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与科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2 10:46: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技术与科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技术与科学

篇1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原有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更高的建筑物,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这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为了改变全球的气候条件,“低碳”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人们已经树立新的目标,将“低碳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低碳建筑的有关研究有待加深

建筑行业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载体,而且它的发展模式直接关乎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低碳建筑以及低碳住宅也将成为我国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低碳建筑相关的研究,绝大多数还仅局限于意识方面,却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这说明我国对低碳建筑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当中,只是表面的浅析,因此,我们要加大低碳建筑的有关研究,使其得到技术和方法的全面支撑。

二、对新科学的认识

所谓的新科学指的是20世纪以来的非机械论的整体性自然科学。然而涉及到建筑领域的却没有这么宽泛,它主要指在当代的建筑转变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有关学科,如:物理学、数学等基础性学科,复杂性学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二级学科,如:生物学、天文学、电子学。

三、新科学对低碳建筑的影响

新科学在低碳建筑中的使用,将会使建筑的低碳化设计、建造以及管理等全过程得到更新。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新的建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 新建筑技术

现今所研发的新建筑技术是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技术具有新兴的、高层次的、前沿的、尖端的等特点,是普通的建筑技术所不能睥睨的。因为新建筑技术受到新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低碳技术的操作方式与效率等方面,均比传统的建造方式优秀,因此通过这种新建筑技术的使用,一定会使我国的低碳建筑的生成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2. 计算机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是当代最显著的技术特征,如果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建筑方面,无疑是对新科学观影响下的低碳建筑的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会使更多的技术应用到建筑上,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将数字技术与科学观念相结合,发展出新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法和低碳建筑理念,从而使我国建筑向低碳建筑迈进的步伐加快。

四、低碳建筑的具体设计技术

1. 低碳建筑生态设计技术

低碳建筑生态设计技术同其它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它设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保持生态环境平衡,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

它的技术手段有三种,分别是:生态绿化、循环利用、运用自然要素。其中,生态绿化主要是通过在室内安放一些植物,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这是因为植物不仅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还能清除室内空气中的细菌、以及房屋中所带有的苯、甲醛,从而保证室内的健康环境。室内的绿化没有局限,可以设计在建筑物的任何一层,如:顶楼或阳台。而且室内进行绿化,所起的作用不仅是补充地面绿化不足,而且也起到改善自然和室内空间的隔离的作用。

所谓的循环利用主要指节约常规的能源,如:具有现代科技的吸热玻璃、调光玻璃、热反射玻璃等都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两个效果,从而大大节约了能源。

最后的引进自然要素指的是将室内的设计尽量接近大自然,能够体现自然中的美。这是因为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分不开,并且和自然要素是内在和谐的,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引进自然要素。

2. 低碳建筑物联网设计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Thelntern etof things”,指的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作为一种网络主要是按照预定的协议,并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将所有的物体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然后做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定位、跟踪、识别和管理。

这种技术的使用,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数据采集和管理监控建筑物。具体的方法是把智能建筑信息作为系统平台,将各种管理系统运用起来,并综合集成分项的能耗计量系统,然后对建筑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从而将其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来,加以改进。如:对照明系统、暖通空调等能源消耗的关键设施,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分析、诊断,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为实现低碳排放提供前提。

3. 低碳建筑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技术在低碳建筑中的应用,能够减少碳的排放量,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科学的预测、分析、控制和反馈建筑的整体或重点部分。

具体的步骤是:一是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通过使用数字化软件对建筑物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在实验中计算出碳的排放量,达到良好的预测效果。

二是使用数字控制技术,同时将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资源替换技术以及生态能量供应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排放的节能体系。

三是由于数字化在管理和使用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可以借助这点并结合数字管理系统、排水系统以及供电系统,形成一个能够实现所有管理自动化的综合体系。然而在这个大的体系中,数字化控制系统所扮演的角色是中央处理单元,具有十分大的能力,支配着所有的子系统,最终实现碳排放量降低的目的。

4、结束语: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关心的焦点问题。建筑业作为消耗能源、资源的重要行业,降低它的消耗,走低碳建筑之路,无论是在缓解能源危机、改变资源短缺的局面,还是对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的技术方法,并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低碳建筑技术,从而降低碳的排放量,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云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钢.建筑腔体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2

一、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必要性

(一)智能建筑项目的特性需要

智能化项目一般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建设规模也比较庞大,因此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环节不容易控制,所以智能化建筑对于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智能化建筑的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影响到施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要选取一种科学性强、风险程度较小的施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整理,进行复杂的运算,而运算过程与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环节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开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建设中进行应用,是智能化建筑的特性所需要的。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

