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59: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8
1 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
数字化背景下,人们越发开始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而该技术也逐渐快速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各领域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比国外要晚很长时间,而我国各领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则要追溯到2006年后。涉及管理农业档案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整体来讲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不成熟。我国农业档案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伴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档案数量与门类也在相应增多,档案的载体类型也快速变化,从原先单一纸质档案渐渐向光盘、磁盘等形式档案过渡。现如今,农业机构里面虽然也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但真正用于管理方面的却少之又少。针对农业档案的管理还是以纸笔记录为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纸笔记录档案数据和资料。但是从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此以往对保存资料来说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毁损或丢失资料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信息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农业档案管理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在农业领域不论是企业或是管理机构,还有实际管理人员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机构除去信息设备短缺外,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临时招聘过来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相关知识,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也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甚至专职管理人员,因为并没有从认识上加强重视,也使得管理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
2 新时期我国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明确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想要确保农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先决条件便是要从理念上加以转变。各个农业企业及农业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确经营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农业档案重要性并不于农业经营。而且早日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对资源管理和应用会提供更大的便利,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所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给予相应资金辅助,及时购置先进设备等。
2.2 全员参与实现信息化农业档案建设
不单要了解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同时所有人员也应该积极加入进来。档案管理本质并不是某个科室及部门单独的事,这是需要企业或相关部门全员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靠每个人积极配合一起将工作做好。换句话来说,农业产业运行每一天都有大量农业资料产生,而且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科室和部门中零散分布的,整体数量可以说是惊人的。假如大量农业资料都移交给管理人员输入在电脑上的话,不单是使他们工作负荷增加,另外对农业资料精准度和充分性也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者就算有专业的农业知识但是把科室全部相关知识悉数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科室每天农业资料予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录入和整合[2]。再定期比如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将整理以后资料交由管理人员。如此信息化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正式开始。
2.3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
想要科学完成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与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管理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具体人才招聘时或选拔内部人员时对相关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予以考核。把信息技术实践技能当作选拔金标准。进一步借助该方法给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保驾护航;要给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座谈或讲堂,培训的内容可考虑档案录入和保存等诸多方面;评估培训结果。对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上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现今新型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全面应用,除了要应用于日常农业经营中,还需要在农业档案实际管理中进行良好应用,因为只有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档案实际管理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管理迈向新时期发展道路。
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已开始,当时有些企业档案部门高价购置了计算机及单机版软件,并建立了题录式的数据库。但由于所配置软件功能不完善,兼之那时微机操作技术还不够普及,这些设备很多成了摆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网络版软件也得到应用,并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型企业可直接与软件开发人员合作定制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甚至部分企业以裁减档案管理人员来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化发展了。
2.缺乏统筹规划,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部分企业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正处于企业改制或产业结构调整档口,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再加上企业的主管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从而拖慢了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同样,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准绳,然而我国现行档案信息化法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覆盖面有限,相关法规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又远远适应不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也影响到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
3.档案资源管理有三难,影响信息化进程
企业档案管理中有三难:一难为声像档案收集难,因为相比于常规纸质档案,声像档案价值不易评估,而且不少数码相片缺配文字说明,这也影响了这类档案的归档和利用;二难是价值高、利用率高的档案收集难,因为对于价值高的档案(如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等),往往出于保密或使用便利等原因,这些资料归档不及时或者资料不全;三难系信息共享意识差,档案作为信息资源若不能共享也就失去了有效利用的价值,企业档案资源也就成为信息孤岛,不仅制约了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而且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同步。此三难直接影响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4.信息化人才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不够
