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哲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3 11:2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引申到学科哲学也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五育之首,其学科学的三大问题应该是:什么是思政课?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如课学习思政课?

1是一门什么课

西方包括日本对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是公民课和道德课。我国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深奥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四个模块。本人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是揭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发展规律,目的是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2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一般我们认为开设思政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它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

2.1具有批判意识与实践技能的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2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品格教育功能

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3具有扎实的学科文化教育功能

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如何上好这门课

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范围之内寻找对策。

3.1重视思政课批判意识与实践技能的首要教育功能

要使思政课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其次,要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再次,要正确处理政治课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既要通过课堂的文化知识传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又要做到“寓理于事”,在讲德育大道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新鲜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3.2重视思政课良好的思维品质、品格的主要教育功能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8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层次最高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对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进行相关的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调查分析

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由于理论性强、内容量大,一直以来被视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有学生认为这部分的内容语言方式“假、大、空”,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实际没有意义。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会认真去领会其中的真正涵义。而实际上,生活与哲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哲学思维的初始培育阶段。开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语言模式固定、理论内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所以在学生看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就是对道德的宣讲,对生活方式的统一,以及大量的句式背诵。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就要从改变学生的印象做起。

(一)立足现状,分析现状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排方面,具有过于浓厚的说教意味,如教学内容存在大量的哲学术语,其表达方式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这样的教材语言不仅远离生活,甚至找不到重点。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兴趣方向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来讲解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

但同时也要看到,生活与哲学毕竟是对学生哲学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初始培养,用一味倾向于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所以在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后,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原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二)重视知识衔接,打下理论基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活与哲学中的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吸收与运用。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哲学基本观点作为教学总纲,在进行相关的哲学观点教学时,重视知识与原理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在把握教材整体思路的情况下,有效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例如,学习英国休谟与德国康德两者在否认认识世界可能性上的哲学观点时,就要把教材中提到的一个不可知论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这是因为教学时教师如果找到了各哲学观点的共通点时,学生顺藤摸瓜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三)多做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探究性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直观而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内容由于学科特点,注定是一种思维上的探究过程,是一次大脑风暴的过程。教师在开展这类探究性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先通过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逻辑顺序,再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探究性内容,最后让学生真正领会哲学原理。当然也要考虑到,由于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内容非常多,不可能都顾及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材的编写是面对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所有学生,所以会具有统一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把握新课标要求,深入领会教学改革本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并引入大量的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习惯哲学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真正地体会到哲学思想,活学活用哲学原理。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8

思想政治课是塑造高中生灵魂、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灵魂的塑造、精神的影响向来就是难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现在信息渠道广泛,并且高中生独立意识很强,不会轻易就相信、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妨加强知识的说服力。笔者以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做好“三结合”是增强知识说服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

一、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精神素质、品德取向形成的基础。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氛围的优劣、家庭的生活习惯以及教子观念等,都会给孩子的思想打上烙印。思想政治课可以说是在家庭生活基础上对学生思想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生活里实践、感悟,才能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而家庭生活又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落实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让“高大上”的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生活化。

比如教学思想政治必修4的《生活处处有哲学》一节内容时,笔者请学生以“我家里的哲学问题”为主题就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哲学问题。有的学生说,晚饭后妈妈要求开车出去转转,爸爸主张骑车外出,这说明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有两重性。有的学生说,奶奶爱听爸爸的,外婆爱听妈妈的,这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全面看问题。有的学生还说,爸爸妈妈禁止我吃垃圾食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爱给我买我喜欢的垃圾食品,我现在是偷偷地吃,这说明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各部分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强大的合力……学生积极地结合身边的事物来谈,很好地理解了身边的哲学,感受到了哲学的智慧。

二、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思想政治课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与时代有很强的适应性。学生必将走上社会、服务社会,社会的状况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良好参照,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离不开社会这个“文本”。如果能很好地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学“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结合当前社会教育中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分子,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应服从、服务于社会、国家,充分发掘出个人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与精神力量,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这样将个人价值观的树立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同国家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共同实现“中国梦”。

三、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篇4

当下,江苏省高考模式对考生的高考要求是语数外三门达线,选修两门达级。这意味着选修课只要做好与大三门的匹配工作,对于一部分高中生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乏味、抽象缥缈、使人昏昏欲睡的学科。作为班主任的我曾看到一位学生在《成长手册》中这样写道:“……My Gad,今天又有思想政治课了,真是头痛,那么多的经济意义、哲学原理,宛若从天而降,我就是记不住啊。”这段文字道出了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之间尚有很大的鸿沟。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经常会在教学之余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使他们能够愉悦地走进思想政治世界,爱上思想政治课。为此,我做过很多尝试,结合所讲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本人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种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方法。

