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09:5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的过程,特别是针对高中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之前我们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只是交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定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凭记忆去运用知识,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需要考虑各个阶段学生不同的掌握能力与理解能力,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编排出来,而只是给出一个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全面系统的深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比如使用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从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克服学生的被动思维,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展示知识的发生、演变过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探索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知识,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比如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常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非凡的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精髓与核心,因为学会一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掌握一个单独的知识更重要。对于思想方法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联系各项知识的间接纽带,这个方法虽然比较抽象概括,但是它却比知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实践,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注重对于实践的指导,当前的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与现实高度,以便学习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要多交流、多学习,总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猜想”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往往可以省下很多的时间,同时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注重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改变对数学严谨、呆板的印象,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语言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一个人无论专业知识学得再好,当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知识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可以说是数学天才,但是他的表达能力却不是很好,这就造成了他的很多思想没有被学习到,对于数学界来说是个遗憾。当今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许多事物都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比如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是三角形符号,而在代数中则是指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4、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评判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劣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或者他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美术是视觉的语言,是以形态、色彩、构图和机理来表达人们内心独特的客观世界或主观思想的交流方式,较普通的语言文字更具有心灵碰撞的震撼。艺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会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细腻的情感和更独特的创造力,能够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涉猎众多领域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认知与理解,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品质[1],它是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整体构思,以及所表达的作者审美能力、绘画及观察能力和生活态度的综合体现。美术课堂对于未步入社会的初中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是学生接触艺术世界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美术课堂中所运用的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美术课堂运用方法的分析,探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2]。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二)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3]。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一)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二)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
三、结语
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初中时期,教师通过美术课堂对初中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养尤为重要。艺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带领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青,王利.文化艺术素养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J].魅力中国,2010(8).
[2]燕军.通过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8):118-119.
[3]吴莉莉.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2011(8).
[4]孟晓凤,谢笑添.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149-150.
强调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是书本世界中的人。学生的许多直接经验、感受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所以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世界所服务的课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中要与生活相联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善于动脑、抓住契机,就一定会发现许多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相联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进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语言描述、直观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各种方法与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计算机病毒防治》一节可以这样引入:今天,本城发生一起离奇的盗窃案,主人公小刚中午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少了10000元钱,但这张卡一直在小刚身边没有离开过,而且小刚本人也从未到任何一家银行去取过钱,只是昨天在网络上买书时,网上支付了50元。请你做一回福尔摩斯,想一想钱是怎么被盗的。这种利用生活中常见偷窃案件描述的形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将学生们引入到学习的主题中去。真实情境引入的最大优点就是学生们能迅速体会并深入到该情境,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借用生活中的原理来解释信息技术中的理论原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生活需求,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需要。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资源管理器的原理,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让你从抽屉中一大堆物品中找到感冒药,恐怕很难快速找到。如果我把一大堆物品分类保存在不同贴有标签的盒子中,你可以快速找到。怎么找呢?到贴有药品标签的盒子中去找。通过“物品的分类存放”这种生活经验来比喻资源管理器如何将计算机资源分类存放管理的原理,形象生动,有生活中的经验作为依托和帮助,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资源管理器的原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颇为伤脑筋的这部分内容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生活经验的积累不仅能让教师变得聪明,而且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生活化的评价考核机制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区别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价,要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要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评价的形式应以学生评价为主,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调控评价过程。
