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5 09:59: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工业现代化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强烈渴望自然个性化穿衣状态,渴望追求高品味有文化气息的穿衣哲学,因此服饰传统工艺的这种独特的生态的装饰手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服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为现代服装与服饰所借鉴,成为当今的服装服饰设计领域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服饰手工艺的生态价值

古往今来,由于“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服饰手工艺中,手工艺与自然物质材料的长期接触中形成物我不二的生态关系和崇尚自然的观念。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是人类生态性劳动活动,它强调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依靠手工进行制作,形成“工具在手,工力在身”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它靠体力和技巧创造制作优秀的服饰,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具有投入资金少,能源消耗少,污染小,规模小,灵活机动等特点,而且还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因此服饰手工艺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合理性,在与大自然广博磨合中生成,它天生就蕴含着和谐与协调之魅力。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从种植棉花,到植桑养蚕,到织布染色,到剪裁缝制,到刺绣盘扣,到百纳绣鞋,无一不是用手来完成的,这些都依存于自然的生态关系,材料取之于自然,染料提炼于植物、刺绣、织布、缝制等工艺都依赖于手工,这种原始的生态是现代人所追求传统服饰手工艺生态价值是一个整体自然系统,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包括人的观念的生态价值,以适用为本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服饰手工艺制作中,简朴惜物的美德是生态价值重要的内容,如中国特有的千层鞋底,就是将破旧的衣服和碎布集中起来,一层一层的糊粘起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材尽其能,发挥衣服的再生作用。在物质富裕的今天,提倡这种造物,用物,惜物的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有益于传统服饰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

(二)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服饰手工艺是服饰文化之一,也是造物文化之一,是人类用艺术的方式造物的文化。人类的服饰手工艺,从最初的生活需要、装饰需要,到精神需要,服饰手工艺对于确定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服饰史上主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一直受到研究。首先,服饰手工艺是依附于服装和饰品最终以产品物化形态表现,无论是刺绣、印染、织布等,都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以隐喻和象征为本质,以造型和技艺为手段,以身口相传为延续,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服饰生产和生活文化特征,反映服饰文化文明状况和发展脉络,是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服饰文明发展的历史进步和发展规律提供具有多样化的文化的直观性和原始性素材。其次,服饰手工艺是生存文化基础,更是生活文化的再现,它为人们服饰提供最基本的穿着,而且超越生存,创造人类丰富的生活文化,如生活方式、生活乐趣、生活寄托等,正是这种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文化,造就服饰手工艺的精美的艺术风采,浓缩悠久文化历史精髓。正像社会学家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从当代国际服饰品牌角度来看,中国品牌要想在世界服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对服饰手工艺文化研究和挖掘,吸取和借鉴,正是提升品牌产品文化价值,深化品牌企业文化内涵,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最重要途径,对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创造价值

从石器时代,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创造,为生存,为生活而制造一切所需要的产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用手创造出的物化的劳动的艺术产品,它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创造力的体现。服饰手工艺以手为媒介进行创造,这种创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或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服饰手艺人不仅体现创造的成果,更注重创造的过程,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在的智慧,发挥手工艺制作的潜力,实现和确立个人自我价值,确证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人的高度自觉。从而得到一种鼓舞和满足。如当一个织女,在经过日日夜夜的尝试和研究后织出一种新颖的提花或挑花图案,创造出新的织布方法,受到人们的赞赏,这就是创造价值和创造精神的体现。传统服饰手工艺是设计与工艺融于一体的独特的创造艺术形式,手艺人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意大利设计师曾说传统手工工匠是真正的设计者,当然他不是一项机械的工作,而需要较高的悟性和技能。深厚的工艺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延续和调整的过程,用工艺来调整设计,用设计来创造新工艺流程,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传统服饰手工艺才创造如此众多辉煌的杰作。

