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教研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8 23:25: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区域活动教研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1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然而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幼互动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这一学期我们针对中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努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首先,观察幼儿对区域投放材料的操作情况。因为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所以要时时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得材料最大程度的引发幼儿操作的机会和愿望。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我们在不同的区域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了具有层次性的材料。

比如操作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使用筷子不熟练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比较好操作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喂小兔吃火锅,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圆形的球比较难操作的材料。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玩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区——给小兔喂火锅的材料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点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比如说建筑区的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异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不同问题适时介入指导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导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益智区中小朋友的提议被其他小朋友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建筑区游戏时面对同样的需求都拿一块积木,发生争抢,不能解决时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2、提出有启发式的问题,运用富有情景式的语言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例如建筑区的幼儿进行搭建,只是简单的运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游戏,教师可在与幼儿进行沟通后给予富有情景式的启发性的提问,汽车开出停车场要到马路或高速公路上去,而高速公路和马路的旁边都有什么建筑呀?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能有更高的发展。

3、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引导幼儿交流沟通的同时丰富生活经验

例如:娃娃家的幼儿玩着玩着就没有话题了,这时教师可以以客人或朋友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用语言引导幼儿交流沟通,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篇2

二、整合实践的调度员

通常在接受新理念上,教研员在时间和领悟上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教研员如果脱离了教学第一线,缺少实践的积累,他们的认知只能来源于书本和主观臆断。没有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会造成认知的片面性,会成为教育理论的空谈家,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实际作用。因此,教研员必须积极与教师合作,充分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一线调研,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和互动,向教师学习,从教师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总结反思的服务员

作为一名教研员,无论哪个级别,都要面对一个区域。在这一区域里,教研员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的,是为整个区域服务的。教研员服务得是否到位,决定了该地区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贯彻使用得是否全面。这就要求教研员要经常进行总结反思,总结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某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总结每一次教研活动、总结每一次培训等等。此外,教研员还需要思考,自己是否按着即定的计划实施各项工作,完成了哪些任务,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任务,出现哪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并且,要依据这些资料,制定好整改的方案。这样,才能从一个区域着眼,从大局着想,面向全体,从而调整工作策略。

篇3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的目标定位与研究方向

目标定位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目标定位在对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以及对它在教研工作创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作系统性、完整性、操作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

在理论层面,对教师博客社群的定义、特征、价值、组成要素、运作过程以及与传统教研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与概括;在技术层面,对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结构、管理、维护、运行机制,以及与其他各网络教研平台的同步互动技术等进行实用、便捷的研究与开发;在实践层面,对教师博客社群建设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区域推进机制、评价机制等进行实践与总结,特别是在学习共同体的打造、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的互补、网络教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索。

研究方向

(1)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定义、特征、价值、组成要素、运作机制以及与传统教研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概括。

(2)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对引领教师个体积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促进学习意识觉醒和教学方式改变,加快专业成长速度的个案研究,特别是加快对农村中小学的个案研究。

(3)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成为实现教研活动的延伸、拓展与补充,开展跨越时空的互动教研、主题教研和向农村学校辐射支持的联动教研,真正实现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促进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主题教研”引领和现实教研延伸以及向农村学校辐射方面开展研究。

(4)区域教师博客社群建设营造区域教研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研究。

(5)区域教师博客社群的运行推进机制研究。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工作措施

1.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区立项子课题研究为载体,逐步形成一个各级各类的子课题群,开展对各个研究点的深入实践与研究。

2.以“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这一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为工作载体,积极开展推进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部署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民间社团组织的成立,在行政推进与具有强烈的草根文化特征的博客之间建立起桥梁纽带,找到了认同感,能顺利地促进“海盐教师博客”始终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开展研究。

