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2 15:40: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篇1

研究发现,由俄罗斯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化学中心研制的抗病毒药阿比朵尔(Arbidol)具有抗病毒谱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

1 阿比朵尔的药理学性质

1.1 药效学本品是抗病毒药,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专属性抑制剂,对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特效。本品能抑制病毒脂质膜和机体细胞膜的融合,阻碍病毒与机体细胞接触,阻止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

本品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能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机体对病毒性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与病毒性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频度,并能降低慢性细菌性疾病恶化的程度,使临床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1.2 药动学本品能被机体迅速吸收,并广泛分布到器官和组织内。口服50 mg胶囊剂后,1.2h血清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口服100 mg则需1.5h。本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17~21 h。近40%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约38.9%从胆汁排出,通过肾排出的仅0.12%;给药后在24 h内原药90%被排出体外。

1.3 安全性本品属低毒药剂,LD50> 4 g / kg,按推荐剂量给药,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 阿比朵尔治疗与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I.A.Leneva等报道,500名患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接受阿比朵尔临床研究试验,服用剂量为10 mg/kg,每天3次,口服给药,疗程5 d,有效率约为84.8%,阿比朵尔能使发热、中毒和呼吸道炎症持续的时间缩短,症状减轻,使病毒抗原从鼻咽部释放的时间缩短,临床效果良好。

在流感发作期,使用阿比朵尔对儿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莫斯科市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证实:儿童使用阿比朵尔的预防剂量为每次50 mg,每周3次,共5 wk。有效指数(DEI,指服安慰剂组和给药剂组中每100名志愿者中受感染个体数的比例)为2.05,表明阿比朵尔可有效降低儿童流感发生率,与没有预防用药的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发病后的症状较轻(体温上升不明显,呼吸道炎症较轻),病程缩短2~3 d。另一项有155名儿童参加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服用剂量为50 mg,每周2次,能减少病程1.8 ~ 3.5 d,流感发生率明显降低。

С.А.Крамарев等的研究证实,68名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6~1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名。用药组儿童在开始发病的最初2天给予阿比朵尔作为抗病毒治疗药, 6~12岁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1 g ,每天3次,共3 d;12岁以上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2 g ,每天3次,共3 d。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与用药组相当,但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结果表明,在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强度两方面,治疗的第1天未观察到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但从第2天起,发现口干、鼻塞、咽喉发痒、头痛、肌肉痛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从第3天起,头痛、虚弱无力、干咳、体温反应等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发生一般中毒和卡他性现象(黏膜炎)持续的时间较短,儿童上呼吸道卡他性现象消失快,用药组儿童未见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有2名儿童并发化脓性耳炎,1名儿童并发了肺炎。

С.А. Крамарев等在2002-2003 年冬季还研究了阿比朵尔对抗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中有156名健康儿童参加,年龄为6~12岁,其中男童89名,女童67名。将其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评定标准全部相同。

用药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 6~12岁儿童每3天1次,每次0.1 g ,共4 wk;12岁以上儿童每3天1次,每次0.2 g ,共4 wk;对照组儿童不给予任何预防疾病的药品。

结果表明,阿比朵尔能降低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61.5%;使用阿比朵尔能防止疾病加重,即服用阿比朵尔的用药组儿童没有因为重型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需要就诊,而对照组有4名需就医,和对照组相比,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患中重度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显著减少;此外,用药组儿童未见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儿童同期有4名发生并发症(2名耳炎,2名肺炎);对照组病人基本临床特征是退步,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阿比朵尔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良好。

V.P.Drinevsky等在感冒流行季节进行阿比朵尔的药效学评价研究 ,158 名1~14岁的儿童被诊断为患甲型流感、合并其它病毒性疾病的流感或非流感病因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84名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发病后第1天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天4次,共 5 d。74名用安慰剂。与此同时,两组儿童都使用对症药物(咳嗽糖浆、滴鼻液、多种维生素等)。

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其病程为动力学阳性,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热和中毒症状的百分率上,如果患病的第1天或第2天就给予阿比朵尔,差异最为明显。

研究者还测定了阿比朵尔对院内感染百分率的影响(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为27.1%;对照组为52.1%),P< 0.05,这不仅证实阿比朵尔有治疗作用,而且也有预防作用。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可以观察到其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病程缩短。

使用阿比朵尔后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到用药儿童在血液学或生化学指标方面不同,表明阿比朵尔对儿童的各系统没有明显毒性。

