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4 11:03: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资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外资发展趋势

篇1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篇2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资银行 发展趋势

一、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阻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的两个趋势,金融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潮流。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反对金融全球化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将进行下去。但与此前金融全球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机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以及发展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且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2.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重心逐渐转移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损失惨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难度较大。而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损失较小,而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

3.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虽然危机中欧美银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大型银行亏损严重,且由于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而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其在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银行竞争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尤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使美国的6大银行和5大独立投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在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占据6席,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超越英国汇丰银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银行也未受重大影响,继续居于全球25大银行之列。

4.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国家的监管当局都认为危机的发生与监管理念没有跟上金融系统的变化有关。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开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业监管方面将会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监管。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约束将会加强,如限制过度杠杆以及加强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来监管当局会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的控制,除纯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外,所有业务均应有资本约束。同时会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要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功的经受了考研,显示出多年来金融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危机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这些都凸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未饱和。

2.危机中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降反升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外资银行所受损失要远远大于中资银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母国银行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入都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相对要简单,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也较好。

3.外资银行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强大竞争力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很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正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特有的优势。

在经营理念方面,外资银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对客户具体需求的调查和沟通,通过细化市场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时,还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说明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商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也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集中在存贷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间业务收益仅占总利润的10-15%。而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中间业务,而且中间业务收入、资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比较平衡。由于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务性,未来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必然将集中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而在此方面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在个人理财、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发展客户群,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外,外资银行还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24小时快捷的咨询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服务,这种技术上的硬件优势极其派生的服务优势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考验。

三、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危机后外资银行遭遇信誉危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危机下,因为国外母公司的亏损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誉危机。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很多都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为此许多外资银行流失很多客户资源。除此之外,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信贷投放总量增长30%,但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并没有能借势取得发展。中资银行原本就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资法人银行所占比重相当低,而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总份额维持在2%左右。

2.外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虽然中国金融业绝大部分市场都已开放,但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中资银行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对手

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所受冲击较小,并乘此机会缩小了与外资银行的差距,随着中资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在中国无与伦比的网点优势,外资银行面临着比其他因素更为严峻的形势。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完全施展,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压力。

四、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1.完善东部重点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网点建设

2010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巩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必然会带动当地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在完善东部重点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对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开拓。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将成为外资银行中西部布局的重点,同时安徽、内蒙古、广西、海南等省区有望成为外资银行青睐的新热点。

2.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速亚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

虽然亚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迟缓于欧美银行,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恒生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马来西亚联昌银行等纷纷加大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EPA补充协议六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和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东南亚地区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和台湾银行都将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渗透,这也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影响力不断提高及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亚洲银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表现出的利益诉求。

3.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外资银行“下乡”,汇丰、渣打开设了多家村镇银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县、赤壁县和大连瓦房店等先后设立多家贷款公司,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为农村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单薄,这种尚待大力开发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在具体业务实施开展方面,未来外资银行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加强风险控制,同时会加速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外资银行逐渐由多年来重点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等高端客户的战略转移为亲民策略,这是因为外资银行认为中国中小企的融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以此来破解网点稀少、客户资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贷款额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国际清算系统,帮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篇4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外资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立在农业、工业基础上的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目前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项目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放广,外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日益加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国内分工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个组成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关键就在于内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各种积极作用。

其一,示范作用。以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产业技术进步为例,跨国公司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以合资方式大量吸收FDI,跨国通信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为国内通信、电信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与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与合作而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机会。

其二,带动作用。经过十几年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形成了某些产品价值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采购和向下游企业供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三,人力资源。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提供的国际水平的薪酬和尖端科研工作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国际水平的科研人才来华服务,特别是我国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回国服务。同时吸收部分本土科研人才参与其研发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本土科研人才的水平;第二,研发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将促进先进科研技术、信息的扩散;第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本土研发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开发产品的能力;第四,同业的本土公司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

三、制造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热点,连续多年位列行业投资首位,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民族品牌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实有18万户,比上年增长5.4%,占实有总户数的69.2%;投资总额89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实有投资总额的61.2%;注册资本5116.8亿美元,增长12.3%,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其中外方出资4031.3亿美元,增长14.4%,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8%。其二,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省市投资增长较快。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力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东北三省制造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户,比上年增长8.6%,投资总额669.7亿美元,增长14.3%,注册资本357亿美元,增长20.8%,外方出资244.8亿美元,增长25.1%,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在沈阳安营扎寨。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吸收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比重偏低;投资区域布局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重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更应该高屋建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5

一、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国外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快,农产品销售规模较大,但其真实交易率比较低。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食品、饮料在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中仅占0.4%。日本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比例较高,达到6.4%,意大利、英国、德国的电子商务销售比例约为1%。农产品在电子商务销售中的比例受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如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在电子商务规模相近的情况下,日本的农产品消费规模达到6.4%。事实上,亚洲国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比例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如印度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规模占总量的6%,韩国的农业水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规模也达到了电子商务总销售规模的2.9%。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多样化

