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5 11:0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篇1

笔者第一次接触供应链金融是在2013年。开始,对于这一业务一点都不了解,而且,公司在启动这一业务时,交代得也不太清楚,只是要求我们寻找煤炭、钢材、金属品等行业的企业,然后对他们的相应物品进行质押监管。当时笔者就纳闷:我们是快递为主的企业,虽然有部分物流业务,但基本没有和煤炭、钢材等行业有过业务交集,去监管他们的产品有何作用呢?

后来,一次在与某合作银行接洽中开始找到答案。原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对这类易统计、易变现的动产进行监管,银行业叫作仓单质押。企业以这部分动产质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银行一般把监管工作交给合作的物流公司,因为他们熟悉物流、仓储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将监管企业的物流业务接下来。这样,是几方都可以受益的。

其后某一天,接到上级公司的电话,说是通过合作的银行关系,在我们分公司的范围内找到一家可以开发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且在第二天就要来。第二天,上级公司和银行的人来了,我们一同去拜访了这家意向动产质押监管的企业。

这是一家摩托车配件制造企业,由于急需资金,提出将生产中的摩托车铝制配件作为动产进行质押,并确保仓库中一定量的配件作为质押产品。我们到车间一看,好家伙,有活塞、缸体、缸盖、轮毂等10多种产品,个数数万,各自分类,堆放的仓库就有三个,面积达上千平米。这该以何标准统计和监管呢?

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监管期内,不需管某个产品的价值多少,只需掌握每个配件的标准铝重量,确保在进出库的同时,仓库内监管的铝产品总重量与申报的总重量相符就行,这就确保了申报质押品的总值全在。但笔者在仔细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仅是找一两个人员看守监控这么简单,除了要有人日夜通过现场和视频方式监控该企业的仓库情况、原材料、产品进出库情况外,还需要有较专业、较负责的人员核对进出库实物和台账,实际上这并不简单。

当天上午的洽谈情况比较顺利,银行表示如核查无问题之后,会较快进入质押监管和发放贷款流程。这家企业的老板非常高兴,中午请我们吃饭,并表示将把他们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我们公司做。

几天后,银行给我们传来了消息:经过他们仔细核实,这家企业之前实际已将产品向其他银行申请做过了仓单质押并获得过贷款,此次涉嫌重复骗贷。听到这个消息,笔者感觉,这次经历使我们对于该新业务的风险上了真实的一课,真是隔行如隔山,还好银行把关仔细,我们没接下这单业务。今后发展中一定要谨慎小心才是。

再次风险提示

这次业务接洽后没多久,合作银行又告诉了我们一次风险。这是另外一家与该银行合作的物流商在监管中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较大的损失。

这次监管的物品是钢材,被监管方在出货时多次利用监管方监管不严的漏洞,连续少报出货数量,从而在近半年时间内将40多万元的钢材偷运出变现。监管方工作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只看出货单,对于出货、库存不做仔细核对,导致半年后才发现问题。

问题出现后,监管方找到被监管方老板,对方摆出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态度。而银行认为,合作协议写得很明确,出现该类问题,责任当在监管方。万般无奈之下,监管物流企业只有将被监管企业告上法庭。

由于这次风险发生在与我们合作的银行团队,因此,对方对我们的告诫非常详细,而我们公司也将该事作为一个业务发展的典型案例,提醒我们的业务人员,供应链金融虽然有较高的收益,但无论是开发前,还是监管中都有不小的风险,一定要谨慎细致,并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

有了这两次经历,使我们对发展适合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要做我们较熟悉的领域,找认识、较可靠的客户,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能占据主动位置。

不久,营销人员挖掘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一家与我们合作的电商企业由于铺货量较大,因此有以货品作为质押贷款缓解资金压力的需求。这是一家做中高端礼品寄递的电商企业,信誉良好,且从来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快递费用。收集到相关情况后,我们向合作银行进行咨询,银行认为,将对方有较高价值的货物进行监管,虽然比煤炭、钢材等监管、统计的难度要大,但是可以做。

篇2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篇3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一)质押物品带来的风险

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包括品种选择、货权不清以及监管过程中保管不当造成的风险。对3PL企业来说质押物的选择要非常慎重,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合进行质押监管,可以说整个监管业务风险控制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质押物品的选择。

近来出现不少质押物货权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上海、浙江等地重复质押,或则用他人在自己仓库货物冒充自己货物进行质押的情况等尤为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3PL的责任风险。

因为质押物并不是都放在仓库内且不同的包装形式造成在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意外情况造成变质或者损坏,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中不同的区域也存在不同的监管风险。

(二)出质人的资信道德风险

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常见的风险,不是银行单方面面临的风险,而是银行与3PL企业共同关注的一种风险。一旦发生出质人恶意拖欠或欺诈的情况,3PL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

