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0 10:0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交流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交流案例

篇1

来华留学生安全工作的涉外性特征及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决定它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留学生招收单位必须严格做好。

1、涉外维稳工作的硬性要求

从工作性质来说,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外国人身份的留学生,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处置不当,尤其是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恶劣后果,让工作限于被动,甚至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就工作形势来说,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各类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打架斗殴等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明显增多,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2、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性需求

来华留学生在多数院校都处于分布教学单位广、所处年级不一的分布状态。同时,各类短期生、进修生学习时限不同;留学生专业实习、参加会议、探亲访友等外出活动多,各院校组织的文化考察频繁,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艰巨。生活条件上,各院校为留学生配置的公寓生活电器设备相对较多,而且部分留学生还存在自身铺地毯和购置电器的现象。这些学习生活特性决定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任务相比本国学生更为繁重。

3、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留学生出入境监管、外出活动管理、学习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是开展我国法律和各院校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恰当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留学生知晓并遵守有关法纪规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热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不恰当的管理工作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留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2007年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留学生。经过近6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富有一定特色的留学生安全工作体系。

1、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

信息工作对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先导性作用,及时掌握留学生安全信息,了解有关情况,能够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留学生生活动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与留管干部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汉语预科阶段留学生学习纪律,开展违纪教育;通过学业跟踪调查制度,定期掌握留学生专业学习进度、预毕业生毕业情况,及时汇总特殊情况报学校处理。

2、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工作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法纪意识不一,决定安全教育在留学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立足工作实际,学校积极加强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坚持邀请所在地出入境外事警察来校宣讲出入境法、治安处罚法等,讲解临时住宿登记、限定地区旅游登记等外国人在华应履行的义务。警校联合的安全教育,融洽了警察与留学生的关系,使留学生更乐意接受有关规定,提高法纪教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学校出台了留学生教育暂行管理规定、违纪处分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安全工作的联动机制,逐步建设起了多部门参与的留学生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操作层面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留管部门制定留学生外出请假登记制度,执行专职辅导员入住留学生公寓查房查人工作,确保来华留学生活动监管无漏洞和死角,外出行为全部纳入监管,完善了安全检查和预防体系。注重及时与违纪留学生进行教育谈话,引导学生纠正不当行为,遵守规定;将留管干部分成若干小组,定向联系留学生,了解和掌握留学生的生活动态,构建心理联络工作体系。

三、对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来华留学生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的形势,应深入探索如何规范化、制度化地做好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安全信息宣传

来华留学生法纪意识和水平不一,对我国法律和各院校管理要求陌生,易导致留学生以“不知道”的借口为不当行为辩护,推脱责任。可以采取制度上墙和安全信息公共场合展出的形式,实现安全信息宣传内容的物化,确保管理制度和规定宣传的硬性覆盖,强化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设《留学生生活指南》、《安全手册》等学习反馈单,与留学生签订宿舍用电防火承诺书,增强安全教育的反馈;开展入学教育和管理规定的考试,检测并强化留学生对管理规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落实宣传教育实效。

2、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因社会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对我国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不理解乃至于质疑都是留学生管理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何恰当回答这类疑问,不仅关系到规定的权威性,更影响着留学生对制度的遵守。简单硬性要求性的回答,只能加深留学生对管理制度的不满,起不到批评教育的实效。此外,要抓好留学生新生纪律教育,应充分利用新生刚到中国时对制度的服从和对教师的听从心理,积极抓好第一年的安全纪律教育,及时纠正不当行为,树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权威,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操作化

篇2

一、教育目标

通过“细化目标、突出重点、实践体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文明礼仪知识与技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以教带学,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助其赢得友谊,树立自信。同时,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使大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创建稳定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保驾护航,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培养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讲文明、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2、培养文明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文明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文明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文明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二、班会主题

礼仪之花开校园,文明之魂留心中

三、准备要素

1、活动对象:XX班全体学生;

2、活动场地:XX班教室;

3、素材准备:短视频——《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不文明现象图片、国外景区的中文警示语图片、文明礼仪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四、内容概要