企业档案信息化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才能获得顺利发展,然而一些企业这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人才方面,缺乏既懂档案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且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后续维护、更新、升级仍然需要继续投入,这对不少企业来说成为一个“负担”。技术方面,对电子档案原始性认定有一定困难,因为电子凭证的权威性常常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对档案信息化技术支持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质量难以保障,也拖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后腿。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模式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整合档案信息化资源,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
企业档案信息系统只有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舞台”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既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地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同时档案信息系统应与生产经营、工程项目管理等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样不仅使档案人员便于收集档案资料,而且可以保障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依托标准化建设,提高档案收集率
而要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实现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标准化包括统一数据格式以及规范档案资料收集、储存、传递和利用流程。例如工程部门产生的相关信息自动传送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中的各个时间节点、合同履行情况、资料交付时间等,便于档案资料的验收顺利进行。再如生产经营部门产生的统计报表统一以.xls格式上载,避免经过打印、扫描的二次加工而耗费资金,工程、加工方面的图纸文档以其相应格式收集的意义更大。这样做既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利用,将档案信息系统作为企业唯一信息资源获取的通道,还可避免多部门资料管理混杂的缺陷,还能提高档案收集效率。
3.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过程控制
将企业资料管理与档案管理职能统一归集到档案管理部门,强化档案资料收集的过程管理,并将档案管理部门作为资料分发、利用的出口,而要顺畅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坚持从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出发,按照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通过建章立制以及严格的制度执行管控,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落实。
4.重视人才培养,夯实支撑体系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如前所述,非常急需擅长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难得,企业应抱有远大的目标,不吝引凤筑巢,引进中高级人才,同时注重本单位人员的培养,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夯实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队伍也随之迅猛增加,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素质已经势在必行。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其安全信息化有别于标准制造业和流程工业信息化。另外,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空作业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而导致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所以,针对其特殊性,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推进安全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1、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的范围,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的技术要求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结合施工现场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进行识别。
在建筑生产领域危险源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的,危险源所导致事故被归结为能量得以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2、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价
危险性评价方法针对能否在评价中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来分类, 一般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通过对安全管理科学中各种评价理论模型的比较,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具体特点,这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所要考虑的各个相关因素。是目前多数企业选择的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
3、建筑施工危险源控制
对不同的危险源特性和危险源所处的环境,我们需要对危险源的控制方式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控制要求。
(1)建筑施工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
(a)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
(b)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有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难与援救。
(2)建筑施工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
(a)减少设备的人为故障发生,如增加设备操作安全系数、提高设备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
(b)进行设备的本质安全设计,如采用故障-消极方案,故障-积极方案,故障-正常方案等不同模式进行本质安全化设计。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管理
一个成功的施工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将对企业的施工安全起到很大的支持保障作用,但是在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系统中并未监测到或者说未给出预警信息,在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系统中,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安全事故,但是此系统并没有给出预警信息或者说没有监测到,那么如何避免建设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系统工作中出现此类情况呢?
