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0 10:0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1

(一)创建阶段。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对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见附件)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所属中小学创建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定阶段。__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认定从2015年开始,隔年进行。各县区每批推荐3-5所工作突出的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公布市级特色学校名单,并从中择优推荐3—5所学校参加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审。

(三)推广阶段。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和建立工作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各县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将争创工作作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工作制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建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计入教学工作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478.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新时期校医工作的意义

校医工作繁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新时期下,校医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校医需要充分发挥其前哨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校医这一学校卫生保健机构能充分体现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

二、针对中学生心理状态如何开展校医工作

1.主要问题

(1)青春期心理特征。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的显著特征。此时的他们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成长不代表成熟,在学习压力下,学生极易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态度的影响,或是在意外事件中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和情绪,出现离家出走等行为,甚至还有的会产生自残、自杀或是尝试自残、自杀的念头。

(2)教师教学压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面临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完成教学任务的双重压力,在教师的教学压力下,学生自然也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而这也是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

(3)校医室是学校健康保健的前哨。校医对学生每天的晨午检、日常小伤小病的处理再到疾病的追踪随访,这些都让校医站在了与学生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前哨,因此,校医能密切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尽管当前已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并没有太多的学生认为有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或想法,而学校医务室则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校医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感到迷茫、无助、彷徨时,面对校医往往不会存在戒备和逆反心理,学生更能倾诉其内心状况。医务室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上校医不会对学生进行斥责、也不会请家长,让学生更易向其倾吐心事,放下包袱,这是师生沟通的一种良好方式。

2.应对措施

例如在对学生的疾病进行处理后,校医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然的交流,询问学生受伤或生病的具体原因。若是发现其受伤的原因异常,应主动询问,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在事后告知学生班主任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让班主任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理解、尊重与肯定,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向其讲明道理,疏导其心理,指引其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校医工作的从业途径

新时期的校医工作者应积极地参与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水平,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发挥校医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此外,作为学校卫生管理机构,保健所也应为校医提供更多的从业途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力度和覆盖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咨询服务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结束语

校医的工作辛苦、繁杂,受到学校和保健所的双层领导。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校医更是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除了要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外,校医还需要完成教职工计划生育、学生意外保险以及公费医疗等硬性工作。校医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认识到校医不仅是一项医疗保健工作,更是一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才能真正发挥其前哨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根植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学校心理工作根植于学校“生命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力求为师生的幸福奠基,以“培养健康、灵动,具有关爱品质和发展素养的精彩少年”为培养目标,确立“和谐、阳光”的心理工作理念,使每个师生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校园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阳光精彩。

规范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由学校行政领导和外聘专家、具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资质的家长代表组成),以专兼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心悦坊”教师等心理志愿者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已逐年完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加大心理工作的软硬件投入,建立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学校提供条件保障每学年心理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在4万元以上,生均达到25元。不断完善学校“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的软、硬件配置,在文化布置中注重童趣,以七色彩虹寓意健康心理的多姿多彩,鼓励大家积极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

状态。

依据学校一校三址办学的情况,在学校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在中心校区聘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研组长、朝阳区心理骨干),各校区均配备兼职心理教师2名,聘请心理专家1位(心理学博士,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将心理教师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咨询等均记入教师工作量。

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由心理教师定期对全校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校本培训。尤其重在转变教师观念,在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第一条就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入2014年,学校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方舟老师,针对学校干部、后备干部、教师队伍设计了分层的心理辅导培训,不仅达到了凝聚团队,强化教师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的目的,而且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心理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1.落实心理活动课程,完成校本教材《心灵阳光》编写

保障心理活动课课时,每班隔周开设一节课。学校心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心灵阳光》低、中、高三种教材的编写。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心理案例、心理论文的评比,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其中有3篇文章公开发表。我校心理老师现已成为朝阳区心理骨干教师,朝阳区心理核心组成员,多次在“朝阳杯”心理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作为“心理关爱工程”基地校在区级现场会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专题经验介绍,在朝阳区心理教师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2.建立教研组研讨制度,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两年学校分批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主渠道育人教研活动,除心理健康活动课外,学校在语、数、英、音、体、美、综合等8大学科分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带领各教研组共同研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探索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仅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就征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备课教案、教育案例130余篇,实现了该项工作的全员、全学科推进,发挥了主渠道育人

