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46: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地整理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最初是由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只是以简单现场调查为基础,然后进行土地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土地整理的实践积累,农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林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各国土地整理已经是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除了起到协调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外,还要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等。我国在重视耕地保护的基础上开始逐渐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虽然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作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我国关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是很迅速的,自2000年以来,国家对于土地整理的新规定出台,全国各地逐渐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项目。在不断的试点实践中,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开始不断发展完善。
3研究区概况
3.1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研究区位于广安市协兴园区协兴镇,涉及协兴镇冠子村、向阳村2个行政村,幅员面积为4786.20亩。研究区存在的问题:①研究区内耕地分布相对集中,但是地块零散细碎,耕地利用率不高。配套生产设施、灌排设施不足,土壤被侵蚀,土壤肥力不高,水土保持能力差。②研究区没有足够的灌排水系设施,当前主要靠山平塘、小河堰、土沟土渠等水利工程灌溉。③研究区内两个村除了主要村级道路外并没有多少其他乡村水泥路。没有一个合理的农田道路系统,布局并不均匀。研究区内道路交通不发达,部分道路是土路机耕道,不适宜行人和机械行进,特别是大雨过后,泥泞不堪,行人出行不便。
3.2实施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度
根据研究区现场踏勘以及对当地村民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土地整理得到公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盼望此次土地整理能改善当地的农业经济条件,增加农民产业收入,提高农村生活生产设施条件质量。同时当地村民村委对于部分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参考意见,希望能通过土地整理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4研究区规划设计
4.1设计任务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总体目标达到土壤平整、土层厚度足、土壤肥力强、水土稳固,并且耕作区道路、灌排水系配套完善。1)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块合并、平整土地、坡改梯整理,减少研究区内地块的细碎度,增加部分有效耕地面积。同时使得田地成片,布局合理,方便农民耕作和机械化处理。2)通过坡地、田、水、路综合治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理顺耕作区的排灌水系,完善坡地的坡面水系,做到旱能灌溉、涝能排洪,提高耕作质量。3)基于研究区内现有土路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对研究区内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使得研究区内交通设施贯通发达,人行、机械耕作均能方便快捷到达耕作区,做到村民出行容易、耕作方便、运输通畅。
4.2研究区单项工程设计
4.2.1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对整理区域进行平整,并配套道路沟渠,使整理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耕作体系。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对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块进行合并平整等,让坡耕地形成阶梯状平台耕作区,同时配套沟渠和护坡石埂,保证坡体的稳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土地平整的总体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块集中、大小规模适当,坡度较为平缓,能保持水土,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既要便于农业耕作,符合灌排水要求,也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能提高作物产量。1)格田田块设计。土地平整要根据平整区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来进行,并不破坏现有灌、排水系为原则。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节约用水,基本消除水田的潜育化危害,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效率,提高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需对研究区部分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时以条田为基本单位,条田内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时,为确保排灌渠道水流畅通对地面高程的要求,在条田之间再适当进行土方调配。田块的形状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构成的矩形结构,形状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作效率。田块间高差约5cm,与研究区大地形基本一致,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递减,以便灌、排自如。田块的设计满足机械化作业的开行长度,通过整理达到田成方、地面平整,不留荒地,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大部分田块的内部坡度大约控制在1/1000]。2)坡改梯田块设计。梯田埂依照自然台位,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依坡度而定,在每台地的外坡位置设置砼网格护坡埂,保证坡体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横向、纵向设置配套沟渠设施,以保证整个坡面体系横向能灌溉,纵向能排涝。
4.2.2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蓄水、引水等方面的水源应用。土地整理项目灌排工程设计的主要对象是项目区内灌排渠道输水工程,其规划设计应与整个研究区内的现有水系设施和田块地块分布紧密结合,做到满足田地水源灌排需求,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排工程系统。此次对于研究区水系设施的规划布局,对部分原有主干土沟土渠做了硬化处理,同时规划了部分沟渠,做到田块、坡面灌溉引水有源,洪涝排水有道。避免出现旱季时无水源引水灌溉;防止暴雨时坡地水流四处乱流、冲毁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疏通水田排水路径,防止水田积水等水资源灾害情况。
4.2.3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道路是固定的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规划布局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时应考虑多项因素。便利和适应机械化耕作;以直线为主,方便农户生产生活;互相贯通,循环有机结合形成道路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防洪防地质灾害;沟通农户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依靠地形,选择坚实土质,避开不利地段。此次对于研究区规划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贯达,田间道贯通两个村内的各个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穿插于格田、坡地,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4.3设计成果分析