(四)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情感价值

“手随心动”一词经典地概括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特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在心与手的交流和互动下的情感的产物。卢梭在《爱弥儿》写到:“人在干活时心到手到,一切都会各得其所,各个部分就会相得益彰”。这种情感价值的表述,在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导向下形成,是随着理性的发展由情绪器官产生的心理体验。传统服饰手工艺在表现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个体情感和素朴的个人审美价值。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中,在丝丝蜡染冰纹中,在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中,它倾注不同手工艺者的不同智慧情感、生命情感、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对于这些心灵手巧的手工艺者,样在脑里,图在心里。边绣,边织,边配色,边出图,产生出“千人千面,万人万相” 生动的手工艺作品,表达休闲娱乐的创造乐趣和情感。在这些作品中,唯一、独特和多样的手工痕迹无不唤起我们心灵的震撼,唤起我们温暖的回忆,唤起我们真诚的情感。它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不可复制性,是高科技无法模拟的。这正是当代批量生产衣服饰品所匮乏的,是现代产品所丢失的文化。

传统服饰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吉祥的象征和隐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喜鹊登梅图,梅兰竹菊图等吉祥纹样手工艺,它们丰富的图案和绚烂的色彩传递着人们的精神情感和寄托,承载人们热爱生活,期望美好,寄托祝福的美好心愿,表达人们质朴善良的心灵和朴素的民俗情怀,成为传递情感的艺术符号。

(五)传统服饰手工艺的艺术价值

古老纯朴,绚烂精致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以艺术的形态作用于社会,它的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传统服饰手工艺主要来至于民间和少数民族,来至于普通劳动者和手艺者,并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通过手的媒介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服饰手工艺品,作品深深凝结着人们生活情感和民俗观念和精神,由此形成服饰手工艺独特的大众民俗艺术价值。首先,从题材内容价值上,丰富而多彩,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抽象概括,劳动生活的再现,把“寓教于乐,寓情于景”融入到无声的主题中,通过转换,组合,夸张的艺术手段,反映在服饰和服饰品上,创造精美的装饰图案艺术。其次,从色彩的价值上,鲜艳而耀眼,大胆的色彩搭配是服饰手工艺典型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色彩风格代表不同的民俗民族风情和地域风俗,直观的表现出原始、质朴、率真审美情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态。最后,从工艺技术价值上,精湛而巧妙,无论是冰纹魅力的施蜡工艺,变化莫测的扎缝工艺,镂空浇花的蓝印花布工艺,还是针法繁多的刺绣工艺,巧妙别致的拼接,巧妙多样的编结工艺等,都由劳动人民祖祖辈辈世代相传,这古老悠久的手工技艺具有原发的生命力,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并应用这传统手工技艺创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服饰品。

篇2

由此,使用合理的研究范式来对湘西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增强其研究的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 范式的本质

现阶段,不少的研究领域使用“范式”这一名词。要想运用研究范式,首先要探究范式的本质:

1、范式的定义

单纯从词源考察,范式含有“共同显示”之义,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将单纯的范式转变成一个具有广义范围的概念,始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此后,库恩在该定义的基础上不断地变化着范式的外延与内涵。目前,研究范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2、范式的分类

英国剑桥语言研究室的玛格丽特・玛斯特曼,通过对库恩文本的解读,将范式分类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种形而上学观念或实体”,因而将这种哲学方面的范式称作形而上学范式或者元范式;第二部分是社会学方面的,将其称作社会学范式;最后一类范式称为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3、范式的组成要素

范式是由理论要素、心理要素以及联结这两个要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要素组成的。理论要素包括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实验技术和设备;心理要素包括科学家团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心理功能,诸如信念、直觉、审美、灵感、顿悟、价值判断等。

三、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范式

从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自身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思路来看,对于湘西地区的手工艺研究一般从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单纯地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及美学特征;二是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的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三是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四是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业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的使用价值及技术特征。