职能。

3.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德育“生命彩虹学生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推行学校德育校本绩效考核方案,加大德育日常管理力度,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心理与德育的融合,两者同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灵魂”部分,相辅相成。学生“生命彩虹七色实践活动体系”中的“青色爱心达人评比”,专门设立心理互助奖项,鼓励学生间心理自护互助,积极促进心育氛围的形成,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心理自护和互助意识,提高心理自护和互助能力,学校还完善了校五级心理预警机制。“黄色健康达人评比”的标准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套指标,学校将每年五月的“心理健康周”主题活动纳入黄色系列活动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力,通过黄色达人个人和达人班级评选完成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反馈评价。近年来学校组织的“我为教师画萌画”“中园成长礼”“家长眼中的阳光教师”“播种幸福的种子”等心理健康周活动已成为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被长期

保留。

拓宽“心育”途径形成学校心理工作特色

1.组建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

2009年,学校组建了由中高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由心理教师对学生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目的在于将每个志愿者培养成为学校的心理观察员,使学校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志愿者的个人特长和爱好,学校将他们分为广播宣传部、彩虹互助站、网络新闻部、活动外联部等几个部门,由学生部部长负责组织管理,做到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证明学生心理志愿者已成了心理老师及各科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切实起到了提升心理工作实效性的积极作用,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互助关系。

2.成立“中园教师心悦坊”

2011年起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招募志愿者参加“教师心悦坊”,截至目前,“教师心悦坊”已经拥有教师心理志愿者53人,100%覆盖本分两校47个教学班、10个教研组,成为一支教师的心理自助、互助团队。“教师心悦坊”还定期请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辅导专家组织心理团体活动、缓解教师压力、丰富教师生活,这支教师志愿者队伍也成为组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骨干

力量。

3.创新推出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

学校运用心理学代币制理论,创新推出学生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该积分评价制度以中园阳光少年发展目标体系为评价标准,以十二生肖荣誉积分卡为代币,学校全体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学生代表参与积分发放,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积分的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将学生个人积分与班级积分捆绑评价,推出状元、榜眼、探花班级奖,火箭班级奖。学生个人积分不仅关注每月个人积分荣誉榜,还关注每个个体自身的成长,设立个人进步奖,经过不断努力学生可以申请“龙榜少年”(1000积分)和“虎榜少年”(500积分)荣誉称号,申请成功便可获得荣誉胸牌,成为同学身边的榜样,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内在向善的动力。

4.开设网络微课、网络培训

2015年以来,为保证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克服扩招和并校所带来的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心理教师为核心的网络工作组,吸纳了包括学校电教部门、学生微电影社团等数十位教师、学生和家长成为志愿者,为网络心理工作模式提供了人员、技术和硬件保障。本学期,学校开始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多媒体资源库、“培育100”平台等网络媒体,尝试推出面向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网络微课堂和网络培训。在心理网络微课堂的设置中,将40分钟的授课模式分解为每次10~15分钟的主题式微活动,心理微课堂每一集只解决一个源自学生提出的小问题,方便学生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利用少量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在课程推广,中号召全体学生和家长共同收看,便于家校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5.搭建“培育100”软件平台

学校投资购买了“培育100”软件平台,并保证全体老师和在校生家长免费安装,实现了学校对全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点对点心理专项问卷调研测评。该软件可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心理教师能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得学生、家长、教师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确定心理网络课程和讲座内容。同时,此软件平台以图表形式精确地显示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心理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目前该平台的功能还在不断开发拓展中,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新闻的推动、图片报道、师生家长心理论坛、班级心理实践作业反馈等均在新功能开发规划中。