1、小组讨论,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2、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短片及部分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评价,并对此提出看法;

3、解释为什么要学礼仪;

4、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了解,说说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

5、学习6种礼仪常规;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

7、要求学生谨记文明礼仪常规,争做学礼仪、重礼仪、守礼仪的文明大学生。

五、班会形式

采用事实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图片、知识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协同开展。

六、实施步骤

(一)主题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大学生,让礼仪之花常开校园,让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二)实施过程:

1、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2、通过短片——《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及部分图片,了解国外对于中国游客的评价,对此提出看法。

种种画面告诉我们,中国游客是多么的不文明。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灿烂的文明历史,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人与世界交流逐渐增多,一些不文明劣习逐渐在诸多方面显露出来。在一些国家、一些地区、一些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甚至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断受到国外的批判和质疑。

3、为什么要学礼仪?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个体:(1)不学礼,无以立;(2)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3)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对社会:(1)塑造组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2)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4、文明礼仪大家谈。

结合自身掌握的文明礼仪知识,说说从自身角度的理解。

5、学习六种礼仪常规。 

(1)见面礼仪:

① 遇见校领导、老师、辅导员,主动敬礼打招呼“您好”或“老师好”;碰到学长、同学打招呼“您好”或点头微笑;

② 碰到外校老师来校,主动欢迎:“老师好”;

③ 遇见其他客人、家长来校时主动欢迎:“您好”。

(2)上课礼仪:

① 课前10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② 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尊重老师的教学方式;

③ 课后及时整理自己的课桌和抽屉,保持干净、整洁;

④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读姿,勤做笔记;

⑤ 因故晚进教室时,在门口立正,进门前喊报告,经任课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

(3)课间礼仪:

① 讲文明话、普通话,不说脏话;

② 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闹等;

③ 文明轻声交谈,不大声喧哗;

④ 讲究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4)交往礼仪:

① 旁人说话时不随意打断,学会尊重他人;

②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接受他人帮助时,虚心倾听,诚恳道谢;

③ 进领导、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内,随手关门;

④ 同学之间交往不说脏话、粗话,不骂人、打人,不随便发脾气,多谈论健康、有趣、有意义的话题;

⑤ 积极使用礼貌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打扰一下、别客气”。

(5)集会礼仪:

① 上下楼梯靠右行,排队入场时保持队列整齐、安静;

② 参加活动或观看演出时,不起哄、插嘴、嬉笑,文明观看,热情鼓掌;

③ 聆听领导、老师讲话时保持安静,讲话结束后热烈鼓掌致谢。

(6)家庭生活礼仪:

① 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

② 做客待客、与邻居和睦相处礼仪等。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

7、请同学们谨记: 

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 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 当你走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

文明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礼仪作为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影响着集体、国家、民族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因此,请大家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让礼仪之花常开校园,让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三)班会结果:

在开展“礼仪之花开校园,文明之魂留心中”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中,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能潜移默化地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令整个班级始终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

七、总结反思

文明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流的窗口,只有每一个人自觉提高文明意识,注重日常礼仪,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社会氛围,不负中华“礼仪之邦”的美称。

班会前,我带领班委精心准备、全面构思。班会中,我采用事实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图片、知识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规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牢记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知行合一,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积极动员,全员参与

班会开展前,我对全班同学作了广泛动员,提出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同学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当前我们的祖国正积极建设文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认真组织,内容详实

班会设计了丰富的一系列流程,包括:1、小组讨论,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2、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短片及部分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评价,并对此提出看法;3、解释为什么要学礼仪;4、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了解,说说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 5、学习六种礼仪常规;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7、要求学生谨记文明礼仪常规,争做学礼仪、重礼仪、守礼仪的文明大学生。

全班同学在课堂上集体学习了文明礼仪知识,了解了文明礼仪常规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努力方向。通过以上七种不同方式的教育和互动,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营造出讲文明、守礼仪的良好氛围。

