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5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都达到了50%以上。近十几年来,我国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技术经营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进入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技成果转化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
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认识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明确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问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索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是增长的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加强,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一些经济学家用新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
2.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美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经费以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应用研究,企业是科研主体,从事产品的改进研究,经费由企业和贷款解决。应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管理,决策程序明确,并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各类人员科研积极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实施法规,引导企业与产业部门合作,并帮助建立各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德国科研坚持市场导向,前沿基础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担,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大型项目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德国科技管理采用市场管理,科研项目选择根据企业竞争的需要,科研成果的价值也由市场机制评估。德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应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同时政府还通过大型项目的支柱引导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西方国家尽管没有全国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的效益。国外学者试图建立一种对科学技术产出的分类法,来评价和监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鲁本斯坦和盖斯勒(1982)提出科学技术产出的四大分类:(1)与销售相关的,(2)与节约有关的,(3)与对利润的影响有关的,(4)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时间与成本有关的。盖斯勒和克莱门茨(1995)通过43个联邦实验室向51家工业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实例研究了技术的商业化。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出发,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著名专家傅家骥、许庆瑞为代表。对现有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国内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对技术成果的有效评价及阻碍产业化的障碍研究几个方面。
1.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陈琴荃等人(2002)创建了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四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建科技型企业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支撑模式、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模式,并对其高效运行的关键进行了探讨。
姚应才、倪宏兴(2006)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广转化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自主转化模式、市场驱动转化模式和技术引进转化模式。
徐彬等(2010)对共生环境及共生环境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和分析了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以四川万安石斛产业科技园为例,对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效进行了验证。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李钢、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推动系统、科技成果供给系统、成果转化主体系统及社会化保障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孙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并通过构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机构等)、成果转换方、成果需求方组成的反馈系统控制机制模型,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辉、王忠郴(2007)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面对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原动力。
3.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涂小东、肖洪安、申红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三个指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做出评价;陈腾、叶春明、沈杰(2006)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成玉飞(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客观评价;王桂月、王树恩(2009)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预测能力,在给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好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四、结语
以上对科技成果转化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较早。正因为英美等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他们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不同于国外,国内学者专家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所以转化机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29-02
1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
2011年1月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八五”期间正式部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缩写CNERC)的建设。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我国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推动力,并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形成产业基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底,共组建工程中心232个,分布于农业、能源、制造业、信息与通信、生物技术、材料、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轻纺、医药卫生等领域,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是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业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
截至2009年底,工程中心总资产达387.59亿元,同比增长13.44%。其中:固定资产136.40亿元,流动资产208.43亿元,对外投资20.89亿元,其它资产21.87亿元。工程中心年末负债155.01亿元,年末净资产230.23亿元[2]。
2 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的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3]。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功能,促进行业或领域的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程度,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来看,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及途径主要有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等。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度报告中指出,2009年工程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6206项,其中: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67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575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605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4 959项[2]。
2.1 工程中心公益与自身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矛盾
工程中心组建的最初目的在于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科技产业化,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由此可知工程中心主要是服务于国家与行业利益,以经济效益、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依据研究中心的组建方案,其组建资金根据“三三三”原则,由三方面共同投资,即国家投入项目启动经费300万元,地方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配套投资300万元,依托单位和研究中心自筹资金300万元。此后,国家科学技术部分批对部分评估结果良好的研究中心实行优化支持,而研究中心的再发展资金则由其自行解决[4]。这样就导致工程中心的公益性(即服务于国家与行业利益)与自身发展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存在矛盾。例如,在科技术转让于企业时,技术转让费用固然为工程中心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但是,若部分企业将国有技术私有化则不利于行业发展;又或者在利润较低或无利润时,工程中心是否应继续承担科研任务等。
