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7 15:38: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篇1

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防止盲目崇洋。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篇2

园林艺术设计的现状

1.园林艺术设计的单一性

绿化一片园林可以栽培品质较少的树种。然而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求全面化、多样化和丰富化,需要大规模多品种的树木进行绿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单一化、简单化的设计理念跟不上城市景观设计的观念,难以满足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需求。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要求种植比较简单化的苗木,这对于当今城市生物链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也会引发植物长势不良。园林艺术设计充分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后,园林艺术设计将考虑栽培绿化的多个方面,对于城市化的景观发展是有利的。

2.园林艺术设计的观念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景观要求的绿化占有率、景点美学观念等因素的要求。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案往往选用山野中粗壮的树木或者树龄很长的古树进行设计。这一常见做法忽视了美学的景点效果,更不符合生态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要求。现代园林设计必须要进行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考虑,既要满足美观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园林艺术设计推进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1.园林设计使城市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

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求城市景观艺术性、观赏性并存。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融入园林设计的思想,将当地特色的珍稀品种融入到城市环境的设计中。园林艺术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元素,改善城市景观的绿化程度和景观结构。园林艺术设计灵活运用到城市景观建设中可以改变城市原有的微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更好地改善当地城市的环境,可以更好地维护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

2.园林艺术设计使城市景观更加全面化

园林艺术设计注重稀缺品种的栽培。园林艺术设计可以很好地保存并繁育珍贵的植物,可以很好地提高景区环境生态的良性发展。园林艺术设计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可以给稀缺植物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加大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改善当地城市的环境。这样园林艺术设计就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多个方面。园林艺术融入城市景观后可以让人们更加舒心,可以提供更加休闲、更加优质的景观视觉享受。

园林艺术设计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最早的发展阶段几乎是并驾齐驱的,共同经历了最早的时代,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但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林艺术和城市景观设计却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领域。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园林艺术设计依然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托。在未来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如何使园林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效益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争取提高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使用效果,提升使用质量,使得园林艺术设计能够真正为城市景观设计服务。

结束语

篇3

Abstract: Wetland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wetland, and the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Key words: wetland; function; significanc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湿地的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1.1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保障功能

湿地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湿地含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1.3湿地具有多样的生态景观形式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与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浮游生物和蓝绿色的水面,给人以丰富的景观体验。

2、城市湿地景观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城市湿地景观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2.1提供自然生机的休闲游憩空间

湿地景观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水给人以天然的亲近、柔和之感,为人们提供了自然亲切、生机盎然的景观体验。

2.2调节城市小气候

在城市功能上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

2.3再造丰富的生态系统

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3.1保持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众多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和最终目标,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1)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对其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其原有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充分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其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依设计者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3.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原有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而且和谐的美。

3.3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建造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以及后期管理养护,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界的学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景观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商业经济的集中区域,城市群体对地区环境的建造要求相对严格,这是创造人居生活、户外活动、日常办公等环境的基本要求。现阶段的城市绿化改造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园林景观开始出现于城市各个地区,这些对于城市风貌改造是大有帮助的。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的方法,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 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但有艺术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日常的使用功能, 并且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园林景观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具能有舒适的生存环境,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所以说,现代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园林景观艺术水平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它对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建设能够反映出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的梦想,是根据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合理地规划空间,使园林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让城市构成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的美学原理。

二、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个性的重要反映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1、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园林景观艺术性的理法充分的宣扬了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出城市的个性。而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树木、山石、山水、建筑都虽不能言语,但如果借助其自然景物中的文化,运用其景联、景名、额题以及摩崖石刻等的表达形式,便可表现出景观的意境。因此,这种造景理法就在无形之中将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内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使其城市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宣扬。不仅让后世子孙更加了解其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也让外来人员对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历程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2、对当地构筑与当地植物相结合,可更好地加大其城市内在文化的宣扬,使得城市更具有其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该城市的个性。而园林规划艺术在其植物的选择方面上,通常是采用大量的当地树种。因当地树种有着其较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易成活的特点。而且,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当地树种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其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有了其深远的影响。 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其设计过程中越发关注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表达以及传承。文化景观是城市的各类景观之一,其宗旨是追忆、传颂和展示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文化景观的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视觉形态设计的重要元素,其基本意义既可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得文化信息与意义,又能彰显其装饰的审美以及社会意义。无论是在理法技术上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面,都越来越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独特的魅力个性联系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特点让园林景观艺术更加丰富有内涵,园林景观艺术更加充分得体地展现出城市所拥有的个性魅力。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受限于概念界定,大部分设计师对园林景观没有明确的理念方向。所设计的景观方案不仅形式单一,且建造后难以呈现出预期的美化效果。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注重于实地改造,而不是笼统式地编制景观方案。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园林景观规划的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湖畔水边、边坡的营造,如新加坡圣淘沙的景观设计项目。岛中心的树阵广场就是一个休闲的多功能客厅,配备小型舞台、花池、座椅。河水绕着广而过,河岸呈自然排布,整个广场如同漂浮于水面之上,景观渐变,韵致盎然,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2、园林景观规划的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3、园林景观规划的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园林景观规划的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结束语

