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14: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乡经济差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来,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1978年为基准年,2006年我国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指数为24.47,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数为30.59。自1992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近几年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全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9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070元,2006年收入差距扩大到72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不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半。如果国家对城乡差距不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差距会继续扩大。
其次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不断扩大。目前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绝对值逐年上升很快,相对值总体上也在上涨。1 986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为355.58元,相对差为2.12,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7.2%。到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绝对差为5388元,相对差升为3.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7%。因而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
第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由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硬件、教育投入、教师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目前小学文化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是51.5%、16.3%,初中文化占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1.5%、32.4%。而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上,城市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倍、323倍。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不仅表现在上述教育文化的差距,还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事业及公共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对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作了很多研究,有的认为国家应该注意公共产品的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税费体制、金融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土地征用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有的主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一些学者从提高农业自身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即内部因素阐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我国户籍制度在本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畴,成为一种以户口管理为核心的多制度构成的体系,其中包括就业体制、教育体制、住房机制、医疗及社会保障体制、价格补贴机制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影响着不同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国家财政过多向城市倾斜,投入农村的比例过低。1990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问题。不仅中央财政如此,地方财政也是如此。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O.8%,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5.8%。在财政支农建设性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比重少,约占11%,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水利建设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性质的林业建设投入的比重大,约占70%以上。不平衡的投资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2006年以前,农民税费比较严重,农业税曾经是中国农民长久以来的历史负担之一。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3.2倍。考虑到一些额外补贴,如医疗保健等只针对城镇居民等,真实差距可能还要大。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费负担1200多亿元。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转贴于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17-02
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需急剧下降,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以消费主导经济发展、加大内需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策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是造成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矛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乡镇经济建设中,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生活水平,过度的收入差距带来了社会矛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水平的层次,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的城乡居民经济现状对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因此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出现。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这种起起落落的变化过程,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政策改革等都有密切联系。1978—1984年之间城乡收入逐步缩小,其间经历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1985—1995年城乡收入逐渐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96—1998年是短暂缩小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明显下降在1998年达到谷底。1999年以来,21世纪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劳保福利、失业保险等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性措施的推行也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
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水平23821元,基尼系数比2015年略高,总体下降趋势保持不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预期逐步缩小的趋势。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得到可控性缩小,是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中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有效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关注并重视收入差距问题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不平衡性发展问题。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策性调控,惠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差距值,但实现差距缩小面临的困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问题上,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且实现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重心转移,城市发展速度显示出的区域优势地位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带到延伸至内陆城市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反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情况,滞后的改革和发展条件对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逐渐拉大到得到调控后有所缩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因此在政策上的调控和缓解远远不及经济建设的速度,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近些年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都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改善和重视。但从根源来看,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关系到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不能改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性问题,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投入和收入的比例,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还有更大的距离。除此之外,农村教育在推行义务教育改革后虽然保证了城乡受教育的公平和区域平衡性,但对农村教育投入来说,教育投入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仍是一笔大的负担。国家政策在城市倾向上从改革开放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差距,对现阶段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历史作用。