建筑施工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管理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管理,而是对工程整体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包括了工程施工设计的管理、合同方面的管理、施工安排以及其安全性方面的管理等。在这些复杂的管理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庞大的工程管理项目要求具备自己的数据库进行资源信息的整合处理,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与现代科技中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集合起来,建立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系统等的新型建筑理念。智能化建筑具有现代化程度更高,服务质量更好,居住环境更舒适等特点,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体现,是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建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已经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进行通信连接,对建筑内的监控系统进行合理化分部以及建筑中更方面系统之间的协调等。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能有效将智能化建筑内的信息系统汇聚到一起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体现建筑的智能化特点。

(一)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智能化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其设备数量、设备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以及这些智能化设备的管理系统。智能化设备包括了建筑中的监控系统,水、电、气的供给、中央空调、智能门禁系统、电梯设备等,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整,给用户制造一个更加方便、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化建筑系统包含了几个子系统,通过通信协议接口进行连接和管理,其具有以下功能。

1、科技应用安全监控功能

现代智能化建筑中监控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该系统是保障客户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设备,监控系统包括建筑内部的监控设备和门禁系统。监控设备可以有效监控到可疑人员的进入建筑物内,方便及时进行处理。门禁系统可以有效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当有人非正常进入建筑物内时,门禁系统会发出警报,保安人员可以及时对外来人员进行控制。

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

自动化系统还包括对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包括烟雾传感器和自动喷水系统。烟雾传感器是在烟雾指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应器就会将数据传递给控制中心并拉响警报,在必要时还会开启自动喷水系统,进行自动灭火。

3、实施集中监控功能

集中监控是指对智能化建筑中其他的应用设备进行监控,例如对配电中心包括照明系统、电梯电源、配电室等设备进行全面监控。在设备出现异常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处理,以免设备问题给用户造成的不便甚至危险。

(二)多系统集成化建筑的结构

集成化建筑结构是由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由一个总管理端进行集中控制,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决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系统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的对建筑之间的信息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对建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的计算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在智能化建筑中应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技术的运用和协调分配,以便于实现功能分配的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数据是需要随时更新的,早期的应用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建筑的要求,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更新和进一步的完善,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整个系统中起到统一管理和协调的的作用,然后将智能化建筑的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一)系统集成技术原理

1、网络的匹配问题通过协议转换器得到了解决,任意的新系统都可以被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去。

2、硬件厂商与软件的开发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同时也是软件操作系统与设备控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部分矛盾,制定了OPC标准,OPC标准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和软硬件数据的读取和录入,,并且对各方面的设备进行互相的联通,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可以互相操作的性能。

(二)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一般分为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来保证实施的顺利,和智能化建筑的有效管理。

(三)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应用

对于不同的智能化建筑,多系统集成模型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模式当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集成平台可以分为三层分平台,第一层分平台是数据通信方面的,就是数据的标准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任务交换;第二层分平台是分析控制;第三层分平台是协助决策功能。各个子系统是集成平台和整日模型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智能化建筑5A 组成要求,共有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保安监控、办公、通讯联络以及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系统接口在内的五大自动化系统接接口类型,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文件、程序、数据信息的调用以及对等交换。

四、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与通信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几下几方面:

(一)现场监控系统,现场监控系统就是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以便于能够智能化调节现场环境。

(二)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区域性监控中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作为进入智能化、远程化的一个起始点。

(三)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集中监控中心通过采用相应的区域监控中心对图像、数据等信息进行分析,将监控到的数据库真实的反映出来,并进行相应的保存。

篇3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通信连接方面,科学、合理的分布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已在智能化建筑中应用,使建筑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在设备和功能方面形成整体智能化的特性,则就是智能化建筑的体现。1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是经由建筑物里面分散装置的远程处理机和中央处理设备等来实现,以总线桥来实现信息的通信和交换,包括输出设备、系统输入设备和系统设备三种,根据智能化设备的构造方式可分为以下的几种:中央处理设备,其主要包括的是显示屏、中央电脑、数字化仪、操作键盘和打印机组成;远程处理机,一般都采用 TA6711 以及 TA6585 两种型号的远程处理设备,这两种设备和接收处理设备的功能差不多是相同的,能够实现对建筑物的数据通信和实时监控,远程处理机也能经过总线桥直接的连到 M7 的中央系统之中,变成二级控制的独用系统;总线桥是主要用在二级操控系统通信的处理器之中,共有八条通信的线路,每一条通信的线路能够连到起码三十个地区的控制器;测量元件和控制键,不一样型号的测量元件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差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控制键主要包括的是三通阀、二通阀和继电器。