外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灵活性更高,并不局限于某一类电子商务平台。例如,美国除Amazon等传统商业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外,官方信息服务网站、交易所、电子商店等,也是美国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主要渠道。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美国很多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的重要原因,如百货公司、农产品公司、农资企业等,均可以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韩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销售水产品,其中包括食水产品和生鲜两类。韩国的电子商务销售出现不同趋势,一部分坚持销售食品商品,如居家式购物网站;另一部分以INVIL类型为主,在互联网销售生鲜农产品。日本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规模占比最高的国家,其农产品销售并不局限于模式,即任何商业主体都可以成为电子商务。不过,日本政府仍严格控制核心销售通路,如日本政府所建立的电子交易所等仍是日本农产品互联网流通的核心渠道。荷兰作为全球的农业大国,其主流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个人电子商务,并由此构建本国电子商务体系。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内容日趋丰富

为更有效地降低运营风险,国外一些国家倾向于销售可以长期保存的农产品,如粮油等。从各国早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来看,无论是内容专业度,还是深度均存在明显不足,导致消费者缺乏科学的产品理念,购买力较低。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体验需求与消费者选择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加大成本投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内容体系,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服务体验。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由于易于贮存的农产品的保存、运输等不需要专业物流,但生鲜类农产品,如水果、生肉等的保存期较短,容易腐烂,而且一些水果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平稳。因此,此类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第一,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系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局限在于货源,很多优势农产品因无法运输而难以收购,而国外一些国家具有发达的物流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强大的物流覆盖能力提高了电子商务农产品销量。我国物流覆盖面偏小,农产品无法送达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规模。第二,物流配送时效高。水果、肉类等生鲜食品,除要配备冷链配送外,还要保证基本时效。第三,网络覆盖率高。网络覆盖率国外已经远超我国,甚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覆盖率也比较高,有效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刻改变农业经济环境

以往的农业经济以促进食品供需平衡为基础,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早已得到满足,而剩余农业生产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金钱。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需求与生产的对接,并改变了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以往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农产品销售均采用多节销售模式,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必须经过3~5个流通环节,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有效降低了中间流通成本,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廉价的商品,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渠道融合化

多渠道融合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农产品由于农业生产特性,以及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导致电子商务所销售的农产品仅能以单一模式销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变革,无论是农产品销售平台,还是农产品种类都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不断演变要求必须以效率为根本需求来实现融合。如荷兰的农业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依托耕种技术外,销售模式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荷兰电子商务能够依靠实体店成熟的渠道和物流经验,建立服务功能较强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而依托渠道融合优势实现发展。再如,IBM等大型公司探索渠道融合发展发展,借助一体化解决机制为电子商务提供“网店+中心+实体店”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

(二)市场全球化

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实现全球易,提高了区域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消化能力。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国外许多国家纷纷实行适合策略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例如,日本将原有的协会性组织转变为商业组织,并以电子商务模式向全世界销售农产品。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为区域商品交易提供了有利平台,在促进本地直销产品外部销售的同时,也为他国提供了有力支持。澳大利亚借助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供给能力,并凭借经济发展优势,所有农场主都能够使用电脑连接网络,农场联通网络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年生产总量的30%都是由互联网交易达成的。新西兰拥有先进的乳制品工业生产线,其构建的国际乳品交易平台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平台之一,新西兰每年超过40%的乳制品由该平台销售。

(三)技术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4G网络的推行以及各大型公司WLAN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和商户使用互联网无需再受到任何限制。从国外移动互联网购物比例来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互联网购物的用户比例均超过30%,印度、巴西和中国的比例也超过了15%。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购物,不仅对电子商务发展及商品运营产生影响,而且还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

三、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在于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仍没有制定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针对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更是没有在任何法律、法规,乃至行政管理条文中提及。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借鉴德国的《远程销售法》、欧盟的《通用食品法》、日本的《信息技术基本法》等制定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规。考虑到不同国情电子商务发展的差异性,在立法和制定法规时,应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进行逐步完善。

(二)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组织的作用

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监管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实现,还应发挥行业协会类组织的监督作用。协会类组织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销售商品具有特殊性,因无法按时完成可能导致的商品损坏问题,必须由责任人对消费者予以赔偿。目前,我国主导索赔和申报事宜的组织主要是消费者协会。然而,消费者协会的能力和精力十分有限,对此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德国采取数个协会共同监管的模式,其中包括消费者协会、物流监督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农业产品管理协会等,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考虑到如果协会过多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判断失误而导致延误,我国可采取多组织融合模式,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效率。第二,为协会成员提供电子商务支持服务。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模式,由行业协会创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由农业生产者提供商品,或是入住平台自主销售。第三,发挥监督作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建立后,应自觉履行监督义务,有效规范农产品市场环境。以美国的BBB组织为例,其所制定的《在线商业活动准则》,就是对本国电子商务企业监督的关键标准。该组织以信任标记为管理手段,以信用评级的方式对产品质量高、积极履行承诺的企业授予标记。消费者可直接通过标记查询,获得认证商家的IP,并实现购买。而由于权利限制,BBB组织无权对信誉不良的企业进行特殊标记。第四,为用户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必须依据庞大的数据实现其功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同样需要用户的数据支持。因此,行业协会可利用多平台数据整合优势,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相应数据,以支持其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引导

