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0:10: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职业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正在改变陈旧的育人理念,努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他们习惯了信息环境下的生存,当他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刻,是实现梦想的良好开端还是营造多年的梦想破灭,这正是高校教育理念与现实社会的矛盾碰撞点,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校园的网络平台是否为学生搭建了“指尖上的大学”和“数字化校园”[1]。
以护理职业教育为例,如何让刚入学的新生尽快适应学习型的生活,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我们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倡以学生为本。归根结底,以学生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中心,重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早在30年前,西方教育提倡第二课堂学习[2](extra-curricular),也就是教室以外与学习有关的活动;90年代之后,又开展了与课堂教学联合联动的学习(co-curricular)[2],新世纪以来,世界性的学习观念发生了变革,强调学习的核心位置和作用,强调综合使用所有的教学资源用于造就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的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课内课外,也不是单项灌输或者课外活动,而是整合了课程学习和综合发展、贯通课堂内外、超越校园内外的一种体验式学习[3]。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和发展的成效出发,重新认识、构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关系。学生始终是体验学习的中心人物,其学习和发展的成效取决于他的自身需求、学校的目标引导和所处的学习环境。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不少学生的专业出自家长的意愿和选择,所以其自身的学习需求不强烈,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愿景非常模糊,所以高职院校在低年级学生中要注重职业教育和就业引导,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中,使其明确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只要熟悉了行业要求,学习目标就清晰了,然后在学校酿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中,他们会慢慢地进入职业角色,逐渐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在护理职业教育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把体验式教育和服务型理念引入到基础课程中来
医学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多、记忆难,授课过程采用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内容,早期到医院、社区、养老机构进行观摩、调查和简单的医疗服务,在同患者的接触中,获得对疾病的初步了解,在感受患者病痛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用体验式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感受[4]。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职业道德,比如单纯面对标本、模型,学生容易嬉戏,或者拿标本和他人开玩笑,通过接触患者,同学们学会了尊重,逐渐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教会方式和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事物总体的观察分析能力,激发起自主学习的潜能,懂得了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为患病的人群服务。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熟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最适合活力有余、沉静不足的高职学生。我们要选对教材,比如页面活泼、知识结构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对学生有明显的吸引力。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具备了较好的起跑速度,之后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的习惯。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倡编写指导性学习资料,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学习中少走弯路。例如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体形态学,教师在统编教材和教学课件的基础上,为初学者编撰《形态结构难点解析》、《形态结构体表标志应用分析》、《临床常见病例分析》,正向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突出技术、技能和技巧,高职教学课时少,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制定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注重知识特点和总体的连贯性以及职业应用的要求。教学环节突出育人标准和技能特色,让学生尽早熟悉未来的职业特点。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从单纯的幻灯片到3D动画,多维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出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成长中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在课堂上表达出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教学的活力,通过学习,自己对单纯的问题能解惑,在群体学习的环境中能表达、质疑和探索,使学生逐渐从课堂中的怕提问,到课堂中敢于提问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较高境界[5]。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找到未来职业的应用点,做到学以致用。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系统,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疾病形成有关的动物实验,结合教科书,自己用多种途径完成动物实验,然后在总结实验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认识和分辨。
三、延伸课堂教学,使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一新生需要调整自己从高中延续下来的被动学习心态,也要克服高中老师灌输给他们的“休息”和“自由”的负面影响,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优秀”的教师善于驾驭课堂,给同学们进行充分的演示和综合讲解、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相关内容的含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但研究表明这些均属于被动学习[5],内容留存率约在5-30%;我们在人体形态学课程中开展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患病器官的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以及相应的课余时间讨论的病例,大家通过观察标本的形态学变化,复习教科书内容,结合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展开充分发言,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展开讨论,对疾病发生的形态学基础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解[6]。专家认为[6],讨论、实践属于主动性学习,内容留存率可以达到50%和75%。我们按照教科书学习内容的进度设置第三课堂,也就是让学生结合教科书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知识和杂志阅读,写出专题报告,每人在小组内做10分钟的ppt演讲,一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通过听别人的讲授,让学生加深了对多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7]。俗话说,授人一瓢水,自己需要一桶水。多数学生通过讲座,学会了论文综述的初步写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3C”素质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通病为思维禁锢,善于学习知识,但不善于质疑或者拓展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判断知识点的应用宽度和深度,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设唯一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目前大数据平台提供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翻转课堂、同步课堂、混合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基础医学的课堂病例讨论学习指导中没有唯一的答案,旨在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方法,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Critivity)
