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时间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4 11:03: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能的时间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篇1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篇2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4]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或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现象,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以提高文科实践时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这样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反思经验和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3、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24-02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般是指基于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实验实训和科研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实际能力,而非是“考证”的能力,其中,专业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社会实践的经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因此,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途径很多。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对该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颇有感悟。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 Yang Polytechnic)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政府为了满足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学院。学院着重培养与训练复合型人才,支援新加坡社会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科技型人才储备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学生1.6万人。

一、教师的引进必须坚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原则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有很大的流动性,每年都有教师的调入与调出,这是正常的一种人才流动的现象,对学校及社会都是有益的。他们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坚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和具有工程师资格(而新加坡教育部对他们的要求是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五年的工作经验和经历,是保证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关键条件。而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也确实显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和国际的技能竞赛均获得了较优秀的成绩。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而我们的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进学校后,就一直从事校内的教学工作,很少深入到社会或业务工作一线,是“教书匠”;而一些“双师型”的教师,在考证方面是强项,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一定很强。这对应付上级的考核是有用的,而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则显得不足。所以,在新进教师时,一方面要面向企业和社会,坚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原则,不要只盯着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另一方面,在面向企业和社会选人时,不仅看其是否有技术等级证书,还要考察其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否则,这个缺项就可能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弱项,在短期内是很难弥补的。我们不一定规定五年,但起码应该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二、现有的教师必须成批地进入企业或社会锻炼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每年大约有35%左右的时间在企业,有65%的时间在学校里。这样就保证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教师跟踪企业的先进技术水平,保证了教师的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保证了教师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一致,与时代一致,而不是把自己禁锢在校内和书本上,从而保证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是最先进和最实用的。对比之下,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是封闭式的,校园是封闭式的,教师的思想与社会是脱节的,原有的实际知识积累也逐渐衰竭、老化。中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外出进修读博,提升学历学位,或争取科研项目,从而名利双收,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辛苦又收效慢,无名又无利。有的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不多,多数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深入社会充实自己,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整体安排和激励制度。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得力的措施,促进教师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如规定硬性指标每学期要送出去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一线锻炼,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规定在三年内一定要有一个学期不担课,专门到业务部门考察学习等。把这种做法形成一个制度,坚持几年,一定会有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校企(单位)合作项目,搭建教师进入企业和社会的平台

南洋理工学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长年与企业有项目合作的,教师穿插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把企业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教学,也使教学研究的成果回馈给企业。这个过程,学生直接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操作本领,企业得到了研发的成果,教师也得到了新知识的更新,并不断站在生产和研究的前沿,实现了企业效益与教学质量的双赢。如何形成这种局面,首先是一个办学思路的转变,就是要面向企业和社会,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共谋发展,而不是闭门办学;其次,要有能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实用性人才,这可以通过到企业“挖人”,或者致力于培养这类人才来达到。怎样搭建这个平台?起步阶段要靠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的设计,抓住时机,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延续阶段,要靠专业教师的人脉关系,不断加强联系,不断拓宽新的渠道。南洋理工的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很多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关系来取得的。要培养教师的开拓精神。到企业去争取项目也不是容易的事,南洋理工的教师在争取项目时,也经历了“乞丐—传教士—双赢”的模式。我们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把人脉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力合作,锲而不舍,大力传承。

四、实施教师的校内轮岗制度,提高教师的行政能力和归属感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广泛实行校内的轮岗、兼职等做法。每一位教师都有做行政工作的义务,如到人事部门、图书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教学部门的一般管理工作等。学校没有学生处,没有专职的学生辅导员,由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各中层的岗位负责人也经常地进行工作调动。教师轮岗做行政工作,可以大大地压缩行政部门的编制,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熟悉各方面的工作,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特点,知道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辛苦,对以后工作中的理解和配合大有好处。在我们高校里,相对说,教师的人员还是较多的,有条件让一部分教师到行政部门轮岗做一些行政工作,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比到社会上去锻炼成本要低很多,效果也会特别好的。尤其是对一些担任或准备担任系、二级学院负责人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五、对教师队伍进行分类管理,发挥各自的特长

