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1:0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经济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引言
当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缺乏较短时间内能赶上发达国家所需的财力和更先进的技术。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举的道路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通过环渤海经济圈中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找出差距,为其今后的创新之路提出一些建议。笔者主要通过研究FDI这一关键因素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2 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尽管本文考察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与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理论模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得来的。因此在做实证分析时,其他经济变量不满足模型的隐含前提或重要的解释变量被遗漏,估计的结论就会大受影响。因此,笔者把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进行探讨。
笔者选取环渤海经济圈(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2004-2009年共6年的数据来估计FDI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各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数,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取自2004-2009各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模型的核心变量FDI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年末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
研究FDI对专利申请数量的影响效应要构造一个与生产函数类似的创新产出函数。再将其取对数,构造得出模型的基本形式表述为:
1ny=c+a1nfdi+β1nrdi+γ1nrdp。
其中,因变量Y分别用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总专利申请受理数,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来表示,作为衡量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替代指标。RDI用于表示R&D内部支出,RDP用于表示R&D人员全时当量。
2.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经过EVIEWS5.0面板数据模型的操作,模型中F2的估计值32大于显著水平1%下的临界值水平3.78模型中F1的估计值3.52小于临界值水平3.86可见这个模型形式设定检验是拒绝H2,接受H1。并且,经过Hausman检验,伴随概率1.00,模型无法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影响。综上,需要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的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同理,三种类型专利申请受理的模型也按这种分析方法进行。
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与FDI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效应随机随机随机随机
2.3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个模型总体的估计效果较好。对专利申请数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FDI,这种影响的回归结果都显著为正。从表中还可看出,这三个变量中,FDI对专利申请受理数的影响最大,弹性系数高达0.399。R&D内部支出的影响次之,弹性系数位0.164。R&D人员全时当量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t检验,说明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专利申请数量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综上可得,专利申请数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来自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
虽然FDI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发效应,但是FDI的进入并不能带来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从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FDI对外观设计专利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I每增加1%,外观设计专利数就增加0.817%。外观设计是三种专利中最为简单的创新,体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说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总体上的技术创新还只处在简单模仿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的程度上。FDI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与之差距很大。以上这些说明,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市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是进行加工生产,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另外,R&D内部支出的增加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发明专利数增加0.351%。其次为对实用新型专利数的影响,每增加1%,实用新型专利数增加0.142%。
而其对外观设计专利数的影响并不显著。R&D人员全时当量对这三种专利申请数的影响都不显著。
模型中,随机影响截距表示的是排除掉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可以理解成封闭环境下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发现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最高的是山东,远远高于其他省市;最低的是内蒙古。由此看出,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3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FDI对专利申请受理的影响模型,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较高。这说明,FDI的进入对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着一定的促发效应。它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发挥积极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发挥FDI的积极作用,通过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与外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层次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其溢出和扩散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从FDI对三种类型专利的影响程度,发现其对外观设计专利数的影响最大。这说明FDI不能带来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提升。因此,不要一味地认为FDI引入越多越好,应把重点转向国际研发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走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是大势所趋。
第三,从四个模型看,R&D人员全时当量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河北省科研人员的效率不高,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就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开发队伍,并要积极完善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
第四,从模型中的随机影响截距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呈现不平衡发展。一方面,落后城市要向周围的先进城市学习,抓住地理优势,善于吸收先进城市的技术和经验,并善于利用周围城市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先进城市可以形成扩散效应,加大对落后城市的土地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忠亮,朱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J].新经济研究,2009,(7):37.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现象,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基本特征,如属性、功能和成本等,但它与一般产品又有不同的地方,如属性不是单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具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属性具有社会公共性。会计信息的消费对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费者而不是像一般的产品为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服务。二是它的使用价值(即产品功能)具有多样性。一般的产品只具有一种主要功能,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而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会计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有耗费,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另外,经济生活中的产品有真货和赝品之分,会计信息也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别。下面笔者从经济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社会公共性分析