高职学生将来的出路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他们必须拥有扎实的技术和紧跟时展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就业的一席之地。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教学过程中,比如把形态学课程的体验学习分解为:阅读和理解能力占1/3,辨识标本模型的结构特点占1/3,利用标本模型的病理变化推测出患病机体的临床表现、发病体征占1/3,学生若能利用课余时间把教学内容编写、演出一系列医患特点的情景剧,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Cooperration)
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从医学基础知识到临床护理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整体系统,既要理解又要记忆,以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学习方法将做到事半功倍。
病例讨论是重要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勇于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另一方法,医学实验通常需要多名学生合作完成,提倡以小组轮流执勤的方式设计实验、分步骤完成实验的整个环节,把动手和动脑衔接起来,一人负责设计,其他成员在实践操作中完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总结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好途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旋律。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管理者首先要跟得上信息时展的步伐,踏准现代职业教育前进的节奏,用我们积极的探索和良好的职业教育精神去培养新生的一代。作为深资历的教师,我们常常抱怨现代人愿意做网络的囚徒,但却忽略了信息社会给予人们的丰富快餐。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何为大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让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的大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快速积累专业知识、增强人格素养,通过课内、课外的综合培养,迅速锻炼成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伟娟.浅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4(5):31-32.
[2] 张晓明.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43-45.
[3] 江智霞,郑喜兰,李丽湘.以体验为主导的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4):507-510.
[4] 蔡丽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7):92-93.
关键词:护理教育 办学格局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引言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主要以培养“实用型初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护理职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历史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
2.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初等护理人才”的教育,它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层面,同样也是多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可缺少的层面。它能够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2.1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由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在我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民办、公办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开办护理专业。但是,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层次较低。这样的办学规模、分布形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类服务的需求,甚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给我国对卫生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冲击。
2.2校企合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主要是沿用学校与医院相互的教学实习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后一年在学校指定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缺乏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够适应医院或者社会需要。
2.3专业设置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没有添加新鲜内容,教育过程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并不能做到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专业细化的年代,现行医院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虽然部分院校也能匹配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对于护理专业的设置却很难做到“从一而终”。
3.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发展中等护理职业学校集团
就我个人而言,发展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办学机构与医疗单位“亲密接触”。可以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标准做为一个切入点(学校集团化),并定期举办研讨会,让医院提供相关资料,为医院培训指定人才,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脱节;二是政府可以让中等职业教育向纵横两方向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加大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明确政府在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为学生寻求更好工作谋利。
3.3推动校医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自身的事,政府应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为医院输送一线护理人员,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医院的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4.结束语
中等职业护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来说,它的改革才还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作为医疗中的基础课程我们更应该加强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方向。且对于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责任重大,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促进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情境模拟教学在国外起步较早,正式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我国情境模拟教学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语言、历史、文学类教学,以及高等职业教学计算机、导游、食品营养等专业,并在护理学部分课程中使用。以下主要介绍情境模拟教学的起源、应用和发展,以及情境模拟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今后情境模拟教学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情境模拟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情境模拟教学起源于Gibson的支架理论和Vygotsky的社会学理论,是建构主义教学体系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模拟教学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学家Hornby和Palmer提出,其核心元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出实际环境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引起学生真实的体验。
