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4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治教育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全社会有责,而学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各个行业、领域都要实现依法治理。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根本保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依法治校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治校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构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学法明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依法执教,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落实依法执教,最根本的就是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实行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学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识,没有掌握教育法规,就不可能有运用法规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做到依法执教。作为教师,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也要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业法规,还要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教,把教育办成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知识,要具备起码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来系统掌握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法规。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条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法条注释与法理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释法、学法,储备知识,规范行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认真落实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到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校要将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要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媒体与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法律原则和知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在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无纸化时代,上到大学生、下到小学生,注重的都是升学率、就业率。书写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状况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就更要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书法教育相关单位给予书法教学的相关单位一定的重视,即对书法教育的重视。
1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电脑以及多媒体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的家里都会有电脑。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很多都是使用电脑来打字,这样就降低了书写的频率,影响了书写水平的提高。而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都是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学生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很难离开电脑,这就对书法的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让学生对于书写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也不会勤于练习书写。加上教师偶尔也会给予一些处罚措施,如罚写抄写等,长此以往,学生更会出现逆反心理,降低对书写的热情,更谈不上书法教育。
1.2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书法教育
在现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以我们的中小学越来越注重升学率,就形成了应试教育。自然而然对学生的书法教育重视程度就会降低。而学生的作业,练习的课业就会增多,负担过大。对于书法教育,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纠学生的书写错误,经过时间的累积,学生的书写习惯就形成了,书写的字体七扭八歪、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
2书法教育的意义
2.1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国家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书法方面的成就很伟大。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也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中。在此之后,张兆年等人大代表也在两会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书法教育,尤其是写字教育。中小学期间,正是学生的性格养成期,学习书法,可以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让自己的意志犹如书法的铿锵,不屈不挠,使自身拥有一个优秀的人格。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从学习书法中练出的优秀品格,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洗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此观之,书法教育应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贯彻。
2.2全面弘扬书法精神
说起我国的书法渊源,应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距现如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知道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的文字艺术。它记载了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古人的创造力。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精神、智慧、内涵在里面。书法教育不仅让学生的汉字写的更规范之外,也让学生学习到了我们书法的精神。在书法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一笔一划间切身体会到我们的书法精神:贵和持中,和而不同。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这种书法精神。使学生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写字一样,字正腔圆。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平时的观察能力、思维的跳跃能力、想象能力。
3书法教育的实践研究
3.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要想成功,不要一味的守旧,要适当的创新。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观念亦是如此。要想使我国的书法教育顺利的开展,就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思想状况,从根本转变思想,积极地落实书法教育。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地更好,除了有一个好的领导之外,还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在我们的偏远地区,书法师资队伍紧张匮乏。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师是教育的领头羊,所以在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中,高校应当开设书法专业,培养更多的书法教师,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书法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书法学习能力、教学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使教师的能力再高,学生也不会接受,因为心不在这里。如果采取强行的态度,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更严重的是逃课。所以书法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热爱书法,进而更好地研究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以采用强硬的措施,或者是一些死板的规定。