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09:5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17-01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挫,经济增长也要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经济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样的消费与投资策略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在哪些部门的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投入产出法就42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 河南省消费现状概述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形态有所转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份额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快速发展,我省也由重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2007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1879元,比1982年增长65.8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供了16.7个百分比;另外由于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特别是吃和住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加信息渠道的增加和消费品的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也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整理及计算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距今最近的2007年河南省42部门的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据此分析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运用矩阵的乘法分布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B,进而计算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
2.2 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分析
2.2.1 河南省各部门消费支出状况
根据投入产出表各部门的消费支出的大小来研究河南省的消费结构,支出额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
表1 消费支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序号部门消费
1公共管理社会组织799.9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59
2教育770.57房地产业330.6
3农林牧渔业7268住宿和餐饮业281.1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229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237.6
5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47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1.6
河南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支出排在所有部门之首,达到800亿元;教育部门的消费仅次于公共事业的支出,达到770亿元,然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的消费分别以726亿元和721亿元居于第三、第四位;服装加工、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也挤进了前十位;中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中的一家设在郑州,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带动河南省金融业的繁荣发展,金融业部门的消费排在第十一位。
2.2.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定量分析
我省2007年42个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为15893亿元。不同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同带动的总产出也有所不同。42个部门中对总产出拉动最大的接近2100亿元,最小的只有7.7亿元。根据计算结果,本文将42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按大小排序。
表2 消费拉动的总产出表(单位:亿元)
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序号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消费产出比
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6.736住宿餐饮业728.43
2农林牧渔业1995.83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92.96
3化学工业1190.2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691.04
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00.019纺织服装类及其制品业627.11
5教育770.5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26.315
作者简介:
王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成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上表可以看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三个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名列前三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721.9亿元的消费带来了2096.7亿元的总产出,农林牧渔业用726.1亿元的消费拉动了1995.8亿元的总产出,前者比后者的消费少约4亿元,但总产出却比后者多了100亿元。从总体来看,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上并驾齐驱。化学工业的消费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12位,拉动总产出1190亿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教育部门以高消费排在第一、第二位,然而拉动的总产出则落在了第四、第五位,并且两部门拉动的总产出和消费的数量一样,没能拉动总产出大于消费。同样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水的生产和制造业等部门的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几乎与消费相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小。
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个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都排在前十名。消费排在前十的卫生社保事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等五个部门则被挤在了十名以外。消费拉动的总产出最少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7.7亿元,其次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邮政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均未超过30亿。
2.2.3 各部门消费与消费拉动的总产出的对比分析
本文用消费产出比表示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与消费之间的比率,数值等于各部门消费拉动的总产出除以消费。消费产出比越大,说明该部门的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力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到作用越大,我们加大该部门的消费,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42部门的消费产出比极差较大,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消费支出几乎为零,所以它们的消费产出比为无穷大;批发零售业的消费产出比为229,即该部门拉动的总产出是其消费支出的229倍,说明批发零售业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消费产出比分别为27、15、10、10;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消费产出比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3 政策建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一、引言
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场危机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4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危机,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对中国来说,国内产能将严重过剩,财富分配悬殊,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中国经济不但可能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过冬”也有积极作用。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潜力还未释放,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都还未完全发挥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还存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制约;二是消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制约。
中国当前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的新时期,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后,更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消费升级主要涉及信息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J必将成为促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总包含13个行业,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各有轻重。究竟哪些行业是重要的行业;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下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几个行业。
实证所选取的数据是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这13个行业对应13个变量,分别记为x1,x2,……X13,其中X1代表农、林、牧渔服务业,x2代表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X3代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X4代表邮电通信业,x5代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X6代表金融、保险业,x7代表房地产,x8代表社会服务业,x9代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x10代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x11代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x12代表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X13,代表其他行业根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1。表1为主成分分析的解释总方差的结果。
