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09:47: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专题研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懈怠情绪,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见表2)。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安排上,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侧重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2)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识谱教学的内容很多,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探索、研究。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3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Special Seminar"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aozheng, ZHANG Jianqiang
(Manzhouli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Manzhouli, Inner Mongolia 021400)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always been a platitude is often a new topic, combin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seminar", explore "flipped classroom + monographic study" teaching mode, and applied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process is effective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nstruction "flip + Classroom monographic study"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idea.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 seminar method"; college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0 引言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历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课堂。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常谈常新的话题。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更是加速了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翻转课堂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颠覆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秉承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翻转,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教学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之前的“讲授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学生则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主体”。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反思。这种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原来的消费式课堂变成了生产式课堂和创造式课堂”①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基于专题设计基础上的研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专题设计为基础、以学习讨论小组为单位、围绕专题主题展开的讨论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能力,“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②
“翻转课堂”和专题研讨式教学虽然在教学具体环节上各有侧重,但是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其有效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特征的创新方法,将专题研讨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将专题研讨教学置于翻转课堂基础上,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法”的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活动、课上互动学习活动和课后考核评价活动。将专题研讨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将专题分解为若干有针对性的问题制作成短视频,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学生领悟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便于更深入地展开讨论和学习。结合这一思路,可以用图1所示展示该教学模式。
环节一――课前准备活动。无论是专题研讨还是翻转课堂,课前活动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学生基本认知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专题视频设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教师应当结合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学生认知和经验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和兴趣的专题,并将大专题根据不同知识点分割成小专题并录制视频,准备资源。而学生则需要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及所涉及的知识点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形成认知,以实现知识的第一次内化。通过这一环节的进行,为随后的课堂讨论和第二层次的知识内化做积淀。
环节二――个性化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是学生主动性和教师指导性协调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首先,对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所形成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避免走入误区。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互动及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实现知识的再次内化,这种生动的、参与式的课堂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与传统课堂不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指导者的位置,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角色的互换,更多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贴合现代教育理念。
环节三――课后总结反思阶段。在传统教学环节中,一般采用课后作业和测试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效果进行评价。“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教学模式则注重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实现评价。此外,对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及对所提出问题的解决程度等完成评价。另外,教学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后反思既包括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学生通过反思对所遇到的问题和讨论交流的成果进行凝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通过反思对课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从而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实现自身的提升,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 “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法”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高校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提高其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将“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教学法应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2.1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特征,了解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及成因,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2.2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活动。课前准备活动包括教学和学生两部分。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设计专题和视频录制。首先,教师要依据专题内容录制视频。内容主要包括和谐的含义,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教育公平、食品安全、邻里和谐及其原因等,将这些内容分割成小专题,并按照专题内容录制小视频。其次,要求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个性化课堂活动。在课前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对策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要运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避免学生走入学习误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3)课后总结反思。这一环节也包括两个内容: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一方面,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专题内容形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课后要进行深刻的总结,以此加深认识,是知识进一步内化,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塑造性,使其真正形成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进行优化,实现资源及过程的优化设计。
