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行业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2 15:4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院行业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院行业趋势

篇1

在描述高等职业院校的众多特质中,无疑“区域性”为一核心特征。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生产实习等皆源于对所处“区域”经济人才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区域需求亦成为高职院校存在合理性的根本。

一、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地方需求而生

(一)高等职业院校诞生及地方特色。从中西方教育史皆可看出,教育自从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母体中诞生以后即与社会实践截然分开。由此,逐步形成了西方崇尚“自由教育”的传统以及中国“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其皆以鄙视具体职业与生产劳动为特征。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其发源于当时的“学者”行会,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大学存在的理由,由此大学成为神秘的“象牙塔”。欧洲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的各级各类专门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在欧洲各国相继诞生。高等职业院校涎生与地方生产的紧密关系揭示其需适应地方生产需求的重要办学特征。脱离地方生产实际,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并同时带来生产实习的难度。

(二)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源于区域经济特色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因大工业新型人才需求而诞生。其开端即具有鲜明的地方属性。地方属性主要源于与区域经济特色相融合。由于地方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极大,亦因此形成诸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区域类型,且由于历史因素与资源情况,地方产业类型独具特色。背离区域经济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必然导致办学的盲目性,也因此将失去其存在合理性。

(三)高等职业院校满足地方教育民主性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不仅为地方经济所必需,更关乎人的政治需求与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多种要素影响,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将多数青年挡在大学围墙以外。高等教育民主性诉求给高等职业院校诞生提供了需求与发展空间。成长于社区之中并着眼于为社区服务的社区学院,其不仅使多数青年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且逐步提供诸如社区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职能更显示了高等职业院校需依托于地方人群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仍将在不同人群中拓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具体定位

(一)高职院校办学需走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普通高等学校是没有出路的,目前,高职院校其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依然很浓。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转制和升格而成,其办学特色存在先天不足,办学定位处于左右摇摆,办学优势还未突显;第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高等职业院校认识不足,视高职院校转变为普通高等学校为“升格”错误思考;第三,职业学校办学经验不足,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常为本科院校“压缩饼干”现象突出。高职院校办学走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底色的过程亦是其形成特色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属性所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旨在满足大工业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需着眼于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其为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分析预测地方人才需求结构、数量、规格以及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相应的课程。从生源视角,必须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以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当然其本土情怀与世界的眼光应结合起来。忽略或无视地方人才需求实际办学,将背离高职院校办学本质属性和社会责任。随之而来,因其求大反而局限了其办学空间。

(三)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与地方生产实际相适应。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培养人才。此外,以科研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另一个重要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服务主要是提供智力与科研成果的支持。尤其是高职院校科研战略定位原则需考虑地方经济与社会实际需求。诸如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服务燕山”的路径选择均是成功的案例。两校的显著成果均源于对于当地经济的直接贡献。其科研服务模式或是教授深入生产一线给予技术指导、传播新技术,或是开班授课,或是提供科研项目、带动新品种产业等基地建设。

三、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模式探讨

(一)服务地方依托于与政府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模式建构中,与地方政府合作极为重要。在世界教育史上,与地方政府合作闻名于世的莫过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亦属于为《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的赠地学院,在范海斯做校长期间,威斯康星大学践行以“大学为州服务”著名的“威斯康星观念”而著称。历史上,美国拉福莱特州长与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合作成为大学与政府关系之佳话,创造了“在威斯康星州,大学就像猪栏或农具存放室那样贴近勤劳农民的生活……”的生动场面。与政府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大学教授在政府中兼职。

(二)高职院校应成为地方服务站。高职院校为地方而设,其必须融入地方生产与生活之中。其必须区别于研究“高深学问”的研究型大学。诸如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技术商店”一样贴近社区。高职院校与社区贴近的程度决定其办学成败与办学影响力。抛开地方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陷入盲目与随意状态,高职院校沿袭普通学术型大学的追求是没有前途的。

(三)服务地方依托于与主导产业合作。特色办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所在。调查显示,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方面追求综合化,其高职特色完全被“普通化”与“大众化”所淹没。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形成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为地方服务的最佳路径。河北建材学院等以校企联合成立建筑材料职业教育集团是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并服务主导产业的典型范例,是高职院校依托与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办学的拓展。高等职业院校应伴随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定新的战略,避免办学的“远行业化”现象。

四、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思考

篇2

一、发展特点

1.经济贡献不断增强

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总产值(历年累计)从2010年的5404.369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784.770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0%。孵化器方面,嘉兴市产业平台(孵化器)总产值从2010年的455.705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27.620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7%。以从业人员数来看,2010年到2015年,嘉兴产业平台(含园区、孵化器)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达120万人左右,占嘉兴市总人口1/4强,为嘉兴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集聚功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10年的162783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43787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41%;引进内资从2010年的228709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566635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89%。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基础设施投入从2010年的1181771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98893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97%;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从2010年的711074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217433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35%。

2010年以来,共建成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兴出口区等国家级开发区4家、省级开发区11家、高新技术园区3家、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1家,整体能级不断提高。全市共建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23家,占园区总数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的园区10家,占园区总数的15%。

3.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从用地情况来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用地情况呈不断攀升态势,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呈现加速态势,而市镇工业园区的用地情况略有下降,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速放缓,这是我市工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体现。

从行业来看,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平台,扶持大企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光伏、电子信息、特钢、钮扣、装备等园区各具特色。嘉兴科技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基金小镇、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海盐核电城、嘉兴港区临港化工基地、平湖生物技术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日益扩大。

