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6 10:46: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

篇1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篇2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篇4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

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

篇5

目前,在地理学界内“旅游文化景观”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科学定义.大多学者以文化景观为出发点,探寻旅游文化景观的内涵.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这一观点无疑为旅游文化景观的阐释奠定了基础.而随着符号学的发展,庄恒恺,葛绪锋,张晓萍则逐渐从旅游文化景观中挖掘出具有非固定、可改变、由人类智慧结晶的符号意义.王恩涌将文化景观归结为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这一观点更是强调了人类参与的积极性,推进了学者对旅游文化景观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服务过程中,为满足旅游者某些旅游需要而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旅游文化现象综合体。旅游文化景观主要被分为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及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其中,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旅游饮食文化景观、旅游住宿文化景观、旅游交通文化景观、旅游购物文化景观、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和旅游娱乐文化景观等;而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行为旅游文化景观(如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民俗、礼俗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制度旅游文化景观(如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法律、大旅游开发商制定的准则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精神旅游文化景观(如文化景观)等.

2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

2.1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基础秦皇岛南临渤海,北界燕山,东临辽宁,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侯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类型丰富,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秦皇岛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旅游文化景观部分见表1.陈岗指出,元文化经过外在加工后形成外在旅游文化,外在旅游文化经过内在加工后形成旅游文化,它的形成过程伴随着旅游文化景观的出现,可见元文化也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基础.在秦皇岛,元文化呈现出多元形态,以此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景观亦丰富多样.如秦皇岛上的孤竹国、孤竹城、夷齐读书处(书院山)、首阳山等旅游文化景观建立在孤竹文化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及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及庙会建立在长城文化上、求仙入海处公园建立在秦皇文化上等.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体现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真正价值.总之,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基础;其中,如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提供了有形的基础,而独特的元文化则提供了无形的基础.旅游一旦产生,当地居民及利益相关者便在各自利益的驱逐下开始不断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在此过程中,旅游文化景观逐一构建.

2.2旅游者需求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导向影响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旅游者的需求.纵观庞大的旅游系统,几乎所有的要素都直接或是间接和旅游者的需要挂上钩.有旅游者的需求就有旅游市场,旅游者的需要就像指挥棒子,引导旅游事项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相应的旅游文化景观伴随特定旅游市场的形成而构建.以秦皇岛市为例,每年都有较多的俄国游客,秦皇岛市当地居民为了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俄语学习氛围较浓,俄语翻译盛行,不论是摊贩还是酒店服务员,在对俄游客进行旅游服务时大多能用俄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店铺的名称也常常用双语标注,在中文店名下标注俄文;此外,秦皇岛市,特别是北戴河区的当地建筑风格也融入了拜占庭风格或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此可见,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构建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方旅游文化景观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景观系统.自然环境、元文化和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社会事件的发生亦促进事件旅游的发展;生态文明等新概念的提出可推动生态旅游的崛起;新的政策、新法律法规,当地经济的增长、对外交流条件的改变等都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影响旅游文化景观的其他因素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机制

3.1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通过自然与文化相互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实现旅游文化景观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元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伴随产物.在融入过程中,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不仅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元文化协调,这就使得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过程及各文化内部的文化整合过程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制约,而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进入会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当地自然环境的原貌.寻找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点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关键,一味保护自然环境或破坏自然环境都无法使区域达到稳定的、协调的状态,从而无法构建稳定的旅游文化景观.反馈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主要途径,它呈双向性存在于自然与各文化之间.当自然制约文化的形成发展时,文化会产生对自然的反馈以消减制约;而当文化影响或彻底改变自然时,自然会产生对文化的反馈以缓解影响或改变.其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先存性,旅游文化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潜伏性,而由于人的参与及利益的驱使,自然环境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滞后性.这样的反馈机制对于自然环境与各文化间的协调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但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调试却往往是失灵的.不同文化间的调试主要通过文化整合完成.它是指在旅游消费或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经历的冲突、调整和适应.何晓明把文化整合解读为渊源和特质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强调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并不是旅游元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代表各自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在特定自然环境背景下对旅游元文化加工的结果.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整合通过以旅游元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主位文化,以主位文化的文化价值为核心,以主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为参照系,对其他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质进行选择和构建;而相对主位文化而言的客位文化是否被选择和构建,则取决于客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代表客位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的思维方式是否与主位文化所体现的具有一致性.简单理解为,主位文化具有衡量、评判、鉴别、选择和吸取客位文化的“筛子作用”,只有客位文化的“通性文化”和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三方面均与主位文化相一致的“间性文化”可以通过“筛子”,用以构建文化景观.这是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的内在过程.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过程及文化整合过程相互交错或同时进行的结果.