1.为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服务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的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再聘请高级经理,高级经理在授权的范围内经营企业,并聘请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加工,然后形成会计信息,并以报表的形式作为“产品”传递给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分享。
2.为企业外部消费者群服务
由于市场主体利益多元性的存在,对企业会计信用的分享除了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外,企业外部与企业具有利益关系的经济主体也要分享企业会计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税务、债权人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
二、会计信息的功能分析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如钟表能显示时间,汽车能运货物等。会计信息的功能是为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其进行经营决策和预测服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多功能产品,它可以同时满足多个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1.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细胞,其经济状况代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实行调控。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决策。
2.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税务部门的需要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征收机关,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纳税行为。税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确定并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以此作为纳税或罚款的依据。
3.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债权人的需要
企业债权人是将资产借给企业经营的经济主体,他最关心的是到期是否能收回本金并获得事前约它的利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了企业债权人所需要的有关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旦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危险信号,企业债权人就会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经营决策。
4.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所有者的需要
企业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会计报表了解其投入的资产是否保值和资产的增值情况,因此,他要求会计人员把会计信息分成资产和收益两个方面,然而就有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分。在资产增值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还要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对收益进行分配,这样利润分配表就存在了。企业所有者最怕在收益分配时,把老本也吃掉了,所以他非常关心企业的资产、利润和利润分配等信息。二是需要会计信息为其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很多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他们要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一旦发现有好的或不良的会计信息,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一旦发现某种产品库存积压,它们将会采取赊销或其他措施减少库存。
5.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企业,其社会地位、报酬以及提升完全取决于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为其获奖或提升寻求依据。
另外,还有一些潜在投资者也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以便做出投资决策,如证券市场里的散户在买股票前总要看一看企业会计报表,然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三、会计信息的成本分析
会计信息的成本是指为完成其功能而发生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项:
1.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
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是指从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整个过程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制造成本按其习性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是严格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用的办公室,软件,电脑等。变动成本是指基本上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而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工资,账本,凭证,办公用品,差旅费等。
2.保管成本(也叫维护成本)
保管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披露后,还要对有关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所产生的成本。如凭证,账本,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装订,并为其存放需要的柜子以及“售后服务费用”等。“售后服务费用”是会计信息披露后有关咨询或查账等发生的费用。
3.竞争劣势成本
竞争劣势成本是指企业以外的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其谈判策略和决策,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当然企业本身也可以利用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策略使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这时可以获得收益。只有当劣势成本大于优势收益时,净劣势成本才发生。
4.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是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而失信于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成本。如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其数量一旦超过企业的正常现金流量,就会出现现金短缺,或者不能按时发工资,失信于员工,或者不能按时支付贷款失信于合作伙伴等。
5.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产生的风险费用。如大量的应收账款存在,会夸大企业的经营成果,影响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评价。一旦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差,就会使报表使用者高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这就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应收账款一旦变现能力差,还会影响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无法完成等风险。
6.诉讼成本
诉讼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引起法律上的争端而产生的成本。如有时会计信息会夸大经营成果,一旦出现某种不利因素就会出现财务危机,从而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
7.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引起的罚款等费用。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显示企业利润水平过高或者费用水平不合理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现象等,企业就有可能因为政府部门或税务部门查账等而承担“超额”的社会负担,如查账费用,罚款等。
四、会计信息的收益与成本的不配比性分析
一般的产品遵循配比原则即谁付费用谁收益并且收益与费用在同一时期配比。但会计信息却不遵守会计配比原则。
1.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是谁付费用谁收益。我们知道,会计信用的制造成本是由企业所有者承担,但企业所有者不是唯一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企业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等,他们都免费使用企业会计信息的,亦称搭便车者。二是会计信用的使用(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发生不在同一时期。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报表传给使用者的,而企业报表是第二个时期才呈报,但制造信息的成本却由本时期承担,如年度会计报表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末才呈报,但会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却由本年承担。
2.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的原因以及引起的后果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的原因是会计信息不计算效益。为什么人们不计算会计信息效益呢?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认识不足。信息的发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人们开始感到信息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重要,但还没有认真去研究它,所以作为信息之一的会计信息也不知道其价值在哪里。二是没有计算信息的价值尺度。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计量信息价值的尺度。
