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5:5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建园林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设计理论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法国印象主义学派认为物体是由具体的形状组成的轮廓构成。1925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开始进入现代设计课程中去,现代设计理论开始进一步得到延伸和拓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现代科技开始在现代设计理论中广泛应用,并提出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把点、线、面全面系统结合。现代设计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具有广泛的系统性,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兼顾系统的各个要素,达到整体的融合性效应。第二,强调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把特殊的地形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第三、综合应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使得多种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技术的广泛结合。
1.2古代园林特点
1.2.1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
中国古建园林建设源于审美艺术的环境而产生,强调自然与景观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直秉奉“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苏州四大园林中就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以及整体性的巧妙结合,完全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典哲学理念。
1.2.2园林布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
古建园林建设应该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风土人情相适应。我国北方园林主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主,讲究大气和权利的张扬位置,显示帝王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我国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体,主要以风景秀丽、园林典雅为主体,强调我国古典哲学的主次分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1.2.3造林设计手法
中国古建园林设计手法主要以山、水、花木、景观、画为要素。在整个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把这些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美的景观效果。通过山水的交融、花木、景观的衬托以及画的点缀,形成了空间效果在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达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显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意境。
2现代设计理论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优势
计算机在中国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位置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为古建园林设计提供了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平台,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立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成绩卓越。由于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快、精密度好、快捷方便、效果较好、效率较高,而且补充、完善和修改教方便。比如pro/e软件三维立体设计,其内容涵盖了三维模拟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同传统的二维CDA计算机设计软件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直观效果更加理想、立体效果更强、设计切合面更加优化,使得设计者能以更真实和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另外对模型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极大方便。如果用手工进行古建园林设计同pro/e三维软件绘制相比差距较大,可谓是天壤之别。用pro/e软件进行古建建设三维立体直观效果达到最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时修改这些参数的设置,实现古建景观特征的修改和再生,而不需要重新绘制图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观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2)园景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3)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4)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与其说是造园,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而其他的要素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如下: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既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2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
1)形式的现代借用。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使现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这牵涉到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如:苏州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2)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传统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传统园林的所有手法,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因此,借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提高整个建筑的文化品位。例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心,毗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喜玛拉雅中心”就是将山水园林的意境融入到建筑中去。只不过建筑设计理念更加抽象化,只是灌输了山水园林的精神,就像苏州园林只是江南文人把江南山水融入自己的家园一样。“喜玛拉雅中心”超越了文人造园,是用现代建筑直接回归自然,表现自然,希望让都市人能生活在自然之中。于是出现了喜玛拉雅中心最独特的“林”的部分。它象征自然,而上面是现代建筑,其上又有一个空中花园,这样就把园林变得立体了。它的设计者矶崎新是在用完全抽象的理念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升华了立体山水园林的概念。喜玛拉雅中心较高的部分是“林”的两边,那仿如古代玉琮造型的正方体,是证大喜玛拉雅酒店。它们内圆外方,象征天与地,柱体中的贯穿孔则传达天与地之间的沟通,蕴含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些都融汇着东方哲学与智慧的创意。
3)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景点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园林景点提供游人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意境,给游人一种精神享受。以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和气象等因素为素材,巧运匠心、反复推敲,组织成为优美的园林环境。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法有: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了两幢建筑,北京香山饭店是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的嫁接,为此赢得巨大声誉。另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它仍然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厚爱。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大堂中央,一方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堂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光线从大堂屋顶的玻璃天窗倾斜而下,厅内圆洞式大门采用简洁手法,使人感到其特有的东方韵味。
仿古建筑研究应秉承艺术性、历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其作为古建筑的仿品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的综合水平,还映照着历史发展的足迹。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
1.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1.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1.3结构构件设计
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2.工程案例
综合楼是某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 周边是儿童公园及南音社等园林仿古建筑群, 综合楼具有健身、培训、商务兼会议接待等。其布局呈现基本对称,是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风格的传统仿古型坡屋顶式综合楼。