3.2衡量旅游文化景观成功构建的标杆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系统相互化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可以实现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但是,如何确定旅游文化景观是否构建成功.Vos,Meekes和Naveh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景观构建的可持续性,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和健康之间达到平衡和宜居的外部景观作为归宿.而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又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提高旅游满意度为目的.故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否得以成功构建取决于两个标杆,一是自然环境与旅游文化间的协调是否可持续,二是旅游地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最后是否使得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文化达到了旅游者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两个标杆均达到,则认为自然-文化系统稳定,旅游地不同文化整合,旅游文化景观得以构建,反之则不然.

3.3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秦皇岛市当前的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文化体系相互协调,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形成的.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相继形成了古人类文化、孤竹文化、燕文化、秦皇文化、长城文化,因其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东北、西近北京天津,故又受到邯郸磁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和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的浸润.明代设卫建关、屯兵驻守,明末至清,满人入关,文化进行大交融,形成了秦皇岛的元文化.秦皇岛市辖山海关、北戴河、海港三区及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居住有满、回、朝鲜、奚等32个少数民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充实了秦皇岛的元文化.坐落环渤海经济圈及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较大,促使秦皇岛市成长为具有一定的经济潜力与实力的城市.秦皇岛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其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利益相关者应用现代科技包装各种旅游产品,展示了秦皇岛丰富的现代文化.而秦皇岛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低廉的价格、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由此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其中以俄罗斯外来文化最为典型.秦皇岛因其3S旅游资源(阳光、沙滩与海水)符合俄游客旅游偏好、距离远东俄罗斯地区较近、旅游价格低(相对远东俄罗斯人至黑海)等优势吸引了较多的俄罗斯游客,为秦皇岛带来大量的俄文化.如旅游产品中对俄罗斯套娃的钟爱等.这些文化中符合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秦皇岛市民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有利旅游发展的都被融入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秦皇岛市的自然环境优越,元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各具特色,它们经过不间断冲突、协调、整合后,最终达到旅游者需求及旅游发展要求的,即成功构建了当前秦皇岛市的旅游文化景观。

篇6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围绕旅游行为、景观意态、旅游内容等旅游活动的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 转化而来的,原意是“栽培”、“养育”的意思。文化是一个集合,包括了知识、信仰、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成员其他成员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现在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首先,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其次,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二、利用中西文化旅游交流提升秦皇岛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秦皇岛的旅游服务现状和外籍游客旅游特性及需求分析

秦皇岛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将这些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宣传介绍给外国游客,对于提升秦皇岛的旅游形象,推动本地旅游经济有着巨大的作用。高质量的服务可以增加西方游客来秦的认知满意度、提升其旅游质量、消费水平,以及回国后对秦皇岛的宣传,以推动促进更多外国游客来秦旅游。来秦外籍游客暑期游所在占比例较大,旅游的方式又包括商务旅游,健身运动度假,生态旅游,度假等。外籍游客旅游时喜欢的活动有观赏自然景观,品尝美食,露营,登山,逛街购物等。外籍游客偏好景观优美,环境舒适的景点,喜好异域文化,当地民俗民风,特色美食等。大部分外籍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反馈的旅游信息或电视媒体电脑资讯的宣传广告得知秦皇岛的旅游信息。他们多为情侣、夫妻,其次是同事朋友同学,还有家庭为单位,个人旅游的较少。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发展途径

1、古文化、文物遗址

古人类遗址:秦皇岛最早发现有人类居住的记录是在50 ─100万年前,在滦河东岸秦皇岛市卢龙县武山北侧有喀斯特溶洞遗址,经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认为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被称为“武山猿人遗址”;秦文化:秦皇岛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在北戴河海滨金山嘴路东横山上,发现了秦始皇行宫遗址,规模宏大,横山之南约200余米的高地上,发现另一组大型建筑群遗址,专家考证认定为秦始皇行宫的主体建筑群。秦始皇行宫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具有典型的秦文化特色。

