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11-30 10:13: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旅游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市旅游经济

篇1

1.1宏观背景

从宏观方面说,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都有目共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高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的产业政策中已经明确了将住宅建设、信息、旅游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就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目前河南省以及新乡市领导也都认识到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发展本省本市的旅游业。比如:新乡市政府提出了“五城”共建策略,将新乡市建设成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信用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在很多地方实施了“拆房透绿”工程,将门面房、围墙拆掉,透出绿色为市容增色,同时建设了很多公共绿地,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除了绿化,还有道路设施的改善等,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为发展旅游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微观背景

就主体———旅游者方面而言,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升,余暇时间在增多,这就使旅游需求增加;就客体方面而言,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人文类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等;各种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旅游、交通等都较为完备;旅行社等各种旅游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供给方面保障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新乡市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宏微观条件良好,要快速有效地发展新乡市旅游经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新乡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宣传

新乡市政府已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宣传上还做得不够。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首先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定位来宣传,才能起到作用,否则没有重点地宣传,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新乡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进行形象定位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从众多资源中找出一个亮点,让它成为新乡市的代名词,就像大家提起麦加就会联想到穆斯林一样。新乡市是众多姓氏的发源地,因此可以效仿麦加,在人们心中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想起祖先、想起自己的根,就会想到新乡。

定位之后,还要宣传,通过广泛地宣传扩大知名度,宣传时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此基础上再对本市的其他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以增加客源。

2.2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的风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得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还可以作为一个集散中心,带动周边县区的旅游发展,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城市建设。目前,新乡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

2.2.1交通规划中的问题很多交通要道如北干道、建设路等,在原本并不宽阔的自行车道上又划出了一排停车位,占去一多半车道,使很多人将自行车骑到了汽车道上,不仅难看,而且危险;同样会引起自行车转到汽车道上的还有道路排水问题,因为有些路段排水能力太差,一点小雨就能使地势较低的自行车道上布满积水,这些都需要改进。建议:开辟专门空地作为泊车位,不要占用道路,并加强停车方面的执法力度,同时也要设计好道路的排水设施。

2.2.2城市建设的实施问题在拆建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令人不解情况,例如:一条几百米长的路,花了近一年还没有建,有一些房子墙上写了大大的“拆”字,几个月下来也不见动静;更有在黄金地段矗立的一座被拆得千疮百孔的楼,楼上拆得只剩一圈没有窗户的墙,而一楼仍在照常营业,且持续大半年之久也无人问津。

这样的情形被游客看到后,新乡市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其损失将难以估量。建议:用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

2.3旅游产品及其客源市场的开发

新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比较分散,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学会取舍,将精力、财力集中在一些特色产品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产品可以作为重点来开发。

2.3.1寻根朝敬游

新乡具有寻根朝敬的良好资源条件,如:苏姓的发源地在辉县百泉苏门山;华夏林氏寻根地———比干庙,姜姓、吕姓、卢姓、崔姓等60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姜太公及其故里都在卫辉;原阳是娄姓、张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些都是人们寻根朝敬的重要资源和场所。中国人老祖宗的观念比较重,此项产品将吸引大批海内外相关姓氏家族的注意,便于新乡市在海内外知名度的提高。其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海外华人,因“叶落归根”是大多数海外华人的观念,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之地看看也是很多游子的梦想,如果能把这些客源吸引过来,将会使新乡市入境旅游人次大幅度攀升。像2003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郑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2.3.2红色旅游

新乡市的红色资源尤为丰富,是全国乡村干部名人最多、特色农村涌现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七里营刘庄及其干部史来贺四十年前就闻名全国,后来又有京华园的缔造者、全国乡镇干部楷模吴金印、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张荣锁等,将这些资源配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农家民风,极具开发潜力。此类产品的客源主要是那些积极要求进步、希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还包括那些没吃过苦、没经历过艰辛岁月的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使他们体会到创业的艰难;另外,也可以让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了解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3.3健康游

