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40: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管理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迫切需要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调整和变迁,但其弊端一直未能根除,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机构规模庞大、管理人员繁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城市管理在总体上应统一,但具体工作应有明确分工。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缺乏统一调度,层次混乱,职责不清,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或者是多龙治水,或者是无人问津互相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过多地依赖突击管理和运动式管理,结果经常造成管了又乱,乱了再管的局面,浪费了行政资源,降低了管理效果。
四是管理粗放,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均显得被动和滞后,不能做到精确、高效、处理及时。
五是对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强化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
这些老大难问题依靠传统方法已无法解决,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模式,而网格化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1.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改革开放初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8%上升到42%,平均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内地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达94个。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制难度加大、管理问题激增。电话亭、信息亭、停车咪表、造型灯饰、景观雕塑等新型市政设施大量涌现,私搭乱建、无照经营、施工扰民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新问题都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面对这些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只能是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因此,改革城市管理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创设新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1.3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新模式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方面,信息化发展初见成效。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以“金盾”、“金税”、“金审”、“金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加载12.1亿人口数据。基础传输网形成了以光缆为主要物理媒介,多种传送技术共同构建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2005年全年新增光缆线路长度53万km,总长度达到405万km。另一方面,各地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天津市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累计上网办公项目350项;武汉市基础信息网络管线建设规模2.5万km,建成了城市地理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等一批重要数据库。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2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2.1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一个新兴概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基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将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有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社区网格内,及时发现并综合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机制。
以上观点所处角度和概括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本文认为,所谓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关的几个概念是: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是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不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信息采集器是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
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指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2.2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独具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6大特征:第一,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第二,网格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第三,可以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第四,事前预警性管理;第五,该模式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第六,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也有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5大特征:第一,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第二,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第三,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第四,变“小城管”为“大城管”;第五,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结合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本文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2.2.1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2.2.2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效果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管理系统内信息的单向传递,政令频出,但忽视了结果控制,最典型的是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控制论上属于典型的开环控制(OpenLoopControl)。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功能,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
2.2.3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2.2.4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3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结合各地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几点:
3.1管理方法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应用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3.1.1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法
“网格”是指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m[2]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该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北京市东城区在实行单元网格管理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按照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把全区25.38km[2]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从而在空间层次上形成4个递进的、逐渐细化的管理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明确的城市管理责任人。第一个层面是指东城区整个区域,城市管理的责任人是区政府;第二个层面是10个街道,责任人是街道办事处;第三个层面是137个社区、责任人是社区居委会;第四个层面是网格单元、责任人是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
3.1.2运用城市部件管理法
该方法是指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在勘测和定位标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将全部城市部件分类建立数据库。对每个部件加以编码,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这些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其编码在信息平台中查到。上海市卢湾区把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对象,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房产、城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建筑等等都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卢湾区请专业部门对城市部件进行了勘探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5大类84种,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其中公用设施类有46种,道路交通类有22种,环卫环保类有6种,园林绿化类有9种,其他设施1种。将每个部件都赋予12位的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的信息。
3.2信息采集工具的广泛应用
信息采集工具广泛应用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北京市海淀区将视讯采集技术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工具——安装在某一单元格内的摄像设备采集的信息可实时传送到视频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控。城市管理监督员普遍采用的信息采集器是专为快速采集与传递现场信息而研发的专用工具。该工具以手机为原型,装有网格化地图,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城管通”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对城市部件、事件发生的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并将有关信息发往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对有关城市部件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3组织设计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其中一个轴心是指“监督轴心”,“监督轴心”的职责是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另一个轴心是指“调度轴心”,“调度轴心”的职责是接收监督轴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上,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对各部门城市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前者即“监督轴心”,后者即“调度轴心”。监督中心下设3个中队辖10个分队,每个分队负责一个街道的管理范围。招聘了4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负责巡查大约12个网格单元,18万m[2]和1400个城市部件。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是在市政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与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的27个专业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单位。两者在空间安排、人员配置上都是截然分开的;北京市海淀区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行政事务呼叫中心“三心合一”的组织设计,通过空间合并和功能整合、实现了“监管分离”的同时降低了转换成本。
3.4管理流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见图1)。
新的管理流程在各地区实行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每个单元网格内的监督员、视讯采集设备、责任单位(个人)等作为收集信息的主体,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一定渠道向监督中心报告。同时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特别服务电话以及网站等渠道了解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立即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立即派遣相关的专业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如果是市属部件发生问题,指挥中心则协调市级部门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通过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反馈结果后,立即派出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和现场核查两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给予结案。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有关数据资料,作为考核评价有关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
