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4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学课程帮助学生洞悉美的内部结构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其中形式美属于“真”的范畴,内容美属于“善”的范畴,只有统一了符合审美功能的“真”和符合使用功能的“善”,才是真正成功的“美”的设计。而形式美的定义是: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设计本身所用材料的材质美,还要考虑这些材料的组合规律,我们对于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统一等形式规律的理解则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来佐证。我们现在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开设三大构成课,这应该说就是对形式美规律的一种学习,但由于是孤立地上这些课,教师们多就课论课,很少从宏观的角度给学生讲解为啥上这些课,也很少给学生讲这些课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关系,以至于这些课最终只是让学生们完成相关的作业就结束了,学生们所学内容也就很少用到设计中。
对于需要层次的划分,马斯洛后来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内含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递进的性质。这就是说,当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就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组织作用,从而不再成为一种行为的推动力。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意识的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观对人的不同需要起着调节作用。
一、产品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可以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性,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设计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通过产品功能的开拓,来满足人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设计产品时,不论是材料的利用、结构形式的选择、造型形态以及工艺的处理,都不能离开产品功能这一核心。所以,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功能”的概念,成为艺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产品设计的目标是使产品具备一定的功能,因为功能才是产品用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所期待的并非某一类型的产品,而是产品所发挥的功能。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产品之所以要不断地更新换代,老产品总是为新产品所取代,正是由于人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功能的范围需要不断地扩大[1]。
在功能的定义中,首先明确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什么人,他们对产品会存在哪些需要,以及产品将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使用,这样就可以将产品功能的定义加以展开,从而取得全面的认识。
二、艺术与产品功能的关系
实用功能是产品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属性。它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技术性能是产品科技内涵的表征,主要取决于产品技术的选择。但是,单纯的技术性能还不足以反映实用功能的好坏,因为那些超出对人的作用范围或环境许可的技术性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产品的环境性能反映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状况,如工作噪声、温度变化、粉尘和废气排放等,都会直接影响环境的生态效应。产品的使用性能是实用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艺术设计的着重点之一。产品的可操作性是比技术性能更加重要的特性,它直接影响人和产品的安全。对于高科技和多功能产品,操作的简易性成为突出的问题[2]。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要日益突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产品的精神功能提出要求:从符号的标识到操作的指示,从造型因素的象征作用到信息的传达,从产品对情感的激发到功能目的的意义表现,都是由人的感知觉引发的意识内容和心理效应。从人的心理需要上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精神功能,即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产品的认知功能,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如果人们辨认不出哪个按键是开关,那么设备便无法启动。人们搞不清一个产品是什么、它的用途及其意义,也就无从审美。因此,产品的认知功能是通过造型因素即产品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使用以及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认知功能是实现产品与人的对话和沟通。
产品的造型作为一种语言手段,发挥着传达信息的符号作用。任何符号都是一种约定俗成,它利用一定的形体、色彩或材料质地来表征某种含意。这种传达方式可以是图像的、指示的或象征的,使人们在形象的直观中获得某种意义的领悟和价值的体验。产品造型的符号化,并不会妨碍产品风格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型的个性化反而使产品获得更鲜明的标识性,从众多雷同的产品形式中突现出来。盲目的仿效或模仿其他类型的产品造型,会使人产生认知的混乱和误导,形成“指鹿为马”的结果[3]。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形式的创造取得的。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并无认知符号和审美符号的区分。
人们常把对产品的要求归结为“适用、经济、美观”,这里集中反映了对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及经济特性的要求。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之间并非互不相关,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产品的审美表现应该与整个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这是依据功能取向的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审美表现应围绕其功能内涵来展开,并与使用目的和应用场合相协调。由此,产品在使用与外观的统一和实效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这就使功能美,而非形式美,成为产品审美形态的中心。
结 论
产品的艺术设计虽然主要在形式的创造,但是这种形式创造必须紧紧围绕功能的开拓展开,这样才能使产品的形式成为产品功能目的的表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0-01
一、音乐的功能
(一)艺术功能