4.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49.07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76.73万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35%;企业平均产值从2010年的2704.8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412.66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75%;平均亩产从2010年的158.49万元/亩提高到2015年的237.49万元/亩,年平均增长率为8.42%;亩产税收从2012年的6.3万元/亩提高到2015年的8.4万元/亩;而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就业密度显著降低,每平方千米就业人口从2010年8098人下降到2015年的6896人。

市镇工业园区方面,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44.85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76.55万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28%;企业平均产值从2010年的2786.65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636.3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6%;平均亩产从2010年的169.94万元/亩提高到2015年的265.57万元/亩,年平均增长率为9.34%;亩产税收从2012年的5.95万元/亩提高到2015年的8.58万元/亩;就业密度也显著降低,每平方千米就业人口从2010年的9103人下降到2015年的6127人。

孵化器方面,县区级孵化器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25.53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50.39万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4.56%;企业平均产值从2010年的1019.04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1607.02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54%;每平米产值从2010年的0.55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0.7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15%;人均办公面积从2010年的46.62平米增长到2015年的65.13平米,年平均增长率为6.92%。

市镇级孵化器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17.41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49.30万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3.14%;企业平均产值从2010年的488.52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1118.0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01%;每平米产值从2010年的0.36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0.7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38%;人均办公面积从2010年的48.85平米增长到2015年的62.05平米,年平均增长率为4.9%。

篇3

中图分类号:S727/7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80-1

0 引言

落叶松是山地树种,在东北地区,生长在山岭密布的东部,向西截止到山岭消失的平原。与平原接壤的山地就是落叶松边缘适生区。树种的适生条件主要是气候,而不是土壤。落叶松人工林在平原不易成活,原因是大气干燥,更重要的是降水量低。在边缘适生区,正是与平原接壤地带,虽可生长,但已属生存的边缘,生长速度远不及中心适生区。而近些年由于气候变迁,十年来气候干燥度在增大,针叶树人工林成片全部旱死情况时有发生,在边缘适生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开始被边缘化,偶遇大旱年份则大规模人工林全军覆没。人工林旱死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因为他不同于农作物,农作物绝收是一年的损失,而人工林死亡可能是十几年的林分,损失则是十几年的生产毁于一旦。

针叶树种不及阔叶树种抗旱,而针叶树种又以落叶松更不耐旱。气候变迁导致的现实情况已经证明,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只有采用能够应对气候变迁的适宜栽培技术,才能保证落叶松人工林的生存安全。

1 边缘适生区的基本情况

1.1 旱灾情况

以吉林省为例,四平市属于吉林省的边缘适生区之一,而四平市林业局直属的四平市实验林场是边缘区的最边缘,所以是受干旱威胁的重灾区。2008年夏季一场持续大旱,致使连续十七年营造的落叶松人工纯林全部旱死,无一块地幸免。由于落叶松是速生树种,而且木材市场价格高,所以四平市实验林场此前营造的人工林几乎都是落叶松,这意味着一个大旱之年使连续十七年的建设成果遭灭绝性毁掉。这样的灾害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场火灾。

灾情的地理分布规律是,越向东即越远离平原灾害越减轻。与实验林场毗邻的四平市叶赫林场,位于实验林场东南,同在2008年,灾情有所减轻,表现为阳坡死亡,而阴坡即北坡和东坡多能幸免。再往东至四平市所属的伊通县,则表现为阳陡坡、坡上腹等易干旱之地遭毁灭性死亡,即有的阳坡能够幸免于难,但损失也仍然是很惨重的。

1.2 气候情况

吉林省造林最佳的落叶松属树种是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黑龙江省是兴安落叶松(L. gmelini),辽宁省是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它们的耐旱强度是: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了解边缘区的气候情况,对各地比照各自的气候,确定栽培措施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四平市区建国以来平均的气象数据是:年平均降水量567mm,年平均蒸发量1347.5mm,年平均气温6.0℃,极端最高气温36.6℃,极端最低气温-34.6℃,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2700℃,年日照时数2694h,无霜期138d。在四平市区以东的伊通县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则灾害有所减轻,伊通县的年降水量是641mm(建国以来的平均数)。

2 自然的启示

从各地落叶松人工林旱死的情况看出,在大旱灾年能够幸存下来的无论阴坡和阳坡都是造林保存率很低的林分,而且林分植株生长优异。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凡是这样的林分,在林中混生出很多天然阔叶树种,形成了人工松树和天然阔叶树的混交林。这样的林分最稳定,最符合现在世界流行的森林经理“接近自然的林业”――这是人与天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其抗旱的原因:一是松树为优势树种,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单位面积优势树种株数比纯林少,大旱年景不容易造成森林水分供需失衡。二是单位面积松树株数虽然减少,松树的单株长势比纯林却显著茁壮,松树蓄积量因而未见减少,另外还可获得一些阔叶树――合理的群落结构是稳定的,生态结构合理不仅抗性强,而且生产力也高。为此,以落叶松为造林对象可做如下造林设计:

即扩大造林行距,为行间天然生长阔叶树留出空间,无论是在山中的耕地造林还是皆伐迹地造林,行间都能自然生长出阔叶树。东北各省造林技术标准规定落叶松造林株行距为1.5m×1.5m、1.5m×2m,这个造林密度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不能再使用。初植株行距宜采用1.5米×3米、1.5米×4米。

