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7 10:05: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机化学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有机化学方向

篇1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熟悉原油钻采、油气集输基本知识,掌握油田化学品合成及复配技术,具备油田化学品生产操作、产品检测能力, 从事油田化学品生产操作、现场工艺运行、设备维护、分析检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是能初步解决油气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产品质量控制、油田化学剂生产等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这样将来求职是才会有求职的筹码。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钻井公司、泥浆公司及其它钻井服务公司从事泥浆配置、检测与维护等工作;可以去在采油厂、井下作业公司、集输站、污水处理厂及其它油田作业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施工、生产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技术服务工作;

还也可在油田化学助剂厂等单位和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油田化学剂生产、应用与检测工作,工作会比较辛苦,一定要坚持下来。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很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将增加。而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量大,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快,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喜欢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

篇2

引言

对我们高中学生来说,对高中有机化学的认识还比较窄,我们一般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思维方式,从而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及其问题进行推论和判断,以提高高中生的有机化学知识水平。但是,我们对有机化学思维的形成一般是建立在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的,进而提高我们运用有机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有机化学学生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这些思维障碍主要是来自教学方式不完善,进而就会影响我们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建立。

1.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高中生形成对有机化学概念的认识过程中,他们一般是先通过已知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吸收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形成一种能够掌握的知识体系,以便高中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种情况下,已知的知识就会在高中生的思维中发挥积极作用,导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出现分化和进行重组等,使得高中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一般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化学思维教学,而是以教师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缺乏能力解决实际的有机化学问题;第二,当新接收的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知识结构不相符合时,这些新的知识就会受到严重的排斥。因此,一旦教师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造成新旧知识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统一,从而影响高中生形成较好的有机化学思维。

2.高中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突破策略

2.1因材施教,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为中心,认识到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认识的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形成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使得高中生明确有机化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高中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因此,提高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意识是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2.2突破高中生的常规思维,消除思维定势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重视有机化学知识的教授,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这对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至关重要。同时,为了更好地消除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教师可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前了解学生的产生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有机化学思维定势。当然,有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有机化学教学,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规的有机化学思维。通过不断暴露学生的思维问题,以消除消极的有机化学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当然,教师还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机化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是帮助学生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的有效途径。

2.3结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实际,积极渗透诱导

在进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得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问题而改变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其有机化学思维定势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应该结合有机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诱导加强突破高中学生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同时,教师应该重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使得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时能够保证课程的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水平,以高中生为主体,培养高中生的有机化学思维。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高中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和发展,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但是,在加强培养高中学生有机化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机化学思维障碍,从而影响了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突破有机化学思维障碍,以便于提高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质量。因此,现阶段研究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的思维障碍及其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巍.高中生有机化学学习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研究[J].课程探索,2015(06):114

[2]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13(27):115-116

[3]叶澜主,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102

篇3

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与高校有机化学专业各研究课题组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紧密相连。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已经研究成熟的合成步骤,研究生常常需要人手帮助他们完成“量”的积累工作。把这些“量”的积累工作统一收集起来,作为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实验题目,让大学生走进各研究课题组实验室,来完成这些实验题目。这也就是笔者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据笔者所知,国外很多高校如德国慕尼黑大学等都采用了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

(1)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么是当今有机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要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有机化学学科前沿领域,开拓视野。

(2)大学生在研究生的指导下,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可以亲身感受科研活动,从而认识完整的科研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3)这种教学模式无需额外的经费购买药品和实验设备,无需占用基础实验室,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学生的实验结果可以马上应用到研究生的下一实验步骤当中,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1开设时间

一般来说,有机化学实验课是大学第二学年开设,共两个学期。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是属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的一部分。因为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所以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适合在第二个学期末,学生完成所有基础实验室的实验之后进行。

2题目征集

由实验课教师设计好实验题目表格(包括表格1和2),向本校有机化学专业各研究小组的研究生征集实验题目。具体表格形式如表1(用于实验题目的申领阶段)和表2(用于学生查阅文献之后)所示。研究生根据课题的进展,把需要学生完成的有机化学反应以及要求填写在表格1中,每个表格只能填写一步反应。研究生可以根据需要填写多个表格提供多个实验题目,然后由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师汇总。

