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哲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8 14:38: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分析与哲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神分析与哲学

篇1

析了英语学习者在本、硕阶段的英语学习和学习身份的变化,帮助学习者重建学

习身份,明确自身的局限和优势,更好地学习英语。同时,也旨在为研究生英语

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编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学习者的学习;身份变化;批评话语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者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

规范的活动(Gardner 1972),主要包括:①学习是经验的获得,②学习者主动

建构其心理结构,发生行为变化,实现个体发展的过程,即变动的个体能动方面

话语,是一种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说行为,即,只有在具体话语情境中,话语才有

意义。(Halliday 2004)本文将在话语情境下,考察英语学习者如何进行自我身

份的选择、建构和认同。

二、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诞生于1970s,理

论渊源是西方(Widdowson 1998,辛斌 2005);包含三大论点:①语

言是一种社会实践;②语言与价值观念、及权力之间,相互影响;③语

言的使用可以促使社会变革(Fairclough 2003);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统功能语言

学(Van dijk 2006)。

本文借鉴高一虹等(高一虹等,2004)的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模式,对学习者话

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寻英语学习者在本硕过渡时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身

份认同。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不同话语情境下,学习者的学

习方式有何不同?2.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是否有理性的认识?3.学习者是怎样看待

自己的学习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北京工业大学2010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他们均已完成研一所要求的

英语必修和选修的学分。年龄在23岁到24岁之间。

笔者先随机抽取73名北京工业大学2010级非英专研究生完成问卷,缩小访谈范围

,选出6名最具代表性的同学,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他们对本硕阶段英语学习的不

同及自我定位。

2.研究工具

①问卷。问卷旨在对访谈问题进行定位和精确。包含三部分:个人信息、本硕阶

段的英语学习;共25题,7道客观题,18道主观题。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发放对象

为2010级非英专研究生,截止7月15日,收回有效问卷73份。

②访谈。笔者认为问卷的量化不足以反映学习者的内心感受,故采用访谈形式。

借鉴问卷的分析结果,笔者在访谈拟定出访谈的问题如下:

可以分享一下你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吗?

现在的英语学习跟本科阶段,有什么不同?学习的动力和侧重心相同吗?

课堂氛围或教师的教学有变化吗?你的学习态度呢?

你觉得学习英语重要吗?本科时的呢?为什么重要?

访谈后,笔者遵循建构主义原则,将录音的文字整理作为原始资料,圈画出话语

中带有核心概念的句子,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话语深层含义,最后概括得出研究

结论。

3.数据收集

①问卷统计及分析。A.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人数:男生(59)/女生(14);专

业:理科(67)/文科(6)。b.本科阶段四六级通过率:四级:(67/73),六级

(37/73)。

B.笔者通过对问卷主观题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本科阶段,学生对于

四六级及考试更为看重,增强的主要是阅读和听力能力;研究生阶段,学生更看

重科研和文献学习能力,更多地是按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在学习。b.对自己的英

语学习有新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本科时,四六级至上;研究生阶段,更倾向于提

高英语综合能力。

②访谈结果和分析。笔者对随机抽取其中的6名同学(以下称A,B,C,D,E,F)