南洋理工学院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但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上,有些教师主要从事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工作,有的教师还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有的教师从事实训工作,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点,使教师的整体效益发挥到最大。我们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按三部分来分类,一类是主要从事企业社会项目或科研方面的团队,这些人可以上课少一点;第二部分主要从事理论教学方面的;第三部分是从事操作性教学或实验方面的。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让他既能拿到国家项目,又在教学方面投入较多精力,又要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是标准太高了,很难达到。分类管理,可以整合全校教师的资源条件,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为此,应制定差异性的政策,使各部分的教师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都能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报酬与奖励。教师对这三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轮换,如果经过考核,均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的,可以考虑转出教师岗位,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只进不出,进取心不够强的状况。

六、建立考评体系,科学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在考核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系比较健全,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简单粗糙,甚至严重缺失。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要求,职称评定中看重的是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往往成了弱项。所以,应明确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制定切实可行、各有特点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办好应用性大学,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财,张晓梅.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4

2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危机事件多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多由传染性疾病引起,在初期不易被人发现,一旦爆发,则会导致校园传播面广、危害性大。(2)治安安全类危机事件。比如学生寝室被盗、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殴打等突发危机事件。(3)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危机事件。(4)学校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危机事件。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学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追求民主,富于激情,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易于被很多敌对分子恶意散布的谣言所利用,导致高校政治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每年就业的压力剧增,在平时的学习中又还有考试、恋爱、贫富差距、升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心理矛盾、心理压抑等问题。这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学校的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宿舍、教学质量等方面疏于管理,以致引发学生的不满,却也不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没有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第四,应急机制还不完善。突发危机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判断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下寝室,进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征兆,若有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注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家庭贫困等“重点学生”。而当学生的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要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通过观察现场情况,了解事发的原因,判断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进一步的危机决策方案有个准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对学生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也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

3.2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果断决策能力

果断的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迅速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是提高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管理中较重要的一个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现场可以准确的提炼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在突发事件的慌乱场面,必须克服从众的心理、避免依赖性,无主见,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强的自信心。当然,我们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追求十全十美的措施并不太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事件的大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能成为“危机之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首先,你要将事情的经过与学校的保卫处、与后勤部门、公安、法律援助等部门进行沟通。其次,与受害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因本次的危机事件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阴影。要尽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去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服务。第三,加强与学校上级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解决的进度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也能得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协助。第四,积极让政府、社会、媒体等力量参与到危机事件的解决中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4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篇5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会读、会想、会讲、会问等。

会读就是看书看课文,精读、细看,深入理解,能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读书前,我通常出示提纲或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看,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看,哪些地方可略看。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接近目标。看书时要注意将关键疑难处勾划出来,并及时独立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录下来。

会想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上要让学生多动脑,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使他们动脑,使所有学生都去积极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的学生,可先让他们起来回答,再提示激疑,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根据需要提供一些现象或实例来帮助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58-01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育效能的提高。《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那么,作为民主师生关系创建者的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一、遵循平等交往的原则,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往往老师不常注意的小事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我经常要求自己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蹲下来这个简单的动作提醒我:孩子与你是平等的,不要让孩子与你说话时要抬头仰视。教师蹲下来不仅能给孩子视觉上的平等,更能给孩子心理上的平等。教师从站着到蹲下,不仅仅是简单的姿势变换,它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热爱。

记得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做客时,我不小心踩了洪孜凯小朋友的脚,正好当时有一组小朋友成争执,我就没来得及向他道歉,就去处那组小朋友的纠纷。看到姿凌和心凌在大声吵架时,我本想“严肃说教”的,但转念一想,我这样 “大声训斥”的语气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慌、抵触心理,孩子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心态下,很难与我沟通和交流。于是,我用轻言细语与幼儿对话,告诉他刚才的行为,让他想想这样对不对?为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没有精神压力,很容易和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游戏结束后,洪改凯走过来说:“吴老师,你刚才踩我的脚了”。我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听后脸露出满意地一笑,说“没关系,我原谅你了,我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