篇3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74-02

随着国际文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发展,来华留学或交换学习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其中,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广州某高校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进行采访,访谈的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誊写,从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三方面,对其中关于跨文化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为跨文化交际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际交往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最常见的,也是对留学生影响最大的。在中国,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人打交道,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们存在许多差异。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墨西哥留学生C认为中国人很冷漠,比如,她看到一位老太太要过马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忙扶着她。她认为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在墨西哥,当看到陌生人有需要时,人们都会来帮忙。

以上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碰瓷”现象的多发,导致人们不愿意帮助陌生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属于内敛型,如果陌生人没有直接寻求帮助,大部分中国人不会随意上前帮忙。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里,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此人有没有直接寻求帮助,他们都会上前帮忙。

案例二:厄瓜多尔留学生S表示,在中国的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是让她觉得很困扰的行为,比如:有些人会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的行为,譬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还有中学生谈恋爱的时候会在公共场合做一些过于亲密的动作,对她来说这些行为过于开放。这些现象都让她难以接受。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只是少部分缺乏公共道德和素质的人做出的行为,但是在外国留学生眼中,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就餐礼仪方面,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三:秘鲁留学生D表示,中国的饭店常常是很吵闹的,而在秘鲁,就餐时是不能大声说话的,如果在就餐时大声交谈,会被认为是非常粗鲁、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她对中国吵闹的就餐环境很不习惯。

在中国,餐桌上的交谈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甚至在餐桌上进行生意洽谈。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在餐桌上大声交谈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其他人极大的反感。

案例四:哥伦比亚留学生A表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禁忌。比如,他曾经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立即遭到了中国朋友的劝止。

在以上案例中,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的动作,由于与上香拜祭的动作相似,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十分忌讳。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因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际冲突。

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送礼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送礼方面也遇到过问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五:哥伦比亚留学生R向一位中国朋友送了一把伞作为礼物,但是这位朋友并不是非常高兴,事后他才了解到,送伞蕴含着要分散的意思,因此才明白在中国送礼不宜送伞。

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谐音字,“伞”与“散”谐音,因此以伞作为礼物,很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分散”“分离”。类似的例子还有分吃一只梨表示“分离”等。但是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由于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的限制,并没有了解到这些忌讳。

二、时间观

霍尔(1959)在《无声的语言》中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时间观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理解和安排,和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高校的时间安排,有可能会让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感到不适应。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六:委内瑞拉留学生H表示,中国大学的时间表和委内瑞拉人的作息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在委内瑞拉,早上上学不会这么早,九点多才正式上课,午餐时间是一点半,晚餐时间是八点到九点。

在西班牙语国家,课程开始的时间和就餐时间普遍比中国晚1到3小时,且大部分学校下午即结束课程,晚上无需上课。但是在中国,课程开始较早,结束较晚,且学校食堂营业时间是依据作息表规定的,食物供应时间比较固定。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需要就餐时,食堂往往已经关门。另外,在西班牙,两点到四点半为午休(siesta)时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段通常为上课时间。因此,中国高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可能会导致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的不适应。

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七:西班牙留学生Z表示,在西班牙,迟到是很普遍的,一般人们很少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而在中国,如果有人迟到了,中国朋友就会很不高兴。

案例八:秘鲁留学生J曾经问过他的一位中国朋友,他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是什么。中国朋友的回答是迟到的问题,原因是两人在约定外出时,J每次都会迟到一段时间。对此,J的中国朋友心里有一点不满,但为了不伤害双方感情,并没有直接指出。但J表示非常不解,不明白朋友为什么为此生气。

由于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迟到在西班牙语国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甚至许多人觉得迟到半小时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在西班牙语国家,迟到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而准时到达并不一定是美德。比如,在西班牙,约定了时间去朋友家用晚餐,如果准时到达,会被认为是不给对方时间准备,是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由于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比较追求效率,不管是日常约会,还是商务场合,都会要求准时到达,如果迟到,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三、空间观