进行半小时的中文结构式访谈。笔者认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自身概念直接反应了

他们的切身感受,故将此用做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始语料。录音转写并整理后,分

析发现有些概念有类似的情况。这些英语学习者的感受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对比

不同话语情境下的学习;对自身学习的重新定位;对自己学习身份的重新认识。

第一,学习者对比不同话语情境下的学习。英语学习终及学习生涯,对学习者影

响颇深。英语学习由本至硕的过渡,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语料时,笔者发现受试

者使用“很不同”共27次,“虽然,而,但,却”等转折词93次,对这一过渡和

转变的感受由此可见一斑。如A提到,“现在上课时互动很多,我们都参加了”,

“虽然不敢发言,但是老师点我,我就敢说”,F也说,“以前学得很无聊,现在

也不是很喜欢,但必须要学,要不然专业就学不好了”,“现在听英语讲座还行

”。

然而,从大学英语到研究生英语的转变,是社会需求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有人从

中看到曙光,如B“以前我们英语课上都不说话,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大家都埋

头各做各的,因为老师没什么,他们就是重复之前的”,“学校的网上学习系统

,我到现在都不会用,老师不检查,也不考试,我们都没人去”,“考试啊,老

师也怕我们挂科,都给我们范围的,背下就能过了……”“我的口语变好了,那

个老外Michael教我英语,我教他中文,还经常去starbucks呢……”“我现在超

迷美剧,‘Lost’很奇异,要想很久才能有所悟,‘Friends’和‘Prison Brea

k’早看完了,有点刺激,感觉很好”。E也有同感,“现在英语变得更棒了啊,

口语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对比现在和本科?嗯,我感觉很多不同啊,以前觉

得单词量大,做题快啊,那样英语才是好,学的枯燥无味;现在的话,没有硬性

要求,你学到的东西是你自己的,都靠自觉”“大家都是倾向自愿吧,反正我就

觉得现在学得比以前轻松”。D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我的英语一向是那样,不好

不坏,不过现在,快速阅读和口语都提高了,环境所迫嘛”,“现在跟本科最不

同,老师上课的套路变了,课堂氛围什么的都不同了,感觉对英语开窍了,有兴

趣了”。但也有人困惑迷茫,如C“以前英语很好,排名也很靠前;现在也在学,

但是却没进步”,“以前我的阅读特别好,做题都很少错的;每天早读单词和作

文,四六级也考得很好”。

本科阶段,英语学习是四六级的附属,学习者在学习中备考,学校设施、师资配

备及客观环境都服务于此,唯四六级独尊。但当继续学习,攻读硕博时,我们意

外地发现,考试和分数什么的都是浮云,英语的听说读写才是王道,这一转变有

目共睹。由此可见,在不同情境下,学习者要改变自己以前学习方式方法,才能

事半功倍。

第二,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重新定位。研究生阶段英语的教学服务于专业和社会

,与本科时的截然不同,这亟须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行思考和重新定位。分析访

谈语料,笔者发现,少许学习者并没有及时并积极地思考这一问题,他们大多分

析自身,却忽略了社会需求,如C只认识到,“别人玩着都比我学得好,挺郁闷的

”,“不知道怎得,感觉研一没学到多少东西,对考试的感觉也很悬乎,不明白

”;但大多数却认识到,英语学习进入转型期,改变学习模式,顺利完成研究生

阶段英语学习是为上策,E和F深有所感。F提到,“现在对专业文献阅读和口语的

要求高,跟本科不同,肯定不能用以前的方法学”,E“专业论文、毕业论文、英

语讲座,都是对我们英语的挑战,以前的那一套不能用了”现阶段的英语学习重

点,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F补充到“不过现在环境自由,全靠自觉”。

自主学习环境,灵活的学习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相对无压力的氛围,是我们

的深切感受。现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为自身提高和未来发展做准备,以社会需求做

导向,以专业学习为动力,以兴趣爱好做突破口,扬长避短,转变学习方式,是

捷径之所在。

第三,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身份的重新认识。分析语料不难发现,多数学习者没有

认识到自己新的学习身份,如B、D、E三位学习者;或对自身定位模糊,如A“现

在跟以前确实不同了,学习环境变了的”,“英语还是那样,原地踏步,专业文

献倒是能读几篇了”。学习者的学习变化,势必会导致学习身份的变化,对自身

学习是肯定,还是否定,C一直处于迷茫状态,对客观缺乏知识,对自身认识不足

,致使她不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F属于对自身认识比较全面的一

类,“现在的学习环境变轻松了,我也喜欢学英语了,虽然学得不是很好,但比

以前,还是有很大进步的”,“(我)现在的学习重心是英语文献的阅读和口语

,我的阅读不是很好,文献的句子又特长,经常会忘了看到哪了……”他认识到

自己所处环境和学习任务,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对自身进行准确地定位和

判断。

对自身学习身份的确定,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在迷

路中行走的学习者更甚。笔者已在访谈之后跟受试者交谈,提出意见和建议,望

更多学习者借鉴。