1、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本体特征

这种研究范式是运用艺术学的若干理论与思路进行剖析,注重研究民间手工艺在艺术本体、艺术价值方面的内容。比如从艺术的角度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画面风格、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等,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起源,传统手工艺的种类及描述各类传统手工艺的特征并探究其艺术价值等,都属于此类研究范式。关注某一特殊品种的民间手工艺的视觉特点或是制作工艺,对整个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成品做详细的描述;考察某类或多类民间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风格流变或工艺变革,笔者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是基础研究,它对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也有着重要作用,只是这种研究方式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问题,从而忽视湘西地区的特色,以及不同种类的手工艺的不同个性。

2、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

大体说来,这一研究范式通常强调将民间手工艺与其存在的民俗生活、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民间手工艺的工艺过程、传承方式、民俗背景、功能,及其所反映的民众的精神层面。湘西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瑶、侗、白等多个民族,该地区传统手工艺与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依托于民俗,对手工艺进行深层了解,把传统手工艺作为民俗的一部分来研究,通过对民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的研究,挖掘手工艺形成及发展的规律。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年1 月版,第117 页)。这种研究范式将民间手工艺纳入民俗的视野,对传统手工艺“民俗”特性的强调胜于对其“艺术”性的强调,突出民间手工艺与民俗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根据民族及在特定民俗场所中的功能不同,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进行细致分类。但一味地将民族信仰和少数民族原始思维与手工艺形式相对应,容易脱离现实生活,造成艺术形式符号化的问题。

3、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研究范式更具时代特性,它侧重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采借,注重对“人”、“人群”这一本体进行研究,更多地关注传承者和受众的心理世界。将湘西地区民族手工艺纳入湘西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中,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其内涵在社会、文化的维度下得以扩展。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表现的范围,而是积极地融入了对社会、文化、群体的研究,从而具有更为积极、更为广泛的意义。

4、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并实现其传承发展。

篇3

记 者: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如何留住农村中有价值的手艺?

朱启臻: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欣赏和关注的东西都在不断变化,过去很多人擅长编织手套、围脖,自制鞋垫等,这都是当时的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太关注剪纸、缝纫等工艺,很多传统工艺失落或消失了。现在,国家也提倡“抢救性保护”,以图片、文字和录像的形式记录工艺制作过程,举办展览馆展示工艺品等,但这只能证明历史上曾经有过这类物品。国家也为个别农村手工艺立传人,比如山东杨家埠的杨洛书就是版画的传人,设立专项经费传承技艺,这些保护措施比较机械。能让某种文化被农民普遍接受并在他们的生活中生存,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虽然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全国也有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开展,比如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当地在中小学里设置手工艺课程,由老师带领学生制作紫砂壶,这是不错的方式。

记 者: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您认为,城市化对农村手工艺的利弊影响何在?

朱启臻:在某种程度上看,城市化有益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帮助农民创收,提高加工水平,所谓“传统配方,现代工艺”,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农村手工艺,使传统文化在更大的范围里发扬光大,但总体来看,负面影响还是很大。负面影响主要来自我们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清。也提出反对“拆真建假”。有的东西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无法再恢复。最典型的是山西的窑洞,当时主张农民搬出来住砖瓦房,最近这些年又开始动员老百姓住回窑洞。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就很容易破坏有价值的东西。文化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载体,乡村一旦被破坏,缺失载体的乡村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皮和毛的关系。乡村是一个大的文化博物馆,我们现在并没有整理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我们不应该按照某个人意愿去改造它,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拒绝单一化。

记 者:农村手工艺市场化发展的矛盾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要保护传承发展农村手工艺,首先要解决市场化的问题,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市场化手段延伸农村手工艺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您如何看待此类观点?

朱启臻:有些农村手工艺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比较高,会被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形成批量化生产,比如山东潍坊的部分年画、风筝就采取了工厂化批量生产。农村手工艺产业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吸收并保留一些美术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问题在于,批量化的生产离开了农民的生活,跟农家百姓在生活中的生产已经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山东杨家埠的年画生产,虽然机器印刷也能印得很精美,能挣更多钱,但却丢弃了传统年画的套印工艺,也就丢失了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目前被丢弃的部分农村手工艺可能再过20年、50年,其附加值会更高,只是我们目前认识不到它的真正价值。

记 者:在贵州黎平肇兴,当地侗族的大歌非常有名。前些年,年轻人都不去学这个歌了,因为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后来当地变成旅游区了,唱歌能带来收入,所以年轻人又逐渐回去学大歌了。这种现象对农村的手工艺保护,会有什么启发呢?

