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3 09:4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人文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人文建设

篇1

【关键词】妇产科 人文护理 问题 措施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 病人的投诉, 新闻媒体的曝光, 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困扰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现对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及手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与手段是医疗管理的战略目标。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要求我们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学护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护理专业学术创新的团队,乃是决定临床实践中妇产科护理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 当前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妇产科的人文护理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立了多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但在此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护理人员的观念急待转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乃至以人的心理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悄然而生。由于有些护士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足,或是因为没有参加正规护理培训,责任心不强,脾气性格较差,不善于交流等,往往会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疏忽,忽视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造成误解并产生护患纠纷,这是影响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原因。

2 资金投入不足人文护理优势未得到充分体现。长期以来,护理工作实行的都是功能制排班,而现代人文护理模式,然而护理人员的增加,必然会加重医院财政负担,加大妇产科费用的支出,因此有些医院妇产科不愿意增加人手,这就阻碍了人文护理模式在妇产科的推广。有些医院即使采用人文护理模式,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护理技术不到位等,往往未能体现人文护理的优点。而病人家属出了更多的钱却未能享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往往会不满意医院的护理制度,最终结果是阻碍了人文护理模式的推广,使妇产科处于尴尬境地。

3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文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角度来说,很多医院对人文护理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组织人员进行护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重“医”轻“护”,在财力人力上投入资金不够,使得人文护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最终无法真正提高,从而影响了医院妇产科的工作效率。

二 解决办法。

(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岗位职责。组织护士观看护士行为规范录像, 举办护士职业礼仪示范表演, 从而规范护士行为举止,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为加强工作责任心, 护理部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 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并统一全院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的质量考核制度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在工作中, 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二)积极培养和使用专业护士。“发展专科医疗,人才是根本。”[1]随着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领域,护理的专科化是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2]。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和发展专科护士制度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略,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3]。

我院对进入者确立培养目标,三年内进行分阶段培养。初始阶段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全面培训阶段固定各专科,通过各种培训学习途径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提高阶段鼓励提高学历水平,选送国内外医院进修等手段,不断提高核心能力。专业护士固定各专科,由医院学术委员会考核后授予相关的专业技术权限,在病区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明确其职责是保证本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和专科业务的发展。如开展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承担社会性专科健康教育、开设专科护理咨询门诊等。护理部制定专业护士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做到优胜劣汰。至今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护士队伍[4]。

(三)明确角色的权利及义务,促进护患交流。

1 角色权利及义务的内容:病人角色的权利包括摘要:有得到及时医治、护理的权利,有知情同意的权利,有被告知的权利,有要求保密的权利,有监督的权利等。

护士角色的义务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为患者保密的义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知识的义务,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义务,听取和反映患者意见的义务。

2 引发矛盾的常见原因分析: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常遇见的因社会新问题引发的护患之间的矛盾。在病员中有未婚生育、超生、性病等疾病时,提供于护士个人的道德观念,使其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非凡注重,甚至议论、嘲笑、传扬等言行。这从护士角色上分析是不正确的行为,违反了平等、为患者保密的原则,我们应当避免其发生而引起患者的消极心理,影响治疗及康复,以及引起医疗纠纷。

3 妇产科护士角色应准确定位,把握护患交流途径。

1)护士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热心相助。不要一味注重其有无违反政策、道德、伦理等行为,而要重视其现在的病人角色给予热心帮助,它可以暖和患者,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或顺利分娩。

2)尊重患者,为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隐私,不要用患者的疾病开玩笑,以免损伤其自尊心,影响治疗及疗效。

3)学会换位思索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她们的苦楚,以融洽的护患关系进行治疗护理工作。

4)满足患者正当的要求,解决具体新问题,使之安心养病。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要耐心解释,并尽快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要强硬粗暴地否定,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予解释、劝说,以免矛盾产生和升级。

5)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咨询。提供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宣传和指导,越来越重要。指导性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并及时彻底地治疗疾病也是妇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加强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也成为产科护理人员新的工作任务。

(四)苦练技术,严把质量关。 针对护理人员年轻化情况,制定操作训练计划,将基础操作项目纳入日常考核,每周检查督导一项,将常用操作项目逐一进行考核,尤其中医操作项目,制定操作标准,全员训练,并在操作考核中不断改进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术,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三 小结:

当前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压力和机遇同在,发展和提高并存,护理工作必须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科技术服务,提供健康教育、护理咨询、康复指导、家庭护理等,不断拓展和延伸护理功能,提升护理服务内涵。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护理工作就能够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 樊仁义.强化优势学科打造医院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2~53.

[2]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19~20.

[3] 郭燕红.探讨和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52~953.