学习者对比不同话语情境,对自身学习和身份进行思考和重新定位,认识到社会

需求和自身差距,但仍在努力中。

四、结语

不同话语情境下,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学习的评价和自身定位都有所

不同。本文借用批评话语分析,分析出受试者语料中的深层含义,探究他们对于

新环境下的新思考,及对学习和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同时需指出,本文研究语

料来源话语,带有主观性,人工分析,可能存在一些偏颇,望之后的研究者改正

和改善,力求客观公正,提出更多参考数据,丰富研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

h.London:routledge,2003.

[2]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

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1994/2004.

[4]Van dijk,T.A.2006a.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 Discourse Stu

dies,8(1)p.159-177.

[5]Widdowson,H.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

is.Applied Linguistics,1998:16(4).

[6]Wodak,R.&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

ondon:Sage,2001.

[7]韩满玲,曹晓玮.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方法调查与思考[A].研究生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8]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2001.

[9]李淑静,杨爱梅,金衡山,王爱华,韩金鹏,马文谦,高一虹.北京大学研究

生英语学习特点调查.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论文,桂林,2002.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科深静脉置管患者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2岁至73岁,平均年龄为(64.1±13.5)岁;置管长度范围为11至13cm,平均长度为(11.8±0.7)cm;置管时长范围为7至51d,平均时长为(32.1±7.9)d;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44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2.8±12.9)岁;置管长度范围为11至13cm,平均长度为(12.1±0.9)cm;置管时长范围为6至48d,平均时长为(30.4±8.3)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置管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产生穿刺点渗血的不安全原因,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添加穿刺点渗血的针对性护理。

常规护理操作如下:在深静脉穿刺操作中,保证一次性完成,避免反复性穿刺操作与穿刺失败,如果穿刺失败应该快速的将穿刺针退出并做好局部适度按压来防止局部血肿,在置管后的24h要做好穿刺点是否有渗血与血肿情况的观察监护,同时做好穿刺点的4至6层纱布的覆盖,而后运用透明敷贴做稳固后做穿刺点的人工按压10min。在置管后应该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的身体活动,如果是股静脉置管,要避免下肢压力过大而导致渗血,每间隔一天进行穿刺点的药物更换,同时观察是否有渗血与红肿,如果患者血小板指数少于78×109/L,需要做好是否适合置管的考虑,如果患者需要大便或者咳嗽,应该对穿刺点做好轻度按压来避免其血液动力提升,降低穿刺点局部压力[2]。

观察组渗血针对性护理操作如下:一般情况下在置管后的3d时间内会有微量渗血,属于正常情况,一般进行穿刺点的消毒更换药物后可以消除。如果有较多渗血,需要让患者减少活动,保持卧床休息,同时在穿刺点换药时要运用0.5h的盐袋压迫来做好渗血的观察,如果不存在渗血,可以将压迫袋撤除,同时做好渗血情况观察,如果有大量渗血,需要保持平卧位。如果属于颈静脉置管,需要保持坐位,从而缩减血液回流,进行穿刺点换药和沙袋的压迫性止血。在进行股静脉穿刺点的压迫处理时要观察下肢的皮温与足背脉搏情况,在渗血终止后要保持卧床休养,同时做好积极观察。如果渗血无法有效阻止,可以进行撤管,同时愚弄棉球做穿刺点的20至30min的按压,同时做好止血药的干预。渗血会导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大量渗血,应该做好患者心理安抚,说明在置管后的72h属于正常情况,减少其恐慌情绪,同时积极告知置管的作用,提升患者的置管配合度,避免患者对置管的排斥。多做患者置管后的心理沟通,及时的根据患者病情、置管情况、性格等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安抚[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的不安全性原因、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9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60分至9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的总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篇3