篇4

一、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化产品的辩证关系

手工艺今天仍然是有其价值的,甚至它们能够对社会产生连现代科技工艺都无法带来的影响。手工的创意制作过程包含了传统文化讲究的东西―功夫。功夫蕴涵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和思维理念。丧失了手工就丧失了趣味,如果你没有花更多的功夫来琢磨它,你没有花费更多的功夫来展示难度,你没有通过手工告诉以后的把玩者这条路有多长,你就无法通过功夫的凝聚来表明心情和精神。手工之所以与现代工业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就在于手工能在创意和制作过程中充满着也许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手工精神力量、灵性和生命力。

二、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和个性化发展

(一)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细细品味每个时代呈现的传统手工艺品,可谓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当我们以哲学的思辨、国学的内涵去欣赏工艺精品时,无不感到其对社会的祈福,对人心灵的启迪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给养。当下,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慢慢地减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术会愈加显得以稀为贵,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消费品。

(二)手工艺的个性化

现代手工艺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艺术的元素,又有技能的元素。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的形式。严格地说,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艺术离不开手工,有了技艺你才能充分表达。反过来说手工艺的消失,也是艺术的消失,比如:再也没有人有手艺可以做出榫卯结构的“勾心斗角”等。

(三)手工艺的发展

客观地说,由于社会逐渐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目前全社会对手工艺的热情和关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现代手工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明确,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三、新时期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一)用创新的思维俯瞰传统手工艺

我们知道陶瓷、琉璃、纤维艺术等专业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地位,但随着现代设计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手工艺几乎被淡忘了,专业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面对这种境况,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手工艺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现代手工艺发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中,专家学者用全新的理念清晰地阐释了手工业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带给了听者深深的思考:通过手工产品设计师,引领手作大众市场社会化,通过繁荣发展现代手工工业,从而带动整个手工行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积累,对中国传统手工业进行反哺,继而促进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广众参与手工劳作提升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

现代手工工业有别于传统手工工业,它不再是繁复、精细的单纯手工劳作,而应该是在现代手工艺设计的引导下,将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在结构、功能和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创意和再构的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将为市场提供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手工将不再是少数资深爱好者的独舞,而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里,任何一个正常人无需动脑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工劳作来享受手工带来的乐趣。

(三)手工艺的繁荣 需要市场化的发展

手工艺品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这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作品与产品流于市场、存于市场。

现代手工艺的市场化大发展是中国手工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手工艺的市龌将带来创意设计、手工休闲、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大发展。在美国,有一千多家现代创意手工连锁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会推出成千上万个手工新品供手作大众们选择。

(四)注入新经济 助力手工艺行业新突破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手工艺行业仍处于社会弱势状态中,行业内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缺乏总体的学术指导,更缺乏手工艺自身发展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搭建手工艺社会化发展平台,大力培养手工艺专业的专门人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进来,注入新经济,形成手工艺新业态。

四、结束语

我国由于多种民族文化的存在,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千姿百态的手工艺。由于工业化产品的风靡,很多手工正逐渐在我们身边消失。这种消失意味着某种文化和精神的衰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或许仍然存在,或许正在消失的手工及手工艺人,以及手工本身包含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现代手工艺也逐渐开始丰富,设计形式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新材料、新经济的大量出现,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形态转变而被大众所接受,完成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月,赵希岗.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0):125-127.

[2]杨华.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85-86.

[3]傅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振兴――以杭州运河区域的实践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08-112.