在实际操作流程中,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项目中银行往往会经由合同将责任转嫁给物流监管企业。另外,由于银行在专业方面的缺失也会造成一些对质押物特殊细节要求上的问题,造成了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3PL企业就要承担法律风险。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

3PL公司自身监管操作带来的风险,包括人员的风险、内部管理的风险和质押场所选择的风险。监管人员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监管业务的风险防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防线。从业人员由于在职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原因对监管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很大不同。如,进行每日数据录入的工作人员未及时录入与更新或者在录入时候粗心大意录入错误都会造成风险的发生。另外,3PL企业的操作流程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的缺失、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带来风险。如:相关的记录未交接,质物清单或者解除质物通知书未签字确认,监管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对一线监管进行的日常检查、抽查,盘点和巡视考核工作不到位等也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再有,上文分析了监管质押物品要慎重选择,其实对于监管质押的场所也要进行有效的筛选,不然可能会出现由于监管场所条件不具备造成质押物变质、损坏或者缺失的风险。

二、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对策

(一)质押物带来的风险防控对策

对于质押物带来的风险主要从质押物品的选择、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的保管措施以及质押物的货权及货源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防控。3PL企业对于是否接受银行的质押委托要看品种是否适合监管。一般来说,对质押物的要求是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流动性好容易变现、仓储没有特殊要求易于保管的品种。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铁金粉、煤炭、汽车等。3PL企业对于质押物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3PL企业对于监管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对于存放保管中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接受监管委托。还有包装不同的情况下,要求也不相同,对于散货等在雨洪灾害中容易发生流失的货物和棉麻、纸品等容易发生火灾等情况出现灭失的质押品必须要上保险等。设计对于质押监管物品的评估指标,确定质押物本身的风险评级,在降低质押物本身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扩大3PL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对象。

表1 质押物品情况评价表

质押物序号 类别 品种 危

品 防潮要求 放火要求 防氧化要求

是否保险 外

况 季

求 市

场需求情况 价

度 变

力 流

性 保

监管地点

单价要求

验收方法 盘点要求 计量方式

以上表格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各自具体的等级的评分,例如单价要求中10万、8万―10万、4万―8万、1万―4万、5000千及以下等各自获得1\2\3\4\5分的评分标准。再有计量标准中,抄牌、过磅得5分、检尺、理论换算、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打九折)得4分、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不能打九折)得3分、平均件重计量(如棉花)得2分、难以准确计量(废钢等),需采取辅助方式得1分等建立的评分标准,清晰明确,并由不同的责任人进行审核签字,最大程度的降低质押物品本身的选择风险。

对于质押物可能存在的货权不清楚或者货源不合法的情况一般可以与银行在委托协议中就约定由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审核确认。如:3PL企业可以约定只对平直方面承担外观检验审核,不对内在品质进行审核的,只注重量的问题,不注重质的问题,对于质押物要求出质人提供的合法货权证明、质量证明、运单、发票、信用证、完税证明等材料并认真审核,由出质人承担责任,银行承担确认和审核并且提供合法检验方法的责任,监管方按照合同要求执行。

对于场所选择要有一定要求,如监管区域要独立、货物要单独存放;散货存放区的防雨防洪设施,对保质期有特殊要求的要有更换周转的明确要求。另外,由于在生产区不容易监管,3PL公司可以采取只做两头,不做中间的方法来避免风险。比如铜加工企业,就只做原料区(电解铜)和成品区(铜线),而中间的生产区由于无法掌控所以不做。尽量选择在自己库内进行操作,这样既获得监管业务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双重收益,又绑定了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是异地或者库外监管,要对该监管场所的资质条件、信誉情况、仓储条件、安全防灾设施等进行实地的严格调查和评价,有条件的时候还要要求对方提供场地使用证明、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等证明文件,并要求提供可以进行联网监控条件的办公场所。

(二)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的防控对策

避免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要做好信用等级的调查与评估、防范监管中以货易货时以次充好,伪造虚假提单进行提货操作、建立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出质人资信状况的跟踪。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采用AHP等方法建立出质人评价指标体系,将出质企业的业界口碑、以前有无融资经历、出质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经营历史、盈利情况、人员流动情况、财务情况等指标划分为3―5个不同的评分等级,并根据3PL企业的当年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如对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我们假设以CR(流动比例)值与QR(速动比率)值来进行具体细分评估,假设CR≥2且QR≥1时认为风险等级较低为1级评分为5分;1≤CR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对策