2 智能化建筑

2.1 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一座智能化建筑,其设备数量、设备本身自动化程度以及这些设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组成了设备自动化系统。 这些设备包括用于监控整个设备状态的中央监控系统,给建筑内提供水、电、气以及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门禁系统、防火防盗系统、影像监控系统、电梯等,同时也包括这些设备正常运营管理系统,以实现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调控和科学管理,为客户提供一个舒适(温度、湿度、空气净化等)、便捷、节能、安全的环境。 智能化建筑系统及其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备有符合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为系统不断升级兼容创造了条件。 这个庞大的系统包括几个子系统,具有几个基本的功能。

(1)科技应用安全监控功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建筑安全监控设备方面可以同其他的安全设备联动使用,比如门禁系统,当发现有人非正常进入建筑物内部时,系统就会发出警示,提醒安保人员到现场处理等。当然对重要部位的监控警示, 可以直接与 110 报警系统联动。

(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 现在智能型建筑都有烟火探测传感器以及自动喷水装置,也就是当烟火探测传感器探测到“烟火”指标超过一定程度时,就自动将信息传给控制中心(包括位置、烟火指标等信息),并自动进行报警,必要时还会开启自动喷淋阀门(消防栓),进行自动灭火。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系统会联动,比如事故照明电源等监视系统、逃生系统(应急疏散指示路标和路灯开启帮助被困人员离开现场)。

(3)实施集中监控功能。 公共设施是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问题,其中一些设备包括:A.配电中心的变压器、配电箱、公共设施照明电源、电梯电源、锅炉房电源、水泵电源等设施进行必要的监控;B.对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卫生系统的设备也要进行有效的监控;C. 取暖、通风和空调等设备运行状况的有效监控;D.对电梯的运行情况、锅炉的运行状况以及公用饮水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E.对出入停车场或车库的车辆人员自动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

2.2 多系统集成化建筑的结构

集成化建筑结构由多个系统组成,结构平台作为系统的总管理端, 负责整个建筑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处理的结构之间应有控制和决策方式。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建筑物智能化进行系统设计展现出科技应有的特征,对总体的设计结构综合信息管理,形成有效的建筑系统之间信息的协调工作。 对建筑的方案设计和分布计算技术应用系统做出软件方面的支持,使其能够灵活地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作出合理的分布使用。 在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系统中对技术的运用应协调配合,实现共同的功能分配需要。

2.3 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组织模式上的差异,早期的数据应用技术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要求更新数据库的组织信息形式,保障信息资源结构的完善性。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出符合智能化建筑的特征,进行总体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协调。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管理对数据和程序之间起到相互调节作用,用对等关系将智能化建筑中各方面内容结合。

3 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3.1 系统集成技术原理

(1)协议转换器解决了网络匹配问题 ,可以任意把新系统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2)为解决软件开发与硬件厂商的矛盾 ,也就是软件操作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的矛盾,OPC 标准应运而生,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而且可以进行软、硬件数据读取和录入,并且使各个设备互联互通,提高了系统的开放度和可互操作性。

3.2 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

说到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离不开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显示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

3.3 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应用

对于每个智能化建筑的多系统集成模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信息的组织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我们将集成平台分为三层分平台:首先就是数据通信,做到互通,也就是标准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任务交换;第二层就是分析控制;第三层就是协助决策层。 接下来就是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是实现集成平台和整日模型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智能化建筑 5A 组成要求,共有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保安监控、办公、通讯联络以及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系统接口在内的五大自动化系统接接口类型,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文件、程序、数据信息的调用以及对等交换。

4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1) 现场监控单元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以达到智能化调节现场环境的目的。(2)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 “区域性的监控中心”就是一个中转站,是一个进入智能化、远程化的起始点。 它是通过接口接收到控制单元传来的信息,依据标准条件设置数据,对当前信息进行甄别,并对数据进项保存、统计、分析,然后将结果反馈给集中化监控中心。(3)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 集中监控中心通过相同的访问来获取相应的区域监控中心反馈数据信息,其形式以文本、图像或声音等进行人机交互,将监控实际对象状态信息和紧急数据真实反映出来,并对分析各种参数进行保存。 由另一个访问接口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区域监控中心,来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设备,并根据需求生成各种报告存档。 集中监控中心系统的建设来促进整个监控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并实现智能建筑控制中心实现自动化操作、管理和控制,以改善所有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全面促进智能建筑自动化和集成的水平和程度。(4)计算机技术监控终端。 要完成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通信监视应用程序任务,自然离不开先进的监控终端设备,这些监控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开关、显示屏、电源以及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在内的环境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控制设备―――空调、通风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等监控终端。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化建筑中能够将各种智能的系统有机的整合,能够在一个监控平台对全局建筑进行掌控, 将建筑内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展现建筑的智能化优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力的增强, 为城市化的建设起着关键的推进作用, 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建设作出重要的保障。