3 结论

森林采伐技术标准规定,生长速度最快的针叶树落叶松皆伐年龄也要超过40年,接近半个世纪。以现在的气候状况,半个世纪里不知要出现多少个而且一定要出现大旱灾年,落叶松纯林不等到皆伐年龄就注定提前旱死。林龄在二十年以前旱死的损失最为惨重,因为还没有成材;二十年以后旱死虽然可以成材,但损失也较重,因为正处于速生期。由此,在类似四平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边缘适生区栽培必须改变技术。否则,造林等于徒劳,徒劳不如荒芜。落叶松是如此,其他针叶树种栽培技术也宜适当修改。在降雨量很高的长白山区,树体很大的红松纯林也会旱死,发现红松植株残缺而伴生有天然白桦的林分却能够生存下来。此为落叶松以外针叶树栽培的一个佐证。采用人工混交造林技术,不仅造林和抚育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且林地生产力还能得到提高。这项技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朝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而文化创意园区是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善于借鉴优秀创意园区的先进经验,打造具有“环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应成为“环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1]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在目前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田子坊”创意园区与台湾“学学文创”创意机构就有许多优秀的运行经验值得借鉴。

一、何谓“田学模式”

“田学模式”是指对上海“田子坊”创意园区与台湾“学学文创”创意机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先进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一种打造创意产业园的理论方法。

田子坊是上海市卢湾区一条小里弄街坊,2001年诞生,是由石库门小巷组成的创意园区,从艺术家自发聚集,住户们自觉参与,到政府积极介入、帮助发展,田子坊的十年也是上海创意园区从初生到壮大的十年。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吸引了众多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的百余家创意企业入驻。田子坊的每一个门面、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原生态的老上海风情,又洋溢着憧憬未来的勃勃生机,它可以让人瞬间在极端现代与传统两种气质中穿梭,现代时尚衬托在古老旧式的上海弄堂氛围中,彰显出独特的城市韵味。2005年,田子坊创意园区位列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之首,被广泛誉之为上海的“苏荷”、视觉产业的“硅谷”,无数艺术家把田子坊作为“海上创意梦工厂”。

学学文创志业是台湾第一家经济部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民营育成机构,宗旨为推动美学经济,辅助创意产业,提升生活品味,重建人文素养。同时也期许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中心,产业跨界学习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发展机构,以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平台。学学文创在台湾的文化创意业界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地位。走进学学,映入眼帘的空间主要为三种颜色,安静纯洁的白、象征秩序的黑及抚慰人心的原木色,这些都营造了简洁却又自然的氛围。在学学舞台里,流行、生活、艺术、音乐、展览彼此结合,展现了台湾最新锐的创意能量。各种各样不同类别的课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只要你想学的,在这里都会找到它的身影。在这栋独立的十层大楼里,无形的文化创意被有形地展示出来,囊括展览、讲座、活动、公益、企业服务、创意课程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

二、以“田学模式”为蓝本,建立“环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环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还在酝酿起步阶段,可以预见在建设资金、园区管理、园区主题、创意人才及资源整合等方面都会出现管理不完善不成熟的诸多问题,而“田学模式”在这些方面都有其独到成功之处,十分值得始建期的“环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借鉴,它们能帮助突破“环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瓶颈,最终形成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一)“田学模式”有助于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定位,能有效地避免创意园区定位主观及功能趋同的问题

很多始建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往往是一哄而上,简单复制“招商引资”,这直接导致产业园同质化倾向严重,毫无特色,吸引不了创意机构与个人进驻,使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业态功能异化;也有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建设过程出现过三种 “混同”局面,即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混同于普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旅馆餐饮区、房地产开发,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入驻成本,挤压了企业获利空间,还影响了园区整体统筹协调,使园区很难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些都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毫无帮助,充其量只能让产业园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56-02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首先应该知道了解它,而知道了解它又不如爱好喜欢它,但是爱好喜欢它却又不如能够乐在其中,当然这里的“乐”, 就是“兴趣、快乐”的意思。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因此,兴趣是激发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整个的教学工作中,就必须让他们为所学的专业课程感兴趣。只有这样才会调动他们认识外界事物的全部感觉器官,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印象深刻化,结果就会使自己对所学的专业内容越来越感兴趣,学科与专业知识越学越好,进而形成自己的优势,成为以后工作生活的依靠。这样也就达到提高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目的,提高了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也都在不断地完善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增多,职业学校别是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仍存在办学条件比较差、实训设备缺乏、基础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应看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因素不只是投资因素、硬件因素,也包括软件因素,既有旧有的因素,也有新增的因素,不只是单一的因素,也包括复合性因素。在这里只对影响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社会因素