为证明阿比朵尔的疗效不仅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存在增强免疫作用,V.P.Drinevsky等进行了免疫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疾病发作时所有儿童细胞免疫性标记物减少,而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后,转为正常化的倾向更大。亦已证实:在阿比朵尔组,已测得T-淋巴细胞,尤其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已获得改善(57.1%对33.3%,P < 0.05) ,此外,阿比朵尔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在临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V.P.Drinevsky等测定了学龄儿童和更低年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对抗按血清分型的各种病毒所致的流感、其它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合并的流感以及非流感性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结果表明,使用阿比朵尔有利于减少发热反应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也能缩短发热反应及其它中毒症状的持续时间,从而缩

短整个病程。未观察到该药物对患儿身体各系统产生任何毒性效果。阿比朵尔对T-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对体液性免疫标记物、抗病毒抗体的产生、以及这些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均无任何抑制迹象。

3 结语

篇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6岁儿童:3次/日,8mg/次。<2岁儿童:2次/日,7.9mg/次[2]。因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每天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分4次给药。应使用注射泵给药,静脉输注时间≥5分钟。②B组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布地奈德药物治疗。<6岁:180~310μg/日,分2~4次使用[3];>6岁儿童:230~750μg/日,分2~4次使用。以2周1疗程,坚持使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5%;②有效:患者病症有一定程度改善,接近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10%;③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病情无恢复。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 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篇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6岁儿童:3次/日,8mg/次。<2岁儿童:2次/日,7.9mg/次[2]。因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每天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分4次给药。应使用注射泵给药,静脉输注时间≥5分钟。②B组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布地奈德药物治疗。<6岁:180~310μg/日,分2~4次使用[3];>6岁儿童:230~750μg/日,分2~4次使用。以2周1疗程,坚持使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5%;②有效:患者病症有一定程度改善,接近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10%;③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病情无恢复。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 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篇4

【摘 要】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8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 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对策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该种疾病与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有关统计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13.1%,在农村占16.4%[1]。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主要通过把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本研究中,我科在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科自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当中选取108 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 例。治疗组患者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18-51 岁, 病程1-5 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29 例,女25 例,年龄21-56 岁,病程2-8 年。通过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消毒。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雾化吸入前的护理:雾化吸入前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器,宣讲雾化吸入的优点,消除患者的误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此外,在雾化吸入前要全面检查雾化吸入所用的各种管道、仪器。

(3)雾化吸入中的护理:雾化吸入时间应以饭前或饭后1 小时为易,雾化吸入前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以坐位为主,在雾化吸入期间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雾化吸入。

(4)雾化吸入后的护理:雾化吸入后给予拍背帮助患者排痰,并对痰液性质、颜色、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其次要叮嘱患者做好排痰后的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5)其他的护理注意事项:在各项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每个雾化器均做到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1.3 评价标准

显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得到一定改善,部分指标恢复正常;无效:呼吸道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的各项指标都未改变。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 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 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以及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治疗组中,显效39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中,显效19 例,有效24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79.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2]。引起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这种疾病的病程比较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此,要加强防范和治疗措施,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主要是通过将空气压缩后形成高速气流且以此为动力,将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3]。

通过本文的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庆松.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06):1185-1186.

篇5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发病群体为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 病情发展迅速,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 常发于春冬季节, 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难以排出体外, 不仅影响了治疗, 而且也会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青睐[2]。回顾性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4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2例。观察组:男65例, 女77例;年龄90 d~6岁, 平均年龄2.1岁;流喘肺炎35例, 急性喉炎22例, 支气管哮喘37例, 支气管肺炎48例;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男74例, 女68例;年龄60 d~7岁, 平均年龄2.3岁;流喘肺炎41例, 急性喉炎23例, 支气管哮喘36例, 支气管肺炎42例;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病情给予适当药物治疗:①流喘肺炎:氨茶碱、利巴韦林、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②急性喉炎:氢化可的松、利巴韦林、青霉素;③支气管哮喘:地塞米松、5%碳酸氢钠、氨茶碱;④支气管肺炎: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部分药物可以加入生理盐水。观察组根据患儿的病情, 每天可安排2~3次治疗, 每次10~20 min, 5~6 d一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安排1~3次治疗, 每次20~30 min, 4~5 d一个疗程。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无好转, 应适当调整治疗方法。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喘息、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好转或者彻底消失;无效:病情无好转, 甚至出现恶化。

2 结果

2. 1 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有效率要略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疗效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疾病 组别 例数 有效 无效 P