第二,体制的因素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体制将城乡分割成不同发展特征,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形成了显著对比,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差异性。改革开放对城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逐渐缩小了体制上的差距,但在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体制等多方面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形成的影响仍在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2]。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城乡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投入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显现出问题,城市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的优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新的劳动力输出局面,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廉价的劳动资源,这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形成鲜明对比。人力资源收入上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反映,伴随着其他相关问题的影响,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对这一现状的加剧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以上几点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还有很多,在社会、国家、居民个人方面都深受其中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问题,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对当下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缓慢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村各领域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面反映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民收入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消费以收入为基础和标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差距扩大,农村居民在消费上的支出会受到影响。几年来,在城乡消费水平上,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多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在消费上不断改变,但从整体消费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会降低,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收入水平没有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消费水平的支持也会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对特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倾向更多,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项目建设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上也會处于计划阶段,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农村的经济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上缺乏政策和实质性的技术支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会存在落后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发展之外,在地理优势和交通设施建设上没有优势,对农业经济的多元开发也会受到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在特色区域经济建设上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3]。
第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是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人才流向趋于发达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流失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得到实现,这是在目前农业经济建设中需要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收入差距影响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注意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在收入问题上逐步缩小差距。农业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是整体的成果,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改革一直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实施是有力的保证。
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经济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农业发展的单一结构在当下时展中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在非农产业的建设上,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配到产业建设之中,既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4]。
除此之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都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影响下的农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中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时代变化中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来解决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不利问题和因素。
作者:张会盼
参考文献:
[1] 廖显浪.制度转型、经济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本文选择历年数据(1989-2011年),针对经济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说明
1.变量选取。在城乡收入差距(GAP)指标的选择上,有的学者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测算,并做适当修正(李实、岳希明,2003),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直接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Ut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Rt来测算城乡差距。其公式是:
叶裕民对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中,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强度四个指标作为相关研究指标,但是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从业人口比重逐年在下降,这样二元对比系数 中,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就越来越小,而城镇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越来越大,这将导致二元对比系数变小。但是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同比提高,即农村居民并没有完全、足够、对等地分享到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相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城市居民而言提高得比较缓慢(王千六,2009),因此,本文采用二元结构强度f来衡量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可采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该指标。美国著名数理统计专家库茨涅兹从工业与农业角度统计,发现除中国外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最大为4.09倍。
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选取1989-20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并经过适当计算得到本文所用指标。本文的所有实证过程均在Eviews7.2上完成。
3.变化趋势。1989-2011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相似。
(二)实证分析
Engle and Granger(1987)指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所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即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首先进行ADF单位检验,然后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得到协整检验结果后,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将建立误差修正(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模型。
1 .变量平稳性检验。由于绝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建模时的“伪回归”现象,要求所研究的变量必须具有同阶平稳性,因此首先对本文中的变量f和gap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图检验方法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为了客观起见,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模型有三种设定模式,选择正确的设定模式尤为重要,三种模式分别为含有趋势项和常数项、只含常数项、都不含,用公式可分别表示如下:
其中,p=1,2,3,或者由实验来确定(孙敬水,2009)。
利用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表1中表示一阶差分;滞后期的选择依据SC准则,通过对变量的折线图进行观察,原序列检验方法为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一阶差分检验方法为不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截距项、时间趋势项与滞后阶数,0表示不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表1结果显示,原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皆为非平稳序列。因此继续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在1%的置信水平下,序列均为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如果序列{X1t,X2t,…,Xkt}都是d阶单整,存在向量 a=(a1,a2,…,ak),使得 :
Zt= αXT ~ I(d-b)