当下,城市建设正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城市,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其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其城市之间的风貌。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方向将是朝着艺术化前进,这也是改变其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带动起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而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来说,已经深刻体会到艺术性设计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了设计方案并加以应用,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篇5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地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极简、抽象的形式所赋予的深刻含义,这种简约到极致的设计思想,正是在设计中运用了几何构成语言,使得很多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神秘的感觉。

1.平面构成语言

地景艺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从环境艺术演变而来,更是景观设计的一种方法。同时,地景艺术与景观艺术具有同样的特征,其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原型形式”,运用简洁而抽象的几何语言来给人们传达最原始的原型意识,如点、线、圆、螺旋线、条带、角锥等。这些基本的几何形在地景艺术家看来,早在人类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了,能够通过无意识进行阅读。由于艺术形式上多为基本的几何形,所以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看,地景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这些抽象的造型充满着神秘感,它们延伸出的宗教和象征特色被广泛的运用于地景艺术作品中。

1970年,美国艺术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含有对古代艺术图腾的遥远向往。这是一个在犹他州大盐湖上用推土机推出的458米长,直径50米的螺旋形石堤,它就是一个安静躺在湖水中的尺度超大的螺旋形态。根据传说这个漩涡是湖底一条与大西洋相连的地下通道产生出来的,现如今因为湖面上升淹没了它人们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当初人们参观它的时候,多少带有朝圣旅行的性质,所以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2.立体形态造型语言

大多地景艺术家喜欢以锥形体为原型去创作。众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典型的锥形体,位于世界奇迹的它所拥有的神秘色彩吸引了无数的人。而它的外轮廓线如同一座小山,这正给地景艺术家带来新的探索,起初将地形塑造成简洁的三角锥形、圆锥形或者金字塔形等,后期又将其升华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丘陵状地形等。例如艺术家野口勇,将雕塑融入空间大环境中,将大地也作为一种雕塑的介质来创作设计,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后来所谓的“空间的雕塑”,之前鲜有人用这种手法去塑造地形,非常值得景观设计师借鉴学习。地景艺术家还常用重复、阵列等设计手法,这些造型手法形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原型。

3.色彩构成表现语言

“远看颜色,近看花”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进我们视觉感官的事色彩,而最具有感染力的也是色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地景艺术的创作运用色彩所具备的抽象性,对景观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心理及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同一个作品中我们有时候能感受到色彩表现的夸张,有时候色彩可能又表达出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这两种体现是共生关系。地景艺术不仅仅注重作品在白天给人的感受,还注重色彩在夜间所展示出的别样风采,然而地景艺术是一个注重自然元素的景观创作,不明思议,更注重自然之力对色彩的作用。

地景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理念

1.遵循自然环境规律

德・玛利亚曾说过:“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这意味着艺术家开始走进自然寻求新的创作元素。地景艺术家以自然元素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材料,他们投身到荒无人烟之地,进行大地艺术创作,自然界中的植被、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都成为作为艺术家眼中的创作材料。与此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又将这些自然元素抽象地运用到设计中去,顺应自然规律,使城市景观焕然一新。

1951年艺术家野口勇设计的读者文摘大楼庭院,正是运用了青草和一堆石头等自然元素呈现出一份朴素而简单的景观设计。在创作中,地景艺术还引进了自然力元素,如闪电、潮汐、风化、侵蚀等,令景观艺术表现出转瞬即逝的特点,如艺术家玛利亚的大地艺术作品“闪电的原野”,突出了自然力量带给人们的震撼感受。