2.2 科技成果转化难以产业化
一、引言
近年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受到广泛关注,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世界发展进入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时代,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全球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大背景下,高科技研发活动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专利申请数量也大量增加。但是研发活动并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参与生产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后者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1]。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科技成果效率即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从而创造经济收益的效率。
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如Arrow(1962)在研究知识溢出效应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形成的新知识,可以帮助经济主体改善经济效益[2];So Young Sohn 等通过建立决策树的 DEA 模型,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价提供了方法[3]。董洁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成果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科技成果转化条件等方面分析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4];刘和东通过收集1998-2008 年我国30个省市创新投入产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函数测度了各区域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研发效率有显著的促进[5];朱有为、徐康宁研究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行业间效率差异有逐步缩小趋势[6]。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身是一个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造成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尽人意,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未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文通过收集2012-2014年我国内地31 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并对提高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基本模型
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是一种基于生产前沿面理论的参数方法,由Aigner,Lovell 和Schmidt,Meeusen和den 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与非参数法相比,随机前沿模型最大特点是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同时它能够对跨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测算的结果可能会更准确些。在模型中,随机扰动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随机误差项,用Vi表示,另一部分是一个用来表示技术无效率的非负误差项,用ui表示。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和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科技成果投入变量,这些科技成果投入都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可能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商品化的过程,即使是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改进等其他研发效应的最终经济价值也要通过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来体现,这些最终将转化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因此,本文选取的产出变量的指标为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7]。
2、模型构建
本文所选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随机前沿分析中常用的函数形式,其优点是模型形式简单、参数简单,便于估计。
三、实证分析
(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本文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2015)中2012-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统计指标对R&D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进行分析。
为消除量纲之间的差异,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将数据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分析。
参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模型中的σ2和γ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是显著存在的,同时也验证了SFA方法的合理性。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得出我国三十一个省市高技术产业2012-2014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值如下:
(二)结果分析
图1显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的时间演变趋势,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2至2014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逐步提高,其中2013年较2012年提高较为显著,2014年较2013年小幅上升。
表2给出了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2011-2013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具体值以及均值。从结果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普遍较低,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31个省市中,天津的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三年的均值为0.7786,最低的为青海,平均转化效率仅为0.3434,不足天津的二分之一。
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较高的为:天津、湖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多位于东部省份经济较发达地区;较低的地区为:青海、海南、新疆、甘肃、、黑龙江等地,多位于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东部省份普遍要优于西部省份,区域间还存在较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差异。由此可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创造出实际的科技成果,进而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创造价值。在此过程中,有诸多可能的因素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例如市场化条件和外在的环境因素。人员及经费等科技投入应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协调好各项投入间的比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味地增加人员及经费的投入结果只能造成转化效率的降低。因此,在一定的科技投入条件下,健全的外在环境以及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会引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2012-2014年科技成果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普遍不高,而且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省份普遍优于西部省份,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区间发展水平及相关政策有关。
2、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员和经费的投入非常重要,但是相关的支撑条件也必不可少,一味地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并不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鉴于此,对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创造收益。因此,一定要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活动的研发力度,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其次,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到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完善相关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信息的交流。
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统筹区域间资源的分配,对科技创新予以大力支持。政府应当健全科技创新的相关法规和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合理分配研发上的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投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京同 冯尧.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 -Malmquist指数方法[J].云南社会科学,2011(04).
[2] 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3] So Young Sohn,TAE HEE MOON.Decision tree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effective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J].Expert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
[4] 董洁 黄付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2.