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今天,“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已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世界体坛的宗旨,而且还成了全人类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奥林匹克精神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那就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实现相互的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出自《大学》,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追求更完美的个体,也即顾拜旦的“better individuals”,之后才能家齐,才能国治,才能天下平(peace),实现顾拜旦的和平世界的理想――“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冀世界为大同。”

二、奥林匹克精神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异同

1.奥林匹克精神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点

29届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是说08年奥运会有含有高科技含量的建筑;人文奥运是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绿色奥运是说中国将走环保路线在奥运期间和未来。可见,奥运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即以一种容忍与理解、公平与公正的态度,去实现人类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标――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它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其价值观是吻合的。

2.奥林匹克精神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点

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实现途径是“……better individuals could be developed only by the give and take,the buffeting and battering,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fierce competition”。也就是说,要做到公平交换、合作妥协,要在运动场上经受磨砺,要吃苦耐劳,在心理上要承受得住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总之,这一切须在激烈竞争的运动上才能得到实现,是一种动态的概念。而中国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借助的是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原理的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和睦。家庭和睦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这可以在书斋里、或在实验室里得到实现,它更体现出一种静态的理念。

三、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哲学思想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对比学习的意义

篇4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28-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见于恶性肿瘤、长期制动、高龄及手术术后患者。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Goldhaber等[1]的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DV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DVT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0岁的患者较30岁的患者,DVT的发生率可增加30倍[2]。因此,对于高龄术后患者积极有效预防DVT的形成至关重要。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160例中等以上手术高龄患者应用中成药血栓通进行积极预防DV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20例高龄中等以上术后患者,男168例,女152例,年龄60~89岁,平均(76.5±5.3)岁;住院时间10~21 d,平均(15.8±1.4)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160例。所有病例均已排除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疾病需用止血或抗凝药物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预防组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4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0滴/min,1次/d,根据住院时间长短连续用药7~14 d。对照组术后仅用常规药物治疗,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凝剂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前常规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排除有陈旧性血栓,术后复查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术前后第1天检查两组患者的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第7天再次复查两组患者的PT、APTT、TT、FIB、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预防组患者用药7 d后复查凝血指标,PT和APTT均延长,而对照组手术后7 d复查PT和APTT无明显变化,预防组FIB降低,而对照组FIB无明显变化。术后7 d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术后7 d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预防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临床效果

对照组1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除1例突发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死亡患者均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证实,发生率为6.88%,发生部位左静脉1例,左股静脉5例,左髂股静脉3例,右股静脉1例,以小腿或下肢肿胀为主要表现,予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均好转。2例发生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25%,1例发生小面积肺动脉栓塞经吸氧、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好转。1例突发大面积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预防组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好转。预防组无肺动脉栓塞发生。

3 讨论

DVT是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静脉官腔,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诊断、处理不及时,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根据Greenfield等提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人90%将遗留血栓形成后遗症,将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还有部分患者发生肺栓塞,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DVT最常见于下肢,以左下肢最多见。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4]。(1)静脉血流滞缓:长时间绝对卧床,缺乏下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液滞缓;麻醉使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等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血液滞缓。血液滞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2)静脉壁损伤:骨折和盆腔手术常见髂静脉及其属支不同程度损伤,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和术后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液凝固状态增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DVT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其中继发性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大手术及长期卧床等[5]。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评估,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高。刘晓捷等[6]报道,D-二聚体正常不能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确诊仍需借助多普勒超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无创技术,目前彩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公认,据文献[7-8]报道其敏感性为97.0%~98.7%,特异性为94%~100%。Geerts[9]进行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具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者,如果接受预防性抗凝可降低VTE的发生率。故其推荐对于不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择机给予不同强度的预防性抗凝。Nevelsteen等[10]报道,未采用预防措施的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骨科50%,外科25%。各种大手术过程中可发生静脉壁的损伤;同时术后的较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手术的刺激又使机体处于应激的高凝状态,从而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杨景文等[11]对71例DVT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后,全部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患者的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粘弹性减低及触变性一滞环各个点的数值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DVT的治疗较为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DVT的发生[12]。静脉血管活性药物七叶皂甙类可预防DVT的发生,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5]。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甙(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Rg1、人参皂甙Rb1、三七皂甙R1),它的药理作用表现在提高血小板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减少血栓素的形成,增加血小板的膜流动作用和红细胞的变形性[13],使其顺利通过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能抑制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中人参皂甙Rg1含量更高,扩张血管作用更强,而人参皂甙Rb1又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另外在实验性DIC试验中证实该药对恢复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作用[14-15],不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管出血;且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系中药三七的提取物,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可有效预防、减少高龄术后患者DVT发生。

