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09:5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前言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则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生思维活跃,综合能力突出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见识比较广,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学生思维很活跃,综合能力突出。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依赖“关系”思想较为严重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的父母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漫,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脑,对他人缺乏关心,斤斤计较。
3.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 底子薄弱。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4.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个别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是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是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的,于是高额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
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行政干预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外力作用下的班级文化模式往往缺乏班级文化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用,也会使其失去学生文化的本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时,特别强调班级文化的自立、自由性,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注重辅导员的监督指导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叛逆性,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人情世故、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辅导员又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应发挥宏观监督指导作用。辅导员应以学生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包袱、心理障碍和各种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来;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的原则性问题、价值判定、方向抉择等方面把好关,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当班级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把一些发展相应成熟的理念、规范用制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制度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和不断提高。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增加具体操作中规范性、有序性,减少的随意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创造、培养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制度主要有:班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等。
4.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扎实推进班风建设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学院倡导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并在很多班级得以实施。每个学期结束时,各专业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同时,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这样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奖先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5.提炼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本班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把一个班级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促进、增强、凝聚和融合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注重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理念打造班级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氛围陶冶学生,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和班级的和谐共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4).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校园物质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在于它的思想内涵。初看校园文化,看到的是学校的气质与形象;再看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与内涵。如何做到表里如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深度思考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呢?
一、美化、绿化、净化、规范化、教育化
美化要有醒目的校风、校训;校园内外、办公室内外、教室内外的墙壁布置体现教育、激励的警句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宣传,真正形成“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文化育人空间。
净化要达到“十无”。即:地面上无杂物、无污水;墙壁上无灰尘、无蛛网、无乱贴乱写乱画;门窗玻璃无尘土;窗台桌面上无乱置;垃圾无乱扔乱倒;车辆无乱停乱摆;各类卫生工具无乱放。
绿化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栽植花草树木,能花则花、宜树则树、适草则草,做到乔灌木结合,高低错落,花草相从,花木相间,溢美绿彰。
规范化要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齐全规范。我校的校徽即校园标志性设施的缩略图;校服春夏秋冬各一套,要求在校期间都要穿校服;校训为: “尚德、笃学、健美、自强”,努力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谐共进”的良好风尚,办人民满意学校,不断升华学校精神;校刊为“百汇诗刊”;校歌――玛瑙之都的新希望
教育化要做到有宣传窗、板报、广播,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
二、标志性设施
学校标志性设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激励和导向功能。我校造型结构是:一本书托起一把钥匙,钥匙的正中含着一颗镀金圆球。它的寓意是:用知识的臂膀托起远大志向,开启智慧的心锁,放飞多彩的梦想;信心就是力量,把握前行的方向;努力奋斗,成就自我,铸就民族复兴的辉煌。
三、大型标语
大型标语能强化环境育人的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校园主体彰显育人功能。
1.烫金的“十家子学校”校牌,高高耸立在教学楼顶正中,正下方的楼墙体上镶嵌着红色的“文明、和谐、勤奋、进取”八字校风,一眼望去,给人以无穷的振奋和鼓舞。
2.校园围墙上镶嵌着红色的16字标语,即:“ 自信健康,博学善思,求实进取,奋发向上”。
3.透体墙两侧根据校园阶段性活动主题更换宣传标语。
四、特色教室
1.为班级布置良好的文化环境,设置班级标语,使班级具有和谐的气氛。
2.每个学习小组的展示板上都要有体现小组目标的口号;
3.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教育学生以班级为家,积极主动地布置并维护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4.建立班级图书角,积累图书、工具书及其他资料。
5.建立班风、班训、班级公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言行既有明确的要求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6.渲染课改氛围。在班级的显目墙面上贴上课改箴言。例如: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虽然我不是最好,但我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五、特色走廊
走廊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走廊的布置要做到主题鲜明、美观舒适、科学合理,更要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
1.教室门两侧应张挂班级学生亮星版和班级基本情况及班级口号,让学生始终处在“我是班级的一分子,我要为班级争光”的激励状态中。
2.正厅正面应张挂学校发展规划图,悬挂学校“三风一讯”及相关办学理念警示语。两侧应张挂校务公开栏、师生优秀成果展示图片等。
3.以上的楼层应合理张挂名言、警句、画像以及教学成果等。
4.楼梯两侧要张挂警示性标语,如:轻声慢步、右侧单排通行等等。
5.走廊卫生及行为规则要抓实。