1、目前建筑施工领域是正在发展信息化的领域,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a、带来信息共享革命性的变化是信息技术,因此,做好安全信息的共享会在第一时间内,合适的发送给部门和人,在系统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形成明确的需求。同时又方便了检索信息安全,此外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把语音、各类视频和传感技术等的综合利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得以支持人员和车辆设备的实时交互沟通、调度以及指挥等等。b、建筑施工具有分散的作业点、负责的作业情况属于室外作业。如何实时的、动态的将安全生产危险源、混凝土质量的信息等传送给后台系统呢?这需要重视与其相关的安全信息搜集过程,通过合理、规范化的流程,使共享、分类汇总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完整,实时性更强。c、在日常的信息管理中,安全管理系统要管理和建立安全生产基线信息,对安全合规的检查过程和标准数据的生成要高度重视。如:通过相关的传感器和系统的连接,随时发现电力负载存在的容忍线情况,对动力环境出现的问题要尽早发现,并且对预警和整改意见要积极地提出来。d、为了确保安全预警的有效性,提高再次发生安全信息成果转化的效率。把再次发生率降到最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领导重视的前提下,其中心要以系统使用者岗位的需求,以梳理和分析关键的安全管理需求为依据,其手段是以录入和整合安全管理信息为切入点,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有序的实施。同时,技术手段和管理意识都不可缺少。
2、在推广工作中,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建设,具有共性建设规律。a、系统组成是软件也是硬件+信息+软件+企业生产过程、人员。系统中需要协调运作和软、硬件相互动作等要素才能产生合力。b、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实际情况上,划分的系统角色和流程必须和其匹配,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与组织结构和角色参数的配置、规则和流程的配置相适应。c、机遇划分的工作岗位角色和定义的需求、构筑的系统能共享,角色要对应计算机系统,集合一组权限。在规划建设的阶段中,施工管理的领导和人员要充分参与,发表意见,以系统的事迹使用为中心,建设符合本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可用的系统功能。
3、作为建筑施工领域当前正在发展的信息化新领域,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工作又存在着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包括: a. 做好基础安全信息的收集工作; 建筑施工属于室外作业,作业点分散、作业情况复杂,如何将最前端的信息,如混凝土质量信息、安全生产危险源信息等实时地、动态地传送给后台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关系到建筑施工相关系统的最终使用效果。需要重视与之相关联的一个问题即是安全信息的收集过程应规范化、流程化,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可以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完整、更便于分类汇总、共享、信息实时性更强。b. 做好安全信息的共享,信息技术给信息的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如何将合适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合适的人或部门,需要在系统规划之初就形成明确的需求。同时,要让安全信息的检索更方便,此外,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越来越开放,其将与各类视频、语音及传感技术等相集成,以支持安全生产过程中人员、车辆设备的调度、实时沟通交互、指挥等。c. 注重安全成果信息转化率,也即安全预警的有效性,提高安全信息的渗透性,即确保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率降到最低。d. 重视对安全合规标准数据的生成和合规检查过程: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要管理日常信息,还要建立和管理安全生产基线信息,所谓基线就是动态的门限,如,每天企业的电力负载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个出现高峰及波谷的过程,且电力负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上限和下限变化曲线,如果通过系统与最前端的相关传感器件互联,就能随时发现当前的动力负载可能存在超出容忍线的情况,尽早发现可能动力环境出问题的情况,并及时提出预警及相关整改意见。
综上所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安全信息管理学在安全科学的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必然会导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人类安全系统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希望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更加努力地不断进行探索,相互探讨,总结经验,健全安全模型, 逐步完善系统的功能,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用、完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32
[中图分类号] F272.7;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54- 02
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管制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变动日渐活泛,企业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企业档案工作怎样推陈出新,逐渐变成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的一个主要问题。不仅在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外,信息化管制同时是一个必要的发展。
1 加速档案管理制度的变革
陈旧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已刻不容缓。确立改革的路线,使当代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持续发展。只有经过改革,才可以给平稳、连续、和谐的运行理清阻碍、逃脱困境,才可以帮助人的潜力发挥提出最广阔的平台。中国正在施行的一场关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变革的成功将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运行提供可信赖的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身为社会大团体中的一个子部分,是所有社会团体的首要组成环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运行一定要改革,换句话说改革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运行的促进力。
2 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
首先,全面调查案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实现档案管理度化、标准化的首要工作。另外平常的档案管理部门由于历年来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查,还有移交部门规定管制期限不准确,都存在一些重复或者没有参考价值的案卷,因此,第一步要除去一些无用的案卷才能杜绝今后实施数字管制时发生重合和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重新整理文件,实现文件制度化。将一些文件过多、内容杂乱的文件进行再次整理。整理案卷的原则是最大努力地把一些存在关联信息的案卷整理在一起。在整理文卷的过程中要把一些没有页码、没有案卷目录、无文卷题目或题目不清晰的文卷重新整理、补全并保证所有文案更加规范。整理文案不仅使馆藏文案优化,还可以更加科学地保管文件,并且还能提高实行数字管制档案后的有效利用的效率。
3 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安全管制体制
档案信息化的完善构建以及最后的确实都应该依靠档案管理职员来运行,因此说档案管理职员是档案的信息化安全保证的第一个保障。所以,构建全面的安全管制机制,改善职工运行手段,增强档案职员的警戒性,能够从基本上减少个人错失所带来的信息遗失,降低电脑黑客对企业档案信息体系的危害。与此同时,对于信息化管制,在档案信息的应用需要采取职工确认身份、备份数据、杀毒软件等安全保护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增加档案管理的安全。
4 加强档案管理法治化建设
改革开放到现在,党及政府有关机构特别重视档案的管制工作,先后了许多政策用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法制化是管制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依法管制,达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继续改革,只有坚定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创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万象更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及管制操纵能力等方面都说明了新的要求。档案事业的拓展必须坚持按依法管制的道路,唯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为了增强对档案的管制和搜集、整理工作,更方便地保护和使用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就此产生。