6.心理工作全面融入学校重点工作

篇4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同学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促进同学心理健康成长。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一、全员重视。增强意识我校成立心育领导小组,确定心育辅导组成员,在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上优先落实,常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学校征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杂志,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心育的认识。近年来,我校老师及辅导员们都充分地意识到心育的重要性,也较自觉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由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来担任,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制自己的教案,针对不同部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比如,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对新生年级开展了“如何适浅谈理健康教甯云南省镇雄县教师进修校王先武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等讲座;还先后对学生进行了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心理自我矫正方法,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校每个班,包括毕业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必须上1.2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进行检查评比。借此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团体咨询:对那些有相近或相似问题、疑虑的同学集中起来,利用团体成员之问心理相近的优势,互诉烦恼,共商对策,减少疑虑,减轻心理负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助人自助。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我校心理咨询室始于20lO年10月,配备有专业人员1人,其中何黄伟老师获得国家三级咨询师资格。,理咨询室命名为“心理话吧”,整体格调整洁、温馨、舒适。心理咨询室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接纳来访同学。“助人自助”是说来访者不可以依赖心理辅导员的忠告和建议,要求他们替你做决定。重要的是自己负起责任,勇敢面对。本着关爱、尊重、真切、保密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学生。咨询内容涉及到学习和生活问题、人际交往、,隋绪与行为、升学与就业等方方面面。目前咨询室已接待学生20余人次,在咨询教师的帮助下,我们已成功地转化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针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了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减轻或消除了一些来访者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设立“心之声”信箱。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进了心理咨询室,即存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也有的同学性格腼腆、害羞,生‘怕进咨询室被其它同学嘲笑。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也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每次接待来访者的人数毕竟有限。针对这些情况,除加强宣传教育外,我们还设立了“心之声”信箱,让更多的同学能无拘无束地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帮助解决心中的困惑,咨询室老师回信达近100人次。

    (3)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学生还可以在网上通过QQ进行心理咨询、预约、留言等。心理咨询的途径更加丰富和完善。

    3.既面向全体又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环境是潜在的课程,学校的精神环境(师生关系、校园气氛等)和物质环境(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校园环境影响着师生的心境,对师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境作用。我校通过精心布置教室,彰显了班级的个性与努力目标,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宣传窗、墙报、黑板报、诗廊的装饰和春牙文艺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体育节、艺术节的举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通过师德承诺活动,优化人际关系,着力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使学生在和睦的人际关系中感受自我价值。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强化“心育”的整体实力。

    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培训,一是全员培训,采取网上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为全校教职工作专题辅导,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进行。二是骨干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业务培训会。

    通过培训,教师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大家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心态、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3)创办温馨心理小报,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小报分学生栏和家长栏,让更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站和小报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助人自助。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等。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规定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随机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和有激情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活泼的学习。

    (5)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校属于村镇级乡属学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等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关心,所以加强对家长的“心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家长会和专题讲座以及发放温馨小报等形式,解答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5

要从宣传教育入手,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仍是中职生的主要任务。只有平时认真学习,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掌握得牢固。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以展示学校专业特色为中心和学生能力提升为目的的竞赛活动,如文化课中的征文比赛、英语口语比赛、专业课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比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层次与品位,把中职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向以提高综合素质及能力上来。

赏罚分明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手段,要实行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严肃处理,绝不手软。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为培养合格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管理也应该以学习管理为中心,特别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检查,校长、年级组长、专业科长、教研组组长都应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密切关注学生的上课情况,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教育,不留后患。

二、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如学生大会、班会、学生会会议、班干部会议以及通过和学生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强调勤奋学习、提高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发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文明礼仪》《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读本》等书籍,让学生明白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具体内涵。并要经常利用政治课、标语、校园广播、电子屏、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校内外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三是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好习惯终生受益。四是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重视对学生会干部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学生干部的换届选拔工作。要加大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定期对学生会主要干部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强化学生干部的管理,树立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管理的不易和辛苦,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管理。学校应由被动消极型向主动教育型、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学生的向导和朋友。五是开展多项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与课外生活。例如,宿舍布置评比、教室布置评比、文明班集体评比、文明个人评比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专业基本功成果汇报或展示活动。

三、认真调查研究,建立学校学困生和特困生档案

学困生指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辍学。对特困生和学困生的情况应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不打击、不歧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量。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和学习状态。对少数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有明显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耐心的教育,避免意外事件的产生,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篇6