四、教学手段、教学地点也可以与生活中的场景多联系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上课地点几乎无一例外在机房,这样有时会使学生的思维局限或固化。如果我们能适时将课堂搬到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就会收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PPT知识时,制作有关科学试验的小报告,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方案一:教师提供文字、图片素材,或者学生自己到网上去寻找素材,全程在机房完成。方案二:教师和科学课老师配合,把学生带到科学试验室,让学生动手体验试验的过程,并记录试验数据。学生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按下快门亲自动手试验的精彩瞬间,把自己采集到的图片或写作的文字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会别有一番情趣。亲临生活现场会使学生对幻灯片制作印象更深刻,内容也随之丰富,激发学生无限的创作热情。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生本位,砍掉学科的繁难偏旧内容,让生活融入课堂。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中能积极发现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部分并且予以正确的利用,必将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生活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川流不息,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真正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美术鉴赏》课程的的意义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艺术浓郁的情感性可以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使人身心愉悦,但同时艺术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抽象性又使人在欣赏时无法畅快淋漓地把握,人必须在掌握一定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这种审美才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才能让人了解和领悟艺术的深层意蕴,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满足。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美术鉴赏》,侧重必然要求参与式的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鉴赏过程要经历三个层面,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在艺术语言层的欣赏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艺术的鉴赏语言,比如欣赏绘画,就必须对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语言有所了解;欣赏音乐,就要对它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语言有所了解等。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教师以讲授为主,就很容易枯燥,我们不妨打破书本上教学内容的限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同样,在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上也是如此。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在欣赏时却完全可能交叉,甚至统一。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启多种感官欣赏
与艺术作品对话,只有充分敞开,才能充分接纳,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对作品的欣赏。那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就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之与作品“碰撞”,从而发掘出作品最丰富的内涵。比如,欣赏托赛利的小夜曲,学生很容易听出了“优美”的感觉,但这是一种表层的情绪体验,不应满足,还要继续引导,开启他们的联想功能。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早晨、下午还是晚上?雨天还是晴天?周围幽静吗,为什么?这样,学生进入了情境,激发了进一步倾听的欲望。当学生推想这个音乐描写的形象可能是早上(因为有鸟鸣),也有可能是雨后(下雨时鸟不可能出来),像在山中(周围非常幽静)等等,就可以启发他们开启多种感官进行欣赏。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可以嗅(嗅到清晨的清新空气)、感(静)、甚至看(画面感)。
充分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项功能的复合欣赏,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同时激活了他们以往的艺术积累、人生阅历,心灵渐渐敞开,更加细腻、丰富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迅速理解艺术语言,而且为他们开始与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做好内在的准备。
2、善用类比,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文艺理论的教学,一直是难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理论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而得,则理论的学习就有趣多了,知识掌握得也牢靠。比如,在讲音乐欣赏时,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我举了其中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实际上就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及古典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都进行了对比。我先放了三位大师的三首曲子的片断,然后问学生,假如有一群蚂蚁爬过,三位大师中,谁会说:“慢点,别着急,哦,好,从这边过。”谁会说:“咦,看你往哪边跑,哈哈,再来一下,对,有创意!”而谁会坐在蚂蚁爬过的地方思考,并要它们继续奋斗?当学生欣赏后,被问题激发了思考,于是不难指出第一个大师是巴赫,第二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我就进一步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并把知识点融在推理中记忆,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这些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
用类比的方法,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看书,领会艺术语言,作出相应的判断,是学习理论的捷径。因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在解读艺术语言,理解艺术形象,领悟艺术意蕴时,教师可以转换思维,寻找切入点,不一定直接点题讲述,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避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
在文艺鉴赏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情感性和多义性无时无处不在,因此造成鉴赏的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强求一律,势必违反艺术的规律,但如果放任自流,又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鉴赏的具体情况出发,甚至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出发,巧妙地引导他们思考,进一步把艺术鉴赏推向深入,乃至达到融美育、智育、德育教育等于一体的境界。
1、鼓励学生表达感受、见解、质疑,使之深入探究
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对具体作品的独立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热情地参与进这一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甚至质疑,使之深入探究。学生在问与答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逐渐提高能力。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开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先放音乐,再让学生畅谈感受,肯定每位同学感受的合理性。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听完‘抗婚’一段,我已经没有心情再听最后的‘化蝶’了,心中注满了悲伤和沉重,已经感受不到最后一段音乐的美好;同时,从故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也讲完了,所以,最后的‘化蝶’部分是不是多余了?”这个学生的感受很“另类”,但很合理。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感受有其合理性,并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们回答。大家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化蝶’给人以希望,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否则作品岂不是太灰色了,令人绝望。我随即结合这个问题,深入剖析相关的文艺理论,指出:‘化蝶’的存在是因为《梁祝》采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属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中的再现部;而且,它也与展开部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刚愈显其刚,柔愈显其柔,进一步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这样一分析,对这一作品的鉴赏又加深了。同时,我又说明,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要采用这一结构,在处理上允许体现不同的风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多次艺术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鉴赏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解放思想,善于质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引言
俄国音乐家谢洛夫曾说过“声乐的表现力是无穷尽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向学生们讲授声乐基础知识、曲目内涵、创作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朴实无华、变化莫测、富有弹性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演表达自我情感、思想、内涵的能力,进而在促进学生们身心融入音乐世界的同时,提升学生们“借音乐之魅力、展自身之才华”的能力和水准。
二、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对艺术素质与表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轻艺,表演能力与真实水平“两张皮”
