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09:59: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婴幼儿的口腔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17-01
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一种由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多见于六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起疱,疱很快破溃形成皮肤粘膜溃疡,溃疡可融合成大片,伴有剧烈的疼痛,容易引起患儿的躁动不安,严重时,病毒可沿感觉神经上行以至大脑组织,引起脑炎和脑膜炎[2]。多数病人有自限性,但本病易复发。目前对于疱疹性口炎尚无特效的药物,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患儿的症状和痛苦,缩短病程。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和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口腔护理对疱疹性口炎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252例疱疹性口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女140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5±27月。随机将患儿分成A、B两组。A组患儿有138例,其中男62例,女76例,年龄为6个月-18个月,平均年龄为113±26月;B组患儿有114例,其中男50例,女64例,年龄为6个月-19个月,平均年龄为117±28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A组患儿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护理的方法是: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对患儿温柔亲切引逗,以获得患儿的认可和配合,家属侧抱患儿于怀中,颈下系防水围兜。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擦洗口腔黏膜,并轻轻拭去溃疡面的伪膜和食物残渣,避免损伤溃疡周边黏膜。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夹紧棉球,以防棉球脱落至口腔咽部,堵住咽喉,造成患儿窒息。棉球不宜过湿,以免引起患儿呛咳。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并给患儿患处喷涂适量的口腔炎喷雾剂,一日三次;指导患儿家长给患儿温热流质饮食,饭后漱口。患儿的食具一定要专用,每日进行煮沸消毒。B组患儿只给予板兰根冲剂口服,不给予口腔护理。两组患儿均于用药后第3天、第6天进行门诊复诊,记录检查结果。对发热和因疼痛进食困难的患儿给予对症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口腔疱疹和溃疡完全消失,体温正常。有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明显减轻,体温正常。无效:口腔疱疹和溃疡未见减轻,甚至出现面积的增大或个数的增多,仍有发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人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用药第3天时,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782%)明显高于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B组病人(579%),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发病前驱期,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多种症状,婴幼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13%,以每年的秋、冬季较为多见,多呈急性发作,发病时患儿的全身反应较重[4]。有少数病情较重的患儿,可以出现原发感染在体内广泛播散的情况,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3],疱疹性口炎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一般于发热2-3日后,口腔内唇、颊、舌、牙龈等多处可见数个至数十个芝麻粒大小的白色疱疹,部分疱疹破溃后会形成小的溃疡,溃疡相互融合可以形成较大的溃疡,溃疡的表面覆有黄白色的伪膜,伪膜周围的黏膜充血发红,牙龈充血、肿胀,有的患儿在口唇周围可见大面积的糜烂成簇的或散在分布的疱疹,疼痛较为剧烈[5]。病程通常可长达2-3周,不仅会影响患儿进食、说话等,还给患儿带来生活上的痛苦。本病具有自限性,轻症患儿可自愈,重症患儿可并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6]。虽有一些局部和全身药物对疱疹性口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减轻患儿痛苦,防治并发症,缩短病程[4]。
由于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板兰根冲剂、双黄连、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多年以来的经验证明[7],祖国医学中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本病有着明显的疗效。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用药第3天和第6天,经口腔护理和板蓝根口服治疗的A组病人总有效率均明显高只给予板蓝根口服治疗的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
本研究中采用生理盐水涂擦口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洁口腔,减少感染的作用。配合喷涂口腔炎喷雾剂,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口腔炎喷雾剂由蒲公英、忍冬藤、皂角刺等中药经提取制成,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促进皮肤粘膜愈合的作用[9]。本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在对A组患儿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患儿家长进行口腔护理知识的指导,教给其护理患儿的正确方法,进行正确饮食营养方面的指导,指导其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配合口腔护理治疗婴幼儿疱疹性口炎,可以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艳敏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4):152-153