表1是用于判定所有变量的主分量的个数,其结果是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得到的主成份。从表1中可以看到,主成分分析将原来13个变量合成为2个主分量,通过导出两个主分量,使其尽可能对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2%。即两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3.7%,即第一主成分包含的行业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63.7%。第二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21.5%,即表示第二主成分中所包含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21.5%。
表2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即:
F1=0.751x1-0.681x2-0.902X3+0.980x4-0.950x5-O.656x6+0.485x7+0.967x8+0285x9+0.987x10+0.960x11-0.653x12-0.756x13
F2=-0.127x1+0.692x2-0.408x3+0.135x4-0.120x5+0.710x6+0.304x7+0.227x8-0.875x9-6.292E-02x10+0.175x11-0.721x12+0.366x13
从系数上判断每个主成分中所包含的主要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的系数比较大,分别为-0.902、0.980、-0.950、0.967和0.987,即第一主成分是有这5个变量确定的,而第一主成分又是最重要的主成分。因此,这5个行业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主成分中,最显著的变量包括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从第三消费升级情况来看,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实证结论
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63.7%,解释了大部分的信息。从第一主成分的包含信息就可以看出哪些行业将是最重要的行业。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是第一主成分中系数比较大的变量,分别是一0.902、0.980、-0.950、0.967和0.987,因而也是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是21.5%,它所包含的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系数是0.692、0.710和-0.875。
一、我国保险消费概况
保险是通过分散风险以提供人身、财产等保障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消费品,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等功能,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0%,据中国保监会2013年5月23日公布的2013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显示,全国保费收入总计64667369.97万元,占到2012年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54879298.09万元的41.75%,同比增速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放开,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逐步显现,保险公司也通过资金运用成为经济的投资者和拉动者,为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险消费对经济金融增长的理论研究
保险消费与经济金融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始于1895年德国综合保险学派的兴起,这一学派包含了经济学家Lexis,法学家Ehreberg和数学家Boblmann等人,他们将将保险与经济结合一起的研究;1964年世界贸易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一国保险与再保险市场发展是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观点;1973年瑞士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保险与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学科的融合研究。近年来,我国关于消费保险的研究日益兴起。首先,从理论上看,普遍认为认为“经济决定保险,保险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栾存存,2004;徐为山,2006;郑伟,2007 ) 。其次,在强调保险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保险业系统的扩张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刘茂山,2003;郝演苏,2004) ,重视把保险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结合起来研究。再次,保险功能也推动了保险保障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融合,拓展了“保险服务活动对经济社会行为影响”( 魏华林,2003;吴定富,2004;李扬,2004;林宝清,2008) 。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肯定了 “保险对经济增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理论。同时,一些学者从微观机理视角来探讨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多因子协同作用(蒲成毅、潘小军2012);构建VAR和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嵌入保险消费的广义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潘小军、蒲成毅2012);构建时间序列的非线性STR模型和面板数据的门限效应模型,分析了当期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明显拉动效应。另外,有学者对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也有研究,李香雨等学者认为保险公司通过资金运用以及投资过程中对金融市场的利用,证明保险资金运用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016,保险资金运用对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514,因而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保险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首先,保险业能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产业安全和社会稳定最基础的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扩大覆盖面的双重压力,实现全体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标,光靠社会保险是不够的,财政负担过重。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能大大各种意外事件给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据保监会资料显示,我国1-4月份保费收入为6466亿元,增速明显。保险业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灾害有巨大帮扶作用,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保险业第一时间开展抗震救灾和保险理赔各项工作。各保险公司主动运送救灾物资、组织志愿队伍开展救灾,中国人寿、人保财险、中国太平、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已向灾区捐款共计5150万元。中国人寿向参与救灾的新闻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捐赠每人保额为20万元意外险,太平洋保险向记者赠送50万元保额意外险和2万元医疗保险。再次,保险业能够维护金融安全。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与银行、证券一同构成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协调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是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建立社会融资机制,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借短用长”、“借长用短”问题。
四、发展保险消费,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保险消费在广义的资本投入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领域,作用均很明显。因此应当积极发展保险消费。首先,深化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要逐步缓解整个保险营销链条上的保费压力,改变对营销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标准;保险公司在营销制度改革上都有一些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有些非常有借鉴意义,在各种试点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则,引导、规范新型营销模式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保险宣传和教育。如以监管部门为主导,联合教育机构编印知识读本,普及风险及保险知识;或以行业组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为主体对消费者进行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介绍说明等。再次,加大经营机制和产品创新。保险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把服务消费者作为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制度,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监督,依法严肃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强化行业协会与消费者的沟通协调机制,化解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周延礼.《维护保险产业安全 促进经济金融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2期.
[2]刘茂山.《从保险消费观视角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10第 8 期.
[3]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经济研究》2004第 1 期.
[4]蒲成毅,潘小军:《保险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金融机理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增1期.
[5]徐为山,吴坚隽. 《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引致效应》,《财经研究》2006第 2 期.
[6]杨晓荣.《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第 1 期.
[7]曹乾,何建敏.《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6第 3 期.