将应试教育的一套照搬到书法教育上,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书法的本质是要心无旁骛、凝神静思、专心的书写,体会到书法的本质。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书法课上进行,授课教师如果在黑板上写一个漂亮的字体,就会给予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然教师的形象就会刻在学生的心中,以后书法课堂上的氛围我们可想而知。学生在老师的板书熏陶下培养着自己的情操,培养着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其次就是教师向学生的宣传。由于学习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少有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停留在查找学习资料上面,这要就通过教师来向学生展示汉字的美丽。教师向学生揭示汉字的美感。通过专家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学习兴趣高涨到一定的程度,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求知欲也就增强。这都是成正比的。“佳贴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这是著名的黄庭坚先生说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神是多么重要,神,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兴趣至上。由此观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4结束语
现如今的书法教育,让我们思考该如何进一步的对中小学进行教学。让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法教育的精髓所在。学生的家长很是支持学生的学习工作,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书法教育工作。通过文章我们可知,书法在学生的成长历程当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的国家也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在,我们的汉字文化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教育的开展现在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师资队伍的问题,中小学生书写水平普遍低下的问题,还有就是思想得不到改善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书法教育就会得到更好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蔡育坤.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高玉鹏.书法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
关键词 体育教育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人的智力、体质以及品德才能的综合的基本状况,是体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对高职院校教育还不甚了解,还存在着很大误区,高职院校只能深化改革,将素质教育当作教育的中心,以此培养跟多被用人单位欢迎,被社会认可的人才。
一、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在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思想文化素质以及体育素质。高素质的人才想要构筑整体的深层素质,就必须强化自身的身心素质,也就是说在众多的素质中,体育是所有素质的基础。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育,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目的和本质功能。体育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教学,在帮助学生们掌握体育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时候,对学生们进行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将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促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逐渐的增强了脑力劳动,降低了体力劳动,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以及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将会给人类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促进学生遵纪守法
体育运动中公平竞争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违反这一原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优胜者将会得到奖励,这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守许多规则,当违反了规则的时候,将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保障体育运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说体育教学是一种模拟式的社会形式也不为过。体育规则虽然不能代替法制教育,但是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增强法制观念、学好法律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们养成遵纪守法、服从裁判的良好习惯,以此来客服感情用事、放荡不羁的性格,以此来控制自我,帮助学生们增强法制观念,避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犯罪的情况。
(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们形成竞争的意识
体育教育虽然没有像竞技场那样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体育课堂中的超、赶、比、学等具有竞争精神的场面,处处都能体现体育的竞争精神。在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中,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们都想要争夺第一,但是“弱肉强食”的现实摆在面前,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们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学生们带着渴望胜利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自弃、自卑的心理障碍,强化与刺激学生们自我行为的积极性。体育教育中的求胜精神,能够对行为不规范、进取心不强的学生进行激励和感染,培养学生们的进取心与自尊心。
(三)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
在体育活动的所有比赛和竞技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能通过集体的支持和帮助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就是说,体育教育中的团体协作能够帮助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学校通过组织如球类、越野赛、接力赛、拔河等竞技比赛,通过每个班级、每个系中的努力,所有学生在集体荣誉的驱使下,在比赛之前进行艰苦的训练,比赛以外的人员自觉组成后勤服务队与拉拉队,给场上参加比赛的学生们呐喊助威,使整个运动场上的学生们都沉浸在竞技比赛中,通过体育教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集体意识。
(四)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们的智力开发
体育教育不仅仅只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还能促进大脑的运动中枢与语言中枢等部位的发育,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中设置的课程都要求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时候,学生们通过操作、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帮助开发自身的智力,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学生们开发智力的前提。最为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的效率是受到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与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智力开发,间接的帮助学生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三、总结
