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09:54: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工入门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工实习“学案”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达到相关知识要求,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2.电工实习教学“导学”意义
电工实习学案“导学法”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实现了自我发展的价值。
(2)转变了教师的职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理解什么,解决哪些问题,使师生共享新教学模式情景下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的教学组织程序
1.导学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培养目标、落实教学目标”,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2)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
(3)指导性原则。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立足于“指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循序渐进原则。实习教学按照学科的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导学学案设计时要形成技能、技巧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未知领域。
(5)实践性原则。学案设计应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提高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拓宽学生实用专业的知识面。
2.导学的一般教学方法
(1)探索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模块法。基于对电工实习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工作规范,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划分成若干独立单元,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就能掌握一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岗位练习法。学生在电工实习“岗位”上,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反复完成动作,通过实践演练进行反馈,逐渐形成技能、技巧。
(4)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三、“学案”导学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1.设施条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工实习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学习技能,巩固专业知识,从而成为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实习设备、设施与企业生产设施相比,应具有领先性,至少也应同步于生产设备。
2.教师素质要求
电工实习教师是学案导学的策划者,现代企业对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理念和方法,并在实际中应用、发展;及时总结、提高、推广;善于接受和应用新的管理技术。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本职岗位,全心全意地爱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在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四、电工实习教学的“学案”设计
1.学案的设计要点
“学案”的设计要突出实习教学的特点,围绕技能、技巧形成这条主线,从知识、技能逐步加强,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注意知识与技能点的衔接,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
(2)学法指导,就整个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来讲,一般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
(3)技能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体现实习教学特点,注重学生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2.电工实习学案教学流程
(1)一般上课前一周,将学案发给学生预习、自学,使实习学生明确下周教师入门指导讲什么,技能训练练什么,在学案中有哪些没理解的问题,在教师入门指导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精讲释疑。
(2)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是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学案中学生模糊的问题,指导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课题要求指导重点是不一样的。
(3)反馈总结。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情况,让学生做学案上的达标检测题,实习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做出整体评价。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纠正,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实习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对学案进行再次整理,使之更完善。
五、导学效果评价
导学效果的评价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做出的评价,又是对学生技术素质估计的过程。
1.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科学合理,既要结合教师及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又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2)目的性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改善教学、强化管理、开发研究”。评价工作着眼于正效应,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3)可行性原则。评价不但要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如实的反映,还要简明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切实可行。
2.对教师的评价
(1)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入门指导的评价:教师选取的学习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的评价;是否体现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否娴熟、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是否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对课堂上突发的情况是否有能力做出妥善的处理;是否完成了学案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2)技能教学的评价。包括对教师传授的技能准确性、合理性、可行性的评价。
(3)教师创新精神的评价。对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3.对学生的评价
(1)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专业能力是适应某一行业相关工种业务和技术的能力。对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的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它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
(2)对学生方法能力的评价。在“学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针对某一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材,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评价;对学生在自行制订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在评估工作结果等活动中形成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的评价。它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
(3)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学案”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有适应性。对学生具备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组织参与的能力的评价。
(4)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创新性的评价。
(5)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情感、态度、自强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评价。
对维修电工专业实习学案的研究,主要体现实习教学技能培训特点,为我校实习教学“学案”导学实施提供思路和模式。在研究中突出“教学生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以此激发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丽波.搞好电工实训教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S3).
[2]邢娅浪,赵锦成.“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3]赵文俊,周锋.在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5,(05).