2.运用传统文化要素

地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是传统的设计要素。在景观设计中,水是非常普遍的传统设计要素。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曾经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虽然是无色无味的物质,但是通过设计可以将它变得丰富多彩,带来无穷的色彩变化。

查斯・曼哈顿银行广场下沉式庭院是野口勇根据日本枯山水的内涵而设计的。与地上庭院的景观完全不同,在设计中他采用了大小不等的石头岳花岗岩地床结合,景观随着观者视角的变换和季节的不同季象而变化。在炎炎夏日到来之时,那些被隐藏住的喷头喷射出细细的水柱,庭院里覆盖着薄薄一层水,水雾萦绕在那远渡重洋而来的奇特石头周围,好似大海中的几座孤岛。

3.景观设计主题性的突出

以雕塑为例,早在50年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地景艺术作品。与野口勇同代的艺术家拜耶也同样致力于环境作品的创作。拜耶设计的“土丘”和“大理石花园”强烈地表现了其设计主题。大理石园是在废弃的采石场矗立的雕塑群,可供人们穿越,在方形平台上布置了高低错落的几何形状的白色大理石板和石块,组成有趣的空间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活跃的喷泉。土丘是一个土地作品,直径12m的圆形土坝内是下沉的草地,布置了一个圆形的小土丘和圆形的土炕,以及一块粗糙的岩石。

城市工业废弃地中的地景艺术

现如今,随着城市废弃地的增多,景观设计师逐步对城市工业废弃地价值观念有所转变,开启了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模式,迎来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地景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环境时,主要是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戈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的沟通。除此之外,在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逐步融入到艺术创作中。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地景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地景艺术家利用工业废弃物、本土植物为设计材料去创作,不仅使原本丑陋的东西重新利用获得欣赏价值,而且很好的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篇6

随着艺术专业的稳步发展,城市景观设计这一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起色,我国各个艺术类高校已经设立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艺术专业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了思考,针对国内外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

2、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迅猛,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城市景观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是目前我们高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1、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的一个方面,把专业的基础层面巩固稳定,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的操作。

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3、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多给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机会与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具有局限性。学科的重点教师主要是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会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另一类教师是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目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包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践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角度而言,景观(Landscape)既可以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与地面风景风光,又可以指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审美性和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地表可见景观景象。对于人类社会活动来讲,景观具有一定的可辨识性、空间异质性以及生态规划设计的可重复性,对于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审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东西方环境设计理念的渗入为现代城市区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蓝本。因此,景观构建设计者应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较多的经济价值因素、生态价值因素以及美学价值因素,通过特定的生态价值理论体系对具有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进行规划设计,以此重塑和优化地理区域与生态系统。景观布局设计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化城市道路的多元化功能需求,从根本上体现“安全、舒适、快捷、美观”的设计理念与指导性原则。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城市布局的总体设计规划原则。在对城市道路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绿化面积和环境容量比例进行科学量定,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有:对城市道路建设可利用土地进行生态化方式的集中合理规划,重点对需要保护的地段进行科学测定;对道路规划范围内所涉及到的水源、大气、噪声、生物危害以及侵蚀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道路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下的绿地和空旷地进行重新分配设置;在城市空间活动系统中建立风景活动区;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相关功能进行分配来规定卫星城的转移方向;尽量避开街道噪音的干扰,确保建立舒适、安静的休闲活动空间。

2、适应城市道路的功能与性质。由于城市布局会受到诸如城市布局、地形条件、气候特征、交通方式以及水文河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与产业类型。其中有工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文化城市、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综合性城市等类型。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与城市本身的具体职责功能相匹配,从而设计出最佳合理景观设计方案。

3、体现适应道路使用者的原则。城市道路景观的欣赏效果会受到不同类型车流以及人流的影响,还会受到不同交通手段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规划原则来进行设计。

4、综合效应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不仅要体现出具体的整体规划理念,并且还要对城市中的各类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避免视觉污染的原则。视觉污染包括有城市道路本身色彩构成问题、道路本身的视线距离以及平纵线形分配等问题,并且还要对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广告牌以及道路垃圾等进行合理规定,增强行人的审美舒适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1、确定主景要素

主景要素的确定指的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中心对象,其它要素都以其为参照,能够成为主景要素的参照物可以有很多。具体而言,主景要素可包括古木、水面以及造型独特、位置特殊,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建筑物等。在系统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应当从整体上考虑主景要素的布局。要确定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够作为主景,什么样的山水可以作为背景,以及哪些树木可以作为主景要素等。除此之外,要确保道路类型和景观类型的协调一致。

