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09:4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R47-4
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临床护理学的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强,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传统教学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把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技术在飞速发展,对医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不断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单纯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更多知识,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经过10余年的临床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即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合成的一体化信息技术[1],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抽象的概念用动漫演示,配有声音、图片画面、视频等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增加教学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1、让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易于掌握
内科护理学涉及的病种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记忆,如果教师单纯通过讲授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理解透彻。如通过多媒体声音、文字、图像等形式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护理要点展示给学生,如遇到重点难点内容,通过flas形式,加深理解,学生在关注视频的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印象深刻,对疾病的掌握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式教学。
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沟通,每一次新课之前,通过典型案例或多媒体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事先设置问题,根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的感官效果不一样,单纯通过听觉,能记住材料的15%,单纯通过视觉仅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则能达到65%[2],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感官,防止发生单纯讲授式的听觉疲劳,传统板书,会花费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以上很多不足,最重要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并能有效互动,及时反馈信息,让原本较为枯燥又难懂的内容更具生动、直观,趣味性明显增强。通过多媒体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推广。
4、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共享
多媒体课件可存于世界大学城空间、U盘、移动硬盘上,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对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教师之间一些好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视频交流学习,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这样,既能提高课件质量,又省时省力。
二、多媒体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 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知识点多,课时量不足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教师应对多媒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认真思考多媒体与自身教授课程最恰当的结合点,在选择或制作视频、音频文件时,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使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注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的板书,具有严谨性和条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内容繁杂[3]等缺点,因此,我们将俩种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总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掌握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洁琼.对我国目前医学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6):247-248.
《内科护理学》是介绍内科疾病防治知识,运用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和保持健康的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的专业课。是中专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内科护理学》也是从《内科学》派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内容上同时兼有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护理学基础等多门医学课程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内容知识面广和繁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经过观察,其主要根源就是学生缺乏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并找到相应的办法:
1.学生分析
1.1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
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高中筛选后剩下的学生,基本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各医学基础课程时,本就较吃力,最终沉淀下的知识内容较少。在学习《内科护理学》这门综合课程时可能就更加吃力。
1.2学生的学习氛围差
对于中职生来说大部分处于15、16岁阶段,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甚至一部分的中专学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决定选择了卫生学校,对于本身来说,还是懵懵懂懂,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同时离开了学习紧张的中学,从心理上压力顿时减轻,学习态度就比较消极。最终整个学习氛围较差。仅有一小部分学生仍在努力学习。
2.学习《内科护理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表现
2.1抱有学习无所谓的态度
这类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极差,表现为睡觉、讲小话,甚至玩手机、看小说。做些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老师屡次批评仍无效果。
2.2努力学习,但没有实效
这类同学课堂上开始时认真努力的,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感觉枯燥或吃力,最后变成发呆或是开小差,最终学习效果也不佳。
2.3成绩优秀,但知识沉淀极少
这类同学在学习时是极努力的,认真上课,考试时认真努力背题,最终成绩优秀,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却较差,时间一长,知识内容便丢了,是属于会考试的学生。
2.4学习扎实,融会贯通
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非常努力,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联系实际,前后贯通,这样的知识记忆点就非常的强,很少能忘记,也才达到《内科护理学》真正的学习要求。
以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详细的分析,找出能够广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此,兴趣是一切教学最好的出发点,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 《内科护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3.1树立崇高的信念
古者有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让学生们了解医学的崇高精神,并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度责任心、责任感,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态,认真努力学习。
3.2采取有趣,多样的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在授课过程中,内容涉及较广,知识点较多,如果只用讲述以及板书很容易使听课的同学产生疲劳感,因此建议可以制作一些有趣漂亮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以及多做一些病例分析,让学生对于知识点具有感性的认识。
3.3多设置一些实用、有趣的实验
在《内科护理学》中,我认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这四个《内科学》中经典的四个穿刺在《内科护理学》实验中不必开展,只用在课程学习中让同学达到熟悉的目标,并不需要掌握。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实用的,有趣的《内科护理学》实验,例如:氧疗(如何调节浓度)、雾化吸入、机械吸痰等等,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护理内科病人会用到的操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3.4医院见习
通过理论学习以后,到医学里观察真正的病人,并找到课本中疾病的特点,能够掌握相关的护理措施。同时医院见习,也让疾病本身变得形象具体,将《内科护理学》变成一门集理论和实用的一门课程。
3.5病例演练,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
在学习《内科护理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所能分配角色,表现出疾病特点的病人,根据病情分析诊断治疗的医生,能够做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护士,最后能够总结出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心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将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想要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科及相关概念介绍
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门类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共有包括医学在内的13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是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的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如医学门类下有包括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如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包括内科学等18个二级学科.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设置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目录为依据,二级目录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与调整[2G4].