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是引发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会计信息是免费给别人使用的,那么会计信息制造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另外,由于是免费使用别人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就越来越多,不管会计准则制定得如何具体,如何严格,都不能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如果会计信息是有偿使用的就会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其理由是:一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有偿使用企业会计信息,那么就有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要求,如果由于虚假信息造成损失,就有权提讼。另一方面,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监督,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保证会计质量,一旦其提供虚假信息就会招致:轻者失信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企业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诉讼,增加诉讼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信用,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偿使用会计信息可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市场压力,督促企业只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一旦提供虚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担倒闭的风险。
虚假会计信息也叫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类型:一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制度滞后以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不确定会计事项时掺有估计因素等。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它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水平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确认,计量出错等。二是由于会计人员故意制造假账,如会计人员受到某种外在的压力或个人利益的驱动,有意地制造虚假会计数据等。会计信息有偿使用只能阻止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虚假会计信息诉讼案还要用会计准则来检验。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现象,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基本特征,如属性、功能和成本等,但它与一般产品又有不同的地方,如属性不是单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具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属性具有社会公共性。会计信息的消费对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费者而不是像一般的产品为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服务。二是它的使用价值(即产品功能)具有多样性。一般的产品只具有一种主要功能,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而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会计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有耗费,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另外,经济生活中的产品有真货和赝品之分,会计信息也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别。下面笔者从经济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社会公共性分析
1.为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服务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的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再聘请高级经理,高级经理在授权的范围内经营企业,并聘请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加工,然后形成会计信息,并以报表的形式作为“产品”传递给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分享。
2.为企业外部消费者群服务
由于市场主体利益多元性的存在,对企业会计信用的分享除了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外,企业外部与企业具有利益关系的经济主体也要分享企业会计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税务、债权人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
二、会计信息的功能分析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如钟表能显示时间,汽车能运货物等。会计信息的功能是为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其进行经营决策和预测服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多功能产品,它可以同时满足多个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1.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细胞,其经济状况代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实行调控。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决策。
2.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税务部门的需要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征收机关,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纳税行为。税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确定并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以此作为纳税或罚款的依据。
3.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债权人的需要
企业债权人是将资产借给企业经营的经济主体,他最关心的是到期是否能收回本金并获得事前约它的利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了企业债权人所需要的有关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旦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危险信号,企业债权人就会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经营决策。
4.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所有者的需要
企业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会计报表了解其投入的资产是否保值和资产的增值情况,因此,他要求会计人员把会计信息分成资产和收益两个方面,然而就有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分。在资产增值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还要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对收益进行分配,这样利润分配表就存在了。企业所有者最怕在收益分配时,把老本也吃掉了,所以他非常关心企业的资产、利润和利润分配等信息。二是需要会计信息为其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很多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他们要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一旦发现有好的或不良的会计信息,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一旦发现某种产品库存积压,它们将会采取赊销或其他措施减少库存。
5.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企业,其社会地位、报酬以及提升完全取决于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为其获奖或提升寻求依据。
另外,还有一些潜在投资者也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以便做出投资决策,如证券市场里的散户在买股票前总要看一看企业会计报表,然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三、会计信息的成本分析
会计信息的成本是指为完成其功能而发生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项:
1.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
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是指从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整个过程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制造成本按其习性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是严格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用的办公室,软件,电脑等。变动成本是指基本上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而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工资,账本,凭证,办公用品,差旅费等。
2.保管成本(也叫维护成本)
保管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披露后,还要对有关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所产生的成本。如凭证,账本,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装订,并为其存放需要的柜子以及“售后服务费用”等。“售后服务费用”是会计信息披露后有关咨询或查账等发生的费用。
3.竞争劣势成本
竞争劣势成本是指企业以外的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其谈判策略和决策,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当然企业本身也可以利用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策略使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这时可以获得收益。只有当劣势成本大于优势收益时,净劣势成本才发生。