[4]张生成.浅谈电工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4).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的效果给课堂带来活力。但整个课程纯用多媒体来讲课,仍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学生反应整个授课过程过快,思路跟不上,对授课内容印象较浅等问题,尤其是电路基础理论部分更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而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容易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所以,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选择地、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做好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以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为例,对于单一参数交流电路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分析过程,用黑板来讲解,从题设到结果,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概念上从直流电到交流电的转变有个接受过程;而在介绍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时,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将这三种器件的种类及其多样的封装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三种器件形成感观认识,并扩展了知识面;在讲解功率时,可以用动画效果展现出其功率曲线图,既有视觉冲击,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效果,又节省了画图的时间。在讲解电动机的继电器控制电路时,用黑板把低压电器的动作过程先讲述一遍(对于低压电器的结构用多媒体显示,可以节省画图时间),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来形象地展示出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整个控制系统。所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传统授课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突出重点,对于教学时间相对减少、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今天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二、利用软件仿真平台,使抽象变具体
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在初学电工电子技术时,对于每一个电路,常常想直观地分析出支路电流的具体流向,否则就像迷失了方向一样困惑。在引导课程入门时,尽管一再告诫他们先不用考虑电流实际流向,先设定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然后在给定的参考方向下利用电路理论列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电流的实际流向,但听从者并不多。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借鉴前人利用EDA技术引入电工学教学[5]的经验,来协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初时,笔者先讲解仿真软件MULTISIM(仿真软件有多种,如EWB、PSPICE、PROTEL、CA-DENCE、MULTISIM等,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MUL-TISIM。)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TISIM。)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学会仿真软件。在课堂教学时,再把仿真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如对于举例电路,利用仿真软件中的电流表直观地给出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如图1所示,更具有说服力地改变了学生对“电源”只是提供电能的认识,使抽象变具体,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入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略)又如讲解电路暂态分析中的RC电路中电容的充电过程,电路(图略)所示,用示波器XSC1观察电容C1两端的电压变化,其变化曲线(图略),使学生无法想象的电压变化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电路的应用电子技术工作原理。除此之外,利用仿真软件平台,学生还可以弥补由于授课学时少而造成的实验学时有限的缺陷,利用课余时间在此平台上设计电路,对一些电路原理设计相应的电路仿真验证,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锻炼设计电路的能力。对于那些对电工电子技术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此平台上获得自己所做的一些小制作或小创新的仿真结果,既加深了对电路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其动手和创新能力。总之,“授人以鱼时不忘授人以渔”,学生在掌握课程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仿真软件这个工具,能够独立进行电路的设计及开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开放式的硬件平台,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实验教学是该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基于目前高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配备的实验教材往往把实验电路详细给出,硬件实验系统也基本上搭建好了,学生仅是对照着已给出的电路连接几根线,按照实验的要求测出几个数据。整个实验,学生基本上不动脑筋就能完成,实验成了一种“傻瓜”式实验。这种实验不仅挫伤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也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动力,使学生失去了成就感。基于此问题,也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引入EDA[5]外,就是指导个别学生进行课外创新设计[6],但这种改革仍解决不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实验题目多是某个定理或现象的验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系统工程”的概念。针对上述这些情况,笔者开发出一套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平台。平台按模块的方式组成,主要包括电源模块、模拟电子模块、数字电子模块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细分几个子模块,比如数字电子模块有脉冲形成模块、开关阵列、计数模块、显示模块等。在每个模块上仅给学生提供比“面膜实验板”更好用的可能用到的多种电子元器件(每个元器件留出插孔)及多种规格的芯片底座。学生在此实验平台上既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也可以开发一个综合应用系统。但无论哪种实验,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电路原理设计、硬件选型、电路搭建及调试工作,从始至终,让学生把握主动权。例如在此平台上,让学生设计一个0~99秒倒计时器的综合实验(至少4个学时,可用于机电、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课时较多的专业,也可以作为这些专业的电工电子实习内容)。学生首先必须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分析出系统的构成:时钟电路、键盘电路、预置电路、计数电路、复位电路、译码显示电路、电源电路及声光报警电路等内容,然后再组成系统,(图略)设计出原理图并做出硬件选型后,学生在平台上搭建电路,调试,并解决在调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出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仅是扮演一个“技术顾问”的角色。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同时建立起“系统”的概念。总之,在这个平台上,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由于整个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配合下来完成,成就感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引学生入门的教导者,其所持有的观念非常重要。学好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要十分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实验课才是电子教学的灵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作为引导者起到点播传授的作用,学生学到的技能多少,工作的效率高低还是在个人平时的训练。通过整理教案结合当下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和动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自信心
学生大多都上进的精神,自尊心极强,教师不经意间的忽视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电子实验课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引导学习,尊重其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上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这样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3.引导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分工合作