篇5

二、家居产品设计与民间手工艺的关系

现代家居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相关物品,从家具饰物到厨卫用具,包罗万象,因为其使用环境和使用人群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与普通人最亲近的设计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包含文化和心理内涵,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是使用者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品质的直接反映。而民间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从这个含义上看,民间手工艺器物即是最早的家居产品。所谓工业化背景下的家居产品设计,其宗旨依然是在功能、审美与心理的前提下使物品成为有用的、普通的、方便的、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产品。古往今来,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就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实用需求上,直接服务于民众的,其发展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和市场需要,由此看来,两者殊途同归,有着极大的相近之处。无论现代与传统,好的家居产品是人与物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它们在不经意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不仅带给人生活的舒适与乐趣,也带来精神的享受。实用性、审美性和文化性是所有家居用品共同的特点。

三、民间手工艺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1)近百年来随着塑料、化纤等现代工业材料的大量使用,廉价快速的消费使民间手工艺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渐渐被人们抛弃和遗忘,它们独有的价值被我们忽视。不可否认工业化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过度工业化所形成的生态和资源的危机,现代产品设计中过于追求功能的理性,以及功利主义使产品充满了冷漠感,造成设计与生活的脱节,削弱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伴随着个性消失、人情淡漠、精神焦虑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经历了工业时代浪潮,人们在基本物质丰裕时,就会更注重自我的感受和精神涵义的丰富,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设计需要返璞归真,回到生活的本质需求上,民间手工艺的亲民性和生态性,正是这种质朴生活哲理和精神的体现。有人认为,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存在的位置,必然走向消亡,其实并没有所谓一层不变的民间手工艺,它们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适应和演化,并与时代同步发展。大浪淘沙,在时代更替中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生存和延续下来的民间手工艺,不仅有其存在的意义,更能为现代家居产品设计带来启迪。最原始的实用、审美与人文精神就存在于民间手工艺之中,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2)设计不能脱离民众的生活和需求单独存在,民间手工艺牢牢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中,是“最懂生活的设计”,现代城市人,看到民间手工艺物件就有一种亲切感,这即是自然需求的流露,民间手工艺的亲和力和人性化,所体现的也正是人们对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热爱。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家居产品的需求除功能和外观之外还有个性和品味,简单的工业化产品早已无法满足,并且家居产品设计一旦脱离本土的生活参照,一切的所谓设计或创意都是贫乏而虚假的,而民间手工艺的生存之道就是个性突出并紧跟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说,民间手工艺是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根基和灵感之源。

(3)当今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也预示着现代社会文化的综合性更强,内涵更宽,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家居产品设计赖以生存的各方面条件都在发生变化,但蕴藏在民间手工艺背后的自然、人文思想却是可以留存并传承下来的。当代家居产品设计更加倾向于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而这些都只有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优秀的传统和民间手工艺的本质中去吸收。今天所要发掘的,不是手工产品本身,而是民间手工艺所代表的手工艺精神以及手工艺的造物理念,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再现也不在于具体内容,是要抓住其朴素的气质,找到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所在,把新的设计理念与之结合,寻找出适合当代的形式和风格,将其价值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篇6

一、创意产业背景下产品设计的表达方式

(一“) 以人为本”主导设计的表达

“以人为本”是产品设计中永恒的追求,是完成设计主题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满足使用的基本需求是产品设计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产品内在的文化与精神的升华。传统手工艺的产品不仅仅是使用产品的本身,更是弘扬和传承一种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深层次的寄托着一种情感体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们对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解读,人是产品设计中强调的核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是文化的内涵,是心理与精神需求的满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中,明确指出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础的基本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上升,也说明了产品设计的变迁路径。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其自身的精神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与现代的产品设计相融合,才能赋予更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和满足心理之上的更多需求。

(二“) 仿生”主导设计的表达

现代产品设计中,“仿生”学的运用是重要表现手段与表达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式的运用也包括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人机学和心理学等。再者,在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中,“仿生”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宽泛,通常在自然界的万物中去捕捉各种元素,比如造型、色彩、功能、结构等,最后赋予其产品设计的语言,取其内在的神韵,使其达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相互融合。