其中,b>0,X=(X1t,X2t,…,Xkt)T,则认为序列{X1t,X2t,…,Xkt}是(d,b)阶协整,记为Xt~CI(d,b),α为协整向量(cointegrated vector)。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其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如果其单整阶数不相同,就不可能协整。
为了检验两变量Yt、Xt是否为协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两步检验法,也称为E-G检验。
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方程 :
并计算非均衡误差,得到:
上述称为协整回归(cointegrating)或静态回归(static regression)。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如果et为稳定序列,则变量gapt,ft为(1,1)阶协整, et的单整性的检验方法仍然是DF检验或者ADF检验。由于协整回归中已含有截距项,则检验模型中无需再用截距项。如使用模型:
进行检验时,拒绝零假设H0:δ=0,意味着误差项et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gap与f间是协整的。
ADF检验结果见表2。由于检验统计量值-3.896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2.679,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Δgap、Δf具有协整关系。长期协整方程为:
gap=1.93+0.16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状态,并逐渐形成了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矛盾、社会消费结构的差距等等[1]。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好坏需要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经济增长的结果三方面着手,并以此为依据。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着手,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基本状况;从过程来看,即经济增长结构的基本情况;从结果来看,即经济增长的效果和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该国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土范围内的各种有利于创造国民财富的自然、人为条件和能力,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系统内包含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特性。
质量高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高质量的国民经济素质作为基础的,而在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又是决定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必然会导致农村甚至城镇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力度降低,青壮年劳动力无法获得享受高水平教育、获得高技能的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分配不均,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从而导致国家劳动力质量水平降低。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严重失衡,某些消费品更加倾向于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了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而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逐渐减少,青壮年工作压力加大[2]。收入分配不合理矛盾的加剧也会影响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从而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抑制经济的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便成为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提升劳动力质量水平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时正是教育经费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来说较高的阶段,当城乡收入扩大时,低收入家庭面临的教育经费问题更加严峻,致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降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毕业生文化水平。要想解决该问题,除了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之外,还需加大对国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经费投入的条件下,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针对特困地区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靠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各高等教育学府应当沿袭当前使用的特招方式: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的招生名额,给予当地学生求学的机会;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名额,进行定向培养等。但在扩大教育范围的同时还需注意教育工作的质量,不可盲目追寻数量而忽略质量。
(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缩短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从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二次元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当然,福利方面的改善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体层面的分布,还应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但若从整体来看,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经济增长的水平却降低,这样的福利结构也是不合理的。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而言,缩短收入差距还需注意治清廉的角度,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贪污受贿的行为进行处罚,还政治一个干净、纯洁的面貌。需要构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培养真正的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教育、福利等社会民生事务处理好[3]。
(三)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
人是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实现者和成果享用者,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生活水平,优化基本生活条件。在发展经济同时,不能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中心,而应兼顾各方面发展的均衡,不能为了某地的发展而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从发展的实质来看,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收入差距进行控制,适量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产意识,提升劳动生产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反而会抑制国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结论
由上述可知,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负相关,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成长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不利于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通过劳动力质量水平资质了经济的增长,加剧社会矛盾。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必须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重点关注收入的平等分配问题,正视利益冲突之间的转化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一、沿海发达省市经济高增长背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一)高平均数下杭州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真实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13.7%,增速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2005年人均GDP达5431美元,与2000年的2699美元相比翻了一倍;2006年为6505美元,在全国副省级以上行政区中排名第四,是浙江人均GDP的3.22倍。根据1999年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划分标准,参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名,2006年杭州的发展水平已接近人均GDP 6740美元、排名第44位的捷克,达到发达国家中等以上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杭州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多。2006年与2000年相比,城居民可支配收入由9668元增加到19027元,增长了将近一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894元增加到8515元,增长了0.74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2倍和2.37倍。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也在迅速增加。2005年末,人均储蓄33184元,是全省人均储蓄19506元的1.70倍,是全国人均储蓄10850元的3.06倍。但在高人均GDP、人均收入和人均储蓄背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1.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整体上看,杭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1.98:1扩大到2006年的2.23∶1,收入差额由2000年的4774元扩大到2006年的10512元。如果用城市中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比较,贫富差距就更加明显。2004年,城镇20%最高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2.07倍,绝对差额达26054元。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看,城乡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2005年农民人均储蓄存款10902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0362元的18%;从2001年到2005年,农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占城乡居民存款总余额的比例依次为21.46%、19.76%、17.74%、18.18%和18.05%,5年中除2004年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
