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景观规划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4 11:03: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景观规划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景观规划策略

篇1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将全面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与校园环境的规划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开放的社会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适合当前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可为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的必然趋势

1. 1 中外高校校园建设简史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便可发现校园规划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历史上的大学校园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模式为欧洲中世纪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封闭型”校园、18 世纪~19 世纪北美以美国伯克莱大学为代表的“开敞分散型”和现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型”[1] 。

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书院等形式存在,校园布局采用封闭式的中国传统院落式空间结构,如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等;这与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我国建国以来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20 世纪50 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采用规整式格局;第二次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教育复兴,校园规划的重点是对经过10年动乱遭到严重破坏的老校园的改造与整治[ 2];第三次就是现在的教育大发展而引起的开放式校园的建设。

1. 2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校园的原因

1. 2. 1 开放式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人员的需要。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体现对平民的关注。

1. 2. 2 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引起的高校向社会的开放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授课方式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转向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由过窄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陶冶,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提到了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21世纪的高等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需要向社会敞开,以保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并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1. 2. 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引起的高校向全球开放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不断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借鉴和使用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国外成功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留学生教育。高校中留学生会越来越多,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校园必须向全球开放,要提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营造兼容多样性文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中形成“国际环境”,如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对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开放应该是我国大学城今后一个阶段必须努力的方向。

1. 2. 4 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起的高校对社会的开放

大学校园原有部分功能,如后勤、师生的居住和中小学等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高校的社会服务、生活服务、产业开发等必然造成高校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 2. 5 大学城的建设引起的高校的开放

如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在建大学城。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它要求高校之间彼此开放,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协调学科发展,实现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3]。同时,很多大学城都处在省、市交界处(如东方大学城地处京、冀交界处) ,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到周边城市。部分大学城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加盟,如东莞大学科技城在吸引北京大学等26 所一流高校进驻。

2 开放式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对策

2. 1 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加强校内交流

素质教育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除课堂中的知识学习外,课外的交流应成为课堂的必要延伸。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来丰富校园共享空间框架。校园交往空间形态应层次分明,有各类广场、各种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且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前提下的有序流动与转换,形成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创造出从公共、半公共到半私密空间的自然转化,既反映了信息社会对空间流通和开放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空间亲切宜人的尺度。为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交往空间,来满足师生的礼仪、集会、运动、休闲、交流等功能要求;加强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交往需求,激发校园空间的活力;积极开展创新实践锻炼,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同时注意全天候的交流场所(风雨走廊)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交往环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

2. 2 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加强师生与社会人员的交往

高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同时,高校随着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加速,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因此,大学需要推倒厚重的“围墙”,主动归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之大花园中的“世内桃园”。在校园景观规划时应重视“社会校园结合部”的环境设计,让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从而使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在景观规划中在校前区和图书馆、体育场、科技产业区等向社会开放的场馆周围安排各种交流的场地,并举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加强同社会的双向多元的交流和沟通,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校园对社会的开放。

2. 3 重视人性化景观规划设计

新时期“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会造成众多老人、残疾人出现在校园。这就要求校园应成为一个“以人为善”的场所,呼唤“人性”回归是新时期的校园景观设计的又一重点。校园景观无论在整体规划还是在细部设计方面,都应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上等都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要考虑到校师生日常生活行为的需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加以关怀,从而创造快捷、高效、舒适、优美的校园。

2. 4 合理开展大学校园旅游

校园旅游将成为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的大学既有百年名校,又有新兴的大学或新校区。它们或具有古朴、典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或具有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开发。既可让校外人员感受大学文化氛围、普及科学知识、欣赏自然美景,又可让高校被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还增加了社会人员与师生的交流机会。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通过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学校特色的人文景观,使之成为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每个学校要深挖学校内涵,突出自身特色;老校园突出浓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元的景观;新学校或新校区要强调自然环境为特色并积极培育新校园文化景观;科技园(高校与科技园结合) 要充分发挥科技特色,强调参与性、专业性和趣味性。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而高校则是实施与发展教育事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规划适应未来开放式大学校园的景观,以符合未来世界潮流需要,是这个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清醒地根据开放式的大学校园的要求,慎重地进行景观规划,创造出具文化内涵、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师生、社会人员的需要,从而最终使校园环境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中心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篇2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篇3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篇4

城市建筑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工作人员必须要拿出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任务,才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经过相关工作者的多年研究,终于制定出了解决相关难题的方案,例如重视总图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等等。那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策略来进行一下详细的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与实践相脱节

城市建筑规划和实际的建筑施工是两个概念。目前我国对于建筑景观规划的想法不错,但是却无法用于实际的施工当中,这具体体现在:(1)不严谨的建筑规划设计。比如在对一些专项设计、特设园区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思路,导致无法投入到实践工作去。(2)不合理的建筑规划。有很多规划的地区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因此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产生冲突,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地的资源特点,而是要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来进行全面的分析。(3)没有具体的建筑规划,而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此外,在工作期间,还经常出现不根据规划思路来进行设计的情况。以上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造成了影响。