3.5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新体系。所谓内部评价,就是按照设计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平台自动记录的有关数据资料实时生成评价结果。所谓外部评价,就是对信息平台记录数据不能反映的指标,由有关人员按照要求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的意见,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及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等四级责任主体。各项评价指标均以五级计分法进行测评,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公布。
4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关键技术
4.13S技术
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三项技术的缩写。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与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对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目了然”,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以空间为基础的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海上、陆地、空中和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遥感能及时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内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4.2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组成的系统,它是物理上分散在若干台互相连接着的计算机上,而逻辑上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它的物理数据库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在多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中,对于每一用户来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模式。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需要用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从概念上讲,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方法,在这种算法中,组成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和对象位于已连接到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用于城市管理的数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系统或者数据库中,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来构建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
4.3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
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在网格计算中,资源是分布的,资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中,各种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网格和网格计算技术对信息处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4.4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功能模块、软件构架、分析件、设计模式等。应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的系统,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4.5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位子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具有易集成、易移植、高可靠、易使用等特点,可分为数据库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面向消息中间件、基于对象请求中间件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中间件技术能够将分布式的、多层的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使其更高效、灵活地运转。
4.6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4.7移动GIS(M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简称LBS)和移动终端四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可见,移动GIS具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2)动态(实时)性;(3)强大的应用服务支持;(4)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性;(5)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指挥中心利用移动GIS技术可以随时了解网格管理员的位置信息及工作路线,网格管理员则通过PDA手机可以自动获取自己所处位置周围的基础地理信息。
5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5.1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北京市东城区自2004年10月24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政府系统本身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0.09%,问题平均处理时间为12.1小时,而过去要1周左右;结案率为89.78%,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而过去每年只能处理五六百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三个月内有效立案16391件,按时处置结案16249件,处置完成率为99.1%。上海市城建热线平台针对卢湾区的公众投诉量明显下降,2005年11月重复投诉率为零,卢湾区内各条城建热线的投诉量也同比下降50%左右。武汉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05年10月18日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2006年4月13日,立案13210件,结案率达80%以上,日均处理事件100余件。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了高效、精确。
5.2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一方面,数字化的信息传送方式使得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同时,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使得各类损害、危险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从而降低各类城市部件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组织人员的集约化分工配置成为可能,传统管理模式下,某一区域内不同类别的设施、事件,需要不同专业部门分别派人监督,而在新模式下这些工作可以完全交给一名监督员来完成。专业部门不再承担发现问题、捕获信息的责任,彻底从“监督”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人员消耗。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10%左右,各类费用明显降低;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人员分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部件、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发现及时,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也大大降低。测算结果表明,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而该区为实施新模式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到2000万元。
5.3有助于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信息收集传递的及时准确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走出了过去“群众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尴尬境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方式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提高了管理主体的活力和效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下的管理工作流程再造,使得城市管理由过去的粗放、被动、分散向高效、敏捷、系统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
5.4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近些年来,烟台每年都要在市区进行运动性、突击性、阶段性的城乡环境整治活动,能够集中解决一批环境脏乱差问题,但这种整治活动只注重了“治标”未达到“治本”的效果。随着城市规模、管理面扩大和群众关注度的提升,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城市管理需求,亟需建立全方位、全天候和精确、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2013年9月,在学习考察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烟台市提出将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并于2013年12月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
二、烟台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烟台市实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创新,实现了城市管理模式的“五个转变”。
一是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烟台市制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手册,将城市精细化管理所涉及的城管执法、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城市排水、公共广场、城市供热、供水、燃气管理以及城市防汛、清雪防滑等15大类78个方面工作进行细化,分别确定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和考核计分办法等。同时,将精细化管理范畴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扩展到公用事业、窗口服务、应急管理等全面的城市管理领域,每项管理工作都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以便于对照检查考核。
二是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将城市管理每个小项进行细化,责任到站所、到人,量化考核指标。如,道路保洁工作,明确提出定量指标,实行两班作业,人均保洁面积不大于5000平方米,每天保洁时间不少于16小时,每日机械清扫2次,洒水2次,每周高压冲洗1次。市政设施管理工作,要求井盖丢损、更换1小时内完成,检查井维修2.5小时完成,责任内污水外溢3.5小时完成。
三是由指令管理向实时管理转变。将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城市管理各领域,快速发现、及时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城市供热、供气及市政管养行业都建立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远程控制技术,对集中供热、供水和环卫作业、养护作业车辆进行GPS定位、远程控制和实时动态监控;芝罘区为执法队员配备了200余部执法通,以专线方式接入数字城管专网,实现移动执法;牟平区完成视频监控系统与OA自动化办公系统、数字环卫系统的整体对接,大大提高了指挥的实时性和调度的准确性。
四是由常规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加强常规管理,抓好面上的整治。强化难点管理,抓好点上创新。针对占道经营问题,烟台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全面推行城管执法划线定位管理模式,对便民摊点、各类亭棚、沿街农贸市场出入口等统一划线管理,定点、定时、定位经营。
五是由系统管理向全民管理转变。烟台市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组织义务植树、义务捡拾山体垃圾活动、建立第三方监督考核机制等多种方式,积极倡导社会共治、全民共管、发挥社会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如,芝罘区、莱山区全面实行管理体制下放,将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事项全部下放到各街道、园区,明确管理职责,建立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芝罘区、莱山区在环卫保洁领域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城郊居民区和公厕管护、垃圾清运进行外包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管干分离”。