2、长城文化、军事文化

秦皇岛市境内,除闻名中外的明万里长城以外,尚有另一条古长城,它东端起于山海关区渤海乡姚山村南海岸,西起抚宁县石门寨镇车厂村西南,全长41. 4公里。不仅如此,还在长城脚下的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发现了48座极具考古价值的明长城砖窑群。长城研究专家认为,出土这样大规模、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的明长城砖窑,是震惊中外的长城考古发现,对研究古长城建设意义重大。

3、商贸文化

商贸也属于旅游的范畴。秦皇岛港以港阔、水深、不冻、风平浪小等优良自然条件著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早在100多年前的清光绪二十四年将秦皇岛辟为通商口岸,使秦皇岛成为当时中国沿海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的中心。秦皇岛开埠后名扬世界,可是50年后,从解放初到80年代声名寂寂,远不及与之一起开埠被称为“东方瑞士”的青岛。总结历史教训,秦皇岛长期没有确立起经济中心位置。所以,秦皇岛发展旅游,需要其现代因素能够向传统的腹地扩张传播,产生“扩散效应”,以恢复其以往贸易中心地位。

注:本文为秦皇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利用中西文化旅游交流提升秦皇岛文化软实力;项目编号:2013061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淑玲.中西方文化与旅游及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5.

篇7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其内容随社会物质的生产而发展,具有很大的内涵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文化与旅游密切关联,旅游活动的每个过程与内容,都与文化发生密切接触,可以说有旅游必定要有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一、钦州市旅游文化建设必然性的理性分析

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旅游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作用,使旅游业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的诸多新的特征。文化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建设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理论及实践作用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一)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研究的必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旅游文化,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理论,涉及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挖掘、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则显示出与旅游产业结合、与旅游教育结合的显著特点,反映出旅游文化研究的应用性特点。旅游文化的研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的研究在国内部分旅游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等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北京、曲阜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通过实施“文化经济”的战略,使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奥地利的旅游活动与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密切相关;法国巴黎街道的名称具有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意大利每年对文化性旅游业收缴增值税是保护费用的27.5倍。据美国旅游部门1997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文化旅游是美国旅游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仅纽约市的文化活动就产生了近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国30多个州竞相开拓文化旅游项目。

(二)旅游文化建设是满足旅游需求的必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旅游者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对旅游需求影响较大。据统计: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另外,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的占4.5%。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观光型的旅游产品,而是具有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据1996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大专及以上人员占31.9%,中专及高中占35.8%,初中占22.1%,且与往年相比,大专以上人员出游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完善各种培训机构,国民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旅游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中文化的成分会越来越高。

(三)旅游文化建设是钦州旅游经济蛙跳发展的必然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区位优势有利于钦州在旅游区域经济格局中定位发展,有利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区域经济的联动,有利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大旅游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延伸、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不断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目的地体系,全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11月28日,钦州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钦州市旅

表.1钦州市旅游核心企业一览表(2009年)

旅游景区

旅游饭店

旅行社

    4A级3个、3A级2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

篇8

二、新世纪的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进入21世纪,旅游文化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晏鲤波、庄兴成将2004年以前的旅游文化概念归纳总结为:“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等。王玉成提出“三体论”,从主、客、介体出发,认为旅游文化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体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桓占伟提出“产品论”,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谢春山、邹本涛提出“旅游介入文化”,认为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仍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普遍强调旅游主体及其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二)旅游文化建设研究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已成为学者的共识。2004年邹本涛在《旅游文化建设论纲》一文中,提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原则,大众化、民族化的原则,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如郑昌盛针对连云港市,分析了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条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基本思路。李建军、陈清、郭晓莹探讨了信息时代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认为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应该探索出一种旅游业与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互动的发展模式。(三)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从大区域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讨。如刘少和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文化区的构想。曹诗图、沈中印对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提出了“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如陶伟、郑海燕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讨论了地方文化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蒋礼荣对北海市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索,提出设计四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思路。第三是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开发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如杨刚提出南岳衡山旅游文化开发的措施,邓清华、肖玲对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开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是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主要是对开发模式上的探讨,提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和文化综合的开发模式。这一时期也出现对专项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出现如海洋旅游文化、影视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教旅游文化等等讨论。(四)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在20世纪的研究基础上,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第一是对古代典籍中的旅游文化的梳理和探析。第二是对古代旅游思想观念的重新解读,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对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史进行研究。