在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中,就有很多经典的“仿生”元素及案例,就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壮族织锦而言,就有较多的造型与图案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了抽象的处理,赋予其吉祥、喜庆等美好的祝愿与象征意义。在壮族织锦中的植物纹饰也是常用的装饰图案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牡丹,象征富贵;杏花,祈祷着幸福;红豆,带去了相思;海棠,送来了温暖。还有人们熟知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也是很受欢迎的题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中国人对于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负载着自己的一片真情,而花木草石在这个时候,也超越了原本的意义,从而成为象征人格的隐喻。在当今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很多的产品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四君子”这一装饰元素,将象征着君子正直、纯洁、坚贞、气节的人格魅力,发扬成为平凡生命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精神品性的至高内在,最终凝固成无限之美的永恒。

二、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与产品设计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体验设计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在产品设计中进行尝试。所谓体验,就是将消费者参与融入到该产品整个的设计过程和路径之中,这样的设计过程,产品就不单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个过程和一种体验的形式。在设计的路径中,将产品当作道具,周围环境变成了背景,衬托着体验的方式,使消费者在这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与美妙。总之,“体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有人性化,使整个过程和服务更加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所以,做好“体验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切身体会消费者真实的需求。

传统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变得尤为重要。在广西柳州地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手工艺的产品设计与制作也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著名的侗族刺绣就是典型的代表。如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有很多特色商店销售侗族刺绣织锦的手工艺产品,类别繁多,不仅是民俗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同时也具有观赏价值。可由于产品缺乏设计感,且更新缓慢,销售的效果一直不理想,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在“体验设计”流行的当下,消费者不仅可以穿戴这些手工艺产品,还可以参与到手工艺制作的操作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参与感,直观、深入的感受和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产品“体验设计”的路径规划中,对于整体的策划要进行统筹的考虑,如游客的性别、年龄、知识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各取所需,有效地传播传统手工艺制品。

三、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品牌形象塑造

篇7

这两年,社会大众对手工艺、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为保护手工艺呼吁和呐喊,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手工艺应该进博物馆,把它作为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认为手工艺被工业化取代是一种现代化的标志。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而今非昔比,现在的手工艺又成为了时尚,成为被国家高度重的传统文化振兴领域,这是很好的现象。其实这样的意识应该更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批学者就主张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手工业,今天我们所有人更应该为之努力,不只是振兴手工艺,而是要把手工艺作为与工业并举的生产方式。

振兴传统手工艺的三个方向

振兴传统手工艺,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是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保护。我们应尽可能地保留传统的生产模式、原材料、核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都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是寻获能够持续产生和维护文化差异性的生产力。手工艺振兴,既是经济学命题,也是文化哲学命题;既利于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更利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是推进现代手工业。现在全国已有不少遵循手工生产规律、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在工艺美术领域。大学生创业也可以依托于手工艺,沿袭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展开文创产品设计。我们可以一边制作一边销售,最直接地了解大众的需要,再根据个人的需求量身定做。这种高端定制必然是属于手工艺的,大工业生产无法取代,虽然生产效率不高,但是生产效益很高。通过“互联网+个人作坊”的形式,实现在家办公的理想,让手艺人可以专心做产品,顺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意义深远。

篇8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才问题。人才可以分为专业型人才和非专业型人才。现在社会上有部分专门从事手工艺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部分人才会越来越少。即使在手工业发达的日本,从事手工艺行业的年轻人也在以每年28%的速度锐减,将来也将面临手艺人的断层问题。

为鼓励保护手工艺人才,中国自2015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这项研培计划的院校也从最初的5所增加到今年的78所,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

其次是探索传统手工艺知识的体系化、显性化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偶然性因素比较大,因为它缺乏科学性。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手工艺至少有8 000年历史,经过8 000年发展,传统工艺知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沉淀下来的,是稳定的。

2000年,中国手工艺人成功制定出红木标准。这是中国最早对传统手工艺的材料知识进行梳理,系统化、科学化后成为中国国家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传统手工人能够用以解读中国的技术传统,让过去处于自然状态的手工艺知识体系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所以,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也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篇9