一、“画中话”导入法

纵观近几年江苏思想政治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必然有依托漫画做背景的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的难度较文字类稍大,它需要考生要有一定的解析和领悟能力。实践中,学生在做这一类题目时对漫画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不能正确把握,故正确率偏低。因此这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适当在课堂中渗入相关漫画,以提高学生由画到字的转化、解析能力。比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引入了“画饼充饥――人饿了需要吃饭,观念中的饼不能充饥”的漫画,先让学生认真看漫画,体会漫画中的内容和思想,再让学生想漫画中的话,将“饼”转化为哲学中的“存在”,“画饼”转化为“思维”,最后过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引入了“水果和苹果、橘子”的插画,将“水果”转化为哲学的“矛盾的普遍性”,“苹果、橘子”转化为哲学的“矛盾的特殊性”,根据生活经验,水果的汁多、味甜等特征通过苹果、橘子等具体水果类型表现出来,凡是像苹果、橘子等具有汁多、味甜的都称为水果。由学生这一普遍知晓的生活经验过渡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又激发和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二、数学坐标联系法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阶段,数学是所有学生在所有学科中分配精力最多的学科。记得一次外出听课时,所听课班级就在墙上打出了醒目的标语,“为了理想,很拼数学”。甚至在上一些选修课时,有些同学还会上面打掩护,下面做数学。结果既没听进选修课内容,又没理清数学头绪,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观察到了这个细节问题,我开始琢磨,怎样让学生做到学习思想政治像学习数学一样卖力气。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数学坐标图和思想政治的价格问题之间的联系,于是我心中窃喜,开始认真分析归纳,将价格问题的几种情况用坐标图来表示,这样,既钓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很好地让学生记住了思想政治问题。

近年来,各地思想政治试题中也有不少以数学坐标图为载体,考查思想政治相关问题的。比如,(2009・天津文综)汽车需求量(Q)随着汽车价格(P)、汽车购置税(T)、汽油价格(E)、居民收入(I)的变动而变动。下列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其变动关系的是:

类似这样的题目像2010年山东、2010年北京文综等地的试卷中都出现过,平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入这方面的引导和联系,就可以使学生提高对这方面考题的适应能力。

三、谐音介入巧记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3-0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教育事业也在紧跟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而高中政治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只注重知识的硬性记忆。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硬性记忆而不注重联系客观实际。江苏版的政治教材更是将教材内容设置得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虽然记忆了一些知识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1.2课堂气氛不活跃。在学生只注重知识硬性记忆的氛围中,课堂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生只要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背诵就行。这就导致了高中政治课堂气氛的不活跃,有的学生甚至把政治课当成了补充睡眠的"睡觉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热情,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面对当今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通过实践和探索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2.1通过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器材也在逐渐走向科技化、多样化,如今多媒体设备已经走进了许多高中课堂。在高中政治课上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对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当前江苏版政治教材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中的哲学生活时,由于哲学观点过于抽象,哲学思想过于理论化,学生很难迅速地消化理解。同时高中课程紧张,政治课几乎每天都有,久而久之学生不会的知识就越积压越多。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哲学和其他政治内容都源于生活,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之后学生自然就会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教材的编排上也要注重添加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书本上就能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3倡导开放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之后当然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高中生学习政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摆脱书本的局限,丰富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立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同时对书本的知识进行扩充,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2.4对策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既具有良好公民品德和常识,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才。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现状。"因此,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为此,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74-01

一、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一)提高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效果分析的社会背景。社会的发展,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促使我国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一些弊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显露端倪,新的教育体制正在逐步的建立,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中生的经济与生活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经济生活后,能思考关注身边的经济活动,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话题。

(二)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的意义。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路线。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已经处于基本的独立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在初步形成。此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关键。二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新课标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更容易融洽。三思从教学的目的出发,思想政治教学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通过提高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是实现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为此,现阶段我们要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优点,摒弃缺陷,开拓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新课标是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效果的依据。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常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知识内容的把握上,要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经历;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等。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它更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当前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是提高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效果的指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高中生的思想教学也是需要改革创新的,一方面现代教学方式不断的革新,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等都需要运用到现代的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文化知识的不断扩充也对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或现在,要考虑到将来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的高中生经济与生活的教学要以不断创新方法,在教学方式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与哲学》的第十课第一框主要讲创新的哲学基础,要求我们从理论的层面明确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二框主要讲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求我们从实践的层面明确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同样,我们也要把创新的哲学思想运用到高中生经济与生活教学中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顾名思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思想政治也是一样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教师过于结果,让学生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强硬的背诵,记忆,使他们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例如通过社会调研,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性学习,领悟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意义和内在价值。

