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康复训练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9 10:17: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脑康复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脑康复训练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10余年来,在门诊陆续医治了主动来医院就医,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72例。轻重程度不等,类型不同,男女比例接近约各50%,年龄在2—17岁之间,分别是:2—5岁组11例,占15.28%。6—12岁组42例占58.33%(2—12岁两组53例占73.6%),13—17岁组19例,占26.39%。

1.2 主要表现和体症

1.2.1 按生理运动类分型:

痉挛型(抽搐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僵直硬型(持续僵硬型)

混合型(均有型)

1.2.2 按部位分型:

单肢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瘫。

偏瘫:一侧的上、下肢瘫、多伴有面瘫。

三肢或四肢瘫:(面瘫多不确切)

1.2.3 表现:

患区的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较重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和语言功能障碍,牛活不能自理或欠自理。如和同龄儿相比较,年龄越大,异常表现越明显。

1.3 诊断要点:有小儿脑瘫的可疑病史。他觉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及智能、语言、表情、行为异常。

除外运动发育落后和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报告支持者。

(以上有三项符合条件者即可诊断)

2 治疗

2.1 原则: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松懈异常的肌张力和肌腱挛缩及畸形状态。

促进和诱导正常或生理性的,有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或建立。特别是自然生理性的立直,平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和建立及稳定。

训练认知、反应、动作连贯的准确和速度功能。

2.2 方法:

2.2.1 机械法:

2.2.1.1 推拿按摩:

医生多次的治疗性操作后,再把要领和程序指教给家长,先简后难的,一日数次的,在患儿穴位、经络处,拍、推、拿、按、压、揉、掐、滚、敲、搓、打等。

2.2.1.2 手法矫正、矫形:

根据患儿的情况,在患处给以反复的,反方向性松懈,矫正和矫形。1—2次/周。

2.2.1.3 外固定法:

患儿年龄较大,肢体畸形较重者,给以患处松懈、矫正、矫形后,认为是满意时,再选定最佳生理自然位给以持久性抑制固定。例如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等。2—3周以后拆除。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加大角度重复治疗。

2.2.2 药物穴位注射法:

处方穴位2—3组,每组5—10穴(根据病情选穴和排组)。

药物选用:施普善(脑活素)注射液5—10ml或脑复康注射液5—10ml及其他相关的注射液,在每组的各穴位处,注射0.5—1ml。

各组交替注射每周2—3次,30—60次为一疗程,较重的重复2—3个疗程。

3、功能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完成已经建立的正常姿势或已经出现的,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先简单渐复杂,先短时渐长时,每天反复多次,日复一日,持久战式的强化训练和练习。尤其是吃、穿、站、立、行走、持物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功能。要模仿和学习正常同龄儿的各种高级动作和功能,在质量和速度及连贯性逐渐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直至满意。

3.1 对患儿:

要启发诱导式,由浅入深的,耐心反复的进行。要以最大努力去使患儿理解、接受、配合,做的正确时要给以鼓励和微笑。不正确时要表示出不高兴,让患儿理解和认知这是不好,同时要纠正。不配合时,也不要惩罚。出现不良行为时,绝不能迁就,一但养成习惯很难改过。多做户外活动和游戏,多接触一些事情和对话。肢体运动训练和练习时,复杂动作可分几个步骤完成,直到连贯在一起能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另一项训练和练习。必要时安排或求助与患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帮助纠正不准确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些高级活动。总之其目的就是提高脑瘫患儿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反应及表达能力。对生活的自理和各种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的完成,适应社会的,接近正常人具有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发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程度。 转贴于 3.2 对家长:

要逐渐了解到患儿的疾病性质,目前的状况,治疗和训练的过程,以后的结果等。不可默认命运而不负责的延误患儿。不能经常打骂或过于溺爱,更不能歧视虐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配合医生的指导,树立起信心和持久战的决心。否则,其结果必定是劳而不功或前功尽弃。医生忠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及早的拯救一个点,以后获益也是成千上万个点。要明确知道患儿残疾是肯定的,治疗与不治疗,其残疾程度相差是巨大的。