1.2缺乏思考,盲目追求他人设计风格

一些设计师的建筑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例如在和植物进行搭配的时候,所选的植物高度遮挡住了建筑门窗,导致在建筑采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且在颜色搭配的方面,没有考虑到植物具有阴习性的特点,因此造成建筑看上去不是特别的美观。

1.3对自然环境不足

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周边的土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究其原因在于设计人员没有环保意识,而且也没有形成生态设计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对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采用的并不是环保型材料,而且在采购的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以及人力,这有违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2发展策略

2.1重视总图设计

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以及用地标准都要提出详细的要求,以此创建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规划环境。另外,若想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创建出完善的总平面图至关重要,不管场地面积有多大,都要根据场地的现实状况,来对建筑的间距以及植物的搭配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管线的平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保证其整齐度。

2.2建筑景观要兼顾和周边园林环境相协调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其工作宗旨是要尽一切能力建设出让人舒适的建筑环境。而若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同时,充分的考虑周边园林的环境,争取让两者之间能够互相协调。另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上,例如在建筑周围设计一些桌椅、庭院等,这样可以对建筑起到绿化的作用;在对建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还要根据地形的特点,来对建筑布局进行确立,这样才能够让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2.3建筑景观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规划设计期间,要做好资源的节约工作,同时保护好周边的土地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优化设计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说要尽可能的利用好手里的自然资源来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人居环境,而这才是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最高目标。另外,要运用高科技的手段、环保材料来建设城市建筑。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好在建筑周围留出一块空地,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概略,让建筑能够得到足够的面积,从而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打下基础。

2.4加强设计师的技能培养

设计师不但需要一定水平的设计功底,还要对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得以加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另外,设计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对城市建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建筑景观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让整个建筑充满冷漠的味道。所以,设计师要尽量的打造出一个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景观,而且还要淘汰掉那些不能够对建筑景观形成保护的设计方案,这样的就可以很好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景观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建筑景观更具吸引力。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设计师在工作中所背负的工作职责非常的大,因此只有刻苦钻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设计水平以及更多的掌握与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2.5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

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让很多的文化景观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而且在具有表现民族精神的建筑当中,风格越来越趋于同化。而若想让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让民族文化具有继承性。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期间,要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以及风俗特点,这对于增强景观的地域文化风情、增强地域范围以内居民的文化感染力和加大景观的旅游价值都会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2.6增强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2.6.1改变“见缝插针”的保守观念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加大对如交通绿地、生态绿地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城市绿地之间的融合性以及连通性,景观和生态的共融性。而在建设生态绿地的时候,则应注重科学性,并在做好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大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善“见缝插针”的保守理念。2.6.2保护乡土植物,推广屋顶绿化工作对乡土植物给与更多的保护是目前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对城市进行建筑景观规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如何对乡土植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它们遭受到破坏。而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做到有节制地引种。此外,屋顶绿化工作也应该在景观规划领域中得到推广。它作为扩大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自然生态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很好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3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总图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加强设计师的技能培养等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刻苦钻研,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让我国的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印迹。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等构成村落的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以及所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体现着我国的人文传承,也为打造古村落景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古村落通常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也是充分融合两者的重要景观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历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以及景观价值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基于古村落景观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的局限,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统筹地方旅游资源,协调区域旅游开发方面,一系列较为问题突出。

现阶段国内各地旅游风景区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和建设的理念过于趋同,注重山水风景,轻视文化挖掘;注重商品经济,轻视文化消费。风景区片面追求风景秀丽,对景区内可供挖掘的文化景观重视不足,典型的就是对于风景区内存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清,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古村落由于历史久远,建筑较为残破,投资修复的意愿不大。二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对如何平衡和协调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方法,未能将古村落的景观价值与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结合。

古村落景观与区域风景区规划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古村落与景区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和融合性。由于规划和设计理念落后,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矛盾性被过多放大,而互且性和融合性往往由于区域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足,旅游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造成困扰。本文将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探讨

(1)独立性

两者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的独立性。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集合体,是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人居环境体,具有独立的人居设施和条件,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风景区通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建设的休闲旅游风景区,注重人的休闲和娱乐服务。前者人工建设并从历史延袭而来供人常住,后者依自然山水风光供人游览。若两者的内在差异和互补性较差,则采取景点独立规划,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可有效协同。如紧邻古村落的周边不具备较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仅以古村落自身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足以打造一个以古村落为诉求的旅游景点,此种情况通常会采取独立规划,但要考虑与区域内与其它景区的整合或是差异化的特色挖掘。

(2)矛盾性

古村落与景区规划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两者的主体定位上,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可围绕物理表现开发为以古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景点。而风景区规划多重视对山水的依托和利用,重视风光的价值和功用。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处在不同阶层角色的理念和目标观念也具有一定差异。导致了两者的规划定位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此两者在规划的定位和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3)互