篇2

1 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

医院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在医疗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医院自身特点的行业文化[1]。医院文化类似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含着医院精神、医院灵魂、医院价值观、医院形象、医院品牌、医院经营管理、医院行为规范与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医院文化具有同企业文化相似的经济利益要求,但医院文化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必须以自觉、高尚的职业道德建设为先导,而且必须渗透和贯穿到每一个层面中,即为病人服务的全过程中。

1.1 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先导:医院的价值表现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医院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医院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的健康开展的,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涉及社会公正与稳定,尤其在当前,医院逐渐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医院和社会环境的良流与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才可以培养,高科技、先进技术可以学习,设备可以引进,制度可以制定,而医院文化中的道德建设则很难移植,必须依靠所有员工的自觉、自律和长期的学习、教育、培养来获得。另外,高尚的医德建设还有积极的经济学内涵,可以参与医疗市场资源的配置运作,转化为医疗资本。

1.2 职业道德是医院文化的深厚内涵: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这些也正是医院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2]。

2 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是医院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医疗服务领域中表现出以下几点:(1)医院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盈利成为评价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2)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发生了变化,获取工资以及收入的欲望增强;(3)病人的就医心理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医疗服务中出现乱收费、收“红包”,工作讲价钱,加班要报酬,对病人态度“生、冷、硬”,责任心下降,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出现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形象,也极大地阻碍了医院文化发展的前进步伐。

优良的护理道德必将提高医院的信誉,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要求医院管理者树立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观念。以这种理念管理医院,消除市场经济带给护理人员的负面影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使护理人员思想内涵发生变化,以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医院的形象,培养其对自己神圣职业的热爱,在医疗服务活动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强化医德教育是医院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医院文化的核心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以德治院、以德行医、以德服务、以德经营”的道德理念,将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

3 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

护理职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责任是重大的。只有技术精湛而无仁爱之心,不能成为称职的护士。不讲服务艺术,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那么治疗也是不成功的。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开展优质服务,端正作风,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以“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为指导思想。在医疗服务活动中,护理人员应坚持高尚医德、精湛的技术、服务艺术的德术结合,崇德敬业,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在临床护理中,时时、事事、处处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和维护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为病人之所为。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73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人力资源是第一保障。没有人力作为发展的基础,企业将无法生存。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往往都是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中包含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源管理,即通过协调、组织及激励政策等手段,保证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并使员工在企业大环境中保持积极性,发挥自身实力。

2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所特有的经营方式、价值导向和发展重心,逐渐总结出的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的文化理念。它使原本无形的意识形态有形化,让全体员工都能自觉遵守,并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3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工作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目的就是让人才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而企业文化也是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的,它需要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对员工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存在着天然联系。

3.1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透彻解读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顺应企业文化,生硬地照搬管理方法,就会导致员工无法正确解读企业文化,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比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倡导民主的,但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要求员工不可以随意发表看法,那么员工就会产生困惑,甚至对企业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不但不能相互促进,可能还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要顺应企业文化。

3.2 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善企业文化的手段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员工虽然知道企业文化,却没有透彻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如果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如一句口号、一个故事),不能切实与员工联系起来,就不能让员工真正认同,也就发挥不了企业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密切相关,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将无形的企业文化与有形的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会使员工更乐于解读企业文化,也更乐于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比如,将员工的绩效考核跟企业文化挂钩,有激励机制的促进,员工会更乐于去接受企业文化,并根据企业文化对自身作出修正。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文化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

4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

4.1 根据文化背景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确定,要以企业自身的文化背景为大环境。如果不仔细研究企业文化,盲目确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很可能产生不正确的观点,无法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期效果。以“竞争”为例,企业的工作形式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对竞争的定义也不同。有些企业为激发员工的斗志,崇尚竞争。但有些企业则更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以自身的企业文化作为切入点,盲目照搬,就会使员工产生困惑,无法发挥二者对员工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一定要以企业自身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确定,可借鉴其他企业成熟的方法,但绝对不能盲从。

4.2 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企业往往把权力控制在高层上,很少注重员工的想法和创新能力。这很容易造成好想法或创意的流失,阻碍企业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应具备鼓励员工、激励员工不断创新的作用。

4.3 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化

企业想保持长足发展,就要确保人力资源配备的合理性。例如,人员配备能否符合岗位需求,岗位配备能否发挥员工长处,员工的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等。可以在企业文化中融入激励和引导元素,利用其引导作用规划和管理人力资源,建立起二者的互动机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4.4 树立企业的良好商业道德

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商业道德、没有良好的诚信度,是没有活路的,是不会被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可从树立企业的良好商业道德入手,让二者都以商业道德为准绳,增强二者的互动性。

5 结 语

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长久性的工作。二者的联系,也不仅体现在表面上。要不断深入挖掘二者的真正关联,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其不断渗透和融合,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4

