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7 09:34: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童音乐启蒙教育

篇1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1.1促进文化精神的传承,强化民族归属感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十分有利,同时对于民族归属感的增强也十分有利。融入传统文化属于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幼儿启蒙教育中,极大的激发孩子们的音乐灵性,强化幼儿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开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幼儿实际,学习方式的选择一定要认真加精心,与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及心理发展成熟程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强调学习积极性的促进。

1.2激发音乐潜能,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

激发音乐潜能,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学习音乐本身是一种审美体验。儿童想象力丰富,感官灵敏,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力强。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将合适的情境融入到其中,对幼儿的音乐体验很好的丰富,将幼儿发自身体内部的音乐潜能有效的激发出来。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途径

2.1传唱民间童谣

很多童谣幼儿都比较熟悉,同时童谣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民间童谣朗朗上口,韵律感节奏感强,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使得民间童谣的传唱率很高。民间童谣的旋律相对简单,趣味性十足,幼儿更容易接受和喜爱。因此开展幼儿启蒙音乐教学,高效发挥民间童谣本身的教育价值,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应用,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点燃百利无一害。在选择民间童谣的识别必须紧密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目标,选曲要特别注意,尽量选择思想性,教育性,音乐性都兼具的童谣。例如让幼儿传唱《卖汤圆》不仅对幼儿音乐情感体验有很好的丰富效果,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充分了解元宵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再例如学习歌曲《二十四节气歌》《凑十歌》等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对于幼儿知识记忆,理解效果的增强都十分有利。

2.2将民间舞蹈融入到其中

将民间舞蹈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一种方式。儿童天性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将民间传统舞蹈融入到其中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多样化的艺术兴趣,促进其综合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肢体动作是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例如点头,击掌等。因此,对幼儿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引导幼儿用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对音乐情境进行模仿,例如双手散开由上向下来回摆动模仿下雨的情境,模仿鱼儿游动的情境,将音乐同这些基础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提升很有帮助,同时还能够极大的增强幼儿对这些音乐节奏的感受力。例如在学习《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将一些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融合进去,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的融入,幼儿对音乐的节奏,韵律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深刻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2.3制作节拍器

篇2

器乐是人类最早习得的音乐技能,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胎儿在妊娠早期听觉系统的形态结构就已经形成,随妊娠进展逐步完善和成熟。妊娠中晚期胎儿能感知外界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胎儿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产生反映,也就是说胎儿能够对音乐产生反映。20周大的胎儿能够听见子宫外的声音包括母亲的心跳、肠胃的蠕动、血液流动的声音;并且能对说话、唱歌、击打乐器产生不同的反应。

1 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原始的方式,早在孕期的20周,胎儿就能感知子宫外的声音,声音是有美丑之分的,优美的声音包括音乐,大自然中优美的鸟叫,水流声音;不优美的声音包括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噪音。

1.1 开发儿童智力的实践意义

经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大脑具有复杂的结构,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指挥着感知器官(眼、耳、口、鼻、皮肤)分工合作,收集外界信息,加工外界信息,刺激感知器官采取回应。

音乐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声音刺激大脑的右半球,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解析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记忆、美感等,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有助于大脑整体的发育,结合左半球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全面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让儿童有效鉴赏音乐、歌唱表演、节奏练习、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引起其充分感受音乐独有的打动人心的情感。音乐启蒙教育对儿童学习心理的成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使儿童内心情感与艺术感染力展示得更为强烈。因此,我们需要在儿童阶段对其展开音乐启蒙教育,运用音乐教育来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想象。

同时,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一定频率的声波影响儿童的脑电波,这就是脑波音乐。

因此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下,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波段的脑波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课堂注意力。人清醒时,波为优势脑波。随着脑波频率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准备随时回应外在环境作反应。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的运作外,尚须指挥对外防御系统,因而消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在此状态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费加剧,快速疲倦,若没有充份休息,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然而,适量的波,对注意力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有积极的助益;同理,适当的播放恰当的脑波音乐也可以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1.2 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节奏感较强的语言,通过音乐的启蒙教育,使儿童能够获得较好的语言能力。

音乐是有节奏的,音乐的歌词伴随节奏,很容易被记住,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出现重新填词的类创作现象,这种类创作现象提高了儿童语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语言思维能力,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