一、前言
石油是国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不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使催化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催化裂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技术,有着其他工艺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但从清洁燃料指标要求来看,由于其产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烃含量过高等,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烃含量过高,如何在保证轻质产品收率不减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尽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开展重质油轻质化及产品的后精制、清洁化技术的研究和工艺开发对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要。
二、国内技术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比较落后,成果工业化率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真正具有工业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现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纸上谈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够;有些只是设想经不起考验,没有经济性,离工业化有很大距离。
2. 缺乏转化机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化、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成果的可转化性,不但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含量、项目转化后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和环保效益,而且要考虑项目的转化难度、可推广程度及远景目标。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实施。目前国内缺乏这种有效的产业化机制和技术专家。
3. 缺乏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对技术转化重视不够,认同不够。技术工程化和技术研究一样,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动,把复杂的研究数据变成简单的工程方案,技术上便于推广,但千辛万苦搞成的工程技术,在有偿使用方面面临很大困难,往往遭到技术剽窃。严重挫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结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技术转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一直相当落后,这也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有些技术及工艺在国内开发出来,但工程放大、工程开发甚至工程设计却要外国人承担,最后“钥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关键技术和工艺包仍属外国人专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变技术转化的不利局面,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工业技术,本项目的实施就是闯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三、项目的特点及可行性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最大的特点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项目的风险。该项目是一个从科研、实验室研究的理论研究向工程转化一个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是我国炼油工业第一次缩短催化裂化反应的时间,也是我国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该工艺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分段反应、短反应时间和大剂油比的特点。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的关键是工艺方案,而工艺方案的关键是将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为产品,汽油与重油组分混合后进入第二段与再生后的催化剂接触继续反应。这样,在第二段就存在一个汽油与重油以哪一个组分反应为主的问题。
当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应为主时,经过试验总的汽油产率下降,液化气等产率上升,产品分布变差,则该工艺无应用价值。
当第一段生成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占主要地位时,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生成大量的轻质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产率,提高轻质油品收率,改善产品分布,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从技术基础研究、工业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及工业试验,专门为该项目的实施组织有关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为该项目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四、项目经验
两段提升管项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为炼油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在方案论证阶段,由于实验提供的仅是理论数据和试验阶段的成果,我们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多次论证,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多次与设计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例如:KH-3喷嘴,石油大学等单位开发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离系统等,粗旋、预提升技术,使设计工作更加可靠。
在项目施工阶段,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专业之间的通力协作,使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且费用较预算节约约5%。
在新装置实施过程中,第一步确保装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装置能够正常运行;第三步调整优化操作;第四步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工业试验。在实验中,我们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的工艺参数,使实验能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从而使两段提升管新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验证,把理论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升华。
五、结论
该项目在充分进行理论分析、现场采样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大剂油比、分段进料和短停留时间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经我公司工业化试验和多年的运转得到了验证,体现了效益最大化。
1.根据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将我公司的1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业试验装置(15万吨/年),并一次开车成功、运转状况良好。
2.工业试验和运转充分证实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难裂解的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能提高产品的收率和改善产品的质量。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两段提升管的理论得到验证,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广)”一条龙科研开发体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转化;成效
10年来,天水市农业局、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等2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1],并逐步开展了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2]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1 实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种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注重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品种6个,即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茄子品种3个,即航茄2号、4号、5号;番茄品种1个,即宇航3号,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完成了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及航茄4号茄子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颁布《绿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甘肃张掖、陇南和山西3处标准化制种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种面积达到65.4 hm2,年产种子44.5 t;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总产航天蔬菜220万t,平均总增产量40万t,平均总增产值64 361.6万元,平均新增纯收益57 569.9万元,平均科技投资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广投资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2 主要技术
2.1 认真分析研究,准确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点试验研究,应用作物时间稳产性系数(cst)、地域稳产性系数(csr)和综合稳产性系数(csc)分析方法,对航豇1号、2号豇豆、航遗1号黄瓜、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和航茄4号茄子等7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的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农业的先进意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突出标准研究制定及其相应技术的示范推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种的良种繁殖能力
针对种子繁育严重制约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制种基地入手,对甘肃陇南、张掖和山西3个制种基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制定了制种技术规程,强化了对制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完善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采收、加工等技术,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到上市销售的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不仅种子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 立足生产实际,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2.4.1 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结合各地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建设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级蔬菜新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建立县区级蔬菜示范区;在主要乡镇建立示范点。通过在市、县区、乡镇3级开展新品种选育、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大力促进航天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主产区蔬菜品种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在品种布局上,依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科学确定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区域,做到种植区域与品种特性相吻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