(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技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在短暂的课堂上生动的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更能够加深他们的记忆里,更容易理解一些复杂难懂的概念。例如,在讲授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情并茂还原,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感情。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感情沟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学老师,要与学生打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感情基础。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正确定位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为“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才的教学目的。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虽然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化的差异,但是教师不能够偏心对待,只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的改正。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进行,学生要认真的为老师打分,提出建议,也可以教师与教师之间互评,在教学方式中彼此借鉴,相互取长补短。

四、提高教学效果感悟

通过将激发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感情、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等策略运用到高中生的经济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我深刻领悟到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开拓进取,要思考总结,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篇7

一、《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定位

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哲学,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锐意创新精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从课程模块的构成来看,“生活与哲学”是四大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高度抽象、概括,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观,它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支撑,从理论层面把握“三个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贯彻十精神的角度看,党的十的新提法,丰富了“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内容,巩固、突出了本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突出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此外,为了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十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些都是对哲学的又一个新发展、新贡献,也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设计的新理念

(一)“生活”二字意蕴丰富,体现哲理探究的“趣味性”。

在新课标中,高中政治四大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哲学》《生活与哲学》)的名称都增加了“生活”二字。从理论上看,新课改的指导精神特别注重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让理论观点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从操作层面看,高中政治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万万不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空对空地说教。

以上是四个模块的共同之处,哲学模块有个不同点,值得解读。《生活与哲学》的“生活”二字居前,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哲学本身的性质看,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是感性的,而哲学是理性的。如果说前三个必修模块是生活现象的话,那么本模块则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概括、总结、指导。另一方面,从哲学模块的教学实际看,一般来说,让高中生接受纯理性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紧跟社会变化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创设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枯燥无味的哲学说教为生动有趣的哲理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凸显哲学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三维目标中,但三维目标在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

对比新旧课标的内容课标可知,新课标的“内容目标”融合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旧课标“教学内容”只有两维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且赋予了内容,如“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新课标的“内容目标”虽然没有明确“识记”“理解”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它的目标描述更系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贯穿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

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知识目标为“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能力目标为“理解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识别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比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体会到生活需要哲学,喜欢哲学;培养以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从教学目标看,只有三维目标三位一体实现了,才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的坚实基础,它们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目标在每个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框要同时出现,它们的地位、作用是有所侧重的,可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三维目标。如第一单元侧重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二、三单元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第四单元重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三)准确把握行为动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注”的部分明确指出,“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从表中看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内化,比如第三类情感性目标动词,从行为动词对情感性目标的要求是感悟、体验、领会、领悟等。在落实情感性目标时,经过过三个阶段: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层层深入,并稳定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难度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的谈吐、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等表现进行评估,怎样更具可操作性和提高可信度值得深入研究。

比如: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4.13中,从整体看它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用了“体验”“认同”“树立”三个有梯度的行为动词,强调在落实好知识(剖析)、能力目标(感悟)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哈贝马斯的主体发展理论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这一时期,引导、教育青少年对现存道德规范、传统社会交往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式的反思,能让他们正确树立自我意识,从而发展和形成独立和稳定的反思自我。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被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个人认知、评价。与其让他们反感纯说理性的、纯教授性的哲学知识,不如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去推理、去判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

三、《生活与哲学》教学实施的新方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生活化”体现在:不仅是教材的编排要遵循生活主题,如呈现生活案例、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活用素材,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生活的养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与哲学》的14点中,出现“实例”“事例”次数共6次,出现“表现”次数为2次,出现“现象”“言论”的次数各1次。

“实例”“事例”“现象”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有丰富的生活化元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的碰撞。借助丰富而生动的例子,可以是最新时事,也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案例,它们集中了生活味、代表性、启发性,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培养他们哲学理论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在理念和行动中增强生活觉悟,提高哲学思考能力。哲学家言论、逸闻趣事等颇有趣味性、思想性,揭示了深奥的道理,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化理论的抽象为具体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要义的理解、体悟。

可见,要让哲学的教学闪烁思想性、启发性,还须基于生活,从有“生活味”的素材入手,让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学生通过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总结,印证条理化、系统化的哲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哲学来源于生活,用哲学的智慧引导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真正爱上哲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覃遵君.走进“政治生活”——解读高中课程标准2[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Z2):25-28.