1.3 有利于全面陶冶儿童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器乐和声乐表达人类的情感,将人类的情感以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方式表达出来,俗话讲唱的比说的好听。

通过音乐的启蒙教育,儿童借助自己的听觉、触觉,将自己感知到的音乐传入至大脑中,使其逐渐转变成为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由于音乐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形态上呈现一致性,有效熏陶儿童心灵,为儿童情感发展进行有效调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儿童对于美的认知。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误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着过分强调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曲目太难,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常规的声乐训练中所选用的乐曲难度也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导致了声乐专业的实用性较低 。

中职学习主要是技能学习,而非专业理论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教学技能的养成是首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养,辅以专业技能的养成,专业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技能训练,做到授人以渔,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学技能的养成

学前教育是特定阶段3~6岁教育的统称,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培养等。

对于学前音乐课而言,有以下两项任务要完成:(1)培养儿童的节奏感;(2)培养儿童的旋律感。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不难发现,学前音乐教学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简要的概括如下:

(1)积极引导幼儿倾听和朗读节奏。

(2)利用钢琴让幼儿感受旋律。

(3)通过TPR教学法巩固幼儿的旋律感。

篇3

一、调查背景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教育主要利用家庭环境熏陶等培养儿童音乐欣赏及活动技能;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音乐艺术类课程进行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最明显最直观的方式是显性形式,但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的主要载体还是课堂,在形式上呈单一化倾向。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形式也主要是歌唱律动、简易器乐演奏,儿童身心的日益成长,简单的课程已经难以吸引儿童兴趣,使学校音乐课程出现“边缘化”危机,单一教育载体让优秀音乐在儿童间的传播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在新信息时掘更适合儿童音乐传播、发展及创新的途径,是推进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二、调查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6-02

在当今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启蒙阶段中融入钢琴这门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所以为儿童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增强其学习钢琴的能力非常必要,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牢基础。钢琴学习属于音乐教学范畴,在启蒙教育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人的音乐素养都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但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学钢琴就是反复练习,这种做法反而使得儿童产生抵触情绪,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

一、钢琴教学中影响儿童音乐兴趣的因素

(一)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

在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有家长都有共同的思想,即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上4到5个培训班,包括:音乐、美术、奥数、国际象棋和语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彻底沦为学习的机器,对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产生厌倦情绪,即使孩子原来对钢琴感兴趣,也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学好。

(二)教学模式落后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音乐启蒙发展上比较晚,而且目前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钢琴的学习。如今,我国钢琴教学使用模式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老师教导一个儿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给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很多儿童对于这种按部就班、手把手教学的模式不感兴趣。

(三)师资力量薄弱

启蒙教育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因此,在儿童钢琴学习,其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儿童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对钢琴启蒙老师需求大,而启蒙钢琴教师缺少,很多启蒙培训机构和家长找不到优秀的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导致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启蒙教育培训和素质较低的人成为钢琴启蒙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欠缺。

二、培养儿童钢琴学习中兴趣的必要手段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面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时,应该保持理智,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听从儿童意见,给儿童合理报培训班。钢琴是乐器之王,其优美的旋律会吸引很多儿童的注意,促使儿童学习乐趣的培养,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对钢琴的学习抱有积极的心态。

(二)丰富教学模式

我国的钢琴启蒙老师,应该摒弃陈旧教学模式,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以丰富钢琴启蒙教学模式。例如,钢琴启蒙老师可以以日本铃木音乐教育理论为创新基础,铃木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20世纪中叶,由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创立。该教学法强调使用乐器有效的表达感情,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以及完善儿童的人格,同时,该教学法认为钢琴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反复练习,而是应该为儿童多创造听的机会,即以听为主,促使儿童先学会模仿和听,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的接触音乐、认识音乐和学习音乐,进而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养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师德素养和心理素养,因此,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引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师,以培养出更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教师。其次,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降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运用到钢琴教学中,该理论极具独特性,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采用全新、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同时,该理论认为,儿童不应为学而学,应以提升自我的音乐修养为目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套教学理论,那么一定能够使孩子的钢琴启蒙受到更好的教导。再者,教师一定要把自我师德培养好,尊重儿童,不因任何原因有差别的对待儿童。最后,教师应该加强心理素养,秉承着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使命,同时,以豁达的心态、健全的性格、愉快的心境、百折不挠的勇气、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等品质影响儿童,并以热爱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儿童。

