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四新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7 10:0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6-02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西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薄弱,与我国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弥补差距,又要着眼于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为将来的发展做各方面的准备,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对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关措施对策。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二是平台教育相关软件和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三是平台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的铺设、线路和设备性能提升、各种终端如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相关应用环境的建设,如自动化、数字化的办公平台,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财务、人事、档案、工程基建等管理系统,校园卡平台等基础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教育相关资源建设包含应用于教学、科研、培训的相关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电子教案、题库、图书、期刊、培训资料等资源的创作、收集、整理和共享。

平台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包含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与管理,相关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big data)也称为海量资料,指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量规模巨大到难以通过短时间和少量软件进行管理、处理和整理的资讯信息。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通过合理的算法、结构、硬件环境,快速获得大量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规律以获取很高的回报。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出现在一两条关键信息中,也不是在选取样本的一部分数据中,而是通过处理全部数据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中进行提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处理海量技术的管理功能、学习相关分析功能及其他拓展功能。

云技术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也称云计算。云的概念原先是指网络或互联网底层和基础设施,现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求、易于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海量数据难以下载到某一两个终端进行处理和计算,因此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集合数以百千计的终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按需反馈至终端客户端。也就是原先需要把较高性能、专业技术要求的处理软件安装在一台终端上,现在则是安装在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上进行使用,终端只需要向网络(云)请求结果即可。

运用了云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应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甚至定制服务,促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整合与共享。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1.基础设施方面。广西高校的教育网络已于2012年跨入IPv6门槛,在高速接入CERNET的基础上,校园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升级,节点设备能够满足需求。校园网已覆盖大多数教学、办公、生活区,可提供WWW、电子邮件、VPN等多种基础网络服务应用。

2.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各大高校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教学管理部门2级网站,一些高校建立了更为丰富的特色和专题网站、学生网站。资源总量具备一定规模,网站栏目较为齐全、合理。

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都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如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系统、校园卡系统等,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此外,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为领先的高校,精品课程与教育技术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并逐年稳定增长。

4.组织与管理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有完善的网络中心团队与规章制度,一部分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为例,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移动学习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潮流下,广西各高校却尚未建立起免费、高速便捷的无线校园网供教职员工与学生使用,无线信号覆盖率低。

2.信息与资源数量、质量较为落后,难以符合实际需求。以精品课程为例,国家精品课程网有精品课程近1万5千门,而广西的精品课程总量根据广西师范大学所收录的名目仅有80余门,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且精品课程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后续投入,许多课程已在3年前就已停止更新。课程以罗列为主,缺乏交互,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又如就业信息,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极为缓慢,无法起到有效的信息服务。

3.信息与资源缺乏共享、互动平台。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各种信息,全区都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更缺乏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整合平台,也没有在已有的大型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整理统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

1.观念落后。各高等院校的信息主管领导建设观念滞后,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认识不足,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对互联网和学习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造成了重投入轻应用、重复建设、投资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不够深入,以至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积极性不高,教务教辅后勤人员也不重视配合。

2.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13年的信息,广西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为1.28亿。广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与其他省份特别是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用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明显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大部分高校在年度预算中也缺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能购置与升级满足信息化所需的设备和应用。

3.人才缺乏。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缺乏,造成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出现了困难和偏差,如教育资源无法贴近实际需要、缺少应用间的接口和拓展空间,以及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恰当的信息技术培训。

4.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高校通常是由网络中心负责技术管理和维护,而在建设上,网络中心在高校中的行政位置与职责决定了其难以独立承担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任。对一些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更新换代难以及时进行。

5.评价体制欠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应如何评判所做的工作缺乏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现有的评估主要是专家评估,且局限于硬件建设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加快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和转变观念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长期、持续、统筹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主管领导应积极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重视平台的实际应用,听取专家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为平台的规划设计预留如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等中长期服务项目功能的接口;广大高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参与规划和建设平台,将平台资源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

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投入攻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应严格管理论证,不仅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需要加以论证,更重要的是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代替陈旧的软件和过时的项目,使用低廉免费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而避免进行重复建设,或在昂贵且有同性能同质服务可选的建设项目上浪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需合理论证项目的需求和性能,预留出将来可拓展升级的空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专家、具有相关项目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应从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这些急需的专业人员进行倾斜,并加大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大量培训并吸收一线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平台的建成与完善、更新与维护工作当中来。

(四)完善管理与评估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55-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进入智能化时代。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目前,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指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在院校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任职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信息技术成为推动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关于教育信息化内涵的表述,笔者认为,就是要以硬件支撑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软件资源环境,大力依托信息人才队伍,不断促进院校教育改革和院校教育发展。