3.开展“海盐教师博客之星”的推介和评选工作。

(1)建立每月“海盐教师博客新星”推介机制,落实每月推介的责任理事,开展广泛的回复评论。

(2)每年开展“海盐教师博客之星”评选活动,并在“海盐教师博客”上展示和推介。

(3)通过报刊等媒体和有关会议进行推介。

4.继续出版海盐教师博客电子杂志,落实每月一期的责任编辑和美工设计与制作人员,做好有效信息的二次筛选和加工工作。

5.开展“博客聚焦课堂”活动。

(1)学科基地课堂教学展示网上研讨活动。

(2)片校联动的网上集体备课讨论。

(3)主题教研的网上课例分析,在网上呈现课例录像,确定主题,开展全开放的研讨。

6.定期组织开展博客沙龙活动,研究区域教师博客社群推进工作;建设海盐教师博客管理队伍,建立后台技术组、后台内容审核组、电子杂志编辑组、宣传组、课题管理组等机构。

7.编印《海盐教师博客精华日志文集(二)》。

8.继续与江苏苏州、深圳南山、山东淄博、广州天河建立教育博客共同体,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教研工作的重心已经下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途径在于校本教研。但是,近几年由于学校偏重年级组管理功能,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发机构的教研组功能严重缺失,校本教研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校本教研需要有一种外力的支持。而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区域网络教研正好形成了对校本教研的外力支持,对实践教研工作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跨时空交流的特性,能突破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交流互动的局限,使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大范围经常流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为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能及时获取更多来自教师、来自实践的教学资源,缓解教研力量不足和课程资源匮乏的困难。

2.建立教师个人博客,能为教师的学习突破时空界限,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地点的资源,可以与专业领域内、外的任何顶尖级学者、专家接触,扩大学习、交流的范围,解决了现实当中专业引领的不足与话语权的缺失。

篇4

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落实教学常规为基础,以建立校际之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经验交流、典型带动、骨干引领、校长主任论坛、教学分析与评价、专题联手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成果展示等为主要形式,全员参与,联片互动,促进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按片划分教研区域,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实现教研制度创新和教研水平的提升。根据我县实际,确定联片教研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1、探索联片教研方式,努力创建与完善县教研室、区片、学校三级网络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模式,切实创新教研机制。

2、充分发挥省市教学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课程改革的区域整体推进。

3、城乡联动,区片互动,以驻城学校带动乡村学校,以强校帮扶弱校,整体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

4、以研促训,研训一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工作要求

1、健全组织。各区片成立联片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区片教研活动的领导和整体策划工作,并积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成立以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区片教研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

建立区片学科联合教研组。选聘区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跨校学科联合教研组组长,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教学交流,组织教学观摩活动,进行专业引领。

2、职责履行。各片组要积极组织各成员校按照发展规划和活动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应保证2—5次活动。要以解决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重点,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以及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3、活动形式。活动采取轮流主办的办法进行,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定期召开小组成员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各区片联片教研活动方案并上报县教研室。具体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等由各区片工作小组集体研究确定。

4、总结交流。各区片要注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要抓好有形成果的建设,重视教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要做好活动记录,及时总结并做好文本、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过程材料的整理和积累。

5、区域划分。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域,其领导小组构成如下:

东区:含实验中学及水三个乡镇的中小学,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

篇5

1.深化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 、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 “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 (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 《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篇6

上学期我们在开展季节、节日主题的主题活动中,认真总结了教研工作中的不足点,通过了一系列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教师们的教育观、教研观有了新的认识。周日计划逐步完善,每天都进行活动后的反思记录,但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教师们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师专业,有时不知如何结合和实施教材,在选课上存在一定问题。从环境创设方面分析,教师对“纲要”的理解还是比较缺乏,环境创设没有真正体现为孩子服务,孩子自主参与性不够。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师参与不强,学习、讨论氛围不热,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意识不强,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突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旗教研室“创新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每师一课”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研组在研究、实践教材的基础上,开展说教材评比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二)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本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组织案例评比活动。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三)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四)加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研究

提高分区活动效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目标设置活动内容,每周定时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活动指导水平,让孩子在各区域中,与材料、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下,情感、态度、能力等得以发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课题计划

2、交流班级计划、课题计划

3、家园联系栏布置检查

十月份:

1、 业务政治学习

2、 案例分析、剖析相关问题

3、区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区域材料评比

2、每师一课

3、小班专题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外出学习

2、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中班专题教研活动

4、教师的记录、备课检查

一月份:

篇7

在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利州区教研室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平台、业务指导机构的业务平台、基层学校的校本平台为“三足”支点,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发动———教学研究部门推动———学校层面自动”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提质的促进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在目标导向、政策规范、经费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强支持的力度,教研室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引领与服务等作用。区内各中小学以校本教研等形式为载体,以精细的教学管理、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行动研究。以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部门为主干、基层学校为主体,三者有机结合自上而下形成联动,形成合力,纵向整体推进。同时,基层学校实践、反思,教研部门协同跟进,行政部门宏观调控、顶层设计,以自下而上的联动“链”,由实践影响决策,螺旋推进、整体提升。三级联动机制中,教研室承上启下,起着枢纽和核心作用。利州区教研室首先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对教研室和教研员角色重新定位,突出研究,强化服务,体现引领。将工作重心前移,即由教学结果管理向教学过程指导转移,让学科教研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和下到学校课堂指导,站在区域的角度观察与分析课堂中的优势与普遍存在的不足,做出针对性的调控和指导。同时,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教学视导由“点水式”向“蹲守”式转变,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做实教学教研,提炼各类成果。教研室牵头成立教师读书社、城乡教育共同体、各学科核心团队,搭建各类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学科教学能力。建立区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培育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开展合作性教研活动,探索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共同发展操作模式,形成“相互支持,群策群力,交流互助,整体提升”的教育教学区域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转换角色,彰显服务引领

“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引动机,理念先行,行动跟进,立足师生的发展,倡导教研员形成“经历———经验———经典”的渐进式工作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结合学校工作需求,利州教研室于2009年开始转变工作方式,将工作重心前移,实现专业引领。我们改变了过去任务型的每期固定的学科教研会,改变形式化的教学展示活动,改变单向性的听课评课,立足教研室集中视导与教研员独立深入学校相结合,课堂发现问题,根据需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在角色上去行政化,行为上去本位化,真正成为服务者、指导者、设计者、促进者、学习者和实践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进入学校、课堂服务教学。为落实教学视导由“点水式”向“蹲守式”转变,教研员每周在学校的时间不少于3天,不定期深入学校蹲守2~3天,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真正地研究问题,研究真正的问题,做实教学教研的指导。刚刚开始实践生本教育时,学校、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前置问题、小组建设等从学习、认识、实践操作上有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实践难度大,例如位于白龙湖畔的三堆中学虽然是生本教育基地学校,但远离城市,师资水平与研究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就组织教研员深入该校,连续驻校蹲守一周,采用教研员引领、课例研修、课后访谈等研修策略,与教师、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组织区域学科培训时,教研员首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调查研究,了解老师培训需求,再和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制订研讨主题和方案,活动结束后,总结梳理活动成果,全区推广。学校老师感叹:“这样的教研,才接地气,才有实效。”

三、聚力改革,追寻教育本质

为构建与优美校园环境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着力提升教育内涵,利州区于2009年8月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代表的教与学行为变革的探索,2013年8月开始县域推进生本教育改革。教研室以课题为抓手,一以贯之聚力于区域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推动,分别承担了省级课题“三级联动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策略研究”。全区按照“理念定魂、研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思路实施改革,全面推进“1+5”(一主导、五模块)生本教育改革模式(以生本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构建以自主学习为内核的生本课堂,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开展以提升教师为重点的生本研修,实施以自我展示为重点的生本活动,实行以自我发展为重点的生本管理)。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教研室主动占位,指导课堂。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实施生本教育学科推进小组,建立生本教育核心团队,研制“1+5”实施方案和11个学科方案,规范了生本教育管理制度,确定11所学校为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学校;二是建立各项有效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基地学校“双指导”机制、“生本共同体”交流学习机制;提出教研员“六个一”工作要求(牵头1门学科、组建1支学科核心团队、联系1所基地学校、走进1个班级、找准1个问题、形成1项成果)等;三是构建课堂模型。各学科教研员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确定了“前置学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评价激励”的生本课堂基本流程,分学科、分学段、分课型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自主高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对生本教育进行有效宣传、动员、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生本教育理念”专题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利用网站、刊物、广播、板报等途径,大力宣传生本教育的基本要求、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教育科学论坛》《教育导报》等全国知名报刊对利州推进生本教育工作做了专题深度报道,为生本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和舆论氛围。