三、烟台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烟台市实施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是针对城市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开展的。多年来,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烟台市城市管理工作大多依靠的是“以人管事、以人管人”管理思路,采用运动式、机械式、游击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依法、依规、以制度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而通过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类城市管理难题,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烟台市实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采取“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面上推动工作”而开展的。从2013年底开始,烟台市组织所辖区城管部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活动,逐个领域排查,逐个项目整改,逐条道路整治,逐个问题解决。待每项整治工作结束后,立即转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项,整治一片、巩固一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个单位准备2-3个精细化管理的样板,以点带面,全面带动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烟台市从抓行业规范管理出发,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烟台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市区化粪池建设和管理办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城镇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事权划分和管理职责,并以此作为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载体,要求各级城管部门严格执行行业管理规定,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模式,推动“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模式转变,形成依法管理、按规矩办事的长效机制。
四是强化督导考核。烟台市围绕“抓长远、抓长效、抓长久”的目标,坚持日常督导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督导检查,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坚持每月对各区进行检查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奖惩措施。同时,由市城管局牵头成立城管执法、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艺术5个专门督导组,对相关工作进行日常督导考核,建立全覆盖、无缝隙,多层级、多途径的督导检查网络。
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应把握的问题
一是构建高效管理体制。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涉及城市管理模式的系统改革,必须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城市所辖各区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组织实施,严格落实相关部门管理责任,抓好辖区内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0引言
城市管理需要企业化模式的创新,实现城市的企业化,城市政府的企业化。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城市的发展管理中,对各类公共管理进行技术管理,明确市场竞争的发展情况,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组织制度规范管理中,明确城市政府的作用、活动思路,经营管理效果,以有效的创新标准,提高城市服务发展水平建设,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管理,从政府福利中找寻更加适合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增长的标准。
1建立完善的企业运作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过程中,首选需要明确实际不同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形式,判断每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制度,习惯及风俗,准确的分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效果,分析企业模式管理条件中的影响因素,以某种方式进行隔离,不断拓展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加强企业模式的创新,改进城市管理的体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行政效率,建立有效的特色服务,确保城市管理模式符合未来发展需要。通过研究城市现有的管理理念,引入有效的城市管理办法,试着尝试新的建设方法,学习西方改革创新思路,加强城市综合速度的发展,明确城市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城市的发展管理效率需求进行分析,积极拓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发展建设水平,将企业的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需求、战略管理形式均引入到城市政府管理中,发挥各个管理方面的协调关系,明确实际的管理秩序,促进城市拟的科技发展,构建完善的框架管理水平。依照竞争发展管理机制,引入到城市管理模式中,使用合理的企业精神改革方式,提升创新城市的服务和发展,拓展城市政府发展水平,为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活力。
2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需要引入有效的企业管理技术方法,利用有效的企业模式化治理方法,按照科学的管理流程进行发展,分析城市管理的多元内容,复杂水平,判断造成城市管理模式降低的因素,准确的分析我国城市政府管理中的不足,对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况运行分析和处理,促使我国城市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思维,加强专项城市化管理,明确专业知识的建设发展水平,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重视建设效率,分析协助政府的决策管理标准,以有效的形式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规划模式,为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依据标准,协调各级政府开展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思路,加强政府部门的综合化分析,建立完善的有效规范建设发展水平,以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率形式,提升政府的综合管理效果。
3重视政府智能化建设,意在完善政府的服务性专项发展特点
企业需要转变现有的模式,加强政府体制、职能的改革,转变或淡化政府管理的职能标准,逐步突显政府的有效服务意识,加强政府智能化建设,借鉴企业客户的关系,加强城市管理服务理念建设水平,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强调政府主导思维的建设。政府往往无法适应现有社会的发展水平,需要制定全球化的运动形式,对社会开展多元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改革,重视政府、社会之间的公众关系,重视质量化管理,追求企业化组织建设,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服务意识。社会公众是政府的纳税重要来源,良好的城市管理需要平衡纳税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政府工作管理中,需要重视公众的需求标准,以需求标准为导向,加强高品质、高效率的公众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城市化管理建设形势,从城市化管理中获取符合公众需求的服务标准。城市化管理的创新正式实现公众需求的过程,通过科学技术方式,改变现有的建设流程,以新的建设办法,开展合理的服务建设意识,拓展建设思路,提升建设管理效能,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政府工作人需要认真的思考城市管理的目标,从企业化管理中借鉴良好的思路,加强制度化的改革,实现数据的透明化,沟通的实时化。
4改变城市市场管理创新模式标准
改变城市化的的管理模式,借鉴企业化模式管理,积极开展主动化管理模式,运用市场需求形式,不断提高政府化的管理发展水平,解决政府与民间之间沟通不足的情况。需要合理的分析城市管理运营的风险,分析公共事务的处理流程,重点分析协助政府发展建设水平,处理各类公共事务,提高政府的综合管理效率,确保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建设中,需要准确的分析市场的公共服务管理理念,对公共环卫、清洁、养护等进行制度化处理,积极分析引入市场管理机制的形式,发展流程,重点分析企业化的发展经营管理效果,研究提升政府综合管理效率的形式。政府需要加强多形式管理内容的分析,不断提高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技术化分析,创建符合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新标准,拓展有效的思路,注入新的理念,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展途径,从企业化管理发展中分析适合城市管理的办法,对城市政府进行公共服务意识,私营问题,区域文化,政府效率等进行分析,明确政府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创新方法,实现政府管理的快速提升。我国的抵御宽广,区域文化均有不同,为了加强不同城市的管理模式提升,需要依照当地的实际文化进行发展,符合民众的需求和生活习惯,政府需要体察民众需求,提升城市特色化管理的建设,保证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以网格化为手段
网格化管理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创新采用数字城市技术,实现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全区2314个网格共配备351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实行三班两运转,每个监督员分管约20个网格单元和34万平方米,专人专责、定人定岗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将过去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政府应对城市问题的主动性和效率;二是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迅速、精确和高效;三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操作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紧密相连,有效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几年来,全区共立案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70余万件,结案率为97%,平均每月处理1万件左右,城市部件丢失和损坏的比例由开始的40%下降到现在的8%,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文化为灵魂
东城区城市管理的追求,不仅在于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更在于追求文化的品位,在于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城市成为文化的载体”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在管理中,注重探索新的古都风貌保护模式,始终坚持城市管理的目标要与古都风貌相一致。近年来,通过大力拆除影响文保区风貌的违规广告牌匾,还原文物真实外貌;加大对文保区内违法建设的执法力度,净化环境展现古都特色;对街道景观设置进行重新规划,突出文化内涵,体现皇城文化和街区风格;推动文明执法、和谐管理,促进综合管理机制有序运行,形成具有东城特色的管理文化;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使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发展,突出文化特色,体现文化特征,努力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三、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前提
严格按照“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目标,秉承“四个百分之百”的原则,即以百分之百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百分之百地抢救保护所有有价值的文物与建筑,百分之百地抢救保护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分之百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胡同肌理,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近年来,东城区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八个一”工程,组建一个领导小组,成立一个专家顾问组,制定一个五年规划,出台一个保护方案,建立一个专项资金,搭建一个政府主导的投融资平台,组织协调一批专业修缮力量,完成一批重点修缮任务。
四、以民生改善为根本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把“为民、亲民、利民、便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善民生入手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努力促进城市管理和谐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with vigour and vitality, especially the old district reno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old residential project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there is not a unified management model, a lot of the old city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ill encounter som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ld distri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main countermeasure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推进的速度较快,城市的管理力度较大,尤其是老小区的建设项目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提升老小区建设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城市老小区的环境和人民居住的环境,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一项主要的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老小区改造的重要性,加强老小区建设管理的不单是整个城市的建设的课题,也是一项民生任务,更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