(四)创新培养儿童音乐兴趣教学模式

1.合理编排课时。钢琴课程设置一般为每周2个课时连续授课,从单次学时来说,90分钟教授一个内容是很充分的;但是从周课时来说,大部分儿童认为一周只有2个课时时间相对较少,使得每次学习结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复习与练习,导致儿童新内容忘了旧内容,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钢琴教学的周课时,例如,每周增加一个课时或者每两周增加两个课时,专门抽出一些时间安排旧内容的复习、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学的组织实施形式关乎儿童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因此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儿童性别、钢琴功底、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等。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基础不同的儿童,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式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儿童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能学到最多的钢琴知识。对钢琴功底较弱的儿童,将其单独编组进行多次、重复教学,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其能力。

3.拓宽教学内容。现阶段,大部分的儿童均认为,钢琴课程内容是偏向技能训练,对音乐美学、艺术欣赏等与钢琴有关的周边内容涉及较少,这对于培养儿童钢琴教学中音乐兴趣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重视钢琴技能学习,也要增加理论知识教学,例如选择一些钢琴欣赏、音乐欣赏等内容,使得儿童能够趋向于全面发展,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

4.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在重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加教学趣味性。以音乐为切入口,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各类音乐,进而伴着音乐节奏做出有节律的肢体动作,使其能充分感受钢琴之美。另外,可以采用观看歌舞剧或钢琴游戏等方法,激发儿童对钢琴的学习欲望,达到将“要我学”转变“我要学”的教学目的。

钢琴启蒙教学不再单纯以学为主,而是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兴趣为主,教师们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联想、模仿,从而激发其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孩子体会到钢琴之美。钢琴的启蒙教育属于音乐领域,所以,为了强化儿童钢琴教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从音乐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其次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孩子把儿童钢琴学习当成兴趣爱好来学习,而不是强逼的去枯燥、反复练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把孩子的钢琴教好。

参考文献:

[1]李荣辉.浅析音乐教学中游戏的意义和作用[J].辽宁教育,2010(06).

[2]黄亚萍.学前儿童钢琴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3]李艳.浅谈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4]夏炜焱.儿童学习钢琴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04).

篇5

音乐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在欣赏音乐或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进行联想,对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可以说,音乐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幼儿3岁时,学习音乐能提高他们今后的学习成绩。科学家证明,那些每天练习钢琴10分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得分高于其他同龄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将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长期影响,定期的音乐训练改造了大脑部分“零件”,也提高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认知能力。学习艺术是有一定特殊性的。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前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导他们喜爱钢琴和音乐是最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强化,钢琴因具有极宽的音域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乐器之王”。钢琴教育在各种音乐教育中凸显出其重要性,使钢琴这件西方舶来的乐器,在中国仅短短百年发展历史,便形成了目前巨大的市场和繁荣的发展势头,的确令人振奋和欣慰。

钢琴的日益普及化,让社会和家长意识到了“童子功”的重要。钢琴也成了“早教课”中的一员,4、5岁的琴童比比皆是,3岁上钢琴课也屡见不鲜。那么,孩子几岁可以学习钢琴呢?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呢?

钢琴学习因为手脚并用,且左右手需要弹奏不一样的内容,在训练身体平衡的同时,又能促进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活动,也就是专家们所称的开发右脑,而格外受家长们的青睐。但是,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并不是越早学习效果越好。很多专家称幼儿手能握笔即可进行钢琴学习,这只是基本的外在条件。钢琴学习与训练能够促进儿童听觉、视觉和思维发展,能促进和调动孩子多个器官及协调手脚的运动,但与此同时,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年龄小的孩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毅力。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钢琴启蒙教育,家长和教师要遵从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引导。学前儿童、教师、家长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针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1.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概括地讲,学前儿童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包括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儿童时期的整个认知过程。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形象而改变,无论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钢琴这件乐器时,会问孩子喜不喜欢,孩子们很容易把钢琴作为一件“大玩具”而接受,漫无目的弹奏、根据自己的意愿摇头晃脑,纯粹是听个动静,玩得不亦乐乎;一旦正式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孩子就出现不听老师讲解,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如何让孩子一直维持热忱、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练琴,似乎是琴童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2.教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理念