图1所示为该综合楼的西立面,这是面向公园主立面,具有强烈传统特色的立面设计,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韵律感和均衡感,同时这种立面设计上的创新性和时代感又与传统性相互融合。考虑到建筑与城区文化形态相呼应, 既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也要从美学观点考虑建筑的造型,力求比例协调,匀称得体,顶部以宋式较陡直的举折做法为蓝本,脊吻、斗拱、雀替、悬鱼、藻井等,以变异简化的手法加以运用, 将这些传统要素融入新建筑中,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历史的凝重感。
3.仿古建筑的设计方法
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为了对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
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这样将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
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4.结构体系验算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 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载通过T 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
5.大屋顶结构设计
本工程各层都是由大屋顶组成的, 屋顶形式多样, 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 在折板的转折点, 按照建筑的要求, 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 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 用砖墙填砌, 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 不能用填充墙砌筑, 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6.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结构且仅作为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装就位。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7.结束语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建造多层仿古风格的现代建筑是经济合理的选择。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机制与传统的木构架不同, 许多古建筑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如斗拱等设计成装饰构件是比较经济的做法。曲线形的屋面、悬挑的屋檐、起翘的屋角是传统大屋顶的特色, 其做法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变形成的, 适合传统的材料, 用钢筋混凝土来仿造应从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形似(外形、尺寸相似)是基本要求,做到神似(受力特点相似)是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29-02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返扑归真,开始挖掘自然的美,并且私家园林逐渐增多,园林不再仅仅是达官们狩猎、娱乐的场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时期,经济恢复发展,文学艺术蓬蓬勃勃,多民族之间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园林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寄情,向往和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这种山水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明清两代,由于政治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园林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这一时期的风流雅致。现今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2 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其意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先贤的天人之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真、美、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而正是这种思想开启了崇尚自然、追求质朴之美的设计行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群体美、环境美、自然美的三者合一,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之美,体现了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像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3.1 学习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传统园林的精髓在于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等;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花影,花香,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形成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佳境。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恰恰是“人化的自然”,它融会了创作的个人情趣,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迅猛发展,大量土地、风景资源被破坏和浪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设计工作者不能仅仅从园林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要从理性、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具体来说,比如园林中乔、灌、草的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等等这些都要进行理性分析。
3.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典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典型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大千世界又是景象万千,日月光影,山形水貌,花草树木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尽情观赏。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设计作品中。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3.3.1 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
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之主题、内容往往亦有所差异。如苏州之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地偏近郊,据苏舜钦《沧浪亭记》所述:“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基于这段对环境的论述,可知沧浪亭的门前一带溪水,水南古树葱郁和杂花修竹为胜,故人门以桥通园,或自城内荡小舟而往。特别是外向取景以水为主题,用沧浪之水清浊的典故,寓意造园者的情趣。
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3.3.2 情景境交融的设计技巧
景。一座园林是由许多景点组成,而各景点均可含各自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等,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称。景物所表达的境界,通过精神诗句来点睛,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意象完整的景。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境。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等所构筑而成,是有形的、有尺度、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尺度的、由景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水面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情。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情景交融。
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三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表现为植物芬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得是梅花的香味;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应在园林中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下雨,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从造园手法还是从文化特征上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学习、借鉴时,要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以现代园林景观发展为基础,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re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uansha park is designed for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spac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will also explain how to build up this poetic imagery of garden with this kind of special landscape design skill.
