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0 10:0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单元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1

高中语文知识设计的内容较为宽泛,很多知识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既要注意到单元内容的独立性,也要考虑到关联性。不同的单元是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设计的,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看到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认识高中语文知识。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珍爱生命”专题包括“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专栏,其中有四篇文章,即《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和《鸟啼》。教师在对这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我与地坛》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触及心灵、感人的句子加以分析和对比,比如“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的段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份量,加深他们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明白“珍爱生命”的意义所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看到了语文教学本身,同时还升华了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还涉及到课堂实践的设计,实践环节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课堂实践环节的创设,他们多半将功夫下在知识讲解上,却忽视了课堂实践环节。事实上,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实践加以注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使他们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和平的祈祷”专题涉及到《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和战争相关的文章,文章在叙述角度上都较为恰当,值得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该单元的专题设计“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描写令自己感动一件小事”的写作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些文章中的叙述角度加以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叙事手法。对于“令自己感动的小事”写作实践而言,由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点等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叙述点也会有所差异,有的学生认为父母给自己送伞令自己感动,有的学生认为陌生人投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令自己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篇2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后习题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几乎不处理课后习题,学生对其更是视而不见,导致学生步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也不能初窥语文的门径,对语文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未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为高三的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梳理,探究其知识体系与应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其内容都紧贴教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各知识点,实现与前后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中语文主要涉及四类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文教材中针对这四类文体所设置的课后习题也各具特点。

一、诗歌单元

诗歌单元是高中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修五外,其它四本教材中都有诗歌单元,所涉及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我国诗歌各发展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各类诗歌形式,既有古代的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也有现当代的散文诗。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对我国诗歌的发生发展、特点变化、风格流派、鉴赏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后,首先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贴近教材文本、易于学生知识转化为目的的。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课后习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三道题分别涉及背诵、意象、联想想象、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对比赏析等多个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此外,在各诗歌单元题型的设置上都力求紧贴高考,将诗歌鉴赏的六大类题型囊括其中。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风格问题、对他人评价的看法等,必修四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意境问题、手法问题、情感探究问题等。各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既有重复交叉,又各有侧重,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巩固新知识。当然,就知识体系而言,还不够系统,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二、小说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六篇。小说因其特定的文体特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相关的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凸显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习题: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3.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资料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资料二:“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v,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些课后习题所涉及的事件复述、人物分析、语言特色、自我评价等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因此,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课时及授课内容。如事件的复述与高考“理清故事脉络”一题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脉络,并指明在概述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为佳。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核心,从课后习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除第一题外,其他三道题都与人物密切相关。因此,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据此加重课堂教学中有关人物分析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题型的解答指导。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通过预习做好“知识预警”,并在课堂学习中对所传授指导的小说相关知识、各类题型的解答进行学结。

三、散文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分为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在我省的高考题型中,现当代散文一直以来都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自然其课后习题就很难被教师和学生关注。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文学类文本也成为了必考题型,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古代散文即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在形式上与高考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重课文翻译、课下注释背诵,却忽略课后习题的原因。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题型之中:1.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2.对文本内容的考查;3.人物性格分析;4.背诵;5.断句。不难看出形式虽然不同,但高考的知识点却蕴含其中。

例如,《逍遥游》的课后习题: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2.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文言词语:若、是、斯、特、修)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决上面三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庄子的文风、思想,解决实词、虚词,明确鲲鹏意象,做好对比赏析,而且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还有助于明确文言文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文言阅读的注意事项、试题涉及的内容走向等。

现当代散文的课后习题是紧贴文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这对于学生的散文学习有着极强的指向性。从设题意图来看,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悟透了这些课后习题的内涵和设计意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延伸训练,自然就会使语文学习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较少,只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出现了三篇文章。我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戏剧并不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可借助课后习题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并把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运用到对小说故事的赏析理解方面。除此之外,本文不再做更多陈述。

篇3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为有选修课程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再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题材丰富,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主修课程的内容延伸,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选修课程也是促进自己对主修课程内容的了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已成为语文选修教师思考的首要难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时比重大,内容过深

