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2 15:4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篇1

[作者简介]薄志霞(1961-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机电工程技术;刘敏杰(1978- ),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维修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工程技术。(北京 10002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5-02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构建符合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核心内容的设置是融合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目的。

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构建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任务目标,在提出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每个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个作品, 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等等。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得任务设置具有情景性、趣味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和任务结果的可考核性等特点。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摆脱陈旧教学观的束缚,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用学习任务构建教学内容,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理叙述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应用技术上突出了实用性。内容的组织以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突出应用。并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任务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构思。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电工理论、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电路的测量及使用方法。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是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入门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为后续的“汽车电器及故障排除”“汽车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及修复”等课程奠定良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任务的知识、技能,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共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读识与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与测量、汽车电机的拆装与故障诊断、汽车晶体管电路的检测与运用、汽车数字电路的检测与运用。每个教学情境中分别有若干个任务。例如, 直流电路的读识与测量,共设置了9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电工元件的测量、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检测等,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测量、实训操作,每个项目任务着重展示一个基本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于项目的相关知识中,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地理解、获取知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结束都安排了任务总结、课后练习、知识拓展等。特别是根据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特点,以电工电子知识为基础,在设计任务中选取汽车上应用的例子强化实践环节,形成对汽车电气设备的运筹能力,教学过程中设置“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情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施

1.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内容,便于教学实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设计教学任务内容,科学合理设置的教学任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所设计的任务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的教学任务内容尽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取材于汽车上使用的电工电子技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设计的教学任务内容,能揭示汽车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及应用,学生通过对元器件的检测,加深对汽车电路工作过程的理解。例如,在介绍晶体管开关特性时,选用汽车发电机中电压调节器作为任务教学案例,首先使学生了解晶体管的开关特性,通过完成汽车发电机中电压调节器的测试,进一步理解电压调节器的内部电路及工作原理,较好地掌握电压调节器的功能及工作过程。教学任务内容的设计不但具有实用性,还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学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并有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组织。任务驱动法是以教学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特点,课堂上采用“做一做、学一学、想一想”的教学方式,首先采取学生操作这种方式切入(做一做)。例如,在讲授电路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时,选用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检测作为教学任务,安排学生亲自进行汽车转向灯电路的测量,使学生对汽车转向灯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根据测量的汽车转向灯电路故障现象,教师讲授本次课的相关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学一学),最后教师把测量的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想一想)。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安排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最终教师把知识点向学生阐释清楚,讲解应力求简洁、精炼、重点突出。

3.突出综合技能的考核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模型、实物展示、实践等手段,特别是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操作标准及规范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笔试、实操和任务作业等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方法、工作安全意识等,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内容适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技能要求高,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理解难度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将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教学有很好的整体性,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系统学习。

2.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采取一边讲授电工电子理论,一边完成实验、实训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则,突出实践能力,选取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岗位技能来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汽车电工电子的新技术。

3.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辅助作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2]黄靖龙,罗先进,曾设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王国华,刘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念锋.心理咨询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冷枝楠,张志俊.高职院校情感教学观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

篇2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项工作。它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的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典型内容和形式。一般而言,一个职业由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近年来,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广受推崇,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手段。本文以仓储作业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设计。

一、仓储作业实务课程的定位

仓储是物流领域最古老的一个功能要素,从原始社会产品有了剩余开始就出现了仓储的行为。时至今日,仓储依然是支撑物流行业的一大支柱,也是物流行业吸纳最多基层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一个职业。因此,仓储作业实务是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物流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的模块课程。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硬件的支持。所以,这样的课程非常适合“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式。

二、仓储作业实务课程教学的现状

1.组织课堂的形式理论多于实践,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

长期以来,国内众多职业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所建设的物流实训室规模都比较小,功能简单,能够满足学生同时进行实操的岗位数很少。这无疑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困扰,大部分上过仓储作业实务课程的教师都感觉实操课难以组织管理,实操内容少,部分实操项目甚至因为缺乏必要的硬件而无法开展,专业教师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仍然把这门课程当作理论课进行授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很大的影响。

