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7 11:11: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能不能进入一所重点高中在初三这个阶段十分关键。初三学生不仅受到来自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还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使得他们感到很迷茫,久而久之,这些压力不仅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学习成绩退步,而且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但是由于目前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使得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下就探讨一些具体措施,即关于加强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整个初中教学中,初三可以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初三学生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后期的升学考试。因而学校对初三学生的教学也格外重视。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满足了新课标下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些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看重的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清楚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经常性地受到哪些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又如何采取解决措施,能起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成功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经常性地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着很乏味,久而久之,对这一门课就会很反感,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也就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管如此,很多老师上课还是缺乏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没有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整个课堂依旧枯燥无味,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学下去的兴趣。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教师自己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也就不可能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也没有说服力。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素质。综合这些不同方面的表现,可以对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掌握这一门课有关的知识,与此有关的学科也都要有一定的掌握。毕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明显。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都需要一定的提升,才能不断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强化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1.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自身做得好,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对学生自身有着一定的督促作用。在上课期间,教师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这种机械式的课程听起来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情绪,听久了甚至会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事先制订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课的时候,善意地引导学生,将其自身感受的压力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讲出来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各位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更包括他们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教师可以不定期进修,努力拓宽自身的视野,这样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改进。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适应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效果。

初三这一学年是初中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合理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缓解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将学生从悲伤的情绪中拉出来,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走过两年的初中生活,特别是面临着中学升学压力,初三的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大部分学生的状态表面较之以前积极了,对学习也格外重视,似乎原来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紧张的学习旋律中都没有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学生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另外一部分后进学生、“问题学生”,经过两年的日积月累,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的困扰会越来越重,极有可能爆发心理疾病。这就更需要老师家长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拥有更轻松的学习状态和阳光心态。

那么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营造良好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聘请他们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要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等阵地,不定期宣传、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班主任要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如精心布置教室,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的良好氛围。

二、上好主题班会课,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教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的策略,掌握对自己优势和弱势的正确分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应试心理辅导、焦虑状态时的放松等训练。如可举办“学会减压”“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自信我自立我自强”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体验活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舞台

在开展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人人尝试参与的乐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磨炼。比如班内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比赛,“班级之最”选举,班际间拔河赛、篮球赛、足球赛等。班主任最好设计好整个初三的班会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努力着,快乐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四、创建互助小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创建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由班级中团委干部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小组成员平时多和其他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心声,解除他们心中的郁闷、不快,使他们始终保持一颗快乐、健康、上进的心。与此同时,做好心理记录,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并定期向班主任交流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创建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可以发挥学生同龄共振效应。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

五、注重学科渗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可以促使教师全员参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像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法国作家田蒙的《热爱生命》一文主题表现了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充实生命的思想,在教学时就可针对一些学生的浪费时间,甚至轻生、厌世的思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科学指导心理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建立咨询辅导机构,以帮助咨询者排忧解难,对心理有障碍的个体进行个别纠正。可设立咨询信箱,学生思想上有解不开的疙瘩,向信箱投稿,由咨询辅导员定期收集整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不定期辅导班的形式向学生答疑,对个别存在的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或是建立校园咨询网络,进行网上咨询、网上答疑等。

七、搭建家校桥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但受改革时间和周期的影响,中小学教育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觑。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家庭、学校乃至于社会要求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考试焦虑、厌学甚至恐学等颇为常见。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中学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今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生尤其是重点中学学生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种种压力,尤其是学习压力,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是我们急需探讨的。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自编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并检测其信度与效度,并作适度修改。

整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

2.研究对象

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初中一至三年级各一班,高中一至三各一班。两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发放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5.2%;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发放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6.9%。

3.研究工具

SPSS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习压力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看,中学生普遍感到自身的学习压力较高(见图1)。有超过65%的学生自认压力较大,甚至非常大。而认为学习压力较小的比例数呈现明显的倒置。其中初二年级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说,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比较小。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初中教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了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所处的特殊性。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表现出持续性,高一年级由于学生对高中教学的不适应,造成压力水而高于其他年级。