流喘

肺炎 观察组 35 35/100% 0 >0.05

对照组 41 34/82.9% 7/17.1%

急性

喉炎 观察组 22 22/100% 0 >0.05

对照组 23 15/65.2% 8/34.8%

支气管哮喘 观察组 37 36/97.3% 1/2.7% >0.05

对照组 36 32/88.9% 4/11.1%

支气管肺炎 观察组 48 48/100% 0 >0.05

对照组 42 37/88.1% 5/11.9%

2. 2 不良反应对比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气促等,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组别 例数 胸闷 烦躁 气闭 气闷

观察组 142 0 0 0 0

对照组 142 5/3.5% 8/5.6% 3/2.1% 5/3.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发病之一, 病情发展速度快, 易引起患儿家长担心。患儿气管发育还未发育成熟, 气管狭窄, 抵抗能力差, 黏膜柔软黏液腺分泌不足, 咳嗽反射能力差, 极易导致黏膜肿胀, 进一步造成呼吸系统疾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患儿来讲疗效较慢且疗程偏长, 运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3]。

雾化吸入法包括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和超声雾化吸入法。早期较常使用的是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而由于对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的深入研究, 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4]。在进行雾化时, 雾粒直径约为1~4 μm, 极易被吸入小气道以及肺泡内, 并且雾粒含水量较高, 可以起到湿化呼吸道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控制雾化量, 才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雾化吸入法与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超声雾化吸入法更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家长带来了恐惧, 也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在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 若发现有不良反应, 可调整为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院的医疗设备及环境也得到了全面优化,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配备氧气管道设备, 为采取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患儿接受治疗时, 可将氧气雾化器安置在病床边, 使得患儿容易接受。使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操作简便, 疗程较短, 经济实用, 也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先芬.氧气雾化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22):159.

篇6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又被称为沐舒坦,是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一类祛痰剂。该药物能够减少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与分泌,增加中性粘多糖的分泌,使呼吸道粘液的理化性质恢复正常,有效的减少了呼吸道痰液的浓度,进而达到了有效祛痰的目的[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之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有哮喘、多痰、咳嗽、肺部音等症状,且支气管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损伤患者有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1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7例,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患者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8.5年;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4.7岁,患者的病程为3~25年,平均病程8.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2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合理利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射液进行治疗,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7.5~15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20mg的生理盐水,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2次/d;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两组,分别用50mg/l葡萄糖5ml稀释,一组利用注射泵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注射时间为10min,还有一组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为两次利用雾化吸入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时,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加10%葡萄糖15ml静脉注射2~4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1.3评价指标 治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喘、肺部音等症状全部消失,经过胸部X线检查[2],肺功能良好;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肺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并未缓解,甚至有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这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25例患者,治愈16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25例患者,治愈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疾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心病等病症,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浑身发热等情况,倘若呼吸系统疾病不及时诊治,很有可能会造成呼吸系统损伤情况,症状严重者,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一些儿童在患上呼吸道疾病之后,由于其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较为稚嫩,患儿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塞等症状,使得患儿呼吸困难[3]。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被称为沐舒坦,是一类粘液溶解性物质,该药物能够增加呼吸道内浆液的分泌,降低患者痰液中的黏性物质以及患者痰液中的浓稠度,达到了痰液稀释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患者呼吸道内痰液的快速排出,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功能[4]。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能够促进患者肺泡表现活性物质的生成,增强了患者腺体的分泌,能够促进患者呼吸道内柱状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增强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抗粘连能力,进而减少了患者痰液在呼吸道停滞情况;同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能降低痰液中炎性介质的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痰液快速排出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常常将祛痰、止咳、平喘这三类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例如,抗生素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搭配使用,能够提高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还有着极强的抗氧化功能,该药物能够减少支气管内各种氧化反应对支气管的损害,而起到保护患者肺部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选取的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效果都有所改善,利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而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P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着良好的抗炎、祛痰、抗氧化的功能,运用该药物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尽快恢复,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因此,该药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 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 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 治疗方法

4.1 行为治疗 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 心理治疗 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篇8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03-01

一、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我国目前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形成,在大型养猪场内部其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所以猪的疾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猪患上各种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大型养猪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个体养殖户所养殖的猪患上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与流行比例日益变高,对于个体养殖户而言,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以及造成疾病的传染,从而对养殖户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工作不仅仅要了解常见的疾病,还要深入养殖场内部,不管观察与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种猪肢蹄病、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病、链球菌病以及皮肤病等各类疾病上要充分解释说明,及时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与传播,避免养殖户的损失。

二、常见猪的疾病种类与防治工作

1.猪链球菌病

猪患上链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关节炎型以及淋巴结脓肿型。其中,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猪突然倒地且伴随着体温升高的现象,还可能伴随着猪的四肢出现游泳形状或者口吐白沫。