2.城镇居民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中2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3元,2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59元,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4.84倍,与2004年的4.32倍相比,扩大了12%。如从5县市人均收入最高的富阳看,2006年上半年,20%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倍数由去年同期的5.02倍扩大到7.01倍,差距拉大的程度和速度就更加惊人。
3.农民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一是农民纯收入基尼系数逐年提高。2004年,杭州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6,不仅比2003年有所提高,而且接近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二是20%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杭州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收入最高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13391元,收入最低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158元,贫富“两极”收入之比已由2000年的4.50:1扩大到2004年的6.21:1。三是市内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更大。从杭州所属的7县市区看,2005年萧山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498元,淳安仅4358元,萧山是淳安的2.18倍。从杭州所属5县市看,2005年富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585元,是淳安县人均纯收入的1.74倍;而就富阳市来看,不同家庭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富阳市统计局对160户农民家庭2006年上半年现金收入比较分析得出,只有29.4%的家庭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去年下降了8.1%。
(二)沿海其它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的状况分析
杭州城乡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发达省市和副省级城市同样存在,而且除大连外,均比杭州严重。首先,从发达省市看,1978~2005年,江、浙、沪、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1.86:1、2.01:1、1.44:1和1.63:1提高到2.34:1、2.45:1、2.24:1和2.49:1,从1990~2005年,粤、闽、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2.21:1、2.29:1和2.16:1扩大到3.15:1、2.29:1和2.73:1。其次,从沿海副省级城市看,2000~2005年,广州、宁波、南京、青岛和大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2.29:1、1.37:1、2.02:1、2.20:1和1.83:1扩大到2.58:1、2.23:1、2.41:1、2.23:1和2.03:1。
二、缩小高数字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
(一)正视差距扩大趋势,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在1.5 :1 左右,超过2∶1是极为罕见的。包括杭州在内的经济发达省市远高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一般水平,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对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经济上抑制了有效需求和经济增长。根据对转型时期中国基尼系数与消费倾向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基尼系数较高时,社会平均消费倾向较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消费倾向下降说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特别是一旦将财富这些变量考虑进来,资产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就更为明显,在社会、政治和心理等方面诱发了大量矛盾。如由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导致某些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和仇富行为;当高收入阶层的市场效率行为与政府调控高收入的公平政策行为不一致时,某些高收入者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城市居民就业造成压力,导致城镇职工对农民工的不满情绪,而农民工不能真正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又诱发农民工对城市人的对立心理;尤其是总体贫富差距在个体生活感受中所产生的“放大效应”,降低了生活处于社会中下水平却又不是社会最底层的“相对贫困”群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容易产生群体性的非理。对上述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否则必将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首先,应调整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战略的关键应是发展理念的调整问题。过去,我们主要是以物为本,在实践中表现为把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当作衡量发展的尺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上,忽视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和城乡差别战略。今后,应重视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尤其应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其次,应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促进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其三,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方面,应按照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另一方面,继续走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路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战略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实行“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分配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国以来,我国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对公平和效率的取舍大致为,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公平优先,改革开放后主要是效率优先。我们认为,目前实行“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实施这一原则,一方面仍然把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社会和政府在公共物品的分配上必须确保每个成员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倾斜,从而逐步实现每个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的平等,为实现城乡居民分配起点公平性创造条件。
(四)加大再分配措施调节力度,实现结果公平
1.健全个税调节体系,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对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运用上。在税制完善方面,一是简化税率等级,提高个人所得税调控力度。现代西方国家依据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最优税制理论,普遍简化税率等级。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税率等级减化为四级左右,提高边际税率,进而提高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力度。二是适当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基,将高尔夫球用具、高级皮革皮毛制品、游艇、摩托艇等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三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提高税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四是为减低中低收入者税负,有必要对利息税的课征规定一个起征点。五是在提高征收基数的同时,可借鉴英国个人所得税在扣除项目方面的做法,如增加抚养扣除、对残疾人的扣除以及捐款扣除等。在税收征管方面,重点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税务部门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个人收入全员全额管理,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加以控制。2.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政府应对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消费税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给低收入阶层,尤其是最低收入阶层。这样,在减少贫困的同时,客观上也使高低收入两类人群都往中间收入层靠拢,达到扩大中间收入阶层比重的总体目标。3.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调节作用。在尽快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的同时,抓好慈善事业的基地建设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24;F127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8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全年中国GDP增长7.4%,是24年以来最低增速,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消费问题被当作了焦点问题,刺激消费被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作为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河北省第一位的唐山市,这几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长期受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城镇发达程度要高于农村。受农民收入增加放缓的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这又造成了二者消费差距的增大,同时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而,采取措施减小二者的消费差距,统筹二者的发展,是唐山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山市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收集唐山市翔实的经济数据,以定性论述为基础,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手段,通过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做定量分析。接着,以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实证研究为基础,发现影响因子,以探索缩减城乡消费的差距,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文献综述