【关 键 词】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36-03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干预力度增大。然而,由于农村各种现实的原因,对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一代的迫切需要,更是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最近,笔者以四川名山区第一中学等农村重点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经过问卷测试发现,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状况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教师经常或有时感到自己的状态非常好和很健康的比例达到了81.33%;对任务的完成感到满意的比例占到了94.67%。但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不平衡、焦虑、情绪失调等方面。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方面女教师与男教师差异不显著。女教师在心理不平衡、心理承受力、情绪失调这几个方面显著高于男教师;男教师的躯体化、偏执水平高于女教师;低学历教师在焦虑方面明显高于高学历教师;中级以下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焦虑、抑郁、偏执的水平比中级教师与高级教师要高;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情绪化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在躯体化、焦虑方面明显高于非班主任教师;非高考学科教师在心理不平衡、敌对方面明显高于高考学科教师。

二、影响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升学压力的影响。生源差,升学压力大,任务繁重是造成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教育部门每年都有一定的升学指标,升学率高的学校和教师将获得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学生也将获得较高的奖励。而生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升学考试,由于大量优生流失,要使农村重点高中能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花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学校只能实行高压政策,给每个班下达升学指标,给每门课下达双入围率,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升学的压力不仅加剧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还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学校几乎把一切时间都安排来上课。调查发现,农村重点高中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量超标,约20%的教师工作量严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务工作使农村重点高中教师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升学竞争下,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期望变得格外沉重,同时也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期待,这种期望使许多农村重点高中教师产生了较大焦虑感,从而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

2. 学历提升、科研成果考核,使教师心理负担加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教师也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由于农村重点高中还存在晋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压力,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行政按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考核指标对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要求,其中学历提升和科研成果指标给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可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和培训。60%的青年教师认为,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和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还有约20%的教师感到读书、搞科研太累人,身体不适。约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素质太差,写不出论文。由此,给教师们造成了较大的焦虑感。

3. 教师职业特点的影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工作目标的高要求,决定了教师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下;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师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自我修养和师表形象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知识广博,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凡此种种都说明,教师职业本身就承载了相应的心理负荷,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严重的状况。

4.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欠缺。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教师的职业角色认识误区导致职业心理承受能力差;另一方面,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受后工业文明的效率、效益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职业角色认识上走入了一个误区: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致富的敲门砖,教师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许多教师只是知识的“兜售者”;“一桶水”型的教师,不愿充电,倚老卖老,教育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报个名,拿个结业证或文凭,急功近利,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和评职称,不注重创新性和发展性,耗时耗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却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与新课改所要求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由此,在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科研压力过大时,部分教师便产生恐慌的心态、对抗情绪,还有极少数出现强迫症,长期压抑导致心理障碍。

5. 深化教育改革的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工资随岗位和教学质量变化而浮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焦虑、担忧、甚至恐惧等心理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平等的“对话者”、“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些教育理念陈旧、专业技术水平低、教科研能力不强、学历低、职称低的教师往往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高要求,难免心里失衡、担心、焦虑、恐惧。

6. 不健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调查发现,一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造成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把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当作教师的全部价值评判,把对考试的“量化”考核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标准,把教师本质的内涵的评价仅当做事实判断。第一,评价内容一元化,对教师的评价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评,不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作量的考核,不重视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目前,学生高考成绩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生命线,这种评价理念落实到各个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时被扩大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教师年度考核和高考奖发放、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而科研能力和科研成绩基本与之无关。第二,教学实效的考评不管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一刀切的现象严重。如,文科、理科一个标准,此外,由于评价偏重于高考成绩,因此,非高考学科教师每学期拿不到教学目标考核奖,高考奖也很少,心理极不平衡。总之,由于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给农村重点高中部分教师心理造成了不平衡,甚至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

7. 教师个体发展空间有限。教师个体职业发展尤其是职称晋升的限制,使不少农村重点高中教师感觉无能为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重点高中80%以上的教师认为晋职最大的障碍是指标太少,只有近30%的教师认为是自己实力太差。教师的“发展空间”是造成35~45 岁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相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来说,35~45岁的青年教师正面临着一个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年龄问题。35~45 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重点高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刚刚评上中学一级职称,却不再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这部分教师发展空间极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和谐,导致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教师在职业意识、创新意识、价值定位诸方面都处于停滞状态,工作满足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重点高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针对以上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教职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探究,把握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特征,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大投入,拓展教师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重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重点高中优质发展,快速发展。

