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10:0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茶文化的当代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2.2有效拓展想象力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
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股中坚力量,拥有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神秘魅力,吸引着众多外国友人。中医是由于古代人们需要与疾病抗争产生发展而来,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得到了升华。由于中医的历史太悠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历史之中的一段时期曾被视为不科学。中医是在探索病症产生的过程中发现治疗规律,由实践发展为理论并被不断完善。虽然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中医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完美,可是它根据理性分析科学实践这条道路前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医学是一门饱含了古人智慧的科学学科。
1 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注重包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得越发密切,地球在虚拟世界中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不同地区的人类从最初的物|交流逐渐向精神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需求发展。不融入到交流共通的大浪潮中就会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在中医学习中需要加强对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使跨文化传播在最初就拥有坚实的根基。当今社会各个民族都已不可避免文化的交流,并且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交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出更多更伟大的新发现。可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打破文化壁垒形成和谐的文化交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秉承和而不同的智慧,使文化传播充分具备包容性。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也饱含了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转变成为整个人类可以共同享有的美好愿望。经济全球化使得民族文化也互通有无,其联系变得越发密切。同一性不代表要抹杀差异性,全球化不是单一化,而是充分认识差异化的前提下尊重其差异化,全球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尊重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有效实现。
2 中医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同时也限制着文化,想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语言就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外语教授者在传授基本的外语知识时,也应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底蕴,所以中医学专业的外语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外语技能,中医文化知识内涵也应该成为一个必要的标准,这是进行中医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前提。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也具备人文化的哲学性。所以中医学的外语教师应具有中医方面权威的价值取向,这是培养学生中医文化学习能力的促进条件。现在大多数中医学习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累积,而轻视对外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中医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中医文化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的绝对顺从,而缺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就会陷入固定模式的泥潭中,等到幡然醒悟之时,再想改正,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被传播地区的语言与传播出去的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并相互辅助的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应融入对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外语同时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医文化的重任。中医文化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因为其包含了文化与语言的双重性,也就决定了其教学任务的复杂艰难性。在一般化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学习是教学实践的重点,文化融合在语言教学中自然形成文化与语言相一致的教学成果。但是跨文化教学,文化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主角性质不可取代。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应为文化而服务。中医跨文化交际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注意传播目标地的日常生活和习惯,注意本地的风俗文化,这样被传播目的地的人们才会愿意学习了解中医文化,也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文化。
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应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着对外传播的重大使命,因此不仅要精通中医这一对外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了解被传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起来,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如果只注重语法技能而忽视风俗文化,就会很容易造成文化矛盾,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困难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建立起外语教学的框架,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3 中医对外传播注重方式的多样化
传播方式多样化。科技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多种文化在“地球村”这样的概念中激烈碰撞,这就注定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定走向多元化。在中医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多元化”这一概念也应得到充分应用。首先我们应考虑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传播优势,对传播对象有明确的定位并对传播内容精挑细选,做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就是学生,不仅是针对广大在中留学生,国外的中医文化爱好者,对内我们国家自己的大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受众群体。我们不能因为“跨文化”这样的字眼就局限于外国友人而忽视掉文化传播的根本是我们自己的国人。只有自己了解精通自己的文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在华留学生是基础受众者,在此基础上因力求扩大其他年轻的受众群体得以实现中医跨文化的最大宣传效果。中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培养方式,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学者的重视。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加之现如今已非常发达的网络通讯,这一切都是可以开发的能力培养方式。传播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两方面可以同时兼得。
4 及时获取反馈,强调传播效果
我们还不因局限于仅仅传播中医文化,而不顾传播效果。只有真正达成了中医跨文化传播成果,传播过程才算有效,否则过程再艰辛再努力都是枉然,没有结果就没有意义。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医文化传播要重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那么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有明确的群体划分定位,所以也就为之后内容反馈的分析记录打下了基础。定期的数据分析和多方位的读者意见反馈,为进一步的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有着必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文化传播也不应被禁锢在传统的纸质媒介里,这样对传播效果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传播者应时时不忘创新,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仔细观察受众群体的接受状态,适时转变传播的方式,力争提高传播效果。中医传统文化应与新兴多媒体相结合,在传统文字传播的基础上注重更有趣味性的视觉效果。视频这样的动态趣味化传播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在展现中医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吸引国外友人对此的关注,这对之后更大面积地推广创造了新的可能。
5 结语
近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得了一定成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不应受到冷落,文化强国这一发展战略要求更多的国人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对外输出这一领域。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不可心急心燥祈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成果,只求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逐渐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并接受。要想中医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首先我们国人就必须对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把目光放之全世界,在中医求学过程中,夯实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着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伟大使命。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每一位中医学习者、研究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邵雷,烟建华.从历史的角度论中医的科学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54-55.
[3]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1998(2):86-87.
[4]王勇.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