四、搭建平台,注重孵化成长

“帮想做事的人做成事,为能做事的人搭台。”利州区教研室积极推动集团办学战略,推进“异质”学校互动;实施行知教育学校、农村微型学校、新教育学校的抱团发展,促进“同质”学校共研;牵头成立全市第一个县级陶研会机构———利州区陶行知研究会,提升教师阅读能力的“星空教师读书社”,参与成立“中学校长联谊会”“农村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艺体教研联合会”“行知共同体”等学术性组织。教研室为各协会“搭台子”“架梯子”“结对子”“指路子”“出票子”,争取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与保障,参与制订各协会章程,建立工作机制,共同制订活动主题,参与活动实施全过程,并及时推广活动经验。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区域联动、校际互动,深度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全区教育呈现“充盈动力、洋溢活力、扩显张力”的良好形势。

五、改革评价,突出动态多元

篇8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篇9

__市__区__小学区是一个所辖11所村小的大学区,村小相对来说,师资力量较薄弱,如何促进本学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__学区的校情、学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启动了以案例为载体的互动式校本教研模式。目的是使教师互动互促,让学区内教师人人都有展示教学的机会,着力改变各校孤立单一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学区内各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为了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激趣质疑 合作探究 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主题,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具体操作流程:围绕“备课—预设;观课—议课;评课—改课;跟进—再创;拓展—延伸”五大环节而展开,共同探究新的教学策略。

一、备课—预设。确定研究主题,选择典型课例,区域同年级学科教师人人思考,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中心校组内教师集中备课、议课,研究教学方案,并推派一位教师完成第一次备课任务,撰写说课稿,写出教学详案。

二、观课—议课。中心校组内教师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听课人要听教师的“讲”,同时看学生的“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评课、议课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修改教案并打印,为村小同年级组教师每人分发一份。

三、评课—改课。学区间同年级组学科教师集中听课,评议课堂教学实案。教师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边听、边看、边记、边想,对听看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做好准备。

四、跟进—再创。中心校教师进一步反思,完善教案形成共案,各村小学校教师再各自结合本校实际、本班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后再上课,并进行校本互助式观课,让教师间互助指导,着眼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拓展—延伸。

区域性互动教研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四个环节之后还需要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对取得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反思、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在各校内开展研究,推进学区各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中心校提出六个结合的总体要求:

1、 理论学习与业务交流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科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有:

1)、积累式交流。让教师关注自己教学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资料,为自己开展研究做好理论垫基。

2)、心得式交流 。开展读书活动,然后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交流,增强教师文化底蕴,提升理论层次。

3)、主题论坛式交流。每学期都有一个教师论坛的主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等主题开展对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既有实践案例的分析,还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交流与学习中创造的智慧得以启迪、专业的素养得以提升。

2、备课与反思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注重抓好日常教学中的备课与反思。同年级组教师共同备课形成共案,上课后,组内教师间进行教学反思交流,针对不足改进教学方法,为再上课提高教学实效提供可能。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即时性反思:上课后立即进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2)、阶段性反思:对某一章、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思考,总结。

3)、终结性反思:结合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撰写出自己创新性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3、观课与议课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突出抓好日常校本教研观课与议课。观课后立即议课能够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剖析,对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作用。

校本教研课堂研讨活动,主要是本校教师间研究,以改进教学。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是一课一议式。即一人一课的互助式观课。

第二种是多课一评式。即同课异构。让同年级组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由于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观课后对几种教法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好的教法,总结优点与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第三种是一课多议式。即一人同课多轮,让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第四种是邀请式观课。针对课题研究邀请同行、教研员听课,展示研究成果,评议后改进研究方案,深化研究,总结创新。

第五种是反思式观课。主要是提倡教师录课,观 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自我欣赏评价、改进和提升。

4、 名师引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请学区内名师引领教学。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所以教学理论论坛、示范课都应与解决问题结合,通过具体的鲜活的课例、环节的展示,为普通教师提供直观可行的范例。主要采取下面三种形式:

1)、学区名师引路性示范。学区的名师先上课,然后集体评议,再听取上课的名师讲解和指点,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对教师直观指导,以起到示范性引路的作用。

2)、专家点评。

邀请区进修教研员进行点评,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的指导,也让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5、 研究课堂与研究课题相结合