关键词:现代手工艺 立体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50-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0-006-05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立体”一次在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有两种:(1)(名)具有长、宽、厚的(物体)。(2)(名)即几何体,由平面或曲面围成的空间的有限的部分;如正方体、球体、多面体等。本文所要论述的“立体型手工艺人才”是从“厚度”、“广度”和“高度”这三点来展开的。从厚度的积累、广度的拓宽、高度的提升来进行塑造。本文所指的“立体型手工艺人”的培养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手工艺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本文将通过铺设丰厚的文化底蕴来积累厚度;通过培养手工艺人开阔的眼界和多向度思维来拓宽广度;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问题意识来提升高度。这些因素是培养立体型手工艺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促进手工艺的发展。

二、传统型培养方式与立体型培养方式

立体型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传统手工艺人培养的基础上发展的。传统型手工艺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家庭作坊或工艺厂进行集体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的,以师徒结对的形式,以学习技艺或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文化水准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熟练掌握制作技法、能够制作出产品即可。不可否认在传统手工艺的培养模式中出现了一批技艺水准很高的手工艺人,但是传统培养方式以专攻技法和技能为目的,站在手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手工艺人培养的模式略显单一和平面,随着全球多元化发展的推展,略显单一的传统培养方式必然要突破原有的单一性、平面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培养手工艺人才的模式自以后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课程设置的逐步完善和培养目标与时代需要的接轨,人才培养方式逐渐朝立体化方向发展,时代的发展呼唤立体型手工艺人才,相应地亟待相关的院校对手工艺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三 、立体型手工艺人才的塑造

(一)积累厚度:铺设丰厚的文化底蕴。

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立体型手工艺人才的基础。此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拓展认知面,比如说广泛了解结构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主动吸收世界文明史、技术史中的精华,使培养的人才目标从“单向度” 向“多维度”发展。站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看,铺设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手工艺技能的提升、优化和更好地发展,反之,手工艺技能的实践过程会使手工艺人逐步积累心得和经验,若把心得和经验的总结上升到“人与文化”有效融合的理论层面,定会进一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发展和对多元文化的择优吸收。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高校培养手工艺人所具备的优势,因为高校具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还有容量庞大的图书馆来提供理论学习的补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既有大院图书馆,也有设计学院专门的小图书馆,图书馆还提供知网下载学习渠道,这些得力的资源配置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很好的保障。这一点与传统的手工艺人培养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大多是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教、言传身授的方式来进行的,学艺者(即徒弟)的文化水平起点参差不齐,大多数学艺者文化水平较低,更注重技艺和技法的传授和学习,他们或许可以练就一手好手艺,但是他们没有更多的条件去接受更为全面更专业的理论学习,这也就决定了传统手工艺人的认知的范围和视野的高度。应时而变,现代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在培养手工艺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灵活学习来汲取理论知识的精华,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通过积累一定的厚度来支撑未来长远的发展。

(二)拓宽广度:培养开阔的眼界和“多向度”思维。

立体型手工艺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拓宽认知的广度和思考面的广度,也就是说要培养手工艺学习者开阔的眼界和思维。

首先,培养立体型手工艺人才需要人才培养者具备开放的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者的教育理念引导学艺者(学生)的思维,同样人才培养者的视野影响学生的眼界范围。所以人才培养者的教育理念和视野范围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知识交流的时代,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人才培养单位和个人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习、交流的机会,否则就会固步自封,作为手工艺人才的培养者也不例外。