(1)教学中要把握好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教师还要尽量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不高高在上,尝试和孩子成为朋友,善待每一个孩子。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老师去发现。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为其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道路。

教学中要注意孩子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钢琴不像舞蹈或者武术,都是集体课的形式,有很多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一起上课,钢琴这件乐器的特殊性注定了钢琴课只能是单独授课的形式。尽管现在出现了电钢琴的集体课启蒙教学形式,但是传统一对一授课方式仍然是钢琴启蒙课的主流。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和一个学生,学琴过程较为枯燥,学前儿童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弹奏孩子熟悉的乐曲,或休息、或游戏保持孩子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不要让孩子觉得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2)教学中要遵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龄前孩子在性格发展方面有很多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一些自己喜欢弹奏和演唱的乐曲,通过长时间学习和摸索确定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的兴趣不只要培养还要尊重。有些孩子并不是自愿学习钢琴,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跟风学习,或夸大学习难度,或强迫孩子练习,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很紧张,破坏对音乐该有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共存的。

首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上课时,老师可以弹奏节奏鲜明、简单熟悉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同时把自己联想到的事物描绘一遍;还可以鼓励孩子敲击琴键,让他们用手指让钢琴发出声音,由此让他们体验学习和弹奏钢琴的乐趣。

其次,集体课的方式提高学习钢琴的兴趣和乐趣。学琴儿童在练琴过程中比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再次,登台表演,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艺术在于表现,比赛和演出给予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准备到登台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本身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老师的鼓励和不断练习过程中,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启蒙教育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材施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话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事,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三、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适宜的练琴氛围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道路之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思想上还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过强的功利性。学习钢琴不仅是为了考级和掌握一技之长,而是把学习钢琴作为一个了解音乐、培养音乐感的目标和手段。过早地给孩子确定发展方向,逼迫孩子学习;或者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生自灭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学习钢琴的初期,给予合理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强迫,这样在孩子的练琴过程中有家长的陪伴,孩子就能够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钢琴学习。

2.选择合适的钢琴启蒙教材

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启蒙教材很多,大多是引进和沿用西方传统的钢琴启蒙教材,如《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小宇宙》等,国内出版的教材有李斐岚编写的《幼儿钢琴教程》等。

这些教材的共同点都是钢琴启蒙的经典教材,且经过了多次修订,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学前儿童识谱能力的培养和手指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但毕竟是沿用多年的教材,不但时代性上略差,大部分曲目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很陌生。建议作曲家们和音乐教育家们,特别是从事钢琴启蒙教育的一线教师们,能够多从孩子们熟悉的曲目中选择和改编成为浅显易学的钢琴曲,鼓励创作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的作品,增强钢琴学习趣味性和新鲜感。当然,传统曲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和不可或缺的。

3.注重学前儿童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

钢琴启蒙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弹会一首乐曲,学会多少技巧,而是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融入唱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甚至舞蹈等音乐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孩子知识面的同时,使儿童音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上课时,规范严谨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教师的爱心和丰富的知识涵养等人格魅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局限性,容易改变的同时,也已经成了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这时的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既然家长帮助和引导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就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强迫孩子学习,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钢琴启蒙教师不仅要教授孩子学会弹奏,而且要以钢琴这件乐器为媒介,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门,铺就一条学习音乐的道路。通过兴趣培养,增强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愿孩子们都能在快乐中学习钢琴,感受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篇6

中图分类号:J6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69-01

幼儿的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整个钢琴学习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老师教学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本文着重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探析,希望能有借鉴作用。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训练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也能促进儿童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还能在艰苦的训练中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幼儿学习钢琴,能达到十指灵活而独立的运动,左手和右手都能得到较为均衡的、高度独立的训练,不仅使儿童的眼、脑、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协调、阅读、记忆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了艺术修养。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最佳阶段

对于幼儿学习钢琴的时间界定,我们从对参加第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三十三位钢琴家开始学钢琴的年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中一位是从2岁开始,三位是从3岁开始,六位是从5岁开始,八位是从6岁开始,七位是从7岁开始,各有一位分别是从8、9、10岁开始。由此可见,参加此次比赛的钢琴家有85%是从3-7岁年龄段开始学琴,该年龄段是幼儿学琴的最佳年龄段。学琴年龄太小,钢琴键盘的重量使幼儿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年龄过大,则会错过幼儿对艺术感知和训练的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关键是兴趣培养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4岁幼儿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5-6岁幼儿的注意力最多20分钟左右。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不但要掌握正确而熟练的钢琴演奏技法,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就要偏向于儿童化、趣味化。