土地整理的进行可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图1所示为此次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划布局图。按照此规划设计研究成果,研究区通过对田坎归并和对田边地角的整理可以有效减小耕地零碎程度,增加部分适用耕地,平整出成片肥沃土地。同时研究区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成片的肥沃耕地发展多种大规模种植经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同时,还可降低农户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事半功倍。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本文在对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工程布局规划设计时,依据地方实际现状,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运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基本原则对土地平整工程、水利设施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规划布局。规划布局后的研究区地块集中成片,适宜机械化耕作和发展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等;配套有足够的灌排设施,能满足耕作灌溉和暴雨降水排洪的需要。道路连通多处农户居住区和耕作区,方便农户出行、耕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形成了大片系统的耕作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1.土地整理简述
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是希望借由土地整理来进行环境的改善,打破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束缚,以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来提升土地的再利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土地整理是在开发和保护两者同时兼顾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就必须要保证土地资源的环境,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注重对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所以土地整理需要以这两点为大前提。
(2)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来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是开发土地经济能力,以优质土地集约化来提升其经济性,整合优秀土地资源让其为社会的发展经济需要提供支持,这也是解决当前的土地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矛盾的重要渠道。
(3)土地整理追求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和融合,通过土地整理来加大这三个内容的结合和渗透,形成互相支持促进的链接。
2.土地整理项目开展的重点
2.1严格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切实加强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论证和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规划质量关。申请立项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相关程序不到位的不予申报立项。项目立项批准后,项目实施单位及时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项目勘测和编制项目规划设计、预算书。在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时,对所规划区域内的未利用地、村庄、工矿废弃地的数量、分布和权属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广泛征求项目所在村组群众的意见,确保编制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编制完成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国土局规划、地籍等部门审查,达到图表、数据与实地相一致,避免或减少项目实施中规划变更。项目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修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报批。
2.2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质量。一是建立集体会审和专家评审评估制度。土地整理项目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策, 经专家评审评估后确定。 集体讨论记录、专家评审评估报告作为项目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地籍测绘、规划设计、工程设计、房屋评估等事项招标工作,邀请市纪委、监察、财政、国土等部门对项目招投标活动进行联合管理和监督,规范项目实施运作。三是建立市场廉政准入制度。对招投标、测绘、监理和审计活动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停止其参与土地整理活动,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四是建立项目建设奖惩激励制度。将项目建设情况与项目申报、资金拨付等环节挂钩,凡工作开展好的进行奖励;对有问题的,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停止项目立项申报或已批准项目资金拨付。
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3.1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我国的人地关系比较紧张,为了用这些有限的地来养活我国的众多人口,只能寻求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一条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为将闲置土地进行利用以及开垦荒地和效用低下的土地,从规模上进行扩大,这样能够提升土地质量;至于产出率则需要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提高土坡肥力以及一些农业外部设施的辅助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等等来实现。
3.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具有统筹性,是结合了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当前土地状况和预计未来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综合进行的规划,希望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实现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目的是提升对土地资源潜力的深挖。
3.3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从整体上看土地整理对于社会、生态、经济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的,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彼此之间的矛盾,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保证了这三者的利益,起到了一个平衡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三个内容会逐渐的形成相互辅助和促进的关系。
4.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4.1系统设计方法
土地整理不单单是针对土地这一个内容而言,像是地形、土壤产权、相关措施建设等等都是其内容,要实现完整的土地整理,达成其目标必须要将这些内容纳入系统之内,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来协调。
(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应该要充分的考虑当前的环境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来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消除很多未知或没有考虑到得隐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土地整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只根据土地情况来进行,当地的气候、环境、人文、土壤状况、地形地貌等等都需要有一个综合的了解,而且当地的道路渠道等等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土地整理所联系在一起的因素是相当多的。
4.2工程勘测方法
(1)地形测量一般要求按 1:2000 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这为规划路渠沟位置的确定和形式尺寸的设计田块的设计和土地利用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2)土地整理现状调查勘测包括土城调查测定,水资源供需调查,水文 气象状况调查,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土地权属调查量测登记,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内容。