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曾说过:“在奏乐前,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用什么样的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的理念;用什么样的音响去抒发什么样的情感;用什么样的技法去制造什么样的音响”。由此可见,教师不仅应加强对学生声乐技巧、基础内容的讲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精确运用各种声乐表达技巧,流畅表达声乐作品思想和情感内涵的水准。
但是,很多高职声乐教师只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出现头脑一片空白、脸部表情僵硬、身体颤抖等现象,以致于无法向观众展现自己原有的声乐水平。此外,教师常常为了谋求声乐技巧的高标准、高水平,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这种缺乏坚实艺术底蕴的声乐培训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演唱诸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花非花》等曲目时,因缺乏真情实感而导致了自己的演唱苍白无力,而打动观众更是无稽之谈。
(二)盲目求划一,忽略学生主体性
声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开展歌唱能力训练的有效措施。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乐器是人的声带,其演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外在感觉协调性的优劣。由此可见,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从而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化。
然而,在实际的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整体的统一性、规范性,通常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授课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声色、音质、音律的考察。这种过于求同划一的声乐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与当代高职生张扬个性的青春发展特征相违背。进而导致了声乐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三、 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对艺术素质与表演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
(一)“技”“艺”并举,提升表演能力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曾说过:“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由此可见,教师在强化学生们声乐技巧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们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表演,才能真正做到生动、真实地传达与再现音乐内涵,感化听众。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们这种“二度创作”的演唱训练,从而促使其在声乐表演中切实做到“有感而发”、完美演绎曲目的精华与内蕴。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器乐、舞蹈等音乐表演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例如:举办小型演唱会、歌唱比赛、乐器演奏竞赛等,锻炼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表演能力。并且在纠正学生发音、体态语言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频率,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技”“艺”并举的授课方式,促使学生们将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运用到演唱实践中。
(二)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发展
曾说过:“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高职声乐教学面对的是声音、体态、声乐素养各不相同的学生群体。因此,高职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声音条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是集复杂性、独特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虽然众人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但由于性别的差异、声带及共鸣腔体的差异而导致了各具特色的音色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声部。
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保持学生整体教学进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声部的个体化差异,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演唱《踏雪寻梅》《浏阳河》《大海啊,故乡》等曲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虽然每个人的统一声区是相同的,但要使每个人达到声区统一的方法就不一定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们声域、音质、声色等不同特点,为其选取不同的演唱曲目、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从而促进学生们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改变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四、 结语
古人云:“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由此可见,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逐步增强对学生们艺术素养与表演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在“技”“艺”并举的声乐教学中感受声乐的感染力、震撼力。进而促使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情感与声乐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情带声、声情交融”的声乐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懿颖.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J]. 中国
音乐教育,2009,(03)
[2]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 安徽文学(下
半月),2008,(04)
[3]郑璐.关于高职声乐表演专业案例教学的设计[J]. 职教论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Information Quality
Wang Wei
(The Library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21)
Abstract:Train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jobs in the universiti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have an conclusion that university libr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undergraduate;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role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重要资源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信息理念,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大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质下的定义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可见,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取得的,而87.5%则来自于工作实践。所以,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高低决定了其学习知识和获取的信息能力。
一般而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应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信息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嗅觉程度及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信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大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18-23岁可以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这一阶段都是在高校中度过,而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教室和图书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资源的重要基地,它肩负着传播新资讯、新信息的重要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应用,高校图书馆可提供给读者的服务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从单纯的纸本到以纸本为基础,电子数据库为补充的全面馆藏;以单纯的纸本期刊和图书资源到以纸本和电子期刊、图书共存,附加以会议文献、报纸及专利文献的在线阅读及下载,资源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们可选择的文献种类越来越齐全。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馆是大学生得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提升人文素养的知识宝库,为大学生从事知识创新及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后备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殊的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基地