二、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为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纪律观念、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对铸造学生性格、品德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因此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思想性。
2.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即校园布局和设计力求完美,把尽量符合“教育性”作为最高原则,把教育渗透到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突出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校园环境的影响。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形成种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如: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窗”,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宣传栏,异彩纷呈的“文化走廊、宣传画廊、活动剪影、读报橱窗”等人文景观更发挥出自然景观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人文景观,让学校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墙壁都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3.创新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设计和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高层次性、超前性和创新性。
4.整体性原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与本地区社会文化建设相适应,协调一致,构成一个完成的整体。
5.实效性原则。(1).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校舍建设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造成相互影响。(2).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3).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4).群策群力,综合整治周边环境。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6.立体性原则。校园物质文化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它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实施全方位、立体性教育原则,教育设施的直观性,教育橱窗的启迪性,教育内容的秩序渐进性,教育对象的因材施教等都要体现出来。
四、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实施
(一)美化、绿化、净化、规范化、教育化。美化要有醒目的校风、校训;校园内外、办公室内外、教室内外的墙壁布置体现教育、激励的警句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宣传,真正形成“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文化育人空间。规范化要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齐全规范。
标识的整体是一个圆形,意寓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数字“5”底色是红色,表现出学生热情、活力,张扬的个性特征。也像一个跳跃的小人,意为在五中这个平台上刻苦学习、努力拼搏。“5”的外侧延伸了五个环,将“5”紧紧围绕起来,“五环”意为各民族互相离不开,学生与学校互相离不开,新疆与内地发展离不开,既体现了新疆地域的特殊性,又体现了内地援疆的重要性,还体现了学生们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积极性。
2.我校的校服设计是红白相间,背面写有“和田市五中和其拼音”,正面印有校徽,,体现了学生身份的归属,校服春夏秋冬各一套,要求在校期间都要穿校服;
3.我校校训为:尚德、务实、勤奋、进取,
4.校旗设计为红底中间喷绘校徽,
5.校歌为《五中校歌》
教育化要做到有宣传窗、板报、广播,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
(二)、标志性设施。学校标志性设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激励和导向功能。我校造型结构是:两栋L型主教学楼,靠后侧分别有栋实验楼和艺术楼,寓意是从正上方俯瞰形象“北”字,寓示北京援建的标志。
(三)、大型标语。大型标语能强化环境育人的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校园主体彰显育人功能。
1.我校校园教学楼面向街道的一侧顶部镶嵌着红色的标语,即: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教育。
2.我校校园内主路两侧根据校园阶段性活动主题更换宣传标语和橱窗。
3.其它标语:我校左侧L型楼上方:探索、求知、乐学、博学;右侧L型楼上方:团结、进步、互助、和谐。
(四)、教室的布置。1.为班级布置良好的文化环境,设置班级标语,使班级具有和谐的气氛。2.每个学习小组的展示板上都要有体现小组目标的口号;3.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教育学生以班级为家,积极主动地布置并维护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4.建立班级图书角,积累图书、工具书及其他资料。5.建立班风、班训、班级公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言行既有明确的要求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成果二: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
榕树精神:坚持 追求 博爱 善良 智慧 中庸
一、理念文化成果
【核心理念】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
【学校定位】根植苍榕文化,凸显创新精神的品牌学校
【发展目标】创建大足区精品优质特色农村学校
【校训】慈智双运 孝行天下
【校风】和雅博爱 知书达礼
【教风】取精用弘 悉心栽培
【学风】孜孜以求 励学日新
【主题文化】苍榕生辉
【校歌】苍榕之歌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在“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下,按照“全面、规范、科学、可行”的要求,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多次开会集中研讨,最后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实施。修订完善了学校德育、教学、科研、服务、活动、卫生、安全等系列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并与学校各要素成员的责任内容和要求吻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通桥小学制度文化汇编》,将制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自觉遵守的悲智孝责行为准则。让制度的文字成为师生们成长的动力。
三、学校课程文化成果
1.构建“苍榕”特色课程文化: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三级课程建设要求,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实施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积极开发本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实行“5+X”课程模式,即利用每周5天的学习时间,每天进行X种特色课程。即全体学生参加5天基本的、学习型的国家规定课程学习和每一名学生每天参与一项自己喜欢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课外活动。
一、二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国学、语言等。
三至六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
2.构建苍榕特色课堂文化:体现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即关爱学生身心,关注生命发展,构建生命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和谐环境,构建生态心动课堂;依托课堂情景,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体验参与,引导探究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我们形成了“124”课堂模式:“1”指“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办学理念;“2”指教师主导下的提高和学生主体下的成长;“4”指是课堂操作流程,即:扎根吸养(在目标引领下的探究学习)、茁壮成长(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枝繁叶茂(在教学重点下的点评提高)、独树成林(在目标达成下的实践拓展)。
四、学校环境文化成果
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区明晰,整体特色明显。
1.校门:A.对校门的旧建筑进行改造,两栋危房(教师生活用房C级)全部进行拆除,按设计进行新校门建设。B.另一栋房屋的位置进行新建。C.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象征老榕树周围进行打造。
2.校园塑胶场周围。A.在左面的阶梯段做两个平面(一个写学校校训,一个写学校校赋),既能美化环境,又体现“悲智孝责”的特色文化;B.在运动场和围墙上按设计做相关文化屏风。
3.教学区、办公区、功能室等:室内外均按设计完成相关内容。(我们有整册的设计方案)
装饰风格与色彩的和谐统一,清新洁净,反映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认真确定主题文化主体色调,将校园的各种建筑、装饰、物品中的细节都体现这种色调和文化。(主色为绿色)
