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10: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教育市场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34-01
英语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的场景教学氛围,首先,必须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其次,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应当培养和保持一颗“童心”。教师只有真诚地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愉快的教学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们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亲切,进而产生师生共鸣,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学用结合,师生配合。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而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
1.英语场景教学的意蕴
英语场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材料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英语课程改革倡导感知、体验、合作、实践和参与的学习方式,提倡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材料,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因此,笔者在幼师专业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2.创设英语教学场景的依据
英语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会认几个单词,会读几个句子,会做几道题,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交流。英语学习要从在学校门口、在教室门口开始,场景式的,话题式的,在一个一个话题引领下来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会交流。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英译汉”、“满堂灌”的形式,只会消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害怕,讨厌,更谈不上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与别人进行交流。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学生缺少说英语的环境,尤其是幼师专业的学生,该怎样来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呢?英语教学与理论告诉我们:“学外语主要靠经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因此,教学中场景的创设不失为增加这种经历的有效方法。
3.英语教学场景创设的作用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语言知识,实现在新的场景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新课标也指出,要创设良好的语言场景,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让学生在场景中自然学习语言。
4.创设英语教学场景有效的路径
4.1 用实物创设场景。实物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但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些实物包括报纸、杂志、广告、照片、漫画、地图、电影海报等。用生活中的实物创设场景呈现教学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说英语。例如:在教学"How much is/are…?"时,我们可以用超市广告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和超市购物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广告内容复习学过的单词,呈现本课的新句型,学生从讨论买什么商品到模拟超市购物,整堂课都围绕着这份普通的超市广告展开。
4.2 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游戏。调动课堂气氛游戏的目的性原则确定了游戏应该为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服务,不是随便找个游戏,为了游戏而游戏 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本次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将游戏自然过渡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在讲描述人这部分内容前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Guessing afamous person,其步骤如下:要求任意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要求必须是健在的名人,然后老师来猜,老师提出一些描述人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 yes 或者 no 就可以 就算老师早知道答案,也应该将描述人的常见问题都涉及,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到了他们应掌握的知识,比老师单纯的一句句地教学生要强许多 常用问题如下:Is it a man? (gender)Is he/she young? (age)Is he/she single? (marriage)Is he /she an American? (nationality)Does he/she like sports? (hobbies)Is he/she a black? (complexion)Is he/she tall? (height)Is he/she handsome/pretty? (appearance)Is he/she a politician? (occupation)当老师猜出来以后,就进入到了实质性的教学当中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感染每一个人 在这样热烈的教学环境中还有人要睡觉吗?
4.3 自编短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要 学以致用 ,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 为此,每节课,我都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 具体做法如下: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两个),先用英语作Duty Report 内容有:星期日期 出席情况 天气等(未学到的项目可适当删减) 然后由这两个值日生,或者他们再邀请别的两三个同学一起,表演他们课前已编排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须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 之所以这样做,为了复习旧课,而这种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 学以致用 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避免了让学生紧张得窒息的提问复习法,而收效却远远超过后者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所从事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和信念等,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职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定位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等不断增强,大学生个体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价值取向有更多的功利性,价值评价标准带有双重性。加上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在择业理念上大学生从选择稳定的职业向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转变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被打破,人们的“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的职业流动观念。过去曾受到极度重视的“职业的稳定性”,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人们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已经被排在了“发展前景和机会”‘‘职业所能带来的高收入”这两个因素之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已经没有找“铁饭碗”的必要了,只要是有适合自己、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工作机会都要努力争取。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0.8%的人选择了稳定性的职业,有4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稳定的职业不一定是热门的,这些职业不一定能保证其基本的经济上的满足,而发展潜力大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二)在择业标准上从追求发挥专业特长向追求理想待遇转变
以前大多数人的择业标准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等,而现代大学生则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最重要的择业标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更加突出自我观念,注重经济收入和职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现代大学生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期望依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三)多数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确定,但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改革开放以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良好发展的趋势。在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6.O%的人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如今这种就业压力强大的形势之下,自主创业不仅缓解了强大的就业压力,成了待业群体的又一个出路,而且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大学生更看重所从事职业能否为实现其自身价值提供机会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看其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为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由此可知,大学生已不再将职业仅仅当做谋生手段,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正逐渐被凸显出来,并成为支配人们从业行动的首要动因。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定影响。职业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世界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它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职业目标、择业动机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到学生在某个具体工作中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二)社会生产方式和个人经济地位