1. 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是对教师尤其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因此对农村学生造成一些师源性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育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可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精神生活单调,再加上农村重点高中的特殊性,教师在城市化进程中难免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重点高中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聘请心理学专家对教职工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诊断室、交流室、发泄室,学校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学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交流会,可利用学校广播、大会、电视、校园网站、板报、校刊等渠道宣传、交流、诊治,并及时反馈信息,建立特殊群体和个体的档案袋,并作跟踪调查和研究。其次,应培养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意识。有心理问题的教职工应主动到心理交流室去咨询,通过个别心理辅导,达到缓减心理压力的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心理困惑。

2. 强化教师的自我认知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给农村重点高中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最大的压力源是教学质量,因此,培育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健康心理的瓶颈则是加强教师的自我认知意识和专业发展。

教师对自我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包括角色认知和自我认知。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教师都应该恰当地判断自己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功能,这是教师角色认知良好的主要表现。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身为教师需要奉献精神,不管你愿意与否,这是教师这个职业决定的。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应做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要有“我当为十方人做桥,念悉踏我上度去”的佛的普度众生的精神,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才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动物植物尚能无私奉献,教师更应如此,更应有草根、春蚕、树根精神,有红烛精神,只有送人玫瑰,才能手留余香,只有度人才能最终度己,观念至胜,否则,无论你多么法力无边,最终也难脱离患得患失的苦海。

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对自己的生理、社会地位、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而中肯的认识,尤其要认清自己的职业特点及相对固定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目标。教师要学会一些能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来缓解、减轻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信息源,开拓与人交流的畅通渠道;消除不合理想法,强化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认识。

培育农村重点高中健康的教师心理,必须强化教师的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完成考核评价要求,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缓解心理压力,健全心理。

3.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搭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农村重点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的外部保障。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培育良好的教师心理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科研兴教”的文化理念,为农村重点高中教师搭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魅力,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艺高人胆大,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忧虑,并从中获得快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深化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其次,学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研、培训机会,使教师通过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通过专家引领,校与校,组与组,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立体互动式交流,案例反思,个性凸显,求异存同等方式来构建属于教师自己的专业实践知识。拓展教师个体发展空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平衡教师心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给予相应的空间自由,对于有较突出的科研贡献的人应给予较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并与职称评定挂钩,也可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拓展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发展空间,以科研提升教学,提高教师的心理平衡度。

参考文献:

[1]阮成武.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20-23.

篇7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大力拓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全体师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各教学班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安全”二字深深地刻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懂得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达到他们行为的规范化。任课教师,不管是什么课(包括室内室外课),都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要坚守岗位,保护学生的人生安全。若需要做实验,教师实验要规范,把安全问题考虑周全。

经常利用集中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有关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常见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及用水、用火、用电等安全等安全知识。要加强对职工遵守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本岗位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每学期要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

学校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安排后勤人员和督促相关人员排除。

牢固确立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的意识。把学校安全管理列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及时处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逐级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加强对各部门、教职员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制定和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严格执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及时上报并协助查处各类事故,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对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要求处理。

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活动,认真执行每月一次、开学、放假前以及恶劣天气前后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全面排大危险源,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并登记建档,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注重设施设备的投入,确保安全管理的各项活动和措施落实到位

在注意教育性投入的同时注意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将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经费列入学校支出预算。按规定完善和规范学校消防、防盗、防暴等各类安全设施设备,确保学校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不能排除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三、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及分工:

1.建立安全工作领导管理机构,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网络健全。

2.制订本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工作预案。

3.制订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四、具体措施

(1)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学生不要乱买小摊上的食物,注意饮水卫生,规范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防学校群体性疾患的发生,卫生保健制度落实。加强学校饮用水的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测,确保安全。学校不允许过期、变质食品进入校园。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坚持学生定期体检制度

(2)加强校园防盗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各项防范措施相互配套衔接。切实做到校园“不发案、不出事”。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管理,做到制度齐全,措施到位。严格落实教职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离职守。值班人员要熟知报警装置和报警方法,做好值班记录。学校领导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要保持通信工具畅通,保证紧急情况下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3)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内消防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确保消防安全。学校应组织师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保证紧急情况下能遏制和消除火情,有序组织师生撤离火灾现场。

(4)加强校园用电安全管理。学校应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加强校园用电设备和线路规范化建设,电气设备工作性能正常,无超负荷或缺相工作现象出现。