音乐艺术功能的施行,就是用有意义耳朵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品,在越来越方便的供需方式中,成为文化市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精神食粮,而音乐的感性活动本身,则成了人们最佳生活方式之一。从综合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艺术,便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高级感性需要创造的行为方式,艺术品则是满足这种高级感性需要的创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各种音乐受到各类人的喜爱,反映了人们需求听觉之美的普遍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音乐的艺术功能的基本表现。
(二)实用功能
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在近代意义的普通学校教育中,音乐往往被用来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跟教化相同。音乐被用于宣传,在近代主要发生在与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有关的活动中。通过音乐,人们往往可以了解或认识它的原生文化环境或社会历史状况的某些东西,了解创造者的有关情况或认识创作动机。抒发心中情思或宣泄内心积郁,历来都是音乐的专长。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也都把音乐当作抒发或宣泄的手段或方式。
二、音乐的价值
(一)音乐自身的独有价值
音乐作品自身就是审美活动中人的直接需要的对象,就是审美需要所指向的“目的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与音乐作品构成的主体—对象关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性的感性关系。音乐作品是“精神性的感性对象”,因为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的感性样式是人的精神产物。在审美领域,音乐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只有它才能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需要。即便有的音乐作品具有某种含义,审美也不能忽视对音乐自身美的感性体验,而应该把对音乐意义的领悟与对音乐美的体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审美是人在与音乐直接的感性接触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的活动。人在音乐审美上的满足,是听觉感性方式的生命的高峰体验,人的这种高峰体验只有在与音乐的感性接触中才能获得。音乐作品自身成为直接需要的东西时,音乐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二)音乐的特殊工用价值
任何工具都不是人的最终需要者,都不是活动的目的物。工具总是被间接需要的。作为工具的音乐也不例外。工具的特点是可替代性。由于可替代性,任何工具也就只有使用功能的特殊性,而没有自身的独一无二性,没有自身的价值。例如教化可以用音乐手段,也可以用其他手段。其他艺术或非艺术的手段都可以代替音乐发挥教化功能。就“潜移默化”而言,各类文学艺术、社会风气、流行时尚或“名人效应”,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潜移默化”的功能并非音乐所独有。音乐只是在听觉感性上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和非艺术的教化手段的特殊性,但是这种工具及其使用的特殊性并非价值的独有性。
(三)音乐多种价值的混合
音乐的艺术表现中,包含了审美价值与真、善价值的结合。人们通常用没得音乐形式来抒发、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某些感受,这些感受具有确定的思想和感情的内核。由于这些感受往往用普通语言难以表达,所以人们就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这样,音乐的美就与思想感情的真和善混合在一起了,音乐作品也就具有了混合价值。常见的现象是审美价值或真善价值混淆起来。例如,为了某种教化或教育目的而受到而别推行的某些音乐作品,通过宣传的强化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尊崇的心理,从而使它们带上“永恒美”的光环。实际上经过反复听赏,审美饱和已经出现,这是还能维持人与音乐的关系,不再是美,而是宗教性的感情,只不过人们依然相信那是美而已。这些东西具有的感性价值,往往与审美价值混为一谈。
三、结语
一、认知功能
中国画往往通过记录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画面中所描绘的景象,可以帮助观者很好地认识社会。尤其是古代中国绘画,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大的,通过画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人物特点等很多方面,从而达到认知真理、了解历史、联想现实的作用。通过欣赏战国楚墓室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可以想到“楚灵王好腰细,国中多饿死”这样一种现实,作品中描绘的是一个身着宽袖长袍的女子,她的腰非常细,这很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审美取向。再比较唐代仕女形象和清代仕女形象,会发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也是大不相同的:唐代以肥为美,而清代比较喜欢瘦弱的。再比如北宋《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反映了当时社会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很好的帮助观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观者可以在这些古代中国画作品中了解到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看不到的东西。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画家在创作时应以反映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为己任,做到反映客观事实,表现主观世界。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所谓前卫艺术、新思潮艺术的出现,反映的却是一些荒诞、无趣的东西。完全忽略了中国画根本的精神内涵,不再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是以一些行为艺术作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所谓的“新”“奇”,制造一些脱离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中国形象”,从而影响一些人对世界、社会、人类本质及生活的认识和态度,起到的是消极的作用。
二、教育功能
中国画反映的是“真”“善”“美”的思想内涵,中国画作品能起到一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观者在欣赏中国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画面所表达的内容,思想上得到教育,内心得到启迪,从而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一件好的中国画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对社会有教化作用。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此画是根据西晋张华所写的《女史箴》记录的一幅作品,“箴”是用来规范他人的一种文体,张华以宫中女史的口吻来规劝、教育这些嫔妃妇女修德养性,最终达到一种宣扬对圣主衷心、对神有敬心、对夫君要顺从,凡此种种女性的箴条,为了更好地去管理这些妃嫔之间的关系,顾恺之就将这个箴言用图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
中国画的教育功能是其很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有责任的画家会将作品的“真”“善”“美”作为审美理想,将善恶的标准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画家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否则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就不会有任何教育意义。近年来一些消极、暴力、泄愤的艺术形式直接影响波及到艺术院校的学生,误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了美学思想。更有一些画家的作品,为了迎合市场、追求价值,忽略了中国画的教育功能,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
