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9 15:4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篇1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篇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这是基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人口构成的重大改变: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种和少数民族逐渐占据着各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新认识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其文化特性、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重点。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文化多样性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复杂、其观念及认知行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交流和影响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专业的咨询师不仅仅应掌握对来访者精神状态、人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与全面评估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微妙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咨询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咨询效果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询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给出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学就读于中国一所重点大学,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绩优秀、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女孩。进入大学之后与母亲多次严重争吵,最近一次争吵后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经抢救后呈现中度抑郁状态,持续半年之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总分26分,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学主动前来求助时,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上大学后一直努力学习为了继续读研,自己和母亲对此都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次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是由于她身体不适、没在家努力学习,但母亲却强迫她振作起来,双方争执很久,母亲最后对她说“这个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要么就从这个家滚出去。”她感到强烈悲痛,觉得从小到大母亲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会谈中,咨询师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学的家庭观念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内部冲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决的矛盾。根据她对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认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个人主义理念的:她认为人应该独立、对自己负责,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需求,一切以母亲和长辈的要求为主,为家庭随时牺牲自己的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她从小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是权威、孩子要顺从、个人的决定要服从家庭需要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每当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这种冲突就让她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亲、家庭的需要做对;加之母亲的行为模式是支配型的,总是拿自己的权威和家庭责任等道德观念来压制童同学,最后给童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咨询师将治疗重点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主要是家庭观念——在童同学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冲突而引起她的情绪、压力问题的,帮助童同学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咨询师还对童同学和母亲进行同时会谈,让两人打开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问题和误会;更进一步建议了童同学的家长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童同学和母亲在认知上都有所转变,正确面对了双方观念上的不同,双方之间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来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妻子没有跟过来。他被他的美国室友带来咨询,据室友描述,他经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响到他人睡觉;有多次发现他什么也不做,面无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会谈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都很稳定,主动让咨询师了解到有关他婚姻的状况以及妻子为何不能跟他来。但是每次咨询师试图探索和引出他对妻子是怎样的情感时,他就努力转变话题。他在会谈中从头到尾一直表现出礼貌,但就是不表现他的情感。

相对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显露出很强的阻抗。当他的会谈录像呈现在咨询实践课堂上,欧美裔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难理解。“你对此会有怎样的感觉?”“当你想起这件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基本询问在他身上发挥不了作用。他们认为李先生不可理解、没有情感。

这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了解到,在中国、日本和亚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传统就是社会伦理和秩序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内部的情感,个人情感被认为是缺少社会意义的。东方国家一直强调在公共场合应怎样表现得体而不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类文化的隐私观中,婚姻、亲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认为是神圣但隐秘的,即使是面对心理治疗。因此,当咨询师对李先生的情感问题表示兴趣时,他产生了阻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这样不会轻易表达自己情绪、且对自己深层次情绪和需要不甚关切的来访者,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绪。咨询师明智地决定耐下心来,不着急评论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时间发展融洽的关系。李先生参加了多次会谈后,咨询师才对他的潜在情绪进行了简短的认同,获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咨询师邀请李先生加入小组咨询服务,该小组中都是在异国留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同伴,李先生在与这些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与彼此宽慰;通过这些渠道他排解了对妻子强烈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1.3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别影响了来访者自身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两个案例的有效性都归功于咨询师敏感地关注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询师发掘到了来访者本身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了不一致,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来源;案例二中,咨询师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含蓄隐忍的交流方式,从而采取了恰当的沟通模式,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华德女士是一位聪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与丈夫有着长期的矛盾,因此主动前来咨询。会谈中霍华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个残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个顺从的、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也很难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赞美或者关爱。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长在强调女权主义的西方国家,她想成为有平等家庭关系的妻子,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传媒广告业的导演。

然而霍华德女士每次谈起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咨询师总是站在她丈夫的一边,他建议她成为一个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顺从、放弃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你最大的事业和责任应该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乐,照顾好家庭。”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亚,他在一个蓝领劳动阶层为主体的父权制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义务的理解是传统的:男性应位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只能是依赖者、顺从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系统使他对于理解、接纳霍女士的情绪和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产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绝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共感的方式去帮助他的女患者发现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议让霍女士感到更加压抑和悲愤,几次会谈后她离开了咨询师,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业的朋友的帮助;她毅然和丈夫离婚,和一个温和、支持她、为她的独立自主而高兴的男子结了婚,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一番杰出的事业。

1.5案例四:

卡罗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怀孕了,而她的男友说不会和她结婚。但是无论如何她都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因此她来寻求建议。