3 小结
将“翻转课堂+专题研讨法”运用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同时,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性发挥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学习、挖掘知识的主动性,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参与中内化知识、 认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真正发挥。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NJ SZ1509)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自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中国大陆地区近几年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5月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该校组织的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这是国内首场生命教育大型讲座。2004年3月我国第一个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正式在北京中加学校开设。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内地第一部“生命教育”专业教材――《生命教育》,针对小学生、初中生设计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大模块。[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后,主要在中小学推行,并以学科教学的形式开展,但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相关研究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因此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地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有关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相对较为匮乏,主要依托学科教学渗透、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创新教育形式,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2 学生专题研讨会的特点以及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适用性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专题研讨会,对在校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考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3]具体而言,学生专题研讨会就是学生个体针对某个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现身说法、小组交流等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运用、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专题研讨会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一改往日传道授业的教育者身份,转换为引导者和激励者,在专题研讨会中对学生在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研讨方法上的引导。因此,它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形式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另外,以人为中心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专题研讨会中搜集资料、小组交流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榜样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不仅能够懂得生命的珍贵,还会思考如何更好的活着,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专题研讨会适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
3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9月-2012年7月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它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做到了层层深入,实现了全员教育。
①生命教育专题研讨会分为四个阶段,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设置主题,四个阶段的主题依次为:了解生命、认知自我、学会管理自己;尊重生命、善待他人、创造和谐人际;健康心态、直面挫折、开启灿烂人生;感恩父母、奉献社会、提升生命价值。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每学期开展一个阶段的专题研讨。
②每阶段的生命教育学生专题研讨会分班级、系、学院三个步骤开展,即第一步:首先,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专题研讨会的基本知识、论文写作格式和中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英语翻译技巧、研讨会发言技巧和形体语言、个人礼仪和普通话练习。其次,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查阅生命教育主题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班主任老师跟班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在训练和培训过程中,注意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在班内进行以组为单位的专题研讨比赛,评出优胜组和参加系专题研讨比赛最佳选手。第二步:各系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各个班级抽选优秀选手进行本系专题研讨比赛,并评出优胜班级和参加学院专题研讨最佳选手。第三步:以系为单位分组,进行学院专题研讨比赛,评出优胜系。开展班、系、学院专题研讨比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即以比赛为平台,促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指导等方式学习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提升生命价值,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通过代表队选手的现场发言、现身说法,以及评委老师的点评和启发,实现对全员学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4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估
4.1 生命教育主题学生专题研讨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大专学生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大专学生前两年为在校学习阶段,第三年为离校实习阶段。为了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相配合,同时将生命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学生两年在校生活期间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全员生命教育。在整个专题研讨会中,提高了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合作协调、运用多媒体技术、探索创新的能力;同时在生命教育专题研讨自我学习、老师引导、小组交流和评委老师启发等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直面挫折的能力等,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 张东兴
在新华区实验小学举办的本次活动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该项课题研究2011年11月份启动;2012年在阅读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再逐渐推广;2013年研究的重点放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方面;同时,单元整理课、特色作业、教学质量测评考试改革等方面都在积极推动。
本次活动其实是一个系列的研究活动,先期已经进行了一轮,选出了低、中、高年级组各两节课进行同课异构,由研究团队集体研究,本次展示的就是研究后的成果。通过听课和观摩课后研讨,有两点非常突出的印象:
第一点:一项课题成为“抓手”,凝聚了区、学校、骨干教师乃至更多老师。
做课题研究是在做实事,做实事的过程凝聚了团队精神,这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看到,一批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这是新华区在实施了“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生)”后的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我们还看到,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骨干教师团队,或者是名师工作室,教师联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而且,课题研究也好,教师团队建设也好,都纳入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第二点:一系列研究成果得以催生,低、中、高年级共六节课,六位老师,人人有特色,课课有成果,而且逐渐形成系列。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总结了关于单元整理课研究的几项主要的成果,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在区域内推广和借鉴。