我国政府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层面,不仅没有设置专属职能部门,也未对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反观国外,德国建立了以食品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其中国家部门负责规则的制定和整体监督,各市县食品管理部门主管登记功能。德国的监督体系借助监管中心来实现,在VBL主导下建立的综合监管体系已经在食品、生活必需品、烟草制品等方面建立了全面的监管网络,既可以有效控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准入审查,又可以在消费品反馈中实施对农产品的二次监督。韩国的食品监管同样采取完全依托政府的方式。从水产品管理方式来看,韩国主要依托于食品部来进行管理。食品部的主要职能是全局控制韩国水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并对水产品质量和安全实施监管。印度对食品也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由农业部负责全局统管食品流通市场,设置独立执行部门执行电子商务监督管理。

(四)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公共支持政策

农产品电子商务关系国家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国家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予以适当扶持。例如,德国政府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直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补贴总额达190万亿欧元,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为小微型电子商务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原本难以存活的电子商务得以持续经营。韩国政府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主要采取税务减免和税务补贴两种手段。日本借助政府信息主导优势,帮助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其他互联网信息进行数据交换,提高电子商务农产品的生存能力和经营能力。印度与德国相类似,采取财政补贴手段,但支持的重点集中于冷冻物流和仓储。

(五)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长期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人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电子商务类课程,但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关注度不高。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以及专注于农产品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借鉴。除此之外,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还应提高其职业技能,促进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丽芳.云物流环境下的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6):41-45.

[2]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41-45.

[3]刘刚.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动力机制及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0-22.

篇6

中图分类号:F835.1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5-0030-04

收稿日期:2006-06-24

作者简介:马友君(1964-),男,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

一、俄远东地区利用外资概况

俄远东吸引外资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1990―1995年)

俄远东地区外国投资在改革初年呈上升趋势。1990―1995年年底,外国与俄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 357项,实际投资1 141项。1991―1995年,俄远东地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达21.37亿美元。仅1995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额就达1.26亿美元。远东地区1992年合资企业有976家。其中与中国的合资企业最多,共有264家;处于第二位的是日本,拥有209家;处于第三位的是美国,拥有150家;之后是韩国,拥有65家。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投资的规模都比较小,每项投资都不超过200亿卢布,而且主要分布在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二)停滞阶段(1996―1998年)

该阶段由于投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出现徘徊和停滞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据统计,1996年、1997年、1998年外国对俄远东地区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比1995年减少24.3%、17.9%和34.2%。

2.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下降。1996年和1997年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分别比1995年减少26.1%和26.9%。[1]

(三)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伴随俄罗斯经济逐步好转,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有三个特点:

1.直接投资合同额扩大。1999年和2000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分别比1998年增加3.9倍和22%,1999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2.项目平均投资额迅速增加。1999年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每项平均直接投资合同额从上年的0.9万美元一举扩大到40万美元以上,这反映外国对远东生产性大项目兴趣迅速增加。

3.远东地区在外国对俄全部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扩大。据统计,1995―1998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仅占同期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7%左右,1999年扩大到占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25.7%。2003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共引进外资28.29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2.3倍;在俄罗斯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到13%。2003年引进的外资中有20.78亿美元是直接投资。

2004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50.72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965亿美元,也是历年来直接投资最多的一年,占全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12.5%,在各地区中处于第三位[2]。

2005年前6个月,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已经超过31亿美元。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突出的特点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萨哈林州和萨哈共和国,占整个远东地区所吸引外资的94%。而远东的近邻美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在远东地区投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只占6.2%,而德国、荷兰等国在远东投资超过90%以上。

二、俄远东地区外资的分布

(一)外资的行业分布

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主要是能源部门。外国对远东地区燃料能源工业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最多,从1995年占远东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5.4%扩大到1999年的12.7%。2003年该部门共吸引外资17.8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72%,比2002年的64%多8个百分点。目前,萨哈林2号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外资项目,俄罗斯将从该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国对远东工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的增加,扩大了外国在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据统计,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外国直接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3.9%增加到1999年的5.8%。2005年该边疆区获得境外投资2.46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5倍,其中53.5%的投资额投向了巴加姆岛,用于在德卡斯特里建设港口集装箱码头。最大的投资国包括英国、塞浦路斯、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将资金投入阿穆尔共青城的阿穆尔金属股份公司及矿山开采业。2005年外国投资首次进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燃料动力部门,该边疆区造船厂得到了外国投资商的订单。与此同时,该边疆区有1.7%的居民在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中工作,其产值占该边疆区总产值的20%。

远东外资流向的另一个主要的部门是运输业和通讯业。外国对远东地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2.4%和1.5%,增加到1999年的5.1%和2.3%。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滨海边疆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增加1.3倍和83%。