一些实验可以学生独自完成,但是很多实验需要学生们合作完成。往往课堂教学里面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完成独立实验的情况时,效果很好,一到合作性试验时,结果差强人意。一个电子产品的研发,一项技术的发明绝对不会是一个人的成果,它往往是团队的结晶,因此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至关重要。分小组进行实验,小组内进行细致分工,每个成员有着不同的任务,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作为一项实验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不但要在课上鼓励学生操作练习,也要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学习研究。鼓励学生搞些小发明,小创造,定期举行实验竞技大赛,让学生们充分参与进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生活中来,由理论到实践,通过操作巩固理论。通过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吃透课堂所学的内容,多次修改设计方案,经历多次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快乐是发明创造的真谛。
5.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出更多的教学信息,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有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把抽象的文字,晦涩的信息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现出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二、检验实验教学训练效果
实验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主要渠道。要想做好电子电工实验教学,教师需要做到结合当下电子电工的发展态势、电子电工本身的特点,通过严格的试验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和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职业中专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适用于社会适用于行业的专业型人才。在校的理论与实践是否适用于社会,这需要进行检验。开展职业学校间的技能比赛,积极实施企业参与机制。严格制定实验目标和训练计划。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素质状态制定适宜的技能参计划,做到实事求是,抓住重点,突出优势的态度。课堂上进行示范操作,分布讲解,逐步答疑,课堂谈论,学生展示,课后总结等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积极进行理论考核,实验考核。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学习层次和进展速度,分类教学。结合技能大赛的参赛规则和要求,给与学生以指导。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发散思维,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记笔记、做练习、参加考试。并由教师以实验、模型、挂图、教具等手段,创设各种辅助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明确观察目标和类型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策略,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讨论、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基础上,有意识运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制作电脑片、幻灯投影、图片、电子教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如,在电动机课程教学中,运用视频光盘的教学,显示电动机内部结构和电机的转动情况。
二、兴趣与掌握知识相结合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索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融会贯通的掌握所学知识。在“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对这个现象产生兴趣,结合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这样,学生立即进入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氛围中。兴趣提高了,思维一下调动起来,再讲解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就可达到教学所要求的学习目的。
三、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电工类课与基础课不同,如果一味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难以激发其热情。如果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自动手的学习机会,学习情况能够大大改观。如带学生去实习工厂实地参观,让学生手摸,眼看。在电感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联接日光灯电路,了解整流器的作用。通过现场教学,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学习起来,既轻松,又有
收获。
四、课堂教学与实习相结合
要使生产实习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把实习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指导老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结合各个环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一步:入门指导,在学生上岗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方法,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第二步:巡回指导,指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集中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统一解答。个别指导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步:检查实习效果。一个电路安装完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对存在问题的同学,通过检查,调整,直至电路完全正确,试验成功。
第四步: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在学生下场实习前,由教师先在课堂上介绍有关实习课题名称、地点、任务、目的、所用设备和实习步骤等内容。使学生对实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带着问题下厂。在实习结束后,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实习目的。所有设备型号、数量、操作过程、实习小结。学生通过写实习报告,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每年委托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将反馈学员所在院校,并作为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
3.职校一体化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没有国家足够的事业经费投入,如果单靠旁门左道去融资,就会有勉为其难的感觉。
4.一体化教学课程,对教材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根据国家人社局一体化教学大纲编制的“1277”课程模式。而这个课程模式,也是一个大纲式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一般的普通职校是难以高攀的。以上几点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矛盾。
二、矛盾的化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目前普通职校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课,学生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感觉较难入门,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由于受到理论基础差的牵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有半年还要补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从事职业教育以来,学生生源素质一届比一届差,加上电子产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学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校进行了管控,但是无法完全改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文化基础普遍差、学生食堂伙食差(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造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智力、脑力素质)差的学生,要求他们都能像讲武学堂的学生一样专心上课,并且充分领会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那真的是天方夜谭。摆在我们职校面前的就是如此的学生与环境,还有有待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待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上企业所需求的适当素质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是客观条件、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最佳的应对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1.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调整,向一体化教学要求过渡。目前,我校正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设备场地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由于经费问题,虽然不可能达到一次性到位,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讲,远远够用。另外,学校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场地,主要是要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适当增补调整教学的设施设备。一方面,面对我们职校目前素质的学生,设计适用于本校的一体化教案、学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操分离教学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上来。