2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的研究进展
在护理学未成为一级学科以前,就有专家曾经提出将护理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同时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设置为护理学二级学科[5].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提出了护理学学科范围,包括内、外、妇、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14个研究方向[1].随后,国内各护理学学位授予单位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各抒己见,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胡伟力等根据社会需求、国情特点提出可设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灾害护理、心理卫生护理、护理教育与管理等二级学科[6];川北医学院根据培养需求,结合该校经验,自主设置了急危重症护理、外科消化疾病护理、内科慢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等目录外二级学科[7];赵秋利等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护理学二级学科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开展的专科领域进行研究,专家公认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为护理学二级学科;对于是临床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还是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二级学科,专家的态度各占一半[8];张艳等通过研究确立了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标准,立足当地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中医护理学、军事护理学、母婴护理学等10个护理学二级学科[9];苏芳等通过对201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信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招生方向设置比例较高的为成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学、精神心理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不区分研究方向以及科学学位的母婴护理学与人文护理学和专业学位的儿童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研究还进一步指出,需进一步探讨招生方向是否满足二级学科的纳入标准[10].
3我国护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体系构建思考
3.1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的意义
构建护理二级学科体系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学科结构调整,完善护理高等教育结构层次;②有助于护理的专科化发展,不断扩展护理学研究层面,在特定领域或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11];③有助于明确硕士、博士培养的目标、方向、层次和规模,培养护理高层次人才;④有助于促使护理学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护理学科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12G13].
3.2护理学二级学科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自《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庞大的内容使学生难以应对。加之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重点、难点、考点等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对内科疾病基本知识框架的建立。所以,为避免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无效学习状况,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完成内科护理的教学。
一、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学生因素。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医学课程内容纷繁复杂,而中职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要点、考点等,对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往往过于注意一些局部细节,而忽视对疾病整体的把握。
2.教师的因素。由于内科护理学内容多,涉及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因此学生进行临床课程学习时部分基础学科内容遗忘,导致在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得课程时间紧张,尤其是遇到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会采取化繁为简,强调重点、考点较多,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内在联系涉及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剧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碎片化。
3.考试的导向作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服务于临床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护士资格证的考取对学生来说是毕业后就业的“敲门砖”,对学校来说护考的过关率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所以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为达到更高的过关率,教学中更多强调考点知识,割裂了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科护理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1.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个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这些信息可透露具体内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病因,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典型症状及体征,再加上对应的实验检查和影像学诊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完整、系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笔者对于疾病案例的选择大多取自临床真实的案例报告,并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应与内科护理学课程紧密结合;第三,案例应反映内科疾病的重点难点内容;第四,案例具备知识综合性。
2.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长期以来,内科护理学教学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独立讲解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忽略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内科疾病的学习变得晦涩、枯燥,对于复杂疾病的知识学习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记硬背。为此,用PBL教学法,找出疾病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的内在联系,找出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重点内容相互串联起来,对疾病有了整体、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师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讲是肝脏的变小、变硬。由概念引出两个关键词:变小、变硬。再引伸出讨论性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
