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7 09:34: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实务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实务专业

篇1

第一,目标定位。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企业对人才的运用一般是以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的排列顺序构成宝塔形,以技能人才为基础,经营和管理人才置于塔顶,技术人才位于中间。中职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 

第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熟悉企业会计原理、会计帐务处理程序,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用财务软件,熟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 

第三,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大多是只重视成本会计理论,不注重实践。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中。 

第二,课程讲授方法不当。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本会计实务主要是通过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凭证、表格等单据反映的,上课时没有实物单据,而教师又受课时、教具等限制,只能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内容覆盖不全。成本会计实务是研究如何通过提供成本信息来加强成本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对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拟订各种方案,进行成本决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事后进行成本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校只注重简单的成本核算方法,而没有把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后的考核和分析作为重点。 

三、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改进途径我们不仅要突出“教”,突出“学”,更要突出社会实践性 

第一,从“学”的方面来说,要注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又可为《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所以,对于两门基础课《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一定要好好掌握。《基础会计》讲的是一些简单、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简单的固定资产购买分录。《财务会计》则是一些具体的、详细的知识。 

第二,从“教”的方面来说,要改进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力度。在开设成本会计实务之前,要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应用》等相关理论课程,而且还要有实习课程《现代企业会计模拟实操》。 

二是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计论式的教学方法。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先要有理念考试,后要有实习考试,并且应该提高实习考试占的比重。 

四是充分应用多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增加更先进的设备。 

篇2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示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3.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3.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6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8课堂总结法

即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性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2-01

《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究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专业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八种教学方法,现简析如下:

1 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示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3.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3.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 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6 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8 课堂总结法

即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性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4

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变化较大。增值税和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增值税而言,近年来进行了两次大改革:一次是增值税转型,自2004年在东北开始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试点,随后增值税转型在其他地区试点,最终2009年增值税转型推广至全国。另一次是2012开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这次改革在2016年5月全面推开。就所得税而言,2007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完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这两大税种的变化势必对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高层次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二、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地位

从供给端看,目前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讲授与实践课程,对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重视不足。部分院校设置了税务会计,或税务会计与筹划课程。但从课程性质上看,此类课程通常为选修课。鉴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税务会计课程的作用受到较大“冷落”。并且很多高校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在会计专硕研究生培养中的课时设置为一周两节课。庞大的教学内容与较少的课时安排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于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认识

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会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财务会计领域。在选修课程时,也更侧重选修财务会计领域课程。很多选修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的最初动机来自注册会计师考试和注册税务师考试。基于此,很多学生对于课程预期更多局限于各税种计算,而非税务会计核算。另一部分学生尽管认识到税务会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本科为非会计专业,缺乏相关基础,再加上课程设置课时偏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税务会计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变

篇5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会计准则框架下的要素体系讲授和学习,将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学完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却不能有针对性地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如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以工作过程引领和规划学习和所教授内容已逐渐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尝试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

二、分岗位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要求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底子相对较薄,接受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来体系和框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尝试分岗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分岗位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岗位的划分

依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分类,具体划分为如下岗位:出纳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资金核算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涉税会计岗位等。授课时着重讲授和训练每一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突出特点

1.将原来一些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完全按照岗位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2.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立足中小型企业的主流业务,目标定位明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构建学习模块,一岗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再按照典型业务构建学习单元。

3.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常规典型业务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熟练度。

(三)以出纳岗位举例说明

1.出纳岗位是整个分岗位教学中的一个模块。

2.按照出纳典型业务构建五个学习单元,包括出纳岗位描述、出纳员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销。

3.在实际教学中引进原始单据,体现业务工作流程。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出纳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核算”章节。准则、制度等知识性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对业务单据及其处理流程的介绍与训练,与出纳工作相差较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每一典型业务的相关原始单据,以真实或仿真证帐工具再现出纳员工作对象。并力求讲解相关业务的参考性办理流程,尽可能缩短与岗位实际工作的距离。

4.围绕出纳员任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内容体系从出纳员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出纳员的岗位设置、职责要求、制度控制、职业道德及基本技能等纳入教学体系,一定程度地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出纳员岗位认知。