从个人发展的环境来看,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由于所受教育的不同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人们在职业取向上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很多两难的选择,择业时的选择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在择业时常常感到很痛苦,就是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唯一,自己的期望无法在某一职业全部得到满足。例如,是要稳定、舒适轻松的工作,还是要挑战性大、高工资的工作;是要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随遇而安等等,然而,当两者有矛盾冲突时,最终影响我们决策的是存在于内心的职业价值观。
从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
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从宏观方面讲,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微观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因此,要适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智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突出个人利益,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放在集体、社会中来衡量,严重背离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奉献与所取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客观的职业定位观和先进的职业苦乐观,使他们在择业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奉献的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取向、消极退缩。这与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些新变化是相吻合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推崇竞争、敢冒风险、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人生价值观有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导的趋势。显然,当代大学生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自身实践、社会角色要求和年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上述价值观讲的是奉献与索取的平衡或统一,但它强调“自我”,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由“实现个人价值”向“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趋势转化,并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这与无私奉献的个人价值观有一定差距。因而,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二)确定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的确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生都树立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最关键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面向市场,服务于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市场机制做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一切生产要素商品化。下岗――再就业已成为现今社会上一大难题,而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前沿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使培训后的人才能够有效地进入市场,以便于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改进职业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要求,使待业人员和下岗人员争取到就业的机会呢?就此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职业技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树立新观念
职业技术学校处于发展着的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树立新型办学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1.1 要树立整体教育的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国家培训后备技术工人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必须摆正整体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的位置,明确职校做为向市场经济进军的教育特征以及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受教育者将来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既具有职业的专业性,又具有职业的定向性。
1.2 要树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观念。
要树立新型的解放的人才观念,首先必须克服传统的陈腐观念。传统的人才观念仅把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中等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既需要理论型人才,也需要实践型人才;既需要经济管理人才,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需要最多的恰恰是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熟练的劳动者。
1.3 要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为当地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目的就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当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情况摸清,既了解现实的急需人才,又要摸透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的人才需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才能使培训后的人才学有专长,在学生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能够在用武之地有英雄,成为骨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扩大职校的自,使职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
2.1 在班级设置上,设置高中初等层次的班级,把学生按知识水平、爱好、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别安排到不同的班级。
高级班即为招收企业生产岗位中的骨干分子,让他们带着生产中的难题来校继续深造,掌握熟练的技术本领之后,再回到生产上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
中级班即为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科学技术进步的近期需求招收有一定爱好和在知识的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考生,来校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术,为将来深入生产第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级班即为办热门专业,招收待业青年和企业改革后的多余人员。学校自定招收名额,自定学制、自定专业、如此经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推荐给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危机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成为有用人才。
2.2 加强和重视德育教育。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德育占有首要位置,尤其是职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课堂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都要有意识地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把德育教育寓于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给学生指出前进的标杆,毕业后定能以美好的姿态战斗在改革的前沿。再次,要通过学习安排有趣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使更多的人接受到更高等的教育,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市场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整个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存在不足,使得市场需求与教育培养方向之间没有正确协调。本文中,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体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市场前景进行了探讨。