4、观察

凡是能早期发现给以早期治疗的患儿,在1—2个疗程以后,给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比较,很容易的看出并能得到结论和做出评估。例如:2—5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100%,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95%以上,增长的程度和速度是满意的。6—12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85%以上,和正常同龄儿相比接近85%以上,增长程度和速度是基本满意。12—17岁以上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65%,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60%,增长程度和速度欠满意。因此分析预测,17岁以上组(未成立)肢体功能恢复率大约50%左右,和同龄儿相比较大约接近30—40%,增加程度和速度是不满意。也就是说: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有效率越小,效果越差或越不稳定,和同龄儿相比较进步的程度和速度越慢及相差越大,满意度越差。故认为,越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效果越好,遗留残疾程度较小,以后生存质量越高。

5 讨论

5.1 解释: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法、药物穴位注射法,功能康复训练法,三者合而为一的效果为最佳。例如:

5.1.1 机械法:按摩推拿和矫正、矫形术,就是利用外界的手法技巧和力量直接抑制患儿躯体、肢体和指(趾)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外固定法:就是利用外界的物体和力量,直接或持久的抑制患儿躯体,肢体、指(趾)异常姿势。也就是说:通过外界的技巧和力量,在患儿患侧的头、颈、肩胛、腰骶、上、下肢等各部位的患区,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立位等各种下,给以反复,持久的抑制,反方向性矫正和矫形,直到已建立稳定的自然生理位或姿势。

5.1.2 穴位药物

注射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药物在穴位处,由于吸收比较缓慢,可以持久的作用穴位,通过穴位和经络作用调节机体的状况,有利于病患的恢复。二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在穴位处经过缓慢的吸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机体内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持续的作用于脑组织细胞。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受到损伤的脑组织细胞恢复和发育及功能的建立,更为重要。

5.1.3 功能康复训练:就是在巩固和稳定,已经建立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生理或姿势的基础同时,鼓励、启发、诱导患儿产生或形成有意识的运动反应,做出主动动作,建立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姿势。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逐渐接近正常

同龄儿水平和功能状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残疾程度和提高以后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总之在发育尚未停止之前,如能建立一个功能,以后就能减少许多残疾的程度,提高巨大的生存质量。

5.2 理论上的支持

篇2

0引言

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儿童脑瘫和癫痫的重要原因之一[1]. 近年来有关早期康复训练对其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临床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HIBD患儿损伤脑组织功能的恢复;然而是否能同时促进损伤后脑组织结构的恢复,无法得到直接的病理学证据. 为此,我们对HIBD新生大鼠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同时观察其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改变.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7日龄SD大鼠24只(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Morris水迷宫,石蜡包埋机,石蜡切片机,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HIBD康复干预组. 参照Rice法[2]建立HIBD动物模型,具体为大鼠经乙醚麻醉后于预部正中切口,分离左颈总动脉,用4-0丝线行双线结扎,缝合皮肤. 手术结束后动物回窝恢复4 h,然后将其放入置于37℃水浴的密闭缺氧箱中(容积10 L),持续充以80 mL/L氧氮混合气体,气流量0.5 L/min,维持2.5 h. 缺氧完毕后,继续让动物在缺氧箱内休息15 min再放回窝中. 正常对照组只游离而不结扎左颈总动脉,亦不予缺氧处理. 各组大鼠均由母鼠代养.

1.2.2康复训练方法对HIBD康复训练干预组,按以下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早期搬动触摸:自建模后72 h开始,每日将幼鼠与母鼠分离,用毛刷从头部到尾部沿脊柱轻刷幼鼠,每分钟40次,持续15 min,结束后将母鼠和幼鼠同时移回笼内,连续10 d.

丰富环境刺激:参照Diamond等[3-4]方法设计丰富环境. 根据大鼠习性,在60 cm×40 cm×40 cm笼子内置入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物体、房屋、管道、斜坡、秋千、各种塑料“玩具”、带有芳香气味的棉球等,且每周通过增加或变换笼内的物体而改变环境2次,以造成新的刺激. 早期触摸结束后(生后21 d或损伤后14 d),动物断奶,每日将干预组大鼠暴露于丰富环境刺激中2 h,持续20 d. 其间注意避免其它的噪音刺激.

非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生后21 d断奶后饲养于28 cm×18 cm×15 cm标准饲养笼内,持续20d.