4.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是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而失信于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成本。如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其数量一旦超过企业的正常现金流量,就会出现现金短缺,或者不能按时发工资,失信于员工,或者不能按时支付贷款失信于合作伙伴等。
5.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产生的风险费用。如大量的应收账款存在,会夸大企业的经营成果,影响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评价。一旦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差,就会使报表使用者高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这就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应收账款一旦变现能力差,还会影响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无法完成等风险。
6.诉讼成本
诉讼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引起法律上的争端而产生的成本。如有时会计信息会夸大经营成果,一旦出现某种不利因素就会出现财务危机,从而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
7.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引起的罚款等费用。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显示企业利润水平过高或者费用水平不合理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现象等,企业就有可能因为政府部门或税务部门查账等而承担“超额”的社会负担,如查账费用,罚款等。
四、会计信息的收益与成本的不配比性分析
一般的产品遵循配比原则即谁付费用谁收益并且收益与费用在同一时期配比。但会计信息却不遵守会计配比原则。
1.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是谁付费用谁收益。我们知道,会计信用的制造成本是由企业所有者承担,但企业所有者不是唯一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企业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等,他们都免费使用企业会计信息的,亦称搭便车者。二是会计信用的使用(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发生不在同一时期。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报表传给使用者的,而企业报表是第二个时期才呈报,但制造信息的成本却由本时期承担,如年度会计报表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末才呈报,但会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却由本年承担。
2.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的原因以及引起的后果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的原因是会计信息不计算效益。为什么人们不计算会计信息效益呢?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认识不足。信息的发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人们开始感到信息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重要,但还没有认真去研究它,所以作为信息之一的会计信息也不知道其价值在哪里。二是没有计算信息的价值尺度。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计量信息价值的尺度。
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是引发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会计信息是免费给别人使用的,那么会计信息制造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另外,由于是免费使用别人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就越来越多,不管会计准则制定得如何具体,如何严格,都不能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如果会计信息是有偿使用的就会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其理由是:一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有偿使用企业会计信息,那么就有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要求,如果由于虚假信息造成损失,就有权提起诉讼。另一方面,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监督,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保证会计质量,一旦其提供虚假信息就会招致:轻者失信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企业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诉讼,增加诉讼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信用,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偿使用会计信息可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市场压力,督促企业只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一旦提供虚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担倒闭的风险。
虚假会计信息也叫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类型:一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制度滞后以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不确定会计事项时掺有估计因素等。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它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水平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确认,计量出错等。二是由于会计人员故意制造假账,如会计人员受到某种外在的压力或个人利益的驱动,有意地制造虚假会计数据等。会计信息有偿使用只能阻止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虚假会计信息诉讼案还要用会计准则来检验。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增加值约1.82万亿元①,同比增长16.6%,占GDP比重约为7.4%。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94万亿元,增长26.4%。通信业务收入完成8051.6亿元②,同比增长11.8%。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超过2100 亿元,同比增长12.4%,基础电信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690亿元,同比增长27%。
全行业投资增长趋缓,电子信息产业500万以上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同期增速低8个百分点。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2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回落约1.2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仍高于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增速。
(一)电子产品加快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手机5.49亿部,同比增长14.3%,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同比增长29.3%,集成电路约412亿块,同比增长23%。显示器和彩电产量则与去年基本持平,彩管和程控交换机(不含移动交换机)产量下降。整机产品不断升级,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高端产品快速发展,占彩电、微机产量比重已分别接近30%和70%。
核心基础产业比重上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在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合计超过47%,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20.8%;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约1250亿元,同比增长约24.3%。基础产业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测量仪器等四个行业投资增速均接近或超过40%。
产业分工出现新变革,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形式。代工业务从传统的OEM(委托加工制造)升级到ODM(委托设计制造),并向提供包括整机设计、制造和零配件等全面服务发展。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向KPO(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发展,通过生产与服务的重组,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售后服务转向包括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业务模式转变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
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目前,软件产品收入仅占我国软件业务收入的1/3,系统集成和软件技术服务收入之和已超过软件产品收入。一些大型软件企业逐渐从单纯的软件产品开发商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发展迅速,使软件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继制造业之后,全球服务业加速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日趋活跃,特别是离岸业务(出口)增长迅速,我国有条件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2007年申请并公布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量,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比重首次超过一半,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行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进展。TD-SCDMA网络技术实验和相关产业化工作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成功试播,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AVS)以及数字家庭标准等的应用推广工作逐步展开。下一代互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