[8]楚天骄.《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差异研究》,《上海金融》2002第 9 期.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的定量分析
1.方法说明
本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投入产出技术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该方法是利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综合考察与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部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在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时,我们应用了投入产出行模型:。式中,
表示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是一列向量),这是我们要计算的。
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其元素(用表示)表明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通过直接和间接消耗对i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其中,为单位矩阵;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表示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部门产品的数量,它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本文中,我们是用河南省200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的。因为我们考虑到在短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会发生本质变化,故用200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测算和分析2005年居民消费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可行的。
为各部门最终产品列向量,又可分解为总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项。在本文中,主要分析“总消费”中的“农村居民消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消耗关系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农村居民消费”列向量(即)是这样得到的:借助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第二象限“农村居民消费”一列计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列向量,并假定这种消费结构到2005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用这样的消费结构乘以2005年河南省经济核算中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便得到。同理,“城镇居民消费”列向量也是这样计算的。
然后,借助于专用统计分析软件就可以用公式分析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了。
2.测算结果及其说明
(1)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是增加的,2005年比2002年增加12.62%,增长414.7亿元。但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不如城镇居民强劲。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分别占当年居民消费带动的总产出的比重其变动是反向的。
(2)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各产业增加的总产出。从绝对量上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都不及城镇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强,这又一次反映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的事实。从相对量上看,农村居民消费带动第一、二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均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带动第一、二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增加的总产出所占比重低于城镇居民的同类指标。这表明,我省农村居民消费还主要以物质性消费为特征,对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3)与农村居民消费关联度最强的部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对各个产业都会有带动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同的。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预测
根据现行统计口径,我们用“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农村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对“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预测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波动中上升的。为了对其进行预测,我们通过反复试算,拟采用戈帕兹曲线先预测人均纯收入的发展速度,再预测人均纯收入的方法。戈帕兹曲线的一般形式是:
为了使估计的参数更适合于预测,这里我们用加权平均数法估计上述参数。其意思是给时间数列资料中近期的数值以较大的权数,给远期的数值以相应小的权数。因为近期数值离预测期较近,因而对预测值的影响也大些,故给以较大权数。同理,远期数值的权数就相应小些。求参数lgk、b、lga的公式如下(为节省篇幅,这里不予证明):
上式中R、S、T是以各年“人均纯收入”的对数为变量、以从远到近1、2、3、4、5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由河南省1991年至2005年人均纯收入资料可计算加权平均数:
R=(0.0099+0.0412+0.1117+0.0589+0.1971)÷15=0.02793
S=(0.0561+0.0620+0.0820+0.1078+0.0831)÷15=0.02607
T=(0.0208+0.0432-0.0052+0.1353+0.1570)÷15=0.02341
把R、S、T分别代入上述公式,即得lgk=0.032254,则k=1.0771;b=1.0742,可计算得P=0.7662;lga=-0.003313,则a=0.9924。所以,为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建立的戈帕兹曲线为:
该式表明,随着时间的进展(即t值的增大),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因为基数越来越大,发展速度有所降低是符合实际的。
同时注意到时间序号1991年时t=1,把t=1、2、3……分别代入上式即计算出以后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本项目中只计算到2015年,即t=25)。为了预测以后各年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还有一个基数的问题。我们虽然已经有了最近期的人均纯收入实际值,但我们并不以该期实际数值为基数,原因是考虑到某期实际值包含有偶然性因素。因此,我们用2003、2004和2005年的实际值计算平均数,即:
(2235.68+2553.15+2870.58)÷3=2553.14,作为2004年的理论值,又作为预测的基数。这样,对今后若干年份河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2004年价格计算的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2.对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
本文用“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现行统计资料中没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可比价发展速度资料可用。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根据现价“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现价发展速度(上年为100);再分别除以各年的以上年为基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结果就可大致作为“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可比价发展速度,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为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发展速度拟合的戈帕兹曲线为:
由该式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进展(即t值的增大),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有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预测值,即可预测各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了。预测结果2010年和2015年可望分别达到1410.8亿元和1912.9亿元。到2012年河南省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比2004年翻一番,达到1633.9亿元。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2004年河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摘 要: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的关系,通过计算全局的Moran’s I指数和局部的Moran’s I散点图确定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10年到2015年空间相关性的全局Moran’s I指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量模型验证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
关键词: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溢出作用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到2014年开始回落保持在7%左右,2015年可能还达不到7%,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了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孔泾源给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其中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王小鲁、樊纲、刘鹏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中发现,资本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且贡献将进一步提高[2]。刘方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良性促进国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所以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来研究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经济学家也发现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但是由于空间问题很复杂没有专门的技术进行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只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时间效益,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对经济增长进行估计,导致了经济研究结果在很多方面解释力不强[3]。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来,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的确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确实存在。薛继亮利用1995~2012年的省级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4]。吴玉鸣对2000年中国县域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知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8]。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应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
二、文献综述