在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本科(国际交流方向)学生学习完《内科护理学》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及《外科护理学》腹部外科疾病护理,教师介绍概念图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急腹症护理概念图》,同时,任课教师完成一份《急腹症护理学标准概念图》作为标准图。
1.2评价方法
1.2.1概念图评分
四级评分法[2],1984年由No—vakglGowin研制,由四个维度组成:命题,层次,交叉关系和实例。总分为四个维度得分之和,分数没有上限,分数越高,表明水平越高。具体评分方法。
1.2.2概念图水平评定使用参照图评分法
对概念图进行水平评定。Lomask(1992)指出,单纯的四级评分法对水平的划分模糊,应当制定某命题的标准概念图后,通过与标准图的一致性程度来测评。Novak认为,先用四级评分再结合参照图评分法评分,能更全面地体现学生概念图情况。具体方法:制定一份标准概念图先用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将其余概念图四级评分与标准图总分相比,对比值评价:≥100得5分,说明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了标准图水平;77~99得4分,表明水平比较高;54~76得3分,为中等水平;31%~53得2分,说明水平偏低;1~39/6得1分,表明水平相当欠缺。
1.2.3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取《外科护理学》期末
考试的腹部疾病病例分析题的得分作为评价指标。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满分10分,共设置3个问题,包括疾病的诊断,诊断所需的检查及相关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概念图水平与临床病例成绩分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平a一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我院2008级护理本科(国际交流方向)学生共89名,分成24组,每组由1~5名学生组成,共完成《急腹症护理概念图》24份。
2.2概念图评分
使用四级评分法对24份学生概念图及教师制作的标准图进行评分,总分最低26分,最高118分,平均(74.13±23.83)分。四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是命题、层次、交叉关系和实例,其中实例得分为0。教师制作的标准图命题48个,层次15个,交叉关系3个,实例4个,命题25分,层次55分,交叉关系30分,实例8分,总分123分。
2.3概念图水平
将24份学生概念图得分与标准图得分相比,按比值划分水平:平均比值为62.82,得3分,属于中等水平,差1例(4.2),较差6例(25.0),中等8例(33.3),较好9例(37.5),非常好0例(O)。
2.4概念图水平与病例分析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病例分析题得分:最低分1.5分,最高分10分,平均(4.99土1.89)分;经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1,P=0.003,说明学生概念图水平与病例分析成绩呈弱正相关。
3讨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47-02
护士执业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制度是提高我国护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执业考的内容是以中等卫(护)校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考以来,报考条件及考试时间历经数次变化。2009年始,执业考提前至护生毕业前夕(5月份)进行,这使得执业考越来越成为衡量护理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执业考的考试大纲在10多年里也进行了多次调整,每次调整均对我国的护理教育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公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与2010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旧大纲)相比,无论是考试科目、考核内容,还是合格标准,均有很大变化。内科护理学是执业考的主要内容之一,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本文通过分析新大纲的变化,探讨内科护理学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执业考通过率。
一、新大纲的变化
(一)考试科目减少。执业考考试科目由原来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个科目共400题改为专业实务、专业实践两科共270题。
(二)考试内容增加。考试内容在原来的护理学基础、内护、外护、妇护、儿护基础上,增加了生命发展保健、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6门课程。
(三)考试题型减少,临床病例题增多。新大纲取消了原来的B型题(标准配伍型),减少了A1型题(单句型)的比例,增加了A2型(病历摘要型)、A3型(病历组型)、A4型(病历串型)等病例题的比例。
(四)疾病考点增加。旧大纲涉及的疾病为167种,新大纲为226种;对于考试涉及的疾病,旧大纲考核其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治疗要点、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新大纲则增加了护理问题及健康教育的考核。
(五)内容编排打破按学科分类方式。旧大纲按学科分为护理学基础、内护、外护、妇护、儿护5个板块,新大纲按疾病系统分类,分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
(六)取消了“三级”要求。旧大纲对要点标注有“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级要求,新大纲则取消了这种标注。
(七)合格标准改变。新大纲示执业考合格标准不再是60分,而是由考试委员会确定并公布,一次考试通过2个科目方为考试成绩合格。
二、新大纲背景下内科护理学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执业考的意义及内科护理学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护生在入学教育中,会了解到成为护士前必须通过执业考。当护生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开始学习内科护理学时,教师应再次指出执业考对于护生的意义——通过执业考是成为执业护士的前提条件,执业考及格与否直接关系到护生的就业情况。应向护生进一步介绍执业考的考试方式及内容,强调本课程在执业考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重视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新大纲中包含的病种作为教学重点。新大纲中需考核的疾病病种增加,且不再按学科分类,而是按疾病系统分类。以新大纲中的神经系统疾病护理为例,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为内科疾病,头皮损伤、脑损伤等为外科疾病,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小儿惊厥则为儿科疾病。尽管新大纲按疾病系统分类,但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由内科护理学教师去讲解外科、儿科疾病护理的可行性不大。所以,为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教师应认真研读新大纲,从中找出属于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并对比现用的教材,将新大纲中包含的疾病病种作为教学重点。对于新大纲要求考核、但现用教材没有的病种(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第二版中职教材《内科护理》,不包含新大纲中需考核的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等内容),则应对学生进行补充介绍。