(三)出口增速放缓,内销结构升级
电子产品全年出口45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7.7%,同比增长26.2%,增速比2006年下降9.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额比重略有上升,占出口总额的11.5%,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比例较2006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仍占出口总额的84.6%。
国内电子产品消费升级明显加快。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国内彩电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14%,销量达到356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机约780万台,增长一倍以上,其销售额超过彩电市场的一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市场,全年国内PC销量近2800万台,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50%以上。整机产品加快结构升级、电子产品绿色环保和节能降耗要求提高等因素,使新型片式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板等新产品需求旺盛,增长较快。
(四)内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港澳台企业投资加快增长
通过内部经营平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有些企业在华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内资制造企业投资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07年,规模以上内资制造企业利润增长约40%,比上年增速提高近十个百分点。内资企业投资持续活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6亿元,同比增长38%,比全行业增速高10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投资增速最快,累计完成投资294.6亿元,同比增长53.6%。资本市场对内资企业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IT类企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10%。
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迅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99.5亿元,同比增长52.6%,增幅比上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比全行业投资增速高24.7个百分点。
(五)电信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以宽带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信息服务为重点,电信业务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9%,新增非话音业务收入约占新增收入的60%。固定电话运营企业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大力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宽带业务收入增速接近30%,成为固定电话运营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移动电话运营企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增值业务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无线音乐平台”、“飞信”等一批新业务品牌,行业应用不断推广。增值电信企业达到2.2万家,比上年增长21%。
电信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3.65亿户和5.47亿户,“村村通电话工程”进一步推进,到200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9.5%,乡镇通宽带率达到92%。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13.6%,电信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网间互通不畅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网络运行质量和覆盖效果不断改善,通话质量保持稳定,电信用户投诉持续下降。
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互联网由信息搜索平台向知识创造与协同工作的平台转变。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手机上网人数突破5000万。以IPTV和Web2.0技术应用为代表,产业融合加速。VoIP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企业生产与管理流程之中。电信服务与信息内容产业,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运营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邮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电信体制改革亟须加快
邮政业政企分开工作基本完成。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挂牌运行,省级邮政公司和监管机构已全部组建完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各地邮储银行陆续开业。邮政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快递服务等行业标准陆续出台,邮政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邮政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7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总量完成812.5亿元,同比增长11.8%,邮务、快递物流、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均衡发展,分别增长16%、22%和15%,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8.8%、17.1%和51.2%。同时,邮政普遍服务得到保障。西部地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启动,农村邮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邮政网点数量总体有所增加,邮件传递速度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快递服务发展迅速。2007年,全社会快递服务企业继续在营业网点、作业设施、运输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拓宽经营地域范围,快递总收入同比增长25%左右。
电信市场不平衡加剧。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趋势更加明显,全国移动电话用户2007年新增8622.8万户,同比增长27.4%,固定电话用户则减少了233.7万户。初步统计,中国移动集团获得六大运营商的大部分利润,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而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集团利润均难以增长。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还未形成,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创新和资费调整动力还不足,需推动实现全业务经营。
(七)国民经济中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抑制物价贡献突出
2007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持平,占GDP比重为5.2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电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9.8%,占GDP比重为1.91%,比上年下降约0.1个百分点。据估算,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0.18%,与上年基本持平。
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持续下降,对平抑物价上涨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上年为100),降幅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7.1%,而收入仅增长10.9%,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下降13.6%,降幅比去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下降使CPI涨幅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这体现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为新形势下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2008年发展形势
(一)产业内部环境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软化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目前,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产业的增速远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速,并且价值重心已发生变化,在产业利润分割中,服务整体上优于制造。信息服务的创新是电子信息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快调整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更加协调,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技术升级继续带动产业变革,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IC产业进入纳米工艺、系统级芯片时代,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平板显示技术不断升级,全球液晶前五大面板厂全部投入8代线建设,等离子产品性能也大幅提高,OLED等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日渐成熟,平板显示行业竞争门槛进一步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节能技术酝酿新突破,并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在2008年启动IMT-Advanced(4G)候选技术征集工作,后3G时代新一轮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已拉开帷幕,并更加激烈。跨国公司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大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业务联盟引发了产业资源整合,重塑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