自古以来,高中课程就存在内容深、课程短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紧凑的课程更显局促。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分成5个模块,180课时,按照每周五节课的课程标准,高中全部课程需要1.25学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课程时间则需要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然而,高中选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领域较广,知识研究力度较深,选修课程目标安排却比较空泛,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化的指标,于是部分高中学校就随意开设,并打着选修课程的幌子复习高考知识,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落实不到位,也给专题式教学造成了阻碍。比如,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来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个题材,这些大大小小的题材中,根据课程时间设置可分为12-16个模块,高考的选修内容多是从这些题材中抽取考题,但由于模块众多,单独选取一种题材会造成以偏概全的诟病,若选择多种题材,教材种类过于纷杂,很容易成为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丢分项。举例而言,有的学生选择《唐宋散文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精选》,但是实际的高考选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国当代散文》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耽误时间还浪费资源,更直接影响语文高考成绩。

(二)高中选修课程专题式教学资源匮乏,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

当前语文选修课程指标指出:各个高中学校,应结合选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语文选修模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择四个模块,并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3门课程,满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

此种专题式选修课程教学,从表面看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化的认知。例如,高中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或者是《论语(选读)》。这部分内容设计都比较脱离“正轨”,选修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即使课程勉强开设,真正的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及学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结构松散,也阻碍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环节,始终坚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

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质基础。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专题式教学是在一个大的模块下,进行专题课程教学。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中,考虑到课时设置的紧要性,可以通过模块整合的方式,筛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整体模块学习,方便学生记忆。为达到高中选修课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子目标,设置一定的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搜集或是民间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分配选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教材环节,突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专题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倡导专题式教学,为方便专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间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开展了专题模块,削减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负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选修内容的主题从“文论”角度切入,并设置对应“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其次,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选修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选修教材内容相互牵连,避免学生语文考试中一无所知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徐霞客游记》的选读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试验,而《天工开物》中讲述的则是科学技术,两篇文章分别以科学激素和和科学实践为切入点,在完善“科学之光”专题讲解时,这样的篇章设置也避免了学生专题学习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个专题都掺杂着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便可纵向发展,让学生能深入化钻研选修课程中涉及的诗歌、小说、传记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从客观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模式,其实就是《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模块整合、优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从内容的专一性上进行知识的纵向延伸,这样的教材安排也实现了专题式教学与专题式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在教学实施环节,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综合专题”模块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术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是深入化的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涂描。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必然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置专门课题。这样的专题以专题式教学为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加入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教学,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自主进行专题内容的疑惑解答。简言之,综合问题的专题设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题”的方法。此外,综合专题的设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诗词意象》为例,根据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诗词混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能从古诗词的词语构成中,理解全篇诗词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句的理解。此外,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中的“综合专题”选择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利,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进行综合,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是将《史记》与《汉朝兴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名人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历史洪流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推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既能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还能提升其文学素养,借此修身养性,巩固其自身的文学涵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钻研的学习效果。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

[2]姜冬妮.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与评价的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艳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4]李中刚.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6)

[5]牛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篇5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篇6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后,专家对原来的教材编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原来的编排主要是把同样的文体安排为同一单元,认为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简单。以单篇的文章为中心,单元内部没有联系。单元的文体和知识点相同,容易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识点教学出现重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主题为单元。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编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排具有综合立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一个主题下面包括多个学习板块,板块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次,增设了积累以及应用的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探讨,开展活动。编排体现了创新精神,在主题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语文,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积累与应用”部分,根据专题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以前单篇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板块之间层次关系进行预设,教材更加系统化,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

苏教版语文阅读教材在处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板块和文本主题相关,主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板块在设置时,无法体现主题。以“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分成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教学参考中提到后一个板块是对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仔细考虑,乡愁与旅人两者没有层次上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是和乡愁相关的,文章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几篇文章相对独立,在关于主题的学习方面没有体现层次的深浅。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忽视板块之间的层次性问题。教师在忽略主题进行教学时,只是针对单篇的文章,导致综合立体设计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以专题来进行单元划分,编者的意图在于在每个专题下面分设几个板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材的板块比较多,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的方案,很多板块前面以星号标注,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多数教师对此没有进行选择,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板块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弹性机制,板块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向青春举杯”方案A为例,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后,主要是对人生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活动体验”板块,设置了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题目是马克思提出职业选择所遵照的原则。方案B是《我的五样》,开展活动,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设置的题目,其中之一是对文章两句话的理解。练习题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很容易跟着书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活动体验,体现的是选择性,路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块前标注星号,主要是让教师进行自由的选择,编者在此处犯下错误,在教材中提倡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明可以供自由删选。