一、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单元整理课基本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1.单元主题突出而鲜明。有五节课都是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主题的,另一节课“单元思维导图”其实也是一个主题,但是却不同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
2.“活动”和“体验”成了主要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学已经在开始突破“课”的形式上的束缚。
3.板块模式结构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就是按照条块来呈现的。
二、高质量地体现了主题单元为基本构成的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优势,并且有了创造性地开发,是对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的有益补充。
目前的语文教材大都是由单元构成的,都有单元主题。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文选式的课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类的内容构成。
以往,人们往往忽视对“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也相对滞后。现在还是沿袭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种“秋后算账”式的评价方式,缺少了过程性、形成性的评价。这正是单元整理课所要承担的。
1.单元主题得到了强化。通过单元整理课,原来一根根的手指攥成了“拳头”。这个拳头有了更强的冲击力。单元主题也不再是原来的贴标签,而是更加内化了,更加触动学生的心灵了。
2.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边复习,边巩固,总结方法,发现规律,从“单项”到“综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3.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样就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如,课堂上的儿歌、漫画、动画片、跳皮筋、编花篮、自编童话等等。
4.使教材和教学从原来的字词句段篇,课内外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等条块分割,变得更加整合,而且有的整合得还非常不错。
5.教学内容上,还有一个可喜的变化,不但强调了单元主题,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性”,还显现出来“文化味”。例如“最美课文人物的评选活动”。
三、单元整理课的研究让我们对“学习”的认识更加全面,“学习的过程”更加完善,“学习的内涵”更加丰盈。
1.三维目标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落实。
2.学习从“单项”的学习到综合性很强的学习。
3.“评价--反馈--矫正--补偿”的完整教学过程使提高质量成为可能。
4.以前的“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分离,现在变成了:整理的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5.《学画思维导图》这一课,是学习方法指导专题课,它不光是教学习的方法,更是在教思想的方法,教思维方式,这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四、围绕着单元整理课这样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采取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经过了磨课的过程,这体现了校本研修和区域研修的魅力,也使语文教学得到了创新。
1.形式上体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2.有了基本模式但是又不会陷入模式化的局面。
3.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适当整合,有所补充。
4.课型上既有活动课,也有专题课。
五、单元整理课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通过透视这几节课(包括“单元思维导图”)应该将单元整理课从“课“的意义上打破,向学生的“成长记录”方向发展,向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方向发展。
2.目前的单元整理课从原来的“分”走向了“整合”,都是“大”而“全”的思路发展,还应该反向思维,向“分化”“分散”的思路发展,将单元整理课适当分解成几个小的版块,整合口语交际课和书面表达课,避免造成“压缩饼干”式的畸形语文课的出现。
这不是在反复,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提升。
3.顺势研究期中综合复习课、期末综合复习课、学年末综合复习课,小学结业毕业复习课的上法。
二、教学体系改革———课程体系
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兼顾操作能力培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将部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作为校级平台选修课程;缩减部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学时;新增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精简整合,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学基础课程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时间。
三、教学体系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口腔医学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综合训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进口腔医疗单位或义齿加工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力求专业与单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单位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为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习过程中,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计划中增加实习前强化训练,并在实习前、中、后进行技能考核,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新修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实践指导(尤其在实验大纲中删减重复性实验内容,设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四、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口腔基础专业课程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例如石膏牙的雕刻训练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牙齿的基本形态和相关的雕刻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系列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口腔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前,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压缩口腔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学时,精简课程内容,例如将《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比变为1∶2。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具体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基本检查操作,临床病例分析,仿真人头模操作训练等。参加强化训练的学生都要进行技能考核,使其对口腔专业实践有一个感性认识,缩短实习的适应期。推行不同对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例如将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部分(必须掌握内容)和提高部分(科研延伸内容)。
五、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启发互动式、自主学习式,采用分组讨论、病例分析并课堂小讲座等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多层次教学及分段教学。学习国外教学先进经验,开设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陈述表达自己的理解”。在专业课程(例如《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教学过程中,将操作分解步骤连贯起来,从准备实验开始至实验的每个环节都通过学生亲自反复练习,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网络课堂讲解、网络答疑、网络作业等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可以将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向专业教师进行咨询。
六、教学体系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强调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开创性地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理解其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智能优化计算”的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算法和编程基础以及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情况下,以专题为切入点,以某一算法为研究对象,对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论问题及实用性进行深入探讨。专题研究型教学是对“智能优化计算”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