1.2.3学习记忆能力测定所有大鼠于41日龄,以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记忆能力.(1)定位航行试验:测量获取学习记忆的能力. 第1天让大鼠自由游泳2 min,从第2天起,每天上午训练4次,每次从不同点入水,记录大鼠寻找并爬上平台所需时间(即潜伏期),连续5天. 如果大鼠在120 s内未找到平台,潜伏期为120 s.(2)空间探索试验:测量保持空间位置记忆的能力. 上述6天实验结束后,于次日上午撤除平台,选择第3象限池壁中点作为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在120 s内跨过该象限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

1.2.4脑重测定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将大鼠断头取脑,用镊子夹去双侧嗅球,脑干沿小脑下缘修平,保留绒球小结叶,沿中线对剖,用纱布擦干表面血迹,用电子天平分别秤取左右半球脑重量.

1.2.5病理改变秤取脑重并肉眼观察脑形态变化后,立即将左半球固定于40 g/L甲醛缓冲液中,常规石蜡包埋,冠状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神经元坏死,重点观察海马和大脑皮层的改变. 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各5个视野并计数正常神经元数目. 取每个视野平均值作为每组代表值.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x±s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多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 以P

2结果

2.1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在经历5 d的水迷宫训练中,各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均随训练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但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训练组间成绩始终存在统计学差异. HIBD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训练组(P0.05,表1). 表1不同组大鼠寻台潜伏期的动态变化(略)

转贴于

HIBD组、HIBD康复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在120s内穿越平台次数分别(8.8±2.1),(11.6±3.0),(12.9±3.0). 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干预组相比,HIBD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

2.2大鼠脑重变化在缺氧缺血后大鼠造模侧(左侧)脑组织平均重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2.3病理改变大体标本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形态结构正常,与右侧半球大小无明显差异. HIBD组大鼠其左侧大脑半球体积明显小于右侧,出现明显的液化坏死和空洞形成. 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其左侧大脑半球体积亦明显小于右侧,仍有空洞形成. 三组大鼠其右侧大脑半球形态结构均正常. 正常对照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图1A,B). HIBD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大量神经元出现变性和坏死,散在存留少数正常神经细胞(图2A,B). 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亦有大量变性和坏死的神经元出现,散在一些正常神经细胞(图3A,B). 在400倍光镜下对在大脑体水平面切片上对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进行存活神经元计数(表3). 每只大鼠取5张切片,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海马和皮层各5个视野,取平均值作为每组代表值. 表3各组大鼠脑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数(略)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早期康复训练在改善HIBD患儿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也有改变. 因此,康复训练对脑功能的改善是否同时具有相应的形态学变化呢?

按不同时期脑发育组织学特征推断,生后8 d的SD大鼠相当于人类新生儿期;生后20 d相当于人类婴儿期;生后28 d则相当于人类2岁的儿童;而2~3 mo相当于人类成年期[5]. 因此,本文使用相当于人类新生儿的7日龄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HIBD模型作并进行康复训练. 本实验采用的康复训练方法由早期搬动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两部分组成. 其中,用毛刷对幼鼠进行刺激类似母鼠在代养幼鼠过程中舔幼鼠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促进幼鼠的海马神经元发育和认知功能的成熟. 丰富环境包括各种不同颜色玩具的视觉刺激;各种不同形状、质感物体的触觉刺激;秋千、楼梯、平衡木的平衡功能训练;带有芳香气味的棉球进行嗅觉刺激. 训练4 wk后,经过水迷宫实验证实,HIBD康复训练干预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明显低于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其120 s内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 从而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缺氧缺血后损伤脑组织认知功能的恢复.

进一步的形态学研究发现,无论是受损侧大脑半球的重量,还是存活细胞数,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均高于HIBD组大鼠,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HIBD后神经元的存活,可能对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脑结构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推测HIBD大鼠经康复干预后,病损脑组织内神经元的变化主要与影响神经元凋亡或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关[6-7].早期康复训练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有以下机制:(1)新生大鼠HIBD后丘脑部位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由Fas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早期干预可抑制半胱天冬酶3的活性而发挥脑组织的保护作用[8];(2)BDNF在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干预可使海马部位BDNF表达增加,促进突触发育,减少神经元凋亡[9]. 与成熟期脑相比,未成熟脑具有高度可塑性,存在脑发育的“关键期”. 在此关键期内,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因此,对于HIBD患儿,应尽早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更好促进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同时,进一步确认脑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窗”[10],探索康复训练促进脑结构与认知功能恢复的机制,将为临床开展系统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Perlman JM. Summary proceedings from the neurology group on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 Pediatrics,2006,117(3):28-33.