[2]张朝晖,张志芩小儿疱疹性口炎286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3):99-99,102
[3]叶森娣,舒香云,叶静梅,等输液式口腔冲洗法在疱疹性口炎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0):104-105
[4]钟瑾,董金涛,李建文,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78-79
[5]钱丽娟,周金芳,严润玉,等赛金化毒散口腔护理治疗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87
[6]吴洪云,许建章,戴朝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疱疹性口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8):37-37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70-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见传染方式是接触传染及分泌物传染[1]。该病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肺水肿等,病死率相当高,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手足口病患儿,男78例,女82例,年龄5个月~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烧、恶心,口腔、手足均出现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且外周有炎症红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局部伤口涂抹药物等常规治疗,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对手足口病的患儿的饮食进行护理时,保证患儿有足够的饮水量,尽量避免用奶瓶等,防止病菌的再次感染。
1.2.2 皮肤护理 接触患儿的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到其他的患者身上引起交叉感染。同时手足口病的患儿需要勤洗澡、勤换衣物,洗澡时尽量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也不要对皮肤上的疱疹进行揉搓,毛巾和衣服也要用纯棉材质的。对于年龄教小的患儿,及时修剪指甲,并戴棉质手套,避免抓破疱疹,引起感染[2]。
1.2.3 口腔卫生护理 护理人员要监督患儿按时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d。若患儿因口腔内疼痛拒绝漱口或者因年龄小无法漱口,可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洁,尤其注意对患儿口腔溃疡面的清洁护理。
1.2.4 心理护理 患手足口病的患儿因疼痛常常会拒绝吃饭和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劝解和诱导,通过对患儿的心理进行诱导,减少患儿对疾病的恐惧感,减轻治疗负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其护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发烧、头痛、颈部僵硬、烦躁、睡眠不安稳、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暴发性心肌炎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护理后一般状况好转,48 h内不流涎,可以进食,体温正常;好转:护理后一般状况好转,72 h内不流涎,可以进食,体温正常;无效:护理后72 h以上仍流涎,进食少,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口腔疱疹破溃或合并细菌感染或是出现。总有效=治愈+好转。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还要定期对儿童使用的牙刷、水杯、奶瓶、毛巾等物品进行杀菌消毒或者及时更换。初期感染的手足口病病情并不严重,能够很快的痊愈,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旦有类似于发烧、呕吐、起疹等症状需马上送进医院救治,避免因自身的疏忽而延误孩子的病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3-6]。手足口病本身并不严重,能够很快的痊愈,但由它引发的并发症像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可以使患儿死亡[7-10]。所以及时将患儿送进医院治疗对患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轻度的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常规的抗菌治疗便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那些重度的患儿,除此之外还要密切的关注患儿温度、呼吸及各脏腑的各项指标变化,对这些重症的患儿要进行精心的治疗,避免因医护人员的处理不当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自身引来医疗纠纷[11-12]。
本文研究显示精心的护理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护理组从患儿的饮食、皮肤、口腔卫生及心理等方面进行着手,不仅减轻了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水准,提高了手足口病的治愈率,临床上应加大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力度,这对患儿的恢复和痊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2]陆春彩,陆连向.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2):259.
[3]李红.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41-142.
[4]江铁成,邵启国,张瑛,等.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3):262-263.
[5]吴亦栋,尚世强,陈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35-539.
[6]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等.更昔洛韦联合金银花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69-70.
[7]王凌航,陈志海,李兴旺.肠道病毒71型与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的手足口临床特点差异研究[J].新医学,2009,40(2):87.
[8]张寿斌,廖华.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9]刘湘玉.1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56-357.