3题目申领

在第二学期末完成所有基础实验之后,学生向实验课教师申请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题目。教师随机把研究生所提供的实验题目(表格1)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可行的操作步骤。

4文献检索及实验设计

学生通过Scifinder或WebofScience等文献检索数据库,完成前期的文献检索工作,并根据文献设计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反应监控、分离纯化以及产物的谱图鉴定等详细操作步骤。

5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评定

学生完成“文献检索及实验设计”步骤后,向教师提交相关参考文献以及自己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教师根据研究生所提供的具有参考文献和操作步骤的表格2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定,确定学生查阅的文献和操作步骤无误后,把表格2交给学生。学生按照表格2中地址找到提供该题目的研究生。

6题目的开展

在研究生的指导下,学生按照要求系统的完成实验。在实验室里,通过单对单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本校教师的研究方向,掌握新的实验操作技能,系统了解如何检测反应、处理反应、纯化产物以及有机化合物谱图分析等。

7题目的完成数目

按照上述步骤,要求学生在不同课题组完成四步不同的有机合成实验。学生在不同课题组可以多方面的学习和掌握不同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前沿领域,为以后研究生阶段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8成绩评定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把实验报告交给研究生,研究生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学生把评分后的实验报告最终交给实验课教师记录汇总。教师把开放性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成绩并入平时的实验课成绩。

篇4

    需要的课程体系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在学校教改项目“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又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机化学课程新体系—必修+基础性选修+提高性选修。必修课:①有机化学,②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性选修课:①中级有机化学,②有机合成化学;③有机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提高性选修课:①精细化学品化学,②金属有机化学(双语)。通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开设有机化学系列课程,使学生更有利于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既获得系统、丰富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并完善了适宜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常量与半微量实验结合的方法,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技术,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在选修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现代仪器和实验方法研究有机化学反应、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多步合成与设计,通过综合、设计及开放实验,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训练活动环节,主要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引导学生到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参与科研。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通过自愿报名组成项目组(3~5人)的方式吸纳部分优秀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年资助的项目数只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这种方式直接进入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助手,通过和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素质,提高了创新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有机化学选修课时,介绍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自己准备考研的专业方向提前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得到训练。通过调研、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考研深造或找工作奠定基础。

    1.3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直观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对比式以及自学式教学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创造性教学,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采用了多媒体、板书及分子模型、演示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提供立体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演示实验过程,示范操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思维。建成了集学习指导(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和解题指南、实验指导、示范论文、参考书目等)、习题解答(课后习题及解答、考试试题及解答、考研试题及解答、实验习题及解答等)、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材、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局域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后辅导采用集中讲授、个别答疑与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该平台已成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良师益友,也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试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标准化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教分离。先后参研或购买了高师有机化学试题库、高等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机化学试题库。这一措施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既考虑教学重点,又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满足优秀生的较高要求,又考虑其他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取材得当,因材施教。同时也使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的方法[6],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1.4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精选课程教材

    目前的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师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主教材,该教材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符合化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主要参考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邢其毅院士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教材的优点,编写了适合我们情况的教学课件,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注重方法与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既符合培养目标(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的较高需求(考研),深受学生欢迎。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一批与理论课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有机化学实验》(赵斌主编,程超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赵斌主编,田来进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及解题指导》(冯金城,郭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和《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李吉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5建立并充实了一支指导学生创新的师资队伍近几年以有机化学教研室为主体,形成了一支教学教研过硬、老中青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博士6人、硕士2人、学士2人)。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2人具有国外(或港澳)留学或访学经历。这支以教授为课堂教学带头人,博士、硕士为教学骨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和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2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成果