5.“学中做”,如学习了验钞技能,给学生讲授人民币防伪特征及假币鉴别方法后,要准备100元或50元面值的人民币,真币与假币混在一起,组织学生分组鉴别。教师准备若干台验钞机和真假人民币,组织学生尝试验钞操作,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四、辅之以考试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课改思路,考核方式自然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除原有的平时考核、期末笔试外,还要采用口试方法,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达能力。

(二)不断加大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强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由过去没有实训课的考核到增加实训课考核,而且实训课考核比重逐步加大,刚开始实训课占总成绩的20%~30%,到现在占60%~70%。

(三)考核过程由过去单一的形成性评价,逐渐改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同评价。并且由原来教师的单一评价逐渐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6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技能竞赛形式的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逐渐成为高职学校的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通过组织开展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有效促进会计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税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税务处理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引入“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对有效提升《税务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以赛促教”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技能大赛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也成为衡量其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分解为任务内容,并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教师在其中通过对学生参赛进行指导,以弥补自身之不足,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以赛促教”引用于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上。

1.1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职学校举行会计技能大赛,必然要以会计行业相关职位为竞赛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行情发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体现一定的实时性和前沿性,实现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

1.2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保证技能大赛达到可行性的效果,高职学校需要购置相关的教学软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逼真的模拟。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教学环境的改善,在课堂上就可以着手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因此,就是可以在技能大赛课堂,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等部分,讲解企业会计的具体工作流程或者处理方法等,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学手段上,高职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在相关的实验场所、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的实践内容。

1.3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

技能竞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平台。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现着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会计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可以说,会计技能竞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和运用,更是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考验。因此,高职学校必然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促进会计教师不断掌握新技能,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以实现会计教学的改革。

2.《税务实务》课程“以赛促教”的实践探索

《税务实务》是一门融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与会计岗位群中办税员业务岗位直接对应,本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会计专业《税务实务》课程中实施“以赛促教”,实现“赛教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据调查,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只有一项会计技能大赛,其中每个赛队由出纳、成本会计、主管、总账等四个选手共同参赛,四个选手通过老师的指导,团结协作,完成赛事。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税法越重要,而在具体税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仍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因而学生较为被动,其积极性和协作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遏制。而技能大赛比的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合作能力。在这一比赛规则下,《税务实务》课程教师可以从中受到教学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技能大赛的引导下,可以对教学过程、教学标准等根据赛项中的具体问题和工作情境,以岗位任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建学生的技能学习社团,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走向企业和税务大厅,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2加大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

《税务实务》教学既不能脱离理论基础进行全实操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一味注重法律理论内容,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时,适当加大对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化。从会计技能竞赛的赛项设置上看,对学生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居多。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具体针对《税务实务》来说,应适当加入办税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项目训练,以任务为导向,实现对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提升,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如可以将税款计缴精准作为赛事引入税务教学,对税务实务进行模块化的细分,使学生在一种开放式的仿真职场氛围中进行税务技能实训。

2.3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会计技能大赛也为广大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教学成果的平台。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具体的会计赛项也会不断变化,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水平要求也越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行业动态,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实现高效教学。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教师也要充分掌握技能大赛的具体规则和过程,参与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必要的示范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对于《税务实务》课程教师来说,也应该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2.4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证学生对技能竞赛产生足够的兴趣,以有效发挥“以赛促教”模式的效力,还必须构建良好和谐的环境,改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实现会计教学资源的整合,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比如说,要对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在保证正常的上课时间开放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进入实验室进行项目的练习,开展技能竞赛实践等,充分发挥实训的价值。同时,高职学校也可以对会计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提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以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现“以赛促教”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有效实践,对实现会计课程改革,提升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税务实务》课程教师,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科学化的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101-02

1 法务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

学生只会将老师理论上讲的法务会计知识按照固定的模式搬到实际应用中去,至于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生却无法知晓,当然也就不会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1.2 理论知识抽象、枯燥

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又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业务,所以法务会计的理论知识阐述应更形象具体,才能有效地传播法务会计的理论与技能。但是目前的法务会计理论还是抽象和枯燥的。