一、近年来我国老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一种社会的变迁,目前,我国正处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转型,城市老小区的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结构的转变、机制的转变、利益调整以及观念的更新等全方面的转变。转型的速度与过去相比大大的增加,因此,使得城市老小区的建设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结构性、变迁性、病态性与心理性相结合。
(一)目前老小区改造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滞后性、管理被动的后置。
当老小区管理方面发生问题后,除了城管监察 大队在执勤巡逻中发现以外,大多数的情况是群众拨打电话进行反应、,或者媒体进行曝光专业管理部门才知道,这样问题的解决要耽误很长的时间,使问题不能在发现后,及时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被动后置。
2、管理多头、职能交叉
政府的管理职能交叉进行,实施多头管理,出现问题时,很容易造成有的事故无人问津的、有的事故多头管理的局面,诸如,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工地运输材料的货车只能在夜间9点后进城,而晚上11点后,建筑施工会造成扰民,因此环保局又会严格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噪声夜间标准进行处置。
3、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
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一般都是根据工作需要尽心个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这样对于发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最终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屡禁不止,越管越多的局面。
4、管理粗放
管理粗放是老小区建设管理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老小区建设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和管理滞后。诸如在小区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对于应该建设的公厕、垃圾桶(房)、停车场地、存车处等市政的配套设施出现未建、少建或者建而不全、布局不合理,在新建和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管理的滞后以及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城市管理各部门管理一般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没有走科学创新的管理之路、因此导致小区的管理综合执法通讯方式比较落后,资源沟通不及时,没有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网络监控系统。三是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其担任的执法任务,小区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高水平、高层次管理的人才较少,中青年干部所占的的的比例较少,年轻技术骨干人数较少。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管理不到,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把重点放在了具体城市部件管理,而政府对老小区建设的管理总体的职责却没有有效的体现出来,而且市政管委与城市管理其他部门大部分是平级的关系,导致对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是维持松散的业务指导关系。这样很难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
(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权没有明确
老小区建设的管理部门较多,各管理部门自成系统,相互独立,职权分散,造成老小区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专业管理部门,而小区一旦出现问题,又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各部门相互推脱责任,使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严重阻碍了老小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机制
我国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流程普遍缺乏监督,在小区的建设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还要本部门自行处理,时间一长,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四个没人管”的弊端;一是发现问题没人管,二是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三是处理问题及时与否没人管;四是问题如何处理的最终结果没人管。因此,老小区的建设管理缺乏日常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缺乏公众的参与。
三、构建老小区建设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加强城市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按照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要求,编制城管工作手册,给老小区建设管理人员每人发放一本,对老小区的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培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包括工作流程、服务规范以及工作标准等内容
(二)建立与老小区建设管理文化相配套的制度、规则
要制定和完善老小区建设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定量、定责管理,规范管理中的服务行为,加强老小区建设管理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要突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逐步优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
城市老小区建设管理无功即过,小进亦退,必须进一步增强老小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逐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机制,当前,城市老小区的建设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要优化老小区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就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形成城市管理的合理问题。二是如何完善社区管理机制问题,社区是老小区建设管理的落脚点,尤其是对老小区建设的周边社区进行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的配合。三是如何加强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下形式物业的管理模式,加快启动老小区的封闭式的管理工作,抓好新小区的物业管理,同时,继续抓好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
总结:老小区的建设管理是老小区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老小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目前,我国老小区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问题的根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平.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3(2).
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的初始城市化水平仅为10.6%,经过60余年的曲折发展,截止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47.3%,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腾飞阶段[1];有专家预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50%,并有望在2050年前后突破70%[2]。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城市问题屡见不鲜,城市管理随之发展完善,各种研究视角都以其不同的立足和特色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城市社区的发展与丰富实践使得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思考视角,即社区化研究视角。
1.引言:城市管理与社区化研究视角
1.1 社区化管理模式概述
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运行的一种管理模式[3]。
与以往的管理模式比,社区化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即以一定的聚集地为前提,实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二是服务型管理,即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为基础,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务和保障,因此社区化管理也是一个社区整合的过程;三是参与式管理,即社区化管理特别强调让普通平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
1.2 社区化研究视角:社区化管理与城市管理的联结
城市管理强调城市不应该由政府单一中心主导,各种准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以及市民也可以、并且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过程中来,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成公共目标,在社会上形成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4]。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社区化管理中的属地化管理、参与式管理和服务型管理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二者的连接点,这也是本文中的社区化研究视角题中之义。
2.实践: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2.1 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约1.5亿,占全国人口的10%,是城市住民管理中的一大核心点。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时间逐步延长,许多人已经是事实移民,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种以社区化研究视角为基础、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新型管理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也就是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
2.2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范围与框架设计
简单地说,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就是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带,模仿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服务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以维持聚集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通过服务的提供为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5]。按照这一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制管理、户籍管理、劳务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社会管理和服务管理[6],这一广阔的范围既包括传统管理方式所题中的内容,也包括社区化研究视角下所特有的部分。
首先,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是在社会管理的网络和法制管理的框架下展开的其次,新型的社区化管理以聚集地域为先导,以户籍管理和人口管理为基础同时社区化管理以治安管理为中心,这也是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治理相联系的一点,即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疏导,最后我们回归社区化视角本身,以服务管理为依托、以劳务管理为形式,这也正是社区化管理模式所题中的观点,,另一方面提供培训等可以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的服务,并将这些与劳务和就业挂钩,使流动人口最终实现就业,这也是保证社会安定的最根本措施。
2.3 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社区化视角
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是社区化研究视角的典型应用,通过上面对其范围、框架的叙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这一管理模式实际上也是属地化管理、参与式管理和服务型管理,这与社区管理模式的特征恰好吻合。
按照之前的分类,包含外来人口登记制度、单位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制度在内的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与社区化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区别,本文将结合社区化视角的特点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首先,传统管理模式十分强调户籍基础,这与其产生初衷和二元结构限制是分不开的,而新的社区化管理则尽量淡化户籍的因素,并在实质上以流动人口聚集地带为基础,采取一种属地化管理的方式;其次,传统管理模式下强调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管制和控制,将流动人口视为被动、威胁的群体,而社区化管理则把流动人口看作是主动积极的城市力量,尤其在其聚集地突出其主体地位,强调流动人口的参与和自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管理,强调对流动人口不法行为的限制,而社区视角下则在流动人口聚集地成立各种自治性质的组织为流动人口群体自身提供服务,使其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并且争取通过服务的提供增强流动人口的自主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不仅仅是针对聚集群体管理的有益探索,也在符合社会背景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尝试,是今后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网站.