2.更换所有门牌,设计成与主体色调相吻合的有特色的门牌。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进行绿化和点缀,植物品种合理配置,花园景点设置适当,管理规范。
1.充分考虑花木品种的层次差异和花季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疏密相宜、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校园绿色景观。
2.根据学校实际,栽培优良品种花草,实现了校园的“四季有花,四季常绿”。
3.在绿化中增添富有情趣和悲智孝责文化特色的文化石。
利用各种传媒加强学校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
1.完善校园网站,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
2.认真编写完成了《大足区通桥镇小学悲智孝责学习手册》,并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随时借阅。
3.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学校。
苍榕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班级个性文化规划评比,明确班级追求的目标。布置班级环境文化,设计班旗、班级吉祥物,建立班风、班训、班歌,培养班级“小榕树之星”,形成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班级文化及小组文化。
五、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独特气质和品格,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1.每年举办一次苍榕生辉风采节。
2.每年举办六次苍榕大舞台活动。(一次展示一个年级,每一名学生参加,一年内全体学生均参加一次以上展示)
3.每月评选并表彰一次“小榕树光辉星”。
4.每周评比一次“小榕树光辉星班级”,并挂牌表彰。
5.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校园十佳小榕树光辉星”。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柔性手段,也被跟多的管理者所认可并应用于其中,但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规律认知的不足,许多管理者中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功利性强,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于追求班级在学校中的形象和位置,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与科学的精神,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理念,而轻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等。在高职教育转型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应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还要深入到班级精神文化层面,深入到学生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范,从而使班级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学习与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把物质文化等同于物质,制度文化等同于制度,精神文化等同于一些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个认识的偏差使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渐流于形式化、走向形而上学化,追求班级环境优美,设计班级远景、班训等进行班级文化包装,班规制度“上墙”。班级愿景、班训是一个班级发展思想的凝聚和浓缩,但深入到有些班级却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无从谈及思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者和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班级文化生活中,并从实践中提炼有关班级文化的理论知识,再把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在存在着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又缺乏与专家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班级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很少深入到班级教学实际生活中,这样作研究的方式导致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实践起到基本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有利出路。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的延续,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有更好的发展效果。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原有的、优秀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是班级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班级要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的班级文化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班级要注意培养班级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班级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借鉴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借鉴其他院校的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学院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结构。每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坚持一定的特性和个性。
理念演绎模式和实践归纳模式是班级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理念演绎就是先提取班级的精神主旨,再把班级的优势和特色?泶丛煨缘氖导?;实践归纳是先对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出班级精神主旨。
1)理念演绎模式
理念演绎模式是管理者在一定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确定从核心价值观、班级发展目标、提炼班级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发展班级。对班级中的同学从引导到班级凝聚,使其达成共识,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班级精神的确立、认同和践行阶段。确立阶段:管理者应对班级文化的现状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检测、预测和评价,通过对师生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研究分析班级的价值观,把对于班级的预计达到目标和班级精神建设展现,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来确立。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不具体清晰。认同阶段:管理者应在班级活动中大力宣传并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并逐步明晰班级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阶段:要想把理念演绎模式坚定的实施下去,就必须把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的统一性建设实践性的进行。只有以班级精神建设为根基,管理者才能把理念演绎模式落实到班级文化上。把班级从环境陈设、制度建设建全、班级各项活动几个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参考本班同学自身的发展点,把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1、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中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指:中职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简单的讲班级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室的布局、课桌椅与教桌的摆放、各类宣传栏的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包括网络环境下班级建立的论坛、QQ群、博客等。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各种班内组织机构及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精神文化是校园的内隐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2、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特点。中职院校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导向性。导向就是引导,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2)凝聚性。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3)规范性。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4)激励性。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