[2]Rice JE3rd, Vannucci RC, Brierley JB. The influence of immaturity o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rat[J]. Ann Neurol,1981,9(2):131-141.

[3]Diamond MC. Response of the brain to enrichment[J]. An Acad Bras Cienc,2001,73(2):211-220.

[4]LippertGrüner M, Maegele M, Pokorny J, 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model shows positive effects on neural degeneration and recovery from neuromotor deficit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Physiol Res, 2007,56(3):359-368.

[5]Moshe SL. Brain injury with prolonged seizur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J]. J Child Neurol,1998,13(1):3-6.

[6]Xu WH,Ye QF,Xia SS.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fter ischemiarepefusion injury[J]. Hepatob Pancreat Dis Int,2004,3(3):428-432.

[7]Peng JH, Feng Y, LeBlanc MH, et al.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 developing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induced after focal cerebral hypoxicischemic injury[J]. Brain Res Dev Brain Res,2005,156(1):87-92.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for the best methods of the rehabilitation while reducing the family burden.Method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rapists treatment,age and severity of CP),observe different efficacy on the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with parents involved in the training in different tim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ild CP was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CP was 9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CP was 80%.Th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long training time was better than a short time.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parents participate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better the clinical result is.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Family participation; Child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1]。脑瘫患儿的病情特点决定了其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目前国情,大多数脑瘫患儿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会对患儿的康复起重要作用。高永嘉等[2]提出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有条件的患儿可采用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126例脑瘫患儿家长参与康复训练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3/2009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收治脑瘫患儿126例,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3个月至8岁;痉挛型65例,手足徐动型22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混合型(痉挛+徐动)30例;轻度51例,中度60例,重度15例;其中8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听力障碍及智力低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3个月至8岁。

1.4 排除标准 (1)与本病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合并有癫痫、行为异常的患儿。

1.5 脑瘫分度标准 (1)极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24分以下;(2)重度:生活需要帮助或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24~33分;(3)中度: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或稍低于正常同龄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34~45分;(4)轻度:生活基本可自理或基本与正常同龄儿相同,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46~57分[3]。

1.6 治疗方法 126例患儿全部由治疗师一对一训练,运动疗法采取上午、下午各30 min;作业疗法每日1次,时间20 min;语言训练每日1次,时间20 min;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时间20 min;头针每日1次,时间20~30 min。其余时间由家长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

1.7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能参与或回归社会,或与正常同龄儿相同,主要功能评分60分以上;(2)显效:治疗前后病情进步一度(主要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3)有效:主要运动功能评分6分以上,总分合计10分以上;(4)进步:总分在5~10分者[3]。

2 结果

经1~3个疗程治疗后,患儿康复结果分别见表1~3。表1 轻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析表2 中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析表3 重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从表1~3中可以看出:家长参与轻度、中度、重度脑瘫患儿训练时间的长短对疗效有影响。

3 讨论

脑细胞死亡后不可再生,但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得当,可获得最佳疗效。脑瘫患儿的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同时,由于运动障碍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等二级损害,因此,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和恢复。

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医院内训练师康复训练的时间仅为每日1~2 h,训练时间远远不够,故主张家长积极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李春香等[4]报道,15例脑瘫患儿进行系统家庭康复治疗1年,结果基本正常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王桂华[5]报道,20例脑瘫患儿家长在训练师指导下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和要领,对患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2年后观察结果显示,基本正常4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本研究结果也证明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加之家庭的积极参与,疗效优于家长参与康复训练较少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说明了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康复效果与患儿病情轻重程度有密切关系,病情轻者康复疗效明显好于病情重者。在同等病情下,家长参与训练时间长短对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明显不同,参与训练时间长者痊愈率明显高于训练时间短者。因此,提倡专业机构与家庭参与训练相结合,或采取医院与家庭间隔式治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还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组病例均是在医院康复的情况下对家长参与训练的疗效进行观察,而未进行医院与家长康复训练的疗效对比,故不能评价单纯家长训练的康复疗效。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 高永嘉,钱莹莹,孙玉琴,等.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5):355357.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5-02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大脑血液输送的血管疾病所导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程时间长、治疗效果慢且致残率较高等特点。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此外,该病的并发症也相对较严重。通常脑卒中患者预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后遗症的病人通常会在预后生活质量上以及病人心理方面等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中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常规的训练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0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46-81岁,平均56岁,病程均为三个月。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实施步骤为:

1.2.1.1 主动运动 患者健侧手带动患侧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训练,实行手臂的静力性训练以及离心训练[1]。

1.2.1.2 按摩康复 按摩的顺序应由近心端朝远心端进行,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按摩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持续十五分钟。

1.2.1.3 被动运动 使患者实行仰卧位,一侧下肢膝屈曲,按摩师应先固定住患者一侧肩关节,另一侧的手移至患者骨盆部位,使患者的肩部与骨盆呈现相反方向,旋转并停留几秒钟。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为:采用桥式运动以及跪位等方式方式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2]。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所选取的100例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恢复情况,对比所选取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等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心脑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会对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对于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训练非常关键。康复训练主要是运用了物理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的形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其通过调节患者反射对运动的影响来避免痉挛,肢体的摆放对于偏瘫患者来说非常关键。正确的摆放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痉挛的出现。相关调查证明,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三个月内属于恢复脑功能的最佳时间,所以康复训练应当提早开始[3]。通常情况下,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基本稳定后的两天内就可开展。脑卒中后在病灶中心的四周存在可存活的神经细胞,被称为半暗带。初始康复主要是对半暗区进行训练,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充分的缓解患者短期内可存活的脑细胞[4]。脑卒中偏瘫早期实质上是软瘫状态,在此阶段开展康复治疗,使用健康的肢体帮助瘫痪的肢体运动不仅仅能够促进患者的肌力,还能够防止挛缩,帮助患者增强治愈的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患者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主要是由于一些神经科的医护人员均为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偏瘫的康复治疗[5]。还有一些基层医院没有设置康复科,专业的康复人员较少,不能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锻炼时间,导致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受到影响。文中提及的康复动作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且简单易学,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训练过程中,应按照患者的病情来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变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重新适应的过程,康复训练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能够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坚,林铁琴,纪志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12):15-18.

[2] 沐榕,李菁.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01(02):06-08.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58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脑出血的致残率高达70%~80%[1],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医疗的负担。为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对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且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5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8~120小时,平均21天。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具体指导,家属给予督促,定期给予康复评定,及时处理康复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护 理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瘫痪在床,要定时更换,平均每2小时翻身1次。并叮嘱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及关节挛缩,促进肌力的恢复。

保持良好的患肢: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垫入一个枕头使其前伸,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微屈,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止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毛巾,使膝盖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关节被动活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都应进行早期患肢的被动运动,2~4次/日,由治疗师活动各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被动运动。同时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做桥式运动,直至患肢出现主动运动。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性低血压及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由仰卧位到床边坐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训练: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利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刷牙、擦拭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足后移,屈膝稍大于90°,躯干伸直前倾,肩和双膝前移过脚尖,然后髋、膝关节伸展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屈曲坐下。

站立平衡训练:先做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起立床训练,之后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腿负重、重心左右移动及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动动,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也可借助助行器进行训练。

患手的功能训练:可利用日常用品,如:球、积木、塑料杯等练习伸肘、伸腕、伸指、抓、握、拿、捏等动作。所使用的器具应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精细,反复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3]。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早期锻炼可以防止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又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也能加强健侧肢体的锻炼,减少废用性发生率。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制订适合患者的锻炼强度和时间计划,保证早期锻炼的个体化和系统化,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可行的功能锻炼,既可增加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又利于诊疗工作的系统化进行,早期、及时、合理、反复的康复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偏瘫患者的关节痉挛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篇6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对脑血管病患者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加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会大大降低病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共16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定>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80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1例,全部病例年龄在35~78岁,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治疗,但轻型(FMA运动积分)96分及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不入选。

1.2治疗方法

对康复组的治疗是在传统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在早期就进行各种康复治疗。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PT训练师经统一培训,治疗方法以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并配合使用本体功能促通法(PNF)、Brunnstrom等方法。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训练内容: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知位,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等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起30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到训练室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按传统脑卒中治疗,未进行康复治疗。

1.3评定方法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

2结果

两组在开始治疗前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因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