在和咨询师讨论留下这个孩子的利弊时,卡罗说,“我知道独自抚养孩子会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她来自新教徒家庭,严格遵循着圣经中的教义而长大,非常不赞同堕胎,认为堕胎就是剥夺一条人命。她明白做一个单身母亲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以此为耻,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尽责的好妈妈。

然而咨询在讨论是否堕胎的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询师一直暗示卡罗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会一团糟,卡罗也敏锐地感觉到咨询师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想让她去堕胎。卡罗对咨询师在她的观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满,她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治疗?“

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东,是一位有些犹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来越低,年轻人的婚前性行为很多,堕胎只要有正当理由——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是可以接受的。当她和督导讨论这次会谈的僵局时,认识到自己真的对堕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导致卡罗很悲伤,在她的超我还不能容忍堕胎这个决定时,咨询师影响她去接受这一点导致她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说破坏咨询关系和效果了。督导之后,咨询师向卡罗承认她的错误,并保证自己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卡罗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生下这个孩子并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母亲。

1.6总结: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于咨询者的文化背景与观念与来访者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别在两性观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问题上,由于咨询者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排除有关文化的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没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处理来访者的个人问题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导致咨询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和冲突。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差异敏感点浅析

以上案例中呈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众多跨文化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在研究、对比东西方文化后,积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异根源和敏感点。为了帮助咨询人员更好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脉络,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价值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敏感点。

2.1 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起源。

亚洲国家自古发展而来,经济模式与信仰模式都强调集体价值。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社会秩序的是靠伦理即道德。这种模式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价值导向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一脉传承,基督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个人价值,社会根基在于个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价值导向强调个人尊严与需求及个性自由发展。

2.2 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责任感的差异是这些基本价值导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咨询。

1)家庭观念:以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家庭利益;子女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牺牲,同时要求子女更加服从,尊重父母的权威。而西方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平等、尊重、友爱,并有明确法律的约束。

2)性别观念:东方国家重视家庭,而家庭对两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传统观念里,男性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两性观,以日本、韩国、中东国家为甚。西方国家在女权运动之后明确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3)责任观:东方文化的集体责任观着重在维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责任观则是以突出个人责任来实现集体目标。

2.3隐私观念、交往方式、运用语言的差异

1)隐私观: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主要维护群体、家庭及他人隐私,这种维护 也同时是对个人隐私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更高要求,在个人空间、个人自由方面的隐私人们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东方国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社会适应性,修身养性、自我收敛、含蓄;

因此客气得体但不直接表达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相对于重视培养个性、创造力、沟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语言运用的不同:东方人倾向以客气、婉转、取悦他人的语言形式,并伴有相对收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动的沟通方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也是其表达的重要部分。

2.4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本身的态度。

据调查,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业不如西方国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存有耻辱感,也对咨询师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产生怀疑。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咨询过程,也是跨文化咨询应努力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三、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调查表明,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愈加明显,这对心理咨询师们提出了跨文化咨询的专业要求。美国多元文化咨询和发展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三大主要派别都已经发展了在实践、研究和培训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导方针。下面一些指导方针是对与会谈和咨询有关的一些总结。

3.1培养文化意识。

1)努力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个体,注意发展意识到个人偏爱或偏见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个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问题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认知模式的。例如,诸如压抑、歧视(性别的、种族的、个人能力的)等外在问题会在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产生很深的影响。

3.2掌握文化知识。

1)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群体以及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差异敏感点,以及他们现在常出现的问题。

2) 学习多样的助人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采纳他们。

3)要知道自己文化专门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

3.3 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咨询技巧。

1)发展能调和不同背景来访者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为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之间潜在的文化差异,防止发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询师应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应尽可能小地对来访者原有的文化认知内容进行干预和改变。

3)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语行为中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东方国家非常常见。

4)尊重来访者的第一语言,保证对其语言的仔细翻译。

5)要保证背景或差异性因素是整个咨询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学会把他们的个人问题与这些背景问题联系起来。

四、小结

总之,心理咨询人员应走出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中过度强调科学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的误区,努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致力于发展跨文化咨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适应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取向》 高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05年

[2] 美国心理学会 差异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东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杨发青 百家论坛杂志

篇3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80-03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这是基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人口构成的重大改变: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种和少数民族逐渐占据着各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新认识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其文化特性、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重点。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文化多样性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来访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复杂、其观念及认知行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交流和影响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专业的咨询师不仅仅应掌握对来访者精神状态、人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与全面评估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在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微妙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咨询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咨询效果均有着很大影响。