篇4

智能化建筑包含建筑的自动化系统、火灾防控报警系统和通信连接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展现建筑的现代化、经济化的要求。当前越来越多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通信连接方面,科学、合理的分布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使建筑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的应用

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智能化建筑各个系统理念和功能都得到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在设备和功能方面形成整体智能化的特性,则就是智能化建筑的体现。在智能化建筑中能够将各种智能的系统有机的整合,能够在一个监控平台对全局建筑进行掌控,将建筑内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展现建筑的智能化优点。

1.1 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一座智能化建筑,其设备数量、设备本身自动化程度以及这些设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组成了设备自动化系统。这些设备包括用于监控整个设备状态的中央监控系统,给建筑内提供水、电、气以及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门禁系统、防火防盗系统、影像监控系统、电梯等,同时也包括这些设备正常运营管理系统,以实现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调控和科学管理,为客户提供一个舒适、便捷、节能、安全的环境。智能化建筑系统及其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备有符合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为系统不断升级兼容创造了条件。这个庞大的系统包括几个子系统,具有几个基本的功能。(1)科技应用安全监控功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建筑安全监控设备方面可以同其他的安全设备联动使用,比如门禁系统,当发现有人非正常进入建筑物内部时,系统就会发出警示,提醒安保人员到现场处理等。当然对重要部位的监控警示,可以直接与110报警系统联动。(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现在智能型建筑都有烟火探测传感器以及自动喷水装置,也就是当烟火探测传感器探测到“烟火”指标超过一定程度时,就自动将信息传给控制中心(包括位置、烟火指标等信息),并自动进行报警,必要时还会开启自动喷淋阀门(消防栓),进行自动灭火。当然这里还有一些系统会联动,比如事故照明电源等监视系统、逃生系统(应急疏散指示路标和路灯开启帮助被困人员离开现场)。(3)实施集中监控功能。公共设施是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问题,其中一些设备包括:A.配电中心的变压器、配电箱、公共设施照明电源、电梯电源、锅炉房电源、水泵电源等设施进行必要的监控;B.对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卫生系统的设备也要进行有效的监控;C.取暖、通风和空调等设备运行状况的有效监控;D.对电梯的运行情况、锅炉的运行状况以及公用饮水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E.对出入停车场或车库的车辆人员自动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

1.2 多系统集成化建筑的结构

集成化建筑结构由多个系统组成,结构平台作为系统的总管理端,负责整个建筑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处理的结构之间应有控制和决策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建筑物智能化进行系统设计展现出科技应有的特征,对总体的设计结构综合信息管理,形成有效的建筑系统之间信息的协调工作。对建筑的方案设计和分布计算技术应用系统做出软件方面的支持,使其能够灵活地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作出合理的分布使用。在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系统中对技术的运用应协调配合,实现共同的功能分配需要。

1.3 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组织模式上的差异,早期的数据应用技术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要求更新数据库的组织信息形式,保障信息资源结构的完善性。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出符合智能化建筑的特征,进行总体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协调。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管理对数据和程序之间起到相互调节作用,用对等关系将智能化建筑中各方面内容结合。

二、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2.1 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

“区域性的监控中心”就是一个中转站,是一个进入智能化、远程化的起始点。它是通过接口接收到控制单元传来的信息,依据标准条件设置数据,对当前信息进行甄别,并对数据进项保存、统计、分析,然后将结果反馈给集中化监控中心。

2.2 现场监控单元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以达到智能化调节现场环境的目的。

2.3 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

集中监控中心通过相同的访问来获取相应的区域监控中心反馈数据信息,其形式以文本、图像或声音等进行人机交互,将监控实际对象状态信息和紧急数据真实反映出来,并对分析各种参数进行保存。由另一个访问接口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区域监控中心,来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设备,并根据需求生成各种报告存档。集中监控中心系统的建设来促进整个监控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并实现智能建筑控制中心实现自动化操作、管理和控制,以改善所有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全面促进智能建筑自动化和集成的水平和程度。

2.4 计算机技术监控终端

要完成计算机技术在智能建筑通信监视应用程序任务,自然离不开先进的监控终端设备,这些监控终端设备包括智能开关、显示屏、电源以及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在内的环境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控制设备―――空调、通风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等监控终端。