篇8

哲学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必须防止把传授知识当作哲学教育的唯一内容。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把哲学仅仅当作知识来看待、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缺乏追问、总结和反思,这恰恰偏离了哲学的本性。这类做法,从这门被称为是“智慧之学”的课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哲学的智慧,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对知识的有效生成与灵活运用,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智慧,就应当注重生成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确认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具有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没有能力的培养,没有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课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生活与哲学》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哲学教学也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对哲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活,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工具,充分发挥哲学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四个单元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德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在要求。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高中哲学教学所应追求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要通过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中哲学教学应当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使哲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结合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两点:

1.在生活和实践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要求,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哲学知识为支撑,把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坚持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实现哲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学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生活,生成和理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三是回归实际生活,运用和体会哲学理论。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脱离了生活和实践,就没有哲学的智慧,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任何哲学的智慧都会失去意义。

篇9

一、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重讲课轻学习”现象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本内容相对枯燥,偏重理论知识的强制灌输,教师更多地注重于教材知识的完善和教材体系的建构,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过多地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方面,仅局限于接收老师的教授的客观知识,为了得分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能主动理解融会贯通并融入实际生活当中去,导致整个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严重缩水。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重教书轻育人”现象

高中政治中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知识,都与当今的社会生活有着各种紧密的联系,如经济学中的市场交易的原则,政治学中的当今的全球化,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教师仅仅是将课本知识运用各种手段复制给学生,导致了学生仅仅是将头脑里面现有的知识抄写在考试的答卷上,不能学以致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情来看,教材内容始终保持着固有的体系和格调,没有针对学生现有思想和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和发展[1],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至于思想政治课成为泛泛而谈。老师的工作不是传道授业而是教授课本知识,学生能做的也只是机械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思想政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最终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

(一)教学过程的新思考

1.改变教师的角色,注重教学相长

教学本是相长的,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才能改变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潭死水”的现状,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要做到教学相长,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老师”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学如同科研一样需要创新,我们可以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周等,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哲学理论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经济常识与学生未来发展相联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为智慧的交流、精神为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都是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

2.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做”中“学”

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做中学”。教育的长远利益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可以单单看成绩。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靠死记硬背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与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与技能取得的高分绝不是一个层次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也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要在扎实好自己的基本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躬行”的能力,注重开拓思路,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教学观念上的新改观

1.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对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从古至今都有体现,现代社会提倡人性的回归,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改变过去把学生作为教师的对象化的客体存在而对待,更要从精神上给学生以解放。学生不是被动地、无所选择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选择、自我生成的独立个体。学校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独立性,而不是坚守“师道尊严、唯师命从”的依附性。

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层建构,“读书不仅为了考试”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眼前知识的发展,而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帮助叛逆个性时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新时期,为了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我们政治教师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按照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发挥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开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模块教学的概念

“所谓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具体来说,模块教学,也就是单元整合教学,主题单元教学,它不是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学习单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教学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使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组织,开拓合理而又多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模块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发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普通高中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各个部分相对封闭,缺乏有效的灵活性和知识的延伸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教学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其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采取的是既没有唯理论逻辑,又没有违背理论逻辑的模块设计或建构方式。新课程将思想政治课设置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共设置了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都是思想政治课(科目)的基本单位”。新课程主张将原来一个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教学,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个学时,每周四学时,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进程,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理念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高考而进行,授课的重点在于进行大量知识点的信息讲述,整个课程的设计极为死板,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经验和现实生活。此外,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倚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脱离学生经验和现实生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没有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分数很高,但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却比较低,我们生活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也屡见不鲜。

2.忽视学生个性

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一味地进行课堂知识灌输,所有的学生都按照完全相同的要求来学习。看上去是注重基础,但把学生同一化,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使教育成了禁锢学生潜质的工具。

3.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原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单一、僵化,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做不到与时俱进。

三、高中思想政治模块教学的发展策略

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教学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将课堂、书本与生活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模块教学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

首先,设置良好的模块主题。良好的模块主题是将课堂、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的最佳信息载体,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主动学习的关键,思想政治教学只有紧扣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品德,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的。

其次,积极地建构真实课堂。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选择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命题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模块教学的重点。真实课堂的构建,不仅仅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更加真实化、情感化、生动化,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枯燥、死板局面,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呈现现实生活。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教学策略,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效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全面、理性地把握书本知识,培养更加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