参考文献

[1] Goldhaber S Z,Rosenbaum E.The Surgeon Generals Call to Action to Prevent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J].Circulation,2009,119(15):480-482.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638.

[3]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60.

[4]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65.

[5]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6]刘晓捷,区锦燕,罗富荣,等.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检查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性[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45-1946.

[7] Zierler B K.Ultrasonography and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4,114(12 Suppl 1):19-24.

[8]秦.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5,31(11):867.

[9] Geerts W 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patients[J].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48(15):462-466.

[10] Nevelsteen A.Prophylaxic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Inter Angiol,1996,15(Suppl 3):165-167.

[11]杨景文,张培华.全血黏度、红细胞粘弹性和触变性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理[J].医用生物力学,1995,10(4):201-204.

[12]蒋米尔,陆民,黄新天,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近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3):179.

[13] Bertram P,George B,Luis M R,et al.Serum potassium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eplerenone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efficacy and survival study(EPHESUS) [J].Circulation,2008,118(16):1643.

篇5

从双北医院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患者中随机选择26例进行研究,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与病因。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科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随机选择26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18例, 女8例, 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1.23±1.2)岁。所有患者均经彩超诊断以及临床检查, 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情况统计:食道癌7例, 胃癌3例, 肺癌6例, 大肠癌9例, 肝癌1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 并检测INR值。然后给予抗凝溶栓聚集治疗, 具体方法为:将50万U尿激酶加入200 ml生理盐水, 从患者的足背进行穿刺给药。首次可使用100 万U尿激酶, 持续静脉滴注约0.5 h, 连续滴注7~10 d。同时, 前日皮下注射3000U/12h低分子肝素, 连续注射7 d, 并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然后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 起始量为1次/d, 2.5 mg/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 并按照换的实际凝血功能对服药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待INR 达正常值的2~3倍, 即保持该剂量, 连续服用2个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经多普勒检查, 深静脉壁光滑, 没有血栓的存在;②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 经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 但静脉壁不光滑;③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肢体消肿, 经多普勒检查, 深静脉仍然存在血栓;④无效: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最终统计时, 将治愈、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率中。

1.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经统计, 经过治疗, 26例患者中, 治愈的有13例, 显效的有5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3%。

3 讨论

3. 1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会释放出大量的促凝物质, 例如凝血活素等, 导致血液凝血因子活性的显著提高, 极易引发血栓的形成[2]。其次, 在一些肿瘤患者额血液中, 还存在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 例如蛋白水解酶等, 导致自身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 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大多远远高于正常水平, 而各类抗凝物质的含量却较低, 因此引发血栓。

3. 2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恶性肿瘤患者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大多症状不明显, 不容易引起患者医生的重视, 极易导致治疗时机的延误, 影响预后效果。因此, 临床要注意对其的早期诊断。具体诊断过程中, 可以采用彩色多普勒或者数字血管减影。但数字血管减影费用较高, 且为有创检查, 因此临床大多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因此, 临床一旦有疑似病例, 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确定是否有血栓的形成。

3. 3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在对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 可以采用 抗凝溶栓疗法。本研究中, 对26例患者, 即采用抗凝溶栓聚集治疗。其中,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 具有较强的溶栓效果。而华法林是一种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可以通过阻止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的形式, 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蛋白的羧化反应发生, 进而发挥出有效的抗凝血效果。但使用华法林的时候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 并按照换的实际凝血功能对服药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以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 26例患者中, 治愈的有13例, 显效的有5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3%。即提示利用尿激酶和华法林治疗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恶性肿瘤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因此, 临床要注意积极了解其更多的发病原因, 以达到有效防治目的。上述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观察, 完善和提高, 以不断降低其发病率, 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6