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就护理专业而言,毕业后学生所面对的是病情和健康需求千变万化的患者,如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是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具有直接性、针对性、仿真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加深理论理解,提高操作水平,培养沟通技巧,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情境模拟教学的应用情况
在我国,情境模拟教学最早应用于语言类的学习,1993年美国出版的一套英语教材《走遍美国》就是设置不同的语言情境应用于英语教学,引入中国后深受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喜爱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情景模拟教学的范围和形式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导游专业、《营养学》等多个专业和课程先后运用了情境模拟教学,并从单向的情境向交互式情境发展。情境模拟教学引入到当代医学教育后对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理论与操作的教授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一直是护理教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如何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护理教育一直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这种差距,因此受到许多护理院校和护理专业教师的欢迎,并在硬件上做了大量的投入。随着2008年协和护理学院的实验技能中心成为北京市级实验技能培训示范中心并接受全国多所院校的参观和学习,全国各护理院校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情境模拟教学的能力和技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和试验,近几年情境模拟教学在越来越多的护理专业课中广泛开展,如《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学生在教学模拟情境中主动思考、反复练习,对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教学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患者对自身权利和健康的维护意识增强导致实习护生在临床动手机会减少,大多数患者在告知操作护士为实习护生后均拒绝其提供护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因此,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的护患活动明显不足。情境模拟教学可以提供一个模拟临床实际的情境,在这种仿真环境中增加护患沟通,练习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在临床教学中,以手术室和急诊科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最普遍。手术室是医疗机构的一个特殊工作场所,无菌技术要求高,同时要求护士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急诊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要求护士应变能力强、专业技术高、与医生配合默契。由于临床科室特点,护生的动手练习机会不多,带教老师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弥补这种不足,改变了常规临床教学中实习护生只能观看、不能亲自参与的现状,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有效避免了由于护生操作不当造成的护患纠纷。
三、情境模拟教学的形式
1.案例讨论式情境教学
案例讨论式情境教学主要应用于临床护理的理论课程中。首先选择临床典型案例,在相关章节授课前将案例资料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小组内针对案例以及查阅的资料展开自由讨论,小组间也可以展开竞争性讨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给出护理诊断和拟定护理措施。最后由老师分析整理,指出不足和纠正错误,提出该病例最新的护理进展等。其优点是增加了医学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世纪临床问题的能力。
2.角色模拟式情境教学
角色模拟式情境教学广泛应用于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中,既适用于理论课程也适用于实训项目,主要有老师引导和学生主导两种实施方案。
老师引导的角色模拟情境教学由授课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首先老师针对授课内容设计模拟情境,主要是临床案例和模拟临床场景。老师提前将模拟情境的主要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由老师扮演医生或患者,学生扮演护士以及其他角色,根据指定的护理情境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最后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并由参与的老师总结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参与角色扮演的优点是可以加强对情境发展的控制,如扮演患者可以模拟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况,由学生来处理和解决,如扮演医生可以模拟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师生共同参与角色模拟加强了师生互动,缩短了师生距离,老师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生主导的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教学方法。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在授课前编写情境剧本,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根据情境剧本准备所需要的用物,并按照剧本既定角色重现实训情境,如“护士”向“患者”询问病史、“患者”陈述疾病表现、“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制定治疗方案、“护士”实施护理措施并向“患者”提供合适的健康指导。最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总结评价和指出不足,老师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总结。学生主导的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凸显了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老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生思维的引导者,真正做到“以教带学”,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3.高仿真模拟教学
高仿真模拟教学是指在高度仿真的病室环境中,通过计算机控制模型人展示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学生以护士的角色并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由于高度临床仿真的效果,在医院、医学院以及卫生职业学院的培训和教学中受到高度欢迎。高仿真模拟教学一般包括四个步骤:课前预习准备――情境模拟练习――学生回顾讨论――老师教学反馈。其中情境模拟练习是核心环节,在仿真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练习和考核,监控室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利用计算机实时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解决了临床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减少的问题。高仿真模拟教学实践性强,符合护理教学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小结
目前情境模拟教学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在课程方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国内现有的研究都是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情境,下一步可以尝试针对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两个或多个教学模拟情境,加强学生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护理教育应用情境模拟教学的范围非常广泛,今后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计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是下一步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rown J.s. Collins A.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J],1989,18,32-42.
[2]Kafai Y Resnik M. 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siations,1996.