作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进步的推动力。企业文化无法摆脱企业的管理制度而出现,也不能提前于管理制度变化而改变自身。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不断加大对自身企业文化重视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满足自身发展的文化理念,推动有关管理制度的调整创新。

此外,企业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好对现实员工的管理和服务,对职工行为的管理视作人力资源管理,而对他们精神的管理就视作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不断完善自身规章制度,员工更加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激励的实施,员工拥护企业激励,并积极工作得到更好地荣誉和薪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文化建设均需以员工价值的最优化,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相关的互动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智力和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计划和战略,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根本目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用、考核与激励。同时以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工作、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以增强员工归属感和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以工作效率的提高作为根本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获取(企业定期或阶段性的招聘)、人力资源的保持(劳资关系的维系)、人力资源的增值(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考核激励(企业各项考核制度、报酬奖励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推动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促使企业员工个人价值目标与企业整体价值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介绍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潜在、内化的根本动力。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包括制度以及精神理念两个层面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所有成员(包括企业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的构建。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或行为准则,是一种被所有职员都认可的观念,其可能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集合,或者是企业所遵循的道德观念,也可能是企业的一种精神象征,还可能是这些因素的结合体。企业文化在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制定各项管理决策过程,发挥着引导作用。

2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互动关系的表现

(一)企业文化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内在动力

(1)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所在

企业文化既不能简单的定位于企业精神,也不能定位于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于企业方方面面的文化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口号或标志,也并非一种抽象存在的精神象征。企业文化需要以价值观为导向,主要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着力于帮助员工解决精神困惑。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所在,是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精神导向。不同企业所选取的文化价值导向会存在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当企业以某种文化为导向时,其管理制度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如果选择"质量第一"作为文化导向,则企业制度制定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重视对人员质量意识的提升。企业文化是独具特色管理制度的综合体,是对企业灵魂的一种定位。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2)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其主张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本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并非简单的制度建设或盲目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而应该将建设重点定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根本动力。在生产资料制度、资本制度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企业逐渐发现其根本发展动力,在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而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价值,让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就需要以人文观念引导企业员工的思维意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将人作为沟通企业各组织部门的桥梁,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此外,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促使企业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将人的思维意识转变,作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手段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当前,有不少企业开始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可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对此,很多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提高人际关系管理工作的水平。而倘若企业能够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那么就有助于充分发挥出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并且将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于企业生产与建设过程。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其支持优秀企业文化力量的发挥,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人力和组织上的保障。不同企业管理制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能够通过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企业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制度的发展与建设。

3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鉴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企业必须以人力资源制度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实体制度的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并以文化引导制度建设方向,促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

(一)完善企业招聘环节的价值引导,提高企业凝聚力

企业在职工招聘环节,要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将应聘者的文化素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考察应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企业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基本一致,如此才能推动企业员工整体行为达到协调状态,促使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强化企业员工培训中的观念引导,形成文化认同感

企业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将企业文化理念和导向转变为一种可视可感的发展目标,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重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并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和谐的文化氛围,使之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时促使员工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相结合,推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三)健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期望引导,提升员工积极性

企业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属于非常重要和最具导向性的环节。该环节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将企业对员工的期望转变为一种实质上的引导,利用物质引导方式,推动企业员工文化观念的转变。此外,企业还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更具执行力的激励机制,以此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促使员工主动关注企业文化制度建设,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4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对此,企业应当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基本保障,推动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1教学对象授课对象为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 开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分别于2010年3 — 7 月对成都医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1〜4班231名学 生,2011年3 — 7月对2010级护理本科1〜4班204 名学生,总计43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医学文化概 论》和《医学沟通学》的课程教学。其中男生35名, 占8.05% ;女生400名,占91.95%。年龄17〜21 岁,平均(18. 39±1. 70)岁。

1.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2.1增进知识让护生了解文化和医学文化、沟 通和医学沟通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认识医学科学 发展与医学人文回归的相互联系及重要意义;拓展 护生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和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1.2.2锻炼能力本着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护生分析解决 问题、团队协作、知识归纳、信息收集利用、与人交流 沟通、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1.2.3培养素质课程以“人道”主义引导学生热 爱生命,以“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以 “人本”情怀引导学生正视患者的痛苦,以崇尚真理、 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使护生 建立医学是“人学”——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人 的“病”更应关注有病的“人”的意识,提高护生对护 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1.3教学内容与方法