不同民族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也是不同的,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空间观方面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九:秘鲁留学生J表示,当他问身边的人:“你来自哪里?”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中国”或者“广东”。但是这些地域概念范围是很广的,他想知道具体是哪个城市,所以他感到非常不解。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人着眼的地域范围较大,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着眼的具体范围较小且具体。这也反映出,中国人比较注重于集体观念,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比较注重于个人观念。

案例十:墨西哥留学生C观察到,在中国,就餐时,中国人会选择位置,地位较高的人会有特别的位置,而在墨西哥,大家都是随便就坐,没有特殊的位置。

就坐的位置在中国体现了地位的不同,比如长辈、上级应坐在主位。而在西班牙语国家,长辈和晚辈,上级和下级之间,都倾向于平等相处,而在位置的选择上,自然就没有太多的讲究。

另外,空间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人与人交谈时距离的差异,在中国,人与人交谈时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交谈时距离很近,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亲密的关系。而在西班牙语国家,交谈时人与人距离较小,且出于礼貌和尊重,交谈时双眼应直视对方。因此,如果中国人在交谈时保持了较大的距离,或者没有直视对方的双眼,会被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认为是不礼貌或者不尊重。

四、建议

跨文化交际冲突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率,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将从高校和留学生两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建议。

(一)高校方面

1.面向留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水平的限制,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人人际交往、时间观和空间观等方面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留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对外汉语课之外,高校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供留学生选修。

2.支持建立、发展校内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

在留学生人数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存在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为留学生提供接机服务,解决生活难题,寻找语言伙伴等,对留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规模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许多留学生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社团或组织的信息。对此,高校方面可以提供资金、宣传力度等方面的扶持。

(二)留学生方面

1.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或学习目的地相关文化

留学生在来华学习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当地华人、学校提供的信息等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目的地的相关文化。在华高校学习时,也可通过加入相关组织、寻找中国语伴、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时间观和空间观等。

2.做到入乡随俗,互相尊重

在华学习、生活,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做到尊重当地习俗。比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与朋友约会时,要做到准时,要尊重中国的餐桌礼仪等。

五、结语

不同民族、不同个体在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方面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难免会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为了避免这些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交际效果产生消极影响,除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要做到入乡随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外,我们对现有的社会文化和观念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质,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承认矛盾,缓解冲突,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积极交流。

【参考文献】

[1]但海剑,陈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形成和处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38-441.

[2]蓝晨兴.跨文化交际冲突探析[J].现代交际,2016(08):53-57.

[3]梁星.跨文化交际冲突深层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8.

[4]马伟.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110-113.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3(01):90-92.

篇4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以往初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导致学生对英语知识及其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形成了阻碍。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直接介绍,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直接介绍法,即根据教学需求,直接介绍某个知识点,通过全面、详细地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适时地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直接介绍,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了英语文化,从而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绿色;青春;adj.绿色的;青春的)和“blue”(n.蓝色)为例,学生脑海中对这两个词汇的既定印象为“greengrass(绿草)”“bluesky(蓝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中两个词汇的应用进行解析。教师: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学生猜测英语单词的意思,尝试对语句进行直译)学生:因为嫉妒而脸色发青。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让学生从书面语言角度再次尝试分析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句进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这个语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应该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们嫉妒的时候脸色真的会发青。这就是语言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blue”表示情绪,学生列举如下:学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欢指手画脚的姻亲最让人头疼。)学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学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没完没了地给我写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语言差异,表达出正确意思,这也就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接介绍法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地解析,确保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对照比较,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比较的教学法,即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将学生熟知的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明晰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学好英语,甚至应用英语,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1Thisisme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词汇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英语词汇,加深对英语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对于“name”(n.名称,名字;姓名;名誉)这个单词,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李晓明,请问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学生:姓李,名晓明。(教师继续提问,引入话题)教师:TaylorSwift,这个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学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师:那么同样是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和外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学生: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师通过揭示英语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熟知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能使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导入,彰显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采取案例导入法,即根据英语词汇,导入相关的语言背景或语言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出现错误,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wher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都带了翻译人员,当外方夸赞中方负责人的妻子长得漂亮时,翻译人员将中方负责人表示谦虚的话“哪里哪里”直接翻译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则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谦虚的客套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碍。此类情况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语言交流也存在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会更有说服力,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掌握更多种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语是一门普及率比较高的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要注重英语语言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华.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2]徐颖卓.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晓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9).