[2]《2009中国城市品牌发展大会文集》[M].P26.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2.
[3]魏娜、汪大海.《社区管理(第三版)》[M].P2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model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but with the new things, city management ha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Use of municipal services hotline to further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this is our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city management; municipal services hotline; new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市民可以通过“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咨询、投诉等, “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的开通,架起了城管部门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市民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热线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城市管理问题,还可以通过热线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无形当中拉近了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距离。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利用市政服务热线去进一步探索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责任和义务。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市政服务热线的定义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城市中部件和事件的信息,促使人、物、资金、信息和交通的通畅与协调。其管理平台是以基于GIS的可视化管理为核心,采用SOA架构,集成且利用电子地图、全球定位技术、PDA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移动视频、工业监测监控等系统和技术,引入城市指挥概念设计的综合管理城市平台。平台具有查询、求助、投诉受理、抢险抢修等作用,概括起来,数字化城市管理包含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呼叫中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PDA采集终端系统。而我们要利用的就是呼叫中心系统中的市政服务热线,去探索发现数字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呼叫中心系统中所包含的市政服务热线,就是市民通过拨打政府对外公布的一个服务热线,就能由电话进入政府所公布的服务系统,实现咨询投诉等各项功能。而政府则利用这个呼叫中心系统统一指挥管理市政工作,统筹协调分散在城管、市政、公用、园林、环卫、交通、建筑等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为社会、市民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队伍建设问题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建立高规格机构及招聘高素质工作人员,但在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的大前提下,市政批准成立的指挥和监督中心,部分地方的人员编制问题会出现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很多市区便采用聘用大量高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城管监督,监督员会认为自己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辛勤工作得不到尊重、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而带着怒气、怨气工作,因此造成城市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
体制机制问题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下,其体制仍然会引发问题出现。如久拖督办案件、违章建筑、流动商贩都是由于体制不顺而引发此类问题出现。从管理体制上看受制于地方机构、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大多事业单位。从机构设置上看,指挥与监管中心分离,权力制衡的指导思想无法实现。从运行机制上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属主或属地界限模糊,如城市规划调整中征地拆迁、产权变更等其中出现的矛盾因无牵头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督办而长期得不到解决。
参与主体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从城市问题发现、到处理问题、到处置确认结果、到处置绩效考评基本是在政府系统内部循环,而参与主体市民却游离于数字城管之外。尽管市民可以通过相关热线向政府或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过程并不透明,也未做到完全公开信息化,很多市民并不知晓,就更无从谈起运用。很多市县监督员发现的问题最低过万,而市民向相关部门投诉的问题还未能破千,这足以说明市民参与其中的主动性未能有效发挥。
三、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
(一)市政服务热线统一、明朗化
借鉴美国311热线做法,可以把诸多的令市民不明确、不知晓的投诉电话,全市甚至全国统一一个号码,对于每个投诉电话进行流水编号,以便于市民了解自己的投诉被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率。
(二)加大市政服务热线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市政服务热线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广告、宣传单、部分公共设施等平台全面向市民宣传,宣传内容要切合市民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更多的市民知晓和了解市政服务热线的服务内容和宗旨,才能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城市管理之中。
(三)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
城市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发现容易处理难,尽管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高了了问题的发现率,但是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是数字化管理模式健康运用、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的根本保证。
(四)扩展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
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主要还是针对市容和环卫工作,应将更多的内容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范畴,充分整合现有专业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个专业子系统的互相沟通、信息共享,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更完善全面的信息化时代。
虽然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大家带来了很多便捷的服务,但是无形中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变得不喜欢与不熟识人或事物沟通从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并利用市政的服务热线去反映问题,多为数字化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宝贵的意见,让人民政府从民众中发现更多的城市管理不足之处,才能为我们城市管理铺建一条崭新的道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闵锐利,杨寒光,石犇等.基于房产测绘的城市房产数字化——CAD、GIS在房产测绘和数字城市管理中的综合应用[C].//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78-381.