1.3 法务会计教材贫乏

因为法务会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会计专业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等都缺乏可供参考的资料、教材和经验。从目前的法务会计教材来看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赶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1.4 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当前,高职学校的实践教学是以综合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为主,缺乏实践的氛围,还会有抄袭现象,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而由于校外实践的法务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很多时候的校外实习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学校无法做到统一安排。因此,校外的法务会计实践大部分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满足不了“量”的要求,当然更谈不上“质”的保证了。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意义

第一,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注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第二,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第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快了高职法务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用理论指导技能的练习、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第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了教材的建设。以“满足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前提开发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宗旨编制教材,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学有所用。第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室或实习场地上课,教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压力,也使得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3 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践基地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3.2 法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改思路

(1)法务会计实践基础。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起点,是最基础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首先让学生直接接触教学案例,讲授涉案的会计事项,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直观看到涉案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使他们增强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实际去操作,如查阅涉案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填制办案所需要的涉案的会计事项。从实践又转向理论。通过这种直观的、形象的法务会计活动的循环,帮助学生掌握法务会计实务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法务会计专项实践。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及技巧。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涉案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依据,让每个学生都对涉案的会计业务进行独立的专项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实务处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法务会计综合实践。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业务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法务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个体系。让学生去社会实践,到某一个单位查涉案的会计事项,查一笔违规现金的流向,学生从哪入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设计什么样的方案,都会涉及法务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各自的岗位工作,同时各岗位在学生中有计划地轮换,就会使学生熟悉整个业务流程,也能使实验室的教学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一走向多样,由教学走向实践。

篇8

2中职物业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及应用

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封闭的教育资源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开辟了“大众教育”的时代。相应地,这一举措刺激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速度,中职教育也在逐渐被改变看法,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问题,学生素质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就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让中职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时间中,收到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效果。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等。一些教师甚至会忽略会计教学工作的本质,将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地位放弃,重点放在课堂理论教育方面。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以下结合中职物业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2.1转变思想、与时俱进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对于目前的中职教育而言,转变教学思想是最重要的,要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第一,要正确看待中职人才培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动手实践能力对他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从全社会的人才体系角度来看,中职学校学生是各行业的“执行者”,尤其是物业会计专业,随着行业的新兴特点,以及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在工作中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第二,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些中职学校的老师沿用传统初高中教学模式,认为学历才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课继续升学深造;这一想法本质上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过于强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看重的是能力,而学历本位的思想正在淡化。

2.2分层对待、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人能力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基础原本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统一标准看待。为了让每个学生的能力最大化,就必须引入分层教学的模式,在应用中,根据会计专业中物业会计的特点,保障一定量的实践内容后,展开因材施教的方法,以学生们不同的兴趣和侧重点开展教学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9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培养在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具有中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合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落后,所以学生的就业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宽,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出纳员、会计助理、仓管员、跟单员、车间统计员、记账员、税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从学生主要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分析:会计核算岗位应具备对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等;出纳岗位应具备对单据的处理能力、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能力、办理银行结算业务能务、登记日记账和资料保管能力等;稽核岗位应具备成本计划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能力等。通过综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应结合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从中可以看出《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成本核算实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制衣厂真实案例为载体,由学校一线专任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后,开发设计出《成本核算实务》课程。首先,充分了解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细化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标准;再次,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训,加强与校外实习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最终达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

为了重新构建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我校派出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工作一个学期。教师们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细分成本会计岗位,分别设置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费用核算岗、成本核算岗与成本会计主管岗。按照各个岗位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和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整理出材料核算任务、职工薪酬核算任务、外购动力核算任务、折旧费用核算任务等工作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教材和成本会计实训脱节的情况,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整合教学内容后,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岗位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是将实际成本会计中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教学任务,以情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同时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真实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二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岗位分别完成材料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会计主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一次分岗完成之后,再实现轮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岗位工作任务,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三是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综合模拟实训室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设置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落实每一次教学任务的评价。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之后还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还可以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篇10

作者简介:刘辉(1971- ),南京财经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这里蕴藏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的重大变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工学结合的必然要求

1.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使得教学模式必须从“单一”“封闭”的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的模式,即行业、企业、学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教学内容变化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核心专业课程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因此,学习内容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教学内容的变化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使得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