1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有多批毕业生走入社会开始就业,在多个批次的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调查时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并没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不要说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种调查结果令人不由的疑问,教育改革真的提高了我国的整体就业水平了吗?在此,笔者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从理论上来讲,高职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中要比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具一些优势,即高职院校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但事实上,人才市场的现状却是技能型人才紧缺,而高职院校学生失业的状态。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中盲目照搬高等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设置了很多专业,却并没有将这些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高职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规划,是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都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甚至在求职时也都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这也是很多毕业生频频跳槽的主要因素。
(3)市场化就业意识不强。受计划经济用人制度的影响,在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等、靠的思想,希望用人单位主动上门,缺乏走出校门主动联系企业、主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创新意识,学生就业基地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市场化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停留在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就业形势与就业求职技巧教育的层面,与市场化就业相适应的职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与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培养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运用。
(5)市场化就业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与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与关注,但目前高职院校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机制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受到较大的影响。
(6)缺乏市场化就业的管理手段。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起来,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服务与管理上,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成本较高,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管理效率较低。
2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有着一定的就业优势的。即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具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较低,因而更踏实勤奋,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具体来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有以下两点:
(1)实践优势。高职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掌握了较多的实践技能,且在学习中也做出了一定的岗位实训,对于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在走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其理论知识的欠缺,具有较大的实践优势。
(2)正确定位。在毕业生进行求职时,能否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因为定位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是企业在招聘时较为看重的一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讲,更易找准自己的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并愿意由基层做起,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也相对较低,而这些正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因而高职毕业生在这方面也是具有很大就业优势的。
3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企业都急需大批的实用型人才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因而从整体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就业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来做出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通过产销结合来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某一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保证给学生找到就业岗位。教师应当深入到工厂第一线去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掌握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需求信息。并由教师来负责安排学生的就业,这样就能够有目的有方向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产销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抓住就业机遇。目前在人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岗位有很多人去应聘争抢,而一些岗位则无人问津。这是因为这些职位相对较为辛苦,或者传统观念中认为这种职位没有技术含量,使得毕业生不愿意去接触这一行业。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在进行教学时,院校应当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观念,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抓住就业机遇,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3)引进国外新式的“双线制”教育理念 。平等的观念和地位奠定了“双线制”的思想基础。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平等的地位。国外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采取的双线并行,相互沟通的模式。在英国,中学毕业后进入社区职业学校学习,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不同的技能培训,获取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在德国,职业学习与普通教育形成”H”型结构网络(两竖分别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横是表示两者互相沟通)。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
(4)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 高职毕业生关于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主要来源,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高估也不低看自己的能力,尽管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但也不能一味的降低要求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社会上有些企业重视学历而低估能力,使得一些高职毕业生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受到一些心理上的打击。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应当注意改正和客服的问题。因为从整体上来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光明和广阔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中赢得更好的职位,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了应对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应当从现在就开始增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学校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应当转变职业观念,正确定位,以积极务实的心态来对待就业问题。
(2)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首先学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高职院校要注意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改善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择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其就业质量。最后,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就业积极创设良好条件,全方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5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社会市场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一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更是处于急缺状态。这就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发展平台。从整体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但这要求高职院校以及学生都能够正确定位自身价值,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新的知识与理念,以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就业问题,勤奋务实,积极面对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只要高职毕业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其就业前景还是非常美好的。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专业甚至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赞赏,刘延东说,职业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继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0年,教育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新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乐器修造、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服饰、民族织绣、民族民居装饰、民族工艺品制作、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等系列专业。这些以“民族”为特征、以“传统”为特色、以“民间”为指向的专业的设定,不仅使中职学校眼前一亮,也让渐趋没落的传统文化有了依靠。