外国对远东地区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呈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8%下降到1999年的33%,三年间减少4.7个百分点。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堪察加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分别减少68%、52%、10%和21.5%。2003年食品工业吸引外资额为6 550万美元,仅占吸引外资总额的2%。

(二)外资的地域分布

萨哈林州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成为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领头羊。1996年萨哈林州仅占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的17.7%,1997年增加到25%,1998年和1999年分别增加到52.8%和91.2%。2003年该州吸引外资20.83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74%;2004年吸引外资39.27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95%。2005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仍是萨哈林州,在全俄罗斯排名第四位。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位列远东地区第二位。2003年它吸引外资5.97亿美元,外资主要投入采掘工业,开发油气田、煤田和金刚石等产地。

2005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吸引外资2.46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5倍,[3]位列远东地区第2位,全俄排名第25位。

滨海边疆区2004年引进外资6 500万美元,比2003年增加44%。截止2004年1月1日,外国在滨海边疆区的投资共计3.438亿美元。在吸引外资数量方面,滨海边疆区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占第23位,在远东占第3位,处于萨哈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之后。吸引直接投资方面,滨海边区疆处于第2位,处于萨哈林州之后。在注册合资企业方面,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资料,滨海边疆区处于第3位,仅处于莫斯科和印古什共和国之后。滨海边疆区共有1 330家外资企业,占远东地区的75%。同时滨海边疆区运营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数量占俄罗斯联邦的第3位,处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2004年初在1 330家外资企业中,独资企业为552家,其中中资企业573家,与美国的合资企业109家,与韩国合资的企业91家,与日本合资的企业81家。

萨哈共和国吸引外资额在全俄排第40位;堪察加州在全俄排第56位;阿穆尔州在远东地区位列第6位,在全俄排第61位。阿穆尔州吸引外资额比滨海边疆区低20%;在远东地区排名最后的是马加丹州,在全俄排名第70位。

三、俄远东外资主要来源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亚太地区,当前该地区是世界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投资的主要是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

(一)日本

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项目数量,日本都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日本除了投资俄能源领域外,还对其他领域进行投资。1996年日本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投资成立了“日本中心”,有计划地对俄罗斯公民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传授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手段。这是迄今为止国外投资者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智力投资,得到了俄罗斯各界的好评。截止2001年6月末,日本对俄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为1.9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对俄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的74%。1992年至1999年日本与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项目合同377项,实际投资项目仅占1/3左右。同时,有日本资本参与的外资企业数量在远东所有外资企业中占据第二位。俄罗斯共有日资企业400家左右,其中远东地区就有300多家,它们主要分布在萨哈林州、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可见,远东是日本对俄投资的重点地区。2003年在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投资来源国中,日本位列第一,所占比例为29%(2002年为22%)。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拥有萨哈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45%的股份。日本对俄罗斯的煤炭早已垂涎。2005年9月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宣布,将参与俄罗斯远东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煤炭开采,计划在2006年秋季正式投产,预计在2008年以后年产量可达到240万吨。开采的煤炭将销往日本和中国、印度。

(二)韩国

韩国也是俄远东地区重要的投资国。俄韩两国1990年建交。目前韩国还不是俄罗斯的主要投资者,每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1991年韩国对苏投资达到1 770万美元,1992年由于苏联解体,韩国对俄投资减少到320万美元,1993年则为300万美元。1996年末韩国对俄罗斯投资112项,位列韩十大投资对象国的第十位;而按投资金额计算,为3.28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2年进入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韩国投资额为3 330万美元,所占份额为3%;2003年的投资额为1 340万美元,所占份额下降为0.5%。韩国对俄罗斯投资主要面向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行业,以独资为主,合资方式较少。

俄罗斯现有的200家有韩国资本的公司中,有73家在滨海边疆区。这些公司经营的主要行业是服装业、农业和批发业。在滨海边疆区有大量的进行来料加工的服装厂,其产品占当地轻工产品总额的80%,提供了9 000多个工作岗位。在海洋公司组装LG和大宇牌冰箱和洗衣机。该公司还有海洋牌电视机以及LG、大宇等牌子的电视机生产线。LG公司向工厂提供了12万美元的电视机测试设备,这是在莫斯科之后的第二个安装了此类设备的工厂。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吸引韩国投资规模上占第二位,截止2004年1月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注册的韩资企业共96家,注册资本2 503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62家(韩国投资2 165.6万美元),只有48家企业正常运转;经营活动领域涉及服务(保龄球中心、汽车维修中心)、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商业、山货收购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玛吉多公司(1993年注册),它主要经营家具制造、旅游、咨询、居民生活服务。已有九年历史的达里乌公司拥有芬兰浴、俄罗斯桑拿浴、酒吧、餐厅、美容院、台球室、健身房及其他一些服务项目。印特萨特格公司已有六年的历史,应用韩国最新工艺设备制造并安装铝合金构件。

滨海边疆区的保龄球中心建设投资来自于香港,而哈巴罗夫斯克的保龄球中心则是韩国商人建造的。1999年10月杜卡西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保龄球中心,有八个球道。2000年由韩国投资建造了则普林休闲中心,包括保龄球、俄罗斯台球、赌场、餐厅、酒吧等一些服务设施。但是韩国资本在工业生产上的投资却很少。