三、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3.1 系统集成技术原理

(1)协议转换器解决了网络匹配问题,可以任意把新系统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2)为解决软件开发与硬件厂商的矛盾,也就是软件操作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的矛盾,OPC标准应运而生,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而且可以进行软、硬件数据读取和录入,并且使各个设备互联互通,提高了系统的开放度和可互操作性。

3.2 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

说到智能化建筑的关键技术离不开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显示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

3.3 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应用

对于每个智能化建筑的多系统集成模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信息的组织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集成平台分为三层分平台:首先就是数据通信,做到互通,也就是标准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任务交换;第二层就是分析控制;第三层就是协助决策层。接下来就是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是实现集成平台和整日模型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智能化建筑5A组成要求,共有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保安监控、办公、通讯联络以及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系统接口在内的五大自动化系统接接口类型,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文件、程序、数据信息的调用以及对等交换。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研究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有着降低资金成本、加快建筑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的优点,且成为建筑中关键的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66-02

一、引言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一项专业课程,使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都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教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完成的。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主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处境十分被动,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课,一种简单直接的授课方式,因为是单一的授课方式,所以学生对教师相对于比较依赖,因此,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课堂上被教师运用。如今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知识面广泛运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大,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难以发挥潜能,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适应如今现代教学的运用。所以,我们应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解决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讲练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出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这种方式的同时巩固与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形成了观点的教学方式,这种就叫讲练式教学方法。根据事实证明,如在教学施工组织设计时,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项目实际练习相结合,完整编辑施工组织设计,这样学生自己就能积极自主地完成所有的各种资料收集,独立思考并分析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要求和自己的认识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经过自己的理解创造与思考的设计,相较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授课的例题更有实际价值。根据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由此就不会发生课堂讲授教学成为了教师枯燥呆板授课的问题,并有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专题讲座式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式教学给学生讲解一些国内与国外的先进施工方法与技术,还有建筑工程中的优秀工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结构认识等,不仅如此,还可以请在社会上优秀的知名人士或著名的专家学者讲座。讲座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对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种讲座式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途径。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一些系统性与叙述性很强的理论课运用会比较多,例如我们可以把施工中比较复杂的工艺程序分解,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当多媒体把工艺程序讲完以后,把实际现场施工过程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这个录像过程中工程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中技术工程等都是多样性的。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也让学生对这次所学的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课程内容复杂,范围很广以及新的专业知识信息的问题。根据观看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方式,能做到教育通过艺术与美的生动形象方式表达的一种教育模式,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什么是启发讨论式教学?就是建立在教师启发指导的基础上,经过教师传递的信息学习到知识的辅教学方式。事实证明,就好比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安排很多有争论性或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讨论,例如,建筑施工中选用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时,我们要从施工技术上考虑方案的可行性,由此,让学生从制作方案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选择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根据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及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一步一步地慢慢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让学生的讨论与主题紧扣连接,所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学生一起找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经过启发式讨论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的理解有大概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认识、弄清未能理解知识,并解决相对应遗留的问题。

六、《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现场实践教学

所谓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学习知识,还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就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在学校中学生在收获各种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候,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已经与实际分开了,往往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实践上没有经验,所以,在学校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实地体验考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有了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知识。

七、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基础教学方式主要以讲练式教学为主,而其他教学方法都只是教学中的辅教学方式。所以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经过多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性教学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在章节讲授的过程中要全面、完整地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也需要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中最新变化,带领学生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及时引导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以及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所以要坚持专题讲座式以及系统与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2)要在教学方式中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这就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带领的作用,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这就要坚持讲练式与启发式讨论教学形式相结合。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最终转变成自己的能力。(3)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教学最根本的一种方式,从学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与疑点,通过到现场实践了解,从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获取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所以,要坚持传统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 new building,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for the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the " 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skills training " this course does exist great difficulty. According to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course,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reform.