《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泥金彩漆的工艺非常复杂,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流程,做一只泥金彩漆桶要好几个月时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泥金彩漆器皿被视为老古董,无人问津,现在则供不应求。泥金彩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开班“授徒”,把以前“概不外传”的秘方教给学生。黄才良说:“泥金彩漆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了。留在档案馆里的‘样品’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住‘一双手’。”
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开办多年,学生在这里系统学习东西方花卉、动物、人物、风景的装饰构成规律,并应用到工艺品设计之中,民间传统工艺在这里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继承。传统的泥金彩漆器皿在保留原有形状和图案花样之外,更需遵循时代设计更新更美的产品,而这正是传统匠人所欠缺的。过去,该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去做平面设计,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现在,能有专业性非常强的泥金彩漆作为接口,有志于此的学生可以一展才艺。黄才良与“徒弟”们共同设计制作的新式泥金彩漆器皿已经推向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韩国消费者。2011年9月,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泥金彩漆八角果盒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大邱市政府,成为中韩友谊的见证。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中专校长孙兵说,很多民间艺人身怀绝技,却没有徒弟,面临文化传承的尴尬,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不仅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应对市场变化的一技之长。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马金强认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专业与企业对接
实际上,在教育部修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之前,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在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并且绝大多数有企业作为依托。宁海县是全国著名的雕刻之乡,但随着电脑雕刻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雕刻行业遇到了挑战。针对雕刻产业发展的需要,宁海县职业教育中心与生产数控雕刻机的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办了“精雕数控班”,专门培养数控精雕机操作人员。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中高级数控雕刻人才,推动了宁海雕刻行业从松散的手工作坊向集约化、高科技化转变,精雕数控专业也成为该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名牌专业之一。
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经到了不分你我的地步。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企业驻校工作室”,工作室的设计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而学院教师又可能同时是某个纺织企业的老板。该学院院长说,教师办企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最新的市场资讯,把第一线的信息带到学校,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同时也承担了学生实习的任务,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吃住在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发工资,甚至缴纳相应的保险。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职业学校与该市的“大隐石刻石雕加工厂”合作,创办了石刻石雕实训室。这个加工厂正是大隐石刻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五职校提供技术、材料和工具支持。其所以愿意和职校合作办学,目的是希望职校能培养出“能好好干的本地徒弟”。因为后继乏人,这个行当可能面临消失,而企业也将不存,所以与职校的合作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绝大多数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无法通过招聘找到人才,与职业教育合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企业最便利的选择。南京云锦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招收云锦编织技工,要经过长期培训,而且流失率相当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很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与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后,技工素质好,培训方便,流失率也低。
为地方产业服务
马金强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至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
《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传承民族文化的职业教育中,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很难扛起“地方特色产业”的大旗。首先,民间传统工艺衰落多年,非一时可以振作。2008年,湖南省泸溪县的“踏虎凿花”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才引起当地注意。2011年,泸溪县职业中学投资10万元资金购置各种制作工具和教学设备,设立“踏虎凿花工作室”,至今第一批学员还没有毕业,市场前景也未为可知。其次,目前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热销也不能改变其“非主流”的事实,据统计,民间传统工艺所缺乏的人才,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有数量上的优势,踏虎凿花工作室第一批学员就有300人,如果90%就业,就是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可是,踏虎凿花产品类似剪纸,源于苗族服饰纹样蓝本,实际上就是刺绣图样,会有多大的市场呢?再次,几乎所有的民间工艺品都是手工生产,工艺细腻、制作时间长、不可复制,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格外突出。瓯绣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瓯绣有100多种针法,熟手3个月也才能绣成一幅,难度很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瓯绣专业课,培养了一些绣女,但要成为产业,还为时尚早。
个别专业100%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G71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42-01
引言
高职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在商场运行机制下,搭建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工学结合平台,走校企合作之路的必要性及坚持的宗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好模式,表现了学校和公司在常识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实习的紧密结合以及有关资本的共享,经过工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习、专业常识与职业技能偏重的公司技能人才。
一、国内高职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问题
1.公司参加合作的动力不足
公司负责人遍及反映,在实质性合作中,限于方针,公司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大多存在开销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职责重而危险的客观现实,乃至还感到校企合作是公司的“负担”。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不能给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而且当前企业对于人才选择空间很大,因而也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力气去培养在校学生。另外,学生实习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安全事故”等潜在风险。
2.校企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
因为产学研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不畅,致使大学的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让。而许多公司对项目的先进性、商场预期掌握不准,且又无渠道取得较好的科研项目,终究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此外,很多科研选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要害技术问题结合不严密,致使有些研究成果使用价值大打折扣,从而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3.理论与实习脱节