3、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迎合学生群体自身独特性的客观要求。学生群体是渴求知识、崇尚文化的群体,是追求自由、向往民主的群体,是朝气蓬勃、可造可塑的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学生为挽救民族命运,为寻求强国之路,为奉献爱国之心,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和平年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潜在建设者。
(2)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特别是道德、品德,所以,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品德的好坏,如是否懂礼貌、是否讲文明、是否讲诚信,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有了文化修养,再加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这个学生才是合格的。
(3)管理班级的迫切要求。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上课期间不能玩手机等等,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二、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片面,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首先,一些人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认识不清,简单地将班级文化归结为把教室布置一下就行了,认为只要花一些钱把教室布置的好看一些,将教室的墙面用一些墙纸或者学生活动的相片贴一下,有的甚至把教室天花板上贴满了学生自己叠的小纸鹤,让人一进去还以为是进入了哪一家幼儿园呢。其次,将中职院校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政工、宣传部门的事,各部门联合举办的活动少、效果差,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
2、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展示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很多中职院校千方百计地加大物质文化建设。但是,这―做法却脱离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精神文化隐含在物质文化中,是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忽视精神建设,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3、学校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需要资金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部分学校并没有这部分预算,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先垫资,本身来讲学生是没有收入来源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抵触情绪,更加远离了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初衷。
三、构建高品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含了诸多因素,如硬件建设等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合理制订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如果没有班级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一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恶劣的环境:空气已不再新鲜、天空已不再蔚蓝、水已不再清澈、食品已不再安全。正是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
2、加强班级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中职院校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班级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能吹开生命中最娇艳花朵的甘霖雨露。
――题记
如果说一个个学生就像一粒粒种子,那么教育的沁入就像一片土壤,代表着对种子的滋养和润泽,而行走在信息时代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无疑是为这片土壤请来的甘霖玉露,能帮助春风般的教育吹开生命中最娇艳的花朵,让灵动的生命得到彰显。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对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新视角进行思考,将对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校园信息化正是这个支点,借此可撬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校园信息化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到教学科研活动全部信息化。其特点在于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各项资源信息化,使得校园内的教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让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物,网络正以其迅猛便捷的方式把人们载向更为先进的地方。校园网的建设从信息、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有着传统校园文化所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
现在,信息化涵盖了学校发展的每一细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校文化建设紧密联系,给学校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信息化构建校园文化大载体
传统的校园文化影响面比较窄,影响度不深,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网络的课堂没有围墙,网络的交流没有界限,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古今中外的智慧,可以把握到社会发展的脉搏。网络,对师生无任何时空障碍地施加着教育和影响,这使校园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网上论坛、网上主题活动、网上教研活动、网上文学文艺活动、网上通信等基于网络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校园文化也因此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信息化催生校园文化新内涵
现代信息量的剧增和不断刺激,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师生获取信息和参与建设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利用校园网,建立网页制作社是师生们乐此不疲的事。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发跟着老师创建起自己的网络家园,班级文化特色尽显其中:师生们欢快的生活剪影出现在主页上;班级的新主张与发展大计展示在网页上;有烦恼,就进入“心情驿站”,与老师、同学交交心;有的班级还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电子投票”、“电子调查”等工作,评选“三好”学生,对班级事务进行问卷调查,大大提高了处理班级事务的效率。大家一起学做网页,四处搜集素材,为网站出谋划策,师生们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了,班级的凝聚力也从网站的互动性中呈现出来;很多同学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渐渐品尝到了自己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带来的成就感,在共同爱好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另外,丰富多彩的网络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增强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信息化融入校园文化见实效
1.拓展德育渠道
处在巨变中的中国,面对扑面而来的多元化的文化冲击,统一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学生,尤其以德育知识、价值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德育更是缺乏实效性。
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平台具有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及时及虚拟等特点,使得教师们可在网络上体会着互动性、隐蔽性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班级网站”、“网络班会”、“心灵相约”等这些信息化时代德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产物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营造了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架设了新型的桥梁。
2.完善教学系统
德育网为师生、家校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新空间,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功效最大化。