古村落和风景区规划常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首先缘于区域位置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国内很多的古村落其周边往往都具有较为丰富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湖等。一方面,通常风景区的规划会涉及或影响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古村落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区的重要人文和历史景点,从而突显风景区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古村落的远瞻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风景区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深度体现。另一方面,风景区为古村落人居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助于古村落人居活动的丰富性,也能通过自然风貌的牵引力,将游人拉入村落活动当中。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对古村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益处。

(4)融合性

第一,古村落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点使其在人居环境的功能之上具备了丰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而风景区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协调的旅游资源集合体。二者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不同表现层面,两者可共同作为区域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协同发展。

第二,古村落通常以人文和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诉求点,而风景区则多以休闲娱乐或度假等作为诉求,两者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资源的诉求点,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层面来看,古村落景观和风景区的协同规划既可以相互独立为不同的旅游景区,也可以相互融合,打造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不同景点。具体如何协同规划,则需要具体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纵观国内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资源在诉求点上的互补性,采取协同规划和发展的思路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的原则

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倡导文化内涵导向原则。充分挖掘古村落传统民俗文化,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在对古村落区的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对本地区周围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旅游人群的需求角度开展统筹和协同规划,促进古村落人文历史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相互促进的功能。

三是兼顾产品外延原则。基于古村落景观和景区诉求的差异,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以拓展景区旅游的附加值。

四是讲求景区景观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古村落景观游览和山水游览的便利性。

三、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以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完整的楠溪江水系和古朴的古村落群为风景资源主体,表现出“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的山水田园特色,是中国耕读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山水审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游览观光、民俗体验、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价值的特大型自然文化复合式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景区构成,其中有五大景区的功能定位都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自然景观的协同,见下表1。

表1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一览表

景区名称 面积(Km2) 功能定位 主要景观

大楠溪景区 143.76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大楠溪、五涑鸟溪溪流景观带,芙蓉、岩头、苍坡、枫林等古村落群,芙蓉峰、北坑等自然山水景观

大若岩景区 80.00 山水游览和宗教文化区 陶公洞、十二峰、百丈瀑、九石门台、崖下库、埭头村、小楠溪等,以奇峰群瀑、宗教文化为特色

石桅岩景区 124.30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生态保育 石桅岩、小三峡、龙湾潭、红岩等自然景观和蓬溪、鹤盛、鹤等古村落人文景观

四海山景区 26.35 生态保育区 以四海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为主,重要景点还有四海尖、焦岩绛等

太平岩景区 90.79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游憩服务区 大楠溪中下游曲流、九丈滩林、太平岩、陡门、渠口等景点、古村落

岩坦溪景区 70.19 古村落文化区 林坑、黄南、屿北、溪口等古村落和大楠溪上游河流地貌景观

源头景区 63.24 生态保育区 深龙、屿山、罗等古村落,大青岗、天柱峰等山峰,百丈坑、聋耳溪两条峡谷,龙凤瀑、座石塘、母子瀑、石头湖口等瀑布,聋耳双瀑、石门坎、九瀑连潭等瀑布群

珍溪景区 72.14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珍溪的溪流风景带、花坦-廊下古村落群和水岩的自然山水景观区

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是中国著名民居类型之一。目前,永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遍布县域全境。永嘉县目前已成功申报3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20个,自然生态村落5个,民俗风情村落5个。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巧妙、生态环境优美,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村落依山伴水,四周山野葱郁,树深林密,有着野趣天成的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房屋构造,还有历史文化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能给人一种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古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存共生、唇齿相依,形成了景观上、心理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色之所在。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古村落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之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古村落旅游和山水旅游的便利性和一体性,重点选取对外交通便捷、景观敏感性不高的地段集中建设旅游服务区,缓解古村落和自然风景区内部的接待压力,同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另外,依据景点的分布规律规划绿色交通系统,在山水之间形成串联古村落之间的特色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自然、感悟文化、俯瞰村落田园的机会,形成特色山水文化走廊。

四、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策略

在全面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应发挥古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山水自然环境,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要旨在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古村落与风景区的协同规划和发展要从古村落与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入手,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协同规划。一方面让二者的旅游资源能够互为补充,互相完善,村托景,景依村,打造兼具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双重属性的景观区;二要从旅游观光的便利性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三要从两者景观特色的差异性出发,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自然山水是古村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倾斜度较大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古村落周边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同时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浚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在古村落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开发。可将古村落连及周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面积纳入同一景区范围,整个景区内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山水景观为辅助,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通过将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协同规划,可打造出丰富的景观样式,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活动的品味,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近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3.2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需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协同一方面是景区内古村落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基础设施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古村落旅游与区域内其它风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整体的协同要依据交通流量合理分流、交通到达方便快捷、食宿设施丰富完善,食宿条件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将古村落与风景区协同规划,对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可实现土地资源、开发资金、开发力量的集约化使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