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一些事情上,有时也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如,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作用,让孩子和我一起整理班级,美化班级环境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获得成功感,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二、关心、热爱孩子,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爱心、好感和期望对孩子影响的深远意义。《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的学习各种技能,教师在活动中随时、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当我看见区角活动中王桢林在认真地自制拼图,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纸,并在纸的中间画了一只小鸟,接着,他又找来剪刀想把拼图剪成7块,当时我真的很想提示他要把画面画大,然而我却打消了干预的念头,心想:我还是先尊重他的意愿,等他发现后需要帮助时我再引导他。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果然由于他剪的7块拼图大小不均,加上画面又小,集中在中间几块,旁边几块拼图没有颜色、没有图案,拼来拼去都不能拼完整,只见他摸了摸脑袋,呆呆地坐在那里。这时我才以“玩伴”的身份去加以引导,我找来几副买来的拼图,让他自己去进行比较。“你做的拼图与买来的拼图有什么不同?”并协助他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使他明白画面丰富,色彩鲜艳的拼图容易拼:而构图单调、画面小的拼图难拼。由于我与幼儿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热爱,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篇7

作者简介:邓东华(1965-),男,四川绵阳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副教授;吴顺富(196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程学院后勤集团水电管理中心经理,高级技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Z20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2-02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的责任,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率先垂范。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既要遵循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般原则,还要在节约文化的传播、具备节约理念和行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在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前学校能源利用基本状况

南京工程学院主要耗能形式为电能、热电厂蒸汽和天然气。电能是学校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在学校能源消费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空调系统、热水供应、办公设备、照明、电梯、二次供水等方面。在学校全年能耗中学生公寓热水供应所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相当比例,而热水供应系统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前主要是由电热锅炉、热电厂蒸汽和燃油燃气锅炉加热产生,损耗大、效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成为制约学校节能降耗工作的瓶颈,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的引入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猛。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用能状况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服务并保证节能量或节能率,用能单位保证以节能效益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利润的能源效率改进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业务方式。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入这一模式,出台了相应的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并于2010年8月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旨在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加以大力推广。

南京工程学院的用能系统较为复杂,用能规模比较大,且用能系统新老结合,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量较大,个别设备老化较为严重。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后勤服务,由于能源专业技术和专业节能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尤其是办学资金不足,投入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有限,都是学校进一步搞好节能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此经学校相关部门的调研论证,决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推动学校节能工作,从而为创建节约型高校奠定基础。

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基本方案及优点

合同能源管理类型通常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这三种类型各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现状,决定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该方式是将学校公寓热水供应系统采用用能整体打包,运用能源系统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节能改造,提升整个用能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了确保本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获得预期的节能效果,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厂家、学校和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并在合同签订前与能源管理公司方开展了详细的项目方案研讨工作,制订了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实施方案,具体包括:

1.论证项目节能技改方案,评估项目节能潜力

合同签订前,学校要求能源管理公司做出合同期内将实施的主要节能技改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节能潜力进行了评估,确保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

2.界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范围

即项目边界条件,并对项目界定范围内的主要耗能设备,包括学校电锅炉以及换热器及其附属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项目界定范围内的各主要耗能设备、能量输运系统以及用能末端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保养与维修等仍由能源公司方负责,学校具有建议和监督管理权;合同期内实施的所有节能技术改造,必需在改造前出具详尽的改造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并报学校审核、批准和备案;合同期满后,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所投资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将全部归属学校。

3.确定项目能耗基准条件

为简化操作,忽视一些对项目能耗影响较小的因素,确定基准年度的学校公寓热水温度与供应时间、设备老化和自然天气条件的基准条件。当合同年度内,这些条件与基准条件相比,发生较大的改变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并约定了相应的修正方法。节能改造项目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全额投资、全权运作,并对节能改造的效果负责,学校无需承担相应风险。

4.确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分享原则和项目合同期限

为了避免合同期内每实施一单项节能技改项目,合同双方需进行烦琐的节能量测算与确认工作,同时确保学校方不承担任何风险,确定按项目合同年度核算收入总金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按照能源管理公司对项目的实际投入改造费用,对学校实际年平均用水量,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合理的收益等因素,经论证最终确定合同年限,这样,既简化了操作,又保证了学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收益。学校在无需太多投入的情况下,从项目启动起即可节省节能改造、能源消耗等费用支出,并且在合同期满后还可得到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所投入的节能设备,继续享受项目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节能收益。