2.因材施教、分类教育是中国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充满智慧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使每个学生受到最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最可能的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学习的领域自然是面向先进的环境而设计的。而有些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一般性操作而非设计或者精通维修。所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有定规而无定法。方法比较灵活,需擎其要领而实现地方化、行业化、校本化。“校本教材”是以国家的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所作出的教材,是实用、相对有效的。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开展多种课程形态,如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岛学习,到工矿企业参观,调研学习,请企业专家来指导讲课等。校本教材的编制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改善其学习品质。根据实践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编写实践活动相符合的学习手册或培训手册,即符合素质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识记。按照职业教育的现行有关规定,必须通过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才能获得中职毕业资格,因此将物流员或销售员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多样化。
3.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尽量以校企挂钩为定位,确定优化后的电工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直接向电工电子用人企业提供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起直接与企业挂钩、企业下订单式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席时达主编《电工技术》第三版。本教材主要应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符合我们的教学实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了初中物理电磁感应的理论学习基础。但是对于抽象的电量,电产生过程,电量大小方向的判别还处于朦胧状态。学生的知识朦胧主要原因是此部分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
2.交流电在初中知识结构里只有初步的介绍,对正弦交流电未作详细的分析。不过,学生对数学的正弦函数和三角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3.相量的内容与中学数学中的复数知识结构及矢量的知识内容比较吻合。但是这两部分知识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甚至是还处于未入门状态。那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前期,需要对以上两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再现。
(三)教学条件分析
目前多媒体动画展示,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过程变为形象的直观演变过程。但是具体的仿真软件缺乏,需要教学前准备相应的模拟FLASH或通过PPT动画呈现,辅助教学的展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重点做好以下准备。
1.常规的教学准备,如教案、备课等。
2.发电机Flas演示素材。
3.矢量旋转,参数演变动画演示PPT。
4.学生对数学的复数,矢量及物理的电磁感应的复习准备。
5.最关键的是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程目标的提出
1.首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整个课程有个中心线索:两个正弦函数的计算。比如Asin(ax+b)+Bsin(ax+c)=?请学生自由发挥,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最简便。
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从数学问题联系到物理问题。如果问题(1)中的Asin(ax+b)和Bsin(ax+c)是并联的两条支路电流,那么它们的和也就是总电路的电流应该是多少?
3.提出本节课课程目标:寻找矢量和复数与正弦函数,也就是正弦量的关系,并利用这样的关系进行电路分析。
(三)课程重点
1.正弦量的产生及概念的理解。
2.相量的基本概念,相量与三角函数的关系。
3.正弦量的表示方法及如何用复数的方法表达正弦量,并进行电路分析。
(四)课程难点
1.正弦量的产生过程。
2.矢量旋转与正弦量产生过程的关系。
(五)课程内容
1.正弦量的产生。
(1)用Flash准备并演示中学发电机,旋转线圈切割磁场的动画模型,分析线圈运转过程中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线速度与磁感线角度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列出线速度在垂直磁感线的方向投影的分速度方程。再请学生写出在角速度ω的转速度下,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程式i=2BLVsin(Wt+θ)。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形象地得知正弦的产生过程,得知这个变化过程实质上是线速度在垂直磁感线方向分速度变化,引起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请学生比对三角函数Y=Asin(ax+b)与电流表达式i=2BLVsin(Wt+θ),并请学生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正弦量的产生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投影关系。
2.矢量旋转模型分析。
提出矢量表达式A=a+bi,画出矢量图,当矢量逆时针w角度旋转时,让学生求解Y轴的投影表达式Y=■sin(wt+θ)。这里又联系到发电机电感应电流的方程。二者有共同点或联系点。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对正弦量和矢量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3.再请学生总结,比对1中的电流表达式和2中的Y轴矢量表达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和阐述。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因为某瞬时矢量存在A=a+bi=|A|∠θ=■sin(wt+θ),与正弦量表达式存在共同点,所以此时学生对正弦量的不同表达也有了一些认识,不仅可以用瞬时表达式来表达,还可以用复数形式来表达。这时给相量下定义:用复数的形式表达正弦量,叫做相量。
5.总结得出正弦量i瞬时表达式,也可以写成A=a+bi或者A=|A|∠θ的形式。同时,也可以用矢量图的方式表达正弦电流。用矢量逆时针旋转的过程表达正弦交流电的产生过程。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可以理解正弦量和相量的关系,实质就是用复数来表达正弦量的瞬时表达式,用矢量来表达正弦量的旋转过程。
6.单独提出两个区分点。
(1)相量式中的电流和瞬时式的电流用■和i的区分。
(2)复数中的i和相量式的j的区分。
7.此时,列出四到五题正弦量表达式,让学生改成相量形式,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题:已知电流i1=8∠60°;i2=6∠-30°。求i1+i2。
用复数运算求解:
I=I■+I■
=(8∠60°+6∠-30°)
=(4+j6.9+5.2-j3)
=(9.2+3.9j)
=10∠23.1°
若此电流角频率为w
改成瞬时表达式为i=10sin(wt+23.1°)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用矢量法来求解。
8.回归到课程开始的第一个问题:正弦量的计算。再请学生联系矢量的计算,并利用这个计算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结果不言而知。
三、教学反思
(一)在课程开始前,提出一个或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整个课堂有一根线索,使得整个课堂有了一个研究的目标。
(二)本教学过程,中心思想在于由正弦量的产生过程联系到相量旋转的过程。这些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过程均体现同一个理念。主要手段在于用现代化的模拟演示这个运动变化过程,做到比实际操作更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其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三)在介绍正弦量产生和矢量逆转过程中,从学生初中物理理论基础和数学理论基础出发,动画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基础理论的回忆,让学生从淡忘的知识里联想实际生活的发电过程。再由此比对矢量逆转的共同点,结合三角函数、正弦函数、坐标系分析对数学模型进行单独分析,充分理解应变量i和变量t之间的数学关系。总体运用了类比分析的方法,包括直流与交流的类比,发电旋转与矢量旋转的类比,等等。从比较中联想,环环相扣。
