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09:59: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48-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严重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待孩子“过分溺爱”。例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只要孩子发奋努力,考出好成绩,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这些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却养成了不爱劳动、爱享受等恶习。另一种是“打骂”型,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每次考试一定要子女考好成绩,以便将来能考上大学,可是一旦孩子考不好,轻则狠骂一顿,重则肉体惩罚,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逆反抵触心理,甚至出走,与社会青年同流合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和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一系列普遍的诸如无人照管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等现象。部分农村家庭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力不从心,认为只要孩子有饭吃、有书念,就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内心世界从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形成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老套的隔代教育模式和“保姆式”看管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关爱、亲情,容易引起少年思想的封闭,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的发展。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配备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在我们学校以及周围一些农村小学中,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员,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上思想政治课。而且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
4.言行举止不文明
一些农村小学生不懂得尊重长辈与教师,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严重。言语粗俗、随意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不爱惜粮食、乱丢垃圾,环保意识淡薄。例如,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夏天,有一部分调皮的学生就去河里捉鱼,虽然他们在课本上学习了自然知识,但是他们还是不懂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了解特点,对症下药。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清楚哪部分学生是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让他们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对于父母爱打骂的那部分学生,要给他们多讲道理,告诉他们父母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应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教会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鼓励他们多向老师请教不会的功课。
2.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搞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研究的主体是农村中学生,农村的教学条件差,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呈被忽视状态。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学习上缺乏主动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但大部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不健全、不配套,缺少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等,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质疑与批判精神,不喜欢对知识进行探究,不习惯问为什么,在学习中无创造性。
2、思想上三观混乱
随着三农政策的扶持,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使有的学生认为钱就是万能的,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拜金的倾向,也有一些学生受当地农村旧陋习和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有网络中的低俗文化和虚拟环境也滋生着中学生心理阴暗消极的一面。
3、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意识差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受传统小农观念的影响,处理事务大部分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社会行为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有时价值判断失准,而中学生对个人、家庭、公共场合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父母的行为使他们更淡薄了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不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随意破坏环境等。
4、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标准或者计划好想要实现的,大目标可以说就是梦想和理想,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生来说,虽有远大的抱负,但很少付出实际行动,周围的人与环境并没有使他们产生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强烈想法,他们认为没有关系与金钱,就是学习再好,最后也没有好工作,荒废了学业。
二、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学生自身问题
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占主要地位,对社会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常常富于幻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棘手问题时,容易动摇,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引导,他们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偏执倾向。还有若干学生构成小团体,重哥们义气,聚众打架,严重影响了校园风气。
2、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有些家长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他们自己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尽自己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生的享乐主义,部分学生更是只享受不学习。有的家长既不抓学生的学习也不管学生的思想正确与否,只要以后能大挣钱就行,在家长错误观念教育下,也造成了学生的拜金思想。
3、学校教育问题
(1)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高的升学率是学校的目标,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学习不好,思想道德方面领悟高,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如果学习好,但思想道德方面不行,在大家眼里仍是好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一好遮百丑”。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类的课,但也是效果不大,形同虚设,在学校这种重分数的大环境下,谁能意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2)教师思想素质低。作为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心强。教师对中学生具有直接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在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只管教人,不管育人,对学生的思想工作热情度不高,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去找老师交流。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办学资金的限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也影响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社会环境
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环境主要还是网络的影响,网络上的知识量大,方便快捷,正确运用网络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不可避免会出现不良信息,由于中学生是非辨别力的局限性,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思想,误入歧途,最后走上违法犯罪。
三、解决对策
1、完善学校教育工作
(1)注重思想教育的全面性。农村中学不能只追求升学率,也应该看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求知,思想与知识的同时具备,将会成为学生成功的前提。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走学生路线,在学生的思想上应注重他们的情感方面,通过社会上最美妈妈、最美警察、最美清洁工等优秀事迹,启发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就得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确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育”学生并不只是班主任的分内事,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奖惩分明,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可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发生。
2、纠正家庭教育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负责,给学生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选择正确爱的方式,爱并不是一味的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多与学生沟通,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观念给予纠正,教育他们要全面看待问题,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3、学校、家庭形成有效配合
农村学校与家庭处于脱轨状态,多数走了形式主义,没有实质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应该形成有效配合,二者应主动起来,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家长可以多去学校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教师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当发现学生状况不对时,合力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的监管
网络的便捷性,使我们不能将其彻底弃之,要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好处,学校应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高尚网德。农村中学生接触网络大多在网吧,虽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禁入网吧”,但在农村地区监管不严,应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的监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建立校园网吧,方便于对学生上网的指导,防止学生登录不良网址,产生不良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志兴.农村中学思想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教育,2006(6).