篇5

作为外语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目标驱动下,需要突出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过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现实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来呈现出来,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增强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实力。在这样的教学目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生态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具体反映在:重视词汇、阅读、写作训练,并借助单向度的听说训练模式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事实证明,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茶文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入手来展开主题讨论。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发挥茶文化交流影响力之前,需要对茶文化交流的功能进行认识和定位。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需要拥有共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交互中产生共鸣,进而驱动主体之间不断去强化交流的意愿。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出产国,在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中也积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显性和隐性等两个部分;并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国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这将帮助大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动。

1.2搭建交互平台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构成了大学生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但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这种交流活动。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点,或许有同行会指出应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若是这样,仍将促使英语教学陷入到封闭循环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为大学生进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闲、愉悦的事件,而这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体验。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向,将茶文化交流从常规英语教学中拓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将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为大学生建构起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2定位驱动下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驱动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力分析:

2.1形成趋同心理素质的影响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对于个体融入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信息交互时也不会出现排斥现象。这样一来,将能使大学生在围绕着茶文化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的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再者,由于国人与英语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不同,以及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传统那种基于国外视角下的信息交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就直接弱化了他们在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绩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趋同心理素质下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语开放教学的影响力

打破现有的英语教学封闭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语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减少“哑巴英语”对教学的干扰。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影响力呢。第一,以品茗为载体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具有开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为形成英语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可见,无论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现,还是在茶文化的内容显现等多个方面,都将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形成英语生活教学的影响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必然需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活动,还是利用这一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都需要拥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应用问题思考

这里就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来。为此,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3.1课程内容的导入方面

显而易见,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属于课程创新范畴。那么在确保课程创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决课程的导入问题。或者说,茶文化交流应主要针对英语教学的那个和那些版块,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受困于“哑巴英语”的制约,所以在课程创新中应突出破解这一短板。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3.2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需要着手解决茶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前面已经指出,课堂环境无法支撑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围和物质载体。但若是满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会打破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在平衡。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单一依靠英语教学来完成,而需要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怎样的文化信息,来与英语听说训练进行对接。首先,听说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再者还需要控制它的难度进而来适应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问题,则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为下文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课程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还需要充分依靠一线教师和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

笔者面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创新工作时,存有这样的看法:即课程创新的目的应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为了完成创新任务而不顾所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诸如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分层教学而言,其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却因对学生的分层缺乏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层还有待商榷,所以就导致了这种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应是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4.2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出,需要改观现有的听说训练图景,毕竟以国外元素为主线的听说训练,只能是邯郸学步的效果。而将听说训练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则需要开辟出英语听说训练的新图景。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视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识共性。第二,茶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将能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

将茶文化交流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应超越课堂教学的束缚。因此,这里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实训教学的平台功能。那么这也就需要一点,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物流实训范畴内建立起品茗项目,并严格设计项目的实施方式和主题内容。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必然需要在进行茶文化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实施前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4.4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用英语来进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外,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茶文化信息提炼和梳理。为了与大学生现有的英语一般能力结构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从“茶文化与内心感受”、“中外茶文化异同”等环节来进行提炼。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依赖集体备课来实现。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合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门的协同作业模式十分关键,所以在开展英语教学创新时,教务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另外,在实施课程创新时还应充分承认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结

本文认为,为了改观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一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篇6