学校“资源库”是凝结教学智慧的宝库,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的另一个途径。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发现和处理知识,以及如何交流合作的方向转变。每位教师都可以从校园资源库中获取资料,吸取经验,丰富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从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创新信息化载体,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专为校园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平台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多功能家校通整合了教育资源,亲情电话、平安短信、快速通知、互动交流等为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
电子校刊化身为手机彩信更为提升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音控系统,由学生自主策划,编辑,提供新闻报道,记录校园生活、热点评论等信息活动,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贴近生活、安静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然,要促使信息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真正“完美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温蓉.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3-03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学校是培育农村人才、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对隆安县第三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翔实的阐述,以期构建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一流农村学校。
一、指导思想
隆安县第三中学是南宁市中小学三年培训项目学校,笔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通过学习,深刻了解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率领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及策略,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上级部门的指示。遵照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确实贯彻《南宁市中小学校长三年培训方案》以及南宁市教育局制订的《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和督查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紧密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由团队把握整体,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真抓实干,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推动各项目标的达成,构建引领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经验和模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全局规划,持之以恒。学校文化建设力求做到全局规划,要充分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避免因急功近利而缺乏长效机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一)学生目标。通过建设切合农村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和文化环境,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团队目标。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发挥团队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
(三)活动设计目标。组织开展各项学校活动,增强校园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四)学校办学目标。开展富有农村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为学校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让学生在感受亲切新奇的特色文化中提升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追求的考虑,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全面深入实施。
(五)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成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如沐春风,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隆安县第三中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右江河畔,美丽的外部环境极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学校的地域特色和自身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科学规划、巧妙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框架。
1.整体规划,校园布局合理大气。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均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北面,饭堂好似蜻蜓点水似的靠在学生宿舍楼的尽头。相对集中的楼房布局既体现了学校整体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有利于师生灵活调适紧凑的作息时间,还有利于班级清洁卫生工作的安排。笔直的学校主干道将宽阔的运动场划在学校的南面,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方块似的篮球场连成一片。运动场围墙外面,右江大桥像一轮彩虹横跨在江面上。不远处,著名的隆安榜山文塔雄踞在宝塔山顶上。站在足球场边的台阶上放眼望去,视野辽阔,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气势,极具书生意气、挥洒青春的风格,又不失农村大自然的纯朴气息。下一步,学校管理团队继续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有步骤地完善学校的设施,使学校育人功能逐步达到更高境界。
2.细心设计,校园环境美观大方。本着创新、独特、实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对学校环境景观进行精心设计,大到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及装修,小到角角落落的装扮修饰,均斟酌规划,力求校园环境更富有文化内涵。目前,在足球场和校道之间,已经修建了一排兼具时尚感和舒适感的休闲长廊,并有几个圆顶休息亭点缀其间。休闲长廊既可作学习之余、运动间隙的休憩场所,又可作为师生谈话、班团干会议的场所。充分利用一些小场地摆放各种健身器材,满足师生课余休闲锻炼的需要。每栋宿舍楼下,摆放一些艺术品般的石桌石凳,是学生看休息的好去处。学校标志性金属雕塑“腾飞”,高高矗立在校门内主干道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环岛,有效地规范了校内交通秩序。各个建筑物装修内外有别,外墙色彩明艳,内部光泽柔和,外观的明亮和内部的舒适相得益彰,体现了学校管理团队的人文关怀和较高的文化建设水平。人工雕琢的校园景致与大自然浑然天成,让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美化绿化,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学校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果树花草,以绿色为主调,适当穿插各个季节的鲜花和果树,力求校园里常年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果实累累。春有桃花梨花,夏有芒果扁桃,秋有玉兰桂花,冬有绿叶青藤。果树和鲜花既有农村常见的,又有校园特有的,亲切感和新颖别致相结合。
(二)建设奋进、拼搏的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农村学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格素养,增强农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隆安县第三中学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以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团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每一位孩子的梦想”;校训是“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校风是“文明、勤奋、和谐、创新”;教风是“爱生、务实、严谨、进取”;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奋进”。在学校大门内两边楼房的墙壁上,左边刻印着办学理念,右边刻印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金色的字体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学校坚定严谨的办学信念。
2.以警示语、励志语增强师生素养。高大的学校大门右边雕刻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给人庄严沉稳、凛心潜行的气魄。办公楼旁边直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一边雕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边雕刻着“自强不息”。综合楼下放置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个大大的“梦”字。楼梯口、墙壁上、绿化带边,都竖立有醒目标题的各种橱窗或牌子,张贴温馨而具有警示或者励志作用的标语、提示语。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块橱窗都会说话,每一棵植物、每一块石头都传递着有意义的信息,提醒和敦促师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严谨勤奋的精神风貌。