为了解并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询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给出了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学就读于中国一所重点大学,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绩优秀、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女孩。进入大学之后与母亲多次严重争吵,最近一次争吵后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经抢救后呈现中度抑郁状态,持续半年之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总分26分,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学主动前来求助时,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个人陈述中,她上大学后一直努力学习为了继续读研,自己和母亲对此都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次自杀行为的导火索是由于她身体不适、没在家努力学习,但母亲却强迫她振作起来,双方争执很久,母亲最后对她说“这个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要么就从这个家滚出去。”她感到强烈悲痛,觉得从小到大母亲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梦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会谈中,咨询师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学的家庭观念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内部冲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决的矛盾。根据她对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认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个人主义理念的:她认为人应该独立、对自己负责,家庭成员之间应是平等尊重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需求,一切以母亲和长辈的要求为主,为家庭随时牺牲自己的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她从小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是权威、孩子要顺从、个人的决定要服从家庭需要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每当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这种冲突就让她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亲、家庭的需要做对;加之母亲的行为模式是支配型的,总是拿自己的权威和家庭责任等道德观念来压制童同学,最后给童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咨询师将治疗重点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主要是家庭观念――在童同学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冲突而引起她的情绪、压力问题的,帮助童同学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咨询师还对童同学和母亲进行同时会谈,让两人打开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问题和误会;更进一步建议了童同学的家长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童同学和母亲在认知上都有所转变,正确面对了双方观念上的不同,双方之间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来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国就读博士,妻子没有跟过来。他被他的美国室友带来咨询,据室友描述,他经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响到他人睡觉;有多次发现他什么也不做,面无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会谈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状态和情绪都很稳定,主动让咨询师了解到有关他婚姻的状况以及妻子为何不能跟他来。但是每次咨询师试图探索和引出他对妻子是怎样的情感时,他就努力转变话题。他在会谈中从头到尾一直表现出礼貌,但就是不表现他的情感。

相对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显露出很强的阻抗。当他的会谈录像呈现在咨询实践课堂上,欧美裔学生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难理解。“你对此会有怎样的感觉?”“当你想起这件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基本询问在他身上发挥不了作用。他们认为李先生不可理解、没有情感。

这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了解到,在中国、日本和亚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传统就是社会伦理和秩序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内部的情感,个人情感被认为是缺少社会意义的。东方国家一直强调在公共场合应怎样表现得体而不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类文化的隐私观中,婚姻、亲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认为是神圣但隐秘的,即使是面对心理治疗。因此,当咨询师对李先生的情感问题表示兴趣时,他产生了阻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这样不会轻易表达自己情绪、且对自己深层次情绪和需要不甚关切的来访者,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绪。咨询师明智地决定耐下心来,不着急评论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时间发展融洽的关系。李先生参加了多次会谈后,咨询师才对他的潜在情绪进行了简短的认同,获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进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时,咨询师邀请李先生加入小组咨询服务,该小组中都是在异国留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同伴,李先生在与这些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与彼此宽慰;通过这些渠道他排解了对妻子强烈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1.3总结

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别影响了来访者自身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两个案例的有效性都归功于咨询师敏感地关注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询师发掘到了来访者本身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了不一致,准确地把握了来访者内心冲突的来源;案例二中,咨询师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含蓄隐忍的交流方式,从而采取了恰当的沟通模式,获得了来访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询过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华德女士是一位聪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与丈夫有着长期的矛盾,因此主动前来咨询。会谈中霍华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个残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个顺从的、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也很难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赞美或者关爱。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长在强调女权主义的西方国家,她想成为有平等家庭关系的妻子,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传媒广告业的导演。

然而霍华德女士每次谈起她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咨询师总是站在她丈夫的一边,他建议她成为一个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顺从、放弃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你最大的事业和责任应该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乐,照顾好家庭。”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亚,他在一个蓝领劳动阶层为主体的父权制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对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义务的理解是传统的:男性应位于支配地位,而妇女只能是依赖者、顺从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系统使他对于理解、接纳霍女士的情绪和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产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绝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以一种共感的方式去帮助他的女患者发现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议让霍女士感到更加压抑和悲愤,几次会谈后她离开了咨询师,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业的朋友的帮助;她毅然和丈夫离婚,和一个温和、支持她、为她的独立自主而高兴的男子结了婚,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一番杰出的事业。

1.5案例四:

卡罗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她怀孕了,而她的男友说不会和她结婚。但是无论如何她都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因此她来寻求建议。