档案管理作为一个体系严密的管制科学,是我国经历千载的智慧成果。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伴随信息化的来临,加速了网络化、数字化体系发展,档案信息化的管制已经逐渐变成档案管理运行的新目标,变成当代企业管制发展的主要标志。
5 构建一支素质高的信息化档案的专业队伍
目前信息化的社会档案管理者一定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这方面相应尝试。也就需要企业档案管理职员应当依照档案信息化运行的现实要求,逐渐地改变自己的理念,掌握新的电子计算机知识,了解信息管制新的技术,建立保证企业服务的工作态度,所以构建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才能保障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立的需求。
6 结 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档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同时又周密的主要管制事务,不但要求企业领导赋予高度的重视,更应该得到全部档案管理职员密切合作、积极参加。尤其是目前,信息化运行早变成为世界变革的一个目标,更好地解决档案管理事务中所面对的问题,才可以变成为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有效服务的根本保证,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晖.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办公自动化,2008,123(1):56-58.
[2]张慧敏,徐静泽.企业档案信息化管制的实践与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1(3).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03-01
一、 引言
随着社会水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而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当然也不能落后,制约企业的管理建设水平,不能保障企业的权益不被损害。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管理建设的快速提高,我们需要逐步地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等,让档案管理向一体化发展,同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材料的归档、存放、保存、备份等,如果不能把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分类来管理,将不利于档案管理的合理化处理,也不利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信手拈来,相对应地,就会在这个环节中,浪费企业的信息查询时间。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合理归档安全存放。
二、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简单叙述
企业人事管理是企业员工信息的重要载体,全面记载员工基本情况,反映着员工个人履历、家庭社会关系、综合能力和德才综合表现,是企业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不断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
三、 企业的管理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息息相关
1、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水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建设、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为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信息化的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保存提供最原始的记录,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的发展脚步,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促进其不断地壮大,从而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保驾护航。
2、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完整的、准确的、原始的第一手人力材料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信息,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安排,为企业建设和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运用统一、安全、合理的方式把人事档案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保存企业的宝贵财富,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促进管理建设的正常、快速、稳步前行。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发展为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储存、接收资源、备份、管理作出努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尽一份力。
四、 研究与分析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方法
1、 把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便于统一管理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保存的时候,需要把企业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对于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价值、不同意义的档案材料,需要采取不同的归档、存放方式,例如:运用不同编码的档案箱对个人履历、具体的行为能力、在企业中的层次等档案进行分类保存。使用不同的档案管理箱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为以后的档案利用、安全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也就便于统一管理,进而保障企业的权益。
2、 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采取备份管理,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采取备份管理,针对纸质档案材料容易老化、破损、潮湿、变质等特点,以及电子信息档案的易丢失、易被人窃取、一时的疏忽大意可能使得信息材料全无等特征,需要随时准备两手归档管理,一份做保存,一份供平时的使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档案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损耗、防止丢失。也可以在资料丢失的情况下,以备不时之需,为后面对档案管理的修复工作作出基本的前提条件。
3、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进行不定时地检查,对人力资源的循环了解
对于归档、存放的人事档案资源,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不定时地检查,以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储存,人力资源信息的完好无损,没有出现破损、老化、文字的腐化缺失、霉变,确保电子信息档案文件的存根、备份、原始材料安然无恙,没有丢失一些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材料等,从而做到对人力资源的循环了解、调查,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尽量地保护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化资源的完整而没有外泄,避免引发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
4、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定期地修复完善,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进行定期地修复完善,为其正常的工作进行做准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纸质档案材料的管理需要注意其腐烂、潮湿等,纸质档案容易破坏、发潮发霉,因此对于这类型的档案保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查看;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档案材料,需要及时地保留、存根、备份、信息检查,确保档案的健康、安全存放,尽量把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5、 对于不同类别的企业人事档案,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安全存放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分门别类,把不同载体的、不同类别的、不同材质的档案材料进行不同的归档、安全存放。特别是对于纸质档案材料的管理需要注意其腐烂、潮湿等,从而导致资料内容的缺失问题以及对于信息档案管理的信息保存等问题,一定要严格地保存完整,并且保证时间的持续性,否则一旦资料丢失的话,处理起来会相当的麻烦。逐步地建立相对应的较完善的档案资料库,从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别存放,以期对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工作需要资源的时候能够顺手拿出来,这样既方便而且便于管理,使得企业的资料管理方面更加健全、完善、稳定。