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数存在师资经验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物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也较晚,在职业院校任教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校门到校门型”,缺少在企业一线操作岗位锻炼的经历,很难组织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以我校为例,所有物流专业教师当中仅有1~2位教师是有过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其余都是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教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当前仓储作业实务课程的教学已经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势必要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仓储作业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传授知识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在“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下,仓储作业实务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份工作。其次,教师应该走进企业一线的操作或管理岗位去熟悉业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教师要学以致用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

2.“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

“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A段是对本课程涉及的职业与工作进行调研分析,这个阶段要求学校必须邀请企业一线操作或管理岗位的专家共同参与,必要时,专业教师需下企业进行学习调研,最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制订阶段性的成果――仓储作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第二个阶段是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学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与企业物流经理、仓库主管、仓库管理人员一起确定仓储岗位的职业发展历程、仓储职业工作任务列表与任务描述从而提炼出仓储作业实务课程的学习任务(建议为120课时)。

任务一:仓库规划(12课时),分解为仓库库区的分类布置与规划、仓库参数的丈量与确定、仓库面积与仓容定额确定3个学习活动;任务二:货物入库操作(30课时),分解为接单处理与信息系统操作、接运货物、验收入库与信息系统操作、理货操作、货物上架操作、登账与归档6个学习活动;任务三:货物在库操作(20课时),分解为货物堆码与苫盖、商品编码与货位编号、仓库5S管理与商品养护、盘点作业与账务处理4个学习活动;任务四:货物出库操作(30课时),分解为出库凭证的制作、接受出库凭证、货物下架操作、货物分拣与包装、发货出库与交接、出库凭证归档与登账6个学习活动;任务五:仓储商务活动(6课时),分解为仓储服务的需求调查与谈判、仓储合同的制作与签订2个学习活动;任务六:库存管理实务(10课时),分解为仓储物资的ABC分类法、安全库存量以及警戒库存线的设置、异常库存的处理操作3个学习活动。

3.仓储作业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1)明确任务。这是开展仓储作业实务教学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其引导作用显得尤为关键。教师首先在所有的学习任务前设置任务情景,可以通过企业案例、企业现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仓储工作的背景,吸引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带着如何完成工作的疑问进入课程的学习。其次,要按照企业岗位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讲解明确任务阶段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掌握的技能点。再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必要的解读,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并进行信息记录。最后,各小组学生上台描述任务或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补充与点评。

(2)制订计划。这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也是对第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的进一步加深。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订成方案或工作计划。

(3)做出决策。决策是计划的前提并为工作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而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由此可见,“典型工作任务”的决策阶段与制订计划阶段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决策阶段的任务要求。其次,小组派代表讲解决策的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记录与打分。最后,学生提交决策方案书,教师进行点评。

(4)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是“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设计的核心阶段,是检验学生制订的工作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优劣的评价标尺,也是考查学生对于工作技能掌握熟练程度的关键所在。教学的地点要求设置在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或者借助企业的物流工作现场,教师要充分做好任务实施前的现场准备工作,教学的设计可以分为5个步骤: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与要求;实施前准备;实施过程;问题解答。

(5)检查控制。检查与控制是小组计划实施后对其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是一份完整的职业工作的收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检查并强调这个阶段是考查工作人员的细节能力,仓储职业是很重视员工细节把握能力的工作。例如,入库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对入库的单据进行审核并移交文员归档。

(6)评价反馈。制订教师评价表与学生评价表,教师对任务进行评价并组织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叉评价。这样,小组互评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学生更喜欢参与,学习气氛会更活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四、小结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法,是为了解决当前职业院校过多组织理论课,缺乏实践训练的难题,是坚持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形成以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搭建学习平台,共同培养与评价学生能力,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新型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篇3

电工理论基础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迫在眉睫,根据本人长期从事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以下是我就如何提高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电工类基础课程的设置