社会是个大集体,社会环境,是我们不可逾越的范围圈。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与我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人总是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活动不能不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当然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利用社会的积极影响,增加职业院校中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也是作为职业教育者不断思索的问题。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大的生长环境,孟母用行动为我们证明了生活环境对孩子生长的重要性。对于职业院校中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激发他们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社会环境可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畜牧兽医专业历年来都属于“冷门”专业,学生刚进入校门学习时,并不太了解这个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懵懂的,因此,进入校园的新同学,需要有人指点,此时的“学前”教育就变得必要。通过这个途径,让他们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前途及今后毕业的就业方向,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更有方向感。同时也告诉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该如何应对,激发他们挑战的欲望。邀请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成功人士,甚至可以是他们师兄师姐们,通过他们讲述成功的经验和奋斗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其实离他们并不遥远,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认可度,及畜牧兽医这个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树立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却无法选择自己生长的家庭。家庭是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除了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常驻之地,这是被大家充分认可的事实。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从小就有的,并且影响巨大,许多孩子的性格与品德都是家庭教育所创造出来的。在家庭因素中,主要由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结构等构成。他们的共同作用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情与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学生进入校园后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从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家庭,但实质上,他从今而后的所有活动均成为家庭教育的成果反应。畜牧兽医专业隶属于大农业的范畴,相应的学费要比其他专业略低,这也成为很多想为家里减轻负担的孩子的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家庭中有在这个行业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受他们的影响而选择的这个专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家里听说这个专业不错或者说自己身边有干这个专业的看着不错就来了,学生本人对一切一无所知,但无论怎样,结果都一样,他们都深深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而对专业作出了选择。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德。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目的性强,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寻找学习的兴趣,以实现必须学到想要学到喜欢学的转变。从而积累潜能,在找到合适的机会时变转化为真正的工作力。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学生能够充分信任的老师,当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想到的第一个人往往是他们,大多数学生都会毫无保留地将一切倾诉给家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家长如果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教学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延续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它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准则,也是作用于学生的重要教育手段。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在师德方面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外,在专业方面,还要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育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能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总结和积累新的经验,为此,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文雅的行动、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尤其是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具体、真切、生动的感染,切实做好表率作用。针对于职业院校,这里的学生存在学习底子差,学习理解力不强的特点,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仅投入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想办法,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抽象的问题让他们能直观地、带着兴趣理解,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黑板与实验室结合,黑板与现代信息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示范、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实现从传统意义的教学到学教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果。增强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乐于接受,达到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教材因素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另一重要途径,好的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强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知识的讲述方式上,更能注意贯穿启发式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针对于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强,对文字的理解力不高,很多学生看着厚厚的一本书上密密麻麻的字,首先就起了惧怕的心理,也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样从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教材变得引人入胜,让他们像看“小说”一样上瘾就变得很重要了。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图片的关注力很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相对于听和看他们更愿意去做和用,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材应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应用结合,将文字与图片影像相结合,将教科书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放到最大,将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实用就很关键了。教材是无声教师,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接触最多的另一个面。因此,选择好的教材,实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篇6

2010年初,我省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以下简称“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我省相继出台“示范工程”活动的细则,并建议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施。我院也认真学习该示范活动的细则,有意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拟门诊输液室为示范窗口,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社区医院门诊输液室中运用的可行性。实践2年多来,取得喜人的成绩,证明优质护理服务,在社区医院同样具有重大的社会实践价值,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优质护理措施

1.1认真学习“示范工程”内容,领会“示范工程”实质。我们医院利用晨会及周末业务会反复学习“示范工程”的相关内容,示范工程可以理解为民心工程,是加强医院临床护理,为人们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搭建医患和谐的一座桥梁。是以优化临床基础护理,完善护理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最终为病人提供整体服务,促进护理模式转型为内涵[1]。把优质、高效、低耗护理服务体系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护理人员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让患者满意、放心,让社会认可、政府满意[2]。

1.2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护理环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输液室进行适当扩建和改建,建一多功能输液大厅,并建两个小厅,多功能大厅配备常规输液座椅、微波炉、茶水供应点,适用于常规门诊输液患者使用,小厅中增设病床、急救药品药械,适用于老年、孕产妇及病情相对较重,不能使用坐位输液的患者。大厅中配备空调、多媒体影视设备,多媒体反复播放居民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科教影片。一是为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二是为缓解患者长时间输液不安情绪。

1.3优化护理人员结构,科学调制护理资源。社区医院门诊输液室是一个重点科室,也是医疗隐患和投诉较多的科室。特别是实行药品零差价后,许多社区的卫生服务站、点都不开展临床输液治疗,导致卫生院输液室人满为患。我院根据“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进行护理人员重组,推选护士长为输液室护理组组长,并挑选业务精、服务态度好、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各层次护士组成护理团队。实行弹性排班,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对输液时间长患者的信息能有效延续,不需要在进行繁琐文字交接班工作。

1.4强化“四心”服务理念,搭建护患沟通平台。患者前来输液,我们除对患者药物进行双人查对外,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价,安置患者在适当的位置就坐。同时,积极开展“四心”服务,即交流有爱心、护理要精心、解释有耐心、操作要细心。践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努力实现生理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医疗护理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治疗室是医院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环节,护理工作是否真正的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们护理人员能积极与患者沟通,力所能及的满足患者的需求。注重个性化护理和亲情化护理。

1.5完善护士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输液室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并加强全员培训,护士必须履行基础护理职责。明确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并纳入院务公开,向患者及家属公示,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3,4]。对成绩优秀,受到群众认可和社会赞誉的护理人员,院方给予重奖。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结果

实践2年多来,我院门诊输液室的投诉率由原来的5%,下降至0投诉。动态满意度调查由原来的64.32%,上升至98.58%。患者及其家属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原来的32.61%,上升至89.77%。

3 讨论

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现阶段,人们就医行为不仅瞄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多患者选择医疗服务好、环境舒适、社会信誉度高、就医方便的社区医院。常规输液治疗患者多选择社区医院,这一现象也符合卫生改革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双向转诊的初衷。

