35分,最低分为7分,分数越低,表示昏迷的程度越深。[1]护理要点:
2.1.1 呼吸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经常翻身、叩背、吸痰。
2.1.2 预防褥疮,定时更换,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无污。
2.1.3 生活护理。每天做2-3次口腔护理。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全流食。预防泌尿系感染,同时保持大便通畅,若3天无大便者、应给予通便灌肠或定时服用缓泻剂。每日早晚用无菌盐水冲洗后涂眼药膏,并覆以凡士林油沙,用眼药水交替点眼1次/2h,预防角膜炎。
2.2 呼吸肌监测与护理。有些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会表现为呼吸肌麻痹。这时,呼吸运动障碍导致通气功能不良,引起机体缺O2而产生如呼吸困难、低氧血症、CO2贮留、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这类患者需要重点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及心电监护。通过血气分析,及早地判断呼吸衰竭。护理要点:
2.2.1 维持呼吸功能,建立呼吸通道。若使用了呼吸机,需要定时冲洗气道。若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及时清理痰液,吸痰前后均应给予纯氧吸入。
2.2.2 预防肺部并发症。吸痰,运用雾化稀释痰液。对于肺部深处浓稠的痰液,可通过引流进行。若出现发热症状,需及时进行降温护理。
2.2.3 营养支持。做好管饲喂养的护理,定时监测胃内有无残留物发生,保障肠内营养的正常供给。如果出现胃肠道症状,必要时给予鼻饲及胃肠动力剂对症处理。
2.2.4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对于一些神志清楚但须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护理人员可以采取手势提示法、实物图片法、写字板等方式,多与病人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康复。[2]
2.3 预防院内感染。病原菌经空气传播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3]因此,在护理需注意:
2.3.1 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2.3.2 加强管理,限制探视人数,减少不必要医护人员流动,以保证医疗空间环境的洁净。
2.3.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环节,保持室间整齐清洁。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认真做好病人的重症病情监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日渐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将老年期起始年龄定为60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上消化道疾病高发人群,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1],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早期对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对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老年人往往由于机械性、心理性应激及一些其他因素而导致胃镜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所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胃镜检查进行护理干预,提高胃镜检查的成功率明确诊断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我院共行老年胃镜诊疗术325例,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男188例,女137例;年龄60~81岁,平均73岁。
1.2方法
1.2.1认知干预 大多数老年患者对胃镜检查的认知不足,或者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了解胃镜检查的意义和过程,而对此感到恐惧。所以主动与患者接近,了解其对检查认识程度、心理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胃镜检查的目的、优点及操作过程,交谈时态度真诚,语调亲切,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2]。
1.2.2行为干预 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检查前必须严格了解有无胃镜检查禁忌证,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必要性、不良反应,介绍检查前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及已成功的许多病例,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检查,从而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将患者送至胃镜室后,用口服局麻咽喉部,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放入口垫,如有假牙要取下假牙,并用纱块住口垫,并有专人扶住,切忌脱落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必要时心电监护仪的监测可以增加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同时降低老年人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术中护士有意识地紧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树立信心,必要时可让亲属陪伴,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1.2.3情绪调节 医务人员精神饱满、仪表端庄、热情周到。在检查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检查环境,提高主动配合能力,达到检查的预期效果。
2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294例患者对胃镜检查过程的满意度为100%,胃镜检查成功率100%,胃镜检查并发症3%.
3讨论
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3],老年人自主神经反射的反应速度减慢,反应强度减弱。其压力反射反应、冷刺激的血管收缩反应和改变后的心率反应均启动较慢,反应幅度较小,不能有效地稳定血压。高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在于脑萎缩,脑血流也随之下降,围术期易发生中风等脑血管意外事件。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增加会使老年人呼吸功能降低,因此容易形成老年性"低氧血症",在接受胃镜检查时,易导致缺氧;老年人的喉反射能力下降,易发生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心理方面老年人社会活动交流减少,认知障碍,又缺乏倾诉对象等,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无用感,甚至有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
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胃镜检查是胃管通过咽部插入食道、口腔、胃入十二指肠来检查其各部位的病变,胃镜检查对于机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应激性,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躯体应激反应,严重者使检查无法顺利进行;部分患者因害怕而回避检查,从而耽误疾病诊断。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免疫功能的降低易受环境及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对疾病抵抗力的全面衰退,因此其应激时产生的不利影响大于中青年患者。人们对插入的胃镜有排斥心理,加之老年人对胃镜检查相关知道缺乏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和紧张恐惧,在各种应激源的作用下,容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不稳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自己拨出胃镜,影响检查的成功率,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胃镜检查并发症是指在做胃镜的过程中及其检查后容易引发的疾病,如出血、下颌关节脱位、喉头痉挛引起呼吸抑制(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苗红宇.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护理配合要点[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