在和咨询师讨论留下这个孩子的利弊时,卡罗说,“我知道独自抚养孩子会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她来自新教徒家庭,严格遵循着圣经中的教义而长大,非常不赞同堕胎,认为堕胎就是剥夺一条人命。她明白做一个单身母亲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以此为耻,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尽责的好妈妈。

然而咨询在讨论是否堕胎的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询师一直暗示卡罗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会一团糟,卡罗也敏锐地感觉到咨询师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想让她去堕胎。卡罗对咨询师在她的观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满,她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治疗?“

这位咨询师来自中东,是一位有些犹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来越低,年轻人的婚前很多,堕胎只要有正当理由――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是可以接受的。当她和督导讨论这次会谈的僵局时,认识到自己真的对堕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导致卡罗很悲伤,在她的超我还不能容忍堕胎这个决定时,咨询师影响她去接受这一点导致她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说破坏咨询关系和效果了。督导之后,咨询师向卡罗承认她的错误,并保证自己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卡罗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生下这个孩子并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母亲。

1.6总结

以上两个案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于咨询者的文化背景与观念与来访者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别在两性观念、等跨文化问题上,由于咨询者不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排除有关文化的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没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处理来访者的个人问题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导致咨询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和冲突。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差异敏感点浅析

以上案例中呈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众多跨文化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在研究、对比东西方文化后,积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异根源和敏感点。为了帮助咨询人员更好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脉络,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价值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和敏感点。

2.1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起源

亚洲国家自古发展而来,经济模式与信仰模式都强调集体价值。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社会秩序的是靠伦理即道德。这种模式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价值导向是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一脉传承,基督教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个人价值,社会根基在于个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价值导向强调个人尊严与需求及个性自由发展。

2.2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责任感的差异是这些基本价值导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咨询

1)家庭观念:以中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家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家庭利益;子女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牺牲,同时要求子女更加服从,尊重父母的权威。而西方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平等、尊重、友爱,并有明确法律的约束。

2)性别观念:东方国家重视家庭,而家庭对两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传统观念里,男性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两性观,以日本、韩国、中东国家为甚。西方国家在女权运动之后明确强调两性之间的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3)责任观:东方文化的集体责任观着重在维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责任观则是以突出个人责任来实现集体目标。

2.3隐私观念、交往方式、运用语言的差异

1)隐私观: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主要维护群体、家庭及他人隐私,这种维护 也同时是对个人隐私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更高要求,在个人空间、个人自由方面的隐私人们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东方国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社会适应性,修身养性、自我收敛、含蓄;

因此客气得体但不直接表达的特点是东方文化相对于重视培养个性、创造力、沟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语言运用的不同:东方人倾向以客气、婉转、取悦他人的语言形式,并伴有相对收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动的沟通方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也是其表达的重要部分。

2.4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本身的态度

据调查,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业不如西方国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存有耻辱感,也对咨询师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产生怀疑。这种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咨询过程,也是跨文化咨询应努力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三、跨文化咨询指导方针与技巧

越来越多的案例和调查表明,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愈加明显,这对心理咨询师们提出了跨文化咨询的专业要求。美国多元文化咨询和发展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的三大主要派别都已经发展了在实践、研究和培训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导方针。下面一些指导方针是对与会谈和咨询有关的一些总结。

3.1培养文化意识

1)努力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个体,注意发展意识到个人偏爱或偏见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个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问题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和认知模式的。例如,诸如压抑、歧视(性别的、种族的、个人能力的)等外在问题会在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产生很深的影响。

3.2掌握文化知识

1)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群体以及他们的历史,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差异敏感点,以及他们现在常出现的问题。

2)学习多样的助人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采纳他们。

3)要知道自己文化专门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

3.3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咨询技巧。

1)发展能调和不同背景来访者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为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之间潜在的文化差异,防止发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询师应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应尽可能小地对来访者原有的文化认知内容进行干预和改变。

3)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语行为中的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东方国家非常常见。

4)尊重来访者的第一语言,保证对其语言的仔细翻译。

5)要保证背景或差异性因素是整个咨询过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学会把他们的个人问题与这些背景问题联系起来。

四、小结

总之,心理咨询人员应走出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中过度强调科学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的误区,努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及其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致力于发展跨文化咨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适应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取向》 高媛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05年

[2] 美国心理学会 差异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个失败的案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东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杨发青 百家论坛杂志

篇4

引言:古往今来,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但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把隐喻当做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隐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美国著名认知学者莱考夫在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食物的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还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