本组80例首次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经过4周的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康复治疗行之有效。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其恢复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篇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对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眩晕、智能减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若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某院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给予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随意活动,成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院依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50例经颅脑CT或或MRI确诊的初发患者,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其中康复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伴发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项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了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和支持治疗等项目,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在发病后一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宜卧床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定时翻身、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上肢主要进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关节屈伸等动作,下肢开展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足趾屈伸等动作,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各运动10~15次,每天重复3遍,每一遍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时,可每日一次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耐力训练、5~10次起立训练,10分钟站立平衡训练,20分钟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控制强度,为患者恢复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可借助肢体矫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进步行,防止畸形,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达到4级时,可要求家属从旁协助,进行地步行训练活动,包括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锻炼,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同时每日进行针灸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肌电反馈等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强化患者的积极情感渗透,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1.3 资料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指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评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康复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常见病,一旦发病,患者的部分脑细胞将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坏死脑细胞的功能,而该病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将给家属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实现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的效果,促进各种功能恢复,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疗效,可将脑梗死的致残率降到最低。从本研究结果看,两组治疗脑梗塞早期康复疗效比较,康复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较之入院时,他们出院时在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现象,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来,通过接触接触患者肢体,给予其技巧性指导,能帮助患者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梅.8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

篇8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46-03

当前,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下面简称为OPCA)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起初患者刚换上这种疾病时会经常晕厥,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急剧下降,同时四肢运动能力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大幅衰退,逐渐在性格和情感上慢慢变得孤僻和冷漠[1]。此外,病人一旦患上OPCA,身体的免疫能力会大大衰退,尿路和肺脏容易被细菌感染。因此,对OPCA疾病进行攻坚,让患者恢复健康,是医学界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笔者研究了通过康复训练治疗OPCA的临床疗效,并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出2012年3月-2013年9月间到我院就诊的OPCA病人48例,通过医生诊断,48例患者的临症表现和磁力共振检验结果皆与OPCA诊断标准相符,确诊为OPCA患者。将48例OPCA病患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1)观察组有24例患者,包括14例男性患者与10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57-78周岁,平均年龄为62.5岁,平均病程为29.5 d;(2)对照组有24例患者,包括12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58-75周岁,平均年龄为60.7岁,平均病程为31.2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程、岁数、性别等资料较接近,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给对照组患者用一般精神内科治疗OPCA的方法进行治疗,给患者服用控制精神的药物并给予一般的营养调理和护理。

1.2.2 先用常规方法给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康复训练锻炼患者的肢体,并将观察到的治疗情况进行如实记录。肢体训练内容包括:(1)活动能力练习:帮助患者运动脖颈、肩关节、肘关节、手腕、十指、膝关节、身体躯干等部位,每个部位要从不同方向做至少5次活动,活动应保持慢速不能过于剧烈,每次运动要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6天。(2)平衡力练习:让患者站在保护垫上,张开双足、两眼平视,慢慢将双腿合并到半足长的距离,与此同时,患者的双臂要向前伸,再收回大腿外侧,接着交叉至于双肩。每个动作要坚持15s左右,一组动作的完成时间应在10min左右,每天要练习两次,每周进行6天。(3)走路和转向训练:让患者围绕着一个大圆圈走路,然后逐渐缩小圆圈的直径,这样可以训练患者行走转向的能力。要从顺指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训练,每天练习1次,每周持续进行6天。

1.3 效果评价标准

通过Barthel数值标准来评价病人的ADL指数,通过运动能力评价标准来

测评病人的运动能力恢复情况;通过平衡能力标准来测评病人平衡力的恢复情况;通过精神状况评价标准来测评病人认知能力的恢复情况;通过生活行为功能评价标准来测评病人行为能力的恢复情况[2]。

1.4 统计计算分析

运用统计学计算机软体SPSS 15.0分析治疗数据,用x±s代表计量,用t代表组间差异,用x2代表对比率(%)的差异,两组的治疗数据存在显著区别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患有OPCA疾病的病人,其脑内的中枢神经会出现急剧萎缩的情况,随着病情发展神经元还会发生变性,对身体功能的危害十分严重过。给OPCA患者进行一些身体机能恢复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脑部的重量,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病人的脑部会受到有效刺激,催化神经元的活性及相互作用,增加神经元突触的数量,让神经轴突不断增长、分叉不断增多。同时,通过练习治疗能够催化患者脑部皮层的运动速率,增加脑部皮层抗脂性过氧化性能。目前,许多OPCA病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家族遗传,因此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治愈这种疾病,通常只能进行浅层的基本治疗。基本治疗十分依赖于主治医生的从医经验,一般会从心理学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治疗方法控制患者的病情。