3.3旅游业态协同发展

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业态的协同是从拓展旅游经济产业、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层面考虑,从古村落和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价值挖掘着手,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业态以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的游赏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风景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合理利用以及风景区特色和内涵的表露。要结合古村落人文和历史的景观特点和风景区山水风光的景观互补性,围绕“山水、林木、村落”三大风景资源类型,通过分景群、分时段、分主题等方式打造成观光型景点、人文型景点和综合型景点三种旅游体验。观光型景点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游览内容,人文型景点以古村落、人文遗迹或宗教史迹为主要游览对象,综合型景点则兼具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或休闲娱乐等多种游览内容。从旅游业态和产品上可形成山水文化游、科学考察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秘境探险游、民俗风味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的旅游主题,并根据其场地特征、视域空间、游人活动等因素设置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民俗风情等多种游赏项目,实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打造。

结论与总结:

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古村落旅游方兴未艾。古村落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还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从古村落与风景区规划和协同发展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规划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注重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珍红.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阳山古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陈绪造.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风貌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5):68-72.

篇7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4-01

一、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一)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其实就是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并实现企业经济的实际操作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企业日常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经济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具备的生产条件,综合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使企业拥有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关联性。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以企业的其它工作为基础,实现企业效益的管理,并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工作管理策略。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与企业的所有工作相互关联的,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

2、指导性。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经济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活动。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由管理层直接进行,而管理层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会根据经济管理的成果来制定企业的综合发展路线。同时,企业的预算管理、员工绩效、项目经济收益等,都要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来判断。

3、综合性。企业的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与企业的其它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也具有指导。这就说明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综合企业其它工作的特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 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企业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一些老企业中。这些企业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运营,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接不上轨的情况,导致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极为不利,但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转型。所以这些企业长时间适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处于被市场经济淘汰的边缘。

(二) 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同,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出现的,是我国社会目前普遍采用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而言,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针对市场经济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使企业全面发展。

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不稳定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总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流动性太大,经常出现经济管理人才的更换。经济管理人才离职或跳槽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工资待遇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频繁的人才更换会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企业在流失经济管理人才之后不对自身原因进行总结,使得优秀人才在进入企业后得不到应有的福利保障,这样又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这样周而复始,企业的经济管理将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二)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完整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刻意减少一些看似并不需要的部门,其中后勤部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其实这些被省略的部门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果少了某个部门,那其他部门的工作量将会增加,这对企业的整体运行而言是不利的。而组织结构不完整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使企业出现运行问题,但长时间下去将会出现多方面的漏洞,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使企业的经济损失超过之前节省的费用。

(三)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经济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相应的制度,因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企业开展其它工作的最终目的。虽然现有的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中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将会是企业的经济管理陷入困境。

(四)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以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开展企业的日常工作。但是,一些企业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太大,一直都不能完全按照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在运营中看似没有问题,但经济效益却很难提高。

四、 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在拥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时,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管理,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在建立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成功案例,而要根据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变化,找到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员工考核制度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要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实现对这些人才的管理。对于这些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待遇,企业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基本情况,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使经济管理人才看到公司对人才的重视。这样就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将能得到基本保障。

(三)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合理地制定企业的经济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不仅是要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是为了让员工在平时工作中有总体目标。所以企业在对经济目标进行规划的时候要针对企业过去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目标。

(四)改变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而言,只是有传统的生产管理转变为现代生产管理是完全不够的。企业还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五、总结

对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使原有的模式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企业在关注生产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符合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88-89.

篇8

[作者简介]邓宏春(1979―),男,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童琳玲(1964―),女,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西景德镇 333403)

[基金项目]2014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馆藏历代景德镇陶瓷珍品译介研究”

一、引言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诗很好地说明了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重要地位。历代景德镇陶瓷,有许多被博物馆收藏,成为展示中国陶瓷文化鲜活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景德镇探访和感受中国陶瓷文化,如何通过翻译来出色地将一件件博物馆陶瓷珍品及其蕴含的文化介绍给他们,对译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中的陶瓷珍品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策略。

二、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共存

陶瓷珍品名称主要由通名与属性名两部分构成。通名,即通用名称,指不同类型(主要以造型分类)的器物,例如:琢器类――瓶、罐、尊等;圆器类――盘、碗、碟等。属性名是陶瓷器物名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表明器物特点,具体包括釉彩、纹饰、器形、产地、年代等信息。[1]如,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八吉祥纹双耳扁瓶,分别表明了器物的烧造年代(清乾隆),产地(景德镇),器形(双耳扁),纹饰(八吉祥纹),釉彩(青花)和通名(瓶)。不同的陶瓷珍品,名称不尽相同,既体现了复杂的陶瓷工艺文化,也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因子在英译中该如何处理呢?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指出“软实力”是诱导、吸引、说服、同化其他国家的一种吸引力,特别表现在文化、教育、大众媒介等方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同等重要。”[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和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