空间模型最早源于地理学,研究地理邻接之间的相关关系。后来应用于经济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空间经济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空间经济学融合成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Paelinck在1979年首次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吸收了地理学的思想,并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知识来处理空间数据,研究区域之间经济行为在空间相关关系。这正是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即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空间依赖性来源于空间溢出和遗漏变量。现如今,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研究许多经济行为的空间依赖关系,李林、丁艺和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5];郑长德和刘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6];许爱文、魏梅、程文露和王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信息化和产业空间聚集的相关性等[7]。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相当完善的科学,可以研究现实中的很多空间相关关系。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一)基于全局莫然指数(Moran’s I)的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通过全局莫然指数来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如果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就不需要空间计量模型。全局莫然指数I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或接近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首先构建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其元素wij表示省份i与j的邻近关系。本文选择queen邻接方式,当i省份和j省份相邻时,wij等于1;当i省份和j省份不相邻时,wij等于0。
本文对中国2010年到2014年,5年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显著性检验可知: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为0.4488,P值为0.002;2011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470,P值为0.001;2012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337,P值为0.001;2013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231,P值为0.003;2014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075,P值为0.001。根据2010年到2014年5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分析,其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基于局部莫然指数(LISA)的区域之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部莫然指数来检验各省份i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关联程度。Moran’s I散点图是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正的Ii表示正相关,负值则表示负相关。根据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发现:莫然散点图将中国31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四个象限的集聚模式:第一象限,高高集聚(HH)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高,包括福建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第二象限,低高集聚(LH),表示中心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而其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包括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海南省;第三象限,低低集聚(LL),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低,包括山西省、青海省、甘肃省、河南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四象限,高低集聚(HL),表示中心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而其邻近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包括广东省、山东省和。从散点图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在云贵川、新疆、、陕西、甘肃等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四、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从2010年到2014年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度数据。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人均消费(X1)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为自变量,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回归模型。本文采用的2010年到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均为万元。数据分析运用软件GeoDa。
(二)模型建立
1.最小二乘法模型回归
根据不考虑空间经济关系的传统经济增长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3512+1.6998X1+0.5145X2+e(1)R^2=0.7923,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1)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998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45元。
2.空间滞后模型(SLM)回归
空间滞后模型主要研究各个变量在一个地区间是否有溢出效应。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7930+0.1651WY+1.5346X1+0.5107X2+e(2)R^2=0.8026,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2)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46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07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651元。
3.空间误差模型(SEA)回归
空间误差模型是假设地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通过误差项来完成,因为各个地区所在相对地里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考虑到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的地区,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2204+1.5643X1+0.5648X2+e,e=0.3868WY+ε(3)R^2=0.8127,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和ε表示随机误差。公式(3)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64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648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868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的R^2最大,解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1.27%,而且Lambda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6626,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是通过扰动误差项来影响的,所以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更合适。(2)2010年到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通过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Moran’sI散点图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是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
[2]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3] 方大春.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
[4] 薛继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验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4.
[5] 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
[6]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几年来民营医院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是益激烈。医院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且要从医院管理上引入成本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成本意识,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减少医疗活动中不必在的、不需要的支出,减轻患者负担,保证医疗服务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重要作用,达到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社会和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的。
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是指各个科室作为一个责任中心,既要对收入负责,也要对成本负责。医院根据各个科室的具体情况核算出一个费用收入比例,如果超标,则超出部分从科室奖金中扣回;如果没有超标,则根据节约情况给予奖励。我院从2008年开始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下面将2007年未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时的收支结构与2008年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后的收支结构作一下比较。选用医疗收支比等指标,以突出反映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对医院经济效益的明显作用。
一、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的具体规定
我院绩效工资的发放是根据科室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计提,再结合质量与服务满意考评、合理用药与合理检查考评等结果确定发放金额。各个科室的可控成本已计入绩效工资的核算,对成本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室开支的成本只有一小部分(计奖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由科室个人负担,大部分是由医院承担了。这样的话,有些费用和成本的控制,科室就会站在自身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上去考虑,而不是站在医院大局的立场上去考虑,这样也会造成一些浪费,不能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出台了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
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是指把科室领用的消耗性卫生材料、血液、办公用品、其他材料,发生的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等作为科室的可控费用,医院根据上年度的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与各项费用相关的收入对比,得出一个比例,再结合同行业相关数据及下年度的事业发展目标等具体情况调整出一个最佳比例作为科室下年度费成本控制的定额。如把科室领用的血液支出与科室实现的血液收入相比的比例,作为该科室血液支出定额;科室领用的消耗性卫生材料、办公用品、其他材料的相关收入为: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麻醉费,检验费,放射费,护理费,床位费,挂号费等;医技科室发生的可控费用的相关收入为各医技科室的人部收入;水费的相关收入为床位费收入;电费根据各科室的电器功率来核定定额。每个月核算一次,月月奖罚兑现。超出部分全额从绩效工资中扣回,节约部分的50%作为奖金返回科室。如:某科室的卫生材料收入比定额是10%。一季度实际发生数是11%,则核定该项费用为超标1%。应扣绩效工资=卫生材料的相关收入合计*1%;如果实际发生数为9%,则核定该项费用为节约1%,应发奖励金额=卫生材料的相关收入*1%*50%。
二、 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后产生的效果
1. 财务指标的变化
为了客观地比较和评价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对医院经济效益的明显作用,特选取了全院2007年与2008年的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其他材料支出、水电费、维修费等指标,并计算出各年实际比例来比较和评估制度实施前后的经济效果。