6、 对于一些特别珍贵的企业人事档案,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
企业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其中有特别意义的、特别珍贵的、对企业有重大价值的档案,例如:企业的核心人事资料、对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力材料等进行严格保管,使用加密宝箱,并且对这些特别的档案材料,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专门设置一个特别的档案管理中心,对他们实行重点保护,以防在需要资料的时候,翻遍所有的资料库都找不到需要的资料,那样的话,既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又浪费人力资源,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五、 结束语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发展对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人力资源的安全、不外泄,我们需要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档案实行归档、存根、备份等,运用多形式的档案管理安全保存方法,以此对人力资源档案资源进行保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完整的、准确的第一手人力材料资源,从而更好地确保公司的正常进行而不被影响。
参考文献
[1] 羊建国;对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04期.
[2] 郭振民;胡学龙;姜会亮;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第09期.
一、生产安全管理理论发展
生产安全管理理论出现较晚其涉及到多个学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发展阶段主要从事故学研究到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研究再到安全科学理论。工业的发展推进了事故预防科学,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发表事故致因理论奠定了事故学理论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之后以安全工程等理论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论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生产安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并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产安全管理现状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取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国内工业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以过程安全管理为主,对风险的控制比较有限,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逐渐重视,努力构建高效的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在系统安全管理模式下,信息是重要的管理资源也是企业决策、管理的依据。工业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通过信息化,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效能。
三、生产安全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信息未在网络、数据库的支持下形成数据共享、信息的集成,利用率较低。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的接口,没能实现真正的系统集成。安全过程控制薄弱,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涉及多角色、多部门协同工作,没有按严格规定的业务逻辑控制业务的进行来保证安全信息的传递。缺乏安全分析改进。
四、生产安全管理信息化设计
1.理论层面。由基本管理和综合管理构成。基本管理是在生产管理原理基础上,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有指导性的通用方法、准则,从而准确、有效处理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诸多要素间的关系, 以实现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建设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框架给予支撑即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包括了事故学理论、系统工程原理、安全法原理等,这些理论与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结合,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
2.技术层面。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技术来实现业务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有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安全评估、应急响应、事故管理等,融合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实时收集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安全相关数据,通过网络和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平台上共享,对各项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及时做出行动决策,以保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3.业务层面。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系统、全面的安全业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基础管理、监控管理、检查管理、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环境控制。(1)信息采集。建立信息中心采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和传输,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过程的安全数据,向管理层及时提供安全决策、预测和控制的必要信息。(2)基础管理。主要有工业企业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绩效与改进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3)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危险源监控和管理等。(4)检查管理。指工业企业定期安全检查、事故排查机制, 生成各类报表。(5)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主要包括了工业企业应急救援、风险评估等。(6)环境控制,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与能耗的管理。
4.信息储备层面。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要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规范, 提供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信息储备。
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是满足当下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管理的工作要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安全管理理论,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占利.安全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3-45.
[2]罗云.现代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0.