[3]王艳 尚少梅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中华护理教育[J],2013,10,(7),304-307。
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现代护理教育已把护理职业情感教育以具体的学科教育方式加以实施。其中,《护理礼仪》是护理学入门的第一课,有助于护生对职业素质的养成[1]。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为公众认可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护士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其护理职业情感的具体体现。
笔者在《护理礼仪》教学实践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职业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早期建立护理情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引导他们热爱护理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
1 注重学前教育 培养职业认同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部分媒体的负面报道,有损“白衣天使”的形象。朱洪清对203名高职护生调查显示,只有10.34%的学生因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有超过半数的在校护生认为护理工作繁琐而辛苦,风险高,压力大,加之对护理专业认知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动力,导致职业态度消极。
《护理礼仪》绪论部分,教师即对护生进行职业教育,向他们介绍护理学的形成发展;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生平事迹的影片;讲述王瑛、林菊英等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观看教育宣传片《护士的一天》;开办护理专题讲座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培养护理情感基础,使护生感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是光荣和神圣的,平凡而伟大的,从而坚定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念。
2 密切师生关系 言传身教并重
学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多数源于专业教师,专业老师的言行举止,甚至穿着打扮都会对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任何其他课程的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容易使护生产生价值认同,并自觉培养与效仿。在《护理礼仪》的教学实践中,将护士的教师对护理操作礼仪的示范及教师课堂内外的仪容、举止、服饰、言谈礼仪,可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这无疑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护理老师应按照护理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如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侧不掩耳,后不过肩,护士服清洁、平整,身着白色工作裤,脚穿白色软底护士鞋,站立有姿,行走有态,落座有相,举手有礼,淡扫红唇,面带微笑,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一个端庄、文雅的临床护士的职业形象确立在学生的思想深处。
3 结合女性修养 体现护士礼仪
护理专家王瑛说过:“护理工作可以发扬女性所有的力和美。”这里所说的“力”,是女性的性别魅力和优势;“美”的含义包含着护士的礼仪。作为护士主体的女性,良好的礼仪,可以体现出护士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及知识涵养,有魅力修养的职业女性,则会更成熟、更善解人意,更能体现人文护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女生,对美的向往更甚之,在护理仪容礼仪及护理服饰礼仪中,教师通过图片及视频展示当代明星的穿着,丝巾的选择及佩戴,化妆的技巧,礼仪实训课进行形体训练等,适时引入护士服的规范穿着、护士化妆禁忌、护士的基本举止礼仪等。教师在礼仪教学中,有意识而恰当的运用描写女性与护士的词语和句子,如温柔、娴静、甜美、亲切、自信、轻盈、矫健、优雅,天使般的微笑,如拂面的春风,像青春的芳香洒落病房等。这些清丽优美的词句,有效地帮助学生强化临床护士标准的职业形象。让学生感受外在美及内心的愉悦的同时,产生对职业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憧憬。
4 临床案例与反思 引感共鸣
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的内、外科护理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适时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引用临床案例。讲述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技术上违法操作规程而导致患者致残死亡的典型案例,如护士错把酒精当肥皂液给病人灌肠,换错输液瓶,临床护患纠纷等,让学生分析其原因,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使其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严谨性,增强了珍惜患者生命的护理情感、责任感。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规范的护理礼仪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能加强工作责任心和共情能力,更有助于减少差错事故,提升护理质量。
5 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
在护理礼仪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精心设置护理情景,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护士与老年、孕妇、儿童等患者的语言交流,如在护理操作前、中、后的护患沟通,如对住院患者的迎接、对出院患者的送别等,寓教于乐,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将言谈、举止礼仪贯穿于护患交流中,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通过人物角色扮演,学生尝试体会患者的心境与需求,灵活运用护士礼仪,体验丰富而细腻的护士情感。
综上所述,在《护理礼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情感教育,遵循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人文教学方法,端正护生职业态度,规范其职业行为。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咨询、社区服务、急救抢险等,使其更好地体验生活,激发职业情感,积极培养出有情感、有理想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皮慧敏.《护理礼仪》课程中仁礼教学模式的构建[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2,29(2):76-79.
[2]张林红,李玉芳.护理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04(25):33-34.