19世纪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译文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后来,韦努蒂对这一观点加以深化,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通常采用透明流畅的译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译文在语言或文化方面对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扫清阅读和理解障碍。异化以原文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尽量保留原作中语言或文化的异质因素,使译语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3]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但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为了让外国游客对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珍品有更深的了解,感知和接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在翻译这些陶瓷珍品名称时,应该采用归化与异化二元共存的翻译策略,即在语言表达层面遵循“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策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化因子层面遵循“以我为主”的异化策略,最大化地传播中华陶瓷文化。

三、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语言表达层面的归化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而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意合”指语篇内部的衔接主要借助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隐形语义连接,以神驭形,句子结构松散,不用或很少用关联词。而“形合”指借助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等语言形式,如连接词、关系词、指代词等凸显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形驭神,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4]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陶瓷珍品名称中可见一斑,一般按照“年代+产地+釉彩+纹饰+器形+通名”的形式排列,不用任何连接词。而在翻译时,必须根据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重新安排句序,将最醒目的信息“釉彩+器形+通名”置于句首,然后用介词with连接纹饰,最后另起一行介绍年代和产地,这样更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如:

明万历景德镇五彩云龙纹盖罐

Polychrome covered jar with clouds and dragons pattern,

Wanli Reign, Ming Dynasty(1368-1644),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清雍正景德镇粉彩花蝶纹直口瓶

Famille rose upright-mouthed vase with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pattern,

Yongzheng Reign, Qing Dynasty(1644-1911),

From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2.文化因子层面的异化

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不仅体现了景德镇历代制瓷工艺文化,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构成了一部中国辉煌的陶瓷工艺史,也是一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万花筒。下面从陶瓷珍品名称中器形和通名、釉彩、纹饰三方面,来分析文化因子的异化翻译策略。

(1)器形和通名

器形和通名在翻译时通常被放置在一起处理。景德镇陶瓷从五代至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器形各异的品种,这些陶瓷珍品名称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的方法,更好地传达器物形状的来历及用途。如:(1)僧帽壶,是元代景德镇创制的壶式,因形似僧帽而得名,可直译为monk’s -cap-shaped pot;(2)棒槌瓶,是清康熙流行的式样,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可直译为wooden-club-shaped vase;(3)葫芦瓶,形似葫芦,因与“福禄”谐音,历来为民间所喜爱,可先直译然后加注为gourd-shaped vase(Chinese character葫芦for “gourd”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福禄for “happiness and salary”);(4)玉壶春瓶,为宋、元以来的一种瓷器造型,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故辅以“玉”、“春”命名,可先音译后加注为Yuhuchun vase(its pear-shape and flared lip make it like a girl in spring);(5)多穆壶,为元代流行壶式,是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多穆”为藏语,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多穆壶可先音译后加注为Duomu pot (a milk vessel);(6)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多为盛花器,可直译与音译后加注为Phoenix-tail-shaped Zun(a flower container)。

(2)釉彩

中国瓷器经历了一个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釉上与釉下合绘的五彩、斗彩、粉彩等[5],这些五彩缤纷的釉色在翻译时有些可以采用直译,如青白釉greenish white glazed,釉里红underglazed red,珐琅彩enamel color,孔雀绿釉peacock green glazed, 霁蓝sky blue,祭红shiny red,豇豆红bean-red glazed;有些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如青花qinghua(blue and white),粉彩fencai(famille rose),五彩wucai(polychrome),斗彩doucai(contrasting colors),虽然外国游客短时间内对拼音无法完全接受,但从文化传播长远的眼光来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这些音译也一定会像kungfu(功夫),toufu(豆腐),taiji(太极),qipao(旗袍)等词汇一样,为外国读者所认可,成为传播中华陶瓷文化的成功典范。

(3)纹饰

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的纹饰不仅有纷繁复杂的陶瓷技法,其题材内容也五彩缤纷,深刻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从技法构图来看,译者需具备陶瓷专业知识,不可望文生义,应将陶瓷术语的真正内涵通过意译翻译出来。如“开光”,并不是宗教仪式,而是指在瓷器器身的绘制纹身加装饰性的封闭边框,可意译为framed;另外,“过枝”也是瓷器纹饰的特有技法,指在一般圆器的内壁绘有植物图案,并且将植物的枝干延伸绘制到外壁的独特设计,可意译为overside。其他如:描金traced in gold,堆雕sculpted,浮雕embossed,镂空openwork。其次从纹饰的题材内容来看,包含了两大类:(1)人物故事,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翻译时必须要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消除外国读者的陌生感。如观音Bodhisattva Guanyin(the Goddess of mercy),钟馗Zhong Kui (the God for driving out evil spirits),萧何月下追韩信Xiao He chasing and persuading the stay of Han Xin(Xiao He, the Prime Minister, and Han Xin, a most significant member of the brain trust of Liu B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2)吉祥图案,选用特定的植物和动物,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来托物言志或表达美好愿望,在翻译时,要尽量将其所指代的抽象寓意译出来。如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高尚的节操,可直译加注为three friends in winter(pine, bamboo, plum, symbolizing nobleness);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可直译加注为a pair of mandarin ducks(symbolizing a happy couple);“鱼”与“余”同音,“蝠”与“福”同音,翻译时要把这种谐音及美好祝福表达出来,可分别译为fishes(indicating abundancy, as Chinese character鱼for“fish”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 余for “abundancy”), bats(indicating happiness, as Chinese character蝠for“bat”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 福for “happiness”) 。