篇9

2旅游文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2.1旅游文化魅力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旅游业也逐渐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国际旅游界在分析这种趋势时,认为“人们再也不会简单地把旅游和度假看作是一种消费时间的娱乐形式了,而是把它当作锻炼身体、丰富精神生活和增加知识的途径”.参加文化旅游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不仅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而是更多地追求知识,获得信息,受到文化熏陶,提高精神享受的质量.文化旅游的兴起对旅游企事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激烈竞争使旅游市场由过去的价格、服务和旅游产品多样化逐步转向特色文化竞争——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增加文化“含金量”,提高文化品位,寻求比较优势.

2.2旅游文化研究受重视旅游学术界长期以来偏重旅游的经济研究,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者们就从旅游文化的概念开始探讨旅游文化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大体上是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入手的.从外延上研究旅游文化是早期研究的基本视角,已形成了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观点: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出广义的旅游文化概念:“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事业.”狭义的解释以1984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中义的理解主要以对“生活方式”的描述来概括旅游文化的内涵,如魏小安认为:“旅游文化可以初步界定为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从内涵上研究旅游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数研究者都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索旅游文化的内涵,与此不同的是苏恒抓住了旅游文化互动过程的特点,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最通俗的、最愉快的、最多样的手段.它的活动舞台最大,它的活动方式最灵便,它的价值最多方面.”1990举办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较全面地阐述了旅游文化中的主体、客体、媒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2.3旅游文化类课程受关注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界对旅游文化的普遍重视,作为旅游教育和研究主力的高校,也普遍重视起旅游文化类的课程.尽管不同的学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不太一致,但不外乎三种情况: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体看,旅游文化学还不是旅游本科院校主干课程或基础性课程,但已经是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不过旅游文化学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不断将旅游文化学纳入到旅游本科教育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先开设选修课似乎是在检验其重要性,有的已经将其纳入到主干课程中来.而与此不同的是,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将旅游文化课程置于主干课程的重要位置,更是作为培养导游人员不可或缺的核心教学内容.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并因此影响其讲授的具体内容.

2.4旅游文化的分类基本固定旅游文化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套用文化的结构模式,将旅游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层.旅游物质文化,即旅游过程中可识别的物质文化实体,如建筑、园林、旅游商品、旅游服务设施等;旅游制度行为文化,即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旅游观念文化,是指引导、影响人们旅游观念的直接或间接地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另一种是按照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三部分.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建筑、园林、宗教、民俗、文学艺术文化等;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思想和信仰、文化素养、心理、性格、爱好和生活方式等;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商品、服务、文化等.

2.5旅游文化类教材众多教材出版的数量和质量表明了某一学科研究的热度、市场的需求度和业界的关注度.近10年来,旅游文化著作层出不穷,这些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纯粹旅游文化资源的介绍;旅游文化学教材;旅游文化学专著.以“旅游文化学”为主题的教材就达数十部之多,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和著作有:马波的《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沈祖祥的《旅游文化概论》(1999);谢贵安、华国梁的《旅游文化学》(1999);章海荣的《旅游文化学》(2004);尹华光的《旅游文化》(2005);王玉成的《旅游文化概论》(2005);喻学才的《旅游文化学》(2010)等.

3旅游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忽视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比较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跨文化性.西方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结构框架研究之中心位置,以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为媒介,研究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这个概念的动态特征.但是我国的旅游文化类课堂教学基本上停留在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和传播上,较少涉及跨文化比较.在教学内容上,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知识、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应用性倾向,呈现出一种静态、孤立的就事论事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课堂教学导向,忽视跨文化交际和旅游文化“碰撞”方面的比较研究.

3.2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性很强的活动,旅游工作要求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从业者导游员,在20世纪80年代时被亲切地称为“民间外交家”.导游面对的是形形的旅游者,必然要求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旅游文化类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际者们实现有效交际的关键取决于交际者自身的交际能力与技巧,作为从事跨文化的旅游者需要掌握13种关键性的能力,如自我展示、自知之明、社交关怀、实施弹、获得讯息技巧、交往介入、社交技巧、语用移情等能力.