在各个高校,图书馆普遍会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即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主要教授检索方法和技能的工具性质的课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是在老师的演示和引导下,在理论讲授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学生有意识、主动的在相应数据库查找所需资料、并通过对比分析剔除无用信息、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课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自觉性、注意力、判断力、洞察力和捕捉力;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的认知力、获取力、处理力和利用力等。也可以使大学生树立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规避知识产权的意识;最终培养大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2.高校图书馆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必需的教育人才
要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自身具备较高信息素质的教育人才。图书馆通过经常性的对文献检索课教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派送教师参加各类数据库推介会、教师内部交流、优秀教师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等方式,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方面形成体系。比如在为学生讲授某一具体的检索课题时,教师通过同一课题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检索,或者同一数据库中不同检索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捕捉获取信息的信息意识能力。对于检索出的结果,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下载频次,使学生看到文献的结果可以从相关度、发表时间、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等方面输出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筛选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等。教师在讲授文献传递时,可以通过具体数据库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传播利用信息资源要注重规避知识产权,因为信息产品的利用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比如以学习和科研为目的的公益机构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在做全文传递时,不允许请求内容超过文献的三分之一(无论是页码和篇数),不允许无限下载,也不利用纯电子版的资源进行原文传递服务等,教师通过数据库具体举措的介绍,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获取实践中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也让他们知道作为未来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尊重知识产权也是保护自己以后的自身利益。此外,图书馆应注重激发老师的个性教学,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使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教育成为可能
高校图书馆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方面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新生入馆培训和图书馆主页的培训使学生熟悉主页的布局,熟悉纸本资源的馆藏分布以及电子资源的种类,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源,认识这个信息资源的宝库,为其合理有效的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日常数据库培训使学生熟悉各个数据库,并迅速掌握数据库的检索使用方法,逐步具备检索能力;通过预约培训,适时的解决学生们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完善他们的检索能力,改善对比分析信息的能力,并提高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拓展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熟悉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掌握信息分析和信息吸收方法。图书馆通过以文献检索课教学为主,以教师培训、新生入馆培训、图书馆主页的培训、日常培训、预约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各类相关培训为补充,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校的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具备利用各类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等,最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极为重要,是学生们进入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和基础。而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殊性的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蔡轶娜,张颖,马永娟等.浅谈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6):55-5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5-03
【作者简介】皇甫立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庸俗文化的相关元素刺激着高中学生的感官,混杂于网络、动漫、游戏、通俗读物、广告等庸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斥于高中学生的生活,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对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认识审美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导致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学校审美教育的严重缺位以及高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造成了高中学生审美取向的混乱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高中学校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加大了审美教育力度。我国也愈来愈重视普通高中的审美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逐步由自发走向自主、感性走向理性,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非常需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正确的引导,非常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审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省淮阴中学立足高中生审美素养的现实基础,面向审美素养的培育目标,围绕校内外资源,开发、转化、运用所需要的各类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系统内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构建了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课堂以及有利于生活和谐融通的,并逐级推进的审美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
一、基本观点
对于“审美素养”的定义,目前美学界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和结构划分。我们尝试将“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自然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物态、社会生活、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审美创造行为四大维度。
我们把项目课题界定为“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高中审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侧重审美素养的培育。它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
(2)审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审美教学的本原目的和根本任务,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进而美化生活,提高现实的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
(3)审美教学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既区别于为升学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又区别于以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宏大愿景。
(4)美育不是智育、德育、体育的附庸,它只是学校完整教育之一端,是一种既独立于其他“育”之外,又与其他“育”有密切关联的教育。
(5)审美教育的全民化应当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
(6)审美教育必须摒弃功利意识,严格遵循规律,扎实循序渐进。
二、项目内容
1.研究高中生审美素养现状与发展需求。
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在λ们审美素养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学校与相关高校、专家合作,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为基本单位,通过抽取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为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研制出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深入探究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学校美育重建和社会美育发展的沟通机制,体现“重构”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生态。
开发、开设“高中美学课程”,整合、重组与提升已有的艺术课程;吸收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审美必修或选修校本课程,如戏剧(含地方戏剧)、表演、设计、篆刻、陶艺、摄影、创意表达等;加强非艺术课程审美要素的发掘与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学科完善的课程美育方案和实施细则,引领非艺术课程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如“数学+科学+工程+艺术”等新型跨学科审美课程;探究、设置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性的审美教育课程,形成高中三年系列的、整体的、不同门类且逐级提升的审美课程群。