1.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我校自2000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10年的教学和专业行业调研,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知识、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出纳、成本、财产物资、往来款项、资本、财务成果核算与管理,纳税和财务报告等;专业知识包括财经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是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其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应用型的人才,其培养规格是高等职业性专门人才。

2.构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十个项目:会计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ERP实训、财务预决算实训、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与维护、社会实践、会计岗位项目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十个实训项目分布于十个学期,在校内和校外完成的实训均为36周左右。

(二)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它包括: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工业企业两个月的会计业务为主线,通过单项实验分别介绍企业财务部门各职能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操作,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周安排固定学时,学生学习某一技术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期中利用2-3周时间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模块为载体学习典型的工作技能。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模式很快在南京市的职业学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以赛促训,专业技能教学推行技能大赛训练模式

我校的专业技能教学分为初学、普及、提高、择优四个层次。其原则是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共同提高。除日常的技能教学课以外,每日安排相对集中的技能训练课时,每两周进行年级测试,公布各班成绩,每月进行排名。每年3-4月份为学校的技能节活动时间,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一系列会计技能竞赛活动,如做账、珠算擂台赛、点钞竞技等,评选出校园技能十佳选手,营造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使得“掌握过硬本领、练得一手绝活”成为学生的目标和追求。专业办组建技能训练队,实行人员滚动制,并在不同的年级形成梯队。在每年财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均获得南京市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作为南京市代表队参加江苏省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传承“学做合一”,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系列财会实训室,又有模拟银行、模拟证券、ERP、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实训室,除满足会计专业的基本实训外,还适合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商业会计、银行会计等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配备用友、金蝶、ERP实战演练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我校在第八、期开设了为期约4周的会计岗位项目实训课程,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角色模拟、岗位轮换的综合专业实训。这是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模拟工作场景的复习和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互分工协作,既提高了工作技能,又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

2.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搭建平台

(1)健全机构,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为使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功能,我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机构,并针对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制定目标和规划,实训基地的目标和规划包括企业教学模块(课程名称、课时数、岗位实务等)、专业教学改革规划及具体措施,为校外实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做好实训过程的控制与评估

校外实训的质量须靠完整的质量评估机制来控制,其内容包括实训日记、实训工作记录、实训作业评价表、学生实训考核表等。这些机制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操作技能水平,还结合行业标准评估学生的操作规范、仪表风貌和社会活动能力,甚至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细化为指标项目融入企业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之中,使得校外实训突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训效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反映。

(3)创新校外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第八学期的8月份开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进入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收银、仓储保管、出纳、会计、营销、宣传等岗位定期轮换,这种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到社会进行的一种检验,检验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的差距,以便于在第期回到校内实训基地学习时能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是在正式毕业实习前的一种心理上、技术上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中秋节、国庆节,既为苏果超市提供了工作人手,又让学生增长了阅历和技能,受到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功的关键。

1.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提高指导学生能力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科研项目和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有计划地把教师送到生产一线工作和实践,使其熟悉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下企业,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拓宽了人脉,以便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2.引进兼职教师,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我校陆续从企业引进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到来,带来了各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师生的眼界,也弥补了“纸上谈兵”的不足。

三、对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凸显政府在引导和推动工学结合方面的作用

从国外工学结合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政府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从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应当在政策、举措、经费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扩大政府对工学结合的影响力。例如,出台对合作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推广学校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典型做法、采用合作教育资金委员会方式资助工学结合教育等。

(二)以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

会计类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分工明确,一般不缺人手,而且其业务保密性较高。所以,对接受学生工学结合并不积极。即使接受,一般每个单位也就1-2人。除了选择用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单位主动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还应引进“模拟公司”或创办校属专业性强的企业实体作为校企合一的新型实训基地,如财务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形式的实体,从事记账、会计咨询、培训及服务。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实体公司可以进行有关业务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实体公司参与记账,接触到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掌握实际的财务核算程序,提高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通过建立完善、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会计类专业的工学结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在校内“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问题。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增强培养途径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实施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培养途径上,可以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顶岗实习培养、半工半读、勤工助学培养等,在社会、企业、学校之间架起人才培养的桥梁。

总之,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实际需求的融通,实现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还依赖于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之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彤,王巧云.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会计之友[J].2007(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