keywords:landscape design;landscape architecture;plants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14-02
1设计概况
川沙镇历史悠久,有400多年历史,川沙公园是川沙镇内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是一座江南仿古园林,位于川沙镇繁华路段,北接城南路、南临南桥路,西邻川沙路,东与居民区比邻。公园面积52226m2,从上世纪80年代建园以来一直是当地居民休闲活动的中心绿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休憩方式的多元追求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需求的日益增加,川沙公园的改造已显得十分迫切。
2园林建筑设计风格
2.1 川沙的乡土建筑风格
川沙有悠久的文化,有不少庙观,如城西门的城隍庙,严桥乡的天赐仰殿,九团乡的龙王庙,顾路乡的潮音庵、六团的小普陀、高桥的法昌寺等。川沙公园位于川沙城厢镇,是一座江南仿古园林,具有江南园林布局顺其自然,蜿蜒曲折而不拘一格,建筑立面外观轻巧、纤细,玲珑剔透,空间处理上比较开敞、通透的特点,特别是翼角起翘,它对于建筑的形象,特别是建筑外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在色彩处理上以朴素淡雅为主,屋面采用黑色小青瓦,墙垣均为白色,木作都呈栗皮色,极易与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通过整体的改造使它的园林建筑,绿化数量和品质等方面能突出反映川沙的变迁发展,给川沙的历史,给市民一个全新的面貌。
2.2建筑设计的内容
在本次公园改造中的园林建筑设计内容为茶室、南门厕所、南入口等。根据公园的现状,考虑到建筑所处的位置、建筑风格、庭院空间、绿化现状等,拟在设计中体现川沙的风格及风土人情特点,主张从川沙本土的建筑风格出发,对园内各仿古建筑小品,铺地材料,色彩风格进行提炼并融于其中,使新建建筑与公园原有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和谐相融。
3具体园林建筑设计
3.1川沙公园茶室位于川沙公园东园,西临通城河,与公园标志性建筑鹤鸣楼遥相呼应,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占地面积320m2(图1)。建筑依水就势,紧贴通城河,由水榭、棋廊、储藏室、茶座、更衣室组成,利用游廊进行分隔设置和布局,借游廊来连接各个单体,从而使茶室蜿蜒曲折,变化无穷,游廊二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起翘的翼角,白墙青瓦,使茶室的园林景观与川沙的地方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图2),再通过园路,花草树木等园林小品,辅以现代背景的照明系统,使茶室真正体现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
3.1.1水榭:为长方形平面,采用歇山卷棚顶,由于位置选择巧妙和体量组合上的丰富变化,无论近观,远眺都具有极好的画面构图,建筑与通城河对面的景物保持巧妙的对景关系。茶室建筑群的位置选择,是和远近其他各风景点保持观赏与被观赏的视觉制约关系,而不是把他看成孤立自在的因素(图3、图4)。
3.1.2棋廊:卷棚式屋顶使其更加融入园林环境中,借助于自由转折的曲廊来连接各单体建筑,极大地增加了群体组合的曲折性和变化,从而形成极其多变的空间序列,起到似隔非隔地划分空间的作用。在通行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取景画框,增加了景深层次,频添了园林趣味,使侧向的景物互相渗透,以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起到步移景移的效果。
3.1.3茶座与储藏室:建筑单体采用长方形平面,立面处理为四面开放性空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求屋面变化。白墙青瓦,自由轻巧,是整组建筑的视觉焦点,其视线具有内向,内聚的特点,设计追求优美的体形和轮廓线。由于它的体量高大而轮廓线又极富变化使其成为全园的主体景观。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室内地坪采用青砖铺地,内部装修定位古典风格,既符合建筑的整体外观要求,同时也烘托了
4.2厕所的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可以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 的关系,可以用植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在厕所周围选择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石楠、桃叶珊瑚、八角金盘、花石榴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又掩映在绿树丛中。
4.3南入口大门:为了丰富南入口大门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在原有植物榉树、无患子的基础上增加红叶李、麦冬、毛鹃、瓜子球等植物,使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在大门景墙下种植了常春藤等爬藤植物,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林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1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尊重人类,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古典园林
2.1 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 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a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 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 现代园林
3.1 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 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 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以建筑为标准,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 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 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 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产生形式上的冲突,摆脱传统的束缚,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要融会贯通,古今结合、洋为中用,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其长处,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 结语
近些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伐令世界瞩目和震撼,但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形势,以次生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深受公众接受和赞赏。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对城市中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导致城市绿色空间被大量挤占,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健康危机。园林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取得的成就以及事后的绿地养护管理,保护绿化成果方面更引起政府和绿化工作者的思考。
1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基础条件迥异不同,南北方立地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南方比较适合园林植物生长,但病虫害影响也相应比较严重。而北方地区园林植物生长条件较差,这些引进树种在管护和适应性方面都表现出与干旱城市的不协调性和不合理性,从而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做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提高养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提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中,我们遵循一级养护标准,出发点都是想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美、管理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设计、建设、养护之间还是有脱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提档升级,往往注重追求高水平设计,在审核等方面长官意识比较重,专家学者会审意识有所淡薄,往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拍脑门”现象,突发奇想,看着哪种植物好看就上哪种植物。还有,请一些非当地的设计人员,设计一些很好但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就会出现几年的工程还未结束或刚交工,结果花草树木死亡不少的现象。甚至有好多地区急于提高城市景观建设速度,大面积移栽大规格或特大规格树木,在没有掌握特有的技术规程的情况下盲目行动,结果造成树木成活率低的局面,即造成其他落后地区生态的破坏又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在遵循规划和标准的同时便于以后的养护管理,还要适地适树,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种植一些生长稳定、健壮级美观又有利于当地生态良性发展的植物。