从国外研究来看,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会抑制经济增长,主张用扩大总需求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不同水平下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Gilboy(1956)指出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ee、Rabanaland Sandri(2010)则指出与金融危机相比,消费断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持续时间更长,经济增长受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深刻。
从国内研究来看,经济学家厉以宁(1984)通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在比较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总体经济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发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突出的结论。王青(1998)指出要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不断地调控消费,使消费处于一个适当的水平。梁、陈维娜(2009)指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联动关系。刘东皇(2010)则探讨了通过改革居民消费增长制度的方式,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 唐山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比较
2.1 消费支出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1、根据唐山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2、以下各表除特殊表注外,下同。
从人均消费支出额来分析,2003~2013年唐山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量为10714元,平均增长量为1071.04元,年均增长率为10.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量为7328元,平均增长量为732.80元,年增长率为16.23%。
从平均消费倾向来分析,唐山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符合递减趋势,由2003年的0.81降到2013年的0.65。但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略有波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
从数据分析消费水平上看,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2003年的3.12:1下降到2013年的1.83: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都在10% 以上,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小于农村的,不过二者的消费水平差距由2003年的4434元扩大到2013年的7820元。因而,在这段时期内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
2.2 消费结构的差异化对比
消费结构决定于消费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必然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不仅存在量上差异,而且质上也有差异。从消费支出结构的角度,通常归纳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和服务八个方面。在研究消费结构的指标中,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们贫富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由表2可知:唐山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即由2003年的城乡居民的0.359和0.412下降到2013年的0.261和0.295。我市城镇居民从2003年到2013年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由2003年的小康水平奔向了富裕阶段。十一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幅度相差不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唐山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渐从基本消费转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显著。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起点阶段就高于城镇的,这表明农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还是较大。
上面业已讨论过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消费结构差异重要指标的食品支出,下文将对其他方面的支出结构进行比较。通过表3和表4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数据可知: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居住比例总体呈现逐年升高之势,这表明唐山市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已较好地得到了满足。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例提高,表明人们对享受消费的需求渐渐上升。在总消费支出比例中的交通通信的增加表明人们对发展消费的追求与重视。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由基本消费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过度的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居住和交通通信方面消费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在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比例差不大,在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均低于城镇居民支出比例,说明两者不同的消费侧重点,也就决定了对城乡居民要实行不同的消费激励策略。
随着唐山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结构的优化程度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还应指出在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例方面,二者的差距呈逐年增大之势,也就是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3 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明了唐山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将唐山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记为CXF)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记为NXF)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经济总量则以唐山地区人均生产总值(GDP)表示,并将其视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涉及的时间范围为2003年到2013年。为使分析数据具有可比性,并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文章以2003年为基期,价格指数为100%,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平减,并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GDP、LCXF和LNXF表示。
3.1 相关性分析
从2003年至2013年期间,LGDP、LCXF和LNXF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三者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从表5中看出,LCXF和L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8,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LNXF与LGDP二者相关系数为0.986,同时,它们之间也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3.2 ADF检验
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前,首先检验LGDP、LCXF、LNXF序列的单位根,判断序列的平稳性,表6依次给出了序列LGDP、LCXF、LNXF、?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结果。表6显示,序列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值分别为-2.378990、-2.015411、4.568132均大于5%的ADF检验临界值-3.259808、-4.246503和-1.988198,表明三者存在单位根,都是非平稳序列。对于一阶差分的序列,序列?LGDP、?LCXF和?LNXF的ADF检验值为-5.050088、-1.79633、-2.801384,均小于5%的ADF检验临界值-4.246503、-1.599088和-2.648446,表明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
利用Johansen检验法对非平稳序列LGDP、LCXF、LNXF三者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7。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T的检验值分别为42.64593和17.00117,分别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4.27596和12.32090且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LGDP、LCXF、LNXF三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3.3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根据Granger理论,为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将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et看作均衡误差,建立短期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缺陷。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滞后期为2,表达形式为
?LGDP=0.122+0.929LGDP(-2)+0.565?LCXF(-1)-0.034?LCXF(-2)-0.293?LNXF(-1)+0.276?LNXF(-2)+0.099ECM(-1)