要对法律与合同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强化培训相关法律与合同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法律素养。要注意合同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不能更改的情况下,用补充条款的形式另外约定。项目开发时,应在规避自身的风险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一些要求。审核合同要注意合同内容的完整性,有无需要特别约定的地方,可操作性如何、是否有会引起公司本身操作出现违规的条款等。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控制、审核、批准制度,规范操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法务部门专门从事合同、法律方面事物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法律与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防控的对策

对于人员、内部管理和环境带来的操作风险要根本上避免还是要从加强管理,提高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着手。加强员工就业、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规范员工操作意识。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如:岗位职责、操作流程手册、考核办法、信息传递制度、台帐登记制度、项目评审的流程、稽核流程、风险评估、现场管理流程等等。对于总量控制的质押物一定要对其库存货物进出动态及日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做好交接记录工作、所有涉及到单据、清单妥善保存,以免责任不清。建立监管巡视制度,加强考核,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每日录入应及时并一人录一人审,有问题及时上报。如:ZCNJ就自行设计了动产操作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实查询使用的查询系统以便汇总。还可以增加包括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如在动产质押部门下可以增列:监管人员考核操作系统、信息录入员操作考核信息系统等针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相应的考核指标系统,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也便于部门领导对部门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掌握。

对于库外或者异地监管的点,要求至少派遣两名或两名以上监管人员同时进行监管,并且监管小组成员进行轮岗制度,以免在一个监管地区时间过长。设立多级巡查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所有库内及库外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如是否在岗;交接班是否有明确清楚的交接记录;所有记录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填写;账务登记是否准确、及时、规范;核对账务与质押物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按要求进行每日每周盘点等等。对于监管人员是否在岗在位,可以进行定时和不定时两种检查方法,定时的可以规定每天分上午、下午甚至晚上几轮,每轮几次对异地监管人员进行电话或视频查访并由专人进行记录统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不定时的直飞抽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到监管地进行监管情况的检查了解,并做好检查的记录统计工作。

当然在监管操作开始的阶段,可以从项目模式情况是否有经验资质、质物验收方法、监管区域情况(分库内、库外监管)、库外标识悬挂情况、是否承诺回购、是否成品与原材料同时质押、监管点硬件设备、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监管人员到岗情况(定时、抽查)、出质人是否强行出货、出质人是否存在非正常停工限产、现场是否存在多家债权人抢货、近一个月内物品品质变化情况、质权人是否现场核查库存情况、监管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是否有其他监管商进驻等方面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53-04

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国内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严重地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为产业集群的资金问题解决提供了契机,其与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相互推进的良好形势。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

(一)产业集群

1.概念。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领域,由地理位置相近的若干个关联公司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共生、互补性企业群体。

2.特点。产业集群主要具有区域性、网络性以及共生性等特点。其中,区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有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定的集聚现象。这样有助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扩大企业的整体发展优势。“块状经济区”的形成源于该特征。网络性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处于不同的供应链网络节点上,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供应链贸易交叉模式,进而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网状产业链结构。共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成员彼此间在经济甚至文化等方面都是联系密切的,彼此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利益,所以,其具有明显的相对共生性。

3.金融支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单纯地依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很难满足集群发展需求的。相对于金融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更加适用于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资金来往,能够有效地加快企业的资金流动,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制定行之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安排,是促进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供应链内相关的金融机构或物流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贸易以及资金状况,提供给有关企业的金融或资金服务,进而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间关系

1.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良好的企业环境。供应链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势必离不开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而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供应链能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稳定的需求节点。目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产业集群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具有较好的政策优势以及品牌效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产业集群中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风险低、环境稳固等优势。

2.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产业集群融资目标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长短期的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在为集群供应链内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时,通过资产融资租赁安排亦是实现了长期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这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居多的产业集群融资需求。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资金成本。随着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也逐渐呈现出跨区域发展趋势,该趋势是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有效应对。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目前,集群供应链金融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同实业结合的越发紧密。部分商业银行在融资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产业集群的融资需求充分地考虑进去。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等。但是,相对于珠三角以及长江等区域,国内的很多区域的产业集群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无论是在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即使在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升级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优势

1.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可能性。融资问题一直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与大型企业相比,其并不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供应链金融由于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所以,其会从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充分考虑,并为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服务产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而更好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集群中企业的财务优化。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能够将除货币以外的流动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将会大幅度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这一需求通过银行机构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借助供应链金融便能够将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同负债项直接关联,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结构优化,推动企业资金流动,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融资租赁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长期融资问题。传统信贷主要的关注点是企业信贷期内的偿还力。而对借贷企业的经营收益率以及现金流安排有所忽视。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中的融资租赁服务,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还款安排进行了充分地考虑,使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融资租赁,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还对现有的信用额度进行了有效维护。