2010年我院参照“示范工程”活动的相关要求,进行探索性的试点研究。把输液室立为示范窗口,实践2年多来,成绩喜人。门诊输液室由原来的5%的投诉率,下降至0投诉。动态满意度调查由原来的64.32%,上升至98.58%。患者及其家属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原来的32.61%,上升至89.77%。

我们认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及护士考核激励机制落实问题,我院输液室实施“示范工程”活动后,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管理体制,精简护理行政层级,按岗施薪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护理人员队伍,激发护理人员活力,使得优质护理持久性、无限性得到更好的延伸。

参考文献:

1、熊秀娥,肖晓玲,张东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3(11):216-218。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5-0080-07

企业间的网络是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IBM与数千个企业建立的联盟,这些联盟涉及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联盟形式也从合作生产、共建开发项目小组等多种形式。TCL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组建知识联盟,以吸收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上的知识。企业间的合纵连横,构成商场上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对企业间网络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企业之间为何要建立网络?不同的理论学派给与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三个解释流派:交易成本学派、资源依赖学派和制度学派。下文将对这三种理论解释的逻辑进行阐述。并进行比较和述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述三个理论流派的解释逻辑,其次对这三个理论解释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和讨论。

一、三个理论流派的解释逻辑

1.交易成本学派的解释:成本考量。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etion Cost Eeonomies,TCE)学派的研究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来解释企业间网络形成的动因:什么激发企业创造双边的联系?以及保持这些联系稳定的治理机制是什么?在该学派的研究中,任何有关于参与合作安排的建议都可以被解构为两个决策。第一个是购买或生产决策(make-or-buy decision)。在进行这一决策的过程中,企业主要比较两类成本: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治理成本和自行生产的组织成本。购买决策是基于是否能产生更低的治理成本,而制造决策则是基于较低的组织成本。因此,如果组织间的联系能够有助于企业降低其(治理和组织的综合)交易成本,企业就会采用购买决策。

一旦企业做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购买决策,第二个决策就涉及到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或者合约结构,这一机制或结构反映了网络参与的经济动机。这一治理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两个维度:首先,其必须有利于降低合作伙伴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其次,其必须能作为一个有效沟通的手段来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联盟失败的可能。在机会主义倾向比较高的情况下,基于产权均衡的治理结构(例如合资企业)就会受到广泛的欢迎,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运作来对机会主义行为加以控制。如果能经济地使用合同形式来描述交易的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少见时,非产权均衡的合作关系约定例如充分的许可则更可行。然而,当交换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撰写合约变得不具有经济性,这将使得合作者没有任何选择而只能选择一种自我治理的结构,例如某种基于权益的合作伙伴关系(equity based partnership)。

2.资源依赖理论的解释:资源依赖。

资源依赖理论视组织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之间构建网络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资源上的相互锁定(interlock)。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受到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环境如社会制度环境、产业环境等的影响。Buckley指出,说一个系统是开放的,并不仅仅因为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换关系,还因为相互交换关系是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企业与其他组织紧密相连以获取自身所需的新技术、知识以使自己延伸到新的市场。同时,一个企业发起与另一个组织建立联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权变的结果。

资源依赖理论视组织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联盟中的成员。这些联盟成员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如股东、管理者、雇员等,也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如客户、供应商、竞争者以及政府等。每个联盟团体对组织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首先,他们可能占有某种可以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如拥有股权;其次,他们可能控制企业需要的资源,如位于关键岗位的管理者;第三,他们可以控制企业运用资源的渠道,如劳工协会;最后,他们可以对关键资源的占有权实行管制,如政府分配开采权给森林产品企业等等。

资源依赖理论认识到组织知识基础的局限:没有任何组织能知道某一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知道所有选择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预见其它组织的意图和行动对其自身行为的影响。组织之间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互为因果关系加重了这些不确定性。组织依赖于信息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增加而增加。组织是环境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同样也是一个使其服从于外部影响的大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由于组织从环境中获得所需的资源,他们必须对他们自身的地位和运营进行判断。组织需要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和政治上的支持以保证持续从环境中获得资源。

按照资源依赖理论,市场就是网络,各种存在资源依赖关系的企业或组织成为网络的构成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其产生之初就处于网络之中,如何管理其外部网络或如何对外部网络进行治理是非常主要的。但是资源依赖理论被较多地应用到分析外部环境对组织内部结构。特别是权力结构的影响上。该理论认为,组织内的权力汇集到组织中能减少组织的不确定性的人的手中。如前文所述,组织存活的关键是对其所依赖的环境的管理。在这种情境之下,拥有有助于企业的资源的参与者或子系统要求在组织中的权力。组织及其参与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简化为简单的交换逻辑:一个组织是一个固定的和正式的市场交换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组织及其参与者为了资源而交换权力。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个组织对于外部的依赖决定了其内部的结构,特别是在系统内的权力分配。这一影响程度被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其一是资源或服务对解决组织问题,如组织自主性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其次,资源或服务的替代能力;以及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成员能使用和应用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和程度。因为仅仅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本身并不能解决组织的问题,附加于那些有能力在紧要关头控制和应用这些资源和服务的参与者的权力能使组织效益最大化。

3.制度理论的解释:合法性。

当TCE学派研究者强调企业间网络构建的经济动因时,制度理论认为,企业间联盟或者网络所导致的优势并不局限于经济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需要加入某一网络来获得合法性。

当一个企业间网络以多重的企业间联系的形式得以建立时,一个网络中的企业将会享有至少三个方面的收益。第一个收益是网络提供了一个组织学习外部组织知识的快速传递通道,网络是传递组织信息的促进器。网络形式促进了信息的新的合成,这种新的合成信息在质量上与原来保留在各个节点的信息截然不同。