篇5

引言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理论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是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内容的整体汇总评价,实验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对知识掌握能力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但是当前由于众多的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分数,却对实验考核真正目的进行了选择性忽略,导致当前出现了众多考试过关但是自身能力不合格的学生大范围出现的现象。本文即从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改革方向出发,进行改革方式的探讨,希望能够使得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更具有现实意义。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现状

1.1考核方式简单且实用性较低

当前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仍是以单纯的考试为主要的方式,学生针对整个专业的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自己是否获得了多少重要的知识,而是在于紧张自己是否能够应付于考试,对于学习的内容死记硬背居多,大多数都是在进行考试完毕,获得相应学分之后,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全部忘记了。所以当前的考核方式造就了一批不精不专,没有太多实用性的学员,这也是当前我国的教育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1.2考核方式获取的结果无法反应学员的真实情况

当前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从实用上无法真正的掌握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水平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由于这种考核模式的长期存在,也导致了当前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提出更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前我国的重点的工作方向应该放在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标准上,针对当前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使得考核变得更具实际意义,对于学生和工作单位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方向

2.1提高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

要对于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增强在平时教学中的对于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任何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操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增长和熟练掌握才是教学的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现独立开课,并且相应的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重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会增加对于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使得学生不得不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2.2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针对之前的考核方式的单一化,进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我们要确定进行学生的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是一项技能标准,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学习能容的重复应用,之前的好多的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多多相对简单和容易,大都是曾经学生直接接触或是操作过的实验内容,那么针对这一现象,要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增长,以及实现实验考核的真正价值,就要进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不是单单的题材准备好就行最终的考试,而是将学生的实验的考核深入到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去,摒除“一锤子”通过式的考核方法。从学生开始学习开始做统计,将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做以记录,最后在临毕业之时,将成绩汇总,一方面可以得出学生的最终是否掌握了真正的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综合评估。

2.3实现考核内容的多样化

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内容,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题目的操作,最终决定或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基本的知识理论的掌握,对于化学实验的考核内容,应该更为全面化。要体现出考核的最高价值,就要体现其全面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进行单纯的教育式学习,这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这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考核内容当中,不单单是进行基本手法和理论的考核,还要包含一部分的创新角度的考核内容。这样对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的能力的评价将有着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度量标准,对于优秀学员的提拔和录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4实现考核体系评价的客观化

当前的考核的内容,更多的具有主观色彩,因为进行考核的方向在基本确定之后,需要考核的不单单是对于学生自己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自我调整能力的考核也相对重要,所以,这就要求在进行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教师的安排,为了更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应该挑选不了解学生给你平时成绩的老师进行评判,这样会去除一定的主观意向,给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相对公正的评价,第二,对于学生的实验内容的考核,要选择临时选取式,学生在既定的考核内容中抽取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的要求相当于又有所提高,这样得出来的分数偏高的学生,其真实的水平则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可参考性。

3总结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和总结,务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教学现状作出相对合理的模式变更,在这一过程中,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取得一个较好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相关的教育机构能够更高效率的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传达,是学生的学习的内容能够真正的快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胡江虹.突出高职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篇6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内容繁多,方程式、反应条件、主要产物等等都不好记忆,但有些问题其实是有章可循、有理论可以加以判断的。比如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解释很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规律。

1. 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1.1 诱导效应:

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而使整个分子中的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某个烷烃碳上的氢原子后:

两类定位基有不同的定位效应,并且可对苯环的反应活性发生影响,原因在于它们使苯环上不同碳原子的电子云分布发生改变,即产生了电子效应。

2.5 利用电子效应可以判断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几种烯醇式化合物相对稳定性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丙酮的烯醇式最不稳定,含量仅为0.00015%,但随着Л-Л共轭体系的延伸,从丙二酸二乙酯、乙酰乙酸乙酯到乙酰丙酮、苯甲酰丙酮,烯醇式的含量越来越高,说明稳定性越来越大,苯甲酰丙酮的烯醇式含量可达90%,稳定性最大,因为它有大的Л-Л共轭体系。

2.6 预测反应的产物:

因为生成的产物有很多Л-Л共轭,很稳定,所以此反应并不遵循扎依采夫规则。

3. 总结

本文仅从马氏规则的解释、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比较、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芳烃亲电加成以及判断反应产物这几方面讨论了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实际上在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贯穿整个课程,有机化合物的很多性质和规律都可用电子效应来解释。可见,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确为一种重要而实用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执候.有机化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28-29页。

篇7

一、积极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畏惧心理

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原因是我校大部分高职生都是文科生,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原有的认知,使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有机化学。因此,在第一堂有机化学课上,应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此外,部分学生还觉得化学难学是因为一个个的化学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让他们头疼,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只要认识C、H、O、N、S这几种元素,然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可以学好,这样就能够消除学生原有的认知带来的抵触性,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进入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鼓励欣赏的语气给予学生反馈,暗示学生勇敢地学习和发言,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试一试,你没问题”,“分析的很有道理”“不错,很好,就是这样的”等褒奖式语言可以起到鼓励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短视症

1、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要结合日常生活,消除他们印象中枯燥无味的化学,激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带着问题听课,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中。例如,“有的人喝酒会脸红,有的人脸发白,这是什么原因呢?喝醉酒后又如何解酒呢?”;“醋是酸的,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是什么成分让它们的味道不一样呢?”;“茶叶有很多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美容护肤、醒脑提神。”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来解释。

2、紧扣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一学生对药学专业认识尚浅,认为将来就是卖药的,学有机化学没有用处。针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首先,教师在第一节课应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要求。作为一所高职医学院校的药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医院药剂师、医药企业相关岗位、社会药店店员等岗位。其次,告诉学生工作中会需要考取药剂师、执业药师等药学专业的资格证书,而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对映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差异时,可以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减肥药”-左旋肉碱,左旋肉碱是一种营养强化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临床医疗等领域,在2003年被国际肥胖健康组织认定为最安全无副作用的减肥营养补充品,但左旋肉碱不是减肥药,它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脂肪到线粒体中燃烧,是一种运载酶。要想用左旋肉碱减肥,必须配合适当的运动,控制饮食。右旋肉碱是左旋肉碱的对映异构体,却已被证实对人体有害,可造成肌肉酸痛,严重时会导致肌肉萎缩!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度

1、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有机化学知识量较大,各章节的知识既有抽象的化学结构,又有具体实际的化学反应以及有机物的命名,学生很难适应,无法及时接受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具体的做法是以板书为主,配合PPT展现,中间穿插模型讲解。例如对于有机物的命名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用传统板书讲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知道一个有机物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一个有机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来吸收所学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来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应跟不上。在这里,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量比较大,学生会忘记,而板书是做给学生看,学生就会记住,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让学生做题,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学生就会掌握。

2、对照比较,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容易混淆,头绪乱。普遍出现了“上课能听懂,下课就忘;学了新知识点,忘旧知识点”的困惑。原因是学生脑海中只是知识点的复杂罗列与堆砌,没有使之系统化。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对相似的知识点采取对照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就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应注意各个章节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起知识的整体框架。例如可针对不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有机反应式等分类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解,这样就会提高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意识薄弱。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发现,大多数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机械的去完成,很少主动动脑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性的对某些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受教师行为的限制。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互评、提出质疑,最终得出结论。例如,在羧酸这一章中,教师可引入案例:惊动全国的“齐二药”药害事件,就是患者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经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了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该批号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二甘醇,二甘醇在人体内经氧化代谢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乙二酸(草酸),草酸能与人体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结石沉降在肾脏,从而导致肾衰竭。在这个案例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搜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内学生间乐于讨论与交流,基于此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了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1.1我国有机化学所取得的良好成果

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有机化学领域的人才不断增多,国际有机化学领域已经留有我国有机化学研究者声誉,部分学者已经成为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和副主编,如杨丹教授已经成为有机化学快报副主编,极大的增强了我国有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信心[1]。其次,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部门已拥有世界先进实验设备,工作条件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再者,有机合成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已经走在世界有机化学研究前列,不对称合成研究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在国际中,我国学者充分展露头角。最后,我国以北京大学为首的诸多高校开始重视有机化学的研究,并在化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其质量也在逐年上升。如北京大学仅在2010年就发表了55篇与有机化学相关的论文。