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上升为课题开展研究 ,通过区域教研课的展示提供鲜活的研究案例,观察课堂生成的问题,并作深入反思,最后进行访谈和交流,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课题的区域性校本研究。

6、教学研究与网络研修相结合。

提倡教师人人创建博客、加入QQ群,让教师在创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分享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

篇10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进新课程的需要。只有立足学校、立足实践,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采取校本化的研究方式,利用校本研究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才能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校本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师肩负着主体的责任,笃行着行动和反思的方式,实践着捕捉问题、设置课题、开展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应用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必然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和素质提高,使教师的校本专业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第三,是优化教研方式的需要。过去教研工作方式较多地采用自上而下式,注重上导下行、单向传递信息,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教研员降低工作重心,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共建,使教研问题的发生和教研实施的载体都深深根植于基层学校,这将使教研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淡化教研部门工作;

认识误区之二:以学校为基地=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

认识误区之三:以教师为主体=教研员可有可无。

笔者关于这几个认识误区的基本观点是:

1.教研部门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离不开教研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下,教研部门的工作任务更多、工作职责更重;教研部门在建立和推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中,应该也必须提高对校本教研的引领度和贡献率。

2.区域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合理延伸与必要补充;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基于校本教研的经验和成果;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以各校在新课程推进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必须依托基层学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践中研究和交流;区域教研活动必须充分整合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

3.教研员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特种兵”;教研员及其肩负的专业引领工作职责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员应与教师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和平等互助的发展共同体。

由此,我们要把上述认识误区的三个等式改写成不等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不等于淡化教研部门工作,而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推行中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以学校为基地不等于不要区域性教研活动,而要使区域性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相得益彰;以教师为主体不等于教研员可有可无,而要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与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合作共建。

职责新解:

发展“研究指导服务”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职责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三项职责,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视角去审视,这三项职责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要充分研究。研究的着眼点要放在课改推进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上;研究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的方法要侧重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的过程要紧密结合课改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空间要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要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补共建。

其次要有效指导。指导的基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上;指导的依据是上级相关精神、基层课改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案例等);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指导应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现场研讨、案例评析、互动评课、专题咨询等,多种指导方式可因目标、内容、对象的不同综合交叉运用;指导的过程尤其应强调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

第三要真诚服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最急需的课改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服务的核心要务,在于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机制。

在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三方面职能中,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新课改中教研职能的有机整体。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员角色定位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改理念的宣传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精神、对教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教研会上或深入学校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作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发挥教研员的理论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现场的咨询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对课改实施、对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深入学校教研过程中,围绕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给予咨询和指导,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导向作用。

三是研究创新的合作者角色。教研员必须在新课改中,具有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共建的伙伴关系,具有开发教师潜能、激励教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与教师一起总结、合作研究,发挥教研员的骨干带动作用。

四是推广成果的组织者角色。教研员必须认真了解和准确把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改革成果,并作以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进而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推广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变成推动课改大面积工作的共同财富,发挥教研员的成果引领作用。

思路设计:

创新教研工作的原则与策略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原则

1.推进课程改革的需求之处就是教研工作的任务所在。教研工作必须侧重在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学习消化新课标、推进综合课、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评价改革、指导农村课改、增强德育实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习方式等,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贡献率。

2.基层教师所喜欢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员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了解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对教研员工作方式的意见和要求,并作为重要的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活动方式上,由赛课评优为主线变为课题带动、成果推广为主线;在指导方式上,由经验型指导变为科研型指导;在交流方式上,由“我说你听”变为“双向互动”,讲求“研教相长”。逐步打破学科间的封闭状态,由单一学科的孤立研究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努力促使教研员的学习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行为。教研部门应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和教研员培训制度,并通过送出培训、外出考察、岗位练兵、教研实践反思及提高学历层次等措施,使教研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明显提高。尤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教研员的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深入实践、加速专业发展,成为内在的需求、自觉的行为和基本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策略

1.研究教研工作规律,解析专业引领内涵。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专业化的方式引导和带领服务对象开展工作的一种概括描述。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对教研员引导和带领教师,围绕课改需求、基于学校实践,采取平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完成校本教研任务具体行为的一种集中概括。专业引领是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支持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工作过程中,尤其强调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要善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他们心情舒畅、亲密无间地合作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引领行为的亲和力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