一、隐喻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民族语言、知识、信仰、习俗、法律、艺术、道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集中表述。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文化具有民族性。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隐喻,作为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更能反映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莱考夫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在东西方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隐喻性文化内容。本文拟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为例,探讨英汉民族文化在隐喻中的体现,以有助于隐喻研究的深化。

二、隐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从东西方隐喻性语言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窥视英汉民族隐喻文化的异同。隐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而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又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尽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但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积累,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有可能重合,形成所谓的“共识文化”。

在东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人们通常将时间比作金钱,因为金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英汉民族都用“金钱”的概念来隐喻“时间”。在英语中,TIME IS MONEY 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隐喻,由此派生出很多的隐喻表达如a waste of time(浪费时间), buy time(购买时间), budget time(预算时间), cheat time(欺骗时间), cost time(花费时间), kill time(消磨时间), murder

time(虚度时间), save time(节省时间), sell time(出售时间),

spend time(花费时间), pass time(渡过时间), use time(使用时间)等等;在汉语中也有诸如花时间,挤时间,用时间,把握时间,节省时间,浪费时间,消磨时间,虚度时间,珍惜时间,抓紧时间,时不我待,时过境迁,岁月不待人,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种种隐喻表达。在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中,英汉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生活经历正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把金钱比作时间的原因。这种隐喻的重合现象也是人类具有共同认知共性的反映。

隐喻,如同语言,也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汉隐喻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常常会引起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痕迹。狗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在英汉语言中,有很多关于“狗”的隐喻。由于两个民族对待狗的态度有异,两种语言中狗的隐喻意义也大相径庭。西方人视狗为人类忠诚的朋友,所以英语中关于“狗”的隐喻意义多含褒义,如a faithful

dog(忠诚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be top dog(重要人物)、old

dog(行家)、put on the dog(炫耀,摆阔)、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乱吠)、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等等;恰恰相反,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动物,中国人倾向于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东西,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狼心狗肺,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这种隐喻文化差异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待狗的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

东西方文化在英汉隐喻性语言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共性特征,这种语言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具有共同认知方式的有力佐证;而英汉民族又分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隐喻性语言又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差异。因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隐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篇5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这种融合与冲突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资企业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必然会经历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冲突和磨合,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

海外中资企业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相对于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

1、跨文化沟通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走出国门不久,没有意识到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重视不够;外派人员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强,思想趋于保守。

2、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沟通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运用所在国语言文化进行宣传、沟通能力较弱,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较窄。外派人员因语言障碍和对所在国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沟通能力普遍较低。与本地员工信息传达和交流较为困难,很难达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对跨文化沟通重视不够,采取的管理培训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较少,沟通效果较差,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外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外中资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组织进行对所在国的文化探讨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指导和诊断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致使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因文化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组织协调难度大,员工关系紧张,市场竞争力不高,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是对所在国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够,没有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冲突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培训学习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造成的。

1、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西方文化来看,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讲究团结合作,发对彼此倾轧。

2、不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社会生活的憧憬和虚妄的见解,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宗教已在人们特别是在者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据统计,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占到世界总人数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宗教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不可忽视。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积极倡导不同的人、有的人和无的人应该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的一系列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是在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大不一样,如法国人绅士浪漫、德国人细致严谨、美国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热情豪放、中国人中庸善良等等,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差异。在思考问题时,东方通常是从总体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相融合;西方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独立存在,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强调化整为零,从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认识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在分析问题时,西方尽量拿事实、数据和报表说话;在制定目标时,强调目标的可度量性,注重将目标细化、量化、节点化,注重把握事物推进的节奏。东方倾向于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注重“定调”和弘扬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西方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思维模式表现出直觉和归纳。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确认知和充分尊重。

5、行为规范不同。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行政规章和法律规定等。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讲究规则、工作程序和计划性,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人情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信任、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误解、不快,出现决策冲突。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特点,承认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适宜方法,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创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强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发展来说影响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要解决目前部分中资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问题,必须从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和内部的和谐性。

1、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有效发挥跨文化优势。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和空间的逐步扩大,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也从单一的文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跨文化模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的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融合的过程。文化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冲突,给企业跨国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差异能够带来跨文化优势,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适应多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和补充,能够弥补单一文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给跨国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富的利润回报。例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国政府评选该年度中国经营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时,获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国籍企业,而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资的广州标致,由于中法两国管理人员融合艰难,文化观念冲突难以消除,到1997年时累积亏损29亿人民币。为此,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的潜在优势,重视跨文化管理,使中资企业跨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国经济目标。