1.2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也是相关研究者需要重视的方面。首先,带有鲜明新颖的系统研究偏少,很多研究涉面较窄,通常以跟踪热点为主,通俗的说就是跟风现象严重,研究缺乏创新性,论文内容万变不离其中。以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为例,很多论文研究的都是合成方法,并不重视是否真的具有实用性。其次,很少有针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对于有机化学长远发展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再者,有机化学的研究队伍还不够壮大,各项研究都存在研究队伍缩小的情况。最后,在研究上并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只是一味在自己领域进行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有机化学的研究还是很少,发表的论文质量也不如发达国家,同时,相应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提高。

2我国有机化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2.1发展趋势

现阶段,有机化学的发展异常迅猛,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化学被提到日常研究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对其研究也就成为了有机化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逐渐增多,更是推动了有机化学进一步向前发展[2]。在未来有机化学研究将重视以下内容:首先,重点研究小分子活化与惰性化学键活化,绿色化学对原子提出了新型要求,尤其是不对称催化的研究更是关键,对其研究以便降低污染。其次,注重对化学生物的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是将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着重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并研究有机超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最后,研究具备独特生理活性的各种有机分子,同时研究一切与能源开发与利用有关的各种有机化学,以及关注化学信息学的研究,进而充分发挥有机化学的作用。

2.2发展方法

首先,应遵从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机化学是我国重要研究内容,作为有机化学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主动性,积极融入到各领域中,尤其是能源领域与环境保护领域,通过研究真正实现绿色化学目标,不断扩宽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壮大有机化学研究队伍,有机化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才能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有机化学研究。其次,由于有机化学的分支学科存在明显的缩水情况,作为国家基金委应看到这一点,应加大对有机化各学科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有机分析等热门学科的研究应突破传统,避免研究流于形式化,创新研究内容。同时,为其创设良好的评价机制,根据研究方向与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资助方式。最后,要突破研究传统,进入新型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根据国家现阶段所重视的内容展开课题研究,对于挑战性较大的研究要做好长期准备。在拟定研究课题时,应将推动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融入其中,尤其是重点研究怎样减少化学污染,真正发挥有机化学的作用。国家基金委应为有机化学研究创设良好的建设研究环境,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整顿剽窃他人论文观点等不正之风,使研究人员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因为它有自己完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虽然有机化学看上去需要记忆的知识有很多,但是只要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工具,即三大结构理论和电子效应理论,就变得很容易了。学生刚开始学有机化学时觉得困难是正常的,可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学越简单。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只要记住结构决定性质,充分理解和掌握结构,学好电子效应中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并能将三种效应加以应用,就能学好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电子效应理论其实都是和电子相关的,超共轭效应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这里只对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含义和特点等进行对比学习,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两种电子效应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变得有趣。

二、电子效应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电子效应。因为有机化学反应多数是离子型的分步反应,一般是旧共价键先断裂和新共价键的生成,无论是反应物、产物还是中间体涉及的物质都是电子的知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共价键只有σ和π键,所以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会出现σ和π键电子的偏移,从而对物质的性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总的包括涉及σ电子偏移的诱导效应、π电子离域的共轭效应和C-Hσ电子离域的超共轭效应三种类型。

1.诱导效应

(1)诱导效应的含义

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另外还有O、N、S、P、X,它们具有不同的电负性,所组成的σ共价键就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两种(通常是针对σI而言),而极性σ键中因存在电负性不同的极性σ键,会引起该键的σ电子往电负性大的方向偏移,但这种偏移不会只局限于这根σ键,而是会诱导相邻σ键上的电子云也往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偏移,这就是诱导效应,简称I效应。