2002年韩国投资萨哈林州710万美元,相当于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1%。在萨哈林州共有64家韩资企业,共投资1 820万美元;其中一半的企业从事贸易活动,其余的从事木材加工业、渔业和餐饮业。

在萨哈共和国只有一个韩国企业――爱拉尔股份公司,从事煤炭开采和加工。它于1994年由雅库特煤炭公司和LG国际公司合资建立。2002年它共开采476 854吨煤炭,其中有284 298吨出口到韩国和日本。最近两年韩国方面没有再向这里投资。截止2003年10月1日在萨哈共和国韩国共投资431.5万美元,占吸引外资总额的0.7%。

在堪察加州注册韩资企业17家,至2002年底有9家进行经营活动,其中3家是独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批发和零售商业、运输服务、鱼和海产品捕捞业以及经营废钢业。1999―2002年堪察加州吸引外资17 645万美元,其中韩资646万美元,占3.8%。在2003年9月,该州吸引外资4 219万美元,其中韩资为144万美元(占3.4%),其大部分是实物投资。

在阿穆尔州以前一直只有一个俄韩合资公司,从事谷物和大豆种植业,投资额130万美元。2003年夏季又有一家生产饲料的合资公司在白山区成立。

(三)中国

中国在俄远东地区的贸易活动积极,但投资数量有限。1998年中国在远东地区建立了60家中资企业。中国在整个90年代对远东的投资为4 000万~5 000万美元,仅占这一地区投资总额的0.5%左右。2000―2001年中国对远东直接投资610万美元,占这一期间投资总额的0.45%。至2000年中资企业已达1 161家。其中70%从事商品贸易活动。2003年中国向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投资1 320万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吸引外资额中的比重仅为0.4%。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2003年中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投资990万美元,占该边疆区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36%,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奥地利,占45.5%)。2003年滨海边疆区吸引中国投资200万美元,该边疆区有500多家中资企业,主要从事旅店业、贸易、建筑业、商业和森林采伐。2004年中国在滨海边疆区投资总额累计达950万美元。

参考文献:

篇7

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风险投资者(合伙公司、风险基金或投资天使)关注大都的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非上市企业,有的甚至是除了拥有某项技术或概念之外一无所有的自然人,风险投资家在所谓的“种子期”就介入其中,不断培育灌溉,关注着种子长成大树的全过程,然后分享结出的果实。

由于众所周知的极低的成功率,以及判断技术成长性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风险投资业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技术层面的分化。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熟悉的行业,并不断在此行业里积累经验和创造声誉,谋求专业化发展。比如,麦克尔•伯金斯基金在信息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它的杰作之一是苹果电脑公司;老唐•休特兰则专门投资于微电子项目,他虽然拒绝了苹果电脑当初的投资申请,却得到了罗姆电子的巨额回报;同样,曼菲尔德基金现在是互联网项目投资的权威之一,其最初参与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投资,奠定了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随着大批风险投资者的涌入,这个行业的超额利润也随之下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有限的资金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以求得最大的回报,资金的周转速度逐渐成为风险投资家们关注的问题,尽管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做的都是长期的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者们在技术层面的分工近几年迅速扩散到了投资阶段这一层面。这一专业化的结果,直接反映在风险投资持有年限的缩短上,抽样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平均持有年限从上一个十年的6.4年缩短到了近十年的4.7年。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上述投资行业的分工程度至今仍在不断深化,你如果在互联网上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家或合适的风险投资项目时,会发现行业归属、技术属性以及投资阶段都已经成为主要的检索标准之一。当你在数千个风险投资网站目录中搜寻时,AltosVentures的网站介绍会告诉你他们只投资于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而MenloVentures的介绍说明他们的投向是中期的通讯、软件和健康科技公司,一些网站甚至规定了投资的规模和地区。在进入一个网站后,你还会看到更详细的分类。这种高度的市场细分,反映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和成熟程度,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趋势二、风险投资方向趋于集中

风险投资这一资本组织形式产生的源动力是广大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他们的巨大增长潜力而带来的惊人回报。至于哪些行业的项目具备这一条件,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看,初期风险投资的方向是十分分散的,四五十年前的风险投资项目,几乎遍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等少数几个十分成熟或者已经处于衰退期的行业之外,大多数行业中的各个门类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风险投资的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美国硅谷取得的惊人成就之后(惠普、苹果和英特尔等),风险投资项目开始不断地向高科技产业集中。这种集中的倾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走上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发展轨道的今天,哪里还有比高科技产业更具有成长潜力的行业呢?特别是过去的两年里,互联网的兴起吸引了大批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敏锐的感觉使他们不断地投资于即将成为热门的产业领域,在不断地创造和追逐经济热点的同时,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不断集中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1999年之前的数据中沿用的是以前的分类标准,即商业服务部门包括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咨询、网站发展和组建、在线广告;新媒体部门中包括互联网媒体;零售/配送部门包括为电子商务服务的配送等,从而使这三者成为1999年增长最快的风险投资领域。自2000年开始,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采用了新的分类方式,将以上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归入网络和设备部门。据NVCA的补充统计,1999年度美国市场91%的风险投资与互联网有关。另在美国风险投资市场2000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对软件行业的投资(包括应用服务供应商和安全软件商)占总投资的24%,同比增加了141.32%;对通讯行业的投资(包括宽带和无线服务)占总投资的19.56%,同比上升191.64%;对网络及设备行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4.09%,同比提高了两倍。三者合计占整个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总额的57.65%,可见集中度之高。