作者简介: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的变化以及护理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促使护理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于护理教育者而言,在进行高层次护理人员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因此对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1]。
1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1促使学生学会从业
在护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并且能够获得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践能力,也就是促使学生能够学会从业。对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促使职业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护理教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综合护理职业群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使学生具备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2]。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的时候,其主要是和实际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综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从业能力,对学生综合应用技能以及护理经验等内容的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始终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素养。
1.3有利于学生生存和发展
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比较稳定的心理,从而对职业环境的变化加以适应,和护理临床工作的特殊性特点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压力有效承担,使得学生能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有效适应职场的环境。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2.1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构建较为健全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在护理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护理课程合理设置,并且促使教学考核以及管理工作等不断加强。护理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学生的职业定向,针对性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的时候,需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
2.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促使护理课程教学的方式得以创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具体的工作以及学习情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增进学生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认识,使得学生在护理知识内容学习的时候,更好的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护理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掌握医护礼仪技巧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始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礼仪,并且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能够在校内实施实践训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得学生的训练能力提升。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实践需要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训练和锻炼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医护礼仪技巧和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都得以提高,能够更好的对未来的工作需要加以适应,并且提升学生的共组效率[4]。
2.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亲和力
随着我国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国际交流,到国外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不断增加,湖州师范学院在探索培养能开展护理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护理人才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健康学院和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社区与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和定期互访活动。本院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技术学院(Minneapolis Community&Techinical college MCTC)建立了师生定期互访机制。2006年至今已组织5次中美护理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每次活动为期1个月左右。通过学习交流,师生们加深了对美国护理教育理念的了解。
一、美国护理教育模式简析
1 培养目标: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美国,不同护理院校教学理念和理论模式根据学校资源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均注重对其跨文化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护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按培养要求护理专业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专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毕业生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专业问题和决策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沟通技巧、护理伦理、预防保健、专业角色适应,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2 课程设置:关注学生专业发展
美国护理课程设置形式不一,政府、各州教育部门只对护理教育计划、课程设置等做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指标则由各校根据护理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和自己的办学宗旨、专业行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制定,并可随时调整修正。这种灵活性给各校以很大办学的自主性和发展专业特色的创造、想象空间,便于护理教育对社会重大医学科技进步、经济变革、文化发展做出迅速反应,保证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协调性。课程设置时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和价值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问题。
3 互动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各有特色,具体形式取决于课堂的性质和教师风格,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互动形式多样,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开展游戏合作等。许多美国教师十分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全面发展。
4 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美国的护理教育十分重视利用计算机媒体资源来强化护理教学:通过网络教学、计算机综合训练系统教学和教师在线互动教学等辅助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在线互动教学,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获取选课学生的基本信息,并通过个人主页向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讲义、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布置作业和答疑。通过网络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进行个别辅导等等。
5 考核:重视应用能力评价
美国护理院校在考核方面重视应用能力评价,通常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要进行2―3次考核,考核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试题量不大,但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考题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少,一般会涉及到一定数量的应用题目,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方式也多种多样,有论文形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也有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讨论表现打分的形式等。论文考核别重视学生提出独立见解的内容,口试则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有创新性的见解。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都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二、美国护理教育对我国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我国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与国际护理教育理念相接轨,与国内医院和社会社区服务急需发展需求为教学改革切入点,全面修改和论证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护理人文、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素质教学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1 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调整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课程结构,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论证和修订课程体系。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实现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目标。确定每项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核心知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的内容。以护理实际工作所需求的能力为导向,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凸显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以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