企业间网络的第二个收益是获得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形式或行为能够合符法律、惯例以及社会习俗,得到其它企业、组织和个人认可。根据制度理论,与一个在同行中具有崇高声誉的或者是具有良好网络的组织建立联系,将会为一个还没有被同行认可的企业产生显著的经济

效益(例如企业的成活率、市场价值等)。处于较低地位的组织可以通过与地位高的组织合作来获得合法性身份。同样值得指出的是,合法性本身也是网络层面的一个内容,只有当一个企业间的网络能够持续稳定地从其内部成员和外部权益所有者中获得合法性,才能证明这个网络的存在是恰当的。

企业间协调的经济贡献是企业间网络的第三个收益。与TCE学派所讨论的经济利益不同,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利益来源于通过与网络间组织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不是市场机制来使得网络组织形式在品质上有良好的改进,有助于质量改进以及及时对激烈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理论强调的经济贡献更多的是长期的贡献而非短期贡献。

对于企业间网络的动态调整,制度理论指出,组织以某种不稳定的状态存在,因为组织是在社会系统中运作的,这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是受到熵(entropy)规律支配的。因此,面对无止境的变化,机构重构不断产生以保持组织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如果组织正处于某一稳定的阶段,正是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系统是紧密衔接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由于社会系统的稳定性是由这些系统的一致性所支配的,机构重构可以减少组织之间的一致性,从而为创造一个更为友好的社会秩序提供机会。正是如此,企业为了保持其所处网络的整体性必然会对其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和淘汰,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络治理过程。

二、三种理论解释的比较

TCE学派的分析由于仅仅涉及了成本考量的因素,被其他学派的学者斥之为过于简单;而资源依赖和制度学派则由于其难以微观化而难以具备很强的说服力。本文认为,三个理论学派解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对企业性质的假设不同以及研究的视角不同。

聚焦于企业间联盟的经济优势,TCE学派的学者认为网络是一种纯粹的双向企业间合作协议的聚合物,企业间构建网络和进行网络治理是出于一种对生产或外购模式的成本上的比较而做出的决策。对于TCE学派来说,企业调整自身所处网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网络治理成本与自行生产成本的过程,不涉及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问题。

对于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理论来说,组织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协议的聚合物,而是具有自我生存和壮大能力的“生物体”。组织这个生物体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约束,同时也受到其它组织的影响与制约。聚焦于组织成长所存在的资源依赖,资源依赖理论更多的关注作为系统中的一员,企业如何从网络中获得资源来获得生存与成长;该理论强调组织间的资源与能力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之间权力的消长是组织得以存在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制度理论则进一步赋予组织这一“生物体”以合法性地位的诉求,组织并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追求被大众、社会以及其它组织所认可的需求。

三、实证案例:华为公司的网络构建

华为1988年创立于中国深圳。到2006年5月8日,华为移动软交换用户数突破1亿。作为全球移动软交换市场的领导者,华为移动软交换出货量居全球第一。华为与摩托罗拉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十多所联合机构,同时还与美国、荷兰、阿联酋、泰国、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的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华为的发展里程,很好地说明了企业构建和使用网络来提高效率,获得资源以及合法性地位的作用。

华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在1996年以前,华为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力量来发展技术能力以及客户网络。1989年,华为自主开发PBX。1994年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1995年成立知识产权部,成立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1996推出综合业务接入网和光网络SDH设备。与香港和记黄埔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固定网络解决方案。1996年华为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并于2004年通过了CMM5级认证。这说明,华为从一成立开始,追求效率与追求合法性目标亦即被社会认可的目标已经树立。

壮大阶段。从1997年起,IBM、Towers Perrin、The Hay Group、Price Waterhouse Coppes(PWC)和Fraunhofer-Gesellschaft(FhG)成为华为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顾问。与这些主要的跨国咨询公司的合作,使华为可以随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从而促进自身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这是经济地借用外部网络资源的典范。1997年华为推出GSM设备,同时与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hera、Qualcomml Infineon和Microsoft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至2005年6月,华为共有10所联合研发实验室。这些联合研发实验室既有助于华为有效地从合作伙伴除获得知识、创造知识,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成本。1998年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1999年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 Phase II智能网的主要供应商,该网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智能网络。成立班加罗尔研发中心,并于2001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在2003年通过CMM5级认证。这些专利和证书的获得,有助于提升华为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在顾客心中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合法性。

国际化阶段。从2000年开始。华为开始进入网络治理与优化的时期。2000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超过26.5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着业务的发展,华为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2001年,10 Gbps SDH系统开始在德国的柏林进行商用。同期,华为将一个分公司Avansys以7亿5千万美元出售给Emerson。2001年,华为还成为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2002年,尽管2001年到2002年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从2001年的3.2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5.52亿美元。华为通过了UL的TL9000质量管理系统认证;为中国移动部署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模式WLAN。2003年,Cisco Systems指控华为侵犯部分Cisco技术专利;但是,Cisco最终撤回了诉状,双方解决了所有的专利纠纷,并承认华为没有侵权行为。同年,华为在世界各地部署了1亿个C&C08端口,创造了行业记录。并与3Com成立合资企业,生产企业数据网络设备。通过了DNV(DET NORSKE VERITAS)的ISO 14001认证。在12月为阿联酋电信公司(Etisalat)提供了一项覆盖全国范围的UMTS服务,强化了Etisalat技术领导者的地位,同时帮助其成为中东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引进第三代网络的运营商。2004年,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华为赢得中国电信的国家骨干网优化合同。此项目的目标是优化中国电信在广东省