素质教育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条件,以及素质体育教育的特点,将提高高职生体育素质这一方面的教育当做体育教学的中心,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体育教育自觉的服务与素质教育,将高职生培养成单位喜爱、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2.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犯罪的趋势面临犯罪分子低龄化、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技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学校生活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学生们所接触的人群相对是很单一的,除了教师就是学生,但是封闭式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到了节假日,学生放假休息的时间,难免要和学校外界环境接触,因此,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技校学生与校外环境的接触中,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随着科技的发达,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的出现,校外世界对学生有多大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据调查表明:技校生的手机普及率在90%以上,而手机最多的用途除了发短信、打电话就是挂QQ聊天和浏览网页;而技校生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往往都在网络游戏中度过,网络游戏往往会涉及暴力。长期接受这些暴力信息的学生,遇到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以暴力方式来解决。如打架斗殴,校园暴力,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会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2.2家庭小环境的影响
第一,溺爱、粗暴对待对技校生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家长采取姑息迁就、听之任之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孩子自身素质得不到正常发展和提高,不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理解和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只会导致青少年犯罪机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容易堕落成罪犯。第二,留守、单亲家庭对技校生的影响。部分单亲、留守家庭,家庭的残缺,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青少年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管教和关爱,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习惯。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技校教育
3.1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好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对青少年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清楚地知道国家提倡什么、保护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好法律知识,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培养和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在一般的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使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比如说:我校是建设类学校,有施工建设,园林栽培等等,以具体到如何挖一个基坑为例,如果直接由老师讲解的话感觉非常抽象,即使老师讲解后再实地挖坑也没有那么顺利,总会有很多问题。那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老师再用课件讲解,然后再在实训基地实地自己动手挖掘,效果会好很多,这样学生就不会忘记这个学习内容了,教学内容就变得直观了。
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更加开放
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理论学习、练习、测验、实验等等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更加开放,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越来越多,丰富的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反复观看,巩固所学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开发了很多仿真软件,一些基础的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软件上先练习,比如电路接线实验等等,这样等学生熟悉了过程再用真实材料练习,可以节约开支,节约时间,也可以反复练习,不受实验材料和场地的限制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本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1.高速网络化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对网络的应用都极为重视,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早就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资源库,集中各种学习资源。现在正在进行的各级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项目,就是集中各校优质资源,优秀老师进行课程讲解,可以在线教学,在线批阅作业,在线答疑,远程学习,让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认真总结,学到更多,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不局限于普通电脑终端,可以拓展到各种移动设备比如最普遍的手机上,这样完全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了,可以达到全面学习的水平。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很有应用前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实验仿真平台让学习者“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或动手训练,学习者不必真正面对危险的、昂贵的或不可能实地操作的实验项目或环境,这种虚拟现实环境既可满足大部分教学和训练的要求,又可大大减少经费的投入。以我校为例,我校是建设类学校,如果有多专业的仿真设备而不仅仅是仿真软件的话,就可以用这样的设备让学生先体会实际工程的建设过程,安全而且节约成本,等自己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就很快可以投入具体工作了。
社会学理论提到了,人是生活在社会实践共同体里的。虽然在人的不同阶段中,接触的人、事、物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人总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际中成长与发展。每个阶段的人、事、物会对人的行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着影响,同时也在塑造着人的性格、人际交往方式、责任感。
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在教学中的方法手段。教师使用合作式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与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分配小组任务,由小组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来实现互助式的学习,改变了传统上由教师单一讲授知识的方式。这种合作式教学方法,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五个特点:第一,学生通过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二,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也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合作来弥补学习中的空缺,或者意识到学习中的误区;第三,这种方法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社交技能;第四,学生可通过合作式学习,表达各自的观点,这样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五,在合作式学习中出现了观点冲突矛盾,需要进行小组学生自行调节时,学生的领导能力也能从中得到观察。
二、合作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合作式的英语口语学习在课堂中实施非常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在语言类教学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面对面的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打破了很多障碍线,使得他们能够将英语说出口,避免了学生在教师交流中的尴尬。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不仅在英语口语课堂中进行合作式交流,而且在课下还会成立小组英语角,学生在此可以打开心扉、用英语沟通交流、互通有无,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合作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策略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之间主动地相互依赖,可以通过:设置的目标具有相互依赖性;奖励具有相互依赖性;资源共享;分担角色等这四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他和他的同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互助互利;要使小组中全部成员学习最优化,就要共享资源,为同伴提供支持和鼓励,为合作的成功而欢呼。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学生分组时注意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差异性,根据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同进行分组,每组2-6人。小组成员的座位经过策略性的安排鼓励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主动地相互依赖导致学生之间促进性的互动。小组学生之间的促进性互动的产生,需要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调节和社交能力,促进性互动体现在小组学生之间提供富有成效的帮助和协助。面对面促进性互动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