1.硬件支撑平台

硬件支撑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物理载体,是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投资较大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

2.软件资源环境

教育软件资源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直接体现。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虚拟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素材(包括图形、文字、动画、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题库、网络课程等一些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3.信息人才队伍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将网络技术与学科专业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和院校教师共同参与其中,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大量吸引信息技术人才进入院校,充分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关于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院校教育信息的核心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军校任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是使教学形式不断创新突破。粉笔加黑板的授课、辅导方式越来越淡化,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授课、导学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利用信息网络使教育资源实现网上共享,特别是不同院校之间的学员都可以依托网络接受其它院校教师的教学、辅导。

二是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教学过程一般概括为备、教、批、辅、改五个环节,教学过程相对刻板简单,立足于教师精读,学员理解记忆和练习。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而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开放性、合作性、整合性、交互性、现代性,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必须不断创建、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

三是使学习方式跨越时空界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场所、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如何大力辅导和支持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检查作业、组织考试等,已成为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学员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信息资源的兴趣、理解水平也不同,教师必须充分整合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

四是使教学资源得到无限延伸。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展,从目前的纸介质,逐步发展到磁介质,光介质的领域,这相当于为教学发展安装了强劲的加速器,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设施的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已被广泛使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扩充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网校。并且可以在纸质教材电子化的基础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纸介质教材为蓝本,利用了网络更新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充分融合信息网络的优势和传统教材的优长,大力建设网络教材。

三、实现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教的模式、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等多方面的综合融入,特别是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师生组合、环境与条件、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上的信息化改造。

一是强化创新观念。构建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发展现代院校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所在。院校上上下下都应当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既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发展经过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靠新的教育观念作支撑才能不断有所发展。

二是加强资源建设。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依赖丰富、实用、便捷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所依赖的物化设备和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做到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在利用自身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整合外部资源。

篇3

A

引言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核心,在对资源、能力和知识等要素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使学校内在的一般竞争力提升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核心能力。他的关键应该是专业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专业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形成学校的竞争特色,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从而形成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不能模仿或无法复制的竞争力。

当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构成应该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有机整体,本文主要谈谈其关键要素之一的实训基地的构建思路及其为高职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所取到的作用。

2009年8月,本专业获得了我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在主持这一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建设思路:

一、实训基地体制机制建设思路

实训基地以“校企共建”为建设模式,实践教学时是实习实训场所,产品生产时是生产车间,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以“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机制运行,实现校企环境校企文化融合;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鼓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人才的制度和环境,确保基地建设有序进行。

如依托湖南省农机局政府机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本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内建成了“校中厂”--湖南省农机展示中心(农机4S店)。实训基地实训指导老师为其开发了一整套的“农机4S店标准规程、流程、制度”,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业务,得到培训并成为技术精品的本专业学生再向用户提供维修技术售后服务,较好地服务了“三农”和地方经济建设。

体制健全、机制灵活,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资本”。

二、实训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思路

为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及技术发展方向,按照超前性产品与主流性产品相结合、生产型产品与仿真型产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来整合实训场地和购置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建成内外线、电工仪表与安全、电控设计安装调试与排故、电子电路安装调试与检修、单片机快速开发、金工、钳工、数控加工、数控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综合实训十大模块式实训场地,重点建设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四个以上的“校中厂”和“厂中校”。新建一栋培训综合楼,能够满足社会培训及外校学生实习要求,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和管理,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基地建设,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集“教学、培训、生产、技能鉴定、新技术推广”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由于本实训基地设施较为先进,先后有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大、长沙学院、工程职院、北气福田、省就业培训中心、东升电工电子高级培训中心等多所学校和企业组织学生和员工来基地进行电工训练和租用实验实训场地;省劳动厅确定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为全省技工学校的定点参观学习基地;省内外一些高职院校也纷纷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从2003年以来到我院参观的学校累计近七十批次。

超前设备、校企共建,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物力资本”。

三、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采用外引内培,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积累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高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聘请企业、行业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完善“双师”结构,建成一支既有高技能水平,又在机电一体化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最终打造区域知名度高、省内一流的优秀教学团队。

以“精诚团结、兼容协作”为宗旨的本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团队成员进行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四新技术”的培训进修,重视“双师”培养等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制造类专业三位省级专业带头人、两个教学团队、六位教授、两位省青年骨干教师的较好成绩。

品牌师资、争创一流,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力资本”。

四、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确定实训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来组织实训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实训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来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制造类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咨询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步骤;按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

初步构建了基本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本位、体系健全,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技能资本”。