(三)将整体护理观贯彻到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新大纲增加了生命发展保健、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课程,重视护理工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使得执业考更加贴近实际护理工作。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考试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应该将整体护理观贯彻到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疾病护理知识时,在介绍疾病的概况如疾病概念、病因、表现、治疗要点等之后,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思考、认识对此疾病患者的评估要点、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这些护理问题可采取的护理措施。按护理程序的框架去组织教学,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护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护理对象是一个整体”,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整体护理。(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47页)
(四)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大纲的考试题型中增加了临床病例题的比例,即以某一疾病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要做好这种题目,学生必须能从试题简短的病例资料中找出完成护理任务所需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完成该任务。所以,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执业考的需要,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临床场景引入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预设的问题,从而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采用与执业考接轨的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执业考试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且新大纲中单句型选择题的比例减少、临床病例题增多。为使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提高应试能力,内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亦可采用全部都是选择题的形式,并合理选择题目,尽量将考点与临床病例背景结合,使考试题型结构与执业考相仿。此外,还应注意讲练结合,在每次课后及时以做练习题的方式对该课主要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在每次考试后,及时评讲试题,尤其要讲清楚临床病例题的解题思路。
(六)做好执业考考前辅导工作。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是执业考的报考条件之一。护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工作繁忙、学习自觉性差等诸多原因,在基础护理技能熟练的同时,往往出现混淆和淡忘临床护理(如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在实习结束后、执业考前对护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应考辅导,对于提高护生的执业考成绩有帮助。教师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相关内容考前辅导时,可以新大纲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对新大纲要求的考点进行串讲,然后将各考点尤其是历年执业考的高频考点以试题形式进行演练。此外,教师还应告知学生执业考合格线的划定,并不是以60分为准,提醒学生克服“60分万岁”的思想,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以更积极的心态进行执业考考前复习。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刘桂萍,马玲.护士执业考试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0(5)
[2]齐永长,戴鹿平.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分析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
[3]胡晓群.新形势下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的措施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2(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5-02
多媒体做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走进我们的课堂,有些教师甚至忽视了传统板书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板书逐渐淡出我们的课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二者做为辅助教学手段,各有其优缺点,笔者现就二者的优劣势及结合的契合点在内科护理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探究分析如下。
1 多媒体课件在内科护理学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
1.1 多媒体的独特魅力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专业课,是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健康和恢复健康的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涉及内容繁多,需要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图片、图像、视频等信息资料。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独有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而且有研究资料显示视觉看到的内容便于记忆。有利于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把护理工作的实践环境、护理操作的过程等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内科护理学中一些疾病重要的体征像杵状指、桶胸、蝶形红斑、类风湿结节、痛风石、天鹅颈、满月脸等等这些内容是无论如何用语言无法表达到位,而如果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学生,就会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不但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还使课堂内容化繁为简,易于掌握同时也省去语言表述的麻烦,节省课堂有限时间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展示出来
内科护理学涉及到临床各科知识的关联像病理生理学等内容抽象复杂,比如我们在讲呼吸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的血液循环路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等内容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来形象动态直观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注意度,更能调动学生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使其迫切想了解接下来的内容,这样的开篇,学生怎能不敢兴趣呢。