四、结语

中华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代表了中国古陶瓷的最高成就,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译者在英译这些陶瓷珍品名称时,应兼顾“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归化策略和“以我为准”的异化策略,以外国游客熟悉的英语来讲述中华陶瓷文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3).

[2]Joseph Nye . Soft Power[J] . Foreign Policy , 1990(4) .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0-02

1、CPTED理论基础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英文全称“crime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即通过去除空间环境中对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增加犯罪的“惩罚”心里因素和实施难度,减少犯罪行为“收益”的机会,从而实现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方法。

1972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OscarNewman在《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一书中,阐述了防卫空间的核心理论概念,认为防卫空间是一个可以为居住者使用和生活的环境,促进各阶层的人群采用非常有效的领土意识和管理措施,对潜在的罪犯起到强烈的威慑作用,从而为居住者的家庭、邻居和朋友提供安全的领域。

Newman将防卫空间定义为四大特征:领属性(territoriality)、监控(surveillance)、印象(image)、环境(environmenf);在后来的著作中,又加入了出入控制(accesscontr01)、目标强化(farget)、活动支持(activity support)三个要素。

Newman认为,适宜的环境设计引导居民把他们的社交控制从居住的房子和公寓延伸到周边公共区域,从而将半公共或公共领域变成意识上的私人领域。这样的改变增加了社交控制和实体环境对于使用者而言的领属性,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虽然该理论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有待剖析,但被普遍认为是CPTED理论的起源和研究基础。

2、CPTED理论影响F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2.1 建立层级版块,强化空间领属性

Newman理论的核心即“防卫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将城市居民意识中的“私人领域”扩大化,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宅院,扩大为组团或小区,甚至拓展为居住区或居住版块,从而提高区域居民人为监督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本能的领属防范和抵御能力,并对住区外的潜在犯罪者起到排斥和震慑的心里作用,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形成这样的“领属性”心里意识,应首先从形态上构筑领域性的空间结构。可将城行政区划分为单个面积约为5-10km2的若干版块,每个版块冠以名属,并由一个机构或集团进行开发和管理;居住版块再被划分为面积50―100hm2的居住区、10-20hm2的小区和1-3hm2的组团。规划为层级式的权属关系,构建分片式的管理模式,强化各个片区的空间领属性。

无法也无须对整个居住版块进行封闭式管理,但可以通过统一标识系统,道路的相似性识别,主干道进口处的门岗,区域性的宣传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空间拥有感,强化领属意识。

2.2 混合用地功能,减少时间盲区

在城市规划中,提倡多中心、小组团的布局方式,在几个街区中心布设商贸和文娱等配套设施,以此实现多街区的资源共享。以混合的用地功能完善组团的居住和应用价值,并希望多数人生活方面的基本功能可以在这个复合型的组团中实现,以便使交通出行量减小到最低,通过控制事故高发时段远距离出行而降低犯罪率。

过于稀少的时域性人口密度是诱发犯罪的一大因素,而混合的用地功能使得城市用地均质化,避免某个区域发生时域性人际稀少的现象。通过晚间商业和娱乐活动对人流的吸引,在犯罪高发时段营建受自然监督的氛围,是减少时间盲区,有效预防犯罪的可行之举。

从更加宏观的规划尺度来讲,没有严格规划的单纯性居住地产的兴建,单一的土地利用开发,无限制无计划的城市蔓延与扩张,都可能引发“鬼城”的出现,从而成为提高犯罪率的诱因。

2.3 强调紧凑型街区,增强邻里相识度

按照荷兰Gruenfeld准则,如果住区的邻里超过100个家庭、所居住的大楼超过300个单元,则会对相互之间的熟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小规模街区有助于居民间更多的交往和控制,增强邻里相识度。

在城市体系的布局中,强调紧凑型街区的理念,强化邻里细胞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平均150m@200m的小街区进行排布,以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尽量摒除距离感。这样的紧凑型城市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促进邻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相互熟识的邻里关系使得对出入街区的陌生人引起注意成为可能,也使发现犯罪分子后的相互助援更能实现,从而更加利于自然监控,也会对潜在的罪犯带来排斥于外和格格不入的心里影响。

2.4 人车分流并行,构建合理的交通体系

从CPTED理论来看,希望摒弃“强化”犯罪心里的曲径或交叉路网,然而从土地利用和空间美学因素来看,直线型的尽端式道路格局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合理,因此在诸多因素下权衡利弊,构建合理的交通体系,是在实际城市规划应用中需要考虑的。

