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4 09:51: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篇1

入选理由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是教育财政走向公平的内在诉求,同时彰显了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属性。

主要内容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第一、二学年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补助学校;第三学年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继续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西部地区20%,中部地区15%,东部地区10%。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出台背景

自2009年我国开始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逐步实施免除学费政策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如中职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需要免费资助的学生众多;中职的招生吸引力不强等。为贯彻落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该意见。

时间 2012年10月22日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经研究,现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以下简称“三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有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对“三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的,除另有规定外,对随“三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返)还。

篇3

1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积极作用

人的思想观念驱使着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引导,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承担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持本心,不会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影响,为自身树立正确的职业梦想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得更加的积极。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够具有非常健康的心态,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我国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1.1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步入社会,很多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众多课程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我国发展需求相结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全面性的了解,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并且为自身标定一个远大的就业梦想,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束缚。

1.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名社会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素质,很多人都说每一个工作人员就像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你在哪里就需要锁紧哪里,为自身的工作负责。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高职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十分的缺乏,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很多高职学生步入自身的岗位以后,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和职业道德的底线。追求其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在校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步入社会后对于自身的职业没有太多的热情,也不懂得什么是奉献,对于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但是却没有实际的看清自己。对于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很低,自身的工作不能够讲究诚信,这些都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得学生具有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1]。

2 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对策

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越来越为重视,并且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观念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符合自身的就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并且对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的人才。

2.1 将就业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

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只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将其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就业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中心,以及相关知识传授的媒介。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走出校园步入岗位后,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要学生深刻的体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使得学生的就业、择业态度变得更加的积极,不再对岗位工作有着太多苛刻的需求,使得学生具有的就业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帮助学生创建合理的、科学的就业观念。

2.2 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2-02

一、政策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

中国高职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发展状态与高职教育政策的演替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高职教育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政策有着高度的依赖性。

二、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文本及特征

广东高职教育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为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积极的政策环境。笔者梳理了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的政策文本,发现不同发展阶段政策文本有着不同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导向。

(一)起步阶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20世纪80年代-1990年)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83年颁布的《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地方、企业等多方面办专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广东省政府于1983年颁布了《关于努力开创我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各种专门人才”;1985年颁布的《贯彻的意见》指出“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层次比例,加快专科教育的发展,扩大招生规模,逐步改变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二)低速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1991年-1998年)

199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是首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题颁发的政策文件,标志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指导下, 1997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粤府[1997]87号),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这一阶段中央政策涉及的内容逐步广泛,对办学途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办学效益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增加了“内涵发展”、“产教结合”、“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等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核心文字。

(三)快速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1999年-2004年)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开启了教育部注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调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的新建设阶段。

在中央政府积极推进高职教育的规范发展和规模发展的政策指导下, 2004年广东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明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领域改革,推动我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我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意见》、《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实践工程》,开展高职高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推动我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这一时期中央及广东省颁布的高职教育政策逐渐增多,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文本内容更多强调将高职教育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摸索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有步骤地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关注高职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探索高职教育新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政策文本出现 “双证书”、“双师型教师” 、“内涵发展”、“示范建设”等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的字样,此阶段政策文本特点是内容进一步详实,可操作性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有着清晰的指导意义,并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主题逐渐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

(四)稳健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2004年以后)

自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下发后,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正式到来。随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新方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高职教育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技能训练指导高职教育,大力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期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2006年广东省政府为加快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推进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到2010年全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达65万人以上,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200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深化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施《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及师资培养培训、校企合作办学、招生就业、管理体制与模式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为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选择20所左右办学理念新、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改革成效大、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程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性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带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建设,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育高职教育优质资源。”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颁布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计划、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高水平队伍建设计划、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质量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计划”,希望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

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政策文本不仅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更注重实现目标的配套措施的制定。

三、新形势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前瞻

(一)拓展高职院校办学自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校办学自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就是让学校本身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内部和外部条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自由、宽松、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内部管理环境,以便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广东省作为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的办学自。200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实行单独招生试点工作,2012年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增加到18所;2010年选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投资办学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新机遇。技能型人才供应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要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作出新贡献,必须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广东省经济要实现转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引领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政策法规上制定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法律责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以“消费者导向”为办学指导方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转变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方式,把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并明确要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亚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文本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篇6

[2][13][15][16][1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OECD Review: Skills Beyond School Background Report for England [EB/OL]. [2015-06-19]. 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ecd-skills-beyond-school-background-report.