用活文化符号,“最江苏”文化名片享誉海外。江苏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15万余人次参与,评选出112个最能体现江苏特色文化及人文价值的符号,已列入“符号江苏”系列丛书出版计划。“符号江苏”精品丛书中文版在伦敦国际书展首发,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深受国外嘉宾喜爱,英文版权由英国新经典出版社购买,所出书籍分送英国各主要公共图书馆收藏,成为江苏版权输出的经典案例。在英国伦敦书展“符号江苏”系列口袋书首发式及版权签约仪式上,国际通行小开本、全彩印、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的《昆曲》、《明孝陵》等13本中英文版《符号江苏・口袋本》,受到国外读者、出版商和媒体的热捧和青睐,被誉为精巧便捷的“江苏符号指南”,为英国最大的中文图书馆查令阁图书馆所收藏。丛书版权也成功输出到英国仙那都出版公司,电子书、数字APP等衍生产品随即进入大众市场。

用活文艺精品,“最精湛”文化地标立足全球。江苏打造了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形成了江苏特色的文化地标,如省演艺集团出品的昆剧《1699・桃花扇》、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海内外都引起了轰动。苏州昆曲团的《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无锡的舞剧《绣娘》,在美欧多次成功商演,打开国际市场之门。凤凰出版集团和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锦绣过云楼》,作为中国唯一原创音乐剧亮相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用活民间力量,“最亲和”交流方式联动内外。通过官方渠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往往会被认为是宣传;以民间身份出现的传播主题,更容易获得国际受众的信任。联合麦秋传媒文化企业赴扬中、阜宁等地举办“洋眼看江苏”活动以及江苏工艺美术体验行、美食体验等活动,20多个国家120余位在江苏工作、生活、学习的外国友人参加活动,深度感知江苏城乡发展风貌。

用活传播媒介,“最时尚”宣传方式接轨国际。按照提出的“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求,江苏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好新兴媒体,传播正能量。在“同乐江苏”、“洋眼看江苏”等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全时、全域、全民、全速传播优势。中江网将全省各市推送的300多部形象片同时上线展播,并开通网络投票,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凤凰网、联合早报网、江苏国际频道播出,同时利用青奥微博、微信和微视平台,以及脸书、推特、优兔等社交网站进行。省广电总台推出的全媒体大型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不为人知的中国故事,深受观众好评。

当前,全省文化交流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等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要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推介江苏特色文化,塑造江苏美好形象,讲好江苏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

理念融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形神兼备”。进一步深化拓展“同乐江苏”等既有活动品牌内涵,把传统文化深刻思想内涵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引入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当代价值观念与世界各国人民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以“美好江苏,快乐汉语”为主题举办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特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江苏人文环境的魅力,提升江苏国际影响力。通过承办外交部“欢乐春节・美好江苏”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梦的对外宣传不断引向深入,把中国梦的宣传与江苏实际、民生现状、凡人故事结合起来,使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

内容融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无缝对接”。丰富内容,创新方式。一是以艺术途径感染人。充分借用微电影、动漫卡通等新颖时尚的交流形式,把江苏声音、江苏形象转化为国外受众爱读爱看的故事、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今后努力将近年来涌现的如赵亚夫、王继才夫妇等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江苏好人”的凡人之美、生活之美,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以文化途径吸引人。在“符号江苏・口袋本”系列图书推介中,我们将围绕《论语》等文化经典素材,结合江苏历史文化名人,编写翻译更多适合于不同国家、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阅读的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丛书。三是以教育途径培养人。支持省重点文化企业自建共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中文学校,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四是以活动途径凝聚人。借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契机,在米兰举办“感知江苏”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江苏文化的多姿多彩。

篇7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入词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入,唯独没浸过水的脚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脚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了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篇8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篇9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际经济法教学本身蕴含的多元法律文化语境也日益明显,其跨文化传播特质也愈发凸显和普遍化。因此,在从事国际经济法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国际经济法本身的跨国性和国际性决定了国际经贸规则不同于国内法那样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国际经贸规则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国家当事人对不同法律的选择和适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要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当事人而言,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而国际经济活动本身只有实现当事人共赢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选择也需要实现共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同时,国际经济法的“弱法性”也决定了在国际经贸实践中,法律只是当事人最后的救济手段,却不是最好的手段,平等协商与适当妥协才是解决国际经贸矛盾最有效的方式。要最有效地保护本方当事人利益,就必须在熟练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交流实现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共赢。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学习国际经济法的学生除了需要做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之外,还得具有自觉的国际意识,对世界各国的相关国际贸易、金融等法律知识都应了如指掌,对多元化的法律文化都能恰当理解和认识。