(三)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债务人无法做到按时“还本付息”,致使债权人处于资金无法回收状态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长期性,甚至贯穿于信贷业务全过程。供应链金融亦属于信贷融资范畴,所以,信用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当企业因资产贬值迅速而导致资产量无法抵充融资金额时,信用风险便会产生。

2.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或者产品价格变动引发企业大量价值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商品、利率以及汇率等风险。其中,商品风险和利率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比较常见。

3.法律风险。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措施主要是参照国际贸易金融措施制定的。其无法完全适用于国内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自身完备的发展体系。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而在相应法律的构建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业务开展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引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4.操作风险。因操作不当引发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操作风险。该风险在金融领域较为常见。目前,国内金融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而言,供应链金融授信业务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繁琐等特点。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应用过程中,业务人员需要对业务风险防控相关知识以及信贷企业的基本行业知识深入掌握,并且,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供应链内信用调查。但是,即使再小心,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业务人员也很容易因为频繁的网上供应链贸易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引发操作风险。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供应链金融策略

(一)增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融资服务主体

1.增加供应链金融机构的服务主体。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在多数时候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大型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如果仅仅依赖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很难全额完成融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多类金融机构参与到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中来,进而实现产业集群融资主体多元化。其中,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都可以作为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主体。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为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可以推出各类信用保险产品,满足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2.对非正规融资主体进行规范。民间融资之类的非正规融资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以及透明度低等特点。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如果对其不加以约束的话,很容易严重影响到资金市场的平稳发展。所以,有必要在不断增加合规金融机构的同时,对民间金融渠道加以规范,使其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有效规避民间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在供应链金融的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制度,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由于缺乏完善性,以至于很多具体的执行工作缺乏必要的执行依据,不仅影响到执行人员的工作效率,更是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例如,在应收租赁款保理转让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法律只是存在一些自律规范文件,这些文件对实际的执行需求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要立足于服务集群网络,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尽可能对产业集群的产业规划进行规范,使其与市场化机制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产业过度集中或者产能过剩问题。

(三)构建信息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其目的就在于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提供业务开展所需的便捷服务,帮助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等。通常来讲,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业务操作流程系统、信息服务交互系统以及行业研究系统。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操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协调衔接有助于优化操作流程,进而实现项目审批以及审核周期的缩短,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数表现出供应链网状结构。该结构的操作环境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对产业集群推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例如:构建系统、完善的第三方电子服务体系或者信贷征信统一服务平台等。其中,在推行的信息征信统一系统中,能够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的真实企业经营信息展现出来,从而为相关的金融机构提供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在集群内部构建统一的交易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质量,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内部企业的交易成本。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交易平台,大大增加了交易的可视性和准确度,并有效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同金融机构的信息对称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银行的金融风险。目前,国内的很多区域都大面积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我国政府正积极地为当地的集群企业构建开放的企业信息评价平台,以便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集群内企业,增加对其的信任值,从而为集群内企业赢得更大的融资机率,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的有效控制

1.一般策略。要想真正地确保产业集群内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融资安排,企业需要对集群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企业自己的资本信息以及运营状况给予充分地考虑。然而,即使将这些都做好,依然不会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缓释上都会有一些常规措施,例如:资产抵押。除此以外,在实际的贷款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会要求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反担保举措。具体的举措主要包括:他物抵质押、投保财产险或第三方保证等。其抵押率多数是在50%左右。这样一来,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金融机构需要在每一个融资业务的执行全过程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在事前控制过程中,要确保金融信贷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的行业研究能力,使其能够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并对企业的产业准入资格进行认真审核。在事中控制阶段,要有效判断企业的融资安排是否合规,彻查企业的征信记录,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混业经营优势,利用各类信用保险产品,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保险投保,从而借助信用以及责任保险,与保险公司实现“风险共保”。在事后控制过程中,要随时对企业的风险变化进行全面跟踪,例如,对企业存货的估价、监管以及仓储等。其中,积极、有效的货物仓储模式是避免融资风险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产业集群都会借助第三方物流或者担保机构,满足企业的仓储需求。