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值以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结论: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及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值,缩短其住院时间,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干预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营养治疗营养宣教高血压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0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16-01

饮食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较为明显,有可能用较少数药物和较小剂量治疗高血压。有很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轻度高血压者饮食改变,完全可使药物治疗成为不一定需要。已用药物控制血压的患者,去除药物治疗后,靠减体重限盐即能维持血压正常可能性增加1倍以上[1]。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绝大部分患者对营养治疗及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本院病人都有精神方面疾病,接受度相对较低,营养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因此,其最终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对高血压患者的营养治疗及知识了解程度进行全面掌握,本研究将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精神病伴发高血压(能进行有效沟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其中有38例女性,52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48岁。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高血压的专项知识教育。

1.2方法。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来调查,并由营养师来对其进行评分,同时配合本院的低盐低脂饮食,收集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前后血压值。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患者如何减轻体重;②高血压患者采用合理饮食具体是怎么样的;③高血压患者应消除那些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行为和习惯;在此过程中,营养师可以通过病区的宣传板画、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营养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系统教育。患者出院时,再发放同样的调查问卷,让患者或家属进行重新填写。问卷有十题,共10分,其中9分及以上为优秀,良好为8分,一般为6或7分,较差为0~5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的对比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2结果

2.1通过问卷调查,营养宣教前后,高血压知识问卷测试评分比较:教育前后优秀分别为12例与51例,良好13例与34例,一般21例与12例,较差54例予3例,得出知晓率教育前25%,教育后85%,由此可见教育后患者知识测评明显高于教育前,有显著性差异(P

2.2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教育前后收缩压分别为150±8mmHg与128±7mmHg,舒张压98±5mmHg与81±6mmHg,教育后的血压值明显低于正常值,两组比较差异P

3讨论

3.1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高血压病是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并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并发症。在诊断高血压的过程中,通常执行以下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近两周内服降压药

3.2高血压患者在营养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及营养宣教。因本院患者基本都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常有抑郁、疑虑、烦躁不安、害怕与人交往等表现,健康营养宣教效果不佳;很多精神病人依从性较差,在供给其低盐饮食时,常有额外摄食的习惯,影响了饮食治疗效果。但是通过营养宣教可以使患者的营养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而营养治疗可以协助临床治疗,使患者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首先要告知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意义以及目的,并计算出患者的标准体重以及每日所需的食物总热量,然后再对食物进行适当的选择。在对患者的日常膳食结构进行制定时,一定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减轻患者心血管的负荷,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营养摄入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宣教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缩短其住院时间。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治疗及宣教,患者的治疗认知率及血压值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精神病伴发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营养治疗及营养宣教干预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蔡东联主编.实用营养师手册[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篇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68-02

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普遍都存在着血糖情况的发生,从而使得高血糖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导致预后效果下降[1]。通过研究发现血糖与病理产物两者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相互影响。在本次的研究中,为了对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分析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提供更有力的依据,选取了我院收治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186例进行了观察,并对得到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186例,且对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定期的血糖监测。其中生存组有126例,死亡组60例,患者年龄在55到86岁之间,其中有男96例,女90例,住院时间为26到40天。此外患者中有脑出血患者89例,脑血栓患者87例,颅内高压患者10例,,并且排除了原发性糖尿病患者。此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入院期间的血糖数值进行统计[2],仔细观察个血糖指标情况,各项指标包括:初始血糖、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以及血糖变异系数。然后采用工作特征曲线对患者的死亡情况以及各血糖指标之间诊断的准确性等进行观察,诊断标准:在0.5以下则说明诊断无意义;在0.5-0.7之间说明诊断意义较低;在0.7-0.9之间则说明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而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准确性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用 ±S来表示,对所得到的计数数据进行卡方检查[3],发现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即P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同时神经内科中危重症患者的数量也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通过研究证实内科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效果差与雪天波动情况有着明显的关系,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也会越大所以尽早改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高糖状态,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前提[5]。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186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情况与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死亡组患者在血糖标准差、初始血糖以及血糖变异系数等方面的数据明显的高于生存组患者,两组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

参考文献

[1] 张雪莲,陆菊明,萧建中,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糖和血糖变异系数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2(1):164-169.