3.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堂生态。
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不仅是艺术课程及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其他所有课程及其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追求“教学美”的课堂教学,促进各学科美育渗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加大对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如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交叉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以及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本项目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4.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活生态。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审美生活的环境生态。譬如,改造或重建艺术教室、创意表达场所等审美环境,实践以“美”为核心的班级生活,开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活动及平台,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建与改革原有的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等。
5.研究c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评价。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有序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评价,为审美素养培育评价的生态重建提供方向和标准。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的定量、定性测评,非艺术课程、课堂的美育目标达成评价,美学课程的达标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学生审美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实施。
6.建设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配套项目。
成立“审美素养研究中心”,选聘专职或兼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建设一支胜任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指导;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为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创设培养和升学的“高端平台”或“绿色通道”;改建、扩建学校艺术楼,设置更多更先进的艺术功能教室,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以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校外美育基地;自筹建设一个配套的校内“美育课程基地”,引领艺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以上六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反映。
三、项目实验成果
本项目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探索,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高中生群体的审美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强化对高中生审美基本素养的培育实践,积累更多审美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性经验,重新建立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引领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果明显。
1.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热爱自然生态,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幸福人生。
2.学生艺术素养较为突出。
学生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展演或评优活动,均赢得高度评价或奖项;学校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节。
新课标中强调,随着美术广泛而深度与社会生活融合,教师应发挥学科育人优势,体现美术教学价值[1]。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因受关注度不足、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等影响,难以体现出自身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只有关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使鉴赏课具有时代性、有效性以及创新性,才能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助力高中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等协调发展,为他们的个性成长奠基。
一、美术鉴赏中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鉴赏课教学效率为了响应新教育理念的育人要求,构建高效鉴赏课堂,教师应当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只有认识到以往鉴赏课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较低的问题,重视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增强对班级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了解,才能使课堂施教更具适宜性、实效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其参与课堂活动,展开欣赏、观察、分析、类比等,使其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差异性。从而促进高中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西方美术作品的了解。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较为关键且特殊的身心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变得愈发强烈,应提升美育教育的效率,关注鉴赏课堂,使学生获取多样化的文化知识,在艺术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而开阔他们的知识视域,使其具有综合学习意识。助力高中生的认知升级,使其透过艺术作品这一特殊载体,感受不同国家文化、艺术家的发展历程与内心情感。在增强美育教育有效性的同时,渗透情感、德育以及人文教育,让美育与智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识图能力、审美意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2]。应引入分层教学,展开对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引导,使其展开美术探究性学习。让鉴赏课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迈向高校继续深造学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他们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
二、美术鉴赏中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授课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培养图像识读能力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构建生动、趣味性课堂。因此,可引入情境教学法,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辅助工作的应用,为学生打造智慧课堂。同时,需避免单纯向学生传授鉴赏技巧,应使其自主观察,让他们具有分析意识,获取图像中的有效信息。使其不仅能够从艺术创作中汲取美术知识,也能感受作者、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或情感。这便需要教师深研鲁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使学生更好地获取、表达自我观感,让他们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点评中,使学生具有多感官体验,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奠基。例如,在“生活蕴美,书画寄情”的教学中,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展开对《一路向北——冬日里的红》《姑苏繁华图》及《教师的阳光》等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了解国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在图像识读中分析其各自的表现特点。在创新教学中,让高中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感受画作中的色彩运用、人物造型特点以及空间布局等,使其认识形式美原则,展开对艺术创作的解析。让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美术的价值及其对生活的作用。
(二)引入创新教学,增强学生美术表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美术表现力,教师还应拥有灵活授课、创新引导的意识。美术表现作为视觉能力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在以往的教学中易被教师忽视。很多教师习惯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鉴赏课教学,造成美术表现与艺术欣赏的相互分离。例如,在“人民形象,时代风”的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讲述画作诞生的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履历及其作品的主要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性学习。这不仅易导致高中生对美术欣赏不感兴趣,也有碍于他们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将美术表现与欣赏教学紧密结合,在对名家、大师的画作赏析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关键知识、进行学习积累,使其关注作者的创作过程,具有美术绘画尝试、展开艺术创作的意识。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中,使他们解读美术语言。比如,在中西绘画特点比较教学中,以中西名家作品的赏析为主,让学生走进莫奈、伦勃朗以及高更,认识林风眠、吴冠中、李可染等国内著名的画家,使他们在鉴赏中形成构图与造型能力。