(三)建立学生的责任心
合作式的英语口语教学是离不开学生个体的责任心。维果斯基曾说过:“孩子们今天合作能做的,明天他单独也能做到。”通过合作式的英语口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于发展了他的个人能力。
增强小组学生个体的责任可通过这样的途径:首先对学生个体的表现作出评价;接着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本人和小组;最后根据学生个体对小组的贡献来分析小组的成果。
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增强,学生能够负起责任来是确保小组所有学生切实通过合作学习增长才干的关键。
为了保证做到成员对最终的结果负责,教师可考虑以下措施:
(1)合作小组不宜过大。小组人数越少,学生的责任感可能越强;
(2)对每个学生作一次个人能力测试。
(3)随时随机口头检查学生是否用英语与小组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求他向教师或向小组或向全班报告本小组的合作情况。
(4)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对小组做出的贡献。
(5)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扮演检查员的角色,由他去询问或要求本小组其他成员解释自己的工作。
(6)在小组合作成果汇报时,不应指派一名发言人,而是小组全体学生进行分工汇报。
(四)学生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社会协作技能不是天生的,也不会在需要的时候凭空出现。为了搞好协作,学生必须学会并运用以下技能:(1)相互理解相互信任;(2)正确而且明晰地进行沟通,表达不能含糊不清;(3)相互接受且互相支持;(4)建设性地解决矛盾。
(五)评价和过程监控
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给他们时间反思,学会了什么?如何将学会的英语口语进行运用?在接近和达到合作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应用的技能有哪些?过程反思的目的是明确并改进小组成员的合作结果,以更有效地实现小组目标。
中职英语教学中语法学习的作用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语法学习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由于语法、词汇和语音等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法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语法的作用,对其教学矫枉过正,仅仅只利用课堂教学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被动语态的讲解为例,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感受加以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其用法,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而如果在语法教学中将被动语态的相关概念加以讲解,归纳总结其结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的语法知识加以分析,把握其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语言环境的要求。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我国不具备英语母语环境,因此我国的语言环境要求中职英语教学中重视语法学习。一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是以汉语为主,学生对英语语言输入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和全方位获取,严重限制了英语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能通过交际任务的完成或顿悟等形式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和学习英语语法,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难度适中的语法教学,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语法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多是从其原则和规律等方面出发,通过讲解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然后让学生在相应的问题和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对英语用法的作用加以明确,从而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语法学习的有效路径
1.创设合理的教学语境。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英语语法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合理的教学语境,使其语境与实际教学相符合,贴近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快速进入语境角色,掌握语法重点,促进语法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当然在语境的实际创设过程中,语法结构需要以语境的创设为依据加以呈现,教师在讲解同一语法知识点,可列举对个句子来要求学生加以观察,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并适当归纳总结语法规则,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例如教师让学生对另一学生进行描述,并寻找被描述的学生,在黑板上加以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连成一句话:He has short hair。②He is very tall。③He wears a pair of glasses。教师通过示范,利用定语从句中常见的what和who等关系代词来连接相关句子,让学生寻找其规律并加以总结,如Tony is a boy who is very tall,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情境中,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教学有效性。
2.重视模块教学法。英语模块教学法主要是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英语语法体系相结合,形成语法教学与口语、写作和阅读教学等模块,体现教学的全局性。因此中职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英语经典故事阅读和一般现在时加以结合,将日记实践与一般过去时相结合,从而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巩固定语从句中,可收集谚语让学生翻译,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这样能够将翻译和定语从句加以联系,便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54-01
我国在近些年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受到我国中国教育学会的不断推动,很多学校已经将写好规范字的要求纳入到素质教育当中,甚至在一些高校当中,书法选修课已经成为必修课,书法也可以看作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源远流长,将我国人民发展的过程中的智慧进行凝聚。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我国具有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通常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到当今的学者。例如晋朝王羲之的临池池水尽黑,唐颜真卿为官刚正,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些古代书法家自身的作品和实际作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毅力,具有良好的感染力,使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有效教材。在书法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家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书法的学、练、书可以实现同步,练习古人的名言警句,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利用这些健康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深刻和直接的心理影响和教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
二、开发学生的智力