无论形式如何,提高道路可视性,是在CPTED理论思维下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让道路处于建筑的视线监控下的策略,提倡人车共享,分流并行的交通线路,实现车辆和行人间的相互关注,成为彼此自然监控的主体,也是值得倡导的交通体系布局策略。

而于上世纪40年代英国新城开发时代,独立于车行网络步行系统的实践失败,以及其产生的步行系统废弃和步行通道犯罪率的增加,也恰恰验证了人车分流并行的合理以及CPTED理论的价值。

2.5 废弃场地二度开发,防止“破窗效应”

环境印象“破窗理论”认为,当实质环境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多时,居民会察觉到当地存在着更多的问题,降低对整个社区的信心,于是潜在的犯罪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建筑物过于密集和陈旧,公共空间(尤其是大众休闲型空间)缺乏和质量低下,人员过于混杂、环境质量脏乱,不文明行为泛滥,都会使人感到社会秩序已遭破坏,人们对空间的控制感薄弱,对于心理安全认知具有较大影响。

当区域中的建筑物过于陈旧,存在废弃场地,公共空间的缺失或低质,环境质量脏乱,都会增加居住者的心里恐惧,使犯罪者感到社会秩序已遭破坏,公众的自然监督无法实现,从而提高他们的犯罪信心而使更多犯罪行为得以实施。

在规划中对废弃场地的二次开发和合理规划,在实践中对旧区进行改建,都是防止“破窗效应”,预防犯罪的有力举措。

2.6 注重系统联系,优化用地布局

Newman防卫空间理论的四大特征中表述了周围环境对空间本体的影响,这主要指周边的土地使用给防卫空间带来的影响,以及特定的设计方式对该场地的保护程度。

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解析各地块之间的功能关系,审视用地性质问的内在联系而对用地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如将学校和幼儿园布局在居住地块周围,便于家长监管和邻里自然监督;如将工业用地周边规划其配套居住区,并增加之间道路系统的可视性,均是在CPTED理论指导下进行规划的实际考虑因素。

3、CPTED理论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3.1 边界设计

研究表明,防卫空间存在“边界效应”,即犯罪率由区域边界向中心递减。由此,有针对性的进行边界设计,加强界限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边界设计不但通过定义空间从而增强居民本能领域防御意识,还能对潜在犯罪者产生心里威慑,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边界设计主要通过实际性或象征性的障碍强化领域标识,增加罪犯进入小区难度和犯罪后逃跑难度的心里预估。实际性的障碍一般指组团或小区的围墙、场所的栏杆、以及后文专述的周界报警系统等,以透视性的边界为佳,否则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因视觉上的不通透而产生负面作用。象征性的障碍一般以植物绿篱进行围合,美学效果颇佳,但通常只运用于私密性要求不高的办公场所、公园、庭院,很少单独在居住小区或组团实施应用。

3.2 交流空间设计

徐磊青在对上海居住环境的案例做出研究,发现建成使用时间少于3年的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明显低于建成使用时间长于3年社区居民的安全感。这说明防卫空间对使用者和潜在犯罪者的心里影响,不但与场地布局有关,还受到邻里之间交流,以及由其衍生的社区凝聚力强弱暗示的影响。

在城市居住区或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中,营建更广泛的交流空间,诸如广场、内庭式绿地、会所、俱乐部,并组织社会项目吸引居民参与,促进邻里之间的相互熟识,是增强居民安全感,增加犯罪者的恐惧感,提高自然监控力的有效途径。

3.3 照明设计

纳沙(Nasar)和琼斯(Jones)的校园调查报告说,针对环境安全问题大学生提到最多的实质要素就是光线(40.6%)。适宜的区域照明,不但可以提高环境可视性,还能消除使用者生理上的恐惧感,并减弱潜在犯罪者的成功信心。

密度、方位、色彩,是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体系中的照明设计尤为着重的因素。为达到区域的可视效果,通常按照路灯不大于25m、庭院灯不大于20m、草坪灯不大于8m的间距进行照明设计,主要沿城市道路、小区路、支路、园路边界排布,广场和人流主要活动区增加景观灯柱和泛光灯。照明色彩主要选择中性色调,应避免高亮度的暖色调或低亮度的冷色调,特别是蓝、绿等色彩在户外环境中的应用,以免增加使用者对空间的恐惧感。

3.4 绿化设计

从环境对犯罪影响的角度出发,绿化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提高环境的可视性,应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强调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通透性,选择适当的郁闭度,避免对视线造成严重遮挡。特别是儿童活动区附近,避免植物过于密闭和成林式布局,屏蔽潜在的安全隐患。二是通过植物分隔空间,加强领属感,实现由私密空间一半私密空间一开放空间的过渡。三是形成吸引人群驻足、交流的院落式的空间,并赋以精神意境或文化内涵,构筑诱人至此的活动场所,促进邻里交流。四是避免植物栽植给犯罪带来的直接“助动”,如建筑和围墙周边利于攀爬的植物,可能是犯罪的直接诱因。五是强调植物配置在心理方面的功能作用,选择的植物形态品种积极向上,产生正面的心里暗示。避免因植物配置不佳导致环境阴森而增加居民的恐惧感。同样也应注意到积极的环境因素有可能对犯罪分子的心里产生长期正面影响,对犯罪的内在诱因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3.5 智能监视系统