(三)促进教学对比,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意识,还应使其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生观赏艺术作品时,能够从艺术、现实的角度进行整体感知,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阐述自我理解、进行合理的评判。这就需要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继而对画作进行认真观察、细节分析与美的感知,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使其具有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以包容、开放的视角看待艺术作品,感受别样之美。从而在师生互动、见解分享中,助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让他们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避免鉴赏课过于循规蹈矩。例如,在中国传统民居与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展示不同民族的装饰图案、民居特色,在提取美术元素中,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如以蒙古包中的云纹与羊骨雕制的工艺品、北京的四合院与年画、陕西窑洞与剪纸艺术等为代表,让学生观看相关艺术表演的短视频,展开对比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与民间美术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
(四)关注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意实践为了使学生具有创意实践意识,教师还需关注因材施教问题,助力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便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美术鉴赏中形成新理解,避免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过多限制,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发现问题,优化自我表达,寻找相应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具有知识迁移能力。为此,可以在学生借鉴优秀艺术创作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使其具有艺术修养,用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式展开美术创作。例如,在现代建筑与城乡景观的欣赏教学中,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悉尼歌剧院、东京天空树、北京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建筑造型。并且以组织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家乡一些现代化建筑的特点,感受其线条、造型、空间之美,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美术感受力中,使他们具有形象思维与表现力,使其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善于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的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让他们在欣赏教学中具有创意实践能力。
二、高中生们化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方面
首先是身心健康的素养,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化学实验室里来去自如的做一些化学实验,只有平和以及情绪稳定才能为化学核心素养注入新鲜的源泉和能量;其次是化学思维的素养,学校是一个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当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场所,尤其是化学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 在学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化学逻辑思维悄然形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再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都会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 将来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教育的目标朝着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勇敢诚信和文明友善的方向去完善; 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生们未来的专业素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化学也是一门专业课程,专业素养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突出的特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分工只会越来越细致,工作的分工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才能完成各式各样的复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相信高中生们在拥有了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之后一定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未来,用化学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
三、探索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1.自我意识强化,人文价值观念匮乏。当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善恶与美丑等观念上相比于传统意义存在一定分歧与扭曲,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传统的标准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和生活比较懒散的现象,而且还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楣娣叮缓艽笠徊糠值难生在和别人在进行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我个性追求过度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和手段;目前当代高中生日益匮乏的人文价值观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民族意识淡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缺乏。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科技、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知识都在世界大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并且对很多国家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的少,生活中过度热捧所谓日韩风、欧美风,却不够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国内传统文化慢慢淡出高中生视野。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当代高中生的民族意识逐渐弱化,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很难产生相应的认同感。
3.人文常识掌握不足,缺失内在的人文素养。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应试教育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的目标非常非常的明确,而且十分的单一,那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一些专业技术的人才。由于应试教育教学目标的推动,国内很多高中教师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却不怎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试教育环境下,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灌输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精力与时间过度消耗,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素养,对相应的人文理念的感悟也非常的少。
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1.重视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语文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高中中,很多的管理人员认为语文课程的设立是没有必要的,导致很多的院校语文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的少,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语文这个课程。所以要想通过语文教育来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需要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通过语文教育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要能够让学校的管理人员、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学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善,同时还要能够对语文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扩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2.坚持“人文文化”为主线的“大语文”教学观。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基于人文文化教学,将语文教育与艺术、哲学以及历史等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树立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观念,由此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视角展开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从多方位接受人文知识。
3.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地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通过语文教学不仅仅能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健全自身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