三、审美功能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本身就是美的,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享受与满足,中国画的意义在于表现美,并使观者产生共鸣。中国画的审美功能是其他社会功能的基础,欣赏作品时观者被作品中的内容感动,使之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其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能陶冶人的情操,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塑造。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往往是通过构图、用笔、韵律、节奏及黑白灰关系来体现的,从古至今我国的绘画史上有大量这样的中国画作品。比如齐白石的作品强调诗书画印并用的形式美,强调以情寄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的原则。从中国画重意、重情感的抒发、重外在形式美等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画自身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功能。因此,不难看出齐白石的作品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符合中国画社会功能的主旋律。然而一幅作品中,如果没有了美,就必然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过于模仿西方、照搬西方是行不通的。当代中国画作品中有种以丑为美的现象存在,画家将其称作“创新”,这种创新失去了“真”“善”“美”的意义,作品中的审美功能就没有了。
四、娱乐功能
观者在欣赏一幅内外兼修的中国画作品时,会从精神上得到享受,审美上得到愉悦,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这就是中国画的娱乐功能。大多数的观者欣赏中国画作品主要是为了享受、放松,中国画作品通过作品的内容、色彩等方面使观者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比起语言更具有直观性。正如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画论》中所说:“余观古之登山者,皆有游名山记,纵其文章高妙,善于摹写,极力形容,处处精道,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画之缣素,则其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得以神游期间,顾不胜与文章万万耶。”何良俊认为游记写的再好、再妙、再细致,也不如绘画形象、生动,这就是中国画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娱乐功能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自律论呢?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但都知道值得是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一种方法。汉斯里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给音乐美作了一个定义。“音乐的内容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他认为音乐特有的美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与其持相同观点的斯特拉文斯基认为,“就其本质而论,音乐是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什么,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内在的特点。”可见,自律论认为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美的存在与情感无关。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音乐的形式美,肯定艺术自身的“纯洁性”。我国古代,嵇康在其《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天地合得,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也就是说,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精神,就是所谓“无声之乐”。天地产生万物,音乐是万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即自然音,由天地的元气所产生,因而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就和颜色、臭味一样,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并不受人的情感所制约,与人的哀乐是无关的。
二、他律论及其代表学者
音乐中的他律论和自律论一样,也是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一种方法。在西方,他律论主要是以因受黑格尔美学思想影响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他律论认为制约音乐法则和规律的是来自音乐以外的东西,即人类情感。情感就是音乐的内容。情感的性质不仅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而且决定着音乐的形式。它强调音乐的内容美,认为只有把精神内容表现于声音,音乐才能提升为真正的艺术。而在我国,他律论比自律论出现要早。汉代刘向校先秦古籍得乐论23篇汇编成的《乐记》一书中对他律论思想就有了论述。在这部论著中曾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等的看法。它认为,人的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感情都会给其发出的声音印记上情感的色彩,“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它还描述了音乐是以什么样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六种人的不同心情的。它从“物——心——音——声——乐”这一结构说明了“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简直他律论的也大有人在。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原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方面,感情的表现更胜一筹。
三、对立统一的自律论与他律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自律论与他律论是完全对立的两种音乐美学思想。但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是没办法完全把二者界线的。因为,音乐中即有来自音乐自身的结构逻辑,不受听众想象或联想的影响,客观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成份(主要体现为音乐的物理音响的自然属性)。也有带有主观色彩的内容因素(主要体现为音乐的情感思想的社会属性)。音乐的内容也具有双重性含义,向音乐的自然属性发展,侧重表现出自律论的特征;向音乐的社会属性发展,则侧重表现出他律论的特征。自律与他律只不过是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统一体中的不同认识方法而已。二者的认识误区是由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方法所致。其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剖析音乐美学本体的重要理论契机。