5.确定项目结算方法

合同年度内对项目界定范围内消耗的水和电分别装表计量,由能源管理公司按表付费。学校则按照合同年度的合同价格支付能源管理有限公司费用。每合同年度末,合同双方根据约定的修正原则对该年度的能耗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的结果进行年度总核算。

6.明确项目管理方法

该项目运行维护由能源管理公司负责,学校派相关部门配合该系统的日常管理并协调与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学校省却对界定范围内能耗设备的节能管理。相对于自主聘请节能专家设计节能方案、采购节能设备、督导施工、聘用工程师操作维护、自行运营,合同能源托管不但避免了学校自主进行节能改造和管理带来的繁冗工作,还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且更便于学校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可快速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水平。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通过其专家团队,综合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稳定高效的节能设备进行项目整体运作,相对于学校自行寻找节能设备,分期分散进行单一节能技术改造,托管之后不但可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而且使学校能源利用整体水平提高,节能收益更有保障。

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成效

2010年5月,南京工程学院和能源管理公司正式签订了《学生宿舍热水供应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用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全面取代原供热系统。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从安全管理角度,因水、电系统分离,解决了传统电热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寒冷季节无需电辅助加热器,系统运行节能、高效、安全、可靠。

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学校基于热水供应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启动后,能源管理公司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在加强管理节能的基础上,先后已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改,组织实施了“空气源热泵系统改造”、“IC卡计量设备更换”及“IC卡计量系统升级改造”、“局部热水管路系统改造”等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试运行开始至今,系统运行稳定,节能效果良好。如东区8000学生的热供水系统改造前电热锅炉总功率近2400kw,改造后空气源热泵系统总功率为398kw,在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节约电能50%以上。

五、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对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的实践表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不但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深入挖掘学校的节能潜力,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切实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节能收益。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借助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节能技术,全面实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和深度的专业节能管理,在享受到专业化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学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加强能源消耗计量与控制,正确评估学校能源系统的现状及节能潜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8

开展招投标效能监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招投标管理效能监察开展的目的在于全面调查了解企业在开展采购招标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发现和纠正招标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规范招标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招标工作管理制度;查处企业相关人员在招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提出整改建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管理法规和规定:促进对企业招标活动实施全程监督,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监察的主要内容

企业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工作的法规、规定情况及招标活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标准备阶段的监察内容、开标、评标阶段的监察内容、决策及合同签订、执行阶段的监察内容及其他监察内容。招投标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前期工作是报建和招标投标管理,中期工作是合同和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管理,包括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审查变更签证,做好跟踪调查等,后期工作是监督合同和项目结算,清理拖欠资金等工作。这样才能形成既抓前期管理,又抓中后期的跟踪服务,形成招投标工作闭合的管理体系。有效堵住企业招投标过程中的漏洞,避免企业财产流失。

三、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力度

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效能监察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效益、效率、质量、安全等实际问题,建立权责明确、程序科学、规范具体、标本兼治的效能监察体系人手,不断完善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新机制。

1 建立健全效能监察工作体制。为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建立企业行政主要领导是效能监察工作第一责任人,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各专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企业应该成立由纪委监察部门牵头、营销、财务、审计部门共同参与的效能监察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效能监察,指导和检查各单位工作,并明确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职责。

2 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企业进行招投标工作应由纪委监察部门全过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在账务清理方面,为保证企业的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监督清产核资人员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对现金、银行账户、在建工程、存货、内部资金往来等科目基本财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在资产清查中把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统计核对。保证企业做到账实相符,使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四、严格履行监察职能,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抓出成效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因此,为了对企业负责,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就要严格履行监察职能,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抓出成效。随着效能监察的普及和不断深入,效能监察工作范围逐渐延伸到企业的职能部室,甚至车间班组:在工作对象上由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在工作方式上,由事后监察向事前事中监督延伸。一是直接参与。监察部门要负责全过程的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反馈、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定期督察。监察部门对立项单位实施一季一分析,半年一小结,年底一总结。并要建章立制,注重制度的落实。三是进行“会诊”。对在开展效能监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措施的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解决问题。