3.建设“热爱家乡”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隆安本地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有着为家乡培养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团队认为,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创意策划下,团队大胆地把驰名区内外的隆安风景图画搬上了学校的围墙。美丽的龙虎山风景、布泉风光、乔建田园风光、敏阳牧场风光等大幅超长的画卷环绕着整个校园,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师生们的眼里和脸上无不流露着惊喜神奇、自豪骄傲的神情。教学楼下的宣传栏,开设有向师生介绍隆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专窗。学校荣誉室,有校友及隆安各界人士的各具特色的成果展。主题班会、作文竞赛有热爱家乡的主题,把介绍隆安文化的隆安杂志《龙虎山》引进各班教室。学校努力通过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当中构建家乡情感文化。
4.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隆安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滞后,广大农村山区缺少优秀文化底蕴,一些地方甚至残留着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里缺乏优良文化的熏陶,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因此决定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学校政教处负责总体筹划,在遵循《中学生守则》《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细则,如教室美化评比细则、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宿舍内务卫生评比细则、学生安全教育细则、手机管理细则、参加文体活动细则、班主任量化考核评比、学生仪容仪表规定、主题班会评比、法制教育等,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根据、制度化、数字化,从而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严密的班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班级文化氛围。各年级管理小组密切配合,对本年级各班的文化建设实行监督和量化考核。班主任联合班委,通过创造整洁的班级环境、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等来营造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5.打造“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文化。首先,打造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学校工会以活动等方式活跃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科研处、教务处通过经验交流、培训学习、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以此打造尽责、合作、创新的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其次,打造学生团队精神文化。农村学生自小缺乏团队意识教育,因此,学校政教处、校团委、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校运会、艺术节、各种文艺汇演;有文学社、舞蹈社、篮球社、吉他社等各个社团的活动;有家长会、教师家访、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教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种熏陶和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身心愉悦之中形成浓厚的学生团队精神文化。
6.于细节处产生精神文化建设效果。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工作上胆大细心、考虑周全,于大处追求大的教育成效,于小处力求有“画龙点睛”的文化熏陶效果。正对着运动场的休闲长廊的上方,“青春似火、放飞梦想、强身健体、超越自我”十六个大红字就像十六个火炬在燃烧,营造出了拼搏竞争的运动场精神文化。学校办公楼顶上,“自强不息、勇创一流”八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办公室里张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制度要求、教师学习和管理机制,(下转第84页)(上接第64页)体现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特点,以此突出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追求。就餐纪律体现讲究卫生、文明就餐、节约光荣的餐饮文化,运用餐饮文化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规定体现着装整齐、言谈举止端庄文明、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的礼仪文化。在楼梯、楼道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场所创设以安全教育和文明卫生为主题的文化色彩,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三)民主为先导,严格为保障,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部门的管理机制和规则,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营造“人人守制度,制度为人人”的制度文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坚定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在学校发展战略上突破了单纯追求高考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盲目做法,在充分结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办学”的思路,通过研制和完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核心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务处、科研处、政教处负责率领各个学科教研组改革研发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用,在班级设置上体现个性。目前,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愿望和需求而开设的各种课程和各种班级正在完善过程中,其中,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以及某些学科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走上正轨,并且初步产生了效果。今后,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整合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文化,从深层次实践高中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那么班级就是这个家的核心部分,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个核心的灵魂。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升学基础的地方,更是他们培养学习方法和独立人格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班级文化就如好的土壤,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品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未来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范畴及现状
明确班级文化的范畴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仅限于精神文化。其中,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主要是指有形的物,包括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则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精神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不论是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尽如人意,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当前,很多家长把分数看得过重,甚至把它作为对孩子和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学校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因此,在多重压力之下,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以提高成绩为航标,把中心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营养不良”。