音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了,音乐的自律特征和他律特征的对立也就融合了,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本体讨论也就清晰、明了了。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的认知功能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Y201222915)。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等历史原因,我们对“现实主义”这一审美和创作原则的理解存有一些误区,导致产生一种机械的、简单化的认识――即认为现实主义创作就应当“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①。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方法”,在性质上应与具体的艺术技法、技巧或是较为抽象的艺术观念、美学风格区分开来。“艺术方法”是处于二者之间的――即在作品中呈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美学风格等要素,但又不脱离技法实践,因此不同于某种固定化、体系化的类似于“主义”“风格”“话语”的美学阐释,而是基于二者的结合。同时,艺术方法通过艺术家不可重复的艺术实践呈现出来,受到特定创造情境以及主体个性天赋、审美感受、创造能力等主观和客观上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它也是极具活力,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到第五代导演的历史现实主义、新生代导演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纷繁复杂、日趋多元化的影像世界中,它不仅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的多维结构中不断吸取着异质因素,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审美范式,完善着自身的话语功能,更新着自身的艺术技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风格和影像方式。
2、实际应用中的形式美与功能美
2.1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表现
在艺术设计中,相对于功能美来说,形式美更为抽象,功能美表现在外在形体中,而形式美却是对具体设计产品抽象美的创造,主要表现为在创造产品过程中,物体自然属性随机组合或者有机组合产生规律的集中反映,这种美的表现不仅是体现在实际物体上的,还要从实体产品上感受其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讲,形式美的审美观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内容,除了需要保留设计产品本身的性格特点外,还要反映超越产品本身的审美含义。形式美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了构图形式,还包括了色彩、造型以及艺术技巧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他们共同组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对形式美的要求也就应该越高。艺术设计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形式美的高低,首先人们观察到的形式美表现为自然美,这种美属于人们对形式美的初级认识,通过艺术技巧将自然美升级,表现为更为高层次的美,这种艺术技巧就是产品的设计与审美统一,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所要设计的内容,是功能美展现的艺术表现方式。
2.2艺术设计功能美的表现
功能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审美感受,任何物体之所以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从最初的简单造物到现在的科技造物,这不仅是设计产品功能应用的提升,更是产品设计产生功能美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应用造物,到现在结合艺术美进行的创造行为,无一不是对功能美的加工和提炼,这是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程。一般人们对功能美的定义为产品完成人们对预定功能的需求即可,只要艺术设计与功能完美的结合,人们就会认为产品具有功能美。因此当人们在运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既满足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又达到人们对产品审美的体验。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功能美相比形式美要更具有功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们使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使其感到满足和快乐。从本质上理解,功能美其实就是人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或者改造某些物品。
一、 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必然性
从历史的发展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装帧设计设计由于统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意识,充分地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从装帧文化的起源到今天,装帧的审美要求一直很受重视,只是因为时代因素和人们审美心理的不同,对装帧设计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过去人们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谈不上对装帧的审美需求,装帧的文化功能得到突出的强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装帧功能的要求发生变化,开始注重装帧的审美功能,并随着消费时尚的到来,对装帧审美的需求日趋明显。由于对装帧形象审美功能的突出强调,出现了装帧过度的现象,由此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被提上日程。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闲暇时带来的一种休闲时尚对读者阅读心理起到一定的影响。引起人们阅读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观念因素对阅读心理的影响。进入消费时代,追求时尚流行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心理需求,可是大众对时尚的认知并不等于对艺术审美的认知。商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对书籍豪华包装、过度包装,而出版内容反倒不予认真对待,甚至错字连篇的情况都有出现,在满足读者追求时尚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目的。为了维护装帧设计的长远利益,实行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就势在必行。
其次,本民族因素对读者心理的影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然而,在当今装帧设计中,在片面追求华丽的书籍形象时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是当今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装帧设计中我们应该强化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的审美内涵,打进装帧文化的国际市场。
再次,外界因素对读者心理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间的技术、艺术与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心理,读者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本民族装帧文化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装帧中除了注重书籍的实用功能,优秀的内容加上高品质的装帧设计才能使书籍提高档次,才能在世界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有其实行的必要性。