[3]陈维民,徐莲.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5
[4]李仪欢,陈国华.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学的创建、内涵和外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6):129-134
[5]吴宗之.安全生产关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经贸导刊,2005,(19):31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能源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领导性产业,并始终致力于电力供应、节能高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责任。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新技术研发,增强了风险管控能力,并且使电力企业朝着综合化及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措施,提高电力生产的有效管控,并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不断研发新技术及新设备,努力适应市场化变革,是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水电信息化管控与安全生产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电力系统也在与时俱进。现如今,整个电力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中心,围绕该中心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工作,从而加快高质量电网供电、科学化电网供电、智能化电网供电的建设,最终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功耗,推动我国电网的跨越式发展。大数据时代,电力系统信息化的搭建,可以将所有电力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在线分析。这对于我国电力的部署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信息化是一个企业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标志,尤其在促进水电厂企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作用。通过信息化的注入,水电厂企业将更加灵动运作,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水电厂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加速我国电网从量变到质变的步伐,然而管控工作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控,顾名思义就是监管控制。通过对整套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电网工作的进步。如对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的管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对电网一线的管控,可以减低工作危险;对电网基础设施的管控,可以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因此,管控工作不容忽视。为了有效管理电能,必须实施信息化管控,通过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使得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实时传递给电网系统的高层管理,为进行战略布局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增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对电站设备实现自动监视与记录: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完成电站设备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设备运行状况的自动监视与记录,包括开关量信息监视,模拟量信息监视,故障/事故报警、记录与显示,SOE点记录与显示[1]。
2信息化现状和安全信息管控的问题
由于电力系统是一直技术密集及设备繁多的有机整体,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电力设备之间耦合程度也紧密,需要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及可利用率。电力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目前电力行业发展来看,每个系统之间普遍建立了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大多数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耦合度也比较低,这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及连续性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有效发挥电力系统最大的功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规范化检修管理、安全隐患管理、运行经济性评估、技术管理、两票三制等为主要操作及管理手段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安全生产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虽然我国电力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通常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孤岛问题。电力系统运行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耦合不完善,并缺乏与外部信息系统的沟通联系手段,严重与电力企业要求的强耦合、密切协同关系不相符,并与电力企业想要达到的精细化运行、集团化管理及集约化发展的目标相差很大,不能完全实现对安全生产的管控效果。2)经常出现重复建设及投资的问题。因为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导致整体规划及构架缺乏合理性,使得信息系统不能及时共享,从而出现重叠建设及投资的现象。3)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因此,缺乏对系统的全面规划及构架,甚至具有一定的漏洞,如果出现不安全事件问题,将会造成不可以快速地做出全局性判断,导致事态进一步严重。
3水电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措施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诸多条件,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不仅能够为电力公司奠定技术基础,还能够进行有效地内控。这具体体现在:第一,公司的成长与内部信息的沟通密切相关,公司精神的战略传输,企业文化的推广指引,均需迅速加以传播,信息技术就有效地满足了该要求,增快了公司内部信息的传输速率,提升了工作成效。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公司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不仅能够科学安排员工工作任务,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建设。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关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公司持续改革、革新知识储备、更新系统设施,一味遵守老的规矩,便会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无法追随市场的步伐。要结合企业现实状况和将来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利用其在互联网、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增强公司内部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构建,深化所有职工互联网安全管控的认知,在技术方面也应当持续增大信息安全管控力度,确保信息储存与传播的安全,健全网络系统。虽然国内电力公司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在持续开展,然而依旧有诸多电力公司对该项工作的注重水平低下,对于有关从业者也未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致使信息管控工作无法将自身的功能有效发挥出来。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产生,电力公司应当依据现实状况,整体考量自身的现实需要,明晰信息管控工作者的责任,且定期组织有关技术培训,提高人员专业水准,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以考评,对于技术不达标的员工,将其辞退。另外,应当利用思想教育培训,深化信息化建设工作者的思想认知,明晰权利和责任,引导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实践经验的归纳剖析,持续提高自身水平,且逐渐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
4实际案例分析