2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
2.1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情况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化推进,各级城市园林建设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城市基本上做到了城市发展到哪里,项目落地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就延伸到哪里。大量的工程建设结束交工后就会进入园林养护阶段,无形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养护工作。在园林绿化工作中,众所周知,“三分建,七分管”,因此,绿地养护管理尤为重要。我国由于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基础薄弱,没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可借鉴,所以,在不断摸索总结中提高,形成了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同时按照国家及地方的一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开展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①绿地在建设中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乔、灌、花、草”的比例不协调,有色景观树种比例不足;②绿地植株分布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不利于植物生长;③绿地植株太稀,难以形成气势;④对病虫害防治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实现科学防治,乱用药现象较严重;⑤植物修剪、梳枝、清理等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影响美观效果;⑥树木的根部萌蘖、徒长枝、老枝等修剪不及时,影响树木生长和美观;⑦人们保护城市设施的意识淡薄,人为破坏严重;⑧绿地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技能,技术工人有限,使养护质量得不到保障。⑨社会化管理造成养护承包单位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千方百计降低养护成本的局面,园林机械严重不足和缺乏,养护人员不足且人员流动性大,养护工人技术水平低,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⑩养护考评办法比较死板,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养护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不能落实长效机制,更不能达到养护标准。■浇冻水,草坪梳根打孔、除杂草及个别树木防冻措施做不到位等致使一些花草树木第二年春天不能返青。■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养护费用远远低于当地造价定额和市场价,好的专业队伍和人员进不来,园林工人的工资较低,导致养护水平低下。■对园林绿化管理重视不够,科技手段严重匮乏,必要的仪器、工具都没有,养护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以经到了不可收拾的蔓延地步,如内蒙古中部地区油松“红针病”导致油松大面积死亡,多年的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2.2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往的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养护。另一种是后来兴起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前者管理队伍庞大,机构臃肿,费用大,养护质量较好。后者是近十多年从上海等大城市兴起的,通过招投标方式,以合同约束,在社会上招募绿化养护队伍完成养护工作。实践证明该模式精简高效,管理人员少,费用低。但是很大城市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资金投入少。招来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由于每年中标企业的变数很大,从而导致大多数中标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不愿意在园林机械化作业设备方面投入资金,聘用的作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下,在中标企业软硬件建设不到位,管理方监管不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最终造成现有的养护状况,养护合同条款难以落实,一级养护水平难以实现。
3 对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绿地养护的思考
3.1 符合实际、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设计是关键。设计时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的效仿照搬,在追求景观构思的同时要注重空间和场所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根据绿地使用性质、养护条件,分档次、分地段进行设计,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以后的建设和养护把好第一道关。为此,在选择植物及景观配置时,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①本地植物为主,外地植物为辅,适地适树;②抗逆性强,降低养护难度;③寿命长,有较高观赏价值;④植物配置要符合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⑤充分体现主题,以人为本,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可丰富品种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
3.2 提高园林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关 在提高科学规划水平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尽量按照图纸施工,更换树种也要进行考察,种植一些切合实际的树木。还要健全施工组织,提高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按照市政规范严把苗源关,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实行科学组织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下一步的绿化养护管理做好铺垫。
3.3 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3.3.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组织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效能,建立长效、可实施的严格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加强监管。
3.3.2 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绿化养护工作,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园林养护机械化、专业化、科技化。对花草树木病虫害有的放矢进行监控、跟踪、防治。
3.3.3 严把绿地养护准入关,认真履行合同。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3.4 要确立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的领域中去。我国现行法规、条例,对绿地建设和配套建设,对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砍伐树木的行为,都有了具体规定。但是,对“失养、失管”慢性摧残绿地的现象,却没有调控措施,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绿地养护的规制。
3.3.5 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制定“定岗、定人、定工作量、定标准、分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对每位养护管理人员按月进行考核,奖勤罚懒,纳入年终考核目标。每个管理人员需对照合同作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有步骤按计划落实执行。
一、概况
我国近年房地产的经营理念不断的变化,地产的营销主题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围绕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等主题的地产不断出现,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现在的景观建设更强调的是共享性、自然环境设计、人造景观设计等,人们主要倾向安全安静、环境优美等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因此我们要崇尚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来结合现代化园区景观建设的设计特点,强调环境景观与古典园林特点的艺术性。21世纪后,居住区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还要物尽其用,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关注建筑的户型和外形舒适外,更多的是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高。我们在设计中要融入中国园林传统风格与古典建筑特色将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出全新的设计意境的古典江南风景。