二、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一个优秀的装帧来说,其形象的视觉认知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要满足读者对装帧形象的审美满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对装帧字体的要求。在装帧设计的各个元素中,字体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字体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感彩。如书法字体,造型变化丰富,笔墨韵味浓厚,隶书端庄古朴;行草飘逸自由;楷书稳重方正,合理运用艺术中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设计。体现出独有的视觉效果。拉丁文字,经过字体的演变,所形成的风格更是多姿多彩,它们的功能、形式、审美不断演化,渗透在装帧设计中,成为了强烈的富有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设计语言,成为装帧设计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同时读者作为装帧设计的首席评判者对字体设计也有一定的认识,对不同的字体设计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字体的造型变化、结构变化、笔画变化以及风格变化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读者对字体情感的需求与分析成为装帧字体设计能否被大众认可的关键。随着读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装帧设计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2、除了字体以外,装帧设计各元素中色彩视觉审美力最强。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趣,展示着不同的品质风格和文化魅力。 装帧所使用的色彩,会使读者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阅读心理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设计师,从书籍本身和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装帧设计的应用色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随着读者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装帧设计的色彩也由感性转向了理性,对装帧色彩审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促进装帧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3、装帧的版式设计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已呈现版式互动的审美趋势,版式编排也变得和文字同等的重要。由于人们在欣赏书籍版式时所产生的审美定势,使不同风格的版式也被赋予不同的性格。儿童书籍中活泼单纯的版式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里严谨庄重的版式影响读者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由于各种材料、肌理、颜色以及图形的写实或抽象,随意或精细的编排都会在读者心中找到自己的审美位置。
4、装帧中材料的审美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装帧材料的应用上也日渐丰富多样化。除了各种特种纸张的运用,还有更多其他的材料,如木头、布料、塑胶、金属等等均纳入了现代装帧设计的行列中。使得书籍从视觉感官到触觉感官均彰显了不同的个性风尚,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书籍本身的结构感和质感,让装帧从单一化固有化转型为多样化和特色化,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愿望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取向。
5、装帧结构的审美表达。现代装帧更多的把书籍视为立体的,这种立体结构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书脊三个面,而且从外入内, 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所有这些平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 是空间艺术、静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 这一连续的欣赏过程,犹如在游览中国的园林。进入园门,逐步引向深入,曲径通幽。最后进入正殿。在正殿中又透过插图这扇窗户,看到文字中所记载的主人翁的形象、活动、环境等。这种由外入内不断行进结构,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或整体或通透或半遮半露,风格炯及。
6、对装帧设计风格定位的要求。情感的(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7页)审美需求对装帧设计风格又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人类对个体情感的认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认识到设计的形式为情感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设计不能脱离情感,正如我们人无法脱离情感一个道理。对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书籍装帧设计来说,如何给书装设计注入情感的审美力量,使书装设计充分体现个性特征成为摆在当今设计师面前新的挑战。
三、 审美要求与内容相统一的实际意义
装帧的审美要求与内容相统一的现实意义,还要从装帧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是理想的装帧效果。装帧形式主要运用装帧设计的美学元素,利用形式美的法则集中体现出来。装帧形式要准确表达装帧内容的信息,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所以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比如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形式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来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配、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就不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对于内容的表达如果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味道,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审美要求与内容的统一,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需要。
考虑装帧设计的审美要求,必须从形式美法则的角度去感悟它。形式美的内容如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等等。装帧设计的形式美的把握就是通过这些法则来完成。装帧形式构成了书籍的整体效果,从而起到较好的展示内容的作用。
审美要求与内容的统一,是当代装帧设计的发展要求,读者的审美观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装帧设计的实用价值更加受到欢迎。适度设计成为当代装帧设计的一种需求,迎合读者的审美要求,就是迎合市场,是书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规范提倡适度设计与简约设计的审美理念,进一步激发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正是书籍形态变革的价值所在,也是装帧审美价值的再体现。