4.3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法
(1)公众识别法。注意对公众感兴趣的工程或存在问题的识别,重视考虑土地利用本身的发展问题,而不是来自与整理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委托人或用户的意见。
(2)广泛合作法。在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组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应用各种先进的经验。
(3)创造性设想法。可持续土地理项目工程设计中重视鼓励专业人员与项目区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普及知识法。对于那些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及其己知的设计过程,应让每位公众和决策者知道。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社会关注度高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其需要很长的周期来实现。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切实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质量。尽管在是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矛盾或倒退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做好合理地规划设计工作,并严格遵循规划来执行,那么必定会获得预期的效果及目的。 [科]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有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规划设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土地整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我国主要指开展土地方面的现实工作,一般包括农业土地整理和非农业土地整理,在我国土地整理主要指农业土地整理,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设计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进一步改善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生产结构,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和有效农业用地面积。
一、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调整的作用
首先,由于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土地,所以在进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农业土地的重整,而随着土地的重新划分势必导致土地权属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土地产权人的有关利益,其中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土地经营权,在位置和作用上的改变导致土地权属的调整,同时会使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而且涉及到了土地功能和用途的变化,因此,土地权属调整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为主体的,农村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有利于土地调整的顺利进行,更便于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问题的顺利解决。而且,我国的土地权利类别简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工作简单,难度不大,更主要的是土地登记已经完成,因此,在我国农业土地整理工作中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有很大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
尽管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然而,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承包经营权等土地权属问题都必须解决好,如果出现相应问题,不仅对于整个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极大的阻力,而且土地整理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如下:
1、农业田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在其规划设计上内容一般是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当地已经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进行制定,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位置。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做的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由于水利规划设计与现有的水资源利用格局有冲突,很多之前的农业灌溉系统都是根据地区内自然形势进行划定的,所以很容易导致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无法正常实施,而是要根据灌溉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打破原有的小范围灌溉。
2、土地平整工程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由于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与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有冲突。例如在土地整理的规划中,利用田地、水利及山林进行综合治理,大范围大规模的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而我国现行的度是以小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所在土地整理规模上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不相符。
三、解决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问题的具体办法
1、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
在具体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一定要联系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贯彻土地整理的标准,使工程的规划设计符合当地发展条件,设计中得农业水利灌溉布局一定要符合灌溉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和现存土地权属状况,不能违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破坏原有农业模式和权属,造成权属的纠纷。
因此,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首先要以维护当地土地权属现状为前提,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以求符合土地整理规划标准,如此一来,不仅对当地原有农业格局改动较小,而且能够很大限度地维护农业水利设施的现状,符合当地耕种的习惯和客观条件,减少了土地整理的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2、土地平整的设计规划
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首先要对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好小范围耕地和大规模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之间的冲突,采取必要的土地调配和抗塘的填埋工作,处理好其中的具体权属问题,而且,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探讨、协商,广泛接受群众的实际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丘陵等特殊地区的坑塘填埋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走访农民,对当地水源情况做深入地了解,确保规划设计的正常实施。
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整个土地资料开发和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业土地政策的调整,一定要围绕着土地权属问题展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细致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汪锐.城市土地整理的长效运作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7,(12).