2、确定环境氛围

城市道路景观为整个城市景观的一大组成部分,所以,城市道路景观被赋予什么样的文化特色非常重要。因此,道路景观系统的配置,有必要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整体特色,依据城市整体文化特色的定位,对城市街道的环境气氛予以仔细考量。

3、确定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指的是道路上多种交通建筑物的景观设计以及道路两面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比如,建筑物应占有的规模、形状、大小以及互相之间的组合。具体而言,城市道路空间包括车辆通行的空间、行人行走的空间、商业购物空间、休息空间及欣赏空间等。交通性干道主要由车行交通空间和步行空间组成的对称型道路横断面,而商业性街道则可利用休憩空间把车行交通空间与商业购物空间分割设置,临近水面的道路则应尽量在靠近水面一侧,布置休憩空间和观赏性空间。

4、进行绿化设计

进行绿化设计是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景观的美化作用非常大。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的横断面空间主要是靠绿化来进行围合,街景的设计和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为达到具有艺术美的景观,同样应遵循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

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1、道路的立体视觉效果设计。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道路的平纵横立体设计比道路绿化设计占有更重要的分量,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对城市道路的立体视觉效果进行合理设定,突出线条道路的层次感和整体优美视觉效果。

2、绿化设计内容。道路的绿化设计对于提升整个城市道路的审美水平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科学合理的绿化设计能够有效缓解行车司机与行人的视觉疲劳感,从而较少交通隐患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城市生活。因此,道路绿化设计要体现出动态性的绿化景观效果,以突出绿色植被的层次感和简洁明快的特点,为此,可以使用具有阵列形式效果明显的榉树隔离带,并配有色彩鲜艳、四季分明的不同季节植物,使灌木、植被和隔离树木形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观,给路上行人以美感享受。

3、交通设施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合理设计能够对景观绿化设计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牌进行科学管理,采用适应城市特点的框架、宣传语以及颜色合适的标线可以对交通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有利于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

4、街头物品摆设的设计。需要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元素中的街头售货亭、雕塑展示、花坛、椅凳、公交站厅、喷水池以及休息场所进行合理布置,突出城市街道各类街头小品的形式、不同尺度和内容,以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审美需求。

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1、明显季节变化

注意各个季节植物的搭配协调是城市道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面。城市道路植物配置的最优方案是:一年四季,绿色常在。因此,园林设计者一定要根据这种原则,设计不同种类,不同季节各有优势的绿色植物。有绿还要有花,除了选择应急绿色植物外,还要选择应季花卉,做到四季有花,花卉常开。

2、多种植物配置

注意乔木、灌木、地被及草结合,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指数,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景观质量。植物分层配置,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3m以上的乔木层可多选用开花植物,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

3、色彩搭配鲜明

除了要注意各个季节植物的搭配协调外,还要考虑不同的色彩合理搭配。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很必要,但绿中有异、花开万象、姹紫嫣红更能突出一种美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综合协调好道路功能、植物搭配、空间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全力做好主干道形式、步行道形式、植物配置、沿街建筑等方面的合理布局,在宏观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尽量做好微观操作方面的配置。

六、结语

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工作,象征着一座城市经济的腾飞,有利于展现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息,有利于宣扬一座城市发展的宗旨,和谐、协调、理性,有利于弘扬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道路的绿化景观的营造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枫,王进.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探索[J]. 价值工程,2013,18:63-64.

篇8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9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ecological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of outstanding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design method of the blue, to reshape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and close water space.

Key word: blue ecology, natural water, close water spa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水体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麦克哈格为代表的景观师,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生态主义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仅仅把“生态”当成口号,并没有尊重水体景观的“生态性”。因此研究水体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意义重大。

1.往年的溪流今天在哪里?