    1.3.1教学内容《医学文化概论》是成都医学院 首先开设的一门医学人文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材 选用昝加禄主编的《医学文化概论》。该课程的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本质内涵、 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化趋势、医学的价值和社 会功能以及由医学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矛盾和面临的 难题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2学分。其中理 论讲授30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医学沟通学》也 为专业必修课,教材选用姜学林主编的《医学沟通 学》。课程内容涵盖了沟通基本理论、沟通策略和沟 通技能三方面,使学生了解医学沟通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 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实践训练12学时。 1.3.2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讲授、小组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1.4教学质量评价于2轮教学结束后,采用同事 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4种 方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教师自 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选用学生教育质量评价(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问卷,该 问卷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arsh编制,自 1986年正式发表以来,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 兰、印度、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使用过[2]。 同事评价和专家评价采用我校教务处制定的“听课 记录表”主要评价项目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态度、教学风格与技巧、课堂组织与管理等。

2教学反馈

    课程考试结束后,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医 学文化概论》和《医学沟通学》两门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1可见,护生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选择与 应用、教学内容实用性、思考题与讨论题及教学方法 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达到96%以 上),但是对教材规范性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及实践实 训内容安排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率超过20% )。

    3讨论

    3.1 护理软技能的内涵与意义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 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3]。Kantrowitz[4]将软技 能定义为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 识应用的工作技能。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 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 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是与护 理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技能 和个人技能两大方面。社会技能分为人际关系技能 和组织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 服务对象有效沟通的能力及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个 人技能分为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3 个维度,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完成 护理工作所必须的个体内在品质。付艳芬等[]在调 查中发现,很多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非技术问题, 多是由于护士人文精神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 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与患者沟通不良、态度生硬、 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引起。国内外研究结果均 提示,临床护士的护理软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通 过培训加强护生的护理软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途径之一。

3.2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软技能的关系我国卫 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6]中明确提出:“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 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 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 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 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 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 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 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 培养。” 2008年5月12日起,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 者,保护患者的隐私”,要求护士具备“以人为中心” 的现代护理理念[7]。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8]更 是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 质”的观点,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 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因此,对护理 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以提高护生的护理软 技能已成为必然趋势。

3.3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体会

篇6

当前,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根据2012年7月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所提供的数据,截止2011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899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7%。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护理,保证老年人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老年人心理健康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为数众多的老年人而言,只有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利于健康长寿。1977年巴里・卡兰德用于评价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价量表,也包括了精神健康的内容。

根据相关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五个方面:首先,精神愉快、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健全的人格,正确面对自己和外界事物,而非怨天尤人。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集体感和社会荣誉感。第四,能准确判断事物,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第五,正常的行为能力,拥有正常的社会观和伦理观。①然而,现实往往与这个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随着老年人机体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同样会出现老化现象,这种改变很可能导致并引发身心疾病,同时可能有碍家庭社会和谐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当前,老年人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精神抑郁:一些老年人随着社会角色的变换往往很容易处于精神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心境忧伤、悲观、精力丧失、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心情烦闷等症状。

精神焦虑:老年人随着生理条件的变化普遍可能发生情绪改变,可能出现焦虑的心态。精神的焦虑状态往往导致老年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影响其身体健康。

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降低,可能出现较强的失落和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导致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生活热情,以期通过精神隐遁来逃避社会。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心胸狭隘,采用偏执、固执的处世方式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自卑。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理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对来自现实的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大不如前,容易引起自卑、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态。一些疾病,例如糖尿病、脑萎缩、动脉硬化等,也可能通过改变人体既有的平衡状态而直接引起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社会适应:退休后的老年人都会发生较大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年人可能由于难以忘记往日的成功而倍感空虚寂寞。如果不能获得较好的调整,他们就很有可能进入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精神需求: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精神上可能出现空虚、害怕孤独的状态而更多需要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家庭的社会养老功能淡化,老人的亲属由于忙于事业和学业而缺少足够的时间陪护。缺乏足够的关爱可能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陷入孤独和苦闷的状态。

经济状况:一些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原因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中,不得不面对朝不保夕的高度精神压力状态。即便是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也往往会对自己的收入能否应对突发的各种事件而深切怀有危机感。这些压力和危机感往往导致老年人的精神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关注。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对心理疾病的医治和矫正方面。这无疑是不够的。如马斯洛所言:“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②诚然,没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心理处于良好状态。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晚年,如果心理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一旦心理问题爆发就几乎没有挽回的余地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心理学及其指导的现有社会看护模式是存在局限性的。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创新。与传统心理学所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主动性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和人格。它主要关注的内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关注和追求个体幸福感的塑造,强调积极主观体验;致力于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同时,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积极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内容。③

积极心理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价值。不难理解,老年人的社会看护都应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拥有幸福、积极的体验和心理状态,而不是被动应对心理问题。这样,积极心理学就为老年人的社会看护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即通过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消灭在最初状态。相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积极心理营造模式的看护策略明显在老年人健康心理维护方面更加高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