[2]胡昱东,吴次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0 引言
在当今世界上,土地整理并非新鲜事物,其历史悠久,现在己开展得相当普遍,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土地整理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相对较晚,才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通过农地整理,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农民增产增收,拉动内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的土地整理正成为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 土地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耕地具有其他生产资料无法替代的生产力。耕地生产力就是可供满足人类物质文化和环境消费需求的产出能力。耕地不仅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且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还是一种绿地;耕地利用不仅有生产功能(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效益)和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效益)。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三大挑战:食物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性、农民经济收益,而且这三大问题互相关联,它们都与耕地保护有关。因此可以说,耕地保护处在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位。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适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即指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还要略有增加。土地整理的另一目的就是增加耕地面积。不可否认,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在所难免,那么,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显然,由于我国宜农的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开垦需要极大的投入,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是很困难的。因此,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条较理想的途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走内部挖潜之路,增加耕地。但是,在此应注意一个“量与质”的协调问题,即整理增加的耕地和建设占用的耕地应是质和量的协调平衡。因此,整理出的土地,还必须通过投入,使土地肥力得到培养,产出率达到或超过建设所占用的耕地;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由数量的扩张变为质量的提高。这是土地整理的基本要求。
2 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规划问题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改造土地、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活动。其前提是土地利用规划,即土地整理服从于土地利用规划,统一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继续,是土地利用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过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一定的区域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只有用统一的、合理的规划作指导,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的宏观效益最佳,整个系统整理最优,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通过土地整理才能进一步深化。土地整理尽管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规划或者没有合理的规划作指导,在整理过程中就有可能只重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给土地利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 土地整理与景观及生态保护问题
由于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片面理解,或者过分强调耕地保护,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了毁林开荒、垦殖草场、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土地整理不是立足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和改造,而是要着眼于长远的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平衡。
农地整理不仅要考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要考虑景观设计和生态平衡。通过农地整理,村庄整理、坟地复垦、田块平整、林网构建、路渠配套等,既改变了原区域的局部地形地貌,又改善了水土结构和农田小气候,景观生态环境也会有明显的改善。但在目前的农地整理中,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即过分追求高品味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混凝土替代天然绿地,就会减少动植物的栖息地面积,不仅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也使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化,不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尽可能改善农村生态系统现有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注意景观多样性的建设,促进系统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过多的使用水泥、混凝土从长远看只能说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找害。整理目标定位过程中,如果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就会影响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物和遗迹很多,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较为悠久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注意保留,不追求新,更不能“破旧立新”,将历史文化遗产在土地整理中毁于一旦。
4 土地整理与农村城镇化问题
中国现代化实现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体现在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实质上体现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大多是散居式的,农村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以自发为主,缺乏规划约束。因而带来浪费土地、多占耕地、生活不便、就学就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对农村村庄实行改造,把散居的老百姓向中心村集中,除了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新盖住房包括建筑质量及水、电、路、医院、邮政电讯等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场所、电视、广播等载体到家到户尽快成为可能;三是便于管理,包括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四是利于教育,包括小孩入学、青壮年扫盲、农技推广等等;五是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在土地整理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生态景观的建设,消除了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也就是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生态建设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范金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探讨[J].中国土地,2001(08).