[10]刘凤贤.3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768-769.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了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的计量数据均采用了(x珋±s)的方式进行表示。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儿童进行系统性的口腔保健与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率。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龋齿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龋齿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所以,要求家长从小帮助儿童培养一个良好的口腔护理和饮食习惯,尽可能的减少对黏稠性很强的食品、甜食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确保口腔牙齿的洁净。龋齿被认为是一种以宿主、细菌和食物为致病因素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口腔细菌,其是导致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缺少了钙、铁、磷以及维生素的吸收时,将会大大降低牙齿的钙化程度,从而导致釉质发育不全,增加了细菌侵蚀的概率。一旦儿童出现龋齿时,会导致儿童的乳牙缺失或龋坏,从而影响了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和咀嚼功能的培养,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恒牙的发育异常,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龋齿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儿童咬合关系的建立和颌面部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病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肺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个别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7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8例(均已报卡),通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9例,占84.5%,4~14岁9例,占15.5%,住院期间体温在38.5℃以上者30例;口腔疱疹者41例;臀部疱疹者37例;手足疱疹者56例。均予抗病毒、维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平均住院7天,并发肺炎3例,未见并发脑炎及心肌炎,5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2.1.1 环境的消毒隔离 患儿统一安排在同一病区并挂醒目标志,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及椅子,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病区内采用移动式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每日2次,早晚各30min,每日通风,于消毒后通风30min,制定严格探视制度,发放陪伴证,严禁外来人员出入病区。
2.1.2 患儿的消毒隔离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患儿大小便排入便器,经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每日用含氯制剂喷洒2次。患儿之间不互玩玩具或接触玩耍,出院病人的床单位均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2.1.3 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病区配置 专门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前后均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非一次性仪器,如:听诊器、手电筒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2 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或家属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若有疱疹破溃者,以西瓜霜喷雾剂喷涂以减轻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或将维生素E、鱼肝油或思密达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续发感染,促进食欲[1]。予41例口腔疱疹患儿上述护理后,效果显著。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2.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物,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抓破皮疹出现继发感染。皮疹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破溃者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洗澡时只用清水。体温在38.5℃以上者需物理降温时,有皮疹者尽量不用酒精擦浴,改为温水擦浴。婴幼儿勤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或用湿纸巾擦拭,并予护臀霜涂擦。
2.4 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给口腔疱疹患儿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禁食生、硬、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以免加重疼痛。由于患儿年龄小,不易配合,更应耐心喂养,少量多餐,尽量补充所需营养。对于口腔疼痛而拒食、拒饮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5 病情观察 观察基础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神经系统需要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高热、抽搐、哭闹不安或嗜睡等,有无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吐泡沫样痰等表现,我院收治的58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6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近年来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加之家长对本病了解不足,特别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和恐慌。我们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使他们认识本病的发展过程,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在患儿方面,由于疾病带来的疼痛和陌生的环境易产生恐惧、烦躁、哭闹不止。对于婴幼儿我们要体贴爱护,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使其消除恐惧感;对于较大患儿,应耐心解释,多鼓励,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7 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传播快、感染性强,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特点、预防措施等。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但要避免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宜居家休息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 同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 讨论