表1、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部门19971998同比1999同比

通讯1690.21888.211.71%5222.7176.60%

网络和设备986.71486.850.68%3619.2143.42%

计算机和设备429.9447.24.02%761.170.19%

软件2397.73516.446.66%6593.387.50%

半导体/设备293.1359.722.72%519.244.34%

电子/仪器266.3157.7-40.78%376.6138.81%

医疗器械599.4734.722.57%1090.048.36%

生物技术714.5667.6-6.56%1041.455.99%

技术部门合计7377.89258.325.49%19223.5107.64%

商业服务566.5733.729.51%4562.6521.86%

消费服务197.0307.756.19%1126.7266.17%

金融服务213.6551.9158.38%1607.5191.27%

健康服务1053.81151.39.25%1593.438.40%

工业538.6468.9-12.94%551.917.70%

新媒体222.1482.2117.11%2896.4500.66%

制药201.5259.828.93%164.2-36.80%

出版/广播239.5226.6-5.39%274.421.09%

零售/配送871.8793.0-9.04%3591.3352.88%

非技术部门合计4104.44975.121.21%16368.4229.01%

总计11482.2014233.4023.96%35591.90150.06%

单位:百万美元

表2、欧洲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科技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19951996199719981999

通讯26330055312381342

计算机相关39134764113413022

其他相关电子248278448422494

生物技术118182250346644

医疗/健康相关303242415680233

互联网技术n/aN/an/an/a1092

技术行业合计13231349230740276827

单位:百万欧元

趋势三、风险投资规模不断上升

风险投资在规模上的不断上升,与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断膨胀有关。一方面,在高额回报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公司带着新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新经济兴起,新概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大量企业渴望资金的注入。供需双方的持续扩张,使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容量大幅度提高。投资总量的变化可以从表1和表2中得到反映。另据资料显示,2000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量达到创记录的545.32亿美元,比1999年全年增加了53.21%。

风险投资所创建的公司数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基本维持在10001300家之间,1996年到1999年四年间的创建数分别达到1998、2679、3153和3962家,而2000年一季度更有3515家风险企业新建成立,公司数量的迅速上升显而易见。

投资规模的上升还反映在受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上。在表3可以看出,技术公司和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平均规模上升尤其快。这是因为,首先这些公司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研究开发的成本也比较高,投资回收期也就越长,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撑;其次,投资在行业和阶段上分工的深化,使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集中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风险企业的各个阶段;最后,由于技术发展速度过快,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风险和选择成本越来越高。

表3、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平均规模情况

公司技术公司互联网相关公司非技术公司

1997年一季度3.843.164.06

二季度4.204.944.87

三季度4.444.494.52

四季度4.734.673.59

1998年一季度4.664.414.18

二季度4.945.634.93

三季度5.446.695.13

四季度5.505.454.02

1999年一季度6.277.784.43

二季度8.289.324.82

三季度9.5710.685.33

四季度12.4213.785.46

单位:百万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筛选的风险和成本外,风险投资项目启动的资金量要求也在大幅度攀升。1999年美国风险企业在其种子期或启动阶段获得的首轮资金平均为542万美元,比1998年的414万美元高出30%,这说明在今天启动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并将其培育成一个成功的公司,竞争环境已经是十分的激烈,风险投资业需要付出更多进入市场的穿透成本和学习成本。

趋势四、风险投资重心不断后移

前面提到的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开始专注于风险企业初创和早期阶段的投资;而资金规模相对较大,金融和管理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则开始注重较晚阶段的第二轮投资,甚至是企业公开上市前后的麦则恩投资。所谓麦则恩投资,指的是一种在扩张期或退出期介入企业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者在看上一个有升值潜力的企业,或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股东合作,或者单独收购目标企业,在成功收购后,可以保留一部分原管理层或完全不保留,同时注入外部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这些管理层来改善经营绩效,在企业股价上升时套现,再去投资收购其他企业。麦则恩投资方式与早先典型的风险投资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从1999年和2000年前三季度美国市场最为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其中有30家左右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评选结果中可以看出,有近25%的风险投资商没有参与风险企业的第一轮投资,与此相称鲜明对照的是,有近10%的风险投资商首轮投资就介入的项目在其总投资项目中的比重超过70%。投资项目启动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也进一步促使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更使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选择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进行投资。

随着近期互联网公司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上升,投资重心后移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美国1999年有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投向了风险企业的第三阶段以后,比1998年上升了25%,而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四、增加风险投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零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篇8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Business Mode

Bian Qingchao

(School of Business,Qingdao Huanghai University,Qingdao266427,China)

Abstract:Foreign trade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e-commerce model,most of the e-commerce business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user experience,have to do addition,in order not to be controlled by others,companies do their own marketing,warehousing,logistics,and even pay to consolidate its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But for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such behavior is not applicable,a number of external factors of enterprises expand their business overseas.Foreign power suppliers want to go out,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form of a single module,this time overseas marketing integration solutions provider on the need arise,I think independent companies in brand building integrated B2C platform+model is superior to foreign outsourcing several other models.