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电子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结合更加紧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通信与电视、制造与服务、网络运营与内容提供的融合进程加快,产业链整合力度不断加大,融合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跨传统领域的联合和竞争日益增多,对企业融合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强,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满足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信息产业与传统行业在技术、业务、资本、市场等各层面将加速渗透,电子支付、移动位置服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产业外部环境
国内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都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有所弱化。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执行新《劳动合同法》,加工贸易管理强化,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传统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对产业发展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发生波动和放缓的可能性增加。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还有待观察,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其经济发展减速可能导致我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此外,针对我国电子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等因素,对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均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2008年信息产业正处于由“快”向“又好又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向国内消费和出口、国内外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并抓紧研究促进信息服务、平板显示等关键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推出创业板,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电信法》制定和《邮政法》修订工作,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反垄断法》相关实施细则,制约技术垄断和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电信全业务竞争,促进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推动邮政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三)努力扩大内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结合节能减排、企业信息化和装备智能化等需求拓宽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市场空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开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3G等新技术应用,在地面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等重要领域大力开展示范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尽快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消费,引导企业开发适用农村市场的低成本信息终端产品,拓展国内市场。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产业化为目标推动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发展。系统研究,统筹规划,加强信息产业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出台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各环节,营造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培养软件人才,提升软件外包层次,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电信管理方式,促进相关业务发展。在重点区域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推进“三网融合”,支持信息服务的新兴业态发展。
推动彩电工业转型。完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加快存量资源调整,促进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在微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基地。支持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在政策试点、重大项目、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产业基地完善产业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五)深化国际合作
1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比一部分发达国家滞后。所以,只有认清农业经济现状,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式推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1.1 农民对信息化了解甚少
21世纪以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也日渐普及。但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居民依然没有享受到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他们不能及时与在远方的亲人取得联系,对于国家的发展现状,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也是一无所知。相关的调查显示,农民只能通过电视、收音机或者亲朋好友去了解一些外界的消息,而作为城市人所依赖已久的网络,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及。长此以往,这些偏远地区的居民的世界会越来越小,世界在他们眼里发展的也越来越慢。
1.2 消息的延迟性
有关数据显示,信息的时效性在农户和国家统计局之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实效性是其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消息从到接受的时间如果过长,信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如工厂因规模扩大要招聘大量工人,周边很多农户青年待业者在知道这个消息时,名额已经被其他待业者占满了。由于信息在农户这里失去了实效性,耽误了多少人工作的机会。
1.3 缺乏对信息的分辨意识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下,农民无一不是每天早出晚归,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民生性纯朴善良,很难去分辨外界鱼龙混杂的信息。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对他们传递一些关于外界虚假的信息,农民是没有任何分辨能力,并且全盘接收的。如此可见,农民对于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实在低下。
2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随着国家对于网络普及工作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圈子也逐渐扩大到了部分农民家庭,深受农民的喜爱。如此一来,网络受众群体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2.1 信息化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信息化的组织体系的大力提倡与支持,许多地方已经摆脱信息化方面的空白,很多县级以上的农业部门中出现了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信息传播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及时地从中得到解决办法。
2.2 建立一定规模的网络平台
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与信息传播速度是不容小觑的,农业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网。任何人通过浏览这个网站,都可以找到大量可靠的信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农民和农业部门几乎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农业部门及时更新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到农业上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这种网络服务正向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农业形式扩大。
2.3 加强了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渠道
早些年,信息的采集受到设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在收集信息时往往不够及时迅速,而资源的开发渠道更是没有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信息采集和资源的开发渠道也日渐完善。研究发现,很多地区已建立了完备的信息采集系统,可以覆盖农业和市场等方面。这些新增渠道可以统计最新的信息,并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进而农业信息化将朝健康的方向推进。