[2] 革继权.略论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2(02).
[3] 季方方.农村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18).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当地读书的学生,其教育、心理发展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在生活上贪图享乐,追求超前,攀比思想严重,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二是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自卑感强,学习成绩滑坡;三是头脑简单,做事欠考虑,容易冲动,缺乏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等等。其外在表现为:一是学习成绩不佳;二是品质素养及个性发展不良;三是教育存在“三难”,即配合难、养成难、沟通难,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实现“三位一体”。因此,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力开展情感教育,努力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留守学生平时违纪、逃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不到周围的温暖。他们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亲热团聚时,就会有一种孤独感,仿佛自己受到了冷落,久而久之,便会有一种自卑感,而违纪、逃学、上网等就是他们为了掩饰这种孤独、自卑的极端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目的就是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以达到获取某种情感安慰的目的。这时,如果他们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冷眼甚至嘲笑,将会加重这种反抗行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如果恰在此时,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原谅他们,甚至主动去接近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极大改观。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除与学生父母进行电话沟通,还可以在班里进行“父母在外我能行”“让父母放心”“放飞心中的梦”等主题活动,甚至可以请留守学生到老师或同学家里一起吃饭、过节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彼此的情感。
二、给留守学生全面正确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并给予赞美,这对培养一个人的自信非常重要。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所得到的褒扬更少,因此,适度褒扬对于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班的留守学生袁XX热爱音乐,但由于她平时与人缺少沟通,这一特长被埋没了。一次,她在周记中对本班的一场歌咏比赛点评得合情合理,并由衷地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本班的活动。我意外地发现了她这一特长,于是便在评语中毫不吝啬地写道:“你点评得真好,绝不是纸上谈兵,班队有了你会更强,为班队效力吧,我等着你在‘迎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中大放异彩。”从此,袁XX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对学习和活动充满了自信,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真正地融入了班集体。可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度褒扬,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乃至促进他们今后的发展显得多么重要。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班级为单位,摸清留守学生底子,了解其家庭情况及父母外出走向和孩子托付照顾的情况。
(2)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圈。举办谈心交流会,从生活细节入手,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学校要以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每月的家访活动,侧重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为留守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另外,应采取正面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留守学生领会到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促进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四、注重社会教育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凭借自身的优势外出打工,孩子就与隔代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为4000多万人【2】。他们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长,学习,生活等环境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特有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观念淡漠
农村留守儿童对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等政治理念概念不清,爱国主义情感薄弱,他们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现今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在于形式上的传承,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做事大多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时间在毫不自知情况下流逝了。更为严重是他们中的有一部分人掉入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谜谭中。
(三)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与自己的隔辈生活在一起,自身的心理状况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理解别人,爱钻牛角尖,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自然、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不及时,父母无法随时获知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双方无法配合解决。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学校大都在农村,环境闭塞,外面世界的变化对此影响不大,加之很久以来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分数太过看重,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方面教育不重视,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没有正确的引导。
(二)社会方面,一方面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且留守儿童大多生活不发达地区,容易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网络资源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消极消息屡禁不止,许多娱乐场所监察不力,青少年容易混迹其中,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三)家庭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地工作,不能随时给予孩子关爱,许多家长就选择了金钱弥补的方式,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等错误思想。在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多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受身体,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帮助,而当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帮助之下解决问题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则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每天和隔辈亲人生活,父母对其管教很少,留守儿童为未成年,自控能力较差,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并且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之下,容易走上弯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解决此问题的话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学校方面,孩子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留守儿童大多为未成年的学生,此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学校要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且切实付诸实践。其次,学校不能一味重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再次,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设立家校联系手册,以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积极配合,使学生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国家社会方面,国家首先要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其次在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情况后采取对应措施。例如国家可以建立扶持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就会减少,其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纠正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努力纠正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正之风。再次,国家应该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监察力度,加强对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使得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的生长环境。
(三)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做到与学校积极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严格要求,配合学校有错必究,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家长要认识到用金钱弥补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多给孩子打电话等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找到一条正确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判断力,做到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