健康游产品的开发源自于前阶段流行的SARS疫情,经历过这样一场重大的灾难性疾病,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加,此时推出健康游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健康游可以利用自然山水作依托,辅以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项目或比赛之类,增加其大众参与性和趣味性,并将环保和卫生放在第一位。例如:就餐时实行“分餐制”。这一类产品主要先针对近距离游客推出,然后逐渐向外辐射,争取将来能吸引到国内各地的游客。新晨

2.3.4中原饮食文化游

新乡市长垣县是全国著名的厨师之乡,其厨师遍布全国,今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总厨师长就是长垣人。中国人素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因此新乡如果能推出相关的产品,发展著名的饮食品牌,定能吸引众多爱吃、会吃人士前来光顾,且此种产品的游客重游率会比较高,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

但要注意饮食方面的卫生状况,此种产品在开发时最好与当地的其他特色相结合。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各种相关行业的发展比例。目前新乡市的饭店业、旅行社业发展程度较高,景区景点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所以应引导资金投入流向景区景点建设上。二是旅游业是非常脆弱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财政危机、战争危机和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影响其发展,旅游企业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三是服务的完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服务上去了,旅游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好,这里的服务不仅指饭店、交通、景区景点的服务,还应包括各种方便游客出行的服务如咨询、宣传等。

比如:可以在街头树立旅游标牌、旅游导游灯箱图等,方便自己驾车出行的游客。

相信新乡市旅游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定会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概述

城市在常规旅游里大多数时候都充当着旅游集散地及中间传输站的功能,本身的游览功能被弱化或者干脆忽略了。事实上,城市既是休闲旅游的客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延伸,城市的游览功能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开发,并由此树立了鲜明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游客,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一般来说,城市形象对旅游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展现和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吸引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开会、购物、置业、投资,直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市民也会因此而自豪,在物质上得到回报之后也会很自然的反映在精神面貌上,从而自觉的维护城市的形象,使城市形象越来越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城市形象是吸引旅游投资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生产要素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了投资者的兴趣,使其投入资金、技术来开发城市的旅游项目,建设基础旅游设施。旅游的发展和投资的加入又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增加,促进旅游人才向城市流动。反过来,投资和人才的加入又使得城市形象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3.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旅游的一个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就等于是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品牌。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品牌得到不断的加强,城市旅游的竞争立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城市旅游经济就可以得到持续的增长。

4.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开发和完善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其包括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设施等重要内容正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客观要求。因此,在开发和完善城市形象的过程中会自然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具有号召力,对内具有自律力

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印象和评价,它自然深入和渗透到各个方面,影响到周边甚至海内外各个地区和国家。知晓和了解城市形象的主体可以从城市形象中体会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的品位等,从而决定旅游投资的方向和内容。城市的居民也会自觉的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城市良好形象也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热爱和愿意发展该城市,进一步使城市形象得到巩固和提升。

三、如何着手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形象的开发、建设和完善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建设涉及的几个基本方面如下:

1.从认识上充分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城市的领导者要对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做出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可实施的计划,并且要出成果,见成效。其次,要引导和教育城市市民对城市形象重要性的了解,使其积极投入到建设城市形象的实践中,自觉维护城市形象。

2.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形象

城市形象和经济形象实际上是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既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目的,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条件和基础,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个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政府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形象建设中,人民才有更好的意识自觉建设和维护城市的形象建设。

3.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注意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硬件因素,一定要抓好,努力做到在 “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特色化”中找平衡。另外,城市的建设不能忽略了文化设施的建设,更不能因为城市的建设使原有的有价值的文化设施遭到破坏、摧毁。对于这些建筑设施,应该实行保护性建设、维修。

4.努力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市民精神风貌

城市市民在建设和展现城市形象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城市市民是城市形象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又是城市形象,特别是软件形象方面的表现者。因此,城市市民的素质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很大。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水平,三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形象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高。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开发,建设和维护,为不断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志勇.环境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裴泽生.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中的认识问题[J].中国旅游报,2002-09-18.

[3]徐德成,等.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6(04).