参考文献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38
1、功能的力动美及与技术美的关系
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先生在他的《美学总结》一书中,用“和目的功能的力动性的表现”来诠释技术美。功能的力动性又叫作功能的动态表现,即功能的合目的性活动所呈现出的功能效力的直观形式。[1]功能的力动性是技术美的特征。技术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学的美学学科;技术美学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竹内敏雄先生提出的“功能的力动性”不论在动态产品中还是在静态产品上都能够表现出来:感人的英雄电影,激励人们奋发向前;高耸的哥特式建筑,让人们的精神无限崇高,在静止的直观形态上展示出充满动势活力的美的外观。电影、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形式的美中,而且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的美,才是更加真实的。事物功能性的生成,首先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善是真的形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包装业的巨大变化。18世纪,工业革命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大批量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的操作和小作坊生产,很快这种生产模式应用在了包装产业中。到了20世纪初,随着材料工业的制造和印刷业的迅猛发展,包装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今社会,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材料被提出,这不仅是社会的合目的性即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尊重。
包装产品的产生要经过几个阶段,准备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设计师并非简单地完成形式的设计,而是要基于包装的功能性,设计出具有符合功能的力动性的商品。
2、包装设计中的功能的力动性分析
在一个产品的包装中,包装产品既对立与产品本身,又是产品的一部分,因为包装肩负着保护功能、方便功能、促销功能。[2]包装的形态设计要符合以上三种功能,包装的形态主要包括:形状、结构、材质、文字、色彩等。这些元素主要依据产品的性能及使用者来进行设计。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并不完全体现在造型的审美价值上,更主要地在于包装使用时所表现的动态特征和功能的合目的性上,在于它所体现的创造性地运用自然规律而带来的与人的活动方式上的和谐关系之上。正因为这样,技术美使包装不再停留在冷漠的机械产物时期,而成为富有人情味的人类生产活动。
下面将举例说明包装设计的力动性,(如图2-1所示)这是一款包装设计,它非但是一个艺术上的杰作,而且在技术上也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它的合目的性成为合乎使用规律性的前提。Packaging Lamp灯的配件安置于一个台灯型的纸浆包装模内,而这个纸浆外包装最后就成了灯罩,这样使用过程中就没有材料的丢弃。在这个过程中灯具的包装设计,实现了灯具功能的合目的性:保护产品的作用,纸浆做成的包装在运输中能很好地保护灯不受到损坏;方便消费者使用的功能,在此包装中消费者很方便就能把纸浆从包装变为灯具的一部分;促销产品的功能,这件灯具的环保性能就能成为它的热销点。在实现了灯具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同时,它同时实现了合自然目的性:减少了材料的丢弃就是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包装功能的改变直接反映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例如,如今的包装设计中包装的功能除了保护功能、方便功能、销售功能以外,又多了环保功能。它使得包装的力动性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材料的质感、结构与形式的功能性、功能的合目的性、产品与环境的和谐等方面中。
3、现代包装设计中技术美的表现
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功能的、具有探索性的,社会的发展是基于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少,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宗教就在这种基础之上形成。[3]那时上层建筑的形成是主观的,人类以思维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所以自然现象被拟人化。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类的思维意识提高了,人类的创造力也提高了。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了技术美学。
3.1材料的质感美
材料是构成设计产品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包装产品的外观质地的决定因素。材料根据生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这两种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天然材料如木、石等取自大自然,使人倍感亲切。而人工材料,大都是人工制成,具有造价低廉的特点。现代设计中的包装设计,在材料上越来越讲究环保节能。所以虽然天然材料可以增加设计的筹码,但是面对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应该尽量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为节能环保尽一份力。
3.2 结构与形式的功能
系统论的思想中说功能取决于结构,一种结构能否实现人们所希望的功能,就是结构的功能性问题。功能的力动性主要以产品的物质功能为前提,也就是说包装的结构要具有最佳的保护功能、使用功能、促销功能以及环保功能。包装产品的外观形式是产品的完成形态,它也应具有相同的功能性,也是功能的力动性的直接条件。
3.3 功能的合目的性
功能的合目的性指人的创造物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性,合目的即是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这个规律又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功能的合目的性符合并表现了人类活动的经济原则,即以最小的体力、脑力和时间消耗取得最大的使用效果。这种功能的合目的性只有通过技术产品的使用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包装的大批量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即不会不符合标准又不会耽搁时间,由此促进了包装产业的迅猛发展。
3.4 产品与环境的和谐
包装产品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使用的,主要在商场、超市等环境下使用,也会在自然环境中使用,产品与环境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产品的销售环境与使用环境。基于对销售和使用环境考虑的产品包装设计才符合人们的需要。
结语
包装设计不仅仅具有艺术的特性,而且也具有技术产品的特性。技术美使工业产品脱去了冰冷的外衣,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从而使得人、社会、自然更加的融洽和谐。包装设计中材料的质感与时代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技术美与材料质感的联系、结构与形式功能统一、功能的合目的性、以及产品与环境的和谐都是功能的力动性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技术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印刷.1997:52.