川内某水电厂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开发语言JAVA来进行开发,该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形式使用B/S模式。移动安全管理应用模块基于智能手机Android系统平台进行APP开发。移动安全管理客户端应用硬件以手机为主,在Web(外网)上通过4G网络(或WiFi)以APP的形式进行访问和操作,通过4G网络与后台服务端进行实时通讯、数据交互,并实现后台服务端对移动端数据的接收和存储。该水电厂遵循“先进、整体、统一、个性、开放、可扩展和一体化”的原则,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解决系统中对安全监管业务覆盖不全和薄弱环节问题,实现小湾水电厂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以下笔者主要是列举几个关键点:第一,监控系统异常监视:对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硬件、软件故障自动监视,报警并上送数据信息给电站控制层。实时监视监控系统本身的工作状况,通信状态等。第二,事件报警:故障报警记录:计算机监控系统周期性扫描故障信号,故障发生时,立即响应并处理,同时记录故障发生时间(时、分、秒)、动作设备器件名称、事故内容等信息,并显示、打印故障报警语句,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按故障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形成故障记录并存入数据库。故障记录表格为故障汇总记录表,可供值班人员查寻,并定时打印,也可召唤打印或显示。第三,事故追忆及相关量记录:电站发生事故时,需对事故发生前后的某些重要参数进行追忆记录,以供运行人员事故分析。事故发生时,计算机将按顺序将事故报警信息、事故的名称及这些追忆数据保存于磁盘中,形成历史数据。并自动显示、打印这些数据。事故追忆的重要参数有:线路三相电流和电压(正常值和故障值);主变的电流和温度(正常值和故障值);发电机定子三相电流和电压(正常值和故障值)、机组推力轴瓦最高温度等。第四,控制、操作与调节功能:依据水电厂机械运行的状况与相关调研结果,依照预定流程远距离和现场的管控命令对该厂机械的运行加以管理和调控。运行机械管理方式设定,自动或者手动管控、远距离或者现场操作,都能够在操作页面中点击达成,无功和有功功率调控和机组开机、停机的操控也能够在操作页面中点击达成。控制优先权为:电站控制层模块、现场控制层模块。可达成机械运行模式设定和调换:闸门开启或者闭合操作;机组无功和有功的调控;报警信号复位;隔离开关、断路器操作;机组压油设施与公共设施电动机启动和切断操作,此便是有代表性的水电公司安全生产网络化所取得的成效[2-3]。
5结语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有了提高。电力企业应该将行业安全管理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件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高效的数据整合,为电力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使得信息化在电力企业实际生产中发挥有效作用。通过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可以减小事故发生几率,提高电力企业电能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碧波,万诗新.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AGC安全问题对策[J].电网技术,2004,28(14):49-52;56.
天津市河北区天兴建设开发公司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国有企业档
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 档案管理 信息化 途径
企业档案是对企业的发展运行和生产情况的详细记录,是企业经营管
理中重要内容和信息资源,是企业未来决策的有力辅助工具,是企业发展
过程中积累的巨大财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管
理和创新国有企业档案资源,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国有企业档案
管理的必然趋向。只有不断整合国有企业发展运营中的潜在无形信息,拓
宽档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应用档案资源,才能促进企
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形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向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时代,国有企业中电脑不断普及,办公自动化软件
趋向于常态化,企业管理平台也不断更新升级,这些都对传统的档案管理
模式产生了巨大挑战。办公自动化催生了声像、视频等档案资源,使档案
形式更加多样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同时,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
济的重要支柱,其档案信息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只有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信息化数字处
理,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决策服务。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档案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记录和
历史浓缩。首先,档案具有情报和凭证作用,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
也是企业保持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其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方便快捷,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落后、档案管理人员效率低
下、档案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创新了企业管理平台体系,提升了企业管
理效率,使企业档案管理实现了长期保存和快速查询的高效模式,为企业
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有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三大领导力之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而
档案资源中蕴藏着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因此,要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文
化价值,就需要大力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服务企业文化要素的
提取和整合。同时,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企业成为信息时代现代企业
的重要体现,只有保证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丰富
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优秀企业文化。
二、我国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1、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滞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部分国有企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仅是一项
事务保存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不大,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档案
管理相关投入不及时、不到位,这就导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
化与企业生产信息化脱节,管理体制落后。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普遍存在分
散管理、不系统、零乱化的问题,企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也缺乏统筹的规
划,并没有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信息化和整合共享,也缺乏完备的档
案信息资源库。
2、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素养与信息化要求不相符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老龄化,计算机应用
能力不强,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差,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缺失等问题,与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严重不符。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在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
要性之后,积极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却片面的认为档案管理
信息化即为档案存储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即为输录存档工,从而只重视
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却忽略了档案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安全等重要问题。
因此,掌握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案管理人员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
息化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3、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高效的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具
有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法制,但大部分却是针对传统纸质档案。当
前,我国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尚不够规范,对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网