篇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23-06

1、引言

中国旅游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200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57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在全球旅游业分别居第7位和第4位,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在我国旅游经济取得辉煌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缺乏大旅游的系统观念,片面强调城市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区域内城市旅游过热开发、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失调、规模效益低下、城市间分割旅游精品路线、旅游景区和设施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差异又要考虑统一。差异性要求发挥自身因素,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统一性要考虑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城市,重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相互作用,强化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合作联系,以谋求系统化的区域城市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显然,这种城市旅游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现象,可以归纳为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所产生溢出的问题。

有关溢出(Spillover)的概念,系统地出现在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Helpman,1991)的《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中。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溢出被用于特指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其外生性特征,这种影响被称为溢出。溢出有正有负,目前,溢出有3种重要形式,一是环境溢出,即环境污染而导致的负溢出;二是知识溢出,即由于知识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导致的知识溢出,多为正溢出;三是增长溢出,即区域间经济相互影响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溢出,通常用GDP度量,又称为GDP溢出,它具有可正可负的性质。

对于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讨论欧洲一体化时就认识到GDP溢出问题,蒙代尔和弗莱明(Mundell,Fleming,1963)建立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它的修正版,模拟GDP溢出。此后,增长溢出的研究不断深入。麦克基宾和塞克斯(Mckibbin,Sachs,1991)建立了开放经济下的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高希和马森(Ghosh,Masson,1994)把理性预期这一因素扩充到动态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克鲁格曼(Krugman,1995)从经济地理角度进一步发展了两国模型,欧文和彼特(Douven,Peeters,1998)研究了多国GDP溢出(Multi-countrymodel),并以动态的视角修正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康利(Conley,2002)将空间距离变量引入到区域溢出的统计分析模型中,提出了分析增长溢出的完整框架,帕佐罗(Pozzolo,2004)研究了区域溢出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霍拉德和里德(Holod,Reed,2004)探讨了多国溢出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整合的影响。

篇4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36-02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5.不受季节影响。一般旅游,由于旅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每年的春秋两季,尤其是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旺季。游客可能会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而放弃一次旅行计划。但是会展旅游,尤其是会议旅游,因为他们是在会展或是会议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因此弥补了旅游业的不均衡性,增加了旅游淡季的营业收入,而且还促进了旅馆业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在法国一年举办的700多个国际会议中,巴黎占了400 多个,1998年,巴黎的会展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0 亿法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都;2002 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 次,游客达734 万人次,使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 亿元[3]。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昆明市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会展期间,参加者近千万人,均告爆满,出入昆明的飞机票、火车票也售罄。大批游客如潮水般涌入,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宾馆、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仅前九个月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元,同比增长62.45%,旅游外汇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长31.8%[4]。可见会展行业的发展,给会展的举办城市创造了丰厚利润和空前繁荣。

2.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 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上海有四大著名展览场馆,2000 年上海举办了199 场展览会,而APEC 会议更是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地位。再看广州,中国最大的广交会每届成交额超过150 亿美元,带来的直接收入是60 亿元人民币。有资料称,广州一次大型会展,其投入和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之比是1∶10 。北京在举办奥运会成功后,发展会展旅游更有优势。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9[5]。

3.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4.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

5.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据统计,在香港每年会展业大约可提供90 000 个就业机会,1996 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 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 亿马克的利润及45 亿马克的税收。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得知,每增加1 000 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在中国,专家预计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相对弱一些,但无论如何,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会展旅游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城市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另外,会展旅游可以与旅游消费券联系起来。发放旅游消费券也是拉动旅游消费的一种方式。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认为,旅游消费券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88 [6],也就是说,消费者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88个百分点,因而“乘数效应”明显。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3]魏园园.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篇5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试图把几个相关话题非常分散的文献总括起来讨论,这几个话题也是文化经济学家想讨论的:节日、创意城市和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旅游。虽然这几个话题在文化经济学中并不是新话题,事实上节日还是比较旧的话题了,①但还没有哪本教科书集中讨论过这些话题,后者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地理学者与文化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者的关注,而不是经济学家。然而他们使用了文化经济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艺术与文化的社会效益、文化与艺术的经济影响、对文化政策的评估等等。