传统社会陪护策略极其不足。很明显,传统的社会陪护无外乎家庭―社区―养老院―医院等模式。这些模式之间往往相互独立,缺少联系和互动,同样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缺陷,内容缺乏体系性、连贯性;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心理状态不佳的不良状态。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对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国内外研究表明,要使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愉快,获得最佳心理状态和喜悦、欢乐、舒畅、满足的好情绪,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达到身心的健康。④因此,社会看护应该吸取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更多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老年人的具体精神需求而实现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

追求积极心理的社会陪护策略分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积极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和修复性因素。因此,社会的看护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的协调和互动。

家庭:家庭成员应该更多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努力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照顾和沟通,以自身的努力创造老年人健康幸福心理状态的家庭环境。

社区:社区同样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居住环境。社区应该通过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宣传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通过多种社会沟通的方式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养老院:养老院的职能同样应该包括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养老院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引导、治疗等系统化的积极心理促成策略,同时重视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而实现减缓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应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励和选择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优秀传媒作品。同时应该通过影响社会公众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老年人,重视老年人心理权益的良好社会风气。

政府:政府应推动医疗保险体制的扩大和改革,通过减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而舒缓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养老、敬老基础设施和老年心理的投资来促进全社会范围内老年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结论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老年人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传统的心理看护模式由于仅强调消极的心理疾病诊治,忽略积极心理状态的营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动、积极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家庭、社区、养老院、大众传媒、政府、等社会各方应该在老年人心理看护的过程中通力合作。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研究员)

注释

①潘红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第9期,第825~826页。

②[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篇7

中风是目前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中风多是表现为突然的昏厥、不省人事等现象,并且还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病症,多发病于老年患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1]。对于其康复期的护理,考虑到成本和经济问题,多采用社区护理的方式。社区护理的服务目的是使得患者达到健康的状态,其服务目标是社区人群,最终是为了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1 研究对象

选取50例脑中风患者为实验对象。在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31例,女性患者占19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65岁,最小患者的年龄为49岁。这些患者当中,有39人为第一次发病,11人为第二次发病。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诊断,CT检查,确诊为脑中风,并且经过医院治疗后,度过了病情的急性期,后期的恢复期在社区的护理下进行。

2 研究方法

对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是患者康复期内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社区护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是非常必要的。社区护理主要包括的部分是家庭访视、基础护理以及患者的功能恢复。现对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常见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2.1 做好家庭访视 患者在出院以后的第二天,就需要进行家庭访视。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患者的环境卫生。在患者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有比较混乱的情况的时候,要帮助进行整理,或者是给出合理的建议,对患者的生活环境,辅助以巴氏消毒液进行消毒,争取把病人恢复病情的环境弄的卫生舒适[2]。对患者的家属等人员进行必要的护理操作辅导,让患者的家属了解到护理的重要性,以及简单的护理知识。

2.2 基础护理的必要性 患者的基础护理指的是早晚间护理。晨间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的卫生清洁护理,包括口腔护理,手、脸、足的护理以及床单等的护理。晚间护理包括晨间护理的全部内容,另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卫生护理,对患者的背部和臀部进行擦拭,洗脚,剪指甲,整理睡觉床铺,注意室内温度。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让患者能够很好的休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帮助患者吃饭。在吃饭之前,要让患者具有干净的双手,然后用棉被和枕头将病人的腰部托住,双手放在餐桌上,帮助患者用餐。在吃完饭后,帮助患者洗手,合理摆放患者需要用到的东西[3]。对病人的安全问题进行防护,对患者周围的环境进行处理,防止患者摔倒摔伤等。

2.3 功能恢复的护理 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需要护理人员的积极护理。在对患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还有对其功能恢复给予指导。患者需要得到的是被护理人员摆好肢体姿势,还要对患者的健康辅助以康复训练,主要的运动分为主动的运动和被动的运动。对于主动运动,是指患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并配合一些写字、吃饭等动作[4]。如果患者还不能说话的话,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脑功能的锻炼和康复。对于被动运动,是指患者需要得到护理人员的被动健康恢复锻炼。患者的被动锻炼,主要是指患者的各个关节的锻炼。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不同方向的扭动,每天活动一两次,每次活动五六下,从早期的最简单的活动到后期的逐渐加大难度,配合一些按摩的动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当然,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给予赞扬鼓励,给患者信心。

3 实验结果

所有患者共50例,其中,有17例在2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恢复最快的患者只用了20天的时间。继续护理,又有11例经过半年的时间恢复正常,有18例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另外3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没有进一步严重化。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见表1所示。