患者在主治医生和亲人的帮助下每天坚持身体训练,不断开发身体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病情明显有所好转。OPCA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患者的大脑将丧失原有的恢复能力,增加治疗难度。在OPCA的临床救治中,要想让患者的身体恢复到可以自理的程度,首先必须给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实验指出,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康复训练治疗OPCA可以遏制病情发展的速率,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篇9

1.1一般资料 2000年5月~1007年2月脑外伤135例,男69例,女66例,年龄15~48岁;其中脑挫裂伤41例,脑出血37例,颅骨骨折5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时间为2~24天。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70例,对照组6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经头颅CT证实无内出血后行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列朝期康复训练,如转换、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此外,对适合的患者进行物理因子和针灸治疗。

1.3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 Fugl-Meyer评价,Barthel指数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x2检验

2结果见表1

3讨论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差异及综合康复训练有效率。结果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经综合康复训练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体运动功能为(75.49±17.83)分,较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33.57±19.43)分、肢体运动功能为(38.21±11.32)分均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93.1%,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 ] 脑出血;术后;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73-02

脑出血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原因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升高、血管老化及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1]。脑出血患者由于脑内出血易造成神经受压,出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若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差,可出现失语、吐字不清及偏瘫等后遗症,为患者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2]。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过度疲劳等原因诱发的脑出血比例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有效康复措施,本次研究选取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患者选取标准:①患者经CT等检查后,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意识清晰,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③排除意识不清、伴有心脏病、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52~81岁,平均年龄为(63.2±2.6)岁。

1.2 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内如下:①日常生活功能:加强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根据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运动性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从简单汉字开始练习,逐渐加大练习难度;语言障碍为感觉性患者,可通过动作、表情等帮助患者理解词句含义;对物品命名语言功能障碍者,可采用反复教说练习帮助患者掌握物品名称;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吞咽模拟训练,也可通过外物刺激患者咽喉壁等部位,协助患者进行空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取头部前伸的仰卧位,便于患者进食;对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独立完成的洗漱、穿戴等基本生活内容,鼓励其自行完成,对不能独立完成者,进行协助指导和基础训练[3];②肢体运动功能:术后指导患者选取正确的,保障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纠正患者上肢弯曲、下肢伸展等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错误,上肢训练主要包括握手、对抗肢体屈曲痉挛,躯干训练主要采取反复收缩腹部及桥式运动等方法进行训练;下肢训练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4];③其他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术后翻身等简单动作的完成技巧,鼓励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锻炼,告知患者或家属有效的按摩方法,为患者进行关节等部位活动按摩,对可下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借助外物支撑在室内进行站立、床边行走等练习,患者熟练后,鼓励患者独立进行步行训练,为避免患者发生摔倒等意外,医护人员或家属要做好监护工作;④心理素质: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担忧和疑问,保持亲和的工作态度,理解患者内心的无助和自卑,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1.3研究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法[5]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6]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综实施合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所选58例脑出血患者,经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39例患者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无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逐渐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复;4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差,语言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未见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能力较差;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实施总有效率达93.1%。

3 讨论

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疾病,起病急,出血早期患者即有死亡危险。治疗后,患者也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脑出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之一[7]。目前,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案,不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降低脑出血致残率[8]。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缓解,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由此我们认为,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充分锻炼,改善患者错误肢体或不运动对术后肢体恢复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所选5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术后运动等功能显著恢复,患者无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良好,4例患者恢复较差,总有效率达93.1%。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通过有效训练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还可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增加患者语言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及语言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对患者病情康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应用效果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失语等情况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9]。

[

参考文献]

[1]毛永强,戴一平,惠东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9):1309-1310.

[2]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69-573.

[3]何逸康,夏扬,张新颜.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1-1642.

[4]李和平,李惠勉,张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63-64.

[5]孙锐.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31-1434.

[6]黄春敏.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109-110.

[7]于尧,吴文群.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53-54.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