在猪链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其中可以选择强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万青霉素等等。如果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出现红肿或脓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将其切开,然后将里面的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

2.猪消化系统疾病

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以及出血性肠炎疾病等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表现症状为:猪的粪便向水一样地漏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直接喷出的现象。在观察猪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上,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如果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是青绿色,且伴随着疑似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形明显消瘦等。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通过观察猪的形态以及粪便来看出,如果患上了细菌性腹泻疾病,就会出现粪便为稀糊状。

那么,该如何做好猪消化系统疾病呢?第一:要保持猪圈的干净与整洁,充分保证阳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尽量不要给猪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或别的东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饮水的清洁,可以进行全群投药,在饲料中可以尝试添加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当猪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时,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净,这几种药物应当分开注射。

3.猪的肢蹄病与猪皮肤病

猪的肢蹄病目前主要发病特征为猪的各个关节肿大,严重的会导致猪脚破裂,严重地情况下会使得患病的猪无法站立。对于患猪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几个防治措施:1.要保障猪舍的环境清洁与空气流通干爽。2.要使得猪群的密度不适宜太大,以防止猪群之间的打斗。3.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工作,保障猪舍内没有尖锐物体。一旦病猪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药物治疗,所采用的药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与塞米松等。

病猪患上皮肤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猪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结节,并且这些结节一般为黄豆大小。在发病的时候,猪会比较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猪的形体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乱的症状。目前,治疗猪的皮肤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猪舍的清洁与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疗措施要在猪身上喷洒高锰酸钾溶液或敌百虫溶液等。如果猪的皮肤病出现全身感染,应当进行注射青霉素与塞米松。

4.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变现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减退等,如果情况严重地化会出现发烧、肺炎等严重症状。目前,对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饲养防治与药物防治措施。饲养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猪舍通风条件要好,对猪舍要做好御寒与避暑工作,保障猪舍的总体生活环境良好。药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各类药物。

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症状也不明显,其主要患病症状分为初期与后期,在初期患病阶段主要是病猪出现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则会出现猪皮毛少,且生长受阻与发育迟缓。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调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篇9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β2受体激动剂; 抗胆碱能药物;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5-0054-02

doi:10.14033/ki.cfmr.2015.05.0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成进行性发展,但它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CO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疾病[1]。引起COPD发病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常由吸烟、空气污染和化学物质吸入等引起[2]。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黏痰、呼吸困难等,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解痉平喘、祛痰止咳、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一些新型的药物逐渐运用到了COPD的治疗之中。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对120例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了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排除肝肾功能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0~75岁,平均(63.5±5.7)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1.7±6.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方法,一般为祛痰、平喘、抗感染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其治疗结果。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药物为沙丁胺醇气雾剂(β2受体激动剂),100~200 μg(1~2喷)/次,雾化吸入,疗效持续4~5 h,每24 h不超过8~12喷;给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抗胆碱能药物)40~60 μg/次,3~5次/d。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变化,对生命体征加强监测,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预计值进行观察[3]。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经治疗后,咳嗽、咯痰、呼吸苦难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未闻及肺部音;(2)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肺部音减弱但尚未消失;(3)无效: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肺部音清晰可闻[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二大非传染性疾病[5]。其中老年人更是COPD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加剧,COPD的发病率每年还在不断增高,如何有效地治疗COPD是现在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COP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有血丝,尤其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4)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5)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COP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严重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上一般采用解痉平喘、化痰止咳、消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但随着医药学不断地进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作于COPD的治疗中,其中主要以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为主[6]。通过对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的药学分析可以得出,其对COPD的治疗具有针对性作用。

β2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从而缓解哮喘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7]。抗胆碱能药物主要有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等,均可以抑制哮喘患者偏亢进现象,与β2受体激动剂有互补作用,对老年哮喘患者有显著疗效。从表1可以看出,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联合使用,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3%,两种药物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对COPD的疗效且肺功能情况明显改善。

COPD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所以不仅要积极治疗,预防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COP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戒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COPD的发生和发展,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可减轻气道和肺的异常炎症反应。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能够有助于减少以后COPD的发生,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防止COPD患者反复感染可能有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帮助改善机体一般状况。此外,对于有COPD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以尽可能早期发现COPD并及时予以干预[8]。

本次研究中,通过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观察组60例COPD患者,和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的60例对照组COPD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永春,解清颖,蒋雪梅.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COPD临床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21):196-197.

[2]李建华.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8):23,54.

[3]龚永莉.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5):10-11.

[4]毛.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COPD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30(5):188-189.

[5]薛玉强,朱叙德.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COPD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502-503.

[6]李勇燕.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COPD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490-491.

篇10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