2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说教式(灌输式)教学,留出时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老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强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主要课程除课堂教学外辅以网上教学,将护理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典型病例以及练习题集上网。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外的时间是无限的,可让学生自学复习的时间在网上进行,一方面在网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其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可通过计算机综合训练教学软件系统或网络版课件进行实践教学。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传递质量,增强课堂练习密度等,提高教学效能。
4 改革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
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5 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
R47-4;H319.3
一、提出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虽然高职护理的教育科研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存在,使得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没有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和升华,诸如:建立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新的体制、模式、机制;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师资、教材、实训基地建设;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如何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如何健全高职教育质量的考核、考评制度等。本论文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自觉地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提高和完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使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上升到新的高度,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就业层次[1]。
二、分析问题: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
1.学校方面
(1)侧重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英语教学服务于等级考试。目前各类高职院校EGP课程由专门的公共英语教师教授,而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也是大多数院校的毕业要求之一,所以为了提高通过率,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安排很难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相联系。
(2)缺少和医院的深度融合,进而导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有待于细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比较宏观的东西,比如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哪些能力,学生应该学什么等等,大部分没有充分的认识[2]。另一方面,一些参与的医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医院合作是一种双赢,对于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持不太积极负责、对高职护理院校和医院合作持观望态度。
(3)缺乏懂专业的英语教师。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公共英语教师,公共英语教师讲专业英语,其不足在于专业知识不擅长。二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上专业英语课的弊端在于英语水平没有英语教师高,比如口语不流利、发音不很准,英语知识不系统。两者各有所短,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影响了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
2.教师方面
(1)缺乏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意识和积极性。高职护理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授课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一样的,再加上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良莠不齐,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篇幅过长,过多侧重理论的讲解;有的教材文中有对话,但对话只是日常对话,缺少护理病人及相关情境下的模拟对话,学生不能把一些专业知识贯穿进去;课后习题集中在句子翻译、完形填空,课后练习依然局限在传统的英语知识点上。对于这些问题,讲授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早有意识,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考虑过根据教学内容建构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
(2)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层面上,有时也会在课堂中采用一些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等,但也是简单的分组,练习一些小对话。
(3)考核方式单一。对护理专业英语的考核,大部分学校也是按照公共英语的考核方式进行,题型一般是词汇翻译、单选、阅读理解、句子翻译等。这些题型的考核,需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也是纯粹的应付,实际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
3.学生方面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对自己英语能力自信心不足,从而丧失了兴趣,对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不够重视。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不理想,英语是很多学生的短板学科,而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通过公共英语能力PETS 3,英语A、B级等考试,获取毕业证书。基础好的学生会在英Z四、六级考试(CET-4、CET-6)上花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而护理专业英语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目中,仅仅是一门课而已,这门课只要通过学校的考核就好,除了课堂听讲和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不会在上面多花时间。
三、解决问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1.学校层面
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其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来进行[3],作为上层建筑,高职护理职业学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给予支持。
(1)在学校和医院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深入探讨一些护理专业课程的前沿内容,尤其是目前发展比较滞后的护理专业英语,可以鼓励教师与医院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学校和医院合作的课程设置,甚至开发教材,把医院的一些护理专业英语资料作为英语课堂的辅助资料。
(2)改变传统的重视公共英语考证的思路,乃枷肷咸岣叨曰だ碜ㄒ涤⒂镏匾性的认识,鼓励教师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尝试多种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可以情景模拟对话、病人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4],并对教师的教学严格考查,对有成效的方式适当给予奖励。
(3)注重创设条件,鼓励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学习、了解相关护理专业的知识,稳定护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2.教师层面
教师要树立传授知识、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的理念,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引领者与组织者,教师授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改革:
(1)采用分层教学[6],在大学二年级开始上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之前,根据学生大学一年级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情况来进分层教学,比如,对一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点要求,只要求能理解护理专业英语词汇,能够在一些特定场合用护理专业英语去沟通一些问题;对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授课中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要看得懂一些比较复杂的护理领域的英语文章,能够熟练地进行对话。在授课中,要摒弃单纯依赖教材的想法,可以尝试自编讲义或者根据情景模块组织教学。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根据护理专业英语可能出现的情境,比如接诊病人、护理病人等过程中,尝试课堂情景表演、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组先准备,分组时注意英语成绩较好和较差学生的结合,然后结合学生的讲稿和课堂表现加以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用护理专业英语沟通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场合设在护理实训室,不要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针对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找一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文视频加强学生的听力。
(3)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重能力,轻语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的考评不能像传统的公共英语一样以试卷为主,平常考核把学生的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主要内容,期末考核也要把笔试、听力、口语结合起来。笔试可以采取填制一些各种病例报告、病人投诉信的回复等应用文写作;听力选用一些医院可能出现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复述内容;口语可以尝试让学生抽签解释一些护理专业词汇或者模拟护士与患者角色进行即兴对话。
3.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学生能真正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各种改革才能收到效果。从学生层面讲,尝试把一个班级界定为一个医院的科室,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职位和职责,把医院的文化牢牢植入学生的理念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无用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护理职业素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的状态。
四、结果