项目区围绕《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标准,积极推广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等大棚设施配套技术,各项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1)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冬季低温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温eva膜,遵循“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原理,应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遏制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热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条件,促使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推广合理配制基质、精量播种和催芽、成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幼苗生长快、育苗质量高,提高种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夏秋季高温干旱,利用遮阳网和微喷技术降低光照强度[4],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内温度,营造一个较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遮光降温、保水保温、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效果,促进设施蔬菜正常生长。
(4)避雨栽培技术。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防止雨水冲击和强光直射,可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实色泽,外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明显减少,创造最佳的蔬菜生长环境,保证蔬菜健壮生长,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5)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提高灌溉质量,省工节水,而且肥水同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减轻高温影响和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实现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4.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设施蔬菜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广泛示范推
广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温闷棚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露地蔬菜在虫害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沟高畦、滴灌、覆盖地膜、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示范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安全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4.4 广泛应用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尽量减少单元素肥料使用,实行有机肥与多元复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减少使用硝态氮肥和作物收获前追施化肥;根据不同蔬菜作物,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项目田全部落实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经验
3.1 加强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前提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和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形成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的格局,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技术创新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关键
该项目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应用设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术选育蔬菜新品种,在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航茄2号、4号、5号和宇航3号番茄通过省级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通过对主要示范推广的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总结完善了种子繁育技术,编写了制种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生产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种,保证了种子质量,提高了种子产量,为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协作交流是搞好项目工作的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种质资源,强化育种进程和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协作交流,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种动态,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4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保障
对项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核算账簿,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天水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实行“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为手段,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模式,对外联接国内外销售市场,对内联接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和企业的应得利益,调动了农户和企业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建议
航天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种以其良好的优质、抗逆、增产性能,为安全、无污染、少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中积累了成功经验,随着引种、示范、推广航天(太空)蔬菜范围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对航天农产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依托,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5],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带动和加快现代航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洁.太空育种地上忙[n].科技日报,2001-08-27(8).
[2] 潘连公,陈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种遗传机理与选育成效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一、前言
目前,当代企业和社会已经从传统的运转模式走向以过程为向导的新运转模式,在工作时除专业技能以外,关键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也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条件。现代的教育方式应该围绕解决综合问题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针对“解决社会工作综合型问题”进行转变,这种复杂的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的社会的因素也不能小视。所以说,教育的模式应该尽快打破传统模式的种种束缚,科学的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进行联系,所以在开发方法方面应该注意实现后面三点:一是从主观意义看来,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中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而不是对那笑细小的工作点进行专研;二是重点培养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适应能力的好处;三是构建学习过程时,应该看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习过程完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可能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抽象发展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力发展该有的过程形式,其学习过程是要具备情景化和具体化的,因此,职业学习中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化为一个整体。课程开发必须将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础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国进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国这个工业强国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于行动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练的运用,并且让开始计划好的任务圆满完成――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领域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作者在北京的回国学术报告会上进行发言,德方和我国教育部门的专家团队都对作者所表意见深深赞同。
二、总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定
要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方面有两个:
1、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的教育结构息息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政治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符合条件规定的企业(规模中等偏上的企业、企业集团中技术一般的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所选企业中岗位的相应要求,分析岗位上的典型任务模式,结合企业员工的各种要求进行课堂设置。
2、学生个人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哪里,从而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领域确定
当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了。其课程要极富职业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行确定。简单来说就是解构整个学科的传统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行动体系,同时对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规范进行科学集成。
1、工作过程分析:根据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的分析,从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动领域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与学校领域的结合,成为实用的综合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是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目标描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化,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产品、现象、工艺等等,学习情境因学校 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迁移性的特征。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主要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及其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实践条件的准备师资的配置以及教学方法选择。
1、实践条件: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主要的体现是专业“一体化教室”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满足在企业的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2、师资配备:实现行动导向的教学,必须处理好校内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分工、协作问题,并需及时进行适应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职教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兼职教师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优势,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订单项目以及顶岗实习环节的实施等。
3、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设计的优化
学生就业后,通过毕业生反馈、专家论证和企业调研等,进行下一轮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修改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一)经济社会背景