三、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路径选择

1.多元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是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逻辑起点如前所述,国际经济法本身蕴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国际经贸活动的游戏规则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由于国际经济法主要属于任意法,当事人如何选择适用法律将直接决定国际经贸纠纷的发展走向。而各国的法律规则以及各国各地区的国际贸易惯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上述差异与不同构成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增强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就必须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国际经济法本身蕴含的多元法律文化以及彼此间的冲突,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去发现和体验、整合多元法律文化,容忍差异性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学策略

语言学家吴冰曾说过:“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他困难。”可见,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历史及人文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等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采用语言与文化兼顾的教学策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相关概念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什么是文化

概括而言,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一步分析,文化还可分为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两个层次,这也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文化冰山”理论,即人们看得到的文化现象,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习惯、衣着打扮、文学特色等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下,就是看不到的隐性文化则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思维方式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在特定的人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文化形态。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模式,当人们走到一起并进行交流时,跨文化交际便产生了。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不仅指发生在本族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语言交流,也指人们在任何语言和文化方面有差异的交际。通俗地讲,就是怎样才能成功地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何得体交流,在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世界观和人际交往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文化碰撞时有发生。但由于长期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价值观念等只是这个世上众多不同观念和交流方式中的一种。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人们正是在对不同举止赋予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在不同的文化里,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对外国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及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3.什么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关注文化差异的文化比较学习,培养学生在理解、尊重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能根据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尽量避免 “文化错误”,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必要性及意义

1.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妥善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虽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却并未真正理解英语,更遑论正确地使用英语,而且常常因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而产生“文化错误”。例如,中国人在路上偶遇朋友时,常会问:“您去哪儿?”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和关心,却不知若将此话套用在外国友人身上,突兀地询问对方:“Where are you going to ”不但在语言表达上显得非常不地道,而且问话的内容也会让对方感到隐私被侵犯,招致反感。因此,在教学时,还须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交流顺利进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国际交流、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掌握英语及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十分重要。语言的学习与认识语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人们是使用语言和社会知识在互相传递各种信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中学会按照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等进行会话交谈,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及误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理解。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良好的英语基础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大优势,而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学生才能认识该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若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鉴别和欣赏中西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理解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视野,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多渠道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在许多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能听会说。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还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学习英语观念必须超越学好英语本身,在与说英语的人士进行交流时,保证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在交流过程中,能妥当处理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隔阂或是障碍壁垒。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理论,从而能够和谐处理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整体观念,即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借助英语进行多元文化间的有效沟通。这将为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在授课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现今使用的英语教材普遍设置了关于跨文化的知识介绍。例如,广东省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实用英语》中,每个单元均有“Culture Tips”版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用此版块,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选配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补充。把教室、课堂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窗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4.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语言文化氛围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或者说的英语不地道,与缺乏语言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及互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跨文化交流。例如,在讲到圣诞节的知识时,除了一般性的节日介绍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宗教知识、文化背景的介绍,并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做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重视圣诞节。若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布置教室、写英语贺卡,甚至举办圣诞晚会,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化需求有机结合

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英语教学还应努力面向学生的专业需求。在技校,英语大多被设置为公共课,这使得教学目的和效果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积极主动学习,使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中,不要罗列一般的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必须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将差异现象整合、系统化,找到造成差异的本质原因。

2.避免以单一的印象去认识丰富的文化

英语国家在地域与文化上虽然与中国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文化早已呈现出相互影响、融合的态势。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交流方式的敏感度和调试能力。

3.教师要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的教育时,教师要不偏不倚、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引导关系学生正确地对待异国文化。

五、小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这也使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全面、系统地学习英语的同时,更要开阔视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灵活、正确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美)马丁.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