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治疗及时均肠道病毒可治愈[2]。但近来发现E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皮疹外,有更多机会引起严重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病死亡率高[3]。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及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诊疗和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10~201406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6例,>3~6岁2例,6岁以上1例?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惊厥发生在发热后4h以内6例,>4~12h 10例,>12~24h 3例,>1~3d 1例?惊厥发生时的体温:39~40℃ 1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 止惊 一旦患儿出现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5%~10% 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ml/kg,尽量保留1h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2.3 吸氧 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氧疗时应使用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呼吸恢复立即停止?
2.4 高热的护理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3)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 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婴幼儿3岁之前就可以罹患龋病,有报道1岁婴幼儿的乳牙就发生了早期龋。乳牙龋不但会影响美观,一旦乳牙早失对儿童面部的发育还会造成长远的影响[1]。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乳牙龋病的研究和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10月密云县牙病防治所由临床抽出医务工作者,经一致性对比试验后,确定一致性对比试验结果在95%以上的两名临床医生参加此项工作调查和变形链球菌取样工作。变形链球菌样本由舌背提取8 h内,在38 ℃环境中进行细菌培养72 h,由专人读取培养结果。读取标准,0级:<10 000 cfu/ml;1级:<100 000 cfu/ml;2级:100 000~1 000 000 cfu/ml;3级:>1 000 000 cfu/ml。
1.2 调查对象 为2003年5月~2005年4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儿,随机抽取并愿意参加配合此次调查的母亲,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31.9%;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占37.5%;初中以下学历66人,占30.6%。
1.3 调查时间 2006年9~10月采用入户和门诊两个途径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口腔保健知识问答方面调查 回答这些问题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初中以下学历66人。问答题的内容为,第一题:使用含氟牙膏能够预防龋齿。第二题: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三题:乳牙迟早是要换掉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四题: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第五题:保护孩子的六龄齿很重要。第六题:3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父母帮助刷牙。第七题:每年应至少做一次口腔健康检查。结果见表1~4。表1 回答的结果表2 回答正确的结果表4 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与口腔变形链菌培养结果注:患龋年龄最小的为16个月,共萌出16颗牙齿
2.2 母亲变形链菌培养结果 0级82例,占38.0%;1级41例,占19.0%;2级48例,占22.2%;3级45例,占20.8%。培养结果越高,口腔内的变链菌数量越高。
3 讨论
随着人类对龋病认识的提高,现在人们公认的龋病病因为四因素学说,细菌因素: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宿主因素: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饮食因素;时间因素:龋病是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2]。婴幼儿龋病是由母婴传播变形链球菌而获得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1)只有在牙萌出之后,口腔内才有永久变形链球菌的定植;(2)如果口腔内已经有成熟的菌群存在,变形链球菌很难再植入;(3)蔗糖为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提供了便利;(4)婴儿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家庭,尤其是母亲;(5)母亲口腔内很低水平的变形链球菌就足以传播到婴幼儿口腔内。母婴之间变形链球菌的传播主要发生于婴儿乳牙萌出阶段。因此预防儿童龋齿的关键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母婴致龋菌传播机会,所以,母亲有必要从妊娠6个月开始到婴儿乳牙萌出后其口腔内建立起成熟的、稳定的、非致龋的菌群的过程中始终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1]。人们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她们获得正确的口腔卫生知识,并不断加深她们的认知,从而自觉地转化为自身行为。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母亲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比较高,从孕期开始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婴幼儿龋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保健知识获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加强对准妈妈和妈妈的口腔保健知识宣传,使她们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并转化成为她们自觉的口腔保健行为;同时,指导她们的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口腔保健问题。
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育儿过程中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方面明显高于受过初等教育的母亲,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女性的教育,提高未来母亲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源头做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口腔变形链球菌培养结果与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未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儿童的口腔护理,如擦拭牙齿、餐后漱口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一般资料 2010 ~ 2011 年,我科接诊 52 例鹅口疮患儿,其中男 27 例,女 25 例,新生儿 6 例, 1 ~ 18 月患儿 46 例。所有病例口腔黏膜均可见白色乳凝块样物。 1.2
治疗方法 2% 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因鹅口疮轻重、病程长短不同、疗程时间也不同。轻度鹅口疮患儿,每日擦洗 2 次,一般 3 ~ 5 天,而重度患儿 时间较长,每日擦洗 3 次,平均 7 ~ 10 天 。 1 . 3
治疗结果 47 例患儿经过局部给药后,口腔内白色乳凝块样物完全消失, 5 例疗效不明显。 2
护理 体会 2.1
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和发生局部感染 [1] 。鹅口疮是婴幼儿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由于 奶 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等所致。分析 5 例患儿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1) 治疗过程中,患儿哭闹易引起家长紧张担心的情绪,以至于没有按疗程进行擦洗。 (2) 个别年轻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责任心差、工作不仔细,擦洗不彻底,没有使药物充分涂抹口腔各个部位。 (3) 家中有脚、手或霉菌感染的家属,容易诱发鹅口疮。 (4)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不清洁都可以是反复感染的来源。 2.2