[2] 詹俊鲲,李文俊,张平,等.血糖波动及其控制欲老年内科危重症短期死亡率的关系[J]. 中国医学现代杂志,2012,21(4):503-506.

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7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的残疾, 甚至发生血栓的脱落造成栓塞导致患者死亡[1]。血液的高凝、血管壁出现损伤和血液发生凝滞是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三大高危因素[2]。因此, 对可能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诱因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本院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38例偏瘫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 效果非常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科收治的238例偏瘫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19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54例;年龄46~81岁, 平均年龄(62.3±9.4)岁;疾病类型:出血性61例、缺血性58例;瘫痪肢体部位:左侧肢体38例, 右侧肢体52例、双侧肢体29例。试验组患者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34~78岁, 平均年龄(61.7±9.1)岁。疾病类型:出血性64例、缺血性55例;瘫痪肢体部位:左侧肢体41例, 右侧肢体47例、双侧肢体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瘫痪肢体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2. 1 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 多进食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饮水1500~2000 ml/d、防止患者发生便秘、促进血液粘度的有效降低, 对便秘患者宜加大植物纤维的摄入、促进大便的排放, 避免腹压增加导致血栓的脱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3]。

1. 2. 2 心理护理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亲切交流和沟通、使得患者有效缓解恐惧、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 使得患者和家属能够以最理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仔细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疏导促进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早期进行治疗、主动配合护理和医疗工作。

1. 2. 3 下肢静脉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静脉穿刺的操作培训, 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和方法、遵循先上肢后下肢的穿刺原则[4];尽可能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 避免对下肢血管的穿刺和反复多次穿刺, 可有效的降低下肢血管的损伤。

1. 2. 4 物理疗法护理 弹力袜的早期使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依据自身身材、体重选择适宜的弹力袜, 避免因弹力袜过紧或过松造成作用降低。指导患者正确的穿戴弹力袜方法,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于清晨睡醒后进行穿戴, 先抬高下肢使静脉血液得以充分回流后穿戴, 可在睡觉前脱下, 指导患者或家属对下肢的皮温、皮色和血运状态进行定期观察。

1. 2. 5 康复护理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定时及反复进行的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训练、尤其注重进行踝关节的活动, 使得下肢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来预防发生深静脉的血栓[5]。具体的活动顺序是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踝关节的环转;再进行固定节律、由上至下的腓肠肌的按摩活动;最后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内收和外展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运动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动作应具有轻柔性、渐进性的特点, 以防引起损伤。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8例出现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6.72%, 试验组患者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0.84%。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在于能够进行正常活动的人突然卧床使得重力作用和下肢的活动对静脉正常循环造成影响;偏瘫引起患者的肌力减低, 减弱了对血管的支撑作用、造成血流减慢和血管受压;以及大量脱水药物的使用减少了血容量和提高了血液的粘稠度[6]。预见性护理措施是针对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从而消除相关的不利因素, 进一步的通过相应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避免血管损伤的护理以及有效的物理疗法和康复护理, 有效的恢复患者的正确的心理状态、改善下肢静脉血管的血流状态、高效的修复血管的损伤以及提高血管的血流速度, 发挥出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 使得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显著下降, 有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道荷.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18):124-127.

[2] 李静, 朱红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6):621-622.

[3] 黄慧.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24):3723-3724.

[4] 王晓琴.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5, 3(2):179-180.