篇9

中途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检的意义

通过建立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本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该技能抽查标准以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为宗旨,建立教师的教学标准、学生的检验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操作标准,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统一的职业操作规范,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操作水平,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完整、优质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目前存在的问题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数控、会计、动漫3个专业类的08级在籍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抽查,按10%的比例,共随机抽查了50所高职院校1608名学生。其中会计类抽检情况为:会计类抽检专业为财务管理专业(代码620201)、会计专业(代码620203)、会计电算化专业(代码620204)、会计与审计专业(代码620206)、审计实务专业(代码620207)。应参加技能抽查学校42所,实际参加抽查学校42所。应参加技能抽查学生1009人,实际参加技能抽查的学生996人,参考率98.7%。实际参考学生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779人,合格率78.2%。到2014年会计专业都一直未被抽检过了,估计今年会计被抽中的可能性特别大。

技能抽查的实施对检查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参加此项技能抽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比如抽检是针对高职院校大三的在籍学生,大三学生基本上处于待实习状态,在校课程很少,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再者,技能抽考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抽考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手工会计又包括电算会计。其中:会计手工操作技能模块包含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装订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会计电算操作技能模块包含账套的初始化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生成与输出、账簿的查询与输出、账套的备份、财务分析和Excel在财务中的运用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抽查要求是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最后会计技能抽检的方式是由湖南省教育厅相关组织机构组织抽考,由组考机构组织被测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被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抽检的随机性很强,有时间限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

基于这些实际困难,技能抽检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老师

为了技能抽检,指导老师根据抽检规程和精神共同研究训练项目内容和训练指导方法。在研究抽检规则的基础上,经过大家讨论协商,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步骤,同时根据学生的训练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想法是好的,但困难也是实在的。电算由于受机房和软件限制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抽检前培训我们发现涉及到的购销存供应链模块时,学生回答的都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的课程中从未接触过,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师资相对匮乏,所以培训前我们只能让学生自己摸索,也没有邀请系统的专业培训老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影响到学生考试时的成绩。

(二)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紧跟抽检要求

技能抽检是专业的风向标,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知识与要求,而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没有紧跟技能大赛的要求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像这次电算的供应链模块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过,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必须从头开始自己摸索,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手工会计中涉及到很多关于税的具体业务,平时的税务课程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考试时不会算做不出速度慢,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三)专业培训不够扎实

本次技能抽检的辅导教师本身平时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虽然辅导老师在完成了日常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扑在训练学生工作上,即使是节假日也没休息,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培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扎实的现象。

(四)缺乏与其他学校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010年的抽检给省内的很多学校提了个醒,就是要注意校际间信息沟通交流工作,今年很多学校之间都开展了交流活动,都在争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我校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开展此类活动,对抽检对手缺乏了解也成为我们比赛的一个短板。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改进建议及措施

篇10

一、从社会服务功能内涵上看对高职教师的特殊要求

各地高职院校通过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深入研究,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内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技术服务。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三是培训服务。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项目。四是文化服务。高职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五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

针对构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方面,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方面,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教师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社会服务能力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所有活动,如果高职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高职院校必将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所有方面,都必须主动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要求。所以说,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社会服务要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适应社会服务上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高职教师师资力量先天发育不足――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在教学上自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服务社会了。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虽然教育主管单位提出把高职院校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增加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作为提升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一个途经。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很多教师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负担很重,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常常是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往往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与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去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认为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特别是,学校也缺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激发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要求,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对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未做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都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而是关起门来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未能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

1.增强教师主动参加实践的意识和紧迫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教师的角度说,实践教学技能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专业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又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相对高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校企合作深入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应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工作放在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素质。在理论方面上,可以组织教师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在实践方面上,可以通过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参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方针,更好的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增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和紧迫感。

2.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以企业为依托尽快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的理想场所。在学院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参加新上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升和维护原有专业实训室;积极开展实训中的新实验、新项目、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以求在校内实践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要引进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工巧匠,达到在校内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能力和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

为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加强各专业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实践培训的机会,有利于其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丰富教学内容,搜集教学素材,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方式,提高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