2.对医院总体的作用
(1)提高了经济效益。科室成本核算虽然把成本列入了计算绩效工资的指标,但对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是有限的。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把科室的可控费用都规定了一个定额标准,超标准支出部分完全由科室人员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控制成本费用的积极性,看到浪费现象会主动站出制止。2008年的收入比2007年增长了34.97%,而成本的增长只有21.97%,远远低于收入的增长,成本收入比也稳步下降,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2)强化了医务人员的节约意识。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将各个科室的可控费用开支同科室成员的个人利益挂钩,使各科室的可控费用大幅降低。2008年一季度住院部各科实际平均卫生材料收入比为16.8%,二季度为14.98%,三季度为14.51%,四季度为14.42%。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一季度到二季度的比例下降速度比较快,三季度和四季度的比例相关不远。这也说明,一季度的奖罚到个人后,员工们的节约意识提高了很多。长明灯、长流水不见了;办公用品私用、浪费等现象少了;打印纸反面利用率高了;爱护公物蔚然成风,医疗设备和日常办公设备的维修率低了,等等。所有这些,都减少了支出,使成本降到了最低⑴。
(3)促进了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有保障,奖罚月月兑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各科室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经营,用经营和成本控制理念规范工作和服务方式,使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2008年与2007年相比,病人投诉次数减少了10%,病人满意率提高了5%,达到了95%⑵。
3.必须注意的问题
(1)必须将追求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在实施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也要防止为追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和行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必须强化卫生材料管理使用监督制度,做到该用的必须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
(2)实行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度的目的是杜绝浪费,提倡节约。成本的降低并不是无限的,因此,在医院的成本管理中要树立宏观成本效益理念,实现由单纯成本节约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变,理清降低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宏观成本效益理念,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看待投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成本上升与效益之间寻求最佳组合与统一。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此次选取浙江省1995年到2014年之间的数据,以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用GDP表示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消费(C)表示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I)表示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NX)为出口减去进口所得。由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进出口数据单位为“千美元”,所以净出口(NX)按照各年的月汇率换平均值算成以人民币表示。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GDP指数以及全省价格总指数并且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处理。得到数据。
(二)ADF平稳性检验对于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得出LN_GDP、LN_C、LN_I、LN_NX序列非平稳,而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为平稳序列。可能存在协整情况,需进行协整检验。
(三)Johansen协整检验各个变量虽然经过差分后平稳,但是反映的并不是原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伪回归的现象,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由表2可知投资、消费、净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得到长期均衡方程。由方程可看出,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624646个单位,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169350个单位,净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GDP就会增加0.194061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GDP与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经济增长的增加会促进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加同样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浙江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消费的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附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比经济要低,但也在日益提高。就目前来看,消费仍然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力量。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深,投资与进出口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1.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增加本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只有居民的收入增加,才能产生更多的购买力,才能促进消费。农民是广大群众低收入的代表,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产品价格,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就微观的角度而言,家庭,企业两大微观经济主体权衡消费与储蓄,劳动与休闲,投资的决策也是一国选择税收政策不可避免要考虑的因素。税收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大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税收政策的经济效果和所要达成的目标。若国家对经济主体的储蓄行为所获得的利息进行征税,在收入效应作用下,由于对利息所得征税会减少经济主体的收入,因而,就会导致经济主体增加储蓄的行为,相反,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对利息的征税会降低消费的机会成本,从而促使经济主体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然而,这种利息税所带来的消费的增加还是储蓄的增加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相对大小。在经济学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等因素,而经济主体的劳动,储蓄,消费,投资的决策是促进这些因素形成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在09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在考虑,分析了税收扭曲对经济主体的劳动,储蓄,消费,投资决策的激励作用下,采取了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资本收益和股息收入的联邦税率和实行临时增加折旧免税额的税收政策,促使经济主体做出扩大劳动供给,增加储蓄和消费,扩大投资的决策,这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支持,提高了经济效率,并增强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知一国的税收政策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当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税收扭曲对劳动,储蓄,消费,投资激励作用的大小,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要立足与本国的现实状况,立足在保证政府有充足的财力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时扭曲作用最小。因而,针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选择,本人提出几点拙见:
首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产量仅次于美国,经济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因而,在接下来税收政策选择中,应在保持经济效率的稳定增长时更加注重公平,继续实行扩大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大小,并且对高端的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率的加税政策,继续对农业实行免征的税收政策等。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虚拟经济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化发展阶段:首先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经济活动由最初的私人间借贷逐渐演化为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当闲置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逐渐实现了生息资本的社会化。然后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扩张,衍生出虚拟经济,并逐渐演化实现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当有价证券市场化逐渐完善时,金融市场逐渐实现国际化。最后随着股票、外汇、债券等不断投入市场,国际金融达到集成化的状态。虚拟经济演化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虚拟经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虚拟经济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不断扩张,首先对于消费市场来讲,虚拟经济会导致一种财富效应和资产流动性效应。当资产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增加时,其会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会有较高的消费欲望,这就会使得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会极大地带动企业效益的提升,为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让企业得到广阔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进而会间接给人们带来财富,刺激消费。虚拟经济所带来的流动性效应实际上是从虚拟经济改变消费者的投产投资结构出发,让消费者的消费按照预期发生改变。对于汽车、楼房等耐用品,其在市场中的流动性非常差,如果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产都是这种非流动性资产,当其急需现金时为了筹集资金,就会出卖耐用品,而在这种情况下出售往往会大面积贬值,造成消费者的损失。但是如果消费者手上持有流动性资产,那么就比较容易在市场上变现,并不削减资产的价值。从流动性效应的观点出发,当消费者在财务上需要紧急周转时,他们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虚拟资产,故而流动性效应对耐用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二)虚拟经济在投资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效应
虚拟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还表现为一种投资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效应,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容易造成信用差,进而给市场带来安全风险。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信贷市场中,银行对于债务人的评估不够客观全面而又无法逆向选择,从而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进而造成银行的贷款意愿降低,进而导致企业投资支出受到影响,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在信贷市场中,银行是主要的信贷人,是整个经济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债务人来自于各个行业、不同经济层段,银行很难对债务人的实际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估,所以银行就承担了不知晓债务人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应运而生。当市场中的贷款利率处于正常水平时,中高风险的债务人才会选择借贷,而低风险的债务人由于无法获得很高的效用而退出市场。为了保障银行的利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中往往采取提高企业净现值或者提高企业贷款的担保价值。上述解决方法本质上是通过增加企业的净值减小逆向选择和道德信用的风险,进而增加贷款刺激,拉动经济的增长。虚拟经济在投资市场上的信息非对称效应增加了银行资金运营风险,投资银行必须对虚拟资本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虚拟经济运作对整个市场起到有利的作用。