校园专业老师的实习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生产实习的需要,关于实习工作中理论常识深浅程度掌握不到位。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公司任职阅历或专业从业经验不足,理论与实习还存在必定程序上的脱节,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满足公司需要。仅依托短期的训练、与公司一次性触摸,并不能培育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老师,即使是有公司工作阅历的老师,变成校园专任老师后,再到公司训练的时间以及对公司出产的参加程度也远远不够。怎么使老师的常识和技术水平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新工艺保持同步,是每个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构想及实施策略
1.以公司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职业院校要敢于走出“象牙塔”,主动深入企业,积极与行业协会沟通,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数量等的实际需求并准确预测市场前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育契合公司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完成资源共享、校企双赢。在进行专业建造和课程改革时,职业院校要切实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实习辅导委员会等相关安排的作用,“把工作专家请进来”全程参加校园的教育改革,依据他们的意见和工作岗位展开的需要拟定培育目标和教育方案、设置专业和课程、开发切合实习的教材、完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及考核评价规范等等。改革过程中,职业院校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妥善处理学习内容系统性和阶段性的联系,将理论教育与实习教育有机联系,既要保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依据市场的改变灵敏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展开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教育
高校与公司进行合作办学,例如校企合作设立二级学院。树立“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经费核算、培育方案、教育施行、改革方案、实习环节、教材、兼职教授的聘任等由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拟定;公司全程参加高校的人才培育,包含专业设置、课程建造、工作辅导、学生实习和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公司拿出有说服力的专业设置论证方案、教育内容强行更新的科学依据和学生工作市场前景剖析陈述,为高校的招生方案、设置专业和学生工作辅导提供决策依据;公司活跃介入对高级教育事业的投资和捐献,能够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树立有自己公司象征或公司形象的教育设施,也能够经过直接捐款的方法参加高校的人才培育,为高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定会非常乐于与公司合作,所培育的人才更能习惯公司的展开。
3.公司要把目光放久远,并勇于承当社会职责
从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司与校园合作还不太自动,校企两边“一头热一头冷”的不调和现象还普遍存在。尽管公司重视商业利润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在“社会职责感”正在逐渐成为对现代公司主要评估规范的时代背景下,公司有必要从头审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参与职业教学是公司承当社会职责的必定,公司应该认识到,只要将社会职责认识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尽力平衡与利益有关者的联系,寻求合作共赢的调和商道,才能完成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不只能够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提高公司的技能实力、推动公司的管理创新,还能够为公司带来杰出的社会名誉,当然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这种出资收益显现得相对滞后,但公司如能立足久远,把校企合作作为人力资本出资的主要途径、作为增强本身人才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法、作橛建“学习型公司”的主要行动、作为践行“社会职责感”的主要方法来对待,这种合作必将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
4.完善校企合作准则,确保双赢互利
有束缚才有标准,有标准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转,需要从准则建造入手,清晰公司和校园的责、权、利;与此同时,树立利益确保机制,确保合作两边互利双赢。为确保校企合作、工学联系顺畅实施,学院活跃创造校企合作渠道,与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清晰公司和校园的责、权、利,确保合作两边互利。进行管理准则和运转机制的创新,实现校企合作的准则化和标准化,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转供给准则确保。
5.校企合作,资本同享
加强试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造是办好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确保。学院依托职业,表现本身优势,树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场合。自动与各公司联系,争夺公司对校园的支撑,树立了校企之间资本互补、互利的长远合作。例如,为吸引企业把实验室搬进学校,校园能够开辟专门的场所,而且向公司以“零租金”的方式租借,这样公司就能够“零成本”运用校园的教育科研资本,但条件是公司要把最领先的试验设备“搬进”校园,而且答应师生利用此设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教学要真实建立起“以公司为主体,高校校园为根基,校园教学与公司培育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育准则,要害还在于职业院校教学自身能否办出特色,校园能否找到和公司紧密结合的切入点,双赢是深化校企合作的要害。秉承双赢的原则,重在可以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进,尽力拓宽职业院校教学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空间,寻求共同发展的深度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以推进校企合作长时间稳定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进行。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75.3%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教育培训投资案例数量为13个,比2006年增长44.4%;投资金额为1.7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75.3%。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培训正在走向多元化与实用化,其市场规模的增长潜力巨大。教育培训快速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创投机构竞逐的动力。
此外,由于国内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正在由简单技能培训向以用人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训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创投机构的关注。
NO.2 电子商务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68.6%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电子商务投资案例数量为26个,比2006年增长333.3%;投资金额为1.88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68.6%。电子商务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零售行业的创新性融合,具备传统零售丰富经验的创业团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表现是吸引创投机构的主要因素。
另外,B2C仍然是最为活跃的电子商务投资领域。B2C行业在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上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行业,这不仅与中国B2C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进入门槛不高有关,更与传统的零售行业和B2C电子商务的结合日趋紧密有关。
NO.3 零售连锁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18.0%
投资价值指数:
随着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品牌连锁更能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在消费驱动的市场环境中,餐饮、零售和酒店等连锁经营行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2007年零售连锁投资案例数量为6个,比2006年增长20.0%;投资金额为520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218.0%。尽管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处于整个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但是专注于垂直领域的零售连锁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创投机构对零售连锁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
NO.4 医药行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6.2%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4个,比2006年增长27.2%;投资金额为1.4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6.2%。当前中国医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正在推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较高的毛利率、较少的资产负债以及大量自由的现金流是吸引创投机构投资医药行业的主要因素。