2.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措施。(1)供应链金融的流程风险控制。根据项目流程的时间安排,供应链金融风险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事前防范环节的防范重点主要体现在对融资需求以及融资自偿性资产的科学评估上。通过对企业资信状况科学调查,设定符合实际的最优融资安排;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事中风险的主要表现,例如:负责信贷的工作人员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某些原因导致信贷操作不合规范,进而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的事后风险主要体现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跟踪、监管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出现了跟踪不到位或者监管不及时问题,进而引发风险。对于这三种情况下的风险,前两种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适当的安排进行规避,而事后风险则可通过保证金制度或者担保抵押制度进行风险规避。(2)对拟授信产业集群进行慎重选择。“光伏产业”以及“钢贸集群”的结构融资问题理应引起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鉴。在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认定前,应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选择优质的集群产业。因为,只有优质的产业集群,才能够借助其自身的高成长性,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都同供应链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提供的融资安排抵质押品多数情况下是企业的自偿性资产,为了更好地避免此类资产引发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控,例如:货物监管或者经营追踪等。从而掌握更多的与融资安排相关的信息,如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财产变化情况等。通过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够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全面掌握,并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约状况,金融机构要将抵押物品及时追回,并将其变现,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额。(3)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宏观系统风险。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普遍具有风险特殊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群内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互为担保人的现象,以至于构成了一个风险共同体。为了更好地降低系统风险,应对风控措施的具体含义以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在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中,供应链企业征信调查非常重要,其主要是对集群内企业的特定交易资产、对象以及涉及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在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供应链内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合理地评定,从而将评定结果作为是否对企业进行授信和授信额多少的判断依据。通常情况下,国内的产业集群内会涉及到几条主要的供应链,这些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体现了该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供应链内企业的授信调查将会逐步扩展到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下转第58页)(上接第55页)从而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授信度以及授信额度进行判断。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亦是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其将逐渐涉及到系统的风险甄别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供应链金融合作模式。在多产业集群分散融资放款模式下,仅对一条供应链进行融资安排或对不同的供应链交叉结点进行放款安排,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融资风险。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信贷统一调查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宏观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预判,认真坚持事前的慎重选择,事后对融资对象的经营管理进行实时跟踪,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金融融资服务机构要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经营预警信号实时关注,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及时避免宏观风险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供应链融资发展迅速,并且,其已经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相信其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辑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科学出版社,2010

[2]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汤曙光,任建标.银行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信贷理论、模式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张媛媛.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科学出版社,2010

[5] 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6] 陈祥锋,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J].科技导报,2005(9)

[7] 董纪昌,张代飞,吴迪,李秀婷,周克成.基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博弈论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

篇6

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城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应专注于服务金融弱势群体,服务小微、创新、普惠金融等方向,在经营和创新过程中,坚持‘长板理论’,发挥自身最强优势。”

探路互联网金融

齐商银行总部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成立于1997年8月,现有注册资本17.04亿元,总部机关设16个部门,下辖1个营业部、5家分行和72家支行,全行现有员工1500余人。

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以P2P模式破题,是齐商银行探路互联网金融之道。

不同于青岛银行的P2B投融资平台建设模式,也区别于恒丰银行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搭建的“一贯”金融平台直销模式,齐商银行于2014年推出的“齐乐融融E”平台则是融资群体更为下沉的P2P模式。

据了解,“齐乐融融E”平台首批上线的服务包括“淄青贷”、“巾帼创业贷”、“益农贷”以及支持个体工商户创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其中,“淄青贷”、“巾帼创业贷”是分别针对青年和女性创业的P2P产品,期限1至36个月不等,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理财群体。

“各家银行各有侧重。有些银行主做票据业务,我们则定位于微金融服务,基于我们线下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我们希望把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齐商银行微企业贷款户数达6058户,较年初增加1111户,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为21.79%,小微增速占全部贷款增速的104.66%。

在线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创新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是齐商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的又一突破口。邹倩认为,企业资产荒、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上下游企业账期过长、赊欠严重、行业风险过大,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正为在线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变革的核心是实现金融业务的在线化、数据化,数据成为资源、重要资产和生产要素,数据质量决定胜负。”邹倩表示,“其变革方式是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基于平台方式连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这种方式能够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0人工干预、单笔支付成本低至0.2元。”

具体到齐商银行,其搭建的“齐乐融融E+”供应链金融平台是结合传统供应链金融封闭性、自偿性等特点构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综合服务平台。

据邹倩介绍,该平台围绕核心企业,关注中小客户,能够在银行与上游小掌笠怠⒑诵钠笠怠⑾掠涡掌笠狄约拔锪鞴司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和资金通道,通过多种合租模式,致力于建立供应链协作生态。

以齐商银行与新希望六和的合作为例,对核心企业新希望六合公司而言,一方面,下游供应商即饲养户既是供应商又是经销商,他们从新希望六和采购饲料同时供应鸡鸭等禽畜原料,采购行为将在新希望六和生成数据订单;另一方面,下游销售商从新希望六和进购肉制品。基于三者之间的供应链,齐商银行通过来自新希望六和的数据支持,对新希望六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查、审批,同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标准化”助小微金融增值