篇9

关键词:活血化瘀疗法;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57-01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发呼吸衰竭等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西医治疗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并发症较多,药物依从性较差。近年来,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较多[1]。为了探讨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对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前后顺序分为两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中,17例脑干脑炎,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脑血管意外,13例重症肌无力,5例多发性硬化。两组患病时间、家庭背景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每天口服80g-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603),患者每天一次,连续使用15天。实验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方药如下:红花20g,生地20g,桃仁20g,当归20g,赤芍15g,苦参15g,五倍子15g,川芎15g,地榆15g,血竭20g等。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的增减药物,患者每天热敷1-2次,每次15min,连续使用10天(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判定,痊愈: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需要继续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和入院前没有明显变化,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脑炎脑膜炎、帕金森等。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机制并不完全知晓,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直达病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偏头痛、脑外伤综合征等疾病中取得理想效果。活血化瘀是中医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提及。药方中药物成分较多,如:桃仁、红花、川芎、生地、赤芍、当归、地榆等。药方中桃仁能抗血栓,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红花具有抗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功能。赤芍属于清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当归能促进血液循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实具通达气血之功,“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养阴以养血,可使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而不伤血。五倍子能帮助患者收敛止痒。诸药共奏,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疗效显著[3]。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科改善患者症状,如:头晕、头痛、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等;改善患者微循环,能够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药物并不能改善人体血液流变。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慧,吕素君.益气聪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2,17(12):1660-1669.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methods on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ethod: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2015 March admitted for hemodialysis in uremic patients 35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1 and treatment group 2, treatment group 1 and adopt the HFH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18 patients were, the dialyzer Hi15; observation group 2 with lfhd (low flux hemodialysis), 1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Lops15 dialyz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3 months after dialysis, and the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decrease of 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2, an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the way of dialysis, the invol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 low flux dialysis, high flux 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relatively small decline in renal function, thus it seems that the use of high flux hemodialysis significant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renal function,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lipid concentration, ser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beta 2 microsphere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remia; hemodialysis;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尿毒症的发病率也急剧增加[1]。残余肾功能是指患者的肾脏受损后,健存的肾实质的功能状况,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残余肾功能对于清除体内的毒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翻阅大量的相关临床资料,资料显示残余肾功能能够分泌羟化酶以及红细胞生成素等,对于尿毒症患者机体紊乱的钙磷代谢问题有改善作用[2]。随着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频次不断增加,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肾功能降低,但有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血液透析的方法,对于残余肾功能的损害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这一论点,特进行本次研究,详细的研究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入院的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5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组1采用HFHD(高通量血液透析),采用Hi15透析器,共有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在28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6±3.94)岁;观察组2采用LFHD(低通量血液透析),采用Lops15透析器,有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在29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6±4.13)岁。上述所有的研究对象透析的时间均已在3个月以上,并且在近3个月内未使用肾毒性药物,在进行透析治疗期间,为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的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1具体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采用Hi15透析器,膜面积1.5m2,超滤系数50ml/(h.mmHg)。根据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1.2.2治疗组2的具体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进行治疗,采用Lops15透析器,膜面积1.5m2,超滤系数9.8ml/(h.mmHg)。根据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两组患者均采用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通路,并且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透析时间均为3个月,后对比分析每次治疗前后的尿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记录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等变化情况。最后通过公式(残余肾尿素清除率=2×(透析间期收集的尿量×透析间期收集患者尿液中尿素的浓度)/透析间期的时间×(透析前血尿素浓度+透析后血尿素浓度))计算两组患者的残余肾功能[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等)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前后的残余肾功能对比分析 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参与肾功能发现,两组患者的参与肾功能均较透析前下降,但治疗组1的下降幅度明显较治疗组2的下降幅小。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进行透析前体内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差异不明显,但经过三个月的透析后,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残余肾功能对于维持性透析的患者体内毒素的清除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还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延长患者的寿命,避免患者在短期内死亡。但是,残余肾功能会随着透析频次的增加不断降低,直至消失。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的损害较低通量血液透析而言小,并且经过各自的透析后,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血磷浓度、血脂浓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低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透析方式,其参与肾功能均会下降,较低通量透析而言,高通量透析患者的参与肾功能相对下降幅度小,由此看来,采用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明显对参与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浓度、血磷浓度及β2微球蛋白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