1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教学资源转变
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该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开放性、前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将该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文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领会问题的精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
1.2 授课模式转变
授课模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传统教学方式,讲求连贯性与详细性,但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学科,在短期内已有飞速的发展,故而使得教师的讲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刚刚进入教材的内容就已经是过时的。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以点带面”的授课模式,将授课内容分为若干专题,独立讲解各个专题内容,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1.3 教学形式转变
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调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中,转变课程只有45分钟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 “智能优化计算”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仅仅局限在期末的考试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刚好可以克服此种弊端,将学生活动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节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施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步骤。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专题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学生亦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准备工作。
2.1.1 教师工作
1)确定专题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当今研究热点,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确定相应研究专题。如“智能优化计算”课程的主要专题有: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群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确定专题时,教师要注意专题选取的代表性和学生自行研究时的难易程度。
2)每一专题的研究项目介绍。
专题内容确定以后,根据每一专题中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在每一专题中具体的研究项目,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①研究对象:确定每一专题的研究内容,并指出可以利用该算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神经网络算法”这一专题中学生的研究对象为“BP神经网络算法”,并了解可以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②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每一专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步骤为:教师讲解、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在实施阶段具体阐述)。
③进度安排:制订每一专题的研究进度,给出进度计划表。如“神经网络算法”一节需3-4周。
④总结报告:各小组提交解决预定问题的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教师根据评估标准予以讲评。
3)评估标准。
教师制定出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时的依据。如书面报告中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准确,口头汇报时陈述是否清晰,回答是否具有说服力等等,均要有详细的评价标准。
2.1.2 学生工作
1)专业知识累积:初步掌握算法理论和相应软件使用。
2)了解课程专题的特点和总体目标。
3)进行分组:每一小组由4~5人组成,由1人负责,小组成员要认真沟通,分配任务。
2.2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当中,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到跟踪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实施阶段的具体步骤,在此以该课程中“神经网络算法”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希望以此总结出实施课程专题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教师讲解。
专题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对于专题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只需介绍该专题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思路,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本节中,只需讲解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和信号向前与向后传播的基本理论,其他一些相近和改进的模型只需提及相应思想,而不需要具体讲述。
2)阅读文献。
鉴于现有教材内容均为一些经典理论的讲解,故需要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可以在一些权威文献中进一步了解理论发展和算法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对于前沿内容的了解,并可以在阅读文献中体会前人的研究方法,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如在本节中,会利用文献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BP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和地震发生等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3)提出问题。
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开展的原动力。同时,在学生发现和提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最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但应注意不能过度干预而使得问题的创新性受到破坏。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如何更好利用结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4)学生讨论。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密切沟通、协调,通过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多种混合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速度过慢的问题。
以上简单阐述了专题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步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叙述顺序是可以交叉出现的,如阅读文献和提出问题就可以交替进行。
2.3 点评阶段
在该阶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组织专人评阅和答辩,根据预定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工作量给出学生最终分数,具体步骤如下:
1)书面报告。学生按照预定问题,撰写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并准备报告陈述。
2)书面报告评审。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评阅组,并根据报告质量和评分标准给出书面报告分数。
3)口头汇报。学生对于报告内容进行口头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预定评分标准给出口头陈述的分数。
2013年,我校提出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大矿业、3D制造、大石墨、大安全”四个支撑平台的建设方向。多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遵循学校“三大”(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重点围绕“大矿业”和“大石墨”平台建设,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科学、有效,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化实验模块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1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1]。我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高度一致。因此,实验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与行业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
1.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
实验教学仍存在课程设置少、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实验内容陈旧、实验设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已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煤炭企业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1.3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重不高