2.4 信息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部会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如通过农业信息网站、报刊、电视和广播等。目前。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接收到来自这些渠道的信息。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大,会逐渐向预期的效果靠近。
3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在整个信息化的时代中是落后的,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应找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才能保证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开发。
3.1 计算机使用较少
计算机是新世纪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其在农业上至今未有大作为,甚至处于相对很低的水平。导致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制约,很小就离开了学校,甚至有些人大字不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
3.2 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农村的信息网络未实现全覆盖,农村的信息交流滞后。还有很多人不足够了解信息化。农村中缺乏既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又能把握最新农业技术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3 信息技术缺乏
当前,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农村中不够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比较少,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成都低。同时,虽然信息产业正积极向农村发展,但很多人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导致这些技术没有发挥出其作用。最终呈现出信息技术没有落到实处,无法解决当前农村的实际问题,更不能满足农业多方面的需求。
4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创新
现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经济信息化无疑是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的。而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创新也相当重要。
4.1 对信息化服务方式创新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创新,但创新应该立足于本国实际。目前,可以抓住电话和电视的较高的普及率这一特点,去发展信息网络。用电话和电视所采取的信息服务模式来配合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未来要致力于发展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使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平台。
4.2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
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标准的以及实施有利于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的共享,凡是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交流,能更快地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利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农业信息的推广与传播,让农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4.3 对应用系统的创新
现阶段,进行创新要从农产品的预警、市场监管以及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3个角度来做。首先,建立农产品的预警系统,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现状以及价格的进行跟踪调查,避免产品过多出现滞销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跟风的现象,对于某一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应该客观冷静的分析,而不能一时冲动。其次,市场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在市场中出现虚假的农产品信息,威胁到群众的健康时,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商家进行调查甚至,必要时可采取强硬措施将其关闭。同时,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妥善处理屡犯不改的农户商家。最后,农场科技的信息更新要迅速及时,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让农民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其发展动态。例如,农民在掌握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后,会大大提高生产率,增加他们的收入。
4.4 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这两件事上基本可以看出分类信息网站领域的不平静,虽然这些事儿没有3Q大战那么红火,但事实上这两件事儿都可以看出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所谓标题的“不平静”者,即是此意。
几个重要分类信息网站的评比
说道国内的分类信息网站,不能不提到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等一些网站,那么他们究竟占领的多少市场份额,在用户的积累与体验方面又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了,本文就冒昧的点评一下。首先从占领的市场区域来说:这三个分类信息的巨头都已经在国内基本有市场的城市都开设了自己的分站。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各地,甚至于一些不甚发达,网络的应用可能还远远未能普及的县城都已经被覆盖到了。
第二,着重分析一下流量排名等方面的数据。
当然,分类信息网站除了这三个之外,还有很多个,但是基本上在竞争中以及远远被甩在了身后,所以本中中就暂且略去。
什么是分类信息网站?
说分类信息网站领域的不平静,那么肯定得说清楚什么是分类信息网站,本文中就给大家做一个定义。其实所谓信息,基本可以理解成广告,那么分类信息也就可以理解为分类广告。但是,我们平时在看报纸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新闻报纸,往往有一些版面上面全部是各种类型的广告,比如招聘、比如求职、比如二手货买卖、再比如提供一些什么服务之类的。但是,报纸上的信息只有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而且刊登是要花钱的。事实上,分类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和人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它所包含的版块一般是为生活服务的,当然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分类信息网站包含企业信息,比如企业黄页、企业供求信息等等。不过企业的信息放置于分类信息网站上来说,无论是关注度还是数量都远远少于生活类的信息。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分类信息比新闻娱乐等实惠得多,因为它直接面对老百姓的需求,它与让人厌烦的传统广告不同,不但不反感,而且主动去找,是老百姓找着看的广告,这对广告主来说是最大的喜事。分类信息网站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用户免费信息、免费查看信息,以此获得用户的青睐。一般情况下,分类信息网站包括的版块包括房产、交友、车辆、买卖、招聘、生活、教育、商务等等各个方面。举个例子,在生活领域里有装修的版块,事实上对于分类信息网站来说,它既可以放在行业类里,也可以放置在生活类的网站里。比如类似于这样的装修网站在发一些外链的时候,选择分类信息网站时,其实发在很多版块里都是被允许的,只要不乱发,就不会被删除,当然有些分类信息网站是完全不允许发外链的,那这就另当别论了。
个人站长在分类信息网站中的机会
上面说了一下巨头们的情况,下面说下个人站长与中小互联网公司在分类信息网站上的机会。个人认为,中小站长在分类信息领域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考虑的机会。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今年以来,__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领先、全省争先、全面创先”目标,大力推进吉泰走廊崛起工程,狠抓园区平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园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运行平稳,但差欠较大。1-6月份,园区预计主营业务收入112.5亿元,缴纳税金5.1亿元,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6%、13.0%、18.2%、15.8%。各项指标虽然均呈两位数增长,但距离市县下达的年终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分别是年度目标的36.3%、35.6%、38.6%、136.1%,都不到40%,下半年形势比较严峻。二是产业总量继续做大,但集聚步伐放缓。上半年,数字视听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园区比重为47.6%;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园区比重为48.2%;交纳税金2.1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园区比重为41.9%。然而,上半年招商引资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后劲不足,且华忆电子、高创电子、格锐音电子、德普生电子等企业相继停产。
目前,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订单有所减少;二是融资难仍是困扰一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三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部分企业的招工带来困难;三是招大引强没有重大突破,园区发展缺乏强劲的后续动力;四是用地指标的落实滞后和征地拆迁的遗留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给招商引资工作造成较大拖累;五是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力度不够,管理服务成本上去了,效率却很难提升,发展缺乏活力。