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和对钢琴的“琴趣”浓淡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对钢琴的“琴趣”才能提高孩子弹琴的“兴趣”。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音乐”,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田野花丛中去,让他们聆听蛙鸟叫声、风雨汽笛声,让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又如,在生活中随时可以启发孩子感受多种节奏,让幼儿多听音乐,通过比较不断增强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和表现欲。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兴趣,从而自发地产生对钢琴学习的要求,并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四、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基本方法

钢琴启蒙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之路。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和演奏技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才能保证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成功。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的弹奏姿势。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应从正确的弹奏姿势训练开始。练习者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向前倾,身体要正对键盘的中央,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手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高度保持一致,双脚自然放松地放置于踏板前。训练者要坐得端正而不僵硬,肩背放松,坐到琴凳的1/3处。训练者手的姿势应当自然放松、手指弯曲成半球形,掌关节撑起,肘部放松,五指立起来,用手指端肉垫部分触键。从一开始就保证科学的弹奏姿势,才能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提高弹奏的准确性。

二是训练注意力的提高。钢琴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独立性要求非常强的教育训练过程,它要求学习者有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和刻苦的学习能力。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安静的、整洁的、没有其它干扰的环境,琴上不要放一些引起孩子分散注意力的小玩具等。在辅导孩子练琴时,要充分利用孩子注意力集中这一段时间练习重点内容或新授内容。当觉察到孩子的注意力已不在琴上时,应该让他休息一下,再重新去练,效果会好许多。

现代社会,钢琴学习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第一选择。要让幼儿在钢琴的学习中对乐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弹奏,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及学习的兴趣,塑造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斐岚.试谈幼儿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1980(5).

[2]樊禾心.钢琴教学中演奏技术的训练[N].音乐周报,2000.

篇7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篇8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篇9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篇1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启蒙教育已经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钢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因其高贵的品质,丰富的音乐表现一直被世人所推崇,从其黑白键之间流淌出的优美旋律使之成为无可争议的乐器之王。在儿童所学习的乐器之中,钢琴因其演奏姿势特点,是最能放松身心的一种乐器。又因其长时间学习可以对儿童右脑智力的开发效果明显,深受儿童家长的青睐,成为儿童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钢琴对于儿童大脑、手、眼等的协调性有很大的配合作用,还能加强儿童心里素质、组织协调能力、阅读记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儿童心里特性充满了好动和好奇,对新鲜事物兴趣持久度不足。如何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学习兴趣,并能保持长久,使之成为一种爱好是家长和钢琴教师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现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儿童钢琴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一、适用教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论用在儿童学习钢琴上很是恰当,要让儿童在钢琴启蒙教学中得到裨益,兴趣引导是关键,在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选择适当的钢琴教材和教学内容,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钢琴教师对启蒙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儿童的特性,又要对儿童学习钢琴的整体效果来统一安排。要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手段,让儿童在科学性、趣味性中体味钢琴教学快乐和学习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儿童钢琴教学所选用的教材多是引用国外成熟的儿童钢琴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多年使用,因其内容符合儿童特点,学习过程科学严谨深受教师家长的喜爱,这样的教材有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卡洛琳"米勒的《钢琴手指热身运动》、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25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多使用一些灵活教学方式来吸引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比如教学民族特点的演奏时,让学生佩戴民族的一些装饰和制作插图,让儿童感受到民族特点。也可以让儿童用舞蹈形式进行伴舞,每个儿童都要去练习弹奏这只曲子,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在自己指尖流出的美妙感觉。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大增,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味成功的快乐。

钢琴初始阶段的基本练习方式就是指法练习,要长时间的练习简单的练习曲和小段奏鸣曲等,这对儿童钢琴教学是一个考验,时间过长就会使他们产生焦躁抵触的情绪。对钢琴学习的吸引力会降到最低,这时钢琴教师要善于运用耐心来开导儿童,要引导儿童体会这些音乐的特点,在关键弹奏点上给予详细的指点。同时一定要鼓励加鞭策,绝不要批评性的语言对待儿童。时间一长,儿童只要度过了这个练习生涩的阶段,能够较熟练的了解钢琴的一些特点,弹奏就会越发娴熟,逐渐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和感染力。在老师耐心指导下,不断加深对乐曲的内涵印象,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懂得欣赏、体会魅力