的163个骨干网络。根据合同,华为的高端路由器NE5000获得了TSR采购合同100%的市场份额,成功地进入了国家骨干网的两个超级节点。同时,华为的Gbit交换路由器NE80赢得了该项目75%的市场份额。华为与中国电信签署合同,建造1200多万个ADSL线路,进一步巩固了华为作为中国电信最大战略伙伴的地位。获得由Frost&Sullivan颁发的“亚太区2004年度最有前途企业”和“亚太区2004年度宽带设备供应商”两个奖项。获得从29家银行共同提供为期三年的3亿6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实施公司的全球发展规划。华为赢得为荷兰运营商Telfort提供UMTS网络设备的合同。2005年,华为与沃达丰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正式成为沃达丰全球供应链的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与Telef6nic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Telef6nica选择华为作为其在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同时双方还将携手拓展拉美地区市场。华为第三次登上Frost&Sullivan亚太区技术大奖的领奖台,获得2005年亚太区“年度无线设备供应商”、“年度NGN设备供应商”和“年度光网络供应商”三项大奖。华为大学正式注册成立,面向客户、公司管理层及员工展开全面系统的技术、管理、文化等培训。赢得了为泰国CAT建设全国性CDMA2000的3G网络,价值1.87亿美元。成为英国电信(简称BT)首选的21CN网络供应商,为BT21CN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人(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获得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手机的许可。2006年,沃达丰选择华为承建其西班牙WCDMA/HSDPA无线接入网络。摩托罗拉和华为UMTS联合研发中心在沪成立。该合作旨在为全球客户提供功能更强大、全面的UMTS产品解决方案和高速分组接入方案(HSPA)。eMobile选择华为为其部署日本第一个基于IP的HSDPA无线接入网络。华为与3COM完成针对H3C的竞购。美国移动运营商Leap选择华为建设3G网络,该CDMA 3G网络将覆盖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爱达荷洲、内华达州等重要地区。

我们看到,华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网络构建和网络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最重要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合作,例如建立合作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为经济安全获得相关资源和知识:二是通过一系列的认证例如多个产品的CMM4和CMM5的认证,来获得客户和社会的认可;三是通过强强合作来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市场地位,如与Telef6nic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Telef6nica选择华为作为其在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同时双方还将携手拓展拉美地区市场。在这一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华为通过购并、销售、合作、合资等形式对网络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吸收与整合,并创造优异的企业绩效。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一个企业构建网络的动因是出于多种原因,而且往往是以上三种动因的综合作用。本文使用图1来表示这三种动因的作用。

篇8

一、引言

体育兴趣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推动学习、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促进工作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兴趣爱好又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种项目产生了兴趣,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何抓住这一心理特点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入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范畴或领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兴趣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它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加学生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兴趣往往指向特定的活动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喜好差异。其次,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活动产生积极效应。

(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分析。

体育本身来自于游戏,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些体育课后,就显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根据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 随着学生见识的增长,他们对体育不断产生各种“想象”。这些“想象”来自于五彩缤纷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而当他们却总要面对体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时间短难以尽兴等体育教学的“现实”时,这种“期望”和“回答”的落差会始终存在,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 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原因。目前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简单性、形式化、成人化,大多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所造成的。

3.身体形态与技能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区别:一是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差别显而易见,即可以在当场显示技能差别。

(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对策。

体育兴趣是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在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以及性别、身高、体重等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兴趣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但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主观条件对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在体育爱好者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学生往往拥有趋乐避苦的心理倾向。教学中要适度考虑到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以乐趣为体育活动的目的来设计教学,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满意感,并由此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好动、好奇、求知的需要,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尽量采用灵活多变又切合主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体育锻炼中发展体育兴趣。

3.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为此,必须在帮助学生选适宜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分解好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标,并及时加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1)可以克服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产生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2)体育是一门容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于一体的学科,可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调用、剪贴等功能,帮助学生及时攻破学习的难点、快捷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可以科学地对体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等,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实现由无趣向有趣、有趣向乐趣、乐趣向志趣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12-02

软件园区是以加速软件研发、生产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满足软件市场需要而设置的软件产业发展集聚区。自1995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认定以来,全国各地建设的软件园区已超过200多家,作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通过集聚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园区数量的增多,部分园区产业发展内容雷同,缺乏园区特色,导致各园区难以获取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结合园区产业选择内涵,分析我国软件园区产业选择面临的形势并给出思路建议,对指导我国软件园区顺应园区、产业、城市、企业之间的耦合关系与内在规律,找准各自特色,科学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以重点产业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涵义和重要作用

1.1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涵义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软件园区为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最终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重点产业选择,也就是围绕产业定位,选择适合园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选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园区所处区域经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关联产业、基础环境以及人才供给等因素进行基础条件分析和优劣势分析,提出可能的重点发展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园区相对优势,根据产业定位,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角度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其中主导产业是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园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支柱产业是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连锁效应,对园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产业;基础产业是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三是分别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明确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

1.2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的重要性

1.2.1 对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实现规模经济。重点产业选择有助于在复杂的产业发展形势和不断涌现的产业热点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在落后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新兴领域实现抢先发展,从而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尤其是对优势领域,清晰、明确的重点产业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环节作用,以优势环节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