Keywords:Foreign trade;E-commerce;B2B trade information platform;Trade B2B2C trading platform

中国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思考了一下中国外贸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来外贸电子商务应该是独立的B2C+营销外包模式。企业独立的B2C电子商务网站有利于建立品牌地位,外贸营销外包可以打破单一电商营销模块的形式,做到主动强制营销的直接效果。

一、线上+线下营销平台

网上广交会与广交会产品资料库数据同源,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宣传优势以及渠道整合优势。网上广交会具有几个核心优势,资源优势,鲜活的采购商数据库,真实的买家采购信息,高质量的贸易撮合推荐服务,丰富的商贸资讯,提供更多贸易机会;现场优势,在遍布广交会现场数十个信息咨询点收集到会买家第一手采购信息,利用过百台电脑终端辅助宣传推广会员企业;并设立专门的会员服务中心,提供贸易撮合推荐服务;整合优势,整合广交会多个独有优势渠道,在广交会网站、广交会展商展品查询系统、广交会宣传光盘中进行多方位推介;利用现场多媒体视频广告、电子杂志、邮件直投、短信推广等手段加强推广力度,实现强势宣传组合。

二、纯线上B2B营销信息平台

即利用B2B的方式开展国际贸易的,典型的B2B平台有: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ECVV,这种模式比较成熟,也是目前企业在外贸电子商务采用的较多的方式之一,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投入费用相对较低,询盘数量较多,采购商比较集中,但基本上先前没有交易功能。B2B模式服务商盈利方式为会员费、广告费、竞价排名、增值服务、线下服务、商务合作,所以也就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平台在以前有很大的优势,毕竟是成千上万家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但当资源过多,信息过剩的情况下,单独的信息广告平台也渐渐失去了光环,但这几家电子商务平台也根据市场的变化,都积极地进行各种改变。虽然能集中推广,推广力度较强,收费相对较低,但是不利后来近入市场竞争者切入与改变买卖生意关系,同值化供货商饱和竞争激烈利润薄弱,客户过于庞大往往不重视忽略了个别小企业基本服务,泛烂式的大量垃圾邮件造成卖方与买方极度的反感,适合多样少量定单不大容易比价杀价利润低,广告费与广告效果不成比率太昂贵不易回收,行内与外行纷纷模仿抄袭加入传统B2B市场更激烈,询盘是群发的、买家询盘是群发的,英文站价格较高,实际效用与宣传有一定差距;英文站采购商良莠不齐,客户的含金量不高,大多是海外华裔和东南亚中东采购商,在欧洲北美没什么知名度,主要靠打广告。

三、线上B2B2C营销交易平台

即利用B2B2C的方式开展国际贸易的,但除了具有信息平台之外还具有交易功能的平台,典型的B2B2C平台有:敦煌网、兰亭集势、易唐网这种模式比较成熟,在目前是发展较快的外贸电子商务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投入费用相对较低,询盘数量相对较多,行业类别也较明显,采购商比较集中,具有交易功能,但这样平台的相对发展较晚,国际知名度没有先前B2B平台有名。区别于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等的信息服务平台模式,敦煌网以交易服务为核心-在免费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主要提供物流、支付、翻译等服务,通过整合产业链,为买卖双方顺利完成在线交易奠定基础。

四、企业独立B2C平台+整合外贸服务外包

篇9

一、引言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外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核心业务。但是由于在外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外包商、外包职能的选择上,对于企业来讲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科学评估、谨慎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风险进行预防。

二、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1.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人力资源外包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

2.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有很多,这主要与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

(1)成本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与效益,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关注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地提高,人力成本是最重要的开支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企业来说,节约预算、紧缩开支,是不被市场浪潮淘汰掉的一颗救命稻草,因此成本的压力是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首要原因。正如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够高效地为多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职能的外包服务,降低单个客户的人力成本。

(2)对专家服务的需求。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行业中的精英进行决策,有时候还会需要专家团队进行共同研究。然而这些专家团队因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特殊的人才渠道,是十分稀有的资源。这就需要利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专业人才整合能力,统一将这些专业人才聚集起来,专门为企业提供不具备核心能力的职能服务,只在公司内部保留必须亲自做且擅长做的事务,相当于与其他公司一起平摊了人力成本,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整合到最好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回报。