(四)课程的考核融入课程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自由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比对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再回归到理论。
(五)灵活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学时分配更合理。在电工技术教学过程中,有些理论知识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章节讲解,会造成教学内容松散,前后脱节,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难易程度相当、内在联系更紧密的内容放在一起讲解,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不停地提出问题,又不停地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充满活力。多变的动画、生动形象的模型,可触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的想象力,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有更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此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40-02
一、教材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类各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学校人才素质的要求,它也成为部分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两个任务:一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该课程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申请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同时,数字电子技术申请为山西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多年来,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采用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础、加强集成、联系实际、体现先进、便于教学。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很大的更新,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迫切希望对教材进行改革和建设。教材建设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内外高校编写教材的精华,结合实际,吸收更新的科技与教学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果,以及本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造一套系列化、立体化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套系列化的教材、一个立体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以往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或者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
二、教材体系与结构
本教材的特点是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结构如表1所示,它是教学实践改革的产物,也是教学实践改革的载体。
表1 教材结构
纸质教材 电子教案或者课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教案与课件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教案与课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详解 电子教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详解 电子教案
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教学课件、实践课件与EDA软件
1.系列化
如表1所示,本教材共有5本纸质教材,自成体系。基本上包含了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与模块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相配套,其中:
(1)本教材的第一层次分为两个主模块编写:《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编写时,在保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1)教材内容以集成电路为主,适当保留作为电子电路基础的分立元件电路内容。模拟电子技术的重点放在讨论各种基本放大电路及分析方法、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的重点放在讨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方法、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分析应用、ADC和DAC的分析及应用、VHDL语言及其应用;2)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引入了工程方面的内容,如信号检测中的仪表放大器、精密整流电路、以及采样保持电路等;3)增加了MEMS等新器件和微电子等新技术的教学内容,适当引入新概念、新技术,新器件,做到了经典与现代融合,与实验融合,与工程应用融合,与EDA仿真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4)为解决学生学习电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技术基础入门难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介绍章节内容、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以及要达到的目的,然后进行正文叙述、对本章内容进行小结、最后对应章节内容列出自测题和习题。在内容编写上,做到知识点与例题有机结合,自测题、习题便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内容安排上,达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前后呼应的目的。
这些方面的改进,既体现了基础,又反映了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详解》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详解》是对应两本主教材配套的辅导书,为更适合学生参考学习,做到了以下两点:1)对《模拟电子基础》和《数字电子基础》两本主教材中的全部自测题、习题给出了详尽的全解。对学生来说,一册在手,即可全面了解本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和考点,通过详细的习题分析和解答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直接起到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2)在选材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典型例题和考研试题解析”部分围绕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来选材而非面面俱到,既与主教材有机结合,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加深入透彻的剖析。“自测题及解答、习题及解答”部分提供了大量丰富的题型及精解。“本科生和研究生试题及答案”部分给出了详尽的参考答案,并在研究生试题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在答案中也采用原题逻辑符号,既满足了本科生复习和备考需求,又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供了一个复习平台。
(3)《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是实验指导教材、课程设计参考书兼各类电子设计竞赛参考书。1)在实验方面,引入仿真实验内容。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电路分析、设计和测试能力。[2]模拟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用Multisim软件实现,数字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用QuarterⅡ软件实现。硬件实验保持传统实验的精华,分成验证性、提高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四个层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硬件电路中问题的能力;软件实验采用软件测试仿真,提高学生编程、软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开发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2)课程设计的 内容涵盖了模拟电子系统设计、数字电子系统设计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做到了常规电路设计与EDA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设计题目新颖,具有实用性。题目给出了设计思路、原理框图,有必做和选做内容。实现了课程设计与设计性实验有机结合,既满足了课程设计的需要,又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了基础。历年来,我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本教材功不可没。