2、着力提高跨文化意识,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沟通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此,要积极了解文化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敏感地观察和分析文化,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确做出跨文化的判断并积极寻求沟通和认同,

3、加强跨文化学习培训,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跨文化培训,营造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尽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的可能性。培训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授课讲座、敏感性训练和文化适应性训练等,以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要重视员工所在国语言的培训。根据研究结果,采用所在国语言文化直接沟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译或第三方语言文化沟通效果次优,而在非华人社会里采用汉文化进行沟通效果几乎无效,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加强对所在国语言的培训,营造中国跨国公司良好的国际语言文化环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企业对外推广和宣传,又能够处理重大矛盾和纠纷,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效果。海外中资企业要积极推行和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实现企业“经营本地化”,使企业更亲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中外员工,如利用郊游、节日庆典、习俗和文体活动等创造中外员工交流机会,逐步增强外籍员工对中国企业的忠诚感。海外中资企业要自觉开展“公共外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信誉赢得所在国民众的尊敬。

总之,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刚刚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满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和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钰,周颖.论跨文化交融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18).

[2]陈辉荣.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业时代,2006(10).

[3]徐飞.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篇6

传统高中的英语教学只侧重书面语言教学,今年虽然开始加大口语的训练和培养,但仍仅限于单一的语言教学,很少触及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使教学的针对性大打折扣,泛泛的教学层次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抹杀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2.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只侧重语言教育,忽视文化教育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固定模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二、西方文化渗透对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充分应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增进学习

语言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其密不可分。学生要掌握好英语,就要融入英语所处的西方社会文化中,只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领会到一些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内在含义,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真正掌握一种语言。

2.将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维的社会,仅仅从语言层次方面很难理解和融入具有其他意识形态的社会。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特有人文环境,变可以转变思想方式,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做到,增强相互信任,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沟通水平,促进沟通效果。

三、实现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提高教师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断加强自身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只有教师首先掌握了丰富西方文化背景后,才能将语言和文化更好的融合,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消除英语与学生所处环境产生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另外由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工作、生活,乃至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高中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突出这些交际中所产生的差异,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对西方文化场景进行思考,使学生减少文化差异的梯度,更为自然地融入到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之下,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化文化认识,巩固学习成果。

2.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教学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与我国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为了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高中英语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学生身边的本国文化知识与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升认识水平,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愈加显得枯燥乏味,高中英语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相关的素材,包括图书、图片、实物、展览、原声电影、英文歌曲、电视录像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比较抽象难懂的文化知识,不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增加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何更加真切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

篇7

 

一、 前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两种不同文化交际者交际时,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人们会对同一词、同一句话、非语言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所指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首先要理解不同文化的模式及沟通方式。 

二、不同语境文化的行为特征 

文化的有效沟通是依靠理解语言表达还是靠理解语境,这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问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Hall对跨文化的有效沟通作了精辟的论断,他将交际过程分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 

强交际语境文化强调以间接方式表达思想、观点和交流内容,直接表达不仅会显得太唐突,草率,还会给人留下做事不认真,决策不慎重的印象,尤其在讨论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或向对方提出请求时,强交际语境文化交际者言语表达婉转、含糊,担心会冒犯对方或让对方丢脸。强交际语境文化要求听者根据交际语境和说话者的非语言表达理解交际内容和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因为强交际语境文化认为,理解说话者的言中之意及言外之意是听者的责任,而不是说话者的责任。强交际语境文化有如下几大特点:“我们”为主;螺旋式逻辑思维;间接交际方式;地位趋向方式;语境为基础的理解;理解责任在听者。强交际语境文化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 

弱交际语境文化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沟通与交流,所有信息或观点都反映在语言表达之中,而且表达方式直截了当,毫不含糊。任何人想通过暗示方式、间接方式或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达不到沟通目的,还会被认为是在回避问题,甚至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在弱交际语境文化国家里,沟通的目的是彼此交流信息,因此发话者有责任让听者正确理解其语言表达内容,所以他们说话直来直去,说话内容都在言语之中,毫不掩饰。弱交际语境文化的特点是:“我”为主;线形逻辑思维;直接交际方式;个人趋向方式;语言为基础的理解;理解责任在发话者。弱交际语境文化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 

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也正是这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不同语境文化沟通者在交流时会发生交际障碍,也容易产生误解。 