近年来 ,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当今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因此,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平台,是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 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而部分学生家长追求金钱至上,片面的认为只要为孩子赚更多的钱,就觉得对得起孩子,就认为孩子一生就万事大吉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得势一生。等等的教育理念促使孩子的道德素质存在问题。还有一些父母忙于个体经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也有部分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孩子无人管理,导致未成年人逃学辍学,为所欲为,甚至走向犯罪。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失重。我国的好多学校表面上发展素质教育,但实质上始终没离开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严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真正体现百年大计,德育为首的思想。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一直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将教学成绩达到全市、全省第一,如何才能培养出文理科状元、清华北大学子。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3.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五彩斑斓、变化万千。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潮流、生活方式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缺乏鉴别和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市场上的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电视剧、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未成年人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文艺作品对未成年人成才成长中的先进典型宣传较少,而以提高阅读收视率为目的,或多或少宣扬社会阴暗面的书刊影视作品充斥市场。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观念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 农村中学对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总书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分清了什么是美丑善恶,很清楚地要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要始终以“八荣八耻”为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多管齐下,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改进中学政教处的管理模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通过系统的、连锁的学校教育,让未成年人进一步学会待人、接物。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尤其是学校政教处的工作,重视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是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层次化、具体化、科学化。离开社会生活确立的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政治化,不容易被接受,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再次要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德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其言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每一位老师将会影响一班人,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带班效应,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成长,所以学校政教处一定也要加强对老师的道德教师,时不时地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让其在“领证”之后再去上岗教育学生,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心。因此学校一定要召开好家长会,选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成为孩子的表率,家长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基。实践证明,孩子能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不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靠家庭环境的影响。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做到:创造温暖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4.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的道德得以提升
道德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学校团委与未成年人走的最近,要多开展一些主题团会活动。如 “做诚信的好学生” 、“学习雷锋精神,做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给老师的一句话”、“怎样使用压岁钱” 等主题团会活动,让学生在团、班会课上得到充分的道德体验。除此之外,还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募捐活动,到孤儿院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了道德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在道德层次上更进一步。
一、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许多青少年学生“胸中无祖国,心中无他人”,待人做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与人交往,过分考虑自己得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类青少年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大多意志薄弱,一旦受不良风气诱惑,很容易出现违纪现象。
2、意志脆弱,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社会阅历不深,许多青少年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他们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面临压力、变故,他们便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若被不良行为引诱,容易盲从,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因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在是非面前辨别能力弱,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懒懒散散,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行为,在家蒙骗家长,在校顶撞老师,欺压同学,在外勾结不良社会青年耍横,严重破坏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4、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少年,父母不在其身边,隔代抚养过程中又充满了溺爱,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农村中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道德建设在实践发展中,呈现出的不足与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对解决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小树长弯了,简单方法伐掉就行了。然而一个未成年人出现了偏差,那就会影响他的人生。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农村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略作如下探讨。
(一)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好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
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教育法制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2.家长要注重孩子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娇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召开的不定期家长座谈会,座谈会不是成绩汇报会,而是谈心会、促进会,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好家长的先进事迹,使好的经验大家共同拥有。
3.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教育作用。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父母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农闲时间,使其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身教言传,和孩子一起“成长“守住家庭教育这块阵地。
(二)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是向育少年传授知识的场所,无论在教育的力量上、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和教育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学校教育要加强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1、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善于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校教育应当求五育并举,为使学生均衡发展,学校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
2、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学校要建立了一套由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家长所组成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校访、教师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5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的许多方面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1]缺失了品德教育的留守中学生,他们又会走向何方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作简单的论述:一、当前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利状况及原因分析;二、对策建议。
一、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是各种教育的中心,学校道德教育显得更为突出,然而传统观念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身心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十分脱节。