1.3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课堂有限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拓展课内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容量大,可以直观形象展示细节。内科护理学是门大型课程,内容繁重,学时有限。有些内容用多媒体表达减少书写板书的时间。像概念、病例的导入、习题、课后作业教学辅助材料等完全可以用课件直接展示,这样课堂有更多时间留给重难点的讲述,提高了课堂效率。
1.4 使用多媒体课件,便于信息的存贮、共享和交流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使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剖析成为可能,把复杂的知识数据制成各种表格,可以方便及时地修改电子教案,增补教学内容,加入新的信息和知识,以便把最新的资料,动态传给学生,而且课件内容增减修改,教师可以自行完成,使知识更新及时,便于存贮。而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科室,甚至兄弟院校之间课件可以相互借鉴,实现共享。
2 传统板书在内科护理学课堂中优势的发挥
2.1 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框架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好的板书设计,既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加深记忆教学内容还对教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知识点的关键词,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采用分色板书来强调知识点,板书的内容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科学无误、言断意通、忌全面开花,繁琐冗长。每节课的脉络应在板书上展示,便于学生思路清晰。像心律失常的分类,肺炎的分类,这部分内容分类方法多,如果板书上没有脉络图,学生整节课都在混混沌沌中。内科护理学有时一个疾病的内容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需要下次课完成,黑板上要有清晰的内容进度才行。没有清晰简明的板书,学生听课稍一溜号,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索性不听了,又怎会有清醒的头脑,何谈提高教学质量。
2.2 适当运用板书
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目的明确,设计时注重板书内容、思路、结构的灵活性,不能多写,也不能少写,要恰到好处。擅于把握时机,教学中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灵感突现吗,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以达到板书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讲到重难点内容时同时书写板书,书写速度相对多媒体而言缓慢,一节课80 min,分分秒秒学生都跟上老师的思路,实属不易。在书写板书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得倒些许缓冲,便于思考分析理解增强记忆。
2.3 能够突出展示重难点内容
板书不但是知识结构体系更是重难点内容的展示,重难点内容是板书的核心,占大部篇幅不可缺少。内科护理中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重要辅助检查要点都可以用板书表达。比如肝硬化的表现的纲要,脉络清晰的板书,使学生对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的不同表现一目了然,不易混淆,还便于记忆。
2.4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观念
在内科护理学的课堂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板书上的临床表现等重要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提出护理诊断,从而学会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实施教学。这其中所有的环节离不开板书内容的提示,教师只是主体,是指导者,而学生是主体的作用则得到突出,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和和把整体护理的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学生。
3 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效结合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把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起来,有人曾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板书就是”树干”,多媒体课件就是”树叶”。
适当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能够吸引有意注意,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形式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板书能将教学提炼的重难点定格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课堂记笔记和课后复习,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培养思维能力。好的板书可以弥补教学语言的不足,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学生。多媒体能够吸引无意注意,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高效多元的视听环境。多媒体课件无论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毕竟是辅助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以心律失常一课为例谈谈二者的有效结合。
(1)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心律频率100次/分。
②窦性心动过缓、心律频率60次/分。
③病窦综合征;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④窦性停搏;心脏搏动暂时停顿。
(2)异位心律:
①主动性异位心律:第一,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第二,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室上性、室性);第三,扑动、颤动。
②被动性异位心律:第一,逸搏;第二,逸搏心律。
冲动传导异常
(1)预激综合征。
(2)传导阻滞。
4 治疗和护理
以上列举了板书的主要内容,详略得当,在授课中教师依据此脉络图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而心脏传导路径图,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化特点则用多媒体逐一进行了动态演示,使抽象的心电图变得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易于掌握。达到了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学生评价:以心律失常一课为例,分别对2014级助产1班同学进行多媒体授课。2014级助产2班进行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授课。课后分别采用同一套试题测试,结果是2班成绩明显高于1班。而且给学生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显示(见表1)。
我们教师如果能够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坚信,只要我们大家不断探索,就会看到新课改模式下的多媒体与板书完美结合的内科护理学高效课型模式,二者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唐小牛,王少圣,陈文魁,等.如何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3):225-227.