五、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利用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建设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完善的教学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实现校校、校企共享,满足教师实践教学需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初步实现网上答疑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等需要。

初步构建了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实践教学资源:

优质资源、开发共享,为学院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资源资本”。

六、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思路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继续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功能完善的实训条件,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强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

我们采取“带着项目下厂去,取得成果回校来”的建设模式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如09年实训基地老师带着项目到深圳世新微电子公司联合开展了“LED新技术开发”等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回校后为学校和市内多家公司设计了LED广告屏,并顺利完成了 “多微机联控三面翻广告控制器的应用研究”的科研课题;到深圳泰科智能公司联合开展了“特种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发设计”等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回校后申报获得了“多微机联控多电机随动控制系统”、“智能型船用大功率直流电机调速节能驱动系统”的科研课题,并为基地开发了“控制电机实训模块包”。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了各种技术培训活动,如先后对我省的长沙等四大烟草公司培训了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11批200多人次,对我省黄金洞矿业公司进行了PLC、变频器技术培训。由于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工作成绩突出,今年2月,我院获得了由农业部、财政部主办评出的“全国十佳优秀培训机构”的光荣称号。

产学结合、服务社会,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活力资本”。

结束语

实质上,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必须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通过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之一,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教育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得发展,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陈涛.2008.07

篇4

In order to solve the railroader really to make the training existence the question, enhances really makes training the efficiency, must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cene really make the demand, really make the form design, really makes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really makes the resources disposition, really makes the inspection design and so on each kind of factor, explores unceasingly suits the railroad enterprise to develop needs with the

一流的技术装备需要一流的队伍相匹配,管好用好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设施,需要职工具备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为了提高职工的实作能力,亟需准确把握职工实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适应跟进,坚持满足现实需要和前瞻未来需求相融合,促进培训效果由“会用”向“精通”跨越,使实作培训在层次上提升、在深度上拓展,在质量上飞跃。

一、当前铁路职工实作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铁路职工实作培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实作培训形式化。个别单位理念有偏差,多工种、多岗位、不同层次人员搞“一锅烩”式的培训,完全为了完成培训指标而培训,没有真正认识开展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每名职工补全“短板”、“会干、能干好”。

(二)是实作培训管理粗放。个别单位制定培训演练内容针对性不强、脱离现场实际,实作考核走过场。管辖范围较大的站段对于异地车间、班组实作演练培训缺乏有效的跟踪、指导与考核,对于这部分培训管理力度不够。

(三)是实作培训组织方式不当。个别单位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用理论培训方式代替,纸上谈兵,缺少相应的实作练习,职工学习理解困难,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削弱了职工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积极性。

(四)是实作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现场生产任务繁重等因素,工务、电务等系统施工季节基本没时间学习和培训;点多线长的车务段和管辖范围较大的站段要集中组织重点培训如班组长培训十分困难,使主要行车工种特别是班组长等关键岗位人员脱产适应性培训得不到有效实施。

(五)是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单位对一体化考核偏重理论调考,忽视实作考核,考核结果基本由车间掌握与职工奖金二次分配相挂钩,并没按规定与职工的晋职晋级、评先选优等荣誉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考核激励力度不大,调动不了职工学习上进的积极性。

二、抓好职工实作培训的前提条件

提高职工的实作技能既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又是固本强基的长远之策。抓好职工实作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多方发力,为开展实作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一) 注重标准、规范操作,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保证。资格性培训做到以《铁路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中“实作技能知识”为基本,充分结合职工的从业岗位、技能等级、业务素质等实际确定培训内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定实作培训项目。适应性实作培训注重把好“培训需求分析关”[1],对职工的现实岗位作业技能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受培职工业务技能“短板”, 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培训,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培训,保证职工经培训后实作技能适应岗位作业需要。

(二) 提高效果、强化能力,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目标。检验实作培训实效性的根本标志是职工的岗位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因此,职工实作培训必须在“实际、实用、实效”上下功夫,避免脱离岗位实用要求的扩大化培训。正确处理好提高实作能力是根本、理论学习是基础的辩证关系,以促进职工会干、能干好为培训目的,避免死记硬背的教条式培训,注重实效[2]。在实作考核的方式上,做到以岗位作业标准和应急处理规定为基本考核点,以实作演练、练功比武、远程监控考核等方式,重点考核实作技能掌握情况和日常表现,以会干、干得好为考核职工实作技能的根本标准。

(三)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手段。要在培训方式上,大力推行“现场即是课堂”的实作培训理念,充分运用演练设施和现场设备,实行背包教学、现场示范、模拟演练、岗位练兵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强化指导、实作演练为主,力求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把理论内容融汇于实作培训之中,有效提高职工实作技能。