通过供应链平台的方式,能够解决小微金融人力成本高、单位产出低、短期见效慢等难点,破题方法是“标准化”。

据介绍,齐商银行建立了500万元以下小贷业务和100万元以下微贷业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产品以及标准化人才培训机构,建立了信贷技术研发基地,以专营机构带动分行,以分行带动支行,逐步形成小微金融发展的“葡萄串效应”。此外,齐商银行在全行推广“一圈两链、一区两会、一优两新”的批量化营销作业模式,提升小微金融授信效率,既降低风险,又实现了小微客户的批量开发,节约了成本。2015年,齐商银行批量开发项目占小微金融总量的50%以以上,充分调动了分支机构服务小微客户的热情。

盘子做大,风控更为重要。

邹倩表示:“通过采用物流、资金流控制等手段,我们一是要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融资额度和期限,二是要做好贸易背景审核和物流、资金流的监控。尤其要重点审核贸易背景是否合理,客户合理资金需求是多少,合理的融资期限是多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否匹配,严格控制资金腾挪出空间后容易被挪用的风险。”

强化小微金融风控体系

邹倩认为,以“链主”为核心、应用大数据物联网联通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形成全链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4.0阶段是未来的主流模式。其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虚实结合、物与物相联和物与服务相联和大数据交换,“大数据+物联网”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信息透明化、生产碎片化、工厂虚实化、产业智能化的特点,促使电商、金融、物流、信息全面一体化。

在具体实践中,齐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通过实行“一户一价、一笔一价、一期一价”,来增强授信服务灵活性。“我们会依据客户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筹资成本、风险水平、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贷款、不同类型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邹倩向记者表示。

在防范小微金融风险方面,邹倩表示:“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构筑小微金融风控新体系,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风控技术研发,加强小微金融风险全流程控制,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篇7

1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些年银行业务推出的创新举措,为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将银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优势最大化的应用到企业当中,并通过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2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现的问题

2.1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有待改善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转变,当前的经济制度和措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信息平台等环境没有能力支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信用评估消耗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无法承担,缺少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造成供应链金融不能顺利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例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建设规模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不够先进[1],财务状况不明不白,资产状况犬牙交错等许多企业内部问题无法得到银行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能和银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无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3缺乏完整的决策信息

我国在供应链金融在运行方面稳定性和秩序性仍然有待加强,银行不管是在金融活动监管还是金融风险的防控都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银行间信息流的不通畅也造成供应链金融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不管是对中小企业还是中心企业,在中小企业市场环境中,经营状况不透明,信息造假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在供应链金融环境中,必须保障信息的完整以及信息的对称,才能支持银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无法使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之间持续稳定的运行[2]。

3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建设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

首先,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将供应链金融的大力推广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层面,二零一六年二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等众多国家政府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定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大规模立业创立产业创投基金,建立专门的资金支持以及搭建担保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发挥供应链金融应有的价值,同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指导国内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境。例如美国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时,减轻了中小企业税收压力,使得供应链金融在美国实现了快速应用和大力推广,为美国经济的腾飞插上了飞翔的翅膀[3]。最后,完善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建设有组织有秩序的环境构架,培养专业人才,更好的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还要加速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完善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对于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放宽融资条件,保证具备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3.2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中小企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产品的技术支撑,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业务经营水平。第二,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经营管理理念,改善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升自身整体管理水平,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第三,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与合作伙伴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与核心企业在业务来往中保持良好合作,与银行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加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在经济洪流中不被击败。

3.3建立完整的风险分担与信息对称机制

篇8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篇9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严格,主要为资信等级高、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资产、信用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较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整合,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目前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的银行主要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几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是追随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发展银行不断归纳和摸索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出发,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对比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个不同规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状况;找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设思路。

二、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建行与晋商银行的比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有着中小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信誉好,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知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与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民营龙头企业也都建立了长期互信合作的关系。第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产品业务齐全,信息技术先进,可以实现传统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互动,为开展供应链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具备一些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很明显的区域优势和信息成本优势,由于其业务主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对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管理能力都较为熟悉,也易于捕捉信息动态更新,便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其组织结构简单、业务量集中,贷款审批效率高,且其市场响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以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方向,当地政府会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以一定的支持。

下面本文从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服务客户差异比较、信息技术发展比较、风险管理构架比较四个角度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比较

根据授信支持资产和担保模式的不同,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现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和其他类。如表1所示。

应收类融资是指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作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要销售方式,且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在应收类融资业务拥有相同的三种产品,分别为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但建设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与晋商银行相比,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建设银行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诸如信用证、保证、承兑等授信业务。预付类融资是指依据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银行针对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提供的融资服务产品。在预付类融资业务中,建设银行拥有金银仓、保兑仓两种产品,而晋商银行则没有该类产品。存货类融资是指借助于第三方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监管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银行委托第三方企业履行质押物监管职能,企业无需提供其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两家银行都拥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产品。除上述三大类融资产品外,建设银行还拥有其他几种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保单融资,而晋商银行不再有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同质现象严重。