项目规划选址工作绝不仅仅是对选址意见书进行核发,还需要编制各种专项规划以及详细的规划情况,安排并落实各种设施用地及其布局,在项目规划选址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综合的衡量多方面的指标,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常用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系统,对土地整理目标和区域条件进行匹配,作为决策的辅助内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我国在实施土地整理政策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运行土地整理项目,对于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项目通常会选择某一块地域来实施,而实施的效果则和这片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想要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地点。
1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选址原则
1.1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首先在选址上要建立起科学的意识,在规划、设计、整理以及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统一,在增加耕地的同时也要做好基本的农田保护工作,协调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不可放松。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加耕地数量,同时对耕地的质量进行改善,通过深度挖掘出土地的潜力,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对整个生活、生产区域进行科学统筹。在项目规划选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让其真正发挥出社会价值,而不是大规模对山水空间进行侵占,破坏宝贵的资源和自然景观。
1.2整合资源做到节约、集约
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时候要遵循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用途不能改变的原则,整合资源然后集中进行投放。
2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的总规划来进行目标和用途的确定,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采取手段,包括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然后改造并治理土地利用情况,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更多的利益,对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其主要内涵在于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实现土地的动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1土地整理的规模大小
我国进行的土地整理规划,是为了让耕地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与占补平衡,所以说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以后衡量其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在实施项目以后耕地数量是否有增加。同时实施同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区域如果相对比较集中,连在一起的话更便于统一管理,对于那些重点项目,其规模、耕地的增加数量和集中程度都在《暂行办法》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2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自然影响因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有一定区域范围规定的,项目实施的难度以及最后的效果都受到该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影响,所以在选址的时候首先要评价当地的自然条件,具体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情况以及是否有自然灾害等。
而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是其中对整理项目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土地整理项目区域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清楚,然后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规划。如果该区域的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该地区的需求,那么就不能在这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除非该区域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寻找可靠的水资源作为主要的任务来进行。
2.3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成正比的,我国国内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并不平衡,所以分析待选地区的社会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1)目前的土地利用情况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土地、土地利用的面积、结构、类型、闲置的土地面积以及居民点用地面积的人均数量、土地权属状况等。
土地整理区域的选择应该优先那些有较大闲散土地面积、存在较多土地利用问题并且没有良好进行集约利用的土地上实施,充分的将这里地区在耕地增加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以当地土地现有的利用状况为基础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在土地整理工程开展以后,任何权属争议都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延误或者停滞工期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先选择那些产权明晰的土地来开展整理项目,或者是先完成土地的确权工作以后再进行土地整理。
(2)基础设施状况
土地整理项目中肯定要使用很多大型和中型机械作为辅助,所以项目区域内的交通情况、电力情况等基础设施都会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效果造成影响。对于申报了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情况,《暂行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定:项目所在区要具有一系列基础设施,例如水、电、道路等来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或者是已经有了相关的建设方案来建设道路、水利工程或者是改造村庄。
3关于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几点建议
项目规划选址的组织和实施一般都是由县乡一级的政府开展的,所以实施的效果会受到当地政府态度的很大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起到了决定作用。
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哪怕是郊区的居民以及政府官员,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学历等,对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而增加的耕地不能用于地方进行新增建设,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在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对于地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则比较支持,因为项目增加的耕地可以划分在建设新增用地的指标内。所以在选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区域的时候,应该将这种地方性、选择性的积极因素考虑在内。
结束语