音乐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使你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精神境界,并对生活的其他方面起到感染和影响的作用。儿童对音乐的感受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能力,只是他们的感觉因人而异。教师在教授钢琴的同时也要对儿童进行音乐欣赏的点拨导引。让他们在学习训练之中体会音乐所赋予的生命力。

儿童钢琴作品练习曲分为两类,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标题音乐的音乐特性很明确,教师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会根据钢琴曲调比较容易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境界。如《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演奏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对儿童乐感的提升很有帮助。

非标题音乐对儿童的理解可能难度要大一些,这就需要儿童能够在基本掌握钢琴乐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感受。要能够从曲谱的节拍、和声、速度等方面去理解感悟。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儿童进行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儿童积极地进自由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得到审美体验和深化。对于儿童音乐感的培养除了在教学和练习中加以注意外,还应当让儿童主动演奏、演唱的机会。要时常让他们欣赏著名钢琴演奏家的现场演唱录像,并对这些名家的演奏进行点评,以加深儿童对演奏技巧和乐感的理解。尽管有些作品对儿童来说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到使儿童在不断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方式适应、指导弹奏

教师在给儿童讲授钢琴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疏的原因,儿童在弹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小失误。这是如果教师紧急叫停出言指正,会破坏孩子对钢琴曲弹奏的连贯性的训练,会在儿童内心产生失望和失去弹奏信心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像看一场演奏表演一样认真观看不要在学生演奏过程中打断他的表演,在儿童弹奏之后对其弹奏过程中的小失误进行具体纠正,并不断鼓励儿童的进步。这样会使儿童对弹奏出好听的钢琴曲充满信心,这种鼓励加鞭策的教学形式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很有帮助。

四、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儿童对钢琴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好奇性,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家长的诱导和自身对钢琴的新奇感,儿童一旦参加钢琴的训练,枯燥的指法训练会很快抵消他们对钢琴的好奇之心。如果不能解决儿童这一心理现象,儿童钢琴教学效果就将很难进行下去。这时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转移儿童厌学的注意力。首先在钢琴教学时间上要把握尺度,在一节课教学内容上进行分段教学,在学生思想疲劳,精神不集中的时段进行休

息娱乐联系,之后再把练习的曲子和上课的内容逐步拼接完整。其次儿童学琴的教室要选择安静场所,要与嘈杂的环境进行隔离,,琴房要保持干净整洁,光线充足。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使儿童能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练习中去。

五、弹奏方式,正确点拨

标准的钢琴弹奏手法和姿势,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儿童的钢琴水平才会稳步提高。保持正确的弹奏姿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坐的端正而不僵硬,身体微微向前倾斜,但幅度不宜过大,幅度过大时间一长会引起身体疲劳肌肉骨骼酸痛。身体前倾的目的是为了弹奏钢琴时,把全身的力量经腰部转移到两只手的指尖上。此时的脊椎骨不可弯曲,背部和肩部要自然下放,松而不懈。

(二)座椅高度要适中,以儿童双手放在键盘上舒适为宜,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

(三)弹奏时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大腿根到膝盖应自然弯曲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标准位置应放在琴边下,双脚放松自然略向前伸。

(四)弹奏手型特点是在放松的基础上,手指弧度自然弯曲,用手指前端肉垫部分接触按键。手掌中空自然拱起,姿势好像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的标准姿势一定要保证与钢琴键盘呈平行状态。大拇指按键的位置是以第一关节外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为最佳状态,无名指和小指敲击键盘时要自然流畅,不要进行生硬的按键。在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的指法训练过程中,应先让儿童学习五个手指所要控制的按键位置,体会手指敲击重量落下感觉,用手和手臂的重量去触键。切不可过于要求声音的"结实"而造成音效的生硬和儿童对音乐感觉的缺失。

六、总结

儿童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儿童从小对音乐有一个很好的接触机会,通过钢琴的弹奏学习,从中发现音乐的美,并将这种美的感觉带到生活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慧.试谈幼儿的心理教育与训练[J].前沿,199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