首先,从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原本的内在规律上,电与磁是不分家的。

电路理论体现了解决工程问题需要牢固树立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的线性电路理论部分,使人们可把若干同类因素作用下发生在电工装置、电工设备中的过程,看做是在同样物理状态下,这些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叠加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可把由简单过程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对较为复杂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上去,还能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为简单问题。

但是,电工方面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完全用线性理论来分析,而只能用电磁场理论的相应分析方法来解决。所以,既要讲授《电路理论》,又要讲授《电磁场理论》,不如此设置课程是不合适的。一则有悖电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在规律,二则不易给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概念,而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和不完整。

不少工业大国和发达国家高等电气工程人才教育教学的多年经验表明,把电路和电磁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一类知识整体地加以讲授,或者既讲授《电路理论》又讲授《电磁场理论》的做法也是很成功的,是受到后续专业课程教师欢迎的,且能为之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

2.《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岗位职责

正像前面所介绍的,《电工理论基础》(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建立源于20世纪整个工业的发展,以及电磁场能量的大规模生产、转换、输送及其应用方面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真正理解并体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去探索所研究系统和装置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实质,从而更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在讲授电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时,尽可能多地选用典型的实际装置、仪器的模型供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论基础与实际电工电器装置设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关系。

《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靠所有承担《电工理论基础》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课程讲义为基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典型、生动的装置、设备案例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讲述、论证及解释作保障,去实现它,达到它,完成它。按我的体会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的教师的岗位职责。

3.如何讲授《电工理论基础》课程

(1)要以物理学为基础。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原理和概念应用于以电路和磁路表征电工电器装置中所发生过程、所具有特性的学问和知识,是物理学的实用化、工程化学术表征。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要能实现“为全面认识实际电工装置和设备中所发生过程提供研究分析方法和实验指导原则”这样的目标,就要以物理学为基础。

(2)要很好地掌握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课程知识。以电、磁不分家为基本原则,力争做到能从电磁场理论基础知识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精确、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证明,提供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

(3)要积极探索《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从未间断,且近些年来更为迅猛,许多电工装置和设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变了模样。《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是20世纪在重大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和电工科技的发展下催生、形成的,仍要在新的电气工程进步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下有新的理论和方法诞生。

(4)力争把课程目标体现在每一堂课当中。要为每堂课的内容多准备若干个有关电工装置、设备及仪器的典型例子,要么适时地穿插在讲课的内容当中去;要么在提前讲授完预定内容,但还未到下课时间时“抛给”学生去开眼界;或留作思考题,让学生自己课下去完成。

篇4

《电工基础》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模拟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发电厂电气设备、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它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基础性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电子方面课程的好坏程度。电工基础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其定理、原理十分抽象,公式繁杂,不易理解,记忆困难,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这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之中,必须对其教学实效性加以探究,以加强学生对电工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创新意识。

一、《电工基础》的特点

1.电工基础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基础知识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都是其理论性强的特点的最好体现。在电磁场一部分内容中,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磁力线,磁路与安培准则等等,这些基本概念都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同时它的基础知识点包括磁场的性质及相关内容。并且这一部分内容和数学紧密联系,公式大多比较复杂,逻辑性十分强。此外电工基础可证中的内容设置具有十分强的整体性。

2.电工基础具有与实际事物紧密相连的特点

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都与实际紧密相连,它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素质培养。特别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更加注重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基本的连接方法与测试方法以及各种电子电器仪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对理论中的事物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验证了自己在理论中的学习,获得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二、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大专职业院校中变学生对于电子基础这门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际状况,提出有效的改善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1.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的,实行精讲多练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讲解与联系的双重结合模式,而精讲多练的模式更是受到所有学生和老师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电工基础是一门技能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并且其一技能性为主,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多辅以电工技能训练,其中精讲就是对教师最高的要求。主要应注意的问题有:(1)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精讲就是要达到语言的简练精准,同时内容全面。