项目规划选址是一个重要并且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多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等。在选择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不仅要从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出发,更要筛选区域资源和约束条件,从而将两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出来。而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想法这种积极性因素都是主观的,不能用量来形容,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朕,刁承泰,王锐,陈凌静,陈令.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评价[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28-134.
[2]焉睿,陆璐.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J]. 国土资源,2014,12:48-49.
[3]王华,朱付保.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2015,14:255-263.
一、引言
“土地整理”一词在国外最早问世于德国,随后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也沿用这个名词,国外的土地整理,最初也只是局部的土地整理。目前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主要是以扩大耕地为目标,补充因非农建设而占用的耕地,还没有进入到提高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质量的目标。土地整理是一项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民生工程,也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乡项目概况
(一)自然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乡,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31′44″~112°34′55″,北纬26°58′05″~27°00′02″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为丘陵,区内地势较为平坦,北高南低,坡度较小;地质以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与河流冲积物所发育的淹育性水稻土为主,土层厚度多在30cm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以农田生长植物为主,包括水稻(双季稻居多)、棉花、红薯、蔬菜等;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空隙水且丰富。
(二)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位于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乡境内,主要涉及五星村、角山村、杨泗村、莲花塘村四个行政村。总人口6584人,人均耕地面积0.67亩,人均纯收5562元。长期以来,农民以土为本,靠种植水稻、油菜、蔬菜、苗木花卉等作物为生。
(三)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所涉及的四个村土地权属界限清楚,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不存在土地纠纷。根据第二次土地详查数据库统计,项目区总面积为360.54ha,建设规模334.87ha。其中耕地279.57ha,占建设规模面积的83.49%。
三、项目工程设计
(一)土地平整工程
1.田块设计。本项目设计的平整区主要为新增耕地,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2.土地平整区分。根据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将整个项目区分为二种类型的区域:第一种:非平整区;第二种:条田平整区。本项目区条田平整区为新增耕地来源的其它草地和废弃果园等区域。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
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第3.1.8规定,水工混凝土应根据所处环境条件满足相应的耐久性要求。对主要配筋混凝土其最低强度等级为C25,最小水泥用量为260kg/m3,最大水量比为0.55。
1.水源工程。根据实地勘察,项目区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水源工程中骨干山塘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此次对区内4座蓄水山塘进行防渗护砌设计。
2.灌溉渠道。按照土地开发和整理的相关规定,灌溉的方法采用地表水进行灌溉,潮湿的地方或水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是种植水稻,灌溉设计保证率以85%-95%为标准。根据项目区的实际经验,建设当地的水利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按90%的程度来确定。
(1)渠道设计流量。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斗渠设计采用续灌方式;农渠设计采用轮灌方式,灌水周期设计为5天。
(2)斗渠渠道设计流量。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的续灌渠道流量简化计算公式:Q设=0.667αA/3600tη,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整修斗渠控制面积265亩左右。代入参数求得自流灌溉渠道设计流量为:Q设1=0.667×100%×265×20.0/ 3600×24×0.75=0.0546(m3/s)。上式斗渠算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考虑的,考虑到项目区灌水为自流灌溉,根据项目区气候变化、灌区面积可能发生变化等因素,计算渠道加大流量,加大流量按经验值计算,一般当渠道流量小于1 m3/s时,加大30%~35%。
(3)农渠渠道设计流量。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的轮灌渠道流量简化计算公式:Q设=αmAN/3600Ttη。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农渠控制面积为50亩不等,我们征求当地意见后,将农渠按控制面积50亩设计渠道。代入参数求得自流灌溉渠道设计流量为:Q设1=100%×85×50×2/3600×24×5×0.75=0.0262(m3/s)
(一)规划设计脱离项目区实际
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图面的美观性、可视性和绘图的便利性,忽略了项目区实际的地形、地貌、权属关系、地面建筑物等重要限制因素,以致经常出现一些违背自然规律、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进行变更。
(二)规划设计时前瞻性和全局性意识不强
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否则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划设计要有完整科学的项目工程的布局,要求合理地安排好各项用地。实际工作中对项目区考虑得较多,对项目区周边配套衔接考虑得较少。没有全局性的意识必然会导致各项用地布局不合理而需更改。
(三)项目区实测地形图质量差和精度不高
受土地开发整理测量规范不健全、测量范围广、地形条件复杂、测量要素多以及技术设备不齐全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实测地形图质量与精度不高,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实测地形图内容不详实、测量精度不够是造成目前设计变更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施工条件的变化
施工条件的变化,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条件与规划设计提供的情况不符,被迫更改设计;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
(五)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
在规划设计时,必须熟悉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否则设计没有可行性。
二、变更的形式
(一)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变更
土地平整工程的变更主要因土地勘测和规划设计的时间太仓促,漏掉了部分需整理的田块,造成项目建设规模增加、工程量漏算等情况而提出变更;对土地用途的变更,而引起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的变更。
(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变更