Key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是我校近几年来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开设的一门新专业课。本课程从信息网络基础知识引入,结合现代建筑中主要的智能技术和设备,讲述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本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程度高,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来学,要完完全全学懂,学会,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本人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改革。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基本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智能建筑是一种新兴建筑,而楼宇设备多数为自动化设备,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认识又太少,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大家一起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教材内容不能以纯理论为主,而应突出实操性 ,适宜中职学校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使用。最后,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学懂,并能体会“学中做,做中学”的乐趣。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该教材内容分六个单元,每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每课题后又附有1—2个实训项目,较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要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的标准相统一,中职学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学生、设备和师资情况,尽可能与当地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目前,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的建筑智能技术课程虽还未与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但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已与广西区三建、桂林市三建等十几家企业合编了《建筑工程操作实用指南》一书,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而且使我校在全国中职学校建筑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目前我们正在酝酿与企业合编《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校本教材。

二、翻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更新快,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好理解。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而且学生颇感兴趣,并以能当众操作演示为荣,据此,我们注意在学生中培养“操作能手”,上课时让学生来操作演示,老师讲解,简单些的内容还尝试让预先培训过的学生来操作演示和讲解,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我们还尝试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其他学生进行工艺实操。比如《综合布线系统》这一章,我们让一名经过培训的学生用多媒体向其他学生展示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的认识及组建,在演示的过程中,另两名经过培训的学生作细致的讲解,其他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照多媒体影像来学习RJ45插头跳线的制作与测试。这样教学,学生成了“老师”,教室成了“工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将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验实习教学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比如在讲“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章时,在讲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后,我们先带学生去机房参观,逐个认识信息网络设备,并理解它们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去做“路由器的使用和设置”实验,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讲到智能建筑的六大子系统时,我同样也是每讲解完一个子系统后,先安排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然后安排学生结合学校现有 “THBCAS-2型楼宇智能安防布线实训系统” 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先对本套系统进行讲解演示,然后把学生分组(每2人一组)并下发任务书,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实训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当场评分,并指出优缺点,然后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

3.适时进行“工程案例+现场教学”

“工程案例+现场教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但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弱,任课教师如果每讲到一个工程案例都带学生去工程现场,势必比较辛苦且不现实。我们的做法是:适时进行“工程案例+现场教学”。首先,要在课程的宏观设计中,精选有代表性的、与当前社会实际应用同步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到学以致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程案例揭示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外在复杂性和内部系统性的关系。例如在教授“智能化建筑内计算机网络”内容时,通过“省博物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实际工程案例来阐述智能化建筑内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方法和要点。最后,带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让学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中最新的主流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最直接和最切身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更需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而且,自从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的立交桥开通以后,大批中职学生毕业时不是马上就业,而是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导理念是实行“行为导向法”教学,即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则以实用、够用为度。毋庸讳言,这样教学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但学生的发展后劲却不足,一旦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深造,他们就会感到学习困难。类似的问题,在前苏联的“综合教育”中已经出现过;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感到从中职学校上来的学生,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过于薄弱而学习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策略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使之在学习上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上课伊始,我们就用一个课时让学生熟读熟记教材的目录,并理清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这样,学生学习前面章节时,知道后面的章节是什么内容;学到后面章节时,知道它与前面章节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胸有成竹,如顺水行舟般轻松愉快。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引导学生学会找窍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提高学习效率。事实证明,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解除学生的学习苦恼,消解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全面提升其学习上的发展后劲。

四、改革评价方式,实行三维考核

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维目标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素养更为重要,因为它从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要素方面显示着一个人是否真正成了合格的职业人,是检验我们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准。但在以往的考核方式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忽略了职业素养的考核或感到职业素养无从考核。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标,以更好地培养真正合格的职业人,我们对考核的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把职业素养纳入了考核范围,并对改进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

1.理论知识考核分散化

一是分散考核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平时各子项目测验中;期中考试考过的内容期末不再考。二是分散考核权重。我们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70%(其中课堂测验 占20%,作业、实验及课堂提问占30%,课堂考勤及表现 占20%);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15%。这种考核方法既有利于教学中弱化理论知识、强化操作技能,又可以使理论知识成绩的评定科学、准确、合理,体现成绩考核“重过程轻结果、重练习轻考试”的改革精神。

2.实训内容考核模块化

在校本教材《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手册》中,我们把实训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学生在实训中既是学习又是考核,即学生每实训一个模块,必须切实掌握并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实训学习。所有模块通过考核后,才算完成了一个大项目的实训;所有项目通过考核后,才算完成了课程的实训任务。这样考核,使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地掌握了所有实操技能。之后,我们再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等级考试,通过考工,拿到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做到双证融通。

3.企业评价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0%

为了科学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我们尝试把企业评价引入课程考核范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成绩只占该课程成绩总评的50%,另50%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书面评价来衡定。具体做法是:学生离校赴实习单位前,由专业科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实习鉴定表》和一份致实习单位的信函,让学生带去交给实习单位,请求实习单位在第二年五月上旬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劳动态度、专业技能等做出综合鉴定,然后由学生将其按时交回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给出该生该课程的另50%的成绩。这样考核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参与毕业顶岗实习;同时为任课教师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实习单位因种种原因,对学生的鉴定写得过于简略,个别单位甚至只盖个公章而不写评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的考核效果。