我们发现,往年的那些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或许是因为自然界到处存在洪水隐患,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混凝土加固的河流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我们城市水体景观体系存在着问题。

1.1城市水体不成系统,死水没有动起来。

“财富在集聚,河流却在衰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水体的原有的水网体系遭到破坏,水体流动性降低,断头水,死水过多。仍然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水还是流向大明湖的,如今水网的终端导致大明湖水没有源泉,趵突泉也因没有大明湖水的循环补给,由常年泉变为季节泉。

1.2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城市老城区、某些小城镇没有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废水大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现象比比皆是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体的戏剧化加深:燃气系统普及,人们不用塘草作为燃料;加之农用机械的普及,水牛饲养的减少,导致某些小城镇内的池塘已经杂草丛生,从而导致水体含氧量的不足,水体景观生态系统处于瘫痪中。

1.3水体被渠化、坝化,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减弱。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人们开始河湖的改造计划,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规划水体。大多数河流和小溪都被调节、拉直、滥用、甚至开凿成为管道运输了,进一步改善后的情况,对可怜的水系来说,情况越来越糟。

为预防洪水,城市修建了防洪堤,水体岸线被渠化,变得刚硬,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完全分离,导致两栖类生物和部分爬行动物无法生存,水体没有了活力。

河流被拘禁在混凝土当中或被限制在平行的两个堤岸之间,为保证枯水期“城市水景常存”,很多河流中间加上了橡皮坝的截水,导致回流生物不复存在,河流也变成了死水……

1.4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效果差。

水体遭遇厄运的原因,预防洪水,城市化,破坏森林等。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是没有得到改善,在视觉上表现了技术统治者的观点,甚至认为预制混凝土开上去“比天然石头铺砌更让人愉快”。

2.城市水体景观生态性评价

城市中水体景观系统涉及水生生态生态系统,及滨水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人类的亲水性更加深了对水体景观的依赖。

2.1健康水系

健康水系是用于定性地描述一条河道或相邻冲积平原的排水、水质、生物、以及生态功能,可以概括一下关键词:

(1)“安全”满足防洪能力,边坡维护避免土石松动、落石、低滑、塌落现象。

(2)“生态”满足涵养水源所需的生态基流量,有较高生物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强。

(3)“美观”“可达”主要指滨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水的亲切感和景观异质性。

2.2水流的形态

城市水体多经过人工改造,水流形态过于单一。而自然水体的水流形态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深潭(水生生物常流量时之生存空间及垂钓景点)、浅濑(水生生物洪水期之避难空间)、急流(水流湍急、溶氧量较高)、缓流(枯水期水体常见形态)岸边缓流(生物多样性丰富)、回流(急流区周围的回流区对逆流生物意义重大)。

不同的水流形态分别适合不同的水生和两栖动植物生长环境;流况愈多,则生态性愈高,有利于水中生物之栖,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较强,景观效果也较佳。

2.3水体生态指标体系

2.3.1定性指标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通过水体表观现象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

(1)水体表观现象:水体是否清澈、无意味,有无污染物、漂浮物等。

(2)生物多样性:水体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水生生物及岸边植物生长如何,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2.3.2定量指标

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状况如何,主要取决温度、溶氧、导电度、PH等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生态学手段,使水体的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其中,溶氧为判断水体水质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可维持水中的水生物的生长和水质净化的有利环境;导电度、PH质可以判断水体是否盐碱化。

3.城市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手法

基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城市水体满足安全和景观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水体蓝色生态体系。

3.1构建蓝色生态水体网络框架与滨水区生态保育目标

3.1.1网络框架的构建

城市水体需要脱离原来沉闷的混凝土砌筑的岸线和肮脏的河沟形象,以新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借鉴台湾基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做法,通过整理水系,“疏通”、“清淤”,疏通连活,填满端头死水,对现状水体密布区域做节点处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水体系统。

3.1.2生态保育目标

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以减缓各种人为活动对水域环境的冲击,通常建立滨水廊道的保育目标:

(1)滨水保留区(蓝线范围):为滨水泛洪平原的范围,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禁止一切建设活动。

(2)滨水缓冲带(绿线范围):在溪流两岸或生态敏感区设置宽度不一的绿化带,沿着河岸种植树木、停止喷洒药物,减缓人类活动的影响。

(3)滨水开发带(灰线范围):须进行各种积极开发经营,对滨水区域的开发强度加以限制,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

3.2精心设计水体形态,营造自然蓝色生态空间

坚持“蓝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河湖水系整理须在安全、景观兼具并重下,规划接近自然形态的水系――溪畔、深潭、浅滩及高滩地,游憩亲水空间,及防砂坝,潜坝,固床,增设鱼道,维护生态环境并可防止洪水灾害,达到环境和谐。