水源与灌溉取水工程的变更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无法满足灌溉或排涝要求而提出的换址建设,小型抽水站数量增减和水泵型号改变等变更。灌排渠系遍布整个项目区,数量较大,因此,渠系工程的变更最为普遍,主要包括渠道位置、数量、长度、断面尺寸、材质等的变更。在渠系建筑物工程的变更中,涵管的数量变更较多、闸的数量和位置的变更较常见,有因增加机耕桥或人行桥数量导致的变更和跌水的变更等。
(三)田间道路工程设计变更
道路设计变更十分普遍,包括道路位置的平移,道路长度、宽度的变更以及道路铺设材料的变更。
三、变更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资料不扎实,规划设计质量不高
前期勘察时,收集到的图件等基础资料的时效性较差、精度不高,规划设计的水平不高,使得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有偏差。
(二)变更申请材料质量较差,不具可审性
近年来,各项目区所在地的国土部门上报的变更申请材料多数为几页纸的“申请变更理由”,既无项目的变更设计内容,也无相应的设计图纸,审查人员对这种变更无法进行审查,也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答复。
(三)变更内容多,处理难度大
要求变更的内容非常多,既涉及到技术问题,也牵扯到项目区的权属调整问题。处理这种变更,需要的现场资料多,协调、磋商的工作量大,变更设计的技术含量高,要达成各方均满意的变更设计方案,难度很大。
四、控制和减少变更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变更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实际工作
一是要界定概念。弄清什么是项目规划设计的变更,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变更是对原规划设计方案的改变、变动。因此,项目区工程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工程规格型号的调整、单体工程的重新设计等,都属于变更;二是变更时间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批准前谈不上变更,项目实施完毕后,再办理变更手续,是先斩后奏;三是理由要充分,内容要具体。申请单位一定要讲清变更的理由,变更后方案更为优化,变比不变好。同时变更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一目了然;四是投资规模不宜“一刀切”。有的地方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变更如投资规模发生变化,就要报原审批的机关批准,往往手续繁琐过程较长。有的项目原先标准低,在不增加数量不影响净增耕地的情况下,基层政府愿意且有能力增加部分投资提高工程标准,何乐而不为呢?五是变更工程的单价应按原预算标准执行。
(二)充分开展前期工作,确保方案合理可行
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能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从而减少变更。要对项目区详细勘察,搜集项目区地质、水文、水利、气象、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基础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原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调查,能直接利用的则直接利用,需维修的列入改建计划;对拟填埋的坑塘、断头河不仅要量算面积,还要测量深度;对需拆除的房屋建筑物要实际量算建筑面积。要注重基层论证。基层国土、水利、农业、农机、农电、交通、林业等部门对当地情况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规划设计完善修改的具体意见,使规划方案贴近实际。
(三)加强宣传协调沟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沟渠路重新布局、青苗补偿、房屋拆除、迁坟、田块被占用等,都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做好群众工作宜早不宜迟。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就是宣传的过程,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征求意见,能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既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迫切愿望和需求,吸取合理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规章,寻求最佳结合点,使项目实施贴近群众,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真正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增强规范管理意识,大力推进项目实施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有严格要求的管理意识,要配备事业心强、业务娴熟的业务管理人员。在项目选址及规划阶段,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多作宣传,让基层早树立规范意识。在项目实施阶段要以规划设计方案为依据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工作,细心指导,热心服务,严格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中国
近年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使得土地尤其是耕地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保住“耕地18亿亩红线”(1.2亿hm2)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在全国深入开展,国家在土地整理中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如何提高土地整理中工程量计算的效率以,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所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是autocad系列软件。其中在进行排水沟规划设计时,通常是在规划后逐条点击其属性统计长度值。如果更改规划要素,则需要再次重新统计,工作效率低、且易出错。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过程,各类地物信息影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快速的在规划设计中确定规划要素的基础数据,如长度值等,本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介绍如何利用autocad嵌入式语言vba(visual bacic for applications)并结合excel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各新修排水沟多义线长度值的自动统计。
1 程序设计思路流程及数据间相互关系
1.1 程序设计思路及流程
autocad是目前工程图形中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处理软件。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autocad中用得最多的线是多义线(polyline),并以此来表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专题图中的大多数规划要素,如排水沟,农村道路等。在auto-cad中某一图层统计出各多义线的长度,首先确定统计图层中的对象i(i表示多义线的条数),然后把图层中各i长度值i直接自动写入到excel单元格中,从而使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进一步自动化。开发的程序流程见图1所示。
1.2 数据间相互关系
多义线属性数据与excel单元格数据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每一条规划的排水沟多义线的长度值都在excle单元格中对应着一个相应属性数据记录,两者之间通过对auto,cadvba二次开发函数接口调用属性数据建立内在联系,可以使规划人员任意显示检查排水沟多义线的长度值。两者之间通过二次开发程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2 应用vba技术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根据以上的二次开发基本思想和数据结构,本研究开发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制图应用程序,可以完成与排水沟类似的规划制图多义线长度自动统计,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工程预算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利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人员分析规划的正确性、合理性,及时的调整规划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形成最佳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专题图。