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学院首先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来拓宽师生的眼界和思维。“请进来”即邀请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专家进入工作室进行教学交流,以示范、授课、开展讲座、作品展演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动态;“走出去”,即学院派教育者(人才培养者)出国访学,学习交流,在国外进行作品展出,把优秀的学生作品送入国际参赛、展览。这样使教育者国际化视野拓宽以后,认知和思维方式也颠覆性的变化,回国以后对个人的创作理念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都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近期,笔者访问了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工作室的教育工作者蒋炎老师,她曾经两度作为访问学者出国交流学习,2003年的第一次出国访学,仅在材料的配制和使用方面就让她的认知和眼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为在国内的教学中使用的材料都是现成的商业材料(也就是拿过来直接可以使用的),以前未曾见过上课用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亲自动手配制,这一过程无疑对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材料的一次主题课程结束后,同一个老师指导成果(即学生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面貌竟然各具特色、风格迥异。这也与我们国内的手工艺课程的成果所呈现出来的大同小异、无个人特色的效果差异甚大。这个实例说明培养开阔的眼界和多维度的思维对培养立体型手工艺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其次学院积极注重对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田野考察,以获得生动而难忘的亲身体验和经验总结;要求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运用到社会生产环节中去。如设计学院陶瓷工作工作室的教育者们为学生联系企业单位进行实践,与宜兴陶瓷厂和高淳陶瓷厂的实践合作使学生见识了大型生产规模,通过与工厂师傅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准和开阔的眼界与思维。为将来进入社会、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奠定了良好的铺垫。

(三)提升高度:确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

学生在具备积累厚度和扩展宽度的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高度,即如何确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从物质到意识,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是促使问题意识生成的演变过程。学生要树立自觉的问题意识,从发现问题到处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经验认知,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中,学生自身的高度也会得以逐步的提升。

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授王琥的著作《设计史鉴》(文化篇)第二章第三节“设计文化与科学观”中写道:“科学观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武装起来的意识形态,科学观的社会接受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高度的“风向标”。先进的科学观是先进价值观的主体,是“普世价值”的基本内容。”这段话可以总结出:先进的科学观是一种高级意识形态;先进的科学观是先进价值观的主体;先进的科学观可以促使思想意识演进到思潮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科学观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意义是多么重要。“人的科学观的养成,就像是点一盏明灯、开一扇窗、登一处坡,越是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我们便越觉得心眼明亮。” 先进科学观的形成需要以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前提,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便会使我们在处理问题(包括设计和实践)时站到了一定的至高点。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手工艺的发展,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眼界、“多向度”的思维、正确的问题意识、科学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面支撑的立体型人才,笔者认为立体型手工艺人才是现代手工艺人才培养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希望在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方向或目标方面能够为人才培养者(或教育者)提供一点借鉴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6-01

民间手工艺是一种与民间的生活、风俗等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忙碌追求高水平的生活时,民间手工艺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如何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立足发展,不被时代所遗弃呢?第一,推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带来了收益。第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艺,它是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渊源!因此,如何将民间手工艺按产业化的思路发展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间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难

目前,在民间生存的这些手工艺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资金的匮乏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攒下的钱,来维持手工艺的生产,融资相当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生产者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策上,民间手工艺的资金辅助体系不完备,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销路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却相对落后,民间工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民间工艺很难找到常规的销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直接销售,有的只能通过关系进行介绍。

(三)缺乏继承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从事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对民间手工艺发展感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民间手工艺的人才供给危险日益加剧。

二、民间手工艺传承与产业化的途径

(一)树立保护民间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开拓融资渠道

在我国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民间手工艺对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使人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提高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思想,带动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其特色文化;开拓融资渠道,扩大民间手工艺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树立保护民间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需要发展、需要继承、需要科学;对于开拓融资渠道,就要向民间手工艺的生产者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建立面向民间手工艺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

(二)培养民间手工艺的继承人才

如何走出民间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当地应成立专门民间手工艺的培训组织,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艺的技术培训。其次,可以在技能学校中设置民间手工艺的专业课程,提高现代人对民间手工艺的认知度及学习意识。

(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

影响民间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民间手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

首先,实施品牌经营。日益进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品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般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而目前,我国民间手工艺真正实施品牌管理经营的较少,民间手工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象征。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要进行民间手工艺的品牌定位,将其推向市场,对其特点、品质、文化等给予明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