[2] 靳埭强.中国平面设计(五)包装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26.
[3] 张宪荣. 设计符号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9.
艺术的功能是有着一种力量,一个人的思想能有利地影响到别人的力量。就是说,一个艺术品通过眼睛与心灵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当这些与他们内心所渴望的某种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可发挥其艺术价值。在平面设计上,这种力量就是使整个设计有活力、有灵性,使整个色彩、构图飘动起来,并产生一股巨大的精神力。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展现
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所表现的是被欣赏者用一种情感范畴来体验的。而这种体验是依靠设计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欣赏者自己的联想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这样一种欣赏能力,即通过自己的认识,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将自己贯注于自身的情感。
在平面设计上,所有线条、结构的变形、颠覆,其目的都是重新产生一种秩序。作品的内涵要让读者呼唤出来,而不是硬塞给读者。任何一件平面作品如果只是肤浅地表述文字的意思,就会流于庸俗和浅白,内在的精髓是需要人们去用心体会的。艺术反映社会,而设计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日本平面设计之父一福田繁雄语:“谈及我的平面设计工作,第一时间可以想到的就是进行‘视觉沟通’的构想和创作。”笔者认为,这个视觉沟通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认识,继而产生精神共鸣的。例如,福田先生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就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传造出一种间接、诙谐的图形语言,讽刺发动战争者会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而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艺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文化种类的教育功能,看看西方对艺术教育的注重也可理解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专门在著作中论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艺术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含蓄的,是以引导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来获得认知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得到善的启迪教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起思想、情感、理想等心理变化,从而达到道德上的教育作用。
平面设计的教育功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逐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实现理想人格的建构,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发腱,这既是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是设计的教育目的。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右图这幅哭泣的面孔,正是平面设计的手段,使人们意识到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所面临的威胁。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活、社会、世界以及历史等。“就对现实的认识活动来说,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艺术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审美功能是艺术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的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
平面设计范畴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与审美共存的形态,实际上就是运用时尚的审美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舒适的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充分感受到它所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今天的包装设计对文化和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包装设计的审美,找出文化与审美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包装设计中审美功能的精髓所在。
四、艺术的超越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摆脱人生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是逃往艺术之乡,将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一是逃往认识之乡,世界就成了实验室。艺术的超越是指艺术能使欣赏者摆脱审美客体的束缚,超越到一个无比自由的无限的生命空间。其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摆脱世俗的名利,生活的繁琐,进入身心两忘的境界。对于艺术欣赏来说,艺术具有超越性的审美娱乐性,人们在美的体验中享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而艺术的超越在平面设计之体现是多方位的。就平面设计欣赏来说,设计具有审美的娱乐性,人们在美的体验中享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平面设计种类之所以丰富多样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和娱乐需要。在平面广告中,可以运用幽默来增加趣味性,幽默是指在广告作品的创作中,通过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营造二种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意境,强化了图形的直接目的,使受众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超越之间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当将四者统一起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一切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的,以审美为前提,这也是艺术功能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艺术的认识功能不同于科学上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功能等等。正是由于这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使人获得的是精神上而不是物质或生理上的审美享受。而平面设计这一活动。将艺术的社会功能体现无疑,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期待两者更好地融合,以期设计作品达到艺术品一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杜,1981年,第298-299页.
2.[苏]鲍列夫.《美学》.乔修业.带谢枫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225页.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