络安全等新兴问题法律约束仍存在漏洞。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档案管
理制度。
三、我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探究
1、深化档案管理思想,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
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档案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越来越清楚
的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国有企业要做到领导
重视,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只有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
到议事日程,纳入企业整体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基础设施
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得以良好的保障。(二)、要深化
档案信息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树立以信息化促进档案发展的理念,探
索档案管理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三)、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当前档案管
理现状深入了解,针对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
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为信息化的顺利
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2、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加速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
设带来诸多隐患。要想打破僵局获得出路就必须破除传统管理模式,创新
档案管理思路,大胆探索尝试,紧跟社会信息化脚步,加快发展国有企业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档案管理人员,打造一支
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卓越的管理技能的专业团队
对档案管理至关重要。国有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相关培训,采
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学习模式,着力提高从业人员档案管理理论
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要通过自学,发现自我素养与信
息化要求的差异所在,主动学习充电,为构建规划化、科学化、数字化的
现代档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快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良的网络环
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
要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
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国有企业信息收集、存储、
传输的统一平台,提高档案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实现信息的共享。
再者,国有企业应努力搜集和整理零散档案资源,挖掘和整合自身档案资
源,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国有企业专门档案信息知识库,让档案资源成为
企业的共享文化传承和永久知识财富,使企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4、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推动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
(一)、完善的制度约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保障。档案的信
息化管理要顺应新形势,废除落后的制度条例,以信息化的视角不断完善
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预警机制等制度,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全面性和
可操作性。(二)、要坚持以制管人,依制管理,向制度要效益的原则,努
力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纪律严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三)、要逐步实施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国有企业要积极参与和参考国际质量认证的贯标
活动,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术语,在档案管理
中采用国际标准,确保档案管理在数据采集、档案储存、资源使用中的标
准化和准确性,以保障国有企业档案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文迎春.关于国有企业中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业
家,2013(09).
[2] 吴雅琴. 论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J]. 现代国企研
究,2015(04).
[3] 赵甲信.关于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的几点体会[J].陕西
档案,2008(06).
二、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自迈入信息化时代起,人类生产的数据总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据统计,当前每两天人类产生的信息数据量,相当于2003年前人类生产数据总量的总和。当前供电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快节奏、高频次的各项会议及工作任务,企业需要入档的档案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快节奏、高要求的工作方式,也对供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借阅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一般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的记录、存储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依赖于人工。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技术为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电力企业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几点建议
1.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资产,企业要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保证档案管理质量,就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录入时,要一改以往的手工方法,要利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对已经录入的档案信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年份、类别、日期等参数进行有序的存储,进而方便档案信息的调用和查阅。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供电企业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内,企业必须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对外要引进懂专业、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和学习,相互分享管理经验,共同提高进步。
3.档案安全管理
在企业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档案安全问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去攻击他人的网络系统,窃取他人的档案信息,从而危害到他人、企业、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供电企业就必须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在系统管理上使用动态口令,在档案借阅上采取智能身份认证等技术,以技术为依托,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同时,要定期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善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漏洞,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4]。同时,要严格按照AAA级档案馆的建设标准,切实加强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切实抓紧抓实“八防”(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盗、防光、防虫、防水)基础建设上,以及不断加强防磁、隔热功能,完善密集架、空调、电子消毒机、去湿机、温湿度测试仪等先进的档案设施、设备,强化档案资料的硬件管理。
4.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