【关键字】信息采集 管理 质量 模式
信息采集作为数字城管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在案件的快速交办、迅速处置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千里眼”的作用是数字城管工作的重中之重,__数字城管运行近3年来信息采集员每天上报、核查信息在__条左右,这个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城市存在的问题。虽然各网络成员单位已逐渐形成快速接收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更精细的方向发展,但与预期还有所差距,群众时有怨言,市容仍存在“脏、乱、差”现象,如何提高采集队伍素质,准确、及时、有效地上报问题,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采集员队伍,还值得我们深思。
一、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信息采集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息采集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采集的时效,而这些因素普遍受到信息采集员自身素质、采集公司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引导三个方面影响。
(一)采集员自身素质。目前相当数量的采集员存在着惰性思想和畏难情绪,简单问题,赶紧上报;复杂问题,控制上报;风险问题,尽量不报。采集员的自身素质不高造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由于信息采集工作的特殊性,采集的信息的数量与巡查频率、检查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采集员大部分来自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珍惜采集工作,但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案件尺度的把握不准确且不愿意多思考总结,大部分人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参加工作;另一方面,在采集工作中不了解领导的想法,不考虑百姓的问题,对于领导关注的内容没有及时上报,对于百姓反映的问题由于存在安全风险视而不见。
(二)采集公司管理。采集公司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集员的工作效率,采集公司在监督指挥中心与采集员之间不仅要做到长传下达、下情上传,更要为中心出谋划策,为采集员指导工作,目前采集公司普遍存在被动管理现象,日常管理中缺乏主观能动性,遇到突况缺乏预见性,没有主动承担起信息采集在重大节日、突发事件、灾害性天气面前的作用。
信息采集公司作为数字城管的劳务外包单位,服务期只有一年,对新接手的采集公司而言,了解采集业务、熟悉采集人员、发现采集问题、制定整顿方法需要半年左右时间,对于采集业务延续的不确定性导致采集公司以无过就是功的心态开展工作;对于采集员的管理根据中心考核办法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或者减少扣款为原则,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利益,因此工作中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承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采集公司的驻地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采集队伍的团结协作能力,有些项目经理在管理中不够强势,而面对的采集员又是参与采集工作的“老兵油子”,从而产生管理者受制于被管理者的局面,导致中心的指令无法下派,采集队伍勾心斗角,管理人员精疲力竭。
(三)监督指挥中心引导。监督指挥中心作为采集公司的主管部门,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浮于表面,对采集员的督察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问题采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也是采集质量达不到预想的主要原因。
笔者了解了大部分县级市数字城管,对采集公司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受理平台和监督科两个部门负责,受理平台对日常采集工作比较熟悉,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和信息采集公司或采集员沟通,时效性较强但是问题比较单一,平台缺少对案件的统一整理、分析,经常出现发现的采集问题多,问题的反复性强的情况;监督科一般机构人员在2-3人,日常工作较多,对于采集公司的管理主要是以检查失报漏报的为主,对采集员的巡查情况的检查以系统生成的信息为主要依据,对信息采集的研究没有深入,对于重复性较强的问题缺少有针对性的采集指导。
二、解决措施研讨
提高信息采集质量,一定要以重点工作为指导,队伍建设为抓手,能力提升为目标,规章制度为保障,督查考核为手段,强化采集公司的管理职能,突出中心的指导作用。
(一)以重点工作为指导。数字城管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部门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指挥中心要结合重点工作确定信息采集的重点区域和内容,进一步加强对信息采集的业务指导,同时要根据城市管理的不同类型、特点,健全各项采集预案机制,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期间各类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根据部门处置季节性特点,做好专项普查工作,完成部门整治前各类违法违规信息的上报、梳理工作,围绕“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的要求,着力完善问题发现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城管的提质增效。
(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一支采集队伍就是一个团队,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各尽其职,整个团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是提高采集员队伍素质的前提,一方面要给采集员灌输“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教育采集员树立爱护城市、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家园的思想,激发采集员为拥有一个以人为本、整洁美丽、文明和谐的环境作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在工作中根据员工表现予以鼓励,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三)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强化业务能力是提高采集员队伍素质的基础,加强采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是监督指挥中心和信息采集公司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高素质采集员队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要逐步建立经常化、正规化的培训体系。通过对采集员队伍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正规的培训,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苦练基本功原则,扎实有效的练好基本功,提高采集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部、事件问题识别相对较弱、现场具体问题判断能力较弱的问题。在采集队伍中间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活动,由信息采集管理层和业务骨干对技能较差的队员“一对一”的帮教活动,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和有效;结合中心评选出的最佳信息与最差信息,对相应采集员在考核时给予加分、扣分。
(四)以规章制度为保障。建立完善制度是提高采集员队伍素质的关键,信息采集公司要不断修订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突出制度建设的思想性、规范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为建设高素质采集员管队伍,高标准履行城管采集员工作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完善采集员工作日志考勤制度,给每个采集员发放《网格部事件记录本》,要求每天填写信息采集日志,作为月度考勤考绩的基本依据;建立组长责任制,组长对组员进行考勤考核,反馈采集员开展工作的有关情况,并负责传达中心的指示;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对采集员的管理,根据工作表现、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等级评定,分开档次,收入与档次挂钩,打破目前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现象,真正体现能者则优的原则,同时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考核、督查扣分达到上限的,采集员该辞退的要辞退。
(五)以督查考核为手段。把督查与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双刃剑的作用。监督指挥中心要完善督查考核办法,真正做到透明、可操作性强;中心要与采集公司一起建立一支公正、公平、互补的督查和考核队伍;充分运用gps定位系统对采集员进行轨迹跟踪检查,中心定期进行路面抽查采集员的在岗率、立案率、漏报率;遇到疑难案件时组织技术人员上路现场解决难题作技术指导,同时,督查与考核要加强协调沟通,便于操作,并通过考核、督查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三、采集新模式信息采集管理中,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也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采集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建立应急处置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部门工作越来越透明,市民的监督渠道越来越多,领导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已经不限于数字城管的网络承办单位,作为数字城管的“先锋部队”,信息采集队伍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现场处置问题或者设置警示标志,对于提升采集员形象,减少部门工作强度,提高数字城管效率,确保市民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建立移动检查模式。监督指挥中心在检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无奈:路面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集员都已经上报,想要现场检查采集员履职情况又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采集员,海宁数字城管目前对采集员在岗情况的检查通过移动检查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路面检查时只要一辆车、一部笔记本电脑、一个无线网卡即可以在检查车上通过gps找到采集员,有效减少查找采集员的时间,也能更清楚的了解采集员的工作状态。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管理,推进城管共治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共治模式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依据
城市管理的共治模式,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共治就是共同的社会治理,这个共同体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共治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和整合利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在社会建设领域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对我国城市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由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国有化和私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地运行,强调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私人的、社会的机构都可能成为社会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现已成为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充满竞争并富有效率和活力的治理方式。多中心的城市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权力非垄断、治理方式民主等显著优点。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政府应与社会合作,与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对城市的管理。要注重民主协商、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伙伴关系式民主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城市治理结构。要充分发挥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其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共同负责维持秩序、参与城市的管理和调节,构建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20世纪80年代,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提出,公共管理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公共管理者在执行公共政策和管理公共组织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驾驭或控制上,而应该承担向公民服务和放权的职责,形成以公共利益、协商对话和公民参与为标志的公共服务行政,协助公民实现其共同利益。要以人为本,树立集体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为公民搭建协商和对话平台,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激发公民的责任感,使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共同享有公共利益。这一理论的启示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向社会放权,切实担负起为民服务的责任,发展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满足社会需求,保障公民权利,形成城市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治理/善治理论