4 讨论

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患者的环境问题的处理,患者的自身卫生,以及患者的肢体等功能恢复问题。在做家庭访视的时候,要对患者的环境问题进行解决,让患者有一个整洁的卫生的休息环境。这样的话患者自己也有了康复的信念,舒适的环境还让患者有一个好的心情,有一个好的情绪,这对于病情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第二点是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需要做好患者自己的个人卫生。主要的就是对于患者的口腔、手、足、脸、床单等进行清洗,对患者的背部等多进行擦洗,让患者能够舒服的休息,有一个好的睡眠,这对于病情的恢复也是很重要的[5]。另外一点是要让患者恢复肢体、语言等功能。患者只有达到最起码的生活自理了,才算是基本的病情好转。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辅助恢复,可以从简单的字母开始,直到能够说话为止。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是通过被动的和主动的方式,让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一直到最后能够自己完成肢体动作[6]。对于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要不怕脏,不怕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变化,也应该予以照顾,以防发展为抑郁等情绪[7]。对患者的家属做好基本的卫生知识普及,让家人也辅助护理。

5 结束语

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对于研究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是很有意义的。对中风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对于病人的病情恢复和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都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于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小梅,阎霞.脑中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2(5).

[2] 王焕爱.中风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1(14).

[3] 李小妹.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0).

[4] Akopov S,whitman GT.Hemodynamic studies in early ischemic stroke serial Transcranial Dopple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evaluation[J].Stroke,2002,33(5):1274-1279.

篇8

一、“老龄化”问题将是未来农村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当代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人老龄社会,目前已有1.44亿人年龄超过60岁,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的11%,占亚洲60岁以上人口的一半。这一数字还将以每15年1亿的速度增加,而2030年以后,劳动力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将低于50%,到2050年老龄人将达4.37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

据《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统计,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可以断定中国未来老龄化问题的重心在农村。而现在中国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为主,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为此投放入了许多资金,但因农村老年人基数过大如按人头受益算,无异是杯水车薪。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贫困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将是直接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

二、对阳烂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

湖南省通道县阳烂村地处湘、黔、桂交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经济落后、传统色彩很浓的侗族村寨,该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人际关系和谐,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村老年人群是一个较为强势的群体,活跃于村寨中的老年人协会对建设村落的和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我们对该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主要从其成立的原因、构成、工作职责到成立之后所开展工作的个案来展开:

1.阳烂村第一届老年协会成立的原因:

(1)乡级政府有在村里成立老人协会的意思。传统的侗寨是以寨老、族老等宗族组织有效治理村落。解放后这些组织在形式上被革除,然而在侗乡民间当中一直都还遗留着松散的类似于寨老、族老的宗族组织,只是在解放初期的三十多年当中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在家庭田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这种隐藏的村寨组织慢慢凸显出来,并在村寨生活中日益活跃。现在侗族村寨里的老人协会其实就是以前侗族自治组织“寨老”的变异。上级政府同意在侗族村寨里成立老人协会,就是想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老人们的余热,为村寨的安定团结做一些贡献。

(2)、以村委会为主的在侗族村寨里的组织所做的工作

只是传达和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而村内的一些好人好事如建桥、修路、修建风雨亭等之类的公益事业常常在他们的职责之外,而这些事情总是需要有人来处理。而老人们有许多空闲时间,也有着丰富的办事经验,同时他们当中许多人热衷于这些公益事业,于是老人协会应运而生。

2.老人协会的构成

阳烂村老人协会并不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来划定老人的年限,成立协会时村内50岁以上的都算老人,由他们参与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选举规则是:每位老人只有一票,每票只能选五人。这五人的条件是:年龄必须50岁以上,要能够代表村民为村民服务,关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群众能够信任,能够以理服人,不怕因公事而得罪人。全村5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人,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老人协会领导班子。

3.老人协会的工作职责

老人协会所做的具体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在村内架桥、铺路、建造维修庙宇、维修保护鼓楼风雨桥。阳烂村公益建筑较多,村寨内就有十多处,这些建筑物的合理分配使用、维护等都是容易产生矛盾,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这些均由老人协会承担。如2001年阳烂村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乾隆五十二年建成)进行维修,而主持这项工作的是阳烂村老年协会。

(2)到村内村外募捐筹集架桥、修路等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由于经济落后,村里并没有资金用于修路架桥等,这些资金的筹措工作就由老人协会来做。他们除了在村内向各家各户募捐外还到别的村寨募捐。到别的村寨去募捐时老人协会带上酒、肉放着鞭炮到别村上门募捐,委托对方村寨的老人协会完成在该村的募捐工作,等对方村寨的老人协会把钱募集好之后,由他们送过来。就这样一个个村寨的去募捐,直到钱集齐为止。传统侗家村寨里人们认为架桥、修路是做好人好事,积阴德,所以别寨的人也乐意捐款。虽然每个村捐的钱数量不多,但通过老年人协会逐村募集,积少资金最终还是能募集到。