在以精讲为基础的学习中,多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及时巩固。多练是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重点,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手脑相结合的能力具有十分大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学生一定要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在进行练习,同时要确定自己的练习的目的,重点掌握联系中所要使用的方法,保证联系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质量。

2.快速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压实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堂的学习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为目的。这种形式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教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化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直接明了的观察。由于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因此这种抽象化的转化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起到了启发车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十分普遍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明显。老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更加明了的将一些平面中所不能展现出来的实验以及电路更好的进行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突破电工基础教学难关的出口。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抽象性的电工原理。而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且辅以语言讲解,可以将抽像化的事物、原理更加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电工基础中的电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变化,将其转化为形象事物,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4.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研究性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讲、听、记的模式。老师在课程中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的分析总结,来获取知识。然后在下组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提高分析总结问题能力的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探究意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难点,强化操作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一些演示实验所起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电工基础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其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所以找到合适的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实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为切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电子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使电子专业的教学更切合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兴趣浓厚,对理论学习感到比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实际,改善目前学生流失率高的现状,专业部经过全体老师的研讨,决定对电子专业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一定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针对的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 ,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集成电路或(和)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并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模拟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实训》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的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测试方法,具备各单元电路操作技能。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采取革的主要方式

1.教材改革

为使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紧密衔接,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解决重复教学的问题,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要求,现将《电工基础》和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实训》两门课程内容分别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式教材《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在市面上有关《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所谓的项目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只是简单将电工的基础理论和电工实训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还是偏重于理论。这并不符合目前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实际,为此专业部组织本专业上电工和电子实训及理论课的老师根据上课的实际需要,删除部分比较困难,实际应用较少的电路理论,增加涵盖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操作的项目,编写出本校的校本将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课程改革后就就采用专业部自编的校本讲义,一个课程由一个教师分项目采取理实一体的的形式完成教学。

2.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切实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将《电工基础与技能》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全部教学都放在实训室上,把整书内容分为多个操作项目,分项目进行教学指导。对每个项目所包含的基础课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知识点,联系实际操作再进行理论学习。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的问题,也推动了理论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这必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3.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培养

现在电子专业教师,有些常年只上基础课程,很少实训,为能胜任课程调整后的教学任务,需要对上基础理论课的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目前电子专业在职教师15人,要担任一、二年级共17个班的教学工作,平均每人每周22节课,大部分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很难派出更多的人出来培训或学习。因此我们考虑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步骤

由于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牵涉多门课程和多位任课教师,具体的实施过程分四步走:

第一步,教材编写。2011年7月,国家示范校建设开始后,经学校领导审核通过,专业部就已经组织相关教师将这几门教材进行整合,按照学校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一些简单且适用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中。

第二步,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满足上课的需要,学校增设了三个电工实训室(励志楼502、505、407)和两个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励志楼401、402),为这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在基础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动画、投影示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训效率,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也为这几个基础实训室配备了投影设备及教师示范工作台。

第三步,教师培训。基础课老师要能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肯定需要大量的培训和长时间的学习。但是面对课时量重、专业课教师严重紧缺的现状,专业部组织上基础课的老师在这个寒假期间(2012年1月——2月),对下学期教学中的实训项目,逐一练习,通过亲自实践练习、熟悉实训内容,总结实训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问题。除此之外还采用了以“老带新”的方式,即安排一个长期上实训的老教师带一个上理论课的新老师,开学后,把老教师的课安排在 周一至周三,新教师的课安排在周三至周五,这样理论课教师可以先去观摩老教师上实训课,再来给学生上课。通过实训练习、观摩实训的方式,让理论课教师尽快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第四步,实训项目材料的准备。在寒假期间,专业部负责人要把下学期,需要实训项目的所有器材、耗材准备齐全,然后每一个项目相应的元件、材料配齐装袋,教师上课时只需按人数领袋数就行,避免理论课教师对实训内容不熟悉,元件装配不奇的现象。