2007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ShangPharma引入战略性投资者TPG,融资3000万美元,用以投入研发、购置研究设备、业务拓展等。同年,相同业务模式的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NO.5 软件产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2.8%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由于互联网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和IT行业投资规模增长,导致IT行业投资金额超过互联网。其中,软件产业、数字电视、硬件产业和IT服务的投资金额增长幅度较大。2007年软件产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8个,与2006年基本持平;投资金额为2.1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22.8%。全球软件研发产业分散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国内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市场需求巨大,创投机构对软件产业产生持续关注。
NO.6 户外媒体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6.9%
品牌战略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通常是指企业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宣传等一系列方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长期效用的建立过程。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品牌已渗入到各个领域,国内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与竞争阶段――品牌竞争时代。
教育品牌是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是学校的名称、标志、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师资、校园文化、教学设施等)的总合。教育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若能发挥作用,就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是指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或特色,通过优秀人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经济效益,使学校及其特色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学校的品牌是其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在创建发展过程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高职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从教育规律出发,从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的意义
教育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高校办学自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高职院校只有打响自己的品牌,确立该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形成品牌效应,才能赢得教育发展的无形资产。
教育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目前高职教育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规模的扩张是学校赖以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伴随规模扩张,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品牌战略通过高职院校对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的全面建设和提升,可以避免高职教育发展中质量与效益的失衡,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品牌战略是激发高职院校全面加强质量建设的动力。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高职院校品牌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毕业生质量、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必然具有高质量的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丰硕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从而产生高质量的“产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品牌战略是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独特优势,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财富的创造相连接。它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育体系的欠缺,是一种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职教育具备树立自身品牌的必要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的实施
品牌意识的强化是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的前提。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更新。高职院校必须在精神文化中注入“品牌”意识,将其凝聚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树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观念,掀起创建学校品牌的高峰,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
关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教育项目的情况报告
XX:
近日,经北京XX商会推荐,驻XX招商联络处拜访了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X先生,就公司拟在我区投资教育项目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简介
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互联网/VR+职业教育的综合培训机构。以"科技赋能教育,学习点燃梦想"为使命,自主研发了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推出了“精品录播+互动直播+名师面授”的融合式教学和“名师授课+助教答疑”的双师课堂,同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培训行业拥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领跑者。
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段,整合形成了教育培训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提升教育、课程研发、网站开发、网络运营融于一体,实现了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的结合。目前在职员工100余人,现有专业讲师40名(5名博士),常年聘请30多名高校教授、副教授担任培训顾问,不定期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定制培训。为研发高质量的线上理论培训课程,学校花重资搭建了6间高清课程录播室、2间直播室,独立自主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
二、项目情况
(一)项目名称: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二)投资金额:800万人民币
(三)项目内容:
1. 众盾安全培训众盾教育独立研发的网络课程和学习平台,目前囊括了市的主要培训机构,包括安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xx集团安全环保研究院、市建筑工程专修学校、中天置业教育培训中心等,该平台拥有在线培训、在线模拟考试、人脸识别等功能,实现了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培训的痕迹化,同时整合了安全屋训练、VR/AR考核等,打造了全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在重庆项目中,可移植武汉众盾安全培训模式,与属地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打造软硬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重庆各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安全教育。
2. 众盾优职网众盾教育打造的互联网/VR+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主研发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络课件资源,推出“精品录播+互动直播+名师面授”的融合式教学和“名师授课+助教答疑”的双师课堂。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开设在线课堂,面向西南市场。
3. 安培职校 安培职业培训学校是一家专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培训学校。学校核心业务概括为两大板块: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培训。目前,学校主要承接职业资格培训、生产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培训、建筑安全培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就业服务培训等。在xx投资兴办xx安培职校,面向XX开展中职招生,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三、企业诉求
该企业主要针对应急管理相关的安全培训,政策需要得到应急管理部门的推动和大力支持,与XX行业安全教育、专技院校共赢互利,创建安全生产培训新体系。
四、项目分析
通过与陈总的交流,了解到:一是公司今年准备在重庆布局,企业落地重庆的意愿较为强烈。二是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以XX职业教育的后起之秀快速扩张,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营收增长迅速。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之前,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体现,也是大学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扩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旨在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型(或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情操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既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专门人才。与普通技能人才相比,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以下特点:可以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也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开放性。