1、产业构架和产业规格。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重点看重的教育专业之一。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发展规划是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点关注,国家鼓励全面开发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电路,从更快的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山东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并把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放在第一位。这就为本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电子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山东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电子电器产品强省,有海尔、海信、浪潮、鸿富泰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同时山东也是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一级市场,世界及国产品牌都在抢占山东市场,纷纷在山东开店、设厂,形成了明显的电子行业区域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已经形成广东、山东、江浙、京津唐四大电子产业区域。
2、人才需求。多数企业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从国家产业部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给出的数据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并没有多少,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到十万;从山东这个电器大省每年给出的数据来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名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来填充各行业岗位的需求。
就业岗位发生变化。作者在经过了海尔、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电子企业用人情况调查之后发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产品的技术不断的升级,新型科技的不断采用,其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岗位也随着变化。电子电器技术与销售岗位、技术服务岗位、产品管理岗位,是企业给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这些也是比较常见的岗位。电子电器技术销售及服务岗位: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维护、电子维护网络的开发和管理,其中的技术元素特别的多。在这些岗位当中人才更为紧缺的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维修岗位,在这个岗位中急缺高素质人才。电子电器产品管理岗位:主要有电子电器生产出来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装配、调试、检验、设备维护和生产管理,以及电子电器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最后说到电子电器工艺岗位,这个岗位关系到电子电器生产时的工艺是否到位,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个岗位当中也是屈指可数。
企业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选择人员,都要求,人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如团结精神、人员交际、敬业精神、行业洞察力等,即员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是由数个小型工作进程所组成的。企业的这种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职业教学当中,可以把其转化为教学式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岗位人才。从电子技术方面看来,相对于的职业标准国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家所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与鉴定指标进行融合理解。
(三)行动领域确定
行动领域的具体解释是工作生活当中的情景构架,与原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动态等一些情景结构所合成的任务总和。另外从企业方面看行动领域,是按照企业所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的领域,以达到完成企业工作的目的。
(四)学习领域确定
行动利于教学归纳中包含了学习领域,这种规划是按照教学流程进行的,对教育领域进行规划后,用于以后的教学行动领域当中。职业教育当中的职业行动领域存在每一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当中。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给定的学习时间这三个基础因素,是学习领域构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学习领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标的具体描述,而任务的学习则让学习领域更具专业化、精确化。当学生在进行该领域的学习时那么学习目标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学习效果,可以使用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描述;而任务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作为基准学时,可灵活安排。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证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从而让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佩禹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方案[R].2012.
[3]田栋.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世界家苑,2013(6).
[4]梁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2(29).
[5]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具有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等特点。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进行有规则的排列。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 学习领域课程 基准学时
小计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电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 4周 4周
3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 4周 4周
4 电气绘图技术实训 8周 8周
5 PLC应用技术 5周 5周
6 组态控制技术 2周 2周
7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 3周 3周
10 单片机应用技术 4周 4周
11 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 5周 5周
12 自动化课程设计 2周 2周
合计学时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高科技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严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了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从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研究融资比较少。笔者希望能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可以按照它的特点把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验室阶段,是指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二是产品化阶段,是指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是商业化阶段,是指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生产线,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下基础;四是产业化阶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难原因分析
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阶段的资金需求、产品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商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和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为这四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总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基本保持在3万项左右,但能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技术成果只有10~15%,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每个行业及每一项成果的资金需求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转化而成十倍地增加,我国这三者的资金比例约为1∶1∶100,有许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由于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不能有效地转化。另外,科研机构认为中间试验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自己不直接从事产业活动,缺乏应有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但是企业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向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即经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造成在中间试验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投入资金,资金投入明显偏少,许多创新项目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因经费不足而被搁置一旁,许多技术成果的中间试验阶段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中断,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
技术成果和资金也不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国家科研单位目前主要仍以项目形式从国家拿钱,试图形成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钱和一些投资公司手上拿着钱到处找项目,项目又成为稀缺资源。这在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形成这个 “怪圈”的一个原因是资金和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
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的规范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较高,存在着融资困难,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高科技产业投资仅占2.3%。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高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反映。
三、扩大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问题,那么就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其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技术成果就可由实验室阶段顺利地进入产业化阶段,就会促进高科技企业很好地发展,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解决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高科技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和运作。投资者坚信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往往在长期表现较好,建立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促进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世界上高科技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其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具备功能完备、层次多等特点。例如,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同时市场还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不同需求的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经验,应运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1.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通信技术成果分类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