四、实施理实一体教学课程的考试安排

这两门课程考试按照项目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共要求完成五个项目的电路安装,《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全部共需完成五个项目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每进行完一个项目,就按照KOMET测评能力级别和指标测评一次;并将每次的考核成绩纳入总评分数,期末进行总评。每个项目考核中实训考核80%,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其中出勤占5%,实训报告占5%,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10%)。

篇6

    1.学习方法和内容都与高中有很大的差距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大多数学生会联想起高中物理,甚至一些学生还会在笔记本和作业本的封面上留下“物理”字样。这说明他们把这门课程作为高中物理的延续。但是高中物理涵盖范围很广,比如力学、运动、光学、电学等,只起到入门作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主要注重书面学习,对于电学概念的理解也很抽象,只是不断地做题,很少有实验的机会,而电工电子技术着重对于实验测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高中学习方法相差很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高中电学注重对电学原理的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而高职阶段电工电子技术更注重对这些原理规律的应用,不注重公式推导和计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分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要从高中“重结果(理论计算正确性)”向“重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方向迈进。

    2.实验效果不佳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所安排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传统的验证性试验较多,学生只是测量记录数据,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实验的步骤过于清晰,使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积极探索的动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实训的意义。

    3.缺少专业内涵电工电子课程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由于各个专业要求不同,知识技能侧重点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的教学过多地向“平台课”发展,各专业学生在一个平台授课,和专业脱节,不利于未来专业课教学。还有,任课教师的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当前专业教师大都进行专业课教学,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很多来自外聘,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掌控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策

    对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抓好最初两周现有的电工电子基础教材尽管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不断展示出近年来的多种教学改革成果,但内容上大致相当。学生一上来就被各种电路和数据参数定义所左右,往往在初期就遇到困难,并随之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前两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于是笔者提出一定要精选前两周的教学内容,将学生领进这扇大门。目前的教学中,第一次课除了师生介绍、课程绪论和安全用电知识以外,很难有更多令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大都在第二次课就进入直流电路。这样做很容易让学生回忆起高中教学,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毕竟他们的高中学习相对较差。这一方面要求有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的绪论部分,并且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自身有足够内涵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尽量还原人类认识电、使用电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三百年来的电学发展史分为三个层次呈现——发现之旅、智慧之光和飞越之梦。发现之旅强调对于电的发现过程,通过“静电魔力”、“存储电能”、“捕捉闪电”三个部分,讲述最初人类对于电的认识。慕欣布罗克的莱顿瓶存储了电能,富兰克林的实验捕捉了闪电,并最终证明闪电(lightning)与电(electricity)是一样的。智慧之光通过对历史上“生物电”的大论战,引出了电动势的概念,伏打电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电学研究。1808年,在伦敦的英国皇家研究所里,占据了地下室一整个房间的电堆组令两个相互靠近的碳棒间产生了一道持久耀眼的火花。这是千支蜡烛和百盏煤气灯都无法比拟的明亮,从此黑暗不再,曙光破晓。飞越之梦以电磁感应理论和莫尔斯电码为基础,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电的本质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应用“电”的研究。最终,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连接成功,赫兹的无线电技术已发了人类“飞越”的梦想。俄国一位正从事电灯推广的青年波波夫留下了这样的名句:“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电灯,对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一角,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飞越整个世界。”

    2.改变实训模式笔者一直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增加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力度,目前的实训现场感不强,没有专业特点,始终停留在高中物理延续的实验室阶段。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要引入专业特性,运用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点,或者专业实际应用电路进行实践分析。比如汽车类专业在进行整流滤波电路实训中,完全可以采用汽车用整流器作为实训最后一环,一方面是理论应用,一方面是专业设备,两者结合效果显着。

    3.从现象到本质在理论内容开始授课之前,用专业实践和实训现象入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RC串联交流电路中,首先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不同频率下RC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电容电压和总电压的数值关系,进而分析数据产生差别原因;与熟悉的电阻串联进行比较,进一步要求学生扩大实验范围去寻找不同,并适时提出对于实验现象的有效解释,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并升华为理论。

    三、未来方向

    通过近年来对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充分分析高中物理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衔接问题之后,对于未来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篇7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informatization to speed up, and of course teaching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system reform is imperativ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needs, by strengthening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cours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heory course of experiment course and larger degree of reform to promote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form of the method.