(三)虚拟经济导致的金融加速计效应
虚拟经济还会导致一种金融加速计效应,当企业的经济受到冲击时,公司的净现值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信贷市场会放大这种冲击对企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加速计理论。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信贷市场的这种金融加速计作用更加明显,随着金融市场的条件变好,虚拟资产的价格会不断上升,这样企业和居民所拥有的财富就会增加,进而信贷的可获得性也会增加,这样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就会增加,消费、投资、产出也会随之增加。由于这汇总信贷、股票市场的条件的变化,企业经济受到冲击会进一步放大,起到整个金融加速的作用。实体经济的稳定、良好发展能够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稳步上升会使得企业的利润上升,进而股价上升,从而居民和企业的净现值增加,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降低,从而使得借款人能够更好地获得融资贷款,最终促进经济的不断扩展。虚拟经济的金融加速计效应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时能够促进经济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迅速提升,但是在经济出现状况时,也会将风险放大,导致经济过度膨胀和失稳,所以必须正视虚拟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完善市场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实现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虚拟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既发挥着关键的组成和促进作用,同时对经济运行的平稳性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完善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对于上市企业来讲,要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健全信息泄露的责任机制,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立法建设,建立企业诚信责任机制。在经济均衡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作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基本上是稳定的,当资本用于投资的比例过大时,即超出于消费的既定比例时,就会使得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市场的不景气反过来又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减少。在整体的虚拟经济于实体经济传输机制中,金融市场发挥着关键的传导作用。例如。通过投资于虚拟资产、发放贷款等使储蓄向投资转化,加快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虚拟经济加快了金融市场中的资本规模和运转速率,所以为保障其平稳运行,必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等机构要完善信息渠道和资金流动网络,在经济活动进行前、进行中、完成后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有效地监管、预防机制,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的危机具有很大的传染性,所以为保障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等有责任进行维护和援助,世界各国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促进经济的繁荣而努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恰当、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衡量和预测,做好规划和防范工作。金融投资总是具有风险性,这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对于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必须积极应对,加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评估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二)构建防范虚拟经济过度扩张的有效机制
在金融市场中除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外,还要尽可能地防止虚拟经济过度扩张,以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并不是说虚拟经济就是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扩张从长久意义上来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虚拟经济的发展中投资于虚拟资产的比例变化会影响到剩余资本用于实体经济领域消费和投资的比例,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建设,充分利用证券融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防止证券资产过度膨胀的前提下,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推动各子市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规范上市企业的上市机制,保证企业的质量。其次要培育国际竞争力强、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筛选作用。
近年来我国基金发展规模迅速增加,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够成熟等。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不仅会使得金融资本体系迅速膨胀,更会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造成产业的破坏,为了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一方面要保持虚拟资本的结构适度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预警体系。保持虚拟资本的结构适度性就要使债券、股票、期货及衍生证券等的比例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和规模相适应,各类证券的内部结构要保持合理性,国债的发行年度、发行比例等。建立科学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指标,使其既能反映国内经济系统的状况,又能反映国际市场与贸易的状况,然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虚拟经济与生俱来的投机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中的风险。因此,必须进行适度的金融监管,对银行金融体系、非银行金融体系建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并不是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而是从侧面促进经济的进步与升级,将虚拟经济的发展平稳化、科学化,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政府干预经济,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达到经济持续增长或复苏的理想目标呢?这必定需要对经济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希望在经济危机方面所作的些研究及论述,能够对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在治理经济危机时有点参考价值。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由于经济增长是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它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因而,在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增加时即商品生产总量增加时,就势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即总需求增加)来满足或平衡,这样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否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总供求就会失衡。其结果,就非但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反而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能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市场需求(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的,为了便于分析暂不考虑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就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当然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最终也会归属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是,虽然在市场调节下,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作用,然而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则是要受到消费需求扩大制约的。这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也就最终需要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满足,即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那么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市场上的既有消费品(包括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饱和,即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不可避免地会超过人们对既有消费品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使企业持续不断地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是不可能始终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而在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条件下,投资需求的有效扩大就会受到阻碍。那么,在市场上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持续增加,最终也是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或平衡的。结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就会发生失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
当经济发生危机后,要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扩张性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能够起到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的作用。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够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也就使市场需求得到扩大。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供给有了市场需求,而使得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而也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但是,当一国的经济在发生危机的同时,别国的经济也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净出口来扩大市场需求,就会引发或加剧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以及还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从而就会限制政府扩大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发挥。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依靠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也就难以通过扩大净出口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以达到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而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和膨胀信用等,目的在于加速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起到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商品销售困难,物价大跌,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致使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廉。在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利于危机中的企业获得资金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及增加就业。