3.3教学内容体系不健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构成体系还很不完善,基本是由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综合发展而来的,以旅游主休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讲授重点大多落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审美文化、消费文化、价值观等以及旅游介体的经营文化、服务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不够,很少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全球最大的旅游地国和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方向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旅游文化的教学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诸如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3.4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合度高目前旅游高校普遍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有“旅游文化学”、“宗教旅游”、“民俗旅游”、“园林艺术”、“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等,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部分.目前的两个误区是:一是将旅游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教材内容仅对诸如建筑、园林、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力度不够,内容肤浅,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照搬别的课程内容系统,虽然应用性强,却只适用于初中级导游服务人员的培养,部分学校甚至以导游文化基础课程替代旅游文化课程.

3.5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长期以来,旅游高等教育沿袭由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按照多年一成不变的模式实施教学的模式.课堂授课多采用“四个一”模式——“一本书(教材)+一支笔(粉笔或多媒体)+一堂课(课堂讲解)+一张纸(考试试卷)”,这种模式以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主体及其能动作用,必然导致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中“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严重制约高校教学质量.

4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4.1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彰显魅力旅游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借助旅游企业的媒介作用,在异文化空间中流动实现的.这种流动是不受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限制的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的流动,在这种广泛的流动中,旅游者实现了与目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频繁交往.一方面,旅游者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模式随着旅游者到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流入旅游目的地,进行着有限或无限的文化示范和散播,让旅游目的地的人们观照、采择与吸引;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所展示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现实文化生存状态也让旅游者获得直接的观照.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客观存在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旅游开发和接待中有的放矢,更好的适应国际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2丰富旅游文化教学方法,突出特色教学方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笔者以为,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方法:课堂讨论法(在课堂上提出某一重点问题,即兴讨论;或提前布置,学生课后准备材料,下次上课时展开讨论;最后针对讨论情况,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专题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研讨)、视听教学法(运用声、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课件等,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进行教学)、试讲评议法(提前一个月左右,精选题目,自愿分组,以组为单位准备资料,制作PPT,由学生登台讲授,再由听课学生和教师对讲课学生所讲的课进行全面评议).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其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4.3细分旅游文化教学内容,形成体系旅游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是一个庞大的大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透过现象提炼出本质和精华,既要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和研究应该以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为主线,以跨文化交际为线索,以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突出旅游文化的动态特征.旅游文化教学应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中西文化比较为手段,以胜任国际旅游事务为最终归属,具体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旅游文化专题模式,将旅游文化类课程分成5大专题:旅游文化基础理论专题(专题介绍文化学、地理学、传播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中指导旅游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旅游主体文化专题(如旅游者审美文化、消费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旅游客体文化专题(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专题(如导游服务文化、餐饮服务文化、住宿文化、企业管理文化等)和地域旅游文化专题(如学校所在的市或省的地域旅游文化介绍等).

4.4组建旅游文化教学团队,加强师资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如是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可见师资对于一所大学办学成败的重要影响.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和任课老师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素养有很大关系,鉴于旅游文化包罗万象的特征,该课程益采取团队教学法——面向全院、全校整合师资和教育资源,组建旅游文化教学团队,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学科背景多元的旅游文化教学师资队伍.团队中每个任课老师选择1~2个专题作为长期研究的方向,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统一,使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开创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赢的局面.