(3)做好村内的防火工作。阳烂村住房全是紧密相连的建筑,防火工作至关重要,而这项工作亦落在老人协会身上。村内由老人们组织了专门的防火小组,每天由责任心强的老人轮流敲锣警示。同时在日常的活动开展中长期进行防火教育,使防火意识深入民心。

(4)协调处理村内事务。如调解邻里之问的纠纷、家庭之中的矛盾等。总之,要尽可能地协调、解决村寨内存在的分歧、冲突,不使矛盾升级。

(5)负有维护本村治安的责任。老人协会负有建立良好的村落治安环境,做好防盗工作的责任。他们特别注重对村内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处罚。老年协会积极主动参与本村治安管理,发挥了很好的监督、教育作用,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对偷盗深恶痛绝,而村内亦很少出现偷盗之事。

(6)对外协调处理本村与周边村寨的矛盾纠纷。侗族各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土地山林方面存在着有许多纠纷。这些纠纷的调解工作由老年协会来做,他们处理山林土地纠纷的依据是解放后政府划分的地契。如果没有地契,或地契没有明确而详细地讲明,则要通过双方的老年协会来协商,直到双方同意为止。

(7)老年人协会负责办理村与村之间的交往、联谊活动等相关事宜。在侗族地区村寨与村寨之间常常有集体性的“勿也”(即集体到别的村做客,多在庆祝性的节日里),而这种“走寨”活动常常要通过主寨的老人协会出面进行邀请,或客寨的老人协会发出表示希望前来庆祝、做客的征求函,经过主、客寨老人协会的同意,然后再由老人协会进行组织前往做客或接待来客的活动。

(8)监督村委会工作,并与村委会共同解决处理村内大事。村委会是传达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组织村内行政工作。而老人协会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能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办事的村内民间组织。所以老人协会除了作好上述工作外还要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如处理村内大事村委会的意见与群众的意见发生冲突时,由老人协会出面代表群众与村委会协商。

从以上的考察发现,阳烂村老年人协会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解决处理村寨内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负责村寨的公益事业、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而事实上老人协会也确实成为了阳烂村主要的矛盾化解者、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从它的工作内容看,囊括了阳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其自身的效能看,在众多的为民服务过程中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尊重,使协会具有较强的动员力;从结果看,正是因为老年人协会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力的促进和维护着阳烂村的和谐与稳定。

三、加强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阳烂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我们发现建设好农村老年人协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建好老人协会是老人们获得“情感保障”的重要渠道前面分析了未来几十年“老龄化”将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问题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就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也即老年人是否能获得较充分“物质保障”和“情感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国家有财力进行主要为发展农村而进行的诸如西部大开发、农村全面义务教育、建设新农村等重大举措,事实上电带来了农村的繁荣,农村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断定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在贫困农村,老龄人的基本“物质保障”(吃饱穿暖)应不再是主要问题。那么未来老年人最缺乏的应该还是心理的需求与精神的慰藉,即“情感保障”。

老年人到了晚年最怕的是孤独,无事可做没人理采。一辈子为儿女辛辛苦苦到了晚年却变得可有可无,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势必会困扰老人们的心,进而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的老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现自我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

而阳烂老人协会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阳烂村的老人在协会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村落的各项事务,在处理繁多的具体事务中获得村民的信任与尊敬。在这些事务的处理中老人们虽然没有报酬,然而他们获得了村民的认同,心理获得了满足,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情感得到了“保障”。

2.老年人协会从组织上和入力上为村落矛盾冲突的化解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证明通过强化国家权力并将其延伸至村寨的做法对发展农村而言是不成功的,它只是一个剥夺农村经济的成功体制。在如今党和政府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这种村寨治理方式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政府进一步精减是趋势,而我国贫困农村的治理最终还是要靠村寨的自治组织,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然而当前中国贫困农村治理普遍依赖的还是带有传统行政色彩的“两委”,虽然也有其它一些民间组织参与村落事务,但并未真正象阳烂村老人协会那样发挥治理村寨的作用。而事实上村“两委”在调解村落矛盾,维护村寨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两委”成员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着自家繁重的农作任务还要肩负党政部门在本村办理的相关事务,他们根本就没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做细致的矛盾化解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9-02

护理人文精神以“患者”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社会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护理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影响力明显弱化,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行探讨。

1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所处背景

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患者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强调医学人本化与人性化。护理人文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脱离实际的人文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无法实施践行。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抱怨已经成为国民重要话题,医患关系紧张日渐为社会各界瞩目,医学人文精神已在当前医疗系统中存在现实缺失。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出既符合公众利益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医疗改革机制,强调卫生政策与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提倡充满人文精神的医疗保健服务。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充分认可医学人文属性,提倡对医学人文精神进行价值重构。因此,当前历史阶段的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2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困境