(二)服务客户差异比较

由于2015年晋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取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各类贷款数据进行客户差异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贷款占比可以看出,晋商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占有较大的份额,个人贷款占比较低,贷款比重倾斜较为严重。公司银行业务仍是晋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因而公司业务的发展决定其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

对于有供应链融资需求的企业,建设银行规定的行业门槛高,供应链的核心客户须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评级八级以上,还要有还款保证,承诺回购。这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与其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使得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困难仍得不到银行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分析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从性质上所有权为国家,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资信差、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的态度是惜贷、拒贷。

晋商银行是山西省省属中小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为:“做强一类客户、做实一个区域、做深六大行业”,“做强一类客户”是指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未来核心目标客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相比,晋商银行市场定位准确,灵活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机会,并能够主动配合客户开发出符合其需求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互联网技术、4G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银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本行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提升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建设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采取了诸如变革经营理念、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幅11.59%,在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上,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30万户,增长18.16%;交易额128.82万亿元,增长23.53%;交易量23.00亿笔,增长18.35%。此外,建设银行还涉足电商领域,创造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客户在该平台上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贷款申请,可优先获得贷款。2014年,“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5亿元,年末活跃商户达1.45万户。

相比之下,晋商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息科技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相应的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融资业务。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那么银行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四)风险管理构架比较

本文对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作用是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等所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这些风险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技术所必须应对的。这对银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前提与基础,是指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前以及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潜在原因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银行进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在量上达到的效果以及带来的损失大小,以决定如何加以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

为应对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图2为晋商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晋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流程还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来,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从目前晋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来看,其风险管理体系、流程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作者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晋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集中在应收类和存货类这两类产品,缺少预付类融资产品。而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产品丰富多样。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客户和利润的流失。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整体来看,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丰富自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操作成本,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增加信息的透明性。晋商银行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还比较落后,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够完善,相比建设银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线上供应链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

(三)风险管理构架不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手段与传统的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晋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略有不足,风险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缺乏全面、完善、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化的管理化流程。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大致都采用“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1+N”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本地区或本行特色的模式,如“N+1+M”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其上游供应商,“M”代表其下游分销商,共同组成了银行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企业群,银行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展,信贷规模得以扩大,利润来源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用交易关系,依托于核心企业较高的资信水平,发放融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下融资产品种类,如晋商银行需补充自己在预付类融资模式下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来应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推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二)加大投入,发展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在建设高效、方便、可靠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需加强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线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而供应链融资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银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线上系统,可以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商业银行需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实现参与者的高效运作。

(三)完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小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创新融资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发展不太成熟,银行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内部机制见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业务流程设计来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内部控制,根据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特点细化不同的操作流程,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检查,控制及关键风险点,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2]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韦克游,张连云,郭沛,张敬石.我国供应链融资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2(16):86-89

[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5]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82-183

[6]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7]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

篇10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需要的人提供金融类服务,其能够对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进行一定解决,也能够达成金融普惠性目标,强化提升其便利性。遵照业务主体进行划分,其中包含互联网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金融”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就是当电商平台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因为具备大量供应商、消费者等数据信息,会逐渐延展至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一些金融服务的模式,例如,基于供应链金融向供应商提供服务,或者是基于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术语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一种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

当前国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自有供应链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另一种则是基于其他供应链实现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其中自有供应链也包含产业系与电商系。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大亨都具备专属的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花呗、京东白条。电商系消费型的金融平台有自身的优势,如用户大数据及线上供应等,基于自身优势,电商平台能够获悉用户征信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基于低成本对优质客户进行甄别,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完成客户甄别之后,制定出符合客户的小额贷款发放额度,客户在这个额度范围之内贷款消费。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可基于大数据对客户消费习惯进行了解,之后遵照喜好不同进行针对性推荐,提升销量。当前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也暴露出很多隐藏的问题,如过度授信及暴力催收等现象,其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对此,国家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资质及业务监管方面的政策,也就是说,我国的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开始进入整顿时期。通常来讲,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较为多样化,融资成本较低,而且风险管控、防御的能力需要改善。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为了对小微型企业与个人的消费诉求进行满足,外部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会产生融资难的问题。平台融资预案一般同小贷公司进行对接,小贷公司方的资金来源遵照规定可以包含:股东注册时的资本金,至多两家银行的贷款,且贷款金额不允许超出注册时资本金的50%。上述两种途径难以对小贷企业的房贷诉求实现满足,因此需要对融资途径进行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是对资金来源进行丰富的一种有效方式。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因为自身资质方面的原因,融资成本偏高,基于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资金募集,其成本资金数量主要看基础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因为电商巨头具有良好的基础资金,同时在证券化发展中交易结构实现了增信,如果发起机构的信用水平持平,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就比较小,票面利率偏低,融资成本也就更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问题与风险也持续出现,非法集资、洗钱、虚假标的等诸多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需要多方参与监管,并且进行评级、增级等,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实现规范化发展,强化自身应对风险问题的能力。