二、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与古典园林设计及发展趋势
1、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理念
居住区的绿化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提倡低碳环保和绿地建设。这样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气温、减少灰尘和噪音、降低居住区的风速、美化我们居住的空间。
居民区绿地特殊性:(1)居住区的绿地设计与公园的古典园林设计不同,居民区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绿地,在设计上更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居民区景观的设计要在人们的锻炼身体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谈天下棋上设计出符合符合古典园林风格的设计,看见涓涓的流水与荷塘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居住的人们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设计出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风格设计,使人们喜爱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
2、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古典园林设计概况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山水为设计基本的原则,中国的园林设计特点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设计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设计风格,我们要在设计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结合,在园区建设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建造过程中使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虚实相间,以虚为主”的建筑群体,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物与院落之间是否紧密结合。其次,山石的设计是古典园林最有情趣的创造,山石不仅可以点缀景观空间,而且还可以起到遮挡事先与围合空间的作用。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水是最基础要素之一,在设计总要以池塘作为设计的中心,沿着水池对四周的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的布局建设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宽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将水面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小块,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在池塘上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自然水景。
(2)古典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诗意的建筑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情操。而近年随着我们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园林设计迅速升温,一股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设计趋势中,设计中采用大量中国古典庭院中花坛的设计,园林设计师不在追求欧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设计几千年中国古代传统居住文化建设。
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元素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现代化居住区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一个国家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水平是提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和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任务。
从园林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出全新的设计思路是我们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计专业,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的素材与传统园林设计素材进行有象征性意义的结合。在居住区园林设计植物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设计者选择的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总我们将土地、砖、岩石、水、钢、木头、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与人工素材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区的建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创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设计、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设计、追求清晰的结构古典设计等,给人一种新视觉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种设计手法与设计元素在此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人类感知的自然媒介,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性、社会性、自然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居住区景观绿化环境与园林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合理的合计,景观设计规划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创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态要求等,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树荫、秋天要有果实、冬天要有绿色的景色,设计者要创造出清晰、自然、舒适的园区绿化环境。
1.1 游园型的设计原则
游园的设计原则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服务的,要依据居住者的年龄不同设计出布局紧凑互、不干扰的活动区域。儿童活动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铺地尽量采用海绵塑胶面砖铺地,园区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园区的人们进行跑步锻炼,通往亭台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铺砌。在园区园林建筑与设施方面设施要独具特色、小巧玲珑、位置摆放适当,要池塘和亭台位置设立共人们休息的坐椅、旁边设立花坛、园灯以及园区的宣传栏。
1.2 住宅型庭院设计原则
住宅区比较密集的园区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阴暗处比较多,所以要选择耐的荫树种。对于居住环境是否安静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植篱可以降低园区的噪音其宽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园区建设的空间尺度和树种的高低与园区住宅的层次相称,居室的窗外尽量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避开地下管线进行栽种。
1.3居住区绿地中所需的树种选择
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资料表明要选择生长健壮方便管理的树种、选择冠大叶茂的落叶阔叶乔木。利用树木的特点在夏季可以为园区的人们大面积遮荫,在冬季不遮阳光、改变空气湿度、吸附灰尘、降低噪声,还要选择耐荫的植物。
四、结语
世界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本土地文化。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设计,现代化的园区的古代园林设计遵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对古今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以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与现代之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层次、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再创中国园林设计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唐军,杜顺宝;拓展与流变――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回顾与思索,新建筑,2001.