在中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还较薄弱,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教学水平也不够高,学校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体系重建的有效机制。再加上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但是,只要高职护理院校的领导能够高度重视,教师能够转变理念,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根据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研究和改变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既懂得护理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工作岗位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知识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五、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护理行业广泛的就业渠道决定了护理专业英语在整个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有助于实现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同时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真正把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搞出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1资料和方法
选择对象为我院2006级护理1~5班实习返校的学生和2007级护理1~5班的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三级医院发440份,收回410份,二级医院60份,收回42份,一共收回452份,均为有效问卷。选择二甲以上医院科室的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共计50人次,年龄25~45岁,均为女性。
1.2结果
1.2.1医院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从调查统计来看,医院护理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中,100%认为“很重要”的能力是: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100%认为“重要”的能力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的能力是: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1.2.2目前医院应用的操作而在教学中缺乏实训的内容
临床上象静脉留置针的用法、呼吸机的使用、输液泵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体外引流袋的更换、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嘱、碘过敏实验法、危重病人中心静脉压的标准测法、动脉血气分析的标本采集等操作在二甲以上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但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讲授和模拟演示,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样,学生进入临床后,感觉临床上的操作学校里都没学过,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操作。
1.2.3教学中的内容在临床上不常用或已经被淘汰的
如穿隔离衣、床上洗浴、床上洗头、氧气筒吸氧法、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等操作在技能教学中,作为授课重点,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但进入临床后,这些操作几乎不用或已经淘汰。
1.2.4各医院的护士长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满意的是:诚实守信、工作态度、协作精神、文化素养、敬业精神。较弱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岗位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知识。大部分医院的护士长认为实习护生操作能力不强,胆子很小,临床上大多数医疗仪器不会使用,甚至有些仪器他们从未见过。
2提高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举措
2.1构建学岗直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邀请医院护理专家参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医院护理工作环境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使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构建学岗直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学生在仿真的实训基地中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毕业前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实现“学岗直通”。
2.2重构基于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于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融入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知识的积累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2.3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护理岗位参加顶岗实践和各种培训,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护理技能考核。聘请临床一线优秀护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举办教学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实现专任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机融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职教水平。
2.4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实现学校实训环境与医院护理职业环境的高度统一,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根据“校内基地临床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积极推行院校融通,根据护理岗位技能需要,将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添置仪器设备,营造职业氛围,进行校内仿真医院建设。仿真医院从整体布局、设施设备、文化氛围和管理运行方面,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满足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求,实现了护理专业教育与职业文化熏陶全程融合、环境适应与素质培养院校相通、教师与护师专兼团队双向流动、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整合交互,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一定的“护理经验”,为后期临床实习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全天候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非上课时间学生练习时,值班教师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观看学生技能操作情况,对学生实行远程指导。
2.5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2.5.1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制定教学督导管理办法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教研室主任、副科以上干部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护理实验实训计划编制规范、技能排课的科学程度等进行监控检查。督导组成员定期深入实验、实训室检查护理技能教学情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和看法,提出有益的建议。组织技能教学公开课,推动教学做一体化进程。请医院护理专家对“2+1”顶岗实习带教情况、项目化教学等进行专题督导。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听取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教改活动情况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于护士的职业形象要求是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心灵美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士职业素质,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提高美学,仪表风范等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要求。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服务,在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展形体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职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必要性
1.1形体训练可以培养中职护生良好的职业形象美
在中职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优美的体形、优雅的姿态及良好的气质,从而塑造标准的职业形象美,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更倾向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对中职护生进行形体训练,将更加有利于其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
1.2形体训练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形体训练作为专业课程,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旨在改善学生的体型、体态、体质,在训练程序、知识结构和练习方法上体现智力、情感、意图和行为的认知规律,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教学规律,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整体形象,塑造身体完美线条,提升形象气质。
1.3形体训练可以满足中职护生的职业需求
护理专业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的专业之一,在工作中承担着救死扶伤、护理病患、促进康复的使命。在面对患者时,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优雅的举止、甜美的笑容和温柔的话语,使患者获得真诚、温暖和信赖,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形体训练在中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2.1加强中职护生对护士职业的认知
良好的形体礼仪能展示护士的职业形象美,良好的护士形象能传达出严格的工作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医护情操。形体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体态、举止及言行,提高她们对护士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影响她们将来从事护理职业时的形象与素质,提高医护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她们的思想、行为和护士的职业认知得以熏陶,培养和塑造护士的高品质形象,使她们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护理人才。
2.2增强护士的体质和临床工作耐力
护士工作量大而又复杂,工作中走多站少,站多坐少,操作多重复并且综合协调活动少,因此很容易引起腰肌劳损、神经衰弱等疾病发生,并最终导致肢体姿势变形和丑化。形体训练主要以操化动作为主,充分发挥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以及身体脏器等功能,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能够充分和有效的锻炼身体,以及加强局部力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耐力及坚韧的毅力得到有效的培训,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另外,形体训练还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体脂百分比,提高身体重心,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向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更进一步。