三、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设计上注意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探究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积累与应用”等都有体现。在“文本研习”中,学生能够阅读到经典性的作品,为学生创造阅读对话的环境,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对话中,相互交流读书体验,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解读以及鉴赏的能力。“问题探讨”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设置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进行专题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活动体验”环节主要是以人文内涵以及学习的要求为中心,根据学习材料,语文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学会体验以及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探究性的呈现方式上同样存在问题,“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不具有探讨性,只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部分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因为探讨所需要的资料没有提及。其次,对于探讨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以“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板块为例,提到关于“文眼”的问题,对于“文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关于文眼研究的资料比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资料时,需要多种方法。利用“文眼”对散文作品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教师的能力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应当多提供一些资料。此外,为降低探讨问题的难度,编者在应用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完成探讨,编者主要是降低难度,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探讨问题失去意义。

四、阅读鉴赏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注重阅读方法的介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月是故乡明”单元中,提到了“评点法”,学生结合“评点法”,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在《慢慢走,欣赏啊》以及《笔落惊风雨》两个专题中,教材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集中的展示。《慢慢走,欣赏啊》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鉴赏散文小说的方法,提供阅读的相关知识以及阅读方法。在《笔落惊风雨》单元,借古典诗文向学生梳理诗文阅读的过程,学生能够学到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45-01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篇8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

1.以文本为出发点设计导语,优化教学目标

其一,应当以文本为出发点营造语境,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上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文本轨道上,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当中。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和阅读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高中语文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学上包罗万象,在教学情境设计上应当基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情境设计和文本内容的自然衔接。具体上,应当结合时代潮流,带给高中生新鲜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喧宾夺主,重视学生的意愿,确保实实在在的让高中生学到知识;避免导语和文本的主旨相去甚远,应当简单明了易懂。其二,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目标。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文本在单元章节当中的教学作用、教学地位、担负的任务,确定教学的重点,并以教学重点作为依据体现重点的能力点和知识点。第二,教师应当科学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落实教学的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实质能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情境教学的目标具体详细,确保情境的创设是为本课时的目标而服务,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满足基础各不相同的高中生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

2.优化情境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学迁移

其一,应当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和思辨,优化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注重以美作为突破,以感情为纽带,以思维作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上作用独特。情境教学过程注重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境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水到渠成当中,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思考和激辩,学生在激辩和追问当中反思,在反思当中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个人见解,形成创新的意识。其二,应当进行有效地教学,促进教学的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当中,要培训高中生学习能力上的迁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进行情境创设,并巧妙地利用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积极的迁移。此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意创设方法,更应当注重创设效果,形成情境教学合理的迁移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的量化指标的考试融为一体。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

1.教学设计实例举隅

现以《断魂枪》作为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在教师目标上,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中老拳师英雄末路的孤独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文章当中的语言特点和对比手法的应用。而后,引导学生思索在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并且认识文章当中沙子龙的形象及其对于表现主题的意义。其二,对于教学重点,注重讲解传统上的白描手法和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文章对于时代环境部分描写的意义。其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入、学生分组讨论、诵读、分组总结概括、提问等形式完成课题教学。以提问我国的用枪名将和著名枪法作为课题的导入语,介绍高中生熟知的名著当中的枪和枪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认识的用枪高手: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神枪沙子龙”。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总结不理解的地方,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后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和问题的思考方式、答案。组织学生进行比武片段的朗读,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回答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思考教师板书的诗歌,从而认识晚晴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引导学生概括断魂枪是什么样的一柄枪,进行诸如“魂”字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提问,学生之间进行限时讨论,并主动举手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讨论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交锋。

2.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优化上,案例所述文章属于小说和故事单元,这一单元注重的是人物刻画与环境烘托,因此教学的重点设置为认识沙子龙的形象。在环境烘托上,课程的难点在于对文章所描述的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理解,具有针对性。总体而言,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详细,操作性强。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情境教学过程当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现实评述能力。并且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拉近,设置利于学生们理解的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思维有着发散的空间,从而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情境。

三、结语

情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素质教育,也必然要回归到素质教育。高中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们的文化创新性,同时要让学生的创新是基于文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主性,但要给予一定的材料支持,避免时间浪费。总而言之,教师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课程的标准,确保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和构建,确保语文课程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杨珍: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2]李丹: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创造情境[J],成才之路,2010年17期

[3]黄玲: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09年21期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13-01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构建有效课堂,而何为有效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也成为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索的一个问题。有效课堂就是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前、课上、课后各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方法,达成准确、深刻、有思考的教学目的,并给学生带来愉悦、轻松、平等的课堂体验。