和所有经济上的话题一样,都有供给方与需求方,双方都得进行分析。就供给方来看,节日常常为一个城市或其他地方树立形象与文化身份,这种形象与身份是由当地或地区行政机构培育并得到它们资助的,同时节日也通过吸引游客而为旅游业创造外部生产经济效应(外溢)。文化设施也可能吸引非文化企业,这些设施及文化活动的氛围能吸引创意人员及企业;也可能有把城市提升为创意中心的政策,从而与其形象保持一致。欧盟把某些参与竞争的城市命名为“文化城市”(现在叫“欧洲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名单,也包括“遗产”城市,都为旅游业作出了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一个“创意城市网络”项目。

在这一切中,创意产业得到提升,包括现场表演、文化产业中的遗产与厂商在内的文化产品生产者能够扩大他们的市场,甚至可能因为操办某些特殊活动而获得公共财政的额外支持。就消费方而言,生活在有节庆的地方和创意城市的人能从诸如节庆、贸易展览会、及其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中受益,尽管当地居民也可能需要忍受游客过多而带来的外部成本。

本文要面临的挑战是为这些不同的话题找到一个共同的经济逻辑,而不是综述这个领域里的各种文献,在依次讨论节日、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的具体情况之前,我将先讨论一些一般的理论观点。

一、空间经济

一般而言,经济学家完全忽略了经济生活的空间或地理位置方面的东西,他们对这些活动发生在什么地方以及哪些文化因素决定了这些地点没有什么兴趣。经济学家更关心的是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民族国家,以及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而不是一国之内贸易的地理格局。尽管如此,德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达的空间经济理论,而这种理论最早起源于19世纪早期。他们分析了生产地位置的选择,这个地方必须能够聚集来自各地的投入,也能把产品发送到市场上去;在分析产地的位置时,必须考虑生产产品及把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去的相关运输成本,还得考虑市场的地理分布以及城市规模。

二、土地利用

20世纪60年代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这些理论,并让我们理解到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及由此而导致的土地利用的地点是由运输成本与特定地域(特别是城市)的土地价格或租赁价格相互作用决定的。尽管服务经济中的原料与产出之间在物理维度方面(比如重量)没什么关联,但仍然有固定的原料产地,比如,陶瓷生产者所需的粘土和雕刻家所需的大理石,因此这些生产被首先吸引到这些地方,即使后来这些原材料都有了相关的替代品,由于拥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及掌握特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熟练工人,这些地方在市场上仍然具有优势。城市里的剧院、博物馆和节庆等文化设施都处于特定的地点,游客必须到这些地方才能参加活动,但是也有这种情况,为了市民及吸引游客而建立设施,城市可以进行投资。

三、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中被称为集聚经济的概念在经济学中也不是什么新思想:公认为因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同一个地方的公司能获得生产的外部经济效益,同时也认为城市的市场规模和其他集聚化效应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专业更专业化的服务。邻近大量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即过去称为“熟练工人库”)对生产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很容易获得自己需要的劳动力,对技术工人本身来说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也能够随时获得必要的支持服务和其他投入,比如专业的固定设备供应与维修。

四、霍特林原则

篇6

一、商务旅游的概念以及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的关系商务旅游是指商务人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消费行为,除了传统的商贸经营外,还包括参加行业会展、跨国公司的区域年会、请研与考察、公司间跨区域的技术交流、跨区域的产品会、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大型纪念或庆祝活动以及近几年兴起的公司奖励旅游等。商务旅游与普通的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方式相比:具有消费水平比较高、不受旅游淡季与气候影响、活动地点比较固定、活动方式重复等许多明显的优势,发展商务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在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之间存在着三种转变关系:(一)无论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一旦工作结束了,商务旅客就变成了休闲旅客。(二)许多会议为代表们安排了社交休闲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在晚间,甚至是在白天举行。此外,还会在会议结束之后安排游览活动。(三)代表们的配偶常常随行。在商务旅游者工作期间,他们的配偶以休闲旅游者的身份自由活动。一旦工作结束,他们通常就成了休闲旅游的夫妇了。