[2]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3]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11-12.
多元智能评估的主体是学生,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是为了对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和家长认可我们的教学评估。正如戴维·拉齐尔所说的:“评估应该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信心、强化学生学习动力以及重视学生学有所成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主线,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引入多元智能评估的意义
职业技术进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综合基础知识较多、实践操作较强和能力运用较广的一门课程。它需要学生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必须用到的园林美学、造园理论、规划设计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自然观察、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以及熟练运用数学逻辑、CAD制图等基本能力。因此,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科学全面的素质能力评测办法。
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就是为了突破传统的纸笔测验考试(体现语言和数学逻辑两种智能)的局限,客观地考察学生多种智能和综合素质,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在园林专业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引入多元智能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能准确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收获,检验实际教学成效,同时也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园林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与当前我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
二、多元智能评估的原则
1、建立评估的多元化原则。
多元智能评估不仅是评估智能的多元化,还包括评估体系的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针对学生各种智能培养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指标,还要综合运用各种评测手段现实评估体系的多元化,更要动员多方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实践中,可组织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等场景活泼、氛围活跃的多种评估形式,也可组织教师、家长及专家学者在适当阶段参与评估,形成多视角、不同知识结构的评估体系。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家长理解、重视并协作我们进行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通过专家的指导,更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设计方案的不足和能力素质的缺陷,从而有利于我们开展针对性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拾遗补漏。
2、建立评估的发展性原则。
科学的教学评估应有发展的测评理念,运用发展的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动态地智能素质测评,从而获得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引入的多元智能评估体系强调在学习中进行评估,在评估中进行学习,融评估于学习当中,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评估从教学活动中孤立、分离出来。针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按课程的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项目工作任务情景,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建立学生的智能评估档案,评估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作品的质量。如“屋顶花园设计”,要求学生能结合园林造园理论进行设计构思,绘制屋顶花园的平立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学会编制设计说明书。由于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需要一段过程,对学生进行的智能评估随着工作任务的进展也是在变化的,评估结果在不断变化中形成智能发展曲线。学生能依据各项智能发展曲线不断完善自己,谋求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这种多元智能评估是一种过程性评估。
3、建立评估的高效率原则。
高效率的多元测评是科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关键。因此每一次评估都应当慎重,充分考虑到评估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使评估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立多元智能评估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办法,从教学初期建立学生的各项智能评估档案,并坚持多元智能评估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二是善于在评估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多元智能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学生的强项,有利于从一开始并持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觉进行多元智能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掌握统一的标准。学生是一个爱比较的群体,只有标准统一,评估才客观属实,对学生才有说服力。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提高了某种智能,就能获得教师的肯定。四是善于对评估结果的修正。评估内容、体系、形式、角度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形成评估结果的差异,因此适时对评估程序和结果进行复核,充分考虑学生、家长或其他方面对评估反映意见较大的问题,并给予合理地解决和修正,这样才能适时把好评估的质量。
三、实施多元评估的具体实践
为了探索多元智能评估在职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我们着重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进行了三年的尝试,我们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智能评估,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智能强项,锻炼弥补学生的智能弱项,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以《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为例,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多元智能评估。
1、建立学生的智能发展档案。
根据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课程教学要求,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园林五要素造景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小型园林绿地设计、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5个方面,并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建立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作品评估表,综合形成学生的智能发展档案。
2、科学制定智能测评指标。
根据《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设计如下五个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详见附表)。一是学生个体的智能特征。从多元智能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个主要智能要素,通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制定后期的学习目标。评估中,要着重注意每个同学在不同的工作阶段表现的智能强项不一样,随着工作任务的发展,智能的发展也在变化。教师应当通过情境化评估和过程化评估及时掌握学生的智能特征,鼓励学生发挥强项,弥补弱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重点考察学生造园理论在园林绿地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学生熟悉行业规范与管理,具备手绘与计算机绘图能力,能进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能完成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三是图纸作品和模型作品的质量。主要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评估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美学判断能力与技巧、视觉空间感受等。要求所绘图纸应符合国家标准,园林五要素配置合理,图面整洁美观,模型比例恰当,生动逼真。四是文字编辑与交流能力。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设计作品的汇报与交流,评估学生语言归纳与交流能力。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名称与主题是否确切,作品的设计任务书编制是否规范,汇报演讲能力是否突出等。五是自我反思能力。他人评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是被动的,而自我评估是一种主动式的促进。自我反思即学生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估,能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形成自我反馈,进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3、做好评估的跟踪、综合与反馈。