2.立体化
对现代教学来说,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我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学中有多样性的特色,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每本教材都制作了与之相配套的电子课件、网络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库等,并引入了现代化的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材除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网络教学便捷的特点外,更因为其趣味性浓、个性色彩强、互动效果好而吸引学生。因此,笔者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建设网络课堂,在已经完成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的网络电子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改革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建立了多媒体资源库,内容涵盖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全程教学录像、案例库、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科知识检索、例题分析、试题库、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学习软件、虚拟仿真、学生作品、专家讲座等。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解决内容多、难度大、学时少的矛盾,笔者制作了一套网上学习辅导系统——电子技术学习系统。在该系统内,创建师生互动平台,便于师生交流。
通过网络教学,创建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随时可以答疑解惑,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网络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通过网络教学,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三、电子课件的组织形式
由于与纸质教材配套的课件是教学型课件,要求课件文字简练、条理清晰、提纲挈领、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2]所以,为了设计出高质量的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笔者做了如下努力:
第一,充分了解本课件在教学中适用的内容。设计者要熟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结构,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只有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充分理解,才能设计出恰当的多媒体课件。[3]为此,由教研室一位教师制作,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教学风格进行多次修改,才得以在教学中展示应用。
第二,文字简捷,采用文本分时显示。如果在屏幕上出现大段的文字反而会降低讲课效果,为此,制作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上只出现标题、概念、定理、公式、知识点的结论等内容,采用文本分时显示方式逐次显示,用鼠标单击对应参数或键盘控制响应的解释部分。[4]
第三,图形分解演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分析设计电路图为主,因而电路图多、波形图多。在课件制作中,对于基本电路和重要电路,笔者都对电路进行了拆分。对于最基本的简单电路,一个一个元件加入,介绍各个元件的作用;对于新的重要电路,总是从已经熟知的简单电路入手,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删除或者添加一个个元件,改动一条条线,直到得到目标电路。
第四,在电子课件中添加仿真软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中分别选用Multisim和QuarterⅡ仿真软件,对课程中的实例进行动态演示。只要参数设置适当,就可以得到几乎与硬件电路实验相同的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5]为此,事先在软件上编制调试好电路分析程序存入课件中。在需要演示时,点击“仿真演示”键,即可链接进已调试好的相应软件中,进而进行仿真演示。
例如在讲RC桥式振荡电路时,点击“演示”键,就进入了用软件编制好的对应电路,点击“运行”键,即可看到起振、稳幅的过程和波形。这种动态的模拟电路变化过程和仿真效果,使学生对电路的正常工作条件及变化过程有很清晰的理解,是任何动画都不能比拟的。
四、教材的应用效果
该教材的纸质教材和电子课件已使用多年。电子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还在不断地制作、改进。由于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优势,教师对课件制作积极性都很高。大家常常一边讨论、提意见和建议,一边修改,使课件内容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精美。课程组所有教师均采用多媒体上课,电子课件利用率100%。
纸质教材使用多年,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直好评:第一,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各层次、各模块都有配套教材与之对应,使用方便。第二,电子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讲授内容、顺序、思路等都与纸质教材保持一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需要在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上做标记即可,而不会在课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上因为记笔记影响专心听讲。第三,由于课件由一位教师为主制作,其他教师根据个人授课习惯和经验进行修改、创作,之后才应用于教学,所以教研室教师人手一个课件,却又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课件为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却没有限制老师,更没有抹杀老师的讲课特色,这正是笔者追求的课件存在的意义。第四,教材中,加强学生创新性实践环节教学与实践,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器件与技术反应到教材和教学当中,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对电子设计的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这5本纸质教材均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2005年出版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三版),该书已被全国50多个高校使用,年出版量上万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被评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两本教材均已多次印刷,均有1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使用,一致认为该教材是联系实际、体现先进、指导创新、便于教学的优秀教材。
五、结束语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电子技术基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正在不断改进,期待达到更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1-01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电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也是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我国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电气以及相关通信类专业都必须以基本电子学知识为基础进行深入探究,由于课程本身的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中职专业教学中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专业教学思路容易混淆不清。中职学生一般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尤其是数学计算、逻辑理解方面,而中职电学课程的基本概念较多,并且较为抽象,概念之间区别不明显,容易造成混淆不清,学生思路难以理清。
2.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对实践要求较高,课程教学难以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电学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磁物力的基本元件、电路、电流情况、电子元件类型等知识,其内容较多,而课程与学制较短,难以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职学生其理论水平有限,且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因而造成教师难以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试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
3.课程理论教学缺乏专业的仿真实验器材与软件,难以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演示。