书法在我国属于一门艺术,和其他艺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要想学习书法,需要了解书法发展历史和书法大家,因此就会了解当时书法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等。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介绍相关的书法知识,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更好地开发其智力。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需要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需要明确问题,就是确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可以利用自学参考题作为有效的提示。结合自学参考题,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材料,通过观察和分析,明确具体考题的答案;结合学生自身的不同了解,展开激烈的讨论,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使自身记忆得到加深,从而将知识目标进行解决;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实践自学的知识,采取有效的书法创作;对于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拿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加工自己的评论进行抒发,将其中的优点和缺点找出来;利用标准示范的作用,主要是由教师或者书法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将训练进行强化,以学生的作品评价为基础,帮助学生达到熟练的应用,使书写水平目标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各个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年级比较低的学生刚学习硬笔写字的时候,这是他们初次对汉字的形体美进行感受。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于书法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给予关注。对于经典碑帖进行欣赏,对于不同字体的美进行初步的感受。针对其情感体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结合书写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情感体验的作用。在练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等,在优美乐声当中,感受到汉字的线条美和结构美,让他们感受到书法创作的乐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书法家的爱国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通过书法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很多书法家都颐养天年,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人变得静心和专心。这主要是因为书法是比较细腻的,可以有效地融入情感。学生通过书法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静”,可以逐渐将内心的躁动和不安进行沉淀,帮助学生养成恬淡的性格,对于其他课程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书法教育,不仅让学生可以写出好看的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因此重视书法教育,对于我国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符红川,张轩,王富.试析书法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0-122.
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存在着这些联系,音乐教育才能起着开发智力的作用。
一 音乐教育中的智力渗透
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途径,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在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中,渗透着各种智力因素。
(一)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注意是感知音乐的重要前提。注意力集中,可以加强大脑对音响刺激的反应程度,从而把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某一音乐对象上,抑制、排除其他音响或事物对大脑的刺激和干扰,去全身心地感知音乐。其次,注意是音乐学习必备的心理素质。注意在任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学习中更是如此,因为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瞬间即逝,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活动将无法进行。第三,音乐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合理分配注意力。例如在合唱或合奏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看乐谱;既要注意自己声部的演唱(奏)质量,又要注意与其他声部的协同与合作,注意整体的艺术效果。第四,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要求合理地转移注意力。音乐教学内容呈愈加丰富多彩的趋势,音乐课的类型也由单一课为主向综合型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快速地转移。注意力合理地分配与转移是人反应能力的表现,过分专注即成为呆板,注意力不能迅速转移则为迟钝。音乐教育需要这一因素,也可以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学习动机与目的教育,优化教材、教法,使之得到锻炼。
(二)思维力
思维力是人脑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内部规律的能力。思维力渗透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很多方面。思维的多种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思维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想象进行的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没有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音乐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使用的物质材料是非语义的不可视的音响,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必须靠听觉来感知。在对这些用象征性、摹仿性、暗示性及表情性的音响材料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感知的时候,人脑会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想象的心理活动。因此,形象思维伴随着音乐活动的始终。
在音乐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也存在着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人们常常把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表演)也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称其为“二度”创作。这是因为,虽然尊重原作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演要求,但是表演者总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演绎音乐的。人们都希望用独特的手法挖掘作品的内涵。第三,音乐欣赏是“三度”创作的活动。在音乐审美中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充分感知和享受音乐的美。由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审美主体所引发的联想与想象的范围更加广阔,创造性想象成分更多。
(三)观察力
观察力是对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有视觉观察、嗅觉观察、味觉观察和触觉观察等类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对音乐的形象的观察主要靠耳朵来进行,听觉观察能力是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提高音乐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训练“音乐的耳朵”。然而音乐又是人通过一定的形式表演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必然对动作、技巧作出严格的要求。这时,视觉观察能力的作用便凸显出来。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修改;通过观察同学们的唱奏,发现他们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通过对指挥动作的观察,来控制和修整自己的音乐表演等。观察力常常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强的人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因果关系或相似点。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中,更需要观察力。
(四)想象力