一、转变观念,灵活教学,寓教于乐

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及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资源和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从思想观念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灵活教学,不拘于书本和考试,引导学生理解课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念。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一句“满地黄花堆积”,首先,可以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个季节会落得满地黄花,那个季节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以此来把握词人创作此词的内心情感。其次,可以截取“黄花”一词,以四君子中梅兰竹菊并列齐名的内涵,延伸、拓展四君子的起源,咏颂四君子的诗篇及其各自表示的含义。再次,还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激发他们思考。如:《台》的歌词中,作者通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张艺谋的古装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利用满城的这一突出的艺术效果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和情感,再结合《声声慢》的词,让学生思考在文学创作中可以被赋予哪些思想情感。

二、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寓教于学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想要更准确、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就要提前制定教学目标。准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所有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深刻把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的宏观教学目标,只有把握了宏观教学目标,才能在宏观目标的范围内,结合各单元各个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有序分摊。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小的教学单元都把几篇同类文体的课文有机、科学地编排在一起,所以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每篇课文的编选方式和习题设计也都是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正是由于高中语文的课本基础知识、单元内容的编排、诗词文言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各自有序,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同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三篇文言文,表达手法不同,但都真挚动人。《项脊轩志》善于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表达家人、手足之情;《逍遥游》(节选)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陈情表》中,作者运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字抒发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三种抒情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让读者感触颇深。

又如,在必修一的第三单元中,《想北平》是作者老舍因思念自己故乡所作,文章用衬托手法从平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入手,书写自己强烈的对于家乡北平的主观感受,读者可以从作者朴实平凡、京味儿浓烈的措辞中感受到他的思乡心切;《我心归去》同样表达了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却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款款道来,读之让人心生感叹;《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古诗词,不仅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使得文章情感更加生动、真挚。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热潮下,支持学生自主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表达效果的区别,而理解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编排,也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得牢靠,记得准确。

三、注重课堂氛围,寓教于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枯燥地读课文,划生字,分析段落,解答课后问题,也不能单纯用多媒体讲解知识点,否则,就会让学生陷入僵硬、死板、毫无活力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的课堂不仅应该做到教师有效地教,也要做到学生有效地学。例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利用历史上中国国土被法西斯侵占,国人被列强残忍杀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刘和珍作为爱国青年殒身为国的悲壮之情。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处于活跃、敏感的最佳状态时才能学好新知识,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想要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必须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应是轻松、愉快、有序的,能促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充满激情地讲课,鼓励学生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并努力跟上教师的思维。其次,教师应适度幽默,只有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水准、性格、知识面等情况设定独特的讲解形式,如选择声音条件适合文章情感需要的学生进行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教师自身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为学生表现动人的情感。例如,教学《致橡树》时,就可以选择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别朗读,让学生切身体会在旧社会里,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男女平等的自由之情。

四、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寓教于练

在当今以研究性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氛围下,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时,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山川景点,或自己身边的优美风景,让学生自主讨论,说出喜欢山川风光的原因及不喜欢的原因,刺激学生思考,也可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自主研究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以自己独特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解决分歧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也促进了作为母语教育、人文教育基础的语文教学。

总之,在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中,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旧时填鸭式教学为现代适应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制定好明确、有序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身边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最真切地体会文章情感,并结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语文教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原则 途径 方法

一、解读新课标对实践活动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课标”对语文教育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应重视开展实践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教学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有助于真正有效地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从长远看,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都有莫大好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形成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课文与基本知识,应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将语文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实行的原则

(一)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专家学者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强。新课标背景下的粤教版语文必修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这些安排在扣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尽量让语文走进实践。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能力。

(二)全体参与和自主合作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何项活动,班级全体同学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去引导和分工。

(三)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活动内容多样

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和安排实践活动时,务必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注意两者的紧密结合,内容多样,体现层次性,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高中三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学主题,可以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同时要注意实践活动教学应该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不能时断时续。

三、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必由之路,它培养合作精神,发现创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一)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

要灵活运用教材,使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教学,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既落实基础知识,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灵活。

(二)结合新教材的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设计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借助单元活动指引和点击链接,以基础阅读文章为活动借鉴参考内容,分课内外不同层次多种形式活动。如“认识自我”单元,通过基础阅读篇目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的意志力情况,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及对青春的感悟。“体验情感”单元可以搞主题班会的形式,如“献给母亲的爱”或“我让父母感动”等,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或小组交流讨论他们对“友情”的感受和看法。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活动单元的部分内容设计成研究性课题,供有兴趣的同学自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一步深入探究。

(三)善用“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善用“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家庭生活中如请柬、留言条、亲情书信、生活日记等,学校生活中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社会活动中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议等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语文素养。

(四)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