(5)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学校定期进行校舍勘验检查,发现险情应立即处理。从实际出发,在学生出操、集合、放学,适当错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6)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切实加强体育课、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做好技术要领、运动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篇8

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在学校中,“硬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软环境”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软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即创造心理“软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 全方位布置心理“软环境”

在校园“软环境”的三大方面,我在心理工作的安排上有三大内容:(1)开展美丽课室、主题班会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等校园活动。针对学校和班级的风气,可以自上而下,从班主任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也可发挥同伴在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力量,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制,让心理“软环境”无孔不入。(2)学科渗透。生活处处有心理,学习离不开生活,能成为学习内容的事物必然包含某些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成长百利而无一害。(3)教师培训。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让学生接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有资格的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和让优秀的班主任接受社会上其他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主动提供资料供同事们自学,让全校心理“软环境”更上一层楼。

二 心理“软环境”成效显著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因此它的效果需要时间去见证。经过了五年的实施,学校所营造的心理“软环境”已初见成效。

1.改善心理亚健康

丰富多样的积极心理环境,让学生能用一种更正面的心态看待学习、看待校园生活、看待人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助,当遇到小问题时,能及时在学校浓厚的心理环境中找到解决方法。学生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的情况减少,这归因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增多了。在过去学生遇上心理问题一般只能找心理专职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画,让学生从宣传的知识中首先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其次,全体教职工投入到心育的行列,课堂上下,每位老师都是心育工作者。最后,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身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员,为筑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发光发热。

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我也发现不少学生与过去相比改变不少。如他们会主动找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去阅读,虽然大部分都是大众心理学,但他们也会针对当中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咨询,寻求一个更良好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我的一位学生小陈,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心理学专业书籍,究其原因,是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专题的班会课,觉得心理学很有趣,也很有用,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做到助人助己。据了解,该生在班上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老师好评,这跟她平日积累的心理健康知识分不开。

朋辈心理咨询员中,也有一个学生小庆的表现非常突出。小王对朋辈咨询员的工作热情十足,主动帮助班主任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课,善于发现班上同学们在心理方面的“小情绪”,把同学的一些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还能主动帮助老师发现潜在的危机,及时恰当地处理。

2.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张扬,若这种个性得不到合理的表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一种阻碍。在“美丽课室”的设计比赛中,让各班学生围绕着本班的特点,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图画、书法、剪报等充满创意和个性的手法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如高二某理科班,学生多为体育生,因此,班内的布置充满篮球等体育运动的精神。班级的口号也是体验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班内还会组织同学把体育杂志中自己中意的体育明星的访问或者介绍剪辑下来,在班中的自制兴趣公告栏中定期更新。就在这个活动中,难以驯服的体育生们,把自己过盛的精力转移在自己班级文化建设中去,既可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也可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让整个班级的氛围呈现良性循环。相似的充满个性的课室不胜枚举,有动漫一家、书法课室、春之家等。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沉浸在一种积极的心理“软环境”中,让个性在校园里飞扬。

3.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题进行的四年中,学校的高考成绩喜报不断。其中考上高中、示范性高中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保持一贯优势。我校高中生源一直处于区内的劣势,但是在荣山中学高

* 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营造校园心理环境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YXYY2008017)

中三年的学习、浓郁健康的心理氛围的熏陶下,“低进高出”的势头愈演愈烈。2012届高三学生在三年前进入我校时,成绩在区里普遍偏后,缺乏优等生。但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上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线人数和比率有大幅的提升,再加工能力在区内名列前茅。而在再加工过程中,除了科任老师传授知识的功劳,也与荣山中学健康的心理环境密不可分。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全校教师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找根源外,也逐渐利用心理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症下药、双管齐下,让学生的成绩有持续的提高。同时,学生也用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减轻过多的心理负担,让学习事半功倍。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后续工作设想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可量化的内容。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难以用量化的形式去测评其中的变化,极难让人直接完整地捕捉。如缺乏细心的观察对比、长时间的追踪,甚至难以发觉它的存在。

第二,全员德育,全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范围虽广,但难以保证每位成员的水平和质量。心理教育各门各派,在一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甚至有相左的意见,没有统一的指导,一些做法无法统一,可能引起教育上的相互矛盾。