(四)全员竞赛、岗位练兵,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推力。要通过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搭建载体和平台,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形式,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营造职工全员学技练功的良好氛围,,达到职工作业标准化能力普遍增强、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能力普遍提高的目的[3]。

三、提升职工实作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针对实作培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综合考虑现场实作需求、实作培训形式设计、实作培训管理、实作资源配置、实作培训考核设计等各种因素,不断探索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和职工队伍实际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把技术精湛作为培训的现实追求和评价标准,提升实作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坚持实作培训与现场实际有机结合,分层组织培训。在实作技能培训组织上,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现场实际为依据,以能力提高为重点,按职工需求安排培训,即:本着干啥培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培训前要认真做好调查摸底,根据职工素质差异和业务短板,做到分工种、分岗位、分层次确定培训方向,达到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路局要依托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厂家和高校开展重点实作培训项目。对于重要的“四新”知识培训要由路局统一组织进行培训;对于客运专线、普通新线和新建项目所需新增行车工种人员,要按照早介入、早培训的原则,利用局内外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分系统、分年度、分工种地抓好储备性培训;对高技能人员,采取送厂家、现场等方式,加强应急故障诊断处理能力提高培训。站段要紧密结合运输生产需求重点抓好季节性培训、实作技能培训和“四新”知识培训。目前,大量的资格性实作培训任务、现场模拟演练培训和练兵比武活动等都要由车间、班组来完成,这就要求车间、班组必须立足现场生产实际,针对职工技术业务个体差异确定培训方法和演练项目,做到干啥练啥,实行分层培训,迅速抓好职工实作技能“短板”提高,由完成培训任务向注重培训实效性转化。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实训效果,解决工学矛盾。在培训形式上,要积极研究创新培训方法,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方式,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有实效的培训,杜绝组织形式化和“一锅烩”式的培训,解决好工学矛盾。要积极创建“班组学堂”活动。认真做好每日、每班的培训活动,做到“班前问一题”,巩固理论知识,满足理论指导实作的需要;“班中练一项”,由班组长或兼职教师组织,利用工作之余,结合本职岗位操作技能进行现场的模拟演练和示范操作,随时纠正标准化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班后留一题”,进一步巩固好所学知识,如此往复循环,坚持经常,使职工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主动演练的习惯。要组织开展现场兑标活动。大力倡导“现场即是课堂”的培训方式,抓拍现场职工操作问题照片、截取违章操作监控视频截图,组织职工按照标准化作业过程和处置程序对图片挑错,进行直观生动的培训,提高职工参与的热情,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作业。要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活动。根据运输生产实际和各岗位作业要求,收集行车安全、劳动安全、应急处置不当等方面的事故,经常性地组织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提高职工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把培训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实施职工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基层站段、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委外培训职工实作培训开展特点,对实作培训组织管理中的项目设定、师资配备、培训和考核方式等每个环节、流程都要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路局有关部门在职工培训各环节中的把关、指导、检查、考核等职能,规范职工实作培训工作按标准、按步骤进行,确保提高实作培训质量。路局层面,要督促站段必须做到真练真考,杜绝“好人主义”,实行严格管理,做到公正公平,严防培训考核走形式,特别是职工上岗资格性实作培训必须严格按规定、按程序组织进行。站段层面,要实行培训责任制,把培训质量与培训者工作业绩考核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要加强车间、班组特别是异地车间职工实作培训工作包括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确保车间、班组按标准,规范地开展实作技能培训工作。同时各级职教管理部门都要把实作演练设施和站段、车间级练功场的使用作为检查指导的重点,确保这些实作培训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四)切实加大实作演练设施投入,为开展实作培训提供保障。要加大站段实作技能演练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站段、车间级练功场,突出培训的技能性和先进性,补强实训基础。要按照与运输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局级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基地实作演练设备投入,做到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紧贴现场,承担起高速铁路和铁道主干专业高技能人才实作培训、关键岗位资格性培训等任务。

(五)建立职工自觉学习机制,落实培训激励政策,全面提高职工学技练功积极性。要建立实施职工培训积分制,将职工自我学习取得的培训积分纳入职工业绩考核、提职晋级总分。通过这种培训模式的更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职工学习内动力,实现培训提素质、素质保安全的培训宗旨,用机制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要认真落实“培训、考核和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培训、考核结果与职工使用、待遇联挂,把职工素质、安全生产业绩与个人收入、提职晋级挂钩。要通过强化培训,严格考核,公平竞争,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出职工自我主动学习与不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实现职工教育培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职工学业务、练技能、保安全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