总体来说,对应课程内容的验证性实验多,实验的内容、步骤、设备、药剂等基本都是固定的,学生操作实验的主要过程相同,唯一能体现出不同的是用于不同组别的矿物(煤)的参数不同。这些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核心课程的基本原理很有必要,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现有的实验教学中,对于创新性实验的介入方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问题的思考较少,课程所占的比重也不高。
2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近年来同类高校的主要研究现状
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选矿学Ⅰ、选矿学Ⅱ、选矿学Ⅲ、实验研究方法等,与其密切联系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煤化学、矿物学等。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现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并进行实践。如陶秀祥提出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荣玲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实验安排采用随堂+开放的模式和笔试+实践操作的考核模式,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4]。事实上,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核心课程,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在实验室中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不断探索、不断思索,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5-6]。
2.2近年来我校的主要改革现状
在我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体系中,浮选最佳条件确定的相关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被安排在实验研究方法课程当中,对煤炭可选性的研究被安排在选煤厂设计课程之中,对煤的水分、灰分等组成测定实验被安排在煤化学课程和煤质检查与管理课程中等。这样的实验安排使得实验内容不够系统,较为松散,与理论教学内容衔接较差,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验与理论的内在关联。鉴于此,结合2018版培养方案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要求,根据课程体系特点,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能力课”为主线,将相似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集中安排实验,形成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过程,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置见表1。调整实验类型比例和实验学时,增加了独立设计实验项目,并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基于层次化实验模块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我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层次化实验模块建设的思路出发,形成了以“基础—方向—能力”为一体的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3.1专业基础核心课实验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是煤化学,设有课内实验。我校根据实验内容调整实验类别,适当调整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验证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仪器设备使用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重在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因此,我校针对煤的组成及性质,开设了煤的硫分、发热量及粘结指数的测定实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煤炭加工利用的方法;针对硫化矿物的分选,开设了对硫化矿物特性进行分析的实验等。
3.2专业方向课实验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是选矿学。该课程主要讲解矿物分选、分离、富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设的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难度。专业方向课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动手和操作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目标。例如将“絮凝剂对比试验”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煤泥水沉降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加药量和最佳操作次数。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简单地完成了实验任务,更多的是完成科学研究的成就感,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有机融合。
3.3专业能力课实验
专业能力课实验包括专业实验和专题实验,专题实验学时3周,属于开放式设计+研究性实验。实验在集中时间进行,保证其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内容结合大学生科研立项、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自设方案、自主设计与操作设备,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将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针对高泥化煤泥水难以沉降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煤质和影响沉降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来断定选煤厂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药剂和用量,同时要完成煤泥和洗水回收,保证洗水浓度达标,满足分选作业用水要求,实现洗水厂内的闭路循环。此外,我校还增加专业实验,分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Ⅰ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Ⅱ,并增加了56学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
4结语
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校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探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下,实验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表面应付转变成内心重视实验,能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实验数据和内容,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近几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逐年增加,获批各类项目8项,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6项,8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
参考文献
[1]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张菊,邓焕广,董杰,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103-106.
[3]陶秀祥.矿物加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3):124-126.
[4]荣令坤.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1):106-107.
目前,中小型企业对中职会计人才有较广泛的需求,然而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造成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是传统的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学以致用,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均无法与各个会计岗位相适应。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走教学结合、融理论于实践中的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开展一体化的教学必须得到校领导、职能部门及相关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才能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一体化教学的构建,杜绝出工不出力、走过场的现象,真正把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二、一体化教材
传统的中职会计课程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大结构模块开设,除《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这两门课有相对多的实践操作外,其它的专业主干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训操作),最后才设置一门综合实训课,各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前后知识点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理解。要实行一体化教学,首先就要重新规划教材的编写。一是课程的编写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结合起来独立成章,构成新的模块。二是打破原来纯模块化分解教材的桎梏,既要从专业知识整体上考虑不同课程知识点前后顺序的有机衔接,也要照顾同一门课和模块间的传承关系。如《计算机基础》课中Excel的内容要为以后《会计电算化》定义制作报表作基础准备,《会计电算化》的“总账”模块与各子模块之间存在的数据传递关系与用户操作的先后步骤所涉及的原理都要在模块间点明。