2.针对不足,做出设想

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追踪实验,用水平相当的两个班分成实验班、对比班进行研究,找出环境对学生具体各维度的影响。

篇9

卫生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卫生人才的基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影响着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卫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多是工作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第一线,这就要求卫生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修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1.1 是全面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的实际,作为卫生高职教育实施的灵魂,卫生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为社会培养的卫生人才素质的高低。大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卫生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思想品德素质良好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推动卫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1.2 是卫生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对职业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已突破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0%,高职教育迎来重要的改革发展机遇。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卫生高职院校要想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建设,是卫生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更是卫生高职院校的灵魂。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卫生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也是卫生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形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风尚,就必须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倡导“最好的教材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1]。

2 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明显增强,教师梯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师德失范现象,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育人意识淡化;师表意识弱化;敬业精神不强、急功近利心切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大量的青年教师迅速的充实到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主力军。有医学院校研究发现作为高校教师主力军的青年教师在思德思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育人意识淡薄、学术功利化、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合作创新精神不强、自身表率作用欠缺[2]。

3 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多因素的。从主观因素来看,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是师德师风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卫生高职院校生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卫生高等院校毕业,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但是未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职业道德等教诲,有时即使参加岗前培训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也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学习,教师全方位的师德师风及教育教学理论仍需持续学习;再一方面,卫生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包括教学、科研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家庭,这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主动投入教学的热情。调研表明,绝大部分教师都知道和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教师行为规范,但在践行这些文化传统和基本规范方面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真知力行、知行合一的问题[3]。从客观因素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部分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敬业精神不足,工作上不愿意进取,没有起到教师该具有的“德高”、“身正”、“尽职”的师德师风表率作用[4]。在教师的引进、培养和考核等环节中,部分学校或部门注重对教职工专业素质的考核,忽视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考察,虽然高校等以文件等形式对教师师德做出了一定规范,然而在具体时间中,这方面内容形同虚设,加剧了青年教师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自身道德素养的长效建设[5]。同时虽然在教职工考核、职称晋升等过程中明确提出师德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标准。

4 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途径

4.1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多形式开展学习培训

卫生高职院校需加强统筹规划,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发展的全过程,纳入教师专项培训管理体系;同时需加强教育培训课程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强化师德师风的日常学习,制定教师政治学习计划,采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研讨、专家辅导、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培训。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结合不同岗位的教师职责,开展不同的师德主题教育与培训,把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法规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教师牢记从业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轮训制度,加强对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师德师风专题教育。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首位,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其中,利用思想政治研究会、党建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师政治学习计划。

4.2 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水平和精神风貌决定着卫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卫生高职院校应把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将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可通过组织参加师德相关理论课程的培训和岗前业务培训,通过与优秀教师代表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聘请高校专家进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使新教师明确教师从业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要对每个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提出明确目标,可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从思想品德到业务能力,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工作。

4.3 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师德师风评价考核管理

卫生高职院校要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健全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考核方案》等,规范教师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同时,还需严格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建立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考评办法,把师德建设作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对各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教师绩效考核中, 将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师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分配的主要依据。把教师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聘用、教师职务聘任和晋升、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的必备条件,对师德行为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进修提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行为表现优秀的教师,在多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4.4 构建师德师风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卫生高职院校可建立师德师风问题报告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学生评议、家长反映、院长信箱、监督电话等多种形式,时刻了解,把握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情况,做到防微杜渐,预防在先。对师德师风有严重问题的教师,需严肃处理,对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可调离教师岗位。应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依法处理的力度,对有违教师形象的言行要给予批评教育、及时劝诫、责令改正,对严重违背师德要求的教师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给予处分。

4.5 树立师德典型,强化师德师风引导机制

卫生高职院校可加强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教师的宣传表彰力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师德模范、教学名师等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以评选典型为契机,表彰那些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召开师德师风专题报告、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报告会,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积极倡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风尚,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和荣誉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师德建设舆论氛围,通过学报、广播、网络等校园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师德规范和要求,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6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卫生高职院校要大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心理状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加强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快乐愉悦的精神面貌,不断提高对学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卫生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廖志平.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量[J].教育与职业,2016(3):73-75.

[2]汪蓓,高秀玲,陈莹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探[J].经济师,2013(12):149-151.

[3]贾积身.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23-25.

篇10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