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03: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祖国语言文字主动进行积累与整合,并逐步掌握其基本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概念上界定,工具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被用以达成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功能的特性。语文核心素养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字词、优美的词组、句段的掌握,语感、文本解析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而且能够提升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的特性。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跨越千年的古诗文,如苏轼的《定风波》,学生通过反复吟咏,锤炼语言,品味字、词、语的妙用,并找出词中关键词语进行鉴赏,从而领悟作者淡定从容、乐观豁?_的人生态度。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让学获得基本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认识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使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提升思维品质。如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充满了文学幻想,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学习本文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对审美客体的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鉴赏品质,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性教学是语文科内在的独特性,尤其是审美性阅读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评价能力,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及精神满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例如,具有审美性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通过品味月下荷塘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境由心造”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并能发展想象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透过语言触摸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四)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理解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的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主要来自语文的学习程度,语文教学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感知文本,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与语文作业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作业设计的目的所指向的也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脱离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结构,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一大的目标框架,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的,教师要在这一理念导向下,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的作业实施方案。
课程不断改革发展,课程的理念也不断的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推陈出新,而对于课外作业的改革尤其是语文作业却没有显著的成就,这并不能说是语文作业不重要、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相反,语文作业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作业的范围很宽泛,例如,低年级小学生放学后在家庭中、公共场合下的问好、礼貌用语都可以作为语文作业的存在;初高中巩固知识、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练习题、背诵、默写等,为培植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大量的阅读与评价文章、书写标语等,更有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辩论赛、演讲等,从具体到实践,在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核心素养与语文作业的关系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整体化
作业的整体化强调对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整合、组织,强调知识间的关联性。作业设计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水平和知识内在联系,以教材中基本知识为中心,将相关联的延伸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整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打通思路,激发思维,从而获得语言的建构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深度化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尤其要注重深层化,避免作业过于浅显化,没有深度的作业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减少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已基本成熟,更倾向于带有些挑战性和难度系数较高的作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内涵丰富、探究性较强和具有研究意义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意义化
“有意义”这个词的意蕴既源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又高于“有意义学习”。从学习方式角度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产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客观上要求学习材料本身要具有逻辑意义;主观上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有学习的心向,即有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它的实质是指学习者新的知识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主动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获得心理意义。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语文作业的意义就是指它对学生的意义,它是属于学生的,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结构,在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成关联的时候,有意义的学习就会产生。语文作业不但具有文化、文学层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有意义的作业具有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发展的力量,能够使人的精神的成长和知识的再生。
(四)自主化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相符合。教师之间虽然也有一定差异,教师团队素质及专业水平也存在不同,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部分教师在现代文教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部分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整合教师资源,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出每一位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进而做到信息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才能够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加阅读数量,做到多写多读,拓宽自身知识面,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对教材掌控和驾驭的能力。
二、 注重知识积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能力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知识的储备,学生只有在掌握大量语文知识之后才能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所以,知识储备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关键。对学生而言,只有在知识达到一定量之后,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
积累语文知识,学生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实践,分别是口头语言积累和书面语言积累。教师可以将自身在阅读或者是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优美语段,讲述给学生。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意愿进行引领,这样学生能够积极踊跃表现自己。在对于精彩语段分享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是文章原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表述水平。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脱离了书本之后,也能够说出大量精彩的语句,这种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可以称之为暗积累。
读书笔记是书面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学生要是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干预,防止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记录习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是看到喜欢的语句也应该进行记录,日常生活中所记录的语句,都是可以应用的素材。读书笔记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于语句的摘抄记录,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在阅读完毕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记录方式,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对日后的文学写作具有重要帮助。
三、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强化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较多,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涉及。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是现在教师与研究人员已经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如果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限,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
四、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6-01
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倡导高考作文应该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结果是学生不再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去追求所谓的“艺术真实”,到最后却连“艺术真实”也失去了,因为“艺术真实”也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于是高考作文出现了大批语言空洞、没有灵魂的作文。这样的写作与当今提倡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背离的。
为此,我们提倡学生作文的“真写作”, 这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就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以情动人,以格感人,以理服人。自我写作动机、真情实感、鲜明个性、创意表达是“真写作”的主要特征。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比较认同以下说法,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真写作”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一、“真写作”带领学生感悟真实情感,这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开始
审美是伴随情感发生的,“真写作”涵养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审美鉴赏才有了开始的可能。学生的真情实感从哪里获得呢?