其中ECM=0.009+0.553LGDP(-1)-0.372LCXF(-1)-0.374LNXF(-1),该模型拟合优度R2为0.618,残差标准误差为0.0406,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从修正误差模型表达式中,三个序列 LGDP、 LCZXF和 LNCXF 之间也存在稳定关系。模型中, LCXF 的系数是 LNXF 的系数的 1.93倍,这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强。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唐山城乡居民在居住、交通通信消费比例不断提高。无论是居民的消费结构还是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唐山经济增长都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唐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乡消费需求。通过修正误差关系模型还可得知,唐山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比为1.93倍,说明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唐山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国务院总理在谈到“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时,强调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唐山应积极建立持续长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初次分配中的市场效率和再分配中的财税调节作用,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收入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减少城镇居民的灰色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
4.2 引导城乡居民理性消费,培育消费新热点
由分析结果可知,唐山市的城乡居民消费对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业方面的支出增加最少,对生活用品及服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通过大力加强城乡居民的理性消费教育来完善消费结构。要刺激消费,扩大居民消费基础,就需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挖掘城乡居民的潜在的高层次消费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居民消费情况采取不同的消费鼓励政策。目前,唐山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基本消费过渡到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在逐渐满足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和精神消费水平,改进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档次和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居民消费体制。
4.3 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适度消费
逐步改善农村消费软、硬件环境是刺激农村消费的根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调动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措施。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是政府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并以有关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心工程,如农村的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消费的质量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 唐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唐山调查队.唐山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3.
[2] 王浩.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7:1-38.
[3] 戴卫,张婷.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以扬州为例[J].科技信息,2008,(21):593-595.
[4] 陈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9:1-49.
[5]朱信凯.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J].经济研究, 2011(1):140-15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只要存在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部门,其收入就一定存在差距,欧美、东亚国家都是如此。我国现阶段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了社会稳定的隐患,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因此,通过政府的努力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当成为我国政府的明智选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个重犬战略决策是党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削弱了农业、伤害了农民这一深刻教训提出来的,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为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总政策,要实现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生活的目标。应该由诸多具体的政策来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转移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支持那些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外在效益显著的项目,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支持与保护农业,政府除了给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市场以良好宽松的环境政策外,重要的是给予农业财政资金的支持。纵观世界各国持久的财政投入,使其农业的发展保持在适合的水平和规模上。是许多国家长期共同的目标。
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财政预算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并适当安排一些中短期支农专款。中央政府要尽快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规范和引导地方财政的支农行为。对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重点应有所侧重,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生产实际状况,农业财政的投资方向应是支持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农村电网、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这些项目是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但却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是其他农业投资主体所难以承担的。
此外,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投资主体的角色,建立中央、省、市、县“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格局。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解决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自来水、通讯、广播电视等问题,尽可能提供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农村居民享受平等韵国民待遇。
二、统―城乡税制体系,强化税收调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配置社会资源的国家中,税收杠杆的作用极其重要,诸如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税收杠杆作用发挥得好,会很好地调节收入差距,限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初次分配当中,国家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鼓励人们合法追求高收入,但在税收杠杆的使用过程中,则应缩小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差距。目前我国税收体系还不完善,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还投有完全体现,因此要完善税收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缩小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差距的作用。
近几年全国各省相继宣布取消农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从此不再纳税了,国家不再对农村征税了。取消农业税只是取消了针对农民的歧视性税收制度,还农民无差别的国民待遇。无差别的国民待遇意味着农村居民要像城市居民一样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作为国家的公民,农民仍承担着纳税的义务。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仍然存在着一部分流转税、所得税的负担。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新思路。因此。建立统一的税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要求,是统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取消乡镇政府直接向农民收费的权力,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建立以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的农村税收体系,并将其纳入城乡统一的税制体系之内,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除了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的原则取消一切针对农业的歧视性税制外,还应遵循国际惯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优惠的增值税政策、优惠的所得税政策的经验,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采取税收优惠或减负政策。
三、发展农村教育,保证教育公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更要依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就必须要实现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育。
首先。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要重新调整并明确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责任,根据各地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分担比列,减轻县、乡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大幅度地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负担比例,使中央财政和省级政府成为转移支付的主体。目前各地已经初步建立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在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投资责任后,要改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调整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适当压缩高等教育所占比例,改变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非义务教育轻义务教育的不合理状况。