1、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唯智倾向”显得苍白无力。德育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是“唤醒唤起的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苍白的道理说教,其结果可能导致知识高深却道德败坏的现象,要使中学生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必须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德育知识的误区。(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就目前学校有关道德教育的政策来说,有的还是很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然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教育方法、社会、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时代的发展知识观念的更新,导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2、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的限制。社会的飞速发展,思想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而教育体制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调整。从而限制了学校,教师的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2)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有些岁月,已往一些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教育观念及方法。为后来教师所沿用,这些教育理念不乏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却显得有些落伍,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的不当。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以说教道德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却不能实行道德行为,那也算道德教育的失败。而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实践活动来培养的,脱离了现实,再高的道德意识也是无稽之谈。
二、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感悟,浅谈两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情景中悟醒
所谓情景中悟醒,简单说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启发,引导让受教育者以主体身份自己领悟出思想道德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根据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量身订做,针对留守中学信任意识淡薄,培养他们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意识。如设计“信任背摔”或团队合作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比赛,足球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项目,每个学员都谈谈自己的所受所想,真诚地相互交流。而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的共识也易于接受,也更易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中导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提高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道德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倡导的活动中导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游戏,而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活动的引导,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的提炼和综合的补充,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即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言行,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发现道理,纠正言行。(如:针对有的留守中学生寡言少语、性格孤僻,教师可以先了解情况,然后选择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找到他们共同的爱好、兴趣设计一个活动项目。之后再作积极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步的走进集体的生活中去)。
结束语:
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改善,这样方能为祖国培养更好的接班人。本文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了简单的梳理,期待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0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34-02
随着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从字义上理解,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因为实践环节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顺此义延伸,我们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就要在思想道德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案例、情景等,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教化”和“内化”、“知”和“行”相统一的。本文试分析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受到了普遍关注,各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模式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到教学实践基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此外,还有请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给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谈创业和人生的体会,并与师生开展交流和研讨。但是,这些形式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缺乏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致使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能普遍、持久地落实下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还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定位在课外实践上,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层面上,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课外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企事业单位、乡村、革命纪念地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是如果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极大地限制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效应。通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国情、熟悉民情,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长见识、增才干,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种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受客观因素,比如时间、场地、经费、人数、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可操作性和普遍性较差,难以持久和普及推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改变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内实践教学、探索课内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弥补课外实践教学的不足。
(二)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特殊化,即纯粹当做政治任务或放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抓,忽略了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应体现的一般性,使其在特殊化中被虚化。由于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也极容易因政治冷淡而止。往往是遇到评估或检查就行动起来,活动一过又回归原样。在这种大前提下,许多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地坚持下去,而是因上级有号召、有检查、有领导要求、有经费支持就象征性地搞一搞,随意性很强。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实现它的职能,脱离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就必然违背规律,造成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结果。
[作者简介]林彰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湖南湘潭41110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6―0199―03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开办时间短、办学经验少,高职的德育教育起步也晚。而当前我国又处在转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模糊或消失瓦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使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也深受影响。网络是高职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高职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是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外,面对高职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看待高职生的问题,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时效性,突出德育教育的高职特色。这就需要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当前,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转型期的变化。给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高职生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大量消极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正面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以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高职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也赢得了高职生的认同。