避免干扰动物栖息地,城市水体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有“孔穴”、“乱石堆”、“巨砾石块石”或“岩石落差”,整治后方能营造出湍流,急流,水濑或深潭,浅滩等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水体用“置石”、“跌水”等生态方法整治水系;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中溶解氧,为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小生境”。

3.3建立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高水体的生态滞洪功能

径流应该从源头开始控制,借鉴德国鲁尔区水景设计案例,首先提供一个功能性的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供防洪能力和污染物的吸纳潜力;其次在洪泛平原、河道与河岸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江河等带状水体有较强的流动性,避免河道硬化,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减小江河对洪水的压力。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河道体系,规划水系应该保持其较高的滞水性,保留较多的地表水,强化水体的景观效应,同时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3.4合理设计滨水断面和生态堤坝,使堤坝内外形成和谐的关系。

混凝土、块石堆砌的护岸,破坏河道的生态与稳定。借鉴荷兰鹿特丹水景设计案例,采取土石、植被固定等通水断面,可用麻绳网或木排桩护岸加以固定,并紧邻岸线出可以设置滞洪性质的景观步道;城市水体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河道稳定且具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透过性坝体或防砂坝、鱼梯,维护生态循环。为兼顾生态与灾害防治须兴建防砂坝时,则坝体设计可采梳子坝,以利自然输砂平衡及鱼虾之回游;防止水体渠化,增强水体的生态性。

3.5规划水体景观岸线,营建生态亲水空间。

水体岸线是人与水对话的重要部位。水体岸线设计最主要是岸线平曲线设计和驳岸形式规划,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1)生态岸线: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顺应原有地形与岸线。设计凹槽空间,以供洪水期间水生生物栖息避难;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打造“水生湿地系统”。

(2)生活岸线:保证城市滨水地区的完全开放与共享,满足人们游玩、休憩、交往、观光的众多需求。可以采用“引水岸线的设计”、“栈道”、“亲水平台”等形式。

(3)公共岸线:城市公建集中的岸线。避免采行平行等宽护岸,岸线上可以设置“公共建筑”、“码头”、“小沙滩”、“亲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4)滨水区的开发性:滨水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

4.结语

风景旧曾谙,现状城市的自然水体已不复存在;它们或被封闭于地下管道,或被混凝土和人造堤坝阻挡着……渠道化的水流通道现在必须被恢复为健康:水体岸线设计、河道修复、水质改善、湿地生态栖息地的修复与创造、景观美质增进等,使整个城市绿地与城市水体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我们急切的希望水体能够自组织运行,健康的水体景观系统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海珍.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24

[3]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信息

篇10

参数化的概念是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较新的内容,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学生们对参数化设计的概念也颇为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青睐于此,同时也使人们多了一个可以操纵的系统。目前参数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参数化设计在桥梁创意设计建模过程中的有效性

参数化设计在桥梁设计的初步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轻松灵活地对桥体结构设计进行建模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优化设计方案,并且在参数之间建立新的数值关联,实现拓扑约束关系,适用于方案指出的模型修正和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进行多样方案的生成,这样就能在设计效率和设计周期方面更加高效和有效。

(二)3D打印技术在桥梁创意设计中的辅助表现

目前3D打印技术还只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迅速地扩张到各个设计领域,它试图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可视世界的感受,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表达艺术的超越性,去创造“纯粹的艺术”“纯粹的抽象”,从而体现新时代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以后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

一、参数化设计在景观教学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参数化设计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建筑设计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外相当一部分知名设计师都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国内各高校在某些教改课程中也逐渐引用了参数化设计的一些手法来辅助教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先锋设计师都开始重视参数化设计方法。概括来说,参数化设计下的建筑是一种连续的形体,在技术性的控制下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分析,以至于将方案发展成为一种由概念到具体的、以建筑或形态为视觉实体的结构要素,并且存在巨大的可变性、复杂性、定制性的“独特”形体。

二、参数化设计的逻辑性

参数化设计是为了在技术上解决建筑设计这一综合矛盾体。但是在面对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参数,并设定参数关系。在构建参数控制模型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参数关系的建立。

(一)形态逻辑

参数化设计中的形态逻辑是指将某些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组织性的形态通过设计思维来进行重构,得到可以控制建筑形体组织参数和表现形式的参数,进而生成具有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的新的形态。然而这些新的形态的创造是要以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具有可参照的形体的形态特征而展开的,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背后,却有着秩序井然的组织原则。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参数化设计其实就是在探究它们的内部逻辑。