Key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he course system; reform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及电工电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能力愈加重要起来,即便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显著上升。对于工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电子基本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科素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改革电工电子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前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指导着改革思想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电工与电子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个应用领域。而当前专业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培养人才追求高而深,现在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讲究宽而广,要求人才要有广阔的视野、复合的能力。而且许多工程实际问题往往是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所以目前人才的培养的方向已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说,当前人才培养要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和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基础课程的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电工电子类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基础课程平台。所以加强电工电子课程体系改革,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电工电子理论和实验实习教学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并协调理论与实验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方面的关系,积极跟踪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整合教学内容,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方法

(一)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推动电工电子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根本,是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教学大纲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教研室在克服人少课多的情况下,就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教研室内部形成统一意见后,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着手编写,编写完成后又在教研室内部展开了多次讨论,就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前后课程的链接、实验内容等方面各抒己见,进行了多次修改。

(二)加强实验改革力度

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是其坚实保障。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采用分层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来设置教学类型,要根据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实验系列。同时,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新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教育工作是基础,因此要狠抓教育。应具有长远目光,把关注点放在工作实践和终身学习中。现如今社会已广泛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另外,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考虑学生几十年后所处社会环境的需要。所以高校教育应当强调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因为基础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加强基础教育,以往的教学计划重新调整,教学内容重新筛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一方面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强调前后衔接;另一方面要体现跟上科技发展、时代变化的步伐。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筛选,例如在《电路原理》的课程中,原来教学内容里有关于“含运放的电阻电路的分析”,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模拟电子技术》中要重点介绍,故在新的大纲中将此筛掉。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与关键。划归到工程基础与实验中心前相关电工、电子教师是分开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是分开的。到工程基础与实验中心后,我们要求教师把电工、电子课程打通,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理论教师要单独完成实验课程的指导)。新进的研究生不仅要做到电工、电子打通,而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打通。当前电工电子教研室在中心领导的关心下,正在一方面大力引进应届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高职称、高学历的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大力鼓励现有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报考在职研究生。将电工电子教研室的师资结构向梯队化、层次化的方向良性发展。有计划地培养、提高现有队伍,改善队伍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有计划地补充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的师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历、教学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

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所以,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院级、省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在中心领导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到工程中心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共建实验室的项目中,积极参与实验项目的开发,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