三、一体化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
首先要根据会计专业需掌握的知识结构通盘考虑,制定出切合实际、利于培养具有实践技能人才的教学大纲。
其次是根据不同课程知识内容的重要程度和复杂性,统筹安排,整体规划课时,绝不能实行平均分配、主次不分。
三是按照任务驱动教学的原理,以任务完成为出发点来分配同一门课中各模块的课时,把专业理论知识整合到实操课时内。
四是编制统一的教学计划,保证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在同一门课的进度一致。
五是教案的编写要在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专业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注意把握好相关课程因为衔接关系而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将其列为重点。如《财务会计》中手工做账的流程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面《会计电算化》中软件操作步骤的理解,那么手工做账的顺序与承接关系就是担任《财务会计》的老师要重点讲授的内容。
四、一体化师资的配备
一体化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根据不同模块采取不同老师教授的方式,也可以由一位老师担任整门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为保证课程各模块间的有机衔接和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后者方式更有优势。由于教授内容同时涉及到理论和实践,必须配备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来担任一体化的课程,原则上以“老师+技师”的双师型(既有讲师职称又有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职称和能力的老师)作为骨干教学力量。尤其是电算化课程最好由同时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老师来担任。
五、建设一体化教学实训场地
要将传统的教室、实验室、电脑室组合起来,根据会计特点分别组建手工账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其中手工账实验室集模拟实验专用账本、凭证、单据、算盘、会计档案柜、账册装订工具、点钞机、模拟财务章等财务部门专用设施,结合多媒体视听设备,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不同会计岗位、不同业务流程从单项到整套综合实训的模拟实习及理论教学。电算化实验室包含老师服务器、学生端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相关实验资料与设备,可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及电算化实操,也可以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处理。
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按任务分解模块,充分采用演示法、提问法、归纳总结法、巡回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指导、监控等手段,来完成整个教学实训过程。
2、单项练习、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先从开设账簿、科目设置、填写凭证、出纳签字、审核记账、制作报表到账册装订等逐项单独练习,再根据会计制度分岗设置按财务主管、制单、记账会计、出纳、仓管等岗位组成相应的实训小组,定期轮换,分岗实习,到最后完成完整的综合实训,保证学生在熟悉会计业务每个环节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3、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电算化的操作要以手工模拟实践为基础,它是对手工做账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只有手工做账过关了,电算化才能顺利完成。电算化业务操作的流程、电算化岗位的设置和不同角色的操作权限,包括总账与工资、报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采购、销售、存货等模块,都可以按工作流程和数据传递这条主线联系起来,通过上机练习详细讲解手工与电算化的异同点,让学生在完成一整套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原理,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训相结合。企业最看重的也是中职生最欠缺的实践经验,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很难接收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的顶岗实习,我们可以利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以校办或者合作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来检验。其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树立一体化的评价观念和评价目标。要改变以往基本以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把评价整合到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以培养能独立上岗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以会计实务、电算化、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几个模块为基础,制定训练方式、考试内容,在熟练完成手工账的基础上,利用模拟考试软件和实训资料进行考核,再结合本校情况,确定评价要素,并认真贯彻执行。
2、实行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传统以理论测验、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的基础上,要将实训每一个关键环节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不仅要有以分数为标准的定量评价,还要有可以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质性评价,采取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检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兼顾的方式,让评价贯穿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每一个过程中。
3、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由学生扩充到学校、专业教研组、老师甚至于社会,评价手段相应包括老师考评学生、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评价老师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也有利于我们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强化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技校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承载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参考。
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目前武术普修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致使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
鉴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而,武术普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我们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提出以下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武术教学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蔡中林、瞿少红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更新观念,明确武术类课程设置应为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在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采取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模拟教育实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要突出武术攻防应用的基本特性,让学生清楚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教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采用设课、说课、做课和评课的形式进行。
2.突出武术素质教育。卢元镇教授在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中讲道:“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术动作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如何进行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对武术特色文化的解读,以及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对武术学习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应用。如动作练习数量的多少、动作难度的高低、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动作节奏的缓急等,都属于武术创编的范畴。“行”则指武术实践的行为习惯,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为武术练习的次数、时间、爱好,能自觉根据环境与需要宣传武术与应用武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欣赏武术、观摩武术、交流武术等。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还原和丰富武术技术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技术教学,突出套路技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与应用时机,一改以往套路练习为主的形式。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经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