(二)功能逻辑

功能至上是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高效地解决复杂的功能系统是逻辑功能的重要职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的特点,在功能组织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是参数化设计中的逻辑功能所在。对于有特定使用要求的建筑,比如对动静、声音要求比较高的空间,可以利用点阵密度或其他方式来代表功能空间所具有的属性,然后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中,通过确定运算法则,来得到功能空间动静特征值的分布,进而确定功能排布。

(三)材料逻辑

在建筑形体产生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将会紧密地结合建筑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建筑的表皮和结构,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此时,参数化设计的优点便逐一显露处理,设计师将以其对材料的理解以独立的审美和设计感产生多种方案的构成,更多的是探讨建筑形态的特性。大多数内容是设计师主观地对材料的把控参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的设计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具有精确的数学式的表达。

(四)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中的精髓所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配合是该建筑能否独具特色的保障。建筑结构是设计师对建筑最终形态的理性判断,同时,建筑结构是支撑建筑的骨架,是建筑形式充分表达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结构的选择以及构件之间的联结,不同的结构逻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绝对的,不仅结构类型的选择会对建筑的形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同种结构类型下采用不同构件组合方式也会带来建筑形式逻辑的巨大变化。

三、软件设计在参数化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参数化设计操作的软件可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专门开发的具有参数化操作界面的设计软件,如Digital Project(基于Catia),Generative Components(基于Bently的Microstation),Revit(基于AutoCad)等。主要是在软件平台中建立起不同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以使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当一类建筑构件,比如墙的形态位置发生变化,其他的构件如门窗、地面、屋顶等能跟着联动,而不是传统设计中需要重新花大量时间人工构建模型。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三维软件本身自带的脚本语言来进行参数编码,如基于犀牛软件上的RhinoScript,基于Maya软件上的MEL语言。虽然采用不同的语法,但二者都是软件本身所自带的内置语言。以Grasshopper、Processing等为代表的可视化、图形化编程工具让计算机基础不强的建筑师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生成复杂形体。这类软件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全过程,在输入与输出之间通过代码或可视化编程模块,使建模速度和模型编辑修改能力大大提高,建筑结构发生整体联动。

四、参数化设计在景观创意桥梁设计中的运用

(一)课题背景

目前,由于过多重视桥梁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建设要求,而对其与周围环境协同构成的复合空间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等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所以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甚至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和谐建设。城市滨水桥域空间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市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行为提出的,更多地关注对人需求的满足,以体现对社会的主体――人的关爱。

(二)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的思路分析

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是为了利用当今时代下的新科技和新材料去创造更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态作品,通过新材料和数字化设计的运用摆脱和颠覆传统模式的古板沉重的印象,获得轻巧、灵动、飘逸的形式,特别是对于曲线、抽象、不规则、自由组合等艺术形态的另一种实现。更多地追求对观赏者视觉的强烈冲击力,给人们一种时尚感、简约感、科技感,让人们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更为世人传达出年轻人思潮的转化,推动设计领域快速走上未来之路。而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抽象艺术品在被世人用高科技得以诠释的同时,又提醒着世人在世界科技高速运转的今天,这种新材料、新科技制作手段已经逐渐为艺术、设计打开通往未知创新的大门。

桥梁设计要满足两岸的人流及车辆通行需求,要充分考虑交通的流向,创意表达要在三维空间中流转,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根据场地分析注重光线分析,渲染周边景观效果,提升整个空间领域的精神气息,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突出的空间符号,同时设计中也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包含更多的人文内涵。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让桥体的创意设计能够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场所。有着充满表现力的结构、轻巧流畅的形态、优美的体量及充满情调的、演化为可以容纳更多行为的空间场所,以此增强周边环境的观赏性,打破常见性的桥的实质功能。

(三)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与加工方法

以3D打印技术为依托,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建模与制作。采用新材料进口光敏树脂,它符合 SLA技术用材料根据其工艺原理和原型制件的使用要求,具有粘度低、流平快、收缩小、溶胀小、无毒副作用等性能特点,造型后材料呈半透明磨砂状质感,成型后产品具有较强的硬度和强度,表面光滑,凝固速度极快,另外,配合亚克力、金属、PVC板材等常规材料。

(四)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手法的创新及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