尤其是在危机时市场上如果存在着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这在经济危机所导致市场上有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就有利于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因为在市场调节下,社会上的资金会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而且在此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就会加速资金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使得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且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实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而因为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就远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能够更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则会使得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很难有效发挥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
那么,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要使市场上的企业有市场需求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要使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使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
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就必定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通过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通常使用的手段是,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大政府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
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就是以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这其实也是扩大政府需求来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尤其是政府的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更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政府作为非盈利性单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而政府增大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是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使人们的收入可以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而且降低税率等,也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鼓励投资及就业。因此,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就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而有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上的企业就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在此时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后,再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迅速地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就达到了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但是,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非可以无限地作用下去的,所以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只能是短期之道。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政府在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就更应该促使各产业部门(包括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固定资产更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并且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增加收益的同时,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后又可以提高工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增长才是长期之道。因为,人们收入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第三产业更快速地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而且也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要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须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使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使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就能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有经济增长点存在时,在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就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就必定需要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以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而能够促进其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则主要有,
1)劳动者可以获得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
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益,从而可以提高工资收入。
3)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降低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销售价格,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市场:
4)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而为市场提供新的商品,即提供新的消费品(包括服务),而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市场:
5)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条件时还可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因为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而可以增加消费,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7)通过减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以刺激人们的消费:
8)银行提供消费信贷,以扩大人们的信贷消费。
当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增强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进而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在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所增强的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越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越长。但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关联,因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快慢,也就会制约着以上这些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因素的强弱,从而也就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的长短。
例如,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时,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即技术革命)爆发时,就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市场调节就会促使社会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其结果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生产规模迅速的扩大,就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样,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消费品价格的相应下降和提供更多种类的新的消费品,促使消费需求扩大。而且,在此时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来增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就使得政府有更强的能力增大转移支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从而促使消费需求的扩大。并且,在此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会促使人们扩大信贷消费。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又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从而也就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科技革命时期,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会更强,进而就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从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一些。
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的增强,其实主要是通过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来实现的。因为,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产品可以获
取较高利润,促使市场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又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的产品是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其所生产和供给的先进技术设备在被企业所使用时,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可以实现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从而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等等。