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用治理或善治来替代管理。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体间权力具有互动性和依赖性。它强调政府要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多向协调沟通,为公民提供参与公共管理的机会,使公民积极参与政府对公共生活的管理,让公民能更直接、更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传统的城市管理是指政府运用权威进行单向控制来达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城市治理则是城市政府、私人部门等主体通过对话、协作等方式管理公共事务。为有效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效、政府失灵问题,学者在治理理论之上,提出了善治概念。政府不仅能够治理,而且善于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的要求。善治是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理论是一套系统完善、科学实用的理论体系,在当代开放、民主、法治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治理/善治理念下,城市管理工作应把行政机关、执法对象、社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纳入治理主体,形成合作共治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管执法进一步规范,城管秩序有所好转,但必须看到,目前城管执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要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客观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城管执法工作理念落后
部分执法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执法理念存在偏差,认为城管执法就是管制,重在规范秩序,没有完全树立城市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文明执法的理念,没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认为执法者就是管理者,摆位不正,存在特权思想,没有普遍形成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一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不高,执法不当备受争议,严重损害执法队伍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致使城管形象严重受损,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管执法工作机制不健全
城市管理工作因缺乏联动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开展。一方面,城管执法的一线行政人员由规划、建设、环保、公安、司法、交通、工商等相关的多个部门构成。部门、机构之间的迥异,职能之间的交叉、重叠使其缺乏联动,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单打独斗和多头执法的现象。联动机制的缺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城管与群众之间常常产生偏见和误解,“依法抗争”和“暴力抗争”行为常常出现在街头政治之中。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执法人员所面对的执法对象是人民群众,需要在执法过程中彰显顾客导向与服务精神。但由于其工作性质限制,对这些一线人员的监督成本太高,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同时,现行的体制对这些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很难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城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多项研究表明,城管执法人员面对公民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以及环境对他们身心的挑战等情况,对现行政策往往会采取变通的方式执行。城管执法过程中既要有灵活性、富有同情心,又要维护政府的公平与正义。但执法人员因体制原因被划分为两类群体:正式工和临时工。由于工作的复杂性、正式工的稀缺性,大量一线执法工作常由临时工来完成。由于所受的制度约束较小,临时工易出现“越轨”行为。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相对缺乏,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比较薄弱,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城管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有学者指出,城管执法过程中受主政者影响较大,领导风格的不同导致一线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不稳定。他们的执法方式包括两种:过程型执法和结果型执法。“前者决定如何最好地达到目标,即手段;后者决定是否要采取行动或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即结果。”[2]两种形式的执法方式常常发生异化,使城管执法人员执法方式简单、缺少人文关怀,态度蛮横、行为粗暴。目前,城管执法方式容易引起冲突的模式大都相同:一是没收。就是没收商贩的物品,以示处罚。二是罚款。城管执法中的罚款,容易造成以罚代管的通病,无法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商户与城管讨价还价已经成了买卖,严重丧失了执法的严肃性。三是暴力。有些城管执法人员工作压力大,加上年轻自控力不强,容易冲动,动不动就掀摊折秤,甚至大打出手,执法过程中存在暴力执法现象。
三、“六共工作法”: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新探索
针对当前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创新工作思路,敞开大门开展“六个一”(送一份温暖、求一份建议、换一个角色、移一个重心、转一个路径、变一种方式)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出城市管理的“六共工作法”(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共治格局,破解了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送一份温暖,激起共鸣
普安县城管执法人员通过向执法对象送一杯热水、送一个水杯、送一碗早餐活动,把城管干部的热情和温暖送到执法对象心中,引起其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拉开普安城管走向商贩、深入群众的序幕。通过现场发放宣传单、赠送水杯等方式,将印有城管职责、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罚、争做文明市民等内容的宣传单发放给群众,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育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卫生、讲秩序的文明商贩和市民,让广大群众在监督城管工作的同时自觉争做文明市民。同时,城管人员与商贩交朋结友,建立微信群、QQ群,主动到商贩家里走访调研、交朋友、拉家常,了解实际情况和困难。普安县始终坚持服务群众这一宗旨,把印有“有困难、找城管”的普安城管真情服务卡,分发到各商铺和广大居民手中,卡上向社会公布城管干部职工的电话号码,24小时接受服务及管理对象的咨询与求助,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部分自产自销户和少数老、弱、病、残等特殊管理对象提供经营场所,帮助其解决生计问题,给游商散贩经营空间,划定区域让其规范经营;对家庭困难又没有固定摊位的商贩,主动为他们争取摊位;对老弱病残的商贩,主动帮助他们整理搬运货物。在一件件一桩桩主动服务群众的小事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二)求一份建议,开展共商
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普安县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向现场群众发放城管工作民意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老干部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管理的办法、措施。城管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交流沟通延续不断,城市管理工作在互动中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管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经络,奠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换一个角色,寻求共识
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普安县极力找寻城管与执法对象的共同结合点,城管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一方面,安排城管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城管人员通过请商贩们吃一碗早餐,轮流凌晨五六点到农贸市场以商贩身份协助商贩摆摊设点,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四)移一个重心,实现共管
普安县把城市管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聘请商贩作为市场城管志愿者,通过发挥同行情、朋友情,带动其他商贩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组建商贩文艺队,让商贩帮助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请有威望的老年人作为市容管理和监督志愿者,帮助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宣讲政策措施,化解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矛盾。把社区的“两委”班子成员设置为城管信息员,在群众中找到城管工作的落脚点,掌控一线城管信息,第一时间掌控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一切现象和行为,杜绝损坏城市形象的行为发生,开创多元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转一个路径,责任共担
普安县探索出一条共担城市管理责任的新路子,即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让群众主动参与担责,一起担当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共同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在旧城经贸片区拆迁改造过程中,为避免与市场经营者矛盾激化,城管执法部门将收集的意见整理归类,邀请有代表性的商贩座谈共商市场管理,形成管好市场出效益的共识,明确卫生主体责任,严禁并打击假货上市、欺行霸市、抢摊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整治初期得到部分商贩的支持与帮助,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多商贩自觉参与市场管理,出主意、想点子,帮助管好市场。同时,城管把积极支持管理的小商贩发展为城管志愿者,参与农贸市场管理,城管与商贩的争执下降,商贩与商贩之间矛盾减少,经营环境变好,生意明显好转。商贩树立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理念,明白了“规范经营就是效益”的道理,共同担当了城市管理的责任。
(六)变一种方式,成果共享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普安县通过转变方式方法,与群众共商管理、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享管理,使城管、商贩走到一起,城管人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商贩主动配合城管工作,城市经营秩序、社会秩序日益规范,杜绝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游商游贩,街道环境干净整洁,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和城市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城管与商贩及市民共享了城市管理环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构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的新思考
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城市管理共治模式,需要创新思维、把握关键,要在工作理念、主体参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四化”。
(一)转变工作理念,增强共治的思想自觉,实现执法理念民本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城管执法部门要转变工作观念,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地放在服务群众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城市管理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城市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城市管理。要始终做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变以管为本为以服务为本,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达到以服务促进管理的良好效果。城市管理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紧紧围绕为民、便民展开,心系群众、情牵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形成顺应民意、贴近民心、凝聚民力、得民支持的良好氛围。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让广大市民共同享受城市管理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多方共享共赢。
(二)动员公众参与,夯实共治的群众基础,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治理理论告诉我们,单一主体治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益意识显著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必须发动各种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公共事务得到良好解决。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实现城管综合执法多元主体共治,最主要是有效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社会性强、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城市管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城市管理工作的决策与实施中,要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汇聚群众智慧、学习群众经验,实现与群众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城市管理,引导广大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管理,成为城管事业的支持者和宣传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和担当意识。要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通过发展城管志愿者、城管信息员、城管文艺队、文明劝导员等多种参与形式,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三)突出机制创新,筑牢共治的制度基础,实现工作制度标准化