智能监视系统作为CPTED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分,其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它是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在监控系统中增加智能分析模块,借助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自动识别物体,快速警报或触发其它动作,从而有效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取证的系统设备。

智能监视系统通常包括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无线巡更系统。

周界报警系统主要包括传统红外对射、微波对射、泄露电缆、电网,以及近年未兴起的全光纤周界监控预警系统和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旨在通过区域边界的控制,隔绝犯罪分子的入侵,或作出及时识别响应,并予监控和高精度定位。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是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视控制对象的画面,是安保管理中监控的一种极为有效的观察工具。

无线巡更系统是通过巡检器自动记录指定地点的时间和巡检人员的设备,目的在于控制巡逻人员在规定时间沿规定路线进行巡查,辅助巡检工作的科学管理。

无线巡更系统对犯罪行为的预防产生间接效应,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则具有直接预防犯罪的功用,几乎作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犯罪的环境设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3.6 建筑设计

建筑单体及其布局形式也同样在预防犯罪体系中发挥作用。就建筑自身而言,控制出入口的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除智能监视设备外,应使安保室或值班室具有良好的视角,避免向内凹进的形态设计。此外,建筑内部应减少潜在罪犯易于躲藏的地点,并增加消防梯等视觉死角的照明和设备监控。

建筑布局方面,将建筑面向街道,并增加裙楼底商,使街道处于视线范围;通过合理布局幼儿园、学校办公楼在教学区中的位置,增加视线可达区,均是迫使潜在犯罪者因处于监视下造成心理压力而放弃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

篇10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区域景观规划概述

(一)区域景观规划涵义

区域景观规划指在区域的范围内,以区域的角度、基本特征以及属性着手,在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基础上实施的景观规划。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以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考虑,研究某一点和周围的环境的联系,与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是对区域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效填补,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与尺度的景观规划,所以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运用与景观的各个层次上的规划。现今,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以大的尺度、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区域景观特征与特色却是该有的认识、有力的规划与保护。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景观规划与设计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历史当中一直称之为园林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朝代更替,历史的发展,中国领先的古园林艺术逐渐处于落后的状态,一些以前都是借鉴中国古园林风格的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越了中国,也就是现在定义的景观设计艺术,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演变成现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增强,逐渐对生活中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中国的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逐步得到了发展。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然而人们对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审美意识的加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这个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审美现象现在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我们国家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来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人民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增添生活的乐趣,环境更是需要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达到一个良性的自然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让我们的自然环境更加良性,这就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二、湖区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一)湖区景观生态规划与经济、生产功能相结合保障景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效益;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环境,强化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 构建和延长景观工程生态产业链,推进景观工程经济高效发展;增加湖区生态景点建设、提升湖区景观生态景观资源价值与旅游功能开发。

(二)动态变化与局部可持续性

湖区景观生态现状与未来生态景观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对相关技术与发展指标设置、空间围合、景观布局及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时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余地。

(三)生态性与实用性

根据整个地块的生态容量,确保在维护自然的条件下适度开发利用,建立湖区景观生态外部环境关系构成、景观生态内部各工程构成、景观生态各功能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及湖区斑块与外界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根据湖区斑块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异同,采取自然环境保护与人工环境补充的“加法”模式,减少过多人工措施对“自然本体”的破坏。

(四)整体和谐与对比统一

湖区景观生态规划是把景观生态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考虑,人工与自然、水资源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立体”保护为前提,以综合发展为目标,以改善湖区生态景观资源环境和提高景观工程经济效益为根本,谋求景观与生产、生态、美学、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的一些居住区打着“文化”的幌子,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还有部分居住区在设计时,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新颖、奇特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忽略了植物景观的本身特性。比如北方的居住区设计时,在景观中加入很多热带植物,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了热带植物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另外,我们现在的设计多数是追求现代化气息,导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很多的小区在景观设计一块出现雷同。我们的设计者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文化底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二)过于注重图纸设计而忽视现场效果

优良的设计理念虽是一部优秀作品的起源,但其仅仅只可以显示于图纸上。需将优秀的方案在现实中完美体现,不只是要业主的高度注重与施工单位的仔细按图施工,而且要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但是,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多数景观设计师是不会在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以至于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另外,施工者和设计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不足,使得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硬景形态走样、材料采用没有表达出预期效果、树种搭配不当、地形改造失势、自然山水园失意等各种问题。

四、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一)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二)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三)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四)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所以对区域景观规划模式的探索仍需积极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