提高治疗效果护理 体会 :(1) 进行护理前,向家长进行宣教,了解鹅口疮疗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家长的焦虑,配合治疗。(2) 对年轻护士以及家长指导鹅口疮擦洗要点,定期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2.3 使用前摇晃瓶体,使药物充分混匀,制霉菌素在室温中极不稳定 [2] ,使用完毕后放入冰箱。涂擦过的棉签不要来回使用,应该涂擦一次更换一根,棉签使用完毕后要密封好,以防污染。碳酸氢钠溶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药液新鲜。治疗时不予以哺乳或饮水,刚吃完奶后不宜立刻擦洗,容易引起患儿吐奶,可在喂奶半小时后擦洗。涂擦完毕 30 分钟内避免进食进水,以防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影响治疗效果。患儿口腔护理的同时,也可用 2% 碳酸氢钠擦洗母亲的。涂擦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避免呕吐和机械性损伤。2.4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后,母亲均应洗手、洗。人工喂养者,对用过的奶嘴、奶瓶,应先用水清洗,煮沸消毒后备用。喂奶后给患儿喂少量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的洗漱用具和食具应单独使用,衣物毛巾清洗后开水烫洗,也可经日光照射后使用。母亲应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2.5
添加辅食患儿,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时多喂水,以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母亲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 2 . 6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79-02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多见,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近一步研究婴幼儿腹泻的治疗,2008年10月~2011年5月笔者以药物结合家庭照顾治疗婴幼儿腹泻患儿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究竟应该指导家长如何对患儿进行家庭照顾,浅谈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岁婴幼儿病例120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多,伴有呕吐,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有口渴、尿少等轻度脱水表现。将同期12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其中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11.2月。对照组67例,其中男46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11.8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结合患儿的家庭照顾,具体家长的照顾方法有:
1.2.1 调整饮食
(1)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盐:由于腹泻的危害多是因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而造成的,因而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在家自制米汤加盐溶液给孩子服用。
(2)调整食物的方法:
1)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少食高脂肪食物,哺乳前半小时可喝一大杯温开水稀释母乳,可减轻小儿腹泻。
2)人工喂养儿:①6个月以下患儿,应吃脱脂奶粉,腹泻较重者,要减少奶量并用水稀释。可用1份奶粉加1/2份水或l/2份米汤,必要时可用l份奶粉加l份水或米汤稀释。②6个月以上患儿,应以易消化、吸收为主,如给些米粥或淀粉混合食物。因米汤无发酵作用,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且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有利于腹泻的恢复。
1.2.2 皮肤、粘膜护理
(1)眼部护理:脱水患儿泪液减少,结膜干燥,此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并点滴氯霉素眼药水或金霉素眼膏保护眼睛,防止角膜感染。并以眼罩覆盖。
(2)口腔护理:由于婴幼儿口腔粘膜娇嫩,细菌容易在口腔繁殖而发生鹅口疮。所以要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食物后,给患儿少量白开水或淡盐水清洁口腔。如有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涂抹。
(3)腹部护理:注意腹部保暖,以免腹部受凉,肠蠕动加快,腹泻加重。
(4) 臀部护理
1)尿布选择:选用柔软布类尿布,但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尽量使用一次性尿裤,因尿布洗晒过程中均能增加轮状病毒传播感染机会。要及时更换尿布〖3〗。
2)臀部皮肤护理:婴幼儿臀部皮肤嫩弱,因排便次数增多,周围皮肤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后涂些甘油、护肤脂或爽身粉,以防“红臀”。
1.2.3 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升至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法是温水浴:让发热患儿在38℃左右的温水中沐浴20~30分钟,可收到良好降温效果。
1.2.4 生活护理
(1)休息: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消耗过多,影响患儿康复。
(2)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无菌观念。除对环境每天用2%来苏儿喷洒外,对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做好床旁隔离,食具、衣物、玩具等应专用,污染的尿布先清洗干净后再用沸水泡烫,然后利用紫外线再次消毒,对于病程长、抵抗力较弱的患儿应注意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加重腹泻,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量的变化〖4〗。
1.3 疗效判断: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究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5]。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包分析计算统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注:与观察组比较,X27.46,p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见。起病急,常合并呕吐、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体温常在38℃以上。本病具有传染性,小儿由于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低下,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在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家庭照顾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蔚.浅谈小儿腹泻的家庭照顾.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7)
[2]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1.1.1研究组:给予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
1.1.1.1心理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溃疡等严重影响食欲,患儿哭闹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患儿讲故事、做游戏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紧张情绪积极的配合护理。
1.1.1.2饮食护理:手足口病导致患儿口腔溃疡、消化功能减弱等,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流食、无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食物,并且讲究色香味来增加患儿食欲,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状态。
1.1.1.3口腔护理:通过正确的口腔护理可以改善患儿不适同时可以促进溃疡快速愈合,饭后及时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药物涂抹溃疡处,对于流涎的患儿及时擦干并清洁口周。
1.1.1.4皮肤护理:皮肤出现疱疹时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涂抹,在涂药后家长密切看护,避免患儿误食,饮食前将药物及时擦去,同时保持床单及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降低红臀的发生率。
1.1.2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隔离护理,保持隔离室通风良好,每天对病房用紫外线照射2h,地面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让患儿勤洗手,并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等变化情况。