4.课程知识革新较慢,其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新技术的发展。中职电学的教材知识革新较慢,对于最新技术与知识不能很好地与之衔接,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中职教育内容必须走适应社会需求的道路。而对于目前中职院校电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全面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为学生今后进入电子技术行业打下基础的同时,保证其毕业以后能够完全适应社会行业的需求与发展要求,毕业即就业。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实践与课堂多媒体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的中职教育在电学课堂教育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我们在实践教育中,要探索出一套符合电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思路,同时运用实验室、信息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教学效果,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电学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中要脱离传统的教室,在实际的电子生产制作线上结合实际操作来进行理论的认知与完善,同时在实验室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来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与电路制作扫清障碍。
三、改革电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中职学院是我国未成年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一般普通高中教育区别较大,我们在实际的电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抛弃传统无职业目标、无职业情景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是为了验证学科知识和理论的严密性与结构,而是为了以此为基础,为将来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根基,提倡以能力为主的专业教学,注重学生未来的深入研究与就业导向。因此,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配以信息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革新教材知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建设。中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材选定时,要注重其对于电学基础知识以及对社会最新主流技术的讲解,并且组织学校专家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进行合理的改变及教案编写,使之能够适应学生的基本需要与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要制定一系列的学科基本目标,不能满目的进行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为此,中职电学课堂教学应设置以下课程目标:(1)能够识别基本的、主流的电子元件;(2)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工具集仪表;(3)能够分析电路情况与参数计算;(4)能够制作、安装简单的电路,能进行故障检查与排除;(5)能够进行电路仿真与制图;(6)能够独立制作较为复杂的电路板以及运用初步的电子工艺进行电路板改造与创新。
2.丰富实践教学途径,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中职院校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为此,学校可以进行如下方面的尝试:(1)合理运用物理实验室,将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电子元件、仪器的认知,并且进行相关电路配接以及故障排除;(2)开展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即引进社会相关企业项目制作,让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掌握电子技术相关过程与经验,努力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3)在学校兴建电子产品生产线,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相关电子技术的制作;(4)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实习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直观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电学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尤其是仿真软件的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技术的内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电路信息,我们需要运用多媒体以及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配合课堂理论,在加深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及理解的程度上,让学生能够至关的进行实践认知,从而将理论、实践与仿真三方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因为所代表的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目前在我国教育十分关注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势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奠基石。它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深奥难明,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价值,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参预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来。下面就以《电工基础》课程中“安装日光灯电路”为例,谈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在设计项目时,先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立项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项目的完整性,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成品,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所选项目应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最后,项目容量不能太大,完成项目所用时间要短,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以使学生造成畏难的心理,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实施。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安装日光灯电路并进行调试。将该目标进行细化成以下小目标:掌握电阻电感串联电路的特点,了解其简单的分析计算;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的意义和方法;理解日光灯电路和工作原理;能安装日光灯电路并进行调试;能进行简单交流电路的测试。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
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以实验课为例,每2人一个设备,每组人员为8名,每组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的安排。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各成员进行分工。
3.实施项目任务
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讲授、灌输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任务的方式,通过小组的分析讨论,主动建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通过提问适时引导;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时,教师应及时记录补充点评。该项目具体实施如下。
(1)检查实验用元件、仪表、连接线是否齐全,如有疑问,报告教师。模拟连接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装接电路,目测后再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路是否正常,正常后报教师,经教师同意后,通电实验。
(3)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中有关数据,记录填写表格。
三、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例如,现在学校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只是一本纯理论的教材,内容还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学生通过书本能够理解的内容不多,而且理论脱离实际,给项目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组织多人成立开发小组。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帮助者。因此,这时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工整的教案书写,而应该是备任务、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备学法指导和备环境的系统备课形式。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成为项目教学的实现的一大疑问。长期的学科教学,使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处于象牙塔中的教师,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如何成为“双师”呢?