三、改革效果

电工电子教学初步改革促进了电工电子课程改革实施的进展,使其尽早地走向了标准化的建设道路,以往的电工电子类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也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大纲统一、内容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统一的“四统一”;增加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要保证在有限课时中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电类、非电类专业学生熟悉电工基础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且电工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为适应现代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课程把强电与弱电知识合一,力求让学生掌握电工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电路故障的方法。但多数学生物理知识基础不好、数学计算能力差,导致初学电工基础课程时就感到难学、枯燥,几节课后一些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教和学”这对矛盾,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适应行业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写的,经过多年的优化后逐渐完善成现今教材,基本可以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工基础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行业的新变化,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原有的教材内容与体系多重视内容的全面,教材体系多是以模拟电路基础知识为主,而对当前出现的新技术涉及不多,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编写得简单,没有详细具体的实验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补充新内容,以适应学生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原有教材的体系应实施模块化设计,把原来的章节知识重新组合,内容相近的知识组合到同一个模块,方便学生对整个知识点的把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2)传统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起点高,不符合学生的接受难度。由于中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物理、数学的成绩很差,一些最基本的计算也难以完成。而且也会给学生带来恐惧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准备时,教师要改革这一弊端,整理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基础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3)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逐步成熟,电子产品的集成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应及时更新有关集成电路的元件、电路组成等新知识,把集成电路的组成、原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减少非集成电路元件的授课内容,合理选取内容,建立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材建设的思路,适应电子行业的新变化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源泉和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英国率先实行模块式课程教学开始,国外电工基础陆续采取了模块式教学方式,其优点主要有:避免了授课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选取模块,通过现象分析、实验验证等环节组织学生完成模块任务,教师也可以按照各个专业自身特点合理选择模块内容,以实现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目标;优化后的各个教学模块可按照教学需要随时调整,适应电子行业中的新技术变化,满足各个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改革实验环节,适应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电工基础课程实验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理解重要的规律与结论,认识电路组成的元件,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加强实验过程考核,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实现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前设计好考核方案,并在实验课开始五分钟内公布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课的考核要求,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完成实验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增强实验课的重要性,电工基础实验课应在课程表中单独显示,并把实验考核成绩单独评定。对于实验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专业教师应安排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重复实验过程,直至达到单独完成实验任务为止。通过提高实验课的学习地位,不仅提高授课教师的认识,也加强了学生的认识。在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时,应该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一项内容,促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时、按规定完成实验任务,对于实验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该及时安排补考环节,让每位学生重视课程实验的重要性。第二,实验课题要有层次性,授课教师要合理设计实验的层次性,把实验课题分成基础性实验课题、提高性实验课题和设计性实验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有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三,信息化教学融入实验课。实验课堂中除了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更重要的要配备信息化教学设施,将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仪器设备、实验目标、实验分析辅助软件等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找到实验的做法,明确实验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过程模拟操作,实现虚拟实验,明确相应的实验结果与注意事项。学生在软件模拟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减少了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如模拟生产中使用的直流电机、三相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难点知识。

四、改革教学模式,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教学,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教学”模式,形成“问题情境的创设—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尝试—系统归纳—反馈调节”的“自主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分析问题,学生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则分析问题的难度就会降低,为新知识的讲授打下基础。指导自主学习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为探求问题结果,教师恰当采取教法、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让学生全面体会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指导尝试阶段中教师重于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厘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系统归纳阶段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归纳知识,总结处理难点的办法。反馈调节阶段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五、改革学生评价激励方式,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很差,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学生心理没有达到良好的状态,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就很难自主完成实验任务,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时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难题,创设激励机制,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师生之间存有良好的感情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和赏识,尤其是学习成绩一般、不很出色的学生,教师的关爱、期望是其努力学习的强大外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平时辅导时,教师应和每个学生多交流,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是每个学生不懈追求的目标,成功是对每个学生最好的奖赏,成功是探求新知识最强大、最稳定的动力,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孜孜不倦,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欢乐,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不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正确的答案等要及时肯定与表扬,布置恰当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参加实验,合理化解失败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军.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通讯,2014,(36).

篇9

中职物理课程是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课的基础,学好物理,可以深化理解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好物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学好物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物理教学的困境分析

1.学校对中职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物理学作为中职工科类的的基础课程,其基本规律渗透在专业学科的一切领域,运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基础。长期以来,学校由于片面强调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在中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拿我校来说,学校片面认为工科类专业已开设了电工学,就没必要再开设物理学,因此削减物理课时,一度曾不开设物理课程,殊不知物理学是连接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的必要阶梯和桥梁。

2.中职物理教材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且缺乏生活实践

目前我们所学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是按照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来编写,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种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而书中习题逻辑复杂,学生难以消化与吸收。现有教材与专业知识及生活实践相脱节,让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内容较少。中职物理课作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地位,应加强科普知识和实践性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3.中职学生层次落差较大,学习物理存在着困难

由于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引发高校的扩招并带动“普高热”,使中职学校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几乎是中招考试的落选者,而且,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了保持发展或生存,实行免试入学,这就造成了进入职校的部分学生有的在学习上存在问题,有的在品行上存在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客观原因使得中职学校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降低。

4.中职学校物理教学实验条件差,设备严重不足

中职学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物理教学设备、器材严重不足,现有设备老化,物理课作为文化基础课不受学校重视等原因导致教学条件、实验设备跟不上要求,实验课开得很少,许多实验无法开展,这造成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制约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中职物理教学的对策探究