(3)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提高效率,也要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和平台进行信息的处理。因此许多企业都开始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能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购置系统,还需要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后期的维护,如果采用外包形式,则不用购买就能获得此项技术,还可以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予以指导,为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免去了后顾之忧。

(4)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再造。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行政部门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他们的时间往往都用来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无法集中精力去研究涉及到企业文化、员工发展和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关键职能,也就不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为企业人资部门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而使他们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在这一点上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变革,成为优化企业流程、整合企业资源的推动者。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

1.优势。(1)节约人力成本和预算。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提供给企业所需要的服务,而且成本低于目前企业支付给人力资源部门的费用。很多企业不愿意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人力资源职能所需要的设备和系统,而外包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大量技术投资的有效解决方案。既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

(2)外包服务商具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会根据各个业务模块,整合和培养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这些人员也许是人才市场中非常抢手和短缺的,单个企业无法直接招聘获得,而通过人才公司这一渠道,就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3)有助于企业结构的精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逐渐在向着精简化、高效化发展,这有助于理顺组织结构、简化工作流程,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上传下达上面,减少沟通环节,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之后,就可以只保留核心职能的人员,将部门规模和部门结构精简到最佳状态。

(4)减少企业劳务纠纷和法律风险。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国家政策越来越偏重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自身的权益,而人力资源外包就能够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企业通过人员派遣等方式,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岗位,外包给人才公司,而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是由人才公司进行签署和管理,与企业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人才公司拥有专业的法务顾问,负责处理这部分人员的劳务纠纷,很大程度地为企业就减少了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风险。(1)必须谨慎选择外包服务商。随着外包业务的逐渐发展壮大,许多新兴的外包服务公司加入到行业中,这些外包公司的资质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需要企业在选择时仔细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谨慎地加以选择。一个有实力且有责任心,能够认真为企业服务的外包公司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锦上添花,相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外包的过程中,对于外包商的评估和外包合同的洽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企业和员工之外的第三方的加入,必然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削弱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外包业务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同时,也削弱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应职能,这对于企业的集中管理来说会产生一些弊端。毕竟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直属的领导关系,外包公司在执行人力资源职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不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意志执行,其工作的目标在于完成合同中签署的任务,而不是为了企业的战略发展而服务。合作关系与领带关系不同的是,没有直接管理其工作职能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权威性,需要在外包活动前进行有效地沟通。

(3)要随时对外包商进行监督和过程沟通。外包商不同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他的运行和操作有自己的流程和制度,且不需要将所有流程向企业管理者汇报,只需要完成合同所签署的目标即可。再加上外包商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自有技术人员,沟通不向企业内部一样便捷有效,因此企业对于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把控上并不能够十分及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外包公司的各项工作,使其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外包领域逐渐扩展。近年来,人力资源外包以其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因此我外包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从传统的一些人力资源事务性的职能,逐渐向企业的核心职能发展。许多口碑好、实力雄厚的外包商逐渐转变职能,不仅仅为企业客户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够围绕其战略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优化方案,为企业提供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困扰和顾虑。这种服务领域的扩展在国外的实践较为成熟,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国内许多外包商都在积极增强自身实力,向高水平的管理咨询服务迈进。这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能够获得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专家进行企业战略的指导,对于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企业利用外包顾问进行外包工作。外包公司对于企业的服务,已经由传统的一对多,逐渐演变为一对一的专业服务,避免了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监督不便的弊端,外包公司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挑选相关专业的外包顾问,派驻到服务公司进行工作。这种外包模式的优势在于,外包顾问能够加入到企业当中,感受到其企业的文化,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对于外包工作进行监督,能够加强外包工作的有效性。

3.外包服务商结为联盟。随着外包行业的发展壮大,各外包商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业务模块上的优势和劣势,为了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和结盟,各自负责擅长的项目,共同为一个企业进行服务。这种结盟对于外包商来说,能够吸引到更有实力的服务企业,赚取更可观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签署一次外包合同,就能够享受到多个高水平的外包商的服务,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外包商选择上的顾虑和节省了许多评估环节。

4.人力资源外包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砝码和策略,企业需要人力资源外包帮助其精简人员、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继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外包行业正在走向强大,同时也需要后面大量专家、技术人员和高科技的设备、软件进行支撑。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都要围绕组织目标进行,如果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外包相脱节,那么无疑它已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五、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策略

1.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后,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部门和人员的精简,有许多员工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需要企业提前进行沟通和职业指导,充分理解公司政策,消除不满情绪。 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使其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

2.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的决策活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要在外包活动开始前做好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制度,选择对企业需求来说最为合适的外包商

3.确保有效的沟通及监督。企业在外包过程中,要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予以规定和监督,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外包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外包活动按照合同流程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向公司内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公司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意图,以及它能够给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理解和支持公司外包政策。

六、结语

人力资源外包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开展得越来越普遍的一项创新活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核心的战略性工作,同时利用外包公司的专业性和经济性,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但其中也存在外包商选择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综合考量自身特点进行决策,建立分包商预计机制及约束机制,充分利用好外包的优势,赢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 2003(02).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