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协调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对城市管理实行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形成城市管理工作合力。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相关信息,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不定期地召开工作推进调度会,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重大问题依法定职权联合行动。要注重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机制、事件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系列工作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城管人员的行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制度化。例如,针对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建立鼓励创新、包容失误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设立“智慧奖”和“委屈奖”。对在城市管理中,应用新方法解决好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的优秀城管人员,颁发“智慧奖”给予奖励;对在城管工作中屡受辱骂委屈,甚至遭攻击,但仍顾全大局,坚持文明管理执法的人员,颁发“委屈奖”,予以组织上的安慰。同时,实行“干部召回制度”,设立“工作不力办公室”,把不作为、乱作为的城管干部召回到“工作不力办公室”,让他们反省思过、回炉锤炼,转变工作作风。
(四)加强队伍建设,奠定共治的人才支撑,实现执法队伍规范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人。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执法效果。要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要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形象,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做到政治强、执法明、业务精、形象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实现规范管理、依法管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城管执法人员应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真正熟悉宪法,精通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城管执法业务知识,要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开展执法活动。执法人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认真听取服务和管理对象的诉求,耐心宣传讲解有关法律和政策,通过关怀、协商、提醒、帮助、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坚持文明劝导、文明执法,实现和谐执法、人性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有力、有理、有节,确保执法公信力,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维护安定和谐的大环境。总之,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综合管理艺术,需要我们把握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的发展脉搏,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取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认可,努力构建城市管理的共治模式。这样,城市管理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言
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话题,并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要从管理入手,这样才能够显示出环卫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希望本文能够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2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并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参考内容,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公益道德的发展程度。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比较晚,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都处于空白期。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速扩张,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前提下,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卫生城建设标准来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化管理,促使环卫事业向专业化、科学化转变。自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将很多国际先进的环保管理理念引入我国,国内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此期间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已经有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模式转变成为综合管理、分级责任制的管理,这在我国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中以历史性的突破写入史册。
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来看,与国外先进环卫工作管理模式对比还存在很多缺陷,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环卫工作管理体系中,由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很多需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环境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加之没有相应的立法机构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法律性的规定和指导,所以说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由于城市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而导致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工业园区与城市居民交叉在一起,而且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负荷导致城市环境卫生压力非常大,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等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为了有效提升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全民动员,帮助城市居民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从城市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规划,为尽早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基础,根据笔者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1)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切实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政策体系入手,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的质量体系标注,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对任何一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目标制定、环保要求的综合考量,并且通过环保体系综合性分析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工作,这种科学的量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环保卫生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2)提升城市环保部门的信息灵敏性。为了提升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提升环保部门的信息灵敏性,通过逐级治理、逐级检查的方式,及时的发现破坏城市环保事业的问题根源,通过明察暗访来加强城市环保部门的管理效率,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网络。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实行问责制,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分片包干的工作形式来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效率。
(3)明确管理目标。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管理目的,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增设一些环卫设施,并且深入居民中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意识讲座,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并引进先进垃圾处理设施来做好污染物处理工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分通过设立三年目标、五年目标等形式推行城市的绿色计划,努力争取尽早实现国家级卫生城,通过长短期目标的结合来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
(4)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市政环卫部门工作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环卫工作进行督导,通过全民性卫生运动等活动的开展,对相关环卫部门的工作水平进行评比,将城市环保指标实行责任制,督促各个部门的卫生管理工作。
4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原则
创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国际环保行业的发展理念和宗旨。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的前景之下,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思路要不断的扩展,不但要满足城市环卫工作的职能作用,还要体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因此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一切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民为基础,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明确工作内容,以维护公众利益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2)严格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体现就是依法管理,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中,要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依法处理,根据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的要求开展工作,并且组建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通过普法宣传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4)分级管理原则。分级管理原则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层次的划分原则制定各级管理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市、区、街道逐级管理的模式来对城市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各项城市环保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5结束语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大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地居住生活环境,本文文中笔者从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现状入手分析,对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有效的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水平给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必将在未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占据更为主要的地位,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也将不断的深入,希望本文能够为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能够有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