2.3培养护士的职业形象美,协调护患关系
专业的形体训练内容丰富,对形体的改观主要还包括柔韧素质和人体的协调性。骨骼造就了体型,但女性形体曲线的主要体现还是柔和的美、线条的流畅,举手投足之间宛如行云流水,全身的配合和谐有序,彼此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这就是女性的柔和之美。学生在训练中,要求标准规范的练习身体基本姿态和四肢操化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找到最美的姿态和形体感觉。
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课程,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精神饱满、举止高雅、仪表得体以及谈吐温和,给患者一种温柔礼貌、大方得体的印象,以促进护患关系,缓和护患冲突。
3如何进行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身体的练习,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基础练习,结合音乐、舞蹈、体操进行综合训练,塑造学生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
基本站立姿势,手位脚位练习,脚步动作组合练习以及把杆垫上一系列基本功练习。主要练习学生的基本姿势,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各种行为的美。学生通过形体训练,从实际出发有针对地练习一段时间,就会练就出一个健美的形体姿态。另外,人的头面部姿态是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形体训练,使它能有正确的姿势与表现,以便充实头面部姿势和神态的美,中职护生的面部微笑练习就是一种"亲和力"的练习,眼神及面部感情表达是护患沟通的"快捷键",很容易获得患者的好感与信任。
总而言之,通过建立中职护理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体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与优雅的举止,更可以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职业形象,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培养正确的职业礼仪规范,从而对其将来的护理职业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开展和实施中职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文化以及社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目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面对迅速发展的用人市场和医护行业职业需求,中职教育的学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职业精神的渗透。
1.“工学结合”
1.1“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将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和企业进行,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工学结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人的身体、疾病的救治,还包括心理和精神。因此,培养护理学生应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护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肥沃的土壤。其次,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护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患紧张、护患冲突不断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种冲突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护患沟通障碍引起,而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2.教学现状
2.1学生困境: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接近90%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与他们理想中的“护士”相差甚远。在她们的理想中,护士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打针吃药等技能操作;但在教育和见习过程中,发现护理行业其实还掺杂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不仅需要处理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于是尚未进入工作领域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教学也因此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这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2教学困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在中职学校护理教育中,学制一般为三四年,以三年为主,其中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一般为160至180学时,集中在中专一年级完成,基本相当于高中一个至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时数。要在完成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中职教学的特点,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完成医学文书等的教学,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时间问题。
2.3语文教师的困境: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在长期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环境下,语文科被排斥在专业课之外,语文教学本身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得以体现,相比于普高教学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中职语文显得较为边缘化,因此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倦怠症。再加上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隐形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立刻显现,学生无法获得像专业课学习那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也就无法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自然对教学产生厌倦。而对于语文的专业功能、对于语文学科内容与专业的整合,还普遍持有怀疑态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的渗透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然需要深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搭建教学与实践的桥梁,强化语文教学的职教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逐渐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的培养。
3.1立足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特点;良好的人文关怀更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护士的重要前提。[2]然而,在目前的中职护生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她们的行为往往与护理行业的人文精神相违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职业精神的“内化”。在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外,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思想的培养。不管是以说理见长的议论文,还是叙事性较强的小说、散文等,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质。教学中的熏陶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引导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考核等。
3.2结合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书写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注重与学生工作过程相结合。而写作不只是护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健全,病例、沟通过程等医疗文书已成为医患纠纷的症结所在,填写各类护理表格也成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护理记录内容。在服务主体学生的宗旨下,在语文课确保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医用文书的写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医疗活动的情境,针对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书写习惯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合理的教学化处理,通过工作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构建,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这其中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室报告、病人入院及出院护理评估单、特别记录单等。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医卫论文的撰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3.3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口语的表达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护士作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成为一个优质的护理人员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制定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一纸试卷成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唯一标准。试卷形式的考试能评价的往往是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听说能力并没有得到体现。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农村比例较高,部分学生还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无疑会给将来的就业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专业特点,可在学校开展普通话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熟练掌握普通话,并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在学生能够正常表达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护理过程和护理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不同工作场所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强对学生反映能力的培养。从护理过程来看,包括门诊护理、入院前护理、检查前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社区护理等。从护理对象来看,则包括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一般护理、临终护理等。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模拟,帮助学生积极地适应工作,也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可能的话,就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地以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教学生实用知识的同时,注意护理职业精神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