(1)区域性。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始终是“职业定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说来,各个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始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开放性。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相较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需灵活办学模式,吸纳社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高职毕业生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及为企业进行实用新技术开发的重要职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经济实体,高等职业院校原有的专业类别和数量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专业设置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内涵。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由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共同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紧随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其社会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2)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市场和学校。具体说来,市场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与变化,是否能根据学生生源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整体分布不协调。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有的职业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就必须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为例,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第一和第三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此同时,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做出及时调整。
(2)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具有盲目性。首先,高职院校往往选择增设投入小且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的专业(例如金融、电子、信息工程),而放弃投入大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造船、钢铁、采矿)。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乏,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使得学校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其次,专业开发前期调研浅尝辄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跟风,对紧俏专业一哄而上。缺乏对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分析,从而造成大量供过于求的专业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社会真正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盲目性还体现在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其一,错误的自身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重视“高”,忽视“职”,其专业设置就是本科院校的翻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也有的院校重视“职”而忽视“高”,以为高职教育只需要培养会一门手艺的人才就可以了,未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其二,专业设置忽视高职院校的地域性。以广东省为例,造船、造纸、钢铁行业是广东的传统行业,同时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据调查显示,该省高职院校热衷于发展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而鲜少重视与广东支柱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
(3)专业设置基础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低。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技能比较差,在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不遵循自身客观条件限制而盲目发展的情况。据企业反馈,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市场导向与学生本位的结合。本文依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原则,为未来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从历史上看,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经历了由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过宽、过细、过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放权过程。完全依照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后果是,各高职院校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区域专业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以省市地方为主,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自有机结合。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消除某些专业潜在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平衡人才市场的供给,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专业的重复或空白。
2、学校:主动面向市场,完善内部调节机制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要求其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快速反应。从宏观经济上说,目前全球第三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第一、二产业延缓增长,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发现新兴职业,培养符合新岗位要求的人才;同时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适当缩减传统的旧专业。从微观经济上说,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一线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针对地方经济的特殊要求设置专业,使专业贴近地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
其次,学校还应完善内部调节机制。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保证专业设置灵活性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的稳定性。对市场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于市场需求波动大、需求数量少的短线专业尽量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做到活中求实。二是专业口径宽窄并存。专业口径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就大,专业口径窄,就业面就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市场稳定、人才需求量大的岗位,采取了每个岗位设置一个专业的做法;对于变动性较大,但需求量不大的岗位采取了专业群的做法,这样其毕业生可以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做出选择。对于窄口专业,有些学校也采用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办法。三是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每一次的专业变革都会带来师资队伍、实训场地、实习设备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单方面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如果我国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很好的合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企业行业提供培训人员和实习基地,那么这一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社会:完善公共服务,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掌握市场信息。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其一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查;其二是当地产业政策调查,明确今后哪些是主要产业,支柱展业;其三是人力资源调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颜莉芝.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9.
[3] 刘洪一,李建求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4] 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2)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