网络给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对高职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人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日益凸现。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生在大学生就业大军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强高职生就业谋生的竞争力,各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相对而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略松懈一些,有的院校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淡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这种“够用”原则,是建立在压缩基础课的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属基础课,自然也在压缩之列。由于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生源上就是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一般而言,报考高职的学生,是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课较本科生要低一个档次,这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因此而自卑。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德育课教材,是对整个大学生而言。没有顾及到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和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高职教师按本科教材圈定的内容灌输道德伦理理论,很少关注学生个人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尤其是缺乏实践性养成教育和训练,把本来生动、具体的道德养成教育变成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行为上,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意识和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也差了许多,使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其次,从高职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这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上看,高职教育一直排在低层次之列。一些人认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他们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这种偏见,给高职生造成心理上不小的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使得高职生在处理问题时不冷静,有的甚至走极端,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道德“知”“行”分离。
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对学生道德评价考核侧重于德育理论知识的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德育好坏的标准,这种重理论教育、轻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分裂,言行不一。一些本应在中学阶段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敬老爱幼、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等,到了高职院校。还得重新教育,这又使那些没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高职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是大学生了,老师还把他们当中学生对待,心中不平,从而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创新,必须从高职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
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要从基础性环节人手,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 从发挥离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上创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做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提倡编写院本、校本教材,深化教学内容,或搞专题式教学,不要面面俱到,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新农村、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英雄劳模到校作报告等,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创新,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2 从教育内容上创新。不仅进行政治理论教育。还应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高职生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走上犯罪的道路。几年前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报复杀人案,便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 从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大社会观念
农村由于所处地域的独特性,相对城市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紧张。农村的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走在农村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够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解脱”式的轻松,这一切都是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努力开发和利用这一个教育资源势必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农村学校可以经常利用晨读、班会和集体集会等场合对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农村,这里环境幽静、优美,空气清新,没有工业污染,饮用水没有漂白粉的味道,是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生活在农村同样是一种享受,不必羡慕生活在城市的人,更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发达地区的人们还都“不爱闹市爱乡村”,纷纷“向农村进军”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的良好思想,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家乡建设事业的热情。
利用农村到处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特点,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野炊、采集标本等各种户外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互相帮助的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思想。利用农村到处都是田野、果园等劳动场所的特点,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插秧、割稻、除草、施肥、采集果实等特种劳动实践,从中既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又可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到父母整日劳作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为了报答父母、建设农村而努力学习的良好意识。而这一些,正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努力要达成的,也是我们学校诸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独特的文化积淀。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社会城市化速度的加剧,在城市中这样一些风俗习惯正在被遗忘和淡化,而在农村这些东西依然根深叶茂,并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对这样的风俗习惯进行合理的挖掘和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资源。如,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的。通过引导学生对端午节进行追根溯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动人故事,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笔者家乡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走亲访友,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教育学生感受这一亲情,并学会在家中的待人接物,自然就成为了我校班主任不会放过的契机。
三、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学生和群众资源
相对于城市而言,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淳朴善良,他们有许多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因为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比城市滞后,农村的人们大部分都得和土地打“交道”,他们甚至一辈子都在辛勤地劳作,一辈子的劳作目标是异常的“简单”:养活家人和供孩子上学,期待孩子将来能有好的出路,有工作可做。仔细审视这样的现状,同样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父亲是做“小工”的,不幸在一个晚上用摩托车载客时出了车祸。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遇到这样的灾祸之后,白天要到地里种田,晚上要去厂里做工,才能勉强支撑平时的家用和孩子的上学。每当开家长会时,这个学生的家长总是“缺席”,而“奇怪”的是,这个学生一直成绩优异,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这个学生家长的身上,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在这个学生的身上,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遗憾的是我们以往容易忽视。通过对这位家长身上的任劳任怨、顽强不屈、关爱子女等精神的挖掘,可以直接教育学生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孝敬自己可敬可亲的父母,好好学习,将来报效自己辛劳的父母,回报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这位学生身上的体贴长辈、自觉学习等精神的挖掘,可以直接教育其他学生以之为榜样,努力学习,孝敬父母。
另外,学校还可以直接请一些革命前辈,或事业有成、学业有成,或具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优秀品质的当地群众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非常直接,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来得具体,来得主动,学生们感同身受,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