3.“自主学习”学生的培养
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准备工作。备课也是教师根据所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表达方法和教学顺序,并且保证学生能够开展最有效的学习。而成功地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还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备课通常可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其中,个人备课是指教师自己专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而集体备课则是由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共同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寻找最合适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相对而言,集体备课的优势一目了然。下面就针对集体备课的四要素,以我校电子专业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集体备课为例,通过讲述职业类学校基层专业教研组一线教师合作、集体备课的故事来阐释集体备课要素之把握。
要素一:人员的合理配比
1.建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团队
2012年9月,新的一个学期的开始,我校电子教研组正式启动了《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集体备课,通过发挥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对该专业基础课程的单元章节做出整体目标设计,团队中电子类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和3名相关任课教师。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是整个研究团队的坚实基础,我们这个团队有参加过江苏省单招电子电工命题的学科带头人,也有参加过相关市级技能竞赛的骨干教师,这些常年从事电子专业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应用》这一课程在电子专业课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具有充分的认识。之前虽有相互交流,即使平时教学中也有相关的讨论研究,也不是全面的、系统性的完整总结和提炼。
2.团队一线教师、青年教师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是备课,曾经教授过本课程,与现在正在教授该课程的老师的教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集体备课小组人员配比上,除了邀请曾经教授该课程的优秀老教师外,还加入了现在正在教授该课程的一线教师和第一次上课的青年教师。同步上课的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第一次上课的青年教师在备课团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问题。我们团队的马××老师,就是第一次教授本课程,虽然在大学中也学过相关课程,但是从自己学到教授学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教学的新路程上,与学生一样,他们面对同样的课程,相同的知识点,存在疑问,以及看待课程重点和难点,会相对更加接近。因此,相对于老教师而言,在某些方面青年教师反而更加易于接近学生,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要素二:分工的合理配比
1.主备课人必须是一线教学的教师
我们没有按以前通常的方案,将学科骨干作为主备课人,而
是将学期内正在进行实际教学的3位老师设定为主要备课人。相对备课小组的其他老师而言,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环境进行更为详细的备课。同时,他们又是集体备课小组,课程教学的实际实施者。因此,设定他们为主备课人,对于整个集体备课小组而言是合理的。主备课人在平时常规备课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地认真钻研教材,翻阅资料,精心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学案。而对于备课重点则落实在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拓展点这5个方面。对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措施进行详细阐述,同时还对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过程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2.非主备课人的分工合作
5位非主备课人教师,虽然已经教授过相关课程,在集体活动中,也应事先熟悉教材和内容,思路清晰,教法学法明确,教学环节安排心中有数。在熟读3位主备课人的备课后,结合以前《模拟电子技术应用》或者相近的《模拟电子技术》的备课教案,写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认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彩片段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借鉴自身前面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主备课人备课详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需要请教的问题等,并做好发言准备。非主备课人中,将1位老师作为日常总负责,收缴每次课的前后资料;3位负责汇总每次的意见,轮流对每一节课定稿;最后1位,也是我们中制作课件能力相对较强的老师,对三位主备课人的课件汇总修改,最终定稿。
要素三:将学生作为备课的出发点
1.从备学生的心理出发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大多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对于学习存在畏惧的心理。如果我们按部就班,按常规教学进度教学,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可能不是很好的方式。我们备课小组将整个教学进度作相应调整,延长开始章节的课时,放慢节奏,适当降低难度,以便学生能回顾前面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快入门。
2.注重备学生的学情
我们备课小组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将其作为下次备课的前提,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尽量做好对已学知识点的梳理,找出弥补不足的方法。并且尽量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寻找新的知识点和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效地开展探究新知的活动。
要素四:注重课后的修改和反思
1.将重点放在课后备课
在以往的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是将精力放在一起备课,然后修改、反思。每个老师都将面临很大的工作量,会被占用很多时间,可能达到的效果反而不理想。我们认为,在这次《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课后的修改和讨论。也就是3位主备课人,按照学校的日常工作先各自备课、上课,然后整个备课小组在一起修正、讨论。在课后改进中,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尽量使每一次备课小组的活动都高效、合理。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2.注重青年教师的课后分析
在课后集体备课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尽量多鼓励青年教师发言。因为在《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集体备课讨论中,年轻教师马××老师已开始面对老教师比较拘谨,而其他教师则是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相互面对,尊重每个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可相互探讨,后来马老师也渐渐进入了状态,变得活跃起来。
3.保持每个人的自身特色很重要
每位老师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老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将备课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教师不应照搬集体备课模式,而应针对每个班级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调整方案。面对同样为五年制但男女生比例不同的班级,我们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案。男生多的班级,任课老师的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我们尽量多安排实验,多动手操作;而女生多的班级,可以适量减少。每个上课教师都应取集体备课之长处,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