其次,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来讲至关重要。在夯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举办各种短期专业培训,形成高中教育、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播农业劳作技能,而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市场经济的人才,不仅能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而且能够在非农业生产领域就业。
四、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国外一些现代化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都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工业化的需要和必然结果。因此,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藩篱,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已成为必然。
要在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我们的政策应该是能够消除现存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使农民有更多的进城机会,有更多的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而且是一个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机会。中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将他们转移到城市,在城市中提供就业机会,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应该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应该转变成记录公民的基本信息。表明农民合法身份的载体,国家掌控国民基本信息和人口状况的工具,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户籍制度的管理功能必须是价值中立的。必须以确定事实为最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公共事务服务。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和维护公民的平等以及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要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渐放宽迁移限制,以保证公民因工作地域的变动等原因可以及时迁移户口。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必然的,农民进入城市,市民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是市场机制的结果,行政权力不应该限制,而应该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五,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保障农民的“国民待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77-02
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北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是与日俱增,如何采用较为准确的指标度量我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的增长是否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问题都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因此,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进行过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区域的增长差异呈现“倒 U”型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差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会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当经济增长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区域差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下降。乔海曙和陈力(2009)则从金融集聚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论证了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的“倒 U”型的非线性关系。另一些学者则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姚寿福(201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提出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强化廉租房建设。曹裕、陈晓红和马跃如(2010)基于面板数据研究得出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两种效应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针对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比较少而且大多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采用规范的时间序列方法对河北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解决我省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证分析
为了从整体上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我们给出河北省1978―2012年间各年度的城乡收入差距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阶段波动性。
图1 河北省1978―2012年间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 检验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检验,可以发现 LNCZH、LNTL和LNPGDP都是1阶单整平稳序列(见表 1)。
(二)变量的协整关系分析与ECM模型
可采用 Engle 和 Granger 于1987 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EG 检验)进行。经过对模型 LNTLt= a + bLNCZHt+ ut的估计,得到如下估计模型( 括号内为 t 统计量,下同):
LNTLt=1.7LNCZHt+0.87LNTLt-1 (1)
(7.22) (9.31)
R2=0.84 DW=1.11
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河北省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对LNTL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表示为:
DLNTLt=0.053DLNCZHt+0.596DLNTLt-1-0.162Ut-1
(0.102) (1.919) (0.292)
R2=0.21 DW=1.95
根据同样的原理,可以建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模型(2),表示为:
LNTLt=-6.99+0.57LNPGDPt+0.80LNTLt-1 (2)
(-4.35) (2.67) (7.93)
R2=0.87 DW=1.07
DLNTLt=2.34E-06+0.08DLNPGDPt+1.74DLNTLt-1-1.47Ut-1
(3.29E-05) (-0.113) (4.556) (-3.619)
R2=0.45 DW=2.26
(三)结果讨论
模型(1)表明,河北省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具有显著影响,即河北城镇化水平提高 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1.7%,而且当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前期的收入差距有很大的依赖关系,这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惯性。模型(2)表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的效应,即河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 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0.57%。从各模型的协整关系可看出,误差修正项都不显著,而且系数值较小,表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河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呈同方向变化,说明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没有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是拉大了差距,这一现象表明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并不协调。
三、对策建议
河北省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是有必要保持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当的差距不仅有利于河北省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可是要把握好度,如果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太大的话,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因素。以下提出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政府应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从文章的分析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消除而且还会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必须要消除二元制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二)切实关注农民的利益
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县通过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成员户均年纯收入约1.8万元,同时辐射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让经营农业的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三)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费用的急剧增长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因此要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落实,积极做好扶贫开发,认真落实扶贫脱困政策,确保河北省低收入人口脱贫。
参考文献:
[1] 张继良,徐荣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2] 寿志敏.城市化进程中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