2. 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由于一些班主任对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和片面认识,加上初中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尚待提高和养成,也使得班级的环境保洁、布置状况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班级精神文化缺乏创新。有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管理氛围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班级制度的设立以及活动内容不够新颖,班会的召开缺乏新意,班级的活动缺少民主氛围,一言堂偏重,忽视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往往不愿遵守制度,使得班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主题思想重在引导学生的应试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及措施。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及策略
笔者在从事教育行业初期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上述不足,但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渐渐地对班级管理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下文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从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和策略,希望对今后更多班级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1)整洁有序的班级风貌。班级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走进一个整洁、温馨的班集体,看到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不仅会让老师们心旷神怡,讲课富有激情,同样,学生走进自己精心布置的班集体,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也会变足。因此,班级的外观布置直接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予以重视。在具体的班级布置上,笔者认为干净整洁是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板干净、讲台桌清洁、桌椅排放整齐;二是班级里张贴的东西整齐有序,特别是“奖状墙”的布置,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奖状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是班集体汗水付出的见证,把奖状张贴在班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张贴奖状当作一件重要的事,亲自指挥,指导学生张贴得整整齐齐,让它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严格按照校规统一学生衣着。学生是班集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物质文化的班级一定与学生息息相关。统一校服不仅能有效的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对于营造班级的班容班貌和学生心中对集体的认知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校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都统一穿校服,对于个别同学一进入教室就把校服脱下,亮出自己服装的现象务必及时整治,否则班级的同学慢慢也会有样学样,最终弱化班级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虽是一个细节问题,但这样的细节实则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
(3)规划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盘。可以在班级放置一个心情贴士板,每周由班主任牵头确定主题,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受,比如:“我快乐,因为……”或者“感恩的心”,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身边快乐的事,带着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学会感恩,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身边的快乐和身边的感悟,可以每周让班级同学评出最感人的三篇文章或贴士,并加以表扬,这样在体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4)精心布置班级的各个角落。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很多班级上面三点都做得很好,但由于忽视了班级角落的布置而使得物质文化建设功亏一篑。下面结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经验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第一,和学生一起起草班规并把它放在进门的显眼位置上。这样能时刻提醒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用心遵守一起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有助于班级的有序管理;第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起为班级设计班徽。代表一家人的班徽让同学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第三,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荣誉栏,张贴同学书写的励志名言警句等,同时在教室一些角落和讲台桌放置绿色植物,增添教室的绿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三、关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从班级的凝聚力和道德规范引导作用两个方面来阐述
(1)营造强大的班级内部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精神文化风貌最重要的指标,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强,能彼此合作,和衷共济。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同学们会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
具体来说,首先,在刚组建班集体时,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我班是个团结的、优秀的班集体,为以后整个班级氛围的营造打下基调;其次,可以利用各种比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各种活动过后一定要总结,胜不骄败不馁。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比如,对于班级同学过生日,可以利用课间操时间指挥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送上班级的祝福,这对于营造班级向心力大有裨益,这种行为也值得肯定和赞扬。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把利器,通过鼓励和引导,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班级凝聚力。
(2)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作用。班规虽然能够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但它是一种硬性且不全面的规范,相反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一种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如何在班级中形成柔性的道德规范是班级精神环境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学生特别活跃的班集体,相比于校规和班级的规章,柔性的道德规范约束对于班级管理更加重要。
要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承担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犯错了要付出代价。笔者认为事先与同学约定今后因个人行为使得班级利益或者班级劳动成果受损的同学要到讲台道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犯规,违规同学就必须真诚的向同学道歉,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同学们鼓掌了,就表示通过,否则就一遍一遍地继续承认错误和表明改错的决心。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在于用道歉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惩罚,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要实现这一点很非常关键的是道歉过后及时从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损害班级利益是可耻的同时,理解只要知错能改,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是一样的接纳他喜爱他。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下,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时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四、总结
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会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相信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这方面各学校各班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方平.注重班级文化[J]. 班主任, 2010,(02).
[2]周文杰, 张雯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学周刊,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