建立评估结果的跟踪、综合与反馈制度,定期整理学生智能发展档案,综合分析各项教学实践对每一个学生的成效,制作学生各项智能发展曲线。同时,学生智能评估结果应定期选择适当场合与学生、家长进行反馈,并作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接受学生的质询。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David Lazear,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郭俊贤,陈淑惠,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一)、葛沽现代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背景
1.全面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和农林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2.本案地处滨海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具有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天然条件,园区建设将以高科技为支撑,打造现代农林生态示范的核心区域和农业科技交流推广的平台,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绿色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产品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于一体,为推进都市型农林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本案的园区规划建设紧密围绕“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使园区成为城市生态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产品、绿色环境和绿色服务,对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基本情况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基本情况
本案地块初步选址东临汉港路,南邻小站镇西沟村、西临双桥河,北临大沽排污河。该地块总面积约1600亩,其中耕地1060亩、苇地和鱼池400米,板桥变电站占地60亩,铁路占地70亩。
2.建设内容及规模
a.建筑用地:农林科技研究中心―5200 m2
b.农林用地:智能温室―12000 m2、养鱼池―17100 m2、花卉、果蔬培育区―161860 m2、花灌木、植物培育区―49200m2 、护城河―29200 m2、防护林―21500 m2、果木、苗木培育区―323810m2
c.园林生态用地:生态湿地―155600 m2、生态景观广场―15970m2
d.能源科技用地:风能发电场―3600 m2、热能发电井、化粪井―400 m2
e.主要道路用地:11310m2
二、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一)、必要性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葛沽镇农林业在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扩张、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农林建设既是保证农林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林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林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葛沽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林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可行性
充分发挥津南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科技、政策等优势,依托天津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发农林业多种功能,创新农林经营机制,发展绿化苗木产业、精品蔬菜产业、花卉苗木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服务型都市农林生态园区,显著提高农林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化园区的生态服务和观光休闲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园区建设预期经济、技术可行,效益显著。
三、建设场地的原则与规模
(一)、建设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林业科技成果、现代农林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提高农林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林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2.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并为全国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4.统筹发展原则。必须把发展现代农林业与推进农林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二)、建设规模和规划方案
1.建设规模
生态示范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园艺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林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划:
第一产业:园林树木及花卉、蔬菜水果、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
第二产业:农林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农林产品的开发、加工。
第三产业:建立生态农林服务体系,拓展生态农林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2.规划方案
本园区重点建设入口区、果林苗木育种区、蔬菜培育区、生态湿地区,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共五个功能区。
(1)入口区:入口至中心广场长约388米,是以农林观光为主题贯穿起来的景观中轴线。其两侧景观河道将其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景观带,两侧绿地内从古代到现代名人的雕塑蕴涵着文化的脉络和历史的变迁。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大气的模纹景观彰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先进的技术水平,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
(2)果林苗木育种区:该区域主要作为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培育基地,在果林、苗木育种区,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对生物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果林、苗木育种区是改良乡土品种和培育驯化外地优良品种的户外实验室。
(3)蔬菜培育区:蔬菜培育区是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基础上,突出葛沽萝卜等本地特色蔬菜种植销售为核心的综合区域。本区域还包含一个特色生态采摘区,给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的周围居民带来采摘的乐趣。
(4)生态湿地区:主要是以农林观光和渔业养殖为主。通过对现状芦苇荡的整合,改造成富有田园野趣的生态湿地。他的作用在于改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小气候条件,灌溉园区内农林植物,其塘底淤泥鱼粪为植物提供肥料,芦苇的多功能应用,以及为园区提供优美的景观效果。
(5)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利用高科技的智能温室赋予农作物及植物最优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科研上力求突破,培育并开发新品种和名贵品种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
四、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天津市郊区农林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2.生态效益:本案采用生态农林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养殖、沼、果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苗木、花卉用地和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产生沼气,为示范园提供燃料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对农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