三、东西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东方文化注重维护群体和谐,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利益至上,淡化社会等级制度。这些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方交际中的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身份观念很强,言谈举止非常注重礼貌,以此体现双方在地位等级上的差别;东方人注重意境,语言表达含糊,常常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这就要求听者依靠说话时的语境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而且东方人常常把沉默当作一种回应的方式,所以有时在交谈中甚至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神情举止,以便做出正确的推断;东方人重视面子,说话往往迂回婉转,尤其是当与对方意见有分歧时,语言更为隐讳含糊,有时因为担心伤和气,伤感情,对有些话甚至避而不谈,以求一团和气;东方文化重集体负责,如果是在商务谈判桌上,东方人会想好了再说,因为一个人的发言代表的是一个团体的意见,说话人比较谨慎;东方文化在矛盾面前往往采取回避或者拖延态度,静观事态发展,有时会因此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篇8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9

“文化”一词具有复杂的历史,并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多种含义。Raymond Williams(1994)提出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Walker,D.E.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正式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另一个是普遍的文化,即社会、风俗和社会习惯[1]。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学习文化是要与他国家交流;反过来若要与他国家交流就要学习对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仅仅是指语言交流,非语言行为、情感交流等也都是交际的范畴)[2]。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并准确把握的。而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更具有挑战性。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分析这些不同的谈判方式和行为可以揭示其不同的文化根源,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商务谈判与文化因素

多数人认为谈判是双方对立的在桌上唇枪舌剑,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错误的。英语单词negotiation除了“谈判”,还有“商议、让与、流通”之意,因此成功的谈判是双赢的原则,是两个或多个实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探讨有争议的话题,目的是达到互利的协议。换句话说,谈判的另一面是合作。只有基于这个认识,双方才能找到多种的渠道来达到想要得到的目的。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谈判是人类行为方式的一种,它依赖于交流。成功的谈判需要交际双方必须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领悟非语言涵义、言语涵义和信息涵义。这其中就包括文化因素,如,谈判时间、地点,谈判风格等。Greet Hofsted(1991)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3]。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进行商务谈判,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谈判失败。

二、商务谈判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的原因多为文化中的深层次的部分即隐形行为,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而不是文化中的表层部分,如他们的肤色、服饰、食物等[4]。

2.1谈判时间与沟通中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谈判中,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与英美人进行谈判活动,没有做出谈判的预约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而东方人在某个谈判时间段内,可以从事其他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Hall(1961)认为“时间会说话”,因为它能直接表达信息,而且比语言表达更为直接明了[5]。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认为时间像河流,从一头流向另一头,不会倒流,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Hall把时间分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2]。西方人坚持单一时间取向,把整个谈判阶段时间分割成每个小单元,并安排不同活动,保证在这一段时间里从事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以提高效率。而持多向记时制的东方人具有时间属于圆式的特点,即便在谈判时间内,他们也往往从事多项活动。

2.2谈判中价值观的差异

东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西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他们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6]。

价值取向差异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中谈判目标差异的根源。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东方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谈判中东方人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西方文化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7]。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东西方商务谈判中,西方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2.3谈判的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重具体胜于整体,认为谈判焦点在于谈判的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他们倾向将谈判的主要内容分成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思考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他们谈判行为体现为――直面每一内容,提供信息、阐述观点,不讨价还价。然而,中东方谈判者倾向先对谈判内容或对象有个综合印象,即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能否得到预期的谈判结果。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东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8][9]。

Edward Hall(1969)把交际过程分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强交际语境文化的交际特征是表达含蓄,间接的回答对方的提问。在弱交际语境文化中,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沟通与交流,表达方式直截了当,毫不含糊[10]。如西方多数国家,语言信息都在言语表达之中,任何交际者都可以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东方文化属于强交际语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语境文化,不同的文化交际者会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各个文化的交际风格不同。东方式的交际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如,在英美国家,如说了“1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表示“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意思相差很大[11]。

三、成功商务谈判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3.1记住原则。国际业务中有两条铁的原则:一是在国际业务中,卖方相对较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买方。二是在国际业务中,访问人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就是俗话说的“入乡随俗”。

3.2提高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1)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2)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但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框之中。同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12]。

四、结语

商务英语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差异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熟悉跨文化知识能帮助谈判参与者分析由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的局面;能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对跨文化知识作更深入的探讨。(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Hofsted,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Mind[M].McGraw-Hill.,199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爱德华・T.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林璐,万玉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http:///

[7]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

[9]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01).