2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观点并不统一,不同企业其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时候还会产生相悖的结果。但是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的财务形成正效应,基于资产未来的收益,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进行证券发行,其成本会比常规性债权、股票等发行成本低,可以减少融资的成本。在资金证券化的安排流程当中,因为应用专业机构进行基础资产的管理,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有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减少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产生的成本,也能够降低管理者成本。探析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获悉资产证券化可以强化提升企业的营收水平,资产证券化企业对比其他企业的鼓动回报率来讲,资产证券化企业的回报率更高,同时实体企业当中会获得更为良好的业绩增加效应。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应用中,其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可是其在银行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拓展作用,银行基于此种方式提升外部融资的额度,也就是提升了杠杆率,推动信贷扩张,倘若银行减少了放贷条件方面的限制影响,资产证券化会影响金融系统。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能够提升投资效率并创造效益,同时也导致银行放贷标准的降低,其可能会导致银行面对资产风险。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企财务状况的有效改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把资产未来收益转变成为既有现金收入,基于表外融资对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财务产生积极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费用,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证券化具有表外融资属性,可减少发行人方面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其会为企业带来长远收益,提升股东财富,并且提升短期的产债能力。同时在多年之后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降低,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及股东权益周转率等存在关联。

3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

3.1基础资产方面

传统金融有较高门槛,中低收入群体不在覆盖范围中,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则不同,其可为长尾用户提供服务,可是其也存在巨大风险。而个人消费贷款和传统形式的金融贷款不同,其不需要抵押、担保与质押等,还贷保证则是借贷人本身的信用情况,应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很多都是中低收入群体,其中包含刚入职场的职员、大学生及蓝领等,其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有的属于空白,这增加了信用风险,如果产生经济下行的情况,借贷人就会存在违约的概率,致使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出现现金流断裂情况,借款人存在违约风险,会对投资者利益产生侵蚀影响。

3.2原始的权益人

当前国内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并未成熟,经营者存在资质上的缺陷,同时市场认可度较低。最近几年,经营者跑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表明原始权益人长远、持续的运营能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平台发展不够完善,也会面对操作失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诸多问题,提升了操作方面的风险。企业资金限期的错配以及产品不具备转让行、备用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会致使产生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很多原始权益人在资产服务机构中兼职,其产生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原始权益人的资产与计划资产难以明确划分,会因为无法及时进行回收款收益导致资金被冻结。

3.3交易结构方面

一些个人的消费贷款,如京东金条、蚂蚁花呗等,其资产证券化有循环交易的结构,也就是说,个人消费型贷款的循环期限中,本金回收款可应用在下一笔个人消费贷款的购买中,补充并且替换既有资金池当中的资产,让信托当中的应收账款总额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循环的交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资源错配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是此种交易结构在信用增级举措方面有严格要求。长存续期会致使证券出现多个不同的经济周期,致使基础资金的质量产生巨大变化,也会增加其附加风险。同时,基础资金的一次循环购买,就会产生基础资金的一个特定化过程,基础资金始终处在动态的调整中,致使原始权益人无法判断出售与破产隔离的达成情况。倘若需要再次达成真实的出售与破产隔离目标,一般需要把债权进行转让,并企稳再次进入到资金池当中,需要再次通知债务人。

4防控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4.1平台自身

风险管控工作中,要基于自身优势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累积,基于区块链技术等,拓展信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技术。基于信息优势,能够减少风险管控工作的成本,并且提升管控工作的精准度,有更多动力进行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对信息孤岛相关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要同其他互联网金融巨头、银行等进行信息合作,构建ABS联盟链。达成平台之间的合作,同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免出现信息盲区。在实际构建中,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传统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资金资源,并且其风控能力较好,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强大,基于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消费,二者需要进行协同合作,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经营风险,其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确保应收账款质量,基于稳定的现金流获得资产证券化资格,消费金融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要重视放贷审查。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着重防控风险并且进行成本管控,基于内部增信进行风险问题防控。在资金来源拓展中,积极引入国际上的评级机构。

4.2政府方面

各个企业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一,防控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很多企业欠缺构建风控体系的原动力,政府在达成信息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如人民政府、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政府部门等。可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征信平台的信息相对孤立,会对放贷信用的判断产生影响。倘若多层次体系可以获得有效改善,会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证券化发展产生有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