想象力是大脑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与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无论音乐学习、音乐表现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创作过程,所以想象力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中。我们知道,音乐感知的对象中是流动的音响,这种音响是不可视的、无语义的。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还有些神秘色彩。这对音乐形象的感受理解,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带来了难度,必须借助音乐联系特别是音乐想象,否则听音乐至多是一种纯感官的享受。丰富的想象力会给音乐欣赏增加无穷的魅力。总之,智力因素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音乐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各种智力因素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每个环节,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的独特功效,就是这样通过音乐审美的手段,以完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来实现的。为了使音乐教育开发智力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下功夫。
(一)激发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类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索真理的需要、意愿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高级情感体验。理智感属于高级情感之一,不是智力因素,但理智感可以使学生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情感因素的培养对智力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人初级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得到理性控制并塑造成为理智感,并在理智感的驱动下开始理性行为的时候,智力的活动便开始了。情绪、情感是人智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255页)这些话说明了理性需要感情,真正的理性应该是激情的理性。凭借感情,特别是理智感,理性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感情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灿烂的文明。
情能育思。以情育思是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紧密联系之所在。音乐教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智感。这是因为:
1、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是经过理性控制和理性塑造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会收到极其有效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是其它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
2、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教程中,都存在着情感和智力两种因素,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都是理智感培养的过程。音乐教学对于理智感培养的优势在于,两种因素结合得更加紧密。因为音乐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就是对情感的感知塑造过程。
(二)培养训练创造力
创造力是在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想象力、思考能力(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等多种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创造力的强弱受到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方法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中,影响和制约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1、音乐教育可以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前提。人的创造意识越强,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多样,其创造能力也越强。而好奇心,求知欲,可以唤起创造意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唤起人们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音乐魅力的本身以及创造性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发他们探索音乐艺术和学习音乐的欲望,同时多次因创造活动的成功而带来的喜悦感受,又可激发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意识。转贴于
2、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心理研究表明,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点流畅指智力迅速,即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变通指思维触类旁通,不受定势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独特指能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流畅、变通、独特这三个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创造活动需要进行发散思维,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二度创作的表演和三度创作的欣赏,都离不了发散思维活动。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创造活动中,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样重要,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活动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假设,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而这并不是创造的结束,还需要辐合思维能力,经过分析归纳,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办法,或采纳某一种假设。音乐学习同样可以锻炼辐合思维。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不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思考过程没有清晰意识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叫直觉思想。在创造活动中,由直觉产生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想、假设,或许一时还得不到证明,或许是错误的,所以有人称直觉思维判断是一种“智慧的冒险”但是如果缺乏它,也会使思维变得呆板而无创造性,所以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创新活动经验时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音乐思维属于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学习和欣赏音乐会培养直觉思维,启迪创造灵感。
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进行的智慧冒险和直接飞跃所得出的结论,需要用分析、演绎、归纳等理性思维方法重新进行检验,所以分析思维是与直觉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音乐教学也同样需要分析思维,如对和弦的分析、调式调性的分析、音乐结构的分析、音乐现象的分析等。
(三)增强记忆力
记忆力是大脑对过去曾经经验过的东西进行保持、再现回忆的能力。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记忆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因素,没有记忆,音乐教学则无法进行。同时,各种记忆能力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增强。
首先,各种音乐常识、凡是音乐教学别音乐欣赏教学中涉及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种基本乐理知识,都属于词语记忆;各种技术要求,包括歌唱的呼吸要领、发声要领、器乐演奏的指法与方法要点、舞蹈动作组合等,属于动作记忆。
其次,音乐记忆是建立在耳朵对音响的感觉与把握的基础上,对声音特别是由流动的声音所塑造的音乐形式、形象的记忆,如对绝对音高的记忆、对乐句的记忆、对乐思的记忆、对音乐主题的记忆等,都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时。
1、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优势作用。现有的教材,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新教材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名人名言、史实材料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既具有说服力、感染性、激励性,又留有很大的空间让教师在驾驭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如:在“成长中的我”这一主题中,通过收集战胜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即可以渗透做人应勇敢顽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等美德教育。在“我与他人关系”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美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