2.1护理队伍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理教育门槛较低,护理队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人文知识的储备量自然偏低。护生在校接受护理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应付专业课程教育而花费大量时间,真正用于扩充人文知识的时间则微乎其微;即使是学校能够开设人文教育相关课程,护生也多是为了通过考核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并树立人文精神者仅为凤毛菱角。

2.2 社会价值观变化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变革已经使得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价值观变迁,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增加,很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几近枯竭,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逐渐发酵,变得难以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使得人们过多地关注自我发展,而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则提倡关注他人(患者),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从职业道德要求来看,护士关注患者是职业要求,与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有很大差距,这正是社会价值观变迁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影响例证。

2.3 护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我国护理教育,多数侧重于护理技术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往往被忽视。首先,护理技术的培养容易在短期看到成效,而人文精神培育的收益则是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有所成就。过于追求功利的短视者,往往会在护理技术上竭尽全力,而在人文精神建设上则选择主动放弃。其次,护理学校对人文精神建设的教育手段单一,认识水平缺乏高度。人文精神建设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事例中,自觉地找到处理护患关系的措施与手段。

3 加强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正处在新医改的攻坚阶段,新医改的内容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积极导引人文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不排斥,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护理教育领域,我们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

3.2 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

“人文”一词并非泊来品,我国历史上对“人文”的记载可以溯源至《周易》、《汉书》。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国自古就把医学称为“仁术”,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昌说: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中国传统医学主张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西方古代社会对“人文”的理解为,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病人,认为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病人服务,为病家谋幸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注都集中于人本理念。对护理实习生的教育,有必要确立这样的历史渊源认知,从而为牢固树立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3.3 鼓励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人文知识累积与参与社会实践,都能够起到开拓视野,培养护理实习生主动分析与处理护理事件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除职业操守以外还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导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理念。

3.4 注重护理工作中的细节

优秀的护理带教老师往往是通过工作细节,来展现人文关怀。南丁格尔曾经说过: “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我们护理人员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家属体现着我们的护理关爱。住院患者除了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外,更要注重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面护理需求。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床边呼叫系统的使用讲解、院内引导标志的解释、入院后的健康宣教、出院时的援助之手,都可能让患者有亲人般的感受,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提倡对护理实习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采取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鼓励实习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追求细节成败。

参考文献

篇10

护理学是集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于一体的一种研究有关疾病预防、病中护理以及病后康复的学科,其内容范畴涉及人类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文化、生物知识、自然科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对其专业技术水准的高低,更多的是对于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

一、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向,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人们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以求达到一个人人和谐共处的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信念,是人们的共同理想。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是达到此共同目标的重要条件。

具体到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教育上,应当培养护理人员为特定病人制订专属的治疗护理方案的能力,其间还要综合病人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以及家庭环境、背景等采取具体实施。

2.整体护理理念的要求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整体护理理念的要求。整体护理顾名思义,就是对病患者进行初始的治疗方案计划、患病中的康复治疗和康复后的恢复护理,这其中涵盖了对于病患精神、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护理和帮助。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有全面的知识文化储备,并且站在病患的角度考虑其所需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此外,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还需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境界,使护理人员改变思维方式,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病患提供帮助,积极工作,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

3.护理文化建设的要求

护理素质教育是护理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护理文化建设中需要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对病患进行人文关怀,使病患感觉到温暖和舒适,给患者护理文化温暖舒心的印象,以建立和谐温暖的护理文化。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建设人文素质护理文化是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薄弱

现阶段关于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匹配、教学方式落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且很多护理学专业人员都是理科生,对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的劣势。医学、制药等科学技术取代了文科教育,如外语的学习,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人文素质的弱化直接阻碍着护理专业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隐患。

2.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过于狭窄

关于护理这一专业,我国教育部门所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是人文学科,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综合知识的支撑,因此在护理方向上有较大的局限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严重不匹配、教学环境落后、设施不足等问题也是目前护理专业人员培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外,在素质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尽量不要与社会利益相互联系,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良好护理的基础。学科与学科之间也要注重关系,否则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3.已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在很多地区已经开设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存在着学科横向与纵向不匹配的情况,因此内容的相容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针对同一护课程缺乏逻辑关系的现象十分突出,授课形式落后,欠缺规模化,学生无法得到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已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

三、以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内涵开展

特色护理教育的内涵需结合当下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文化的潮流发展方向。人文即人类的文化,其实质含义是“人化”、“人性化”。当前,人们基本处于小康水平,基本的温饱需求已得到满足继而开始寻求心理上的舒适与精神上的富足。因此,人们对于护理类工作的人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极力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大的趋势。此外,随着教育的现代化,人们的知识结构也越发趋于多元化。而具有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的护理人员在学习其他技能会更加容易,且其人际交往也具有明显优势。

加强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对于完善整体护理、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事业发展充满挑战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护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护理事业的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