1.学生不是完全没有生活,而是没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所以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感情才是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有新意的。比如爬山这件小事,有的学生写起来如流水账,从山脚到山顶,一一道来,读之索然无味;有的学生会把爬山过程的曲折与情感起伏结合起来表达,抓住个性内容,借爬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就事写事,虽是叙事却理趣盎然。
2.阅读优秀作品,也是获得感悟的另一种方式。毕淑敏说,“很多伟大人物在现实中已经睡去,但在书中他们却微笑着醒来。”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获得共Q,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就被进一步强化了;或者先从书本上体会了这种情感,当自己有了类似的真实体验,那么对这种体验也就不会“视而不见了”。读书体验和生活体验相互补充,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相结合,会使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体。
二、“真写作”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真写作”要求学生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其表达方式与特色不一样。快乐的情感,语言如跳动的山泉,和煦的春风,清丽流畅;悲伤的情感,语言多低缓曲折,如泣如诉;激昂的情感多用短句、排比,短促有力,气势磅礴……这其中包括词语、句式的选用,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只有多读多练,持之以恒,才能逐渐提升,并非一日之功。
2.“真写作”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首先读书成诵可以积累优秀的词句,理解谋篇布局的妙处,也可以滋养精神,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领悟力、创造力等。语文学科中创造性思维与思想创生的培养,离不开读的浇灌。其次利用课堂阵地,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不仅理解情感、碰撞思想,更要学习表达,锻炼表达。再次鼓励学生创新作文,突破旧有文体束缚,不拘一格,个性表达情感;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在新的课程背景,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如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的“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的语文理念。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不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学的管理能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教师加大重视力度,调整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1.教学的主要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较少,不能很好地分辨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明白好坏行为之间的区别。语文教学本身与人文素养相联系,两者相互统一。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德行
小学生都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项德行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
1.内容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本知识中,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是将其中的理论性知识教给学生,使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道德认识,树立良好品格。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低下的现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传统应试化和灌输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功能,这对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的光环,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中语文的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黄霞 单位: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自我国2011年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对语文教学本质给出明确界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养成语文习惯,掌握语文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审视困境,着眼未来,秉持本位教学理念,全面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正确处理教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把握本质内容,着眼高中生特点,面向社会,以本位回归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定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研究教材,立足课堂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材仅仅是例子,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范本,教师应用教材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以深刻的教材文字向学生阐述并延伸丰富的内涵。自《语文课程标准》执行实施以来,教师应明白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而应该是“用”,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并理解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理解,而应充分解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考察语文课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基于写作背景,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心灵相融共鸣,对语文课文进行独特感知、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文文本。
3.挖掘资源,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特点,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正确观念,突出语文文字能力,突破现有高中语文费时低效怪圈,以语文课堂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实施本位回归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语文课文教学,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感官直观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体会、感知;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创设表演、游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快乐享受;第三,加强师生学习对话,针对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创办语文文学沙龙,挖掘语文课文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沟通,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进步;第四,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结合写作背景、写作实践以及生活现状,多元化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造并感知语文本真,争做语文学习主人。
4.回归本位,彰显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高中生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准确定位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点评。高中语文教学在异化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脱离本位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彰显语文本色,重新转回至本位教学正确轨道,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1)围绕教材。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将课外教材、课后内容、甚至是文摘添加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之中。所谓课改,不是单纯改变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策略的改善。在对学生实施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将教材作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核心。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教材内容都是专家选取出来的优质文章,无论是文章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是百里挑一的。
(2)学生创新力。目标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引航员,只有具备了目标,人们实施起来才会方便得多。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学生想象力教学,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笔者看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现,创新能力是想象力的升华。所以,创新能力教学是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核心。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说明创新能力才是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谁具备创新能力谁就有主导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核心就是实施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3)学生主导。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主角。学生们更多的是扮演听众和演员的角色,只是教学的次要条件。长此以往,学生们自然会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和乐趣,更不要说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了。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的想象力培养必须是针对学生,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培养策略。语文教师必须与学生紧密联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着眼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只有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恢复,学生们才能高效地投入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现对自身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应试化的教学,教师只是围绕考试大纲实施语文教学,只知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上展现的只是一行行枯燥的字符,如果不结合教学情境,语文学科会变得十分乏味。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强调对学生文学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新课标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情境教学法也广为语文教职人员所使用,其效果也是众所周知的。情境教学法也是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一,旨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例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如果要求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势必带来难度。此时,教师不妨播放几张荷塘实景的照片,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力。在笔者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也相对较强,反之亦然。所以,教师必须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必须从语文基础教起,只有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语言、词汇功底,他们才能信手拈来。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者更多的是互相辅助的作用,共同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高,想象力培养又从何谈起?词汇教学、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手段,对提高学生想象力作用显著。例如,在高中《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将紫藤萝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类似的描写训练,通过教学情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的语言基础也不容忽视。在语文作文教学的同时,语言词汇教学也要同步实施。教师应该巧妙地抓住语言教学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