(2)诱导效应的本质

诱导效应产生的本质是分子中某根极性键所连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差别,使该成键σ电子云向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发生偏移。表示电子云偏移的方向时直接在单键链上用箭头直接表示出来,方向从电负性小的指向电负性大的。

(3)诱导效应的特点

诱导效应是分子的一种永久性质,它是单向极化的,这是由于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电子偏移是微小的,因此所产生部分电荷用δ+或δ-表示,更小的正电荷则用δδ+、δδδ+表示,不会出现极替现象。诱导效应还是一种短程效应,它通过静电诱导而影响到分子的其他部分,离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越远,则受到的诱导效应影响越弱,一般隔三个单键后,诱导效应就很弱,一般可忽略不计了。

(4)诱导效应的强度

诱导效应分为吸(拉)电子诱导效应和给(供)电子诱导效应两种,一般将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与氢的电负性相比较(实际多是与C的电负性比较),如果电负性大于H,这个原子或基团就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反之,电负性小于H,这个原子或基团就是供电子的,具有供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常见吸电子基团(-I):-NO2>-CN>-F>-Cl>-Br>-I>-C C >-OH>-C6H5>-C=C>H

常见供电子基团(+I):(CH3)3C->(CH3)2C->CH3CH2-> CH3->H

2.共轭效应

(1)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的含义

真正的共轭体系是指分子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发生π电子离域的部分,它可以是分子的一部分或是整个分子。而在共轭体系中,由于π电子离域所引起键长平均化,能量降低的现象就是共轭效应,简称C效应。

(2)共轭效应形成条件

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一般采取SP2杂化,还要至少有3个以上p轨道平行重叠,这样可以提供π电子离域的通道;同时也要有至少2个以上π电子在离域通道上离域。

(3)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的分类

共轭体系的类型有4个P轨道平行重叠形成的π-π共轭和3个P轨道平行重叠形成的P-π共轭两种(超共轭暂且不讲)。π-π共轭体系形式上可以简单地看作单、双键(或三键)交替的体系,而π-π共轭分子中由于π电子离域所引起的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该效应由于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恰好等于离域的π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效应。由3个P轨道平行重叠形成的体系称为P-π共轭体系,它又分为四种类型,如等电子共轭的烯丙基碳自由基,缺电子共轭的烯丙基碳正离子和富电子共轭的烯丙基碳负离子,刚好这三个都是反应的中间体,在解释反应中间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就是富电子的中性分子如CH2=CH-Cl(-OH、-NH2),X、O、N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π键发生了供电子的共轭效应,使得氯乙烯分子较稳定。P-π共轭分子中π电子离域所引起的效应称为P-π共轭效应,即键长平均化,分子能量降低。P-π共轭分子从形式上可以看成双键、单键和P轨道交替。

(4)共轭效应的特点

1,3-丁二烯分子不受外界影响时,其电子云的分布是完全对称的,离域的π电子可以在整个体系内流动。可是当共轭体系一端的电子密度受到外界试剂影响时,整个共轭体系中每一个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都受到影响,并出现交替极化。δ+和δ-交替出现,共轭体系有多长,影响的范围就多大,是一种远程效应,不受距离的限制,也不是越远影响越小。

(5)共轭效应的强度

共轭效应分为吸电子共轭效应(―C)和供电子共轭效应(+C)两种强度。含有O、N等电负性大的基团如-NO2、-C=O与双键相连形成π-π共轭体系中,因为O和N的电负性较C大,且只是提供1个电子参与共轭,所以O、N表现出吸电子参与共轭,电子云偏向O、N基团,为―C效应;而一般X、O、N等原子与重键(双键)相连形成的P-π共轭时,因为X、O、N上的孤对电子(2个电子)是提供出来参与共轭,和双键上每个C提供1个电子参与共轭相比,电子云偏向双键,X、O、N原子或基团为+C效应。

三、小结

总之,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S、P和X,O、N、X在π-π中是-C效应,在P-π中是+C 效应,再通过对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对比学习和后期不断对这两种效应的应用,学生慢慢找到了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鸿宾.有机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10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