1.重视学生科学素养,优化物理课程结构

中职物理学科属于中职教育文化课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四大部分。根据新的课程改革原则:横跨学科,构建模块,服务专业,够用为度,理实一体,改变评价。笔者根据我校中职的不同专业,将物理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如对计算机、电子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着重突出电磁学知识,同时增加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万用表的使用,二极管、三极管识别,各种电阻的认识及读数,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对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则将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电磁学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又节约了教学课时,为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许多机会,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删除物理中的电磁部分或以电工基础取代物理中的电磁部分。电磁部分的基础知识将直接影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也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物理学对中职电类的整个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

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职校的物理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材”为基点,教学方法宜采用“少讲高深理论,多讲操作,多实训”的原则,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敢于用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专业课要求,将学生分小组,实施分层次选修。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时,应以实用、够用、好用为原则,在教学内容的角度上,应从实践出发,回归生活。“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因此让物理学走进学生,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突出物理知识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带动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4.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操作技能,造就应用型人才。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中职物理教学更应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习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物理课外活动,进行一些科技小实验、小制作等科技活动。

总之,在明确中职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学教学的改革,有意识地体现专业特色,重新整合与专业有关的物理知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讲授内容,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篇10

电子电工是中专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了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子电工人才,中专教师有必要积极改善思路,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改善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关于电子电工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电子电工的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知识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对电子电工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良性态度,提高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兴趣的培养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决定的。就像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电子电工这门基础课程感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电子电工,去钻研电子电工,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这门课程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专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有点厌恶学习,他们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技能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如果教师采取一般的教学方式,呆板而平淡地向他们讲述课本知识,那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十分差,甚至可能使他们对课程、对学习、对学校产生逆反心态,形成不好的学风和校风。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关键在于起始阶段,我们要利用学生刚接触电子电工这门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我认为,针对中专学生本来就厌恶课本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特别的“见面礼”。如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小实验,像“电磁铁实验”“欧姆定律实验”“电路连接实验”等基本的电子电工实验。这些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基本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不会觉得陌生,这样用实验代替书本来介绍课程,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去发现中专与初中课程的不同、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了解到其具有一般课程所不具备的特色,让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并不死板,而是有趣生动的,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对电子电工这门课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自主钻研,燃起学习电子电工的热情。

二、注重实践

电子电工是一门有着实践性、探索性和活跃开放性等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授电子电工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创造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课堂,以便将学生带入电子电工的世界,将电子电工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教师要注重电子电工的实践性,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电子电工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使生产实际与课堂紧密相连。

(一)将电子电工带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眼、口、鼻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模型等教具带入课堂,实际地为学生讲解各种电子电工器材的构成和元器件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已基本实现,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如电子电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能的应用,而电能的应用是一种非实体的知识理念,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想象去理解,而这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并且这种无法具象化的知识,通过模型和实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模型和实验是既无法拆分开来,也无法表示电流在仪器内的具体运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简单的Flas,或者展示一些仪器内部结构、拆分部件的图片,来将实际的电子电工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生动而简单地带入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理念,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几率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二)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

电子电工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离开实际操作和技术理想,而只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观点概念对电子电工学习来说是大忌,只能让学生学到电子电工的一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厂房,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眼见为实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教授机床电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厂房,去实际观察这些机床电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了解不同型号的机床电器的外形和工作性能有何不同,甚至可以请厂房内的技术工人为学生讲解在实际操作各种机床电器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户外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见识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培养学生使用和操作器材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对于中专学生,在面临中考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学习、教师、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和学生做朋友。对于课堂我们可以不必要求太拘谨、太呆板,只要学生是在进行有关电子电工学习的行为就应尽量允许。教师要多和学生谈心,要让他们知道师生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侧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并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实际操作能力、勇于钻研学科的新时代电子电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通信电缆技术发展与思考[J]. 今日科苑,2008(2).

[2]赵宗益.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