二、商务旅游的经济优势虽然在某些方面商务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并不总像看上去那样有利。例如:(一)大多数的费用花在目的地的饭店和交通设施方面,而这些饭店和交通设施大多并非本地人所拥有。(二)那些没有受雇于商务旅游各领域的本地纳税人可能会蒙受净损失,因为他们无法从商务旅游者那里获得有形的收入,但是他们所纳的税却有可能被用于资助新会议中心的建设。(三)商务旅游者往往不支付其全部旅行费用,因为他们是在公共场合出席会议或参观展览的,而使用这些场所的设施可能是无需付费的。从另一方面讲,来自商务旅游者的税收收入可能会被用于支持社区项目。然而尽管如此,在大多数地方商务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益的,图1描述了商务旅游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总体形势是经济影响超过了经济成本。

我国的商务旅游形势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形容: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商务旅游正成为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且极具成长性。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国际商务旅游支出约有42亿多美元,约占亚洲商旅市场的17%。国内商务旅行支出约为200亿美元,国际国内市场支出相加近2000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指出,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为中国商旅市场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经济活力与商务旅游的关系(一)城市经济活力是商务旅游的重要吸引力。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的指标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未来的成长空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另一方面,伦敦城市大学的Graham Hankinson对25个组织的差旅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出最能影响其做出商务旅游决策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会议设施与服务水平,位置与可进人性,成本、社交设施和活动,委托人或对方的影响。从二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一个经济活力旺盛的城市正是一个理想的商务旅游目的地。据资料显示,在经济总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能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和更多的商机,它对商务旅游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二)商务旅游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要想使其经济更具活力,就必须要与外界进行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商务旅游就是城市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个方式。首先,商务旅游者的消费可以增加城市和旅游企业的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为本地经济带来乘数效应,这是其对城市经济活力的直接推动。其次,商务旅游能促进外界对该城市的投资,这是其对城市经济活力的间接推动。商务旅游者的目的是为了工作,大部分投资者也基本上是以商务活动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考察,从而决定是否把其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投入到该城市。综上所述,商务旅游与城市的经济活力二者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经济活力是发展商务旅游的前提条件;而商务旅游又大大地促进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商务旅游行业作为与人类经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行业,发展前景非常诱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务旅游在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明天,必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原有的发展态势,活跃在人类社会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彭顺生.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经济地理,2009,(09):1574-1579.

[2]朱芬芳.台州商务旅游发展的思考,当代旅游,2012,(01):05-08.

篇7

一、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发展背景

(一)社会背景

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结构的转变成果日益显著,旅游产业这种新型的“无烟产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表现。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其中,城镇居民31.95亿人次,增长14.03%;农村居民12.4亿人次,增长4.38%。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增长15.19%。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增长16.77%;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增长8.56%。同时中国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仅国内旅游业都将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预测表如图1所示。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可以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在活跃经济的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务量需求较大,可以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城市发展方向的自我选择

旅游城市大多以自身条件为依据,进行发展方向的选择,以此其分为了资源性、经济型、混合型三种旅游城市类型。而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大部为资源性城市,依赖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开封市为例,一方面,开封属于八朝古都,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不论是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环境建设都具有古风古韵。另一方面,开封城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不具优势,所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就成了开封重点发展层面,逐步发展为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这是城市长年发展方向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结果。

(三)互联网的推动:

互联网的社会全面覆盖给旅游业提供了大量发展渠道。对于传统旅游经济城市而言,互联网的发展更无疑是一双无形的手大力的推动其发展。首先,互联网将传统城市宣传难度大幅减小,使得其被众人所知,获得持续消费者。其次,互联网为消费者解决了在小城市找住所难,到了旅游地却没地方住的难题,实现了线上预约,方便了消费者,消费可能性高位上升。

(四)消费者选择导向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物质消费能力提升,闲暇时间增加,必然性的导致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逐年上升,旅游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选择。旅游形式多样化,在线旅游、移动旅游等逐渐兴起,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也不断加深。