可见,生产和供给新消费品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先进技术设备的新兴产业、以及生产和供给多用途的新产品的新兴产业等,它们之间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而,它们能够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长短也是不会相同的。但是,无论是生产和供给何种新产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总是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的。那么,这在其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也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所产生的新兴产业在作为经济增长点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就应该有所倾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因为,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更有针对性的作用,使新兴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就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地快速扩张,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增强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但是,科学技术并非呈一直线发展的。当经济危机发生后,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难以使新兴产业来及时替代市场上以趋于饱和的产业部门,导致市场上失去经济增长点时,那么,市场上没有经济增长点的存在,政府即使是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够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其所带来的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只能是短期的。虽然在市场上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点时,也是可以依靠政府的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企业持续创造市场需求,以不断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赤字实现的,政府长期的持续不断的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就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使经济陷入滞胀,或可能会导致债务危机。
三、政府干预经济危机,须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决定了在原来的新兴产业衰退之前,就需要继续有新的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科学技术并非呈直线发展的。在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时,也就将无法通过新兴产业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虽然新兴产业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能够使得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得相对也会较长,但是其也会因为新兴产业引发投资规模的增大,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受资源供给的约束,而缩短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可持续的实际时间。
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不足,不能有新兴产业及时跟上时,为了追逐利润,社会资金就必定会流向利润较高的市场去。这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企业就会将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去,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和资源来获取较高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也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这在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就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也会大幅度地提高。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将所引进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快速地转化并形成自己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等,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者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就使得人们的收入随之增长,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产品输往发展中国家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发达国家既为相对充裕的资金寻找到了有效的出路,也通过产品的输出而扩大了本国的市场需求,这就不仅可以缓解发达国家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压力,而且也使发达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就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需求空间,而且更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时,通过引进大量资金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就可以使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逐利驱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大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致使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发展制造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了逐利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那么,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发展高端产业,结果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大量的商品输往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又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等,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使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等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丰厚的利润,这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而且也为发达国家发展高端的新兴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美国在发展IT产业时,就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美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商品,可以使美国的消费者能够将其收入中更多的支出用于购买IT产品,并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为美国的IT产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使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美国IT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带动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的提高,这就势必扩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
进而又进一步地刺激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
可见,由于当今世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全球经济需要依赖于美国经济增长,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能够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全球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也由低端产业向着高端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就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IT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不仅能够供给本国的市场需求,而且竞争上的优势也大量地供给国际市场,美国IT产业的衰落和IT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
2000年美国泡沫破灭后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2001年起大举下调利率,但是由于没有新兴产业及时地跟上和发展起来,因为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这时就只有在传统产业中获取经济增长点,美国的房地产也就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美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这就需要低收入者的购房来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而对低收入者的次级贷款进行房屋按揭也就大大刺激了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对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则推动了房地产增值,资产证券化及衍生产品的泛滥,又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结果导致房地产泡沫。
而房地产泡沫化带来的财富效益,则极大刺激了美国的消费需求及负债消费,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快速的发展。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到了2003年美国经济渐显过热之势,迫使美联储2004年起不断上调利率,购房成本的上涨,需求随之下降,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灭。由此引发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即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巨量注入流动性,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希望以此来获得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是,单纯的用货币来解救危机,无疑是用货币再吹起一个泡沫去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虚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制造业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强大的制造业的发展,也就使得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且此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地发展。目前美国已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试图通过重振制造业来解决失业问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低碳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及时跟上,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的货币供应也就无法有效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因此,为了经济的持续复苏和解救失业,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要求中国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图美国能够在现行的制造业上扩大生产和出口,来解决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失业问题。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成本进行比较优势,现行的全球产业则是难以发生逆向转移的。而且,美国在扩大现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时,并不能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就业,它对于解决经济的持续的复苏和长期的就业问题的作用也就是有限的。因为,美国有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金并没有使一些失业者的收入有太大的下降。而至于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在中国经济正在向内需转型之时,中国的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则将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它又能给美国等国带来多大的实际性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