转贴于中国
2.1 vba在autocad中的开发特点
autocad vba允许vba环境与autocad同时运行,并通过activexautomation接口对autocad进行编程控制,对于非专业开发人员在程序语言选择上相对其它开发高级语言,如:c、c++等,vba更易学易掌握,可构成多种使用的专业软包,0能快速实现特定功能。
2.2 程序代码的完成
在autocadvba开发环境中的thisdrawing模块,首先在用户窗体中的新修排水沟中添加一些按钮事件,属性栏更改名称为工程统计等按钮名称,在其按钮事件中加入相关程序代码,并运行其代码,如图2程序运行界面。相关代码较长,本文中省略。中国
3 程序应用
autocad环境中,实现多义线自动统计的方法简单描述如下:(1)创建图层名为新修排水沟;(2)创建多条新修排水沟的多义线段:(3)点击工程统计按钮(见图2);(4)根据点击按钮提示保存excel的统计值的文件路径,打开excel所得各编号排水沟长度值(见图3)。图2程序运行界面中的蓝色虚线为拟新修排水沟,旁边文字为其编号,每个编号对应图3运行统计结果excel中的编号长度值,实现其自动统计多义线长度值的功能。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整理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土地整理则仅指农地整理,我国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大都属于农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的农用地整理。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1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2规划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2.1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矛盾
(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有比较大的冲突。土地整理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有不小的冲突,突出表现在:零碎的耕地使用权属与建设大格田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农村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与距离农民住宅的远近、田块质量的差异等原因多采用远近搭配(农田离住房的距离)、好坏搭配(农田质量、设施的好坏)的方式,单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少,而且并非连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这样的土地使用状况给土地整理中田块平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整理后农民依旧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大格田分割为零碎的小田块,难以达到方便农业机械耕作的目的,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土地整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水利设施重建与现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理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据自然形成的村组界线自发形成,或者说村组界线大部分依水系划分,两者相辅相成。改造重建时由于要为实施大农业生产服务,要建设满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设施,以提高整体灌排保证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证小范围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认为设计方案不科学,还不如整理前经济实用。
依据建立大农业生产思想而设计的方案必定与实行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土地平整、过路涵和放水口的设置、农用机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调整布置、甚至田间道路的设置和取水水源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与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已经多元化,如从大型水库取水要支付水资源使用费,小型水库、泵站等水利设施已经承包给农户经营,因此为节约灌溉成本,有些农民就以农田周边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间排水为灌溉水源。土地整理后可能要填埋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节水型的硬化灌溉沟渠,引用大型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在现有小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农民不同意填埋这些坑塘,有的农民弃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潜水泵从排水沟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规划设计队伍有待整顿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微观上的设计,设计的对象就是农民田间使用的土地和沟、渠、路、涵、桥等建筑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设计,平均一个国家投资项目涉及农田近3万亩,而且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但设计任务相当繁重,而且需要对项目区的情况达到相当细致的了解。而有些设计单位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草台班子,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都不够,到项目区调查也是蜻蜓点水,三两天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了解当地的水系和地理情况,当然设计出来的项目就不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中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规划公示也只满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蒙混过关。当然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3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待改进
目前的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点不合情理,熟悉情况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没有能力或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审查。而省级以上国土部门由于需要审查的项目太多,精力有限,又不熟悉实际情况,无从进行细致地审查。有些过分追求线形地物横平竖直的规划设计与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好看的审查也有关系。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争取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查批准,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把关,有些项目设计甚至是从设计单位拿过来后直接盖上章就上报了,部门论证也只是走走过场,设计的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到实施时才发现有那么多问题。
2.4 规划设计规程有待完善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也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在我们南方,生产路的宽度规定为2m,但在项目实施中基层干部群众大多认为偏窄,不利于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强烈要求加宽到2.5m。
3结束语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性设计。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