二、发展的脆弱性

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阿什沃斯和佩吉(Ashworth&Page)认为,旅游业能够给城市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但那些高度依赖于旅游业的城市经济却从旅游业获利较少。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冲击。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众多旅游城市中,将旅游业作为单一产业支柱的城市所占比例不小,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便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具有依赖性、波动性以及季节性等弱点,是一个敏感性较强的大产业,旅游城市对旅游业强烈的依赖性必然会导致旅游业的弱点暴露在其经济系统中,从而表现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一般来讲,旅游城市对旅游业依赖性越强,其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就越明显。一方面,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脆弱性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以旅游产业为单一支柱产业,在此前提下,城市的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的建设就具有方向性,围绕旅游的主题进行发展,就业机会也大部有旅游业单一渠道提供,这就意味着一旦城市旅游业出现发展难题,那么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失业率就会大幅上升,不仅影响经济的长足发展,也将带来难以在短期解决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了持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波动加大,经济辐射能力差,较难实现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这就加剧了城市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

三、产业多元化调整

传统经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脆弱性要求其实现城市产业多元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 城市 经济发展 对策

1 前言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扩大市场需求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之一。

2 体育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时,将体育划入第三产业,体育旅游业就成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产业。体育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标志着体育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2.1 体育旅游能拓宽消费领域, 促进货币回笼。

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增长趋势,使得花钱买健康成为社会时尚。当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体育旅游消费支出也成为消费构成中的一部分。体育旅游作为无形产品可以拓宽居民的消费领域,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健康、审美等发展需求,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展体育旅游,开发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城市的GDP,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能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促进货币回笼。

2.2 体育旅游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体育旅游产业链较传统旅游业更长,涉及运动器材、体育服装、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培训服务等行业。体育旅游经营者要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康、教、购、娱等一体化服务。因此他们必须以体育联动商贸、信息、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客源共享,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为纽带,与信息、市场、网络等新经济要素融合,因此体育旅游业的关联程度更高,带动性更强,所创造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也更大。据美国经济学家卡恩R•F提出的乘数理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显示着发展体育旅游的巨大经济潜力,并且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体育旅游能扩大国际交流,促进改革开放。

通过体育旅游活动,一些体育专业的专家、教授和其它各类专业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等等,过在中国旅游期间与我国各方人士接触,对中国的国情、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有了真实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还带来了大量的最新科技信息,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使我们能更快、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从而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资料表明,1979~1992年,我国旅游业吸收外资占同期全国利用外资的1/ 4。[1]因此, 体育旅游对扩大国际交往合作,促进对外开发,深化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2.4 体育旅游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

体育旅游属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以提供劳务服务商品为主,满足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多方面要求,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既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近20年来发展喜人,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据统计,1996年仅全国国际旅游业就直接吸纳就业人员111.6万人[2]。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缓解就业压力、将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5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体育旅游能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落后地区兴旺发达。一些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以及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许多体育旅游活动使地方经济收入增加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例如,我国湖南省南岳景区,1995年旅游业综合收入达311亿元,占当地经济总量的65 %,再如山东蓬莱、川东小三峡、大连冰浴沟等地, 都是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使其摆脱了贫困落后状态。[1]

3 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需求与体育旅游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矛盾,市场堪忧,中国的体育旅游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其良性的发展。

3.1 政府部门应重视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协调发展,以防止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

3.2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将体育旅游概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体育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盈利、再开发的良性循环。

3.3 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体育旅游者提供完备周到的服务。

3.4 加强对大型体育比赛的申办和组织工作,进一步推动主办国家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5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体育旅游安全管理。

3.6 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3.7 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突出地方特色。

4 小结

体育旅游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旅游市场的一种新型项目,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体育旅游必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将不断完善,体育旅游有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支点。

篇9

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剂作用。

二、生态旅游对城市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即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每次分配而增加,最终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可以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由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当地政府或居民所带来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而由旅游地的直接收入诱发形成的收入构成间接影响。比如,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得以增加,当地政府又把这些财政税收用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就对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构成间接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沈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

篇10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