[2] 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孙幸荣,曹学锋.对高校多媒体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7.
[4] 陈海燕.浅谈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方式的结合[J].科技信息,2007(2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79-01
相关部门新的政策制定后,原有的护理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如今对护理学的教育需求。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从目前护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善。
一 护理学教学发展的现状
教师运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将课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结合后传达给学生,是一个相互帮助、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二者默契配合、积极联系,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可在相关专业方面熟练应用,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所提高,护理学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非常满意。一方面,大多数人觉得教师的讲课方式过于枯燥,教师对专业的专有名词解释不够形象,导致学生对概念模糊;另一方面老师讲课时的资料和做的笔记过于单调,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非常少。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占了调查总量的70%,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应用的时间仅占课堂总时间的100%,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很多的问题。
第一,护理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多数是遵循古老的讲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这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削弱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教师在备课时的准备并不充足,对课堂多样环节的建设不够重视。教师讲课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讲出来,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仍旧对专业名词不熟悉,甚至混淆。
第三,在护理学教学基础上,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动手能力被削弱,从而导致对知识理解的欠缺。
二 护理学教学的改革
针对发现的诸多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和完善,是提高护理学教学水平的重要任务。只有摒除缺点和问题,才能掌握更合理的方法与手段。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护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不能不承认常规的授课方式对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常规教育,不在此基础上创新,护理学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应该充实现代教学的方法。不仅进行简单的课堂教育,还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随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实例分析的变化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讲解时,可以不用在黑板上一针一眼地写出来,而是可以通过给同学的手机发送资料,或者在幻灯片上将教学内容有趣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的兴趣,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眼球。其次,要提高护理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师的选拔时不仅要检测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对新思想、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对职业的极度热爱等方面的条件。再次,学校的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校的建设方面,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护理学方面,需要很多机器和设备的协助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如果缺少了这些,会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无法落实。最后,增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在护理学中,只凭纸面上的文章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可以的,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概念,如果口头上的陈述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或将概念混淆,这就要求增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临床教学和对医院的参观更加深入地了解护理学,给予学生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和病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在遇到问题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社会见识和社会经验,从而更加系统地认识护理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能力为本,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内科护理学在教学中突出以下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实际案例,使学生做到学用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注重实践:根据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提到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开设“呼吸机的使用”、“引流与胸腔穿刺”、“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心电图机的使用”与“血糖仪的使用”等实验项目。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参与性学习:学生参与主讲: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重点准备一个知识点,然后在阅读完教材之后,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对教材的理解,自拟讲课提纲,并在讲台前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述。学生进行讨论:让听课的同学给讲课的同学提出问题,找出优缺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同学进行布置,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互相讨论,进行分析,得出满意答案,最后由教师对本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评和总结。
在教学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实行病历及诊治讨论,由教师介绍或诊治一个病例,全班或全组同学仔细观察和研究病例,并就该病例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包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然后由教师限定时间,让学生就所提问题,分别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寻找答案,再由学生分别就所提问题进行回答、讨论、修改和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应用多媒体技术:内科护理学的课堂授课、案例学习讨论等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具有链接和动画效果的PPT课件,增加了视听效果,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精品课程建设:利用学院的网络信息体系,健全了《内科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构建了全套电子教案,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库、PPT课件等,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本课程“摒弃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式考核”的方式。