1.2.2 对园区:有利于推动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许多软件园区都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产业定位,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许多园区误将入驻大型企业数量等同于软件园竞争力,一味加大优惠力度招商引资,忽视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不利于园区良性、特色生态环境打造。据相关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园区都面临恶性竞争问题。重点产业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软件园区的相对优势,结合产业条件来发展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业务环节,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软件园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战略。

1.2.3 对城市:有利于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软件产业,其发展必须要与各行业实现互动。而软件园区作为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环节,其发展必须符合城市功能定位。软件园区的重点产业选择通过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层级提升,能够实现与城市主导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园区与城区的互动、融合发展。

2 我国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面临形势

2.1 软件园区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产业选择亟需注重差异化

当前,我国相当数量软件园区的发展重点主要是通用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缺乏特色鲜明、整体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随着软件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政府对软件园区重视度愈发高。2011~2012年,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上马和扩建令人瞩目,各地规划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园就有十余个,未来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的高峰期,园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为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在重点产业选择方面需要加强创新,必须结合园区自身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与需求,合理确定发展领域,有针对性地集中发展,不必贪大求全。特别是空间距离较近、主要产业相似的临近园区,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侧重,避免兄弟城市之间的残酷拼杀。同时,要结合软件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及时确立和调整发展重点,抢占新兴领域发展先机。

2.2 吸引企业入驻因素由政策主导向产业环境主导转变,产业选择合理性要求更高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逐步趋同,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对企业入驻园区的吸引力不断弱化。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等产业环境成为企业考虑是否入驻园区首先关心的因素,因此使得产业选择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唯有合理选择产业发展重点,并围绕发展重点打造完善产业链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才能为入驻园区企业带来可观的外部经济,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进而推动园区的可持续

发展。

2.3 新兴产业加速涌现,产业选择调整周期加快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速涌现。各地园区为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不断调整产业选择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获取先发优势。

2.4 园区城市化发展趋势愈发凸显,产业选择需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成熟,随着园区内各经济及社会要素的不断完善,软件园区正向城市化方向发展。产业选择除了具备推动园区软件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外,必须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一致,推动园区环境的建设和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3 我国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的思路建议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充分发挥相对优势,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推动园区形成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3.1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园区产业定位要符合园区所处的区域的功能定位,立足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明确产业定位。例如,大连软件园,紧抓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契机,明确产业定位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福建软件园结合福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行业应用软件。

3.2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遴选重点领域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是指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关联产业、基础环境、人才供给等因素,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园区,建议发展基础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对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园区,建议发展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云计算;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关联产业基础雄厚地区的园区,建议发展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例如深圳软件园充分利用深圳市汽车、通信、医疗设备、数字电视、数字装备及电力自动化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带动相应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南京软件谷依靠人才资源,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成都软件园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金融后台服务、IT外包服务等。

3.3 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着力发展重点产业

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是指遵循软件产业细分领域发展要素,选择适合的重点产业集中各方资源,着力发展。为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在重点产业选择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有针对性地集中发展,不必贪大求全。同时,要结合软件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及时确立和调整发展重点,抢占新兴领域发展先机。例如天河软件园基于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加强创新大力发展信息增值服务;深圳软件园在服务外包领域集中发展面向欧美的服务外包,与大连软件园和福州软件园错位发展。

3.4 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打造园区差异化竞争力

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是指围绕重点产业,着力引进有重大战略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世界性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南京软件谷在选择重点产业时,着重以产业链打造为核心,聚焦通信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吸引龙头企业入驻,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篇10

背景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桂、黔、滇等省区分布甚广。中国960万km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了124万km,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省喀斯特面积达到了13万km,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8%。贵州省发育喀斯特的基岩之广、厚度之大、相对面积比之高,又比较集中连片,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土石之间粘合力差,暴雨之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更是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导致了石漠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多,有苗、布依、土家、仡佬等49个,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有些少数民族不通汉语,同时受到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有限,先进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难以被他们采用,这对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然而,政府的扶贫模式往往具有普遍性,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扶贫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但仍然没有实现真正脱贫。

但是,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05种,矿床、矿点3000多处。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依托的矿业经济一直都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矿产资源的开发会给这些社区带来发展机遇,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加就业机会等;扶贫开发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单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展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当地的资源性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让其参与社区的扶贫工作,势必会对当地的扶贫发展带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本文以贵州J矿社区发展为例,分析了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的优点,以期对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新思路。

1、研究区概况

J矿社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属贞丰县沙坪乡管辖地区,该社区地理位置处于河谷低海拔地带,海拔在350~760米之间,据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19.2℃,月平均最高气温29.9℃(6~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6.2℃(1~2月)。年蒸发量1350mm,年降水量1357mm,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冬春季节严重干旱。

社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总共耕地面积为1220.7公顷,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黄豆、小麦等,人均收入为795元,低于同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该社区所包括的三个行政村属于贵州省重点贫困一类村、二类村。社区80%的耕地属于坡耕地,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单位产出低,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2、J矿社区贫困原因分析

图1J矿社区贫困问题树

Figure1TheproblemofpovertytreeofJminecommunity

2.1落后的教育

表12007年J矿社区人口文化程度统计

Table1ThepopulationstatisticsofeducationofJminecommunityin2007

比较对象

文化程度

人数(人)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该县同年平均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

1967

62

42.34

初中

429

14

12.35

高中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