篇10

(一)旅游文化功能概述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此标志着旅游业的正式诞生。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使其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也在逐渐地走向兴盛的时期,进而也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带动作用。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旅游经营者过于重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对旅游景点的一些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采取忽视的状态;进而出现许多旅游景点遭受破坏的现象,进而失去了其本身的面貌,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十分不利。而对于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对其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如何实际和重大,不是也不可能构成国家决定促进这一活动的唯一标准。”总体来讲,旅游业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纵观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和休假的享受,更加追求的是对当地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与体会,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必将作业衡量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水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会作为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魅力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具体功能马林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产期的生活产物,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智慧与行为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的产物,基于此,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长期经营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持作用,其具体说明主要如下:1、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旅游业的旅游文化直接指引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主体,而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直接决定着一个旅游景区的具体魅力所在,一个旅游产品只有在具有独特旅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游客前来消费。对于当今“文化游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体会旅游本质上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享受,那么其每个景区的不同旅游文化就直接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旅游文化的旅游景区才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经营。2、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的游客,那么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市场导向的,那么旅游也在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就必然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因此,只有基于一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才能够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更具品味与吸引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一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开发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最终目的。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国籍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是对于旅游景点来讲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各个国家优美景点的欣赏与享受,对于他们来讲,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古希腊神庙,或是欧洲哥特式教堂,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对景点的欣赏水平与个人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建筑作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地区的旅游者所接收与理解。那么随着各个国家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与旅游文化的塑造之间的关系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要对旅游文化进行良好与合理的塑造,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是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对一个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也关乎整个旅游景区的形象。由此可见,塑造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使其保持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在旅游业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塑造,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景区的特色,民族特点等,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做出设计,进而确定旅游文化的主体。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讲,其是在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来下的,进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不是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特色来决定的,具有独特性与社会遗传性。因此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不可被复制与模仿的,这也是作为旅游业一个关键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义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可复制与移植的性质,因此旅游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实际的旅游业状况而言,旅游的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旅游文化就会被毁灭或是替代,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的经营者来将,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品牌的保持与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一)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旅游景区的魅力所在以及所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展现,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旅游景区的优点所在,进而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知名度与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旅游文化品牌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刚刚开始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是刚刚建立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其了解度与认同度普遍偏低,那么就可以借助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来提升新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使其快速地走向市场。

(三)旅游文化品牌具有持久的扩散效应,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向人们宣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进行具有十分持久的扩散效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四)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建立旅游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对与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那么在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与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紧密地结合在一定,进行获得游客们的认同度,实现旅游业的稳定运营。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打造旅游景区独特的、优秀的旅游文化,并且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魅力所在,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遵从许多的原则,其具体叙述主要由下。

(一)可持续原则对于旅游业来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上也考虑到将旅游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虑人们长远的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而不仅促进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旅游业能够长期在社会市场中生存与稳定地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进行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品牌,只有在旅游文化品牌无可替代的情况下,才可以证明其旅游文化品牌的成功建立。除此之外,在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立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文化品牌的保护,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当代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在一起,进而增加其品牌的个性化。

(三)市场导向化原则旅游业能够稳定经营的基础就是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化,那么在建立旅游业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旅游者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游客深深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且引起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实际的消费。因此旅游文化品牌的设计要建立在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之上,并且根据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明确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创新在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市场上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分析,并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进而有助于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维持旅游业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理念的设计,将传统的当地文化与现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体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将旅游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当地文化定位特色的品牌形象旅游业文化品牌的建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所逐渐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因此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转移的特性,那么在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因素,进而能够创造出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品牌,进而能够起到最终的吸引大量游客的目的。

(三)差异性的品牌营销与宣传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内容要吸引游客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手段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与认识到其具体的旅游文化,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才能够达到建立特色旅游品牌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活动、节日庆祝或是一些大型的文化表演,来引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进而吸引其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体会,从而增加人们来此消费的倾向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媒体来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例如以广告、传单或是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促进消费的最终目的。

(四)强化品牌管理在进行旅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对旅游文化品牌的管理,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与经营阶段都传递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而保证旅游产品在每时每刻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一个十分完整与优秀的旅游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在提供给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享受与舒适,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的周围建设一些十分舒适的旅馆与一些餐饮娱乐设施,让游客能够以一个很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满足游客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准与产业的整体素质,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施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对旅游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根本上加强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五)建立区域合作品牌一个地区本身的基础设施与建设程度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在建设当中的整体情况,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在旅游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而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些旅游景点的所在之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那么就会在交通方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带来一些不便利的条件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与整个城市或是整个省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的整合,使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做到优缺点互补,进而将整个旅游景点的每个优点展示出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共享,形成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

(六)品牌的网络营销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也可以作为一种十分强大的营销工具,将旅游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广泛的传播。网络宣传的宣传速度十分迅速的,并且其普及的范围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而且其宣传的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可以将网络宣传广泛地利用起来,进而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从而打响其品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