从具体学科上看,中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给中学生造成的压力从大到小依次是英语(40.41%),数学(37.58%),理科综合(物、化、生)(35.50%),语文(24.43%),文科综合(政、史、地)(21.79%)。

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过重,究其原因,一是学科教学内容太难(29.64%),二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20.71%)。此外,作业多,休息时间少,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紧张、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普遍不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睡眠少于8小时。有77%的学生抱怨作业太多,占去了他们原本可能休息的时间。尤其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一些教师的拖课,使学生不能正常如厕,从而产生极度的心理紧张与焦虑。

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压力来源呈现多渠道的趋势,但主要来自于考试(62%)的压力。此外,来自家长压力、作业压力和老师压力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2.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依据调查结果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见图2: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在SCL-90量表的十指标中,从初一到高三,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一至初三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下降的过程,高一至高三又是一个明显下降的过程。在这连续过程中,初三至高一出现了一个转折,量表分数出现下降。

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在抑郁和焦虑这两个因子上,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其他各因子水平在初三后出现明显的回落。这与中考后学习压力暂性解除有很大相关。到了高二,由于压力的增加,各项因子又逐渐上升,在高三时出现最高点。

(2)各年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表1看,整个中学阶段,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尤其是初一与初三、初一与高三,几乎在所有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从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接待统计也可发现,2005年度共有178人次来访,其中初一年级为1人次,初二为7人次,初三为33人次,高一为21人次,高二为53人次,高三为63人次。总体上与测试的结果保持一致。

(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也较为明显。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来访者看,女生要明显多于男生。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除了“敌对”、“偏执”这两项外,男女生在其他各项因子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

(4)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人际敏感(-2.36)、抑郁(-2.51)、恐怖(-2.79)、焦虑(-2.89)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

(5)调查中发现,高中文理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恐怖”一因子外(p<0.05),其余都无显著差异。单亲与双亲家庭以及各成绩段的中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3.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情况

(1)从测量结果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与其学习压力呈负相关。将学生的学习压力分为比较小、一般、比较大、非常大四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因子的得分都随学习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以抑郁为例,检验数据分别从1.43、1.93、2.09、2.75依次递增。

(2)将各种程度学习压力的中学生按其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两种类型――SCL-90的总分大于等于3分的中学生为“心理不健康者”,SCL-90的总分小于3分的中学生为“心理健康者”。不同学习压力的中学生中,心理健康者比例有所不同(见表2)。

4.总体原因分析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然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学习压力大,特别是中学生的高学习压力,也有其特定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社会对学业成就的推崇。我国历来是一个重学习的国家,在古代表现为“学而优则仕”;到现代,则是有名校、高学历就有高地位、高待遇。学校教育受高考这一指挥棒影响甚大,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导致学生过分看重分数,看重成绩。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有76.79%的中学生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 绩。考试前总是会担心考不好,感到紧张与焦虑;考后一旦成绩下降,就更觉得自己无用,自信心受损。如果有几次考试持续失败,就会产生学习上的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即使考得好,也有学生担心某一天会掉下来。

其次是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一些家长由于自己的学习经历十分坎坷,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同时,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家长以各种形式向子女施加压力――进入高一级重点学校,成绩进入班级或年级前几名等,都对中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有些家长还惯用“棍棒政策”,使子女超负荷地学习,脱离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有13.93%的学生反映,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他们时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再次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觉地领悟、体会到社会、家庭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心理承受力差,性情多变,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的应对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承受,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及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较大,主要压力源为考试、升学、家长等因素,其中英语、数学等学科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且除成绩和家庭两项外,不同年级、性别、生源、独生与非独生、文理科等中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负相关。

2.建议

首先,应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减轻中学生的压力感。学校、家庭与社会都要相应地转变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尤其是在“减负”问题上落到实处。如控制作业量、学习时间和考试次数。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严格禁止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序。

其次,家庭、社会与学校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良好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