总之,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以后不断努力。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知识创新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培养学有所长、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篇7

一、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安全技术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建筑工程教育以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为主干课程,突出建筑基础、设计理论、建造技术,而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知识方面的内容较忽略。高等院校在建筑安全教育工作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院校,没有把建筑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课程,或者不够系统化。有的院校仅将建筑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城市与建筑防灾这门课程,且学时少。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得培养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在对建筑安全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先天不足;在专业知识形成过程中,缺少安全意识的培养,知识结构缺陷明显。已开设安全技术课程的院校,又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且教材不系统、不规范,跟不上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以致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或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胜任工作。在目前版本不多的建筑安全类教材中,多数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内容过多较杂,结合实践不够,学生兴趣不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改革

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在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现象改变为以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手段、主动学习为主。探索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化,采用常规方法、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教学方法等综合手段授课,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调研和课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技术教学,具体的做法如下:

1.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安全意识。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安全教学课时,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方面,在安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安全设计内容,使学生了解建筑防火、防雷、防洪、抗震、安全疏散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建筑安全系统设计的原理、相关规范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了解工程师对建筑安全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在专业课程中,也穿插相关安全知识的讲授,以进一步深化建筑安全和建筑规范方面的知识,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

2.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建筑安全技术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既要讲授理论,又要联系实际。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案例教学,加强交流与互动,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觉得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可邀请工程企业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给学生讲课和指导,或开展专题讲座。专家们结合实例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印象深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分组案例分析、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阐述观点,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实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丰富了第二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对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实践能力。

3.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且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感性上对灾难危害性的认识,也是增强潜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给出的案例中,可增加相关的设计资料及施工过程,如各种图纸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安全灾难,更理性地认识安全技术。在平时学生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中也容易联想到曾经看到的反面案例。(2)结合实例强调重要性。建筑学安全类知识实践性较强,一些在课堂上反复讲解才能使学生明白的问题,到了施工现场,学生目睹实物理解就简单多了。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可通过现场参观教学,让同学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激发起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平时注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学生对事故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工程安全技术的重要性。(3)模拟虚拟事故现场教学。建筑工程安全内容多,学生在学习时分不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所学内容不能尽快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工程安全情景展示法、安全事故模拟、演习、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主动思考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源、影响因素及预防救治措施,学生们兴趣高,教学效果良好。(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及现场录像结合起来,可以对感官提供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5)考核方式改革。工程安全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针对课程特点,采取卷面考试和分组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25

本文从创设情境、多元互动、小组实践等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提供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原理、方法、运用的实际方案.建构主义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于知识点的分析以及知识系统的构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不乏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适当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工具进行授课.学生的思维多数还是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中的课件演示、Flas播放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形象易懂的情境,结合知识点进行有效教学.情境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模型及知识点模型,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相交和平行”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与设置疑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对知识学习的欲望.用多媒体展示下图所示图片,

问三组图的两条线段那一条更长?学生给出的回答包含了各种情况,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原来每组图的线段长度都是一样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是诧异,于是引出了图形的位置关系对视觉影响的思考,学生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也非常认真.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具体的建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也会变得更加高效,能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基于情境的知识点的建构,除了情境的形式选取,还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上的契合度,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模型,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

二、多元互动,丰富认知

初中数学的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学习起来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官和经验,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获得对于知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方案沟通也能加深对于知识系统的构筑.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多元能力或综合能力进行检测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对于把一个图形的各点的坐标进行加减的运算从而得到新图形的过程,与图形平移的知识进行相结合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以及画图验证,还得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求将三角形各点横或纵坐标减去5得到的新图形的坐标及位置.这道问题就考察了学生对于坐标方法应用的规律是否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自行计算和思考的过程中多元智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元互动的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学生与课本、试卷、辅导资料的生本互动.在这种互动形式中,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对于知识的第一印象,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也是延伸性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的学习只能用来解决当时的较为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深入的学习和提升都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自我提升,这样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小组实践,合作学习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10

美术课程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21世纪的今天,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综合性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传统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已经落后和陈旧,要想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改变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一种符合新时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 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美术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美术教育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重要部分,建筑与美术是同时并进的。首先,我们来看建筑审美。人不同于动物,不仅能够按照尺寸建造房子、作坊、学校等,还能在建造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创造出美。自从人们有意识建造房屋,这种艺术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就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了。再看建筑创作。建筑的创作需要通过美术造型训练,从视觉要素来看,造型训练在于分析形体、研究形体,从中领会到形体的一种内在美,这是建筑师的能力表现。悉尼歌剧院外形像是帆船,但又有贝壳的样子,这是建筑师从贝壳和帆船的造型中衍生出的一种再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才构建出悉尼歌剧院这座举世闻名的优秀建筑。