1.2观察指标比较
2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护理3d后疱疹数量显著减少、无渗液且基本结痂,无发热等症状,食欲良好;有效:护理4~6d后疱疹数量有所减少,且出现干燥结痂,食欲恢复良好;无效:护理6d后疱疹数量未见减少,有渗液和发热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
研究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患儿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口腔溃疡、发热、食欲下降等有所好转,疱疹基本消失。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高于对照组的8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传播特点
1.1传染源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2]。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3]。
1.2传播途径
粪-口为CoxA16主要传播途径,EV71传播途径则主要为眼-手-眼,亦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眼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通过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的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常造成流行。年龄越小的婴幼儿,易感性越高。每次流行中,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是30∶1。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5]。
1.3易感人群
人对Cox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6]。
2临床表现
潜伏期3~5 d,最短在24 h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四不特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好发于内唇、颊黏膜、舌、齿龈或硬腭处,小如米粒,大如绿豆,破溃后成溃疡,非常疼痛。是患儿哭闹、烦躁、流涎、拒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轻症患儿可不治而愈。病程5~7 d,少有复发。
重症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1]
3诊断治疗与预防
3.1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排除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及口炎型口疮,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7] [8]。关于病原学诊断较难,因分离出一种病毒要花费12个星期[9]。
3.2治疗
HFMD为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有自愈倾向。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可选用。对高热、惊厥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重症患儿应住院治疗,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3.3预防
HFMD发病急、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广,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 。因此普及预防知识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居室通风、洗手、饮食卫生、洗晒衣被、擦拭消毒常用物品,减少人群聚集、与病患隔离等。
4居家护理干预
4.1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进易消化、清淡、低脂饮食,高热可物理降温、注意口腔卫生。
4.2阻断传播途径
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一般需隔离2周。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迅速灭活,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1]。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干燥。清洁日常生活用品,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用1%84消毒液浸泡30min或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6h。洗手能有效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护理患儿前后应在流水下严格洗手。驱蚊蝇及蟑螂。
4.3病情观察
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体温、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如发现患儿有高热、抽搐、剧烈头痛、肢体抖动、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4],以免贻误病情。
4.4体温监测
一般4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记录,可了解病情总的发展趋势,尤其夜间不能忽视体温变化。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物理降温无效,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如泰诺等小儿退热药。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1h复测体温,体温持续不退或超过39℃,应去医院就诊。
4.5 口腔疱疹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多因口腔内疱疹破溃口腔疼痛所致,可遵医嘱给予口腔内用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2~3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维生素E或鱼肝油或金霉素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10]。2%利多卡因5mL配以蒙脱石散(思密达)1.5g调配成糊状,涂抹于患儿口腔溃疡处,每日2次,口腔溃疡严重者可以3次,并且在口腔护理完半小时内暂停给患儿饮水及进食,以保证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充分发挥。利多卡因为局部为无色澄明液体。蒙脱石散为类白色粉末,具有香兰素的芳香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11]。故思密达局部用药,可使药物直接覆盖在疮面上,有利于粘膜水肿消退,促进受损的细胞再生,从而加快口腔溃疡愈合。局部使用思密达,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显效率达86%[12]。
4.6皮疹的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尤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皮疹如有破损可涂0.5%碘伏,防止皮肤感染。
4.7饮食护理
保持营养均衡,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忌食热烫、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疱疹及溃疡面而引起疼痛。哺乳期的婴儿,常因口腔疼痛而拒绝吸吮母乳或奶瓶的,可用小勺喂哺。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拒水,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时就医给予补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008,5,9.
[2]刘湘云.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97-404.
[3]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4]傅希贤.新型肠道病毒感染[M]//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41-443.
[5]王永怡.小儿手足口病[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2(15):57.
[6]何家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3.
[7]刘晶星.肠道病毒[M] //周正伍,李凡.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4-275.
[8]蒋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642-656.
[9]王敏,王捷,孙辉等.手足口病的研究现状.华北国防医药,2008 ,2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