下半年,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三先”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守住生态环保底线,扎实苦干,加快实现产业发展升级,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要紧咬目标任务,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把推动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之策,寻求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建议:一是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富鸿金属二期、久晟茶油、鸿嘉利科技、云山云水、永业纸品、德亿电缆、联创电声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组织协昌精密、星瀚包装、华盛彩印、刘兴丝花、庐陵骏马等一批企业申报规上企业。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下放委托行政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加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融资渠道,出台政策刺激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速产业集聚步伐。力推用地指标的落实和征地拆迁预留问题的解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提升产业承载力;全力招大引强和扶优扶强,稳步推进立讯产业园和燕京啤酒退城进园项目建设。四是加大闲置用地清理整顿力度。梳理园区企业闲置用地情况,对圈而不建,建而不产,产而无效的用地,坚决依法依规予以清理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导致财务管理问题频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以下是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制度不完善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其与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配置为重要特点,然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与产权制度的认识还不深入,在实际的发展中,最为经济活动主题的企业将先进的只适合技术视为企业的生命,往往忽视产权制度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进而常常会引发企业与员工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可见产权制度不完善是目前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2.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较大
在知识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处理速度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内部部门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利用就会导致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升高。众所周知,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较快,需要工作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捕捉最新经济发展动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进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较大,伴随着多种财务管理技术的出现更加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
3.内部审计问题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态进行系统的分析,被视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对方面的原因,企业的财务审计资金常常存在周转不畅的情况。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失真情况频发,很难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详细报告,因而企业的内部审计难度较大,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4.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
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管理人员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管理不当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以金字塔结构为主的,中间的管理明显,管理效率低下,进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业务基础不强,因而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
5.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内容存在偏差
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经验不足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财务管理中注重传统的惠及核算,忽视对于财务的实际管理。在财务管理内容中主要注重企业房产、生产设备及银行存款等有形的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管理力度小。此外,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估不准确,不善于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以上为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实现财务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
二、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针对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结合目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下文中,笔者主要对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
1.财务制度的创新
为了达到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对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合理优化,实行责任分工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多种有效的鼓励机制来激励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持有企业股票、年底分红或是各种提成的方式。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财务管理部门底层员工的专业培训,提高去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能力。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和监管意识、制定严格的审核和管理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不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抽查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进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已退网络进行,通常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多个部门财务的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的采购、核算及销售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率的集中化管理,适应瞬息即变的市场发展要求。
3.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其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善于分析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中潜在风险,进而锁定财务管理的风险所在,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加你有限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内部控制。
4.财务分析及评价的创新
(1)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对企业财务的分析及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需要结合经济的发展趋势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经济附加值、自由现金流量、市场附加值等等)。通过新型财务分析及评价指标的引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预算,分析企业的利润状况,综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指明方向。
(2)侧重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财务评价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的企业财产的管理。因而,企业喜爱进行财务经济管理时,要摒弃传统经济财务管理的模式,注重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到财务分析中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指标,最大程度上实现和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
5.财务投融资管理的创新
(1)预先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在企业进行融资前,为了减小资金积压个企业带来的负债压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显示资金利用情况合理的去顶资金的筹集数量。
(2)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仅仅限制于向银行借贷的单一模式,还可以采用民间资本、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在选择资金筹集渠道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方式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银行借贷的资金供应较为稳定,但是存在借贷限额的限制;民间资本借贷便捷,但其风险系数较高;发行债券积累的资金数额较小。因而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权衡得失,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