(二) 美术教育与建筑学专业的关系

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都属于视觉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用造型手段再现物象,绘画教学安排都有素描、色彩这两门课程,且教学进展安排也都相似。但是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建筑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而不是培养建筑画家的,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美术创作型人才的,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单纯学习美术的,因此课时量比较大,建筑美术教学是知识基础课,课时量比较小,因而两者的课程内容、学时有所不同,并且生源的美术素质有别。

(三) 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觉审美是人的直觉对物体的感受,人们除了对建筑的功能看重之外,其次就是对它形态美的关注了。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决定了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建筑形态美是由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体现的,单调呆板的建筑是不会引人注意的,杂乱无序的建筑又让人觉得心烦气躁,所以形式美的规律即是多样化的统一。建筑和视觉艺术一样都是讲究构图的,构图过程中都讲究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符号、模式语言、均衡等等,绘画和建筑的技术部分又都是需要材料来表达的。所以,建筑和美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当前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

由于各建筑学院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院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以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还没有摆脱掉旧的模式的束缚,很多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沿袭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需要分析建筑学中的美术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可以继续发扬,如果不能就要找出原因进行及时改革。

(二)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素描课沿用的是全因素素描的教学内容,总课时是462学时,内容包括素描、色彩、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美术史以及美术实习,美术教学等,总共是两年,分为四个学期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对于学制五年制的本科建筑院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仅有200学时左右的建筑院校学生就是不适合了。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继而寻找合适的教材方可。

(三)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在各个院校都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能够使教学资源共享,也能够将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形式僵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很多建筑院校的美术教学在阶段性的观摩和讲评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虽然是建筑院校的美术教育,但临摹和写生同等重要,临摹也是提高绘画的一种方法,不能只强调写生而忽视临摹。与专业的美术教育不同,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 建筑学学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很多建筑学学生没有弄清楚美术与建筑的关系,美术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真正的建筑工作者必须具备技术过硬的手绘表现能力方行。但是建筑学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工程,对美术和建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建筑学学生不用学好美术也照样能在建筑部门工作,很多建筑学学生认为学会建筑施工是重要的,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认为美术课只要及格就行了,不认为学好美术是建筑专业学生该做的事情。

三、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 教学内容

1.以素描为基础

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研究,感性与理性互动,全面把握对象并通过素描语言再现对象的过程。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大都采用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两种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表现力和主观审美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中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设计是我们的目的地,素描是我们的出发地,设计素描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注重速写训练

速写是绘画的基础能力之一。速写能在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勾勒出对象的形体、神态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之一,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速写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语言,能够主动的捕捉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速写是感受生活,收集建筑素材的有力手段。速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也是记录灵感的手段。建筑学学生应该深入生活,大胆实践,加强素描基础训练,掌握一定透视原理,提高默写能力,最终提高速写能力。

3.运用色彩教学

适当减少色彩写生内容增加色彩构成内容,革新色彩构成内容的教学方法。应该着重于思维方式训练,通过思维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新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增加主题性设计内容,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突出装饰绘画的作用,装饰性绘画在处理色彩关系上有更宽阔的自由度。

(二) 教学手段

1.互动式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原则:(1)互动式触摸教学,让学生在黑暗中触摸形体,体会出黑暗中的形体的不同质感和肌理。(2)进行互动式的联想课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异想天开以及反向性思维的奇思妙想,让学生自由言说,充分讨论。(3)为进行审美素养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经典艺术品进行艺术批评和点评等。(4)结束之后让学生写讨论心得。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和解放,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宽阔的灵活空间。

2.集中授课方案

建筑专业集中授课方法,是指将建筑类专业的绘画课程部分(包括美术、设计初步、设计技法)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以提高教与学双方的效能。集中授课法旨在探索一种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专业有学习兴趣和信心,集中授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教学实践中和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进行的。集中授课可以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思考,专心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会受其他学科的影响;集中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美术;通过集中授课强化训练使绘画技能技巧明显提高。

结语

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美术教学,建筑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突出的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一味沿袭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应开拓思路,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而后运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他们学习建筑专业美术课程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蔡雪辉,殷宪玲. 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的思考与构想[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02) .

[2]符宗荣. 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之断想[J]. 高等建筑教育, 1999,(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