最终结业成绩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分为两个学期,原则是学多少考多少,其中包含的项目名称及其所占比例为:期中理论考试成绩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理论课纪律与出勤10%;实训课出勤与实验报告10%。期中、期末考试出题主要以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抢救治疗及护理措施为主,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在出题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理论课纪律与出勤以理论课考勤时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度进行评分。实训课出勤与实验报告以实验课考勤时学生出勤情况及实验结束后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及书写情况进行评分。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另一内容的影响,即指人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先前掌握的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体验。据此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对再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称之为正迁移;如果已有知识对再学习产生妨碍作用,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是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热点之一,随着迁移教学策略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我们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一、目的和意义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学生在学习后能处理多种突发事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迁移教学要求教师应用临床思维来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知识,逐渐提高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并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迁移教学的内容
迁移主要受三种认知结构变量的影响:一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内容特征,即其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理念;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组织特征,即其知识结构是否层次分明;三是它的巩固性。根据这一原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将要讲授的新知识点,而且要清楚新知识点间以及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反复揣摩,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合理的迁移教学内容。
1.与基础学科的迁移
《急救护理学》中的“重症监护”、“休克”、“创伤”等章节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有许多共同因素,可利用这些相同的因素,引导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
2.与其他临床学科的迁移
引导学生利用前期学过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解决《急救护理学》中的“休克”、“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见临床危象”等章节中的问题。
3.课程中相关章节之间进行迁移
先讲授“重症监护”,以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心肺复苏”、“休克”、“创伤”等学习中灵活运用,实现学习的迁移;而“院外急救”和“多发伤、颅脑损伤”先后授课,则有利于学生对院外救护及转运中的护理等这些共同要素的掌握和迁移。
三、迁移教学的实施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系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熟悉学生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交流、作业及开课前测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迁移的要求,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安排教材中各章节间的次序,在学习中产生横向迁移。因此在《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体现各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做好整体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学生
在“绪论”讲授中,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不只是听教师讲课,而是怎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处理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介绍什么是迁移,为什么要进行迁移,如何进行迁移,并注意排除干扰。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的相关内容。
4.确立合理的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多,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顺利实现迁移。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相关基础课知识和其他临床课知识,提高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2)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出学习前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于上课前一周给学生。
(3)课堂讲授
在上课前半小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本章节的相关问题,并详细叙述解答思路。在随后的教学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总结、提问。
四、效果
在本科年级的《急救护理学》必选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灵活。如护理本科2008级学生在学习《急救护理学》时,由于学时限制,创伤中的颅脑损伤与胸腹部创伤,未在课堂进行讲授,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该课程的要求,在考试中的病案分析题是高空坠落后的颅骨骨折、头皮撕裂伤伴颅内高压病人,要求学生写出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做什么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是什么。通过试卷分析,学生正确回答诊断的占30%,而正确回答需做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的占70%。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未学习过颅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但基本能根据前期知识,处理新遇到的难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讨论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课堂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由等待教师讲授得到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去提出问题,达到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效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2.教会学生学习
要求学生学习后能树立良好的急救意识,培养科学的急救思维,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常见实用的急救技术。通过迁移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把设计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提出、自我解答问题,训练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帮助学生达到持久的迁移。
3.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对基础理解错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学生,易产生负迁移;而对于基础理论理解不深刻的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给予补救措施。如对基础差的、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学生,单独补习等。如此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负迁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