篇10

一、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及其定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增强,国际合作的持续加强、跨国公司地位不断巩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际、友好往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恰当的交流逐渐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此外,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以英语为主导的外语专业也随之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之一,大学英语和各门外语课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学生学习了一门语言,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有效地将其运用到与目的语国家人士进行有效的交流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了大学英语及其他外语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跨文化交际,以此来减少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在各文化间进行有效的交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通常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其交叉的主要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语用学、民俗交际学、哲学和符号学等。(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实例

众所周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流时,除了语言方面的差异外,还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下面列举一些文化冲突的实例:

对于同样一个物体或概念,在一个国家可能象征着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个国家它可能变成灾难、厄运的代表。比如中国人偏爱“龙”,视其为吉祥的动物,因此在喜庆时节,街头巷尾举行舞龙表演,龙灯展出等。婚庆的场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也会将新房贴上龙凤的图画,象征婚姻的喜庆。甚至中国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将自己视为是“龙”的化身。然而,如果我们对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难发现,“龙”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龙”(dinosaur),因而“龙”(dragon)这一动物,在西方总是被描述成身强体壮、爪牙坚硬、眼中充满邪恶、腾云驾雾、嘴里喷出熊熊的烈火。这样一个动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好的象征含义,往往代表着邪恶、灾难。

此外,对于一些相同的数字来说中西方同样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国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爱数字8,因为它和“发”谐音,被视为发财的意思;而数字4,由于发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们的厌恶。这两个数字在西方文化却没有什么额外的含义,也不会给人其他的联想。数字13,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耶稣殉难时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对于这个数字是十分厌恶的。在酒店宾馆里,楼层的设计会避开这一数字,在西方高层的建筑物里,12层以上就是14层或者用12-B,14-A来表示;此外,房间号也是尽量避免使用以13为房号的数字。

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除了体现在图像、数字上,还体现在语言结构方面。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除了感到己方的语言同交际对方的语言存在语音、书写等表层方面的差距外,还会感到对方使用的语言在表达、语气等深层结方面,也同自己的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在和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词的情况。这个时候,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许会问对方“你能重复下刚才的话吗?”在汉语里,我们会说“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对应词“what”放在这样的语境来询问对方时,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外国朋友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训斥他,而不是用客气的语言来询问刚才的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喜庆。所以新婚夫妇会身着大红色的衣服,新娘子的头上会罩着红色的盖头,新娘的化妆也是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暗示流血、厄运等。在西方,新娘结婚时,绝对不会用红色作为自己的婚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纯洁、清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东方,尤其古代的中国,传统上来讲,白色象征着死亡、丧事。将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无论如何让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丧或人死之后,人们才会身着白色。(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纱,这一点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

中西文化方面的冲突还体现在会话交流方面。中国人见面时,会礼貌地寻问对方“你吃饭了吗?”这样的话如果用来询问外国朋友,他会觉得你是在询问他的隐私,或者会被理解成是在邀请他一同吃饭。同样,在国外尤其是在英国,对话常常以询问天气开始“Lovely day, isn’t it?”不了解这一现象的人,初到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着大雨,对方为什么还说“Lovely day”呢?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便会回答“No, it isn’t.”从而造成了双方误解的尴尬局面。西方人在对方打喷嚏之后,往往说“Bless you.”实际上是 “May God bless you a healthy body.”的省略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打喷嚏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因此他们会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这一习俗的人,在面对对方所说的话,往往会觉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数可谓举不胜数。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们按照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来做个分析和归类。

1.价值观念系统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之为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东方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主张“天人分离”。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造就了东西方人在人与人交际中,文学作品里及哲学主张等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准则。

2.世界观的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总结来说,东西方人在世界观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东方强调统一、和谐;西方强调分离、独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进行交流时的不同特征。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为中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顺应自然成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西方人主张去客观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方人,又以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代表,习惯“归纳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归纳式”思维方式指的就是讲话人总是先陈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引起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而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先陈述具体事实,再交代其原因、条件等。

四、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交际时尤为突出。为了确保和外国文化进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们有必要去学习、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际时尽量去避免这些差异,――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在交际过程中,尊重对方文化的特点,尊重对方。交际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感兴趣,从而建立一个好的交际前提和基础。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评性和非判断性的态度;这一点要求我们尽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交际对方,避免交际的误解或伤及对方感情。除此之外,我们在交际时,应尽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才能给对方带来愉悦。

这些方法归结到实处,就是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去区分目的语国家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别。在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国外风土人情、民族特点等。除此之外,广泛地阅读外国原著、欣赏外国电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也留给外语教学很多启示。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只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词汇、短语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讲解。碰到英汉翻译练习也要注意讲解东西方思维的不同,启发学生在翻译时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Marry & Charlotte. etc.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and 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93.

[2]Ron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Tannenbaum, Edward R. ed.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s[M].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1973.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