[4]Kathrin Hoeckel and Robert Schwartz. 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Germany [EB/OL].[2015-06-07]. http:///edu/skills-beyond-school/45668296.pdf.

[5][6]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Using Tax Incentives 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2015-06-06]. http:// cedefop.europa.eu/files/5180_en.pdf.

[7][8]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UKCES Employer Investment Fund[EB/OL]. [2015-06-04]. 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ukces-employer-investment-fund.

[9][14]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06]15号.

篇7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社会各级各类办学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办学道路初露端倪。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河南、天津、江苏、海南、上海等地产生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模式,职教集团呈现出跨地区、跨行业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与各级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研究相关政策与制度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与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教育领域在体制改革中探索出的产教结合的新路径。根据其发展进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分为自主探索期、迅速发展期和深化改革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为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8年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探索期,在这一时期,相关教育政策与制度初步建立。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交了《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鼓励经济部门和企业办好职业教育,首次提出“发展企业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1991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纲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社会团体的主体地位,要求职业学校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指出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奠定了基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些政策与法律明确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路径、制度与发展目标,为社会力量自发办学提供了政策指引与法律保障,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1999年到2005年,随着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逐渐转变角色,通过政策指导与协调,适时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有规模地发展。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各级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并强调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纷纷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支持,浙江、江西、北京等教育部门陆续出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文件。 

与此同时,随着自主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2004年初,教育部相继出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自2005年起,针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国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改革。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要求公办职业院校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他们“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或“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决定》要求各地政府“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决定》还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同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决定》与会议的精神,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并创建了许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颇有成效的特殊模式,如以城乡联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问题反思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从自发组建走向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由办学主体逐渐转变为主导者、统筹者与协调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进各个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成为有效利用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桥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为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更新了办学理念,为职业教育集团确立现代教育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市场需求,规范、有序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如此,这些政策与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中定位模糊、干涉失当 

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发展,有些政府部门未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及时地由办学主体向统筹者、协调者转变,而是作出过多的干涉。在职教集团组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虽然提出自愿参加的原则,但实际上却利用行政力量牵强撮合,而不是靠市场力量自发推动。有的甚至用行政命令强制执行,“拉郎配”的现象屢见不鲜,造成集团内部关系松散,缺乏凝聚力。有的行政主管部门则为了赶潮流、追求政绩,在缺乏对社会动力的清晰认识与合理的系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鼓励组建或扩建职业教育集团,导致集团内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混乱以及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职业教育集团,浪费教育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还直接插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事务,越界制定管理章程、课程设置等,用行政命令代替职业教育集团的意志,侵扰了其办学自主权,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独立运行。 

 

(二)政策与制度的指导落后,未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初期,政府的政策与制度集中在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当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时,集团内部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而政府却未调整工作重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各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界限模糊,各办学主体对教育集团的短期与长期利益认识不一,产生多元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妨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后续发展;第二,人事关系复杂,内部组织松散,管理制度停留在扁平化阶段,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办事效率低;第三,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把握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老套落后,缺乏改革动力;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没有保障,这在私立职业教育集团表现尤为明显。这些虽然是职业教育集团自身发展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与政策支持,单纯依靠集团内部力量,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良性的竞争机制 

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并没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各个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地发展水平尚难以作出统一的评价与认定。出于政绩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偏向大力发展公立职业教育集团,在优惠政策上有所倾斜,有的甚至还会过分保护。对私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导致私立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上举步艰难。又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有限,这些教育集团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难以展开公平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职业教育集团难以真正应对市场需求。及时改进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不利于他们长远、健康地发展。另外,职业教育集团地区差异明显,京、津、沪、苏、浙、鲁、粤等沿海地区发展趋向成熟,豫、鄂等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发展不足,这些欠发展地区的条件、资源有限,很难直接借鉴发展地区的经验,更需要探索出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本土化模式。如果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难以探索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策略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日益发展,现有的办学政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政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合理定位,创造优良的外部管理环境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逐步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应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明晰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解决主管部门放权的问题,充分保障职业教育集团的自主办学权,尽可能地减少阻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社会制约因素。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定位各办学主体的角色与职能,根据职业教育组织的属性和功能,确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权限和基本规范,努力实现教育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统一。各级管理部门还应改变以下达行政指令为主的王作方式,采取指导与监管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如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信息、搭建合作乎台,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等,发挥统筹和协调的作用,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 

 

(二)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办学机制 

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在了解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减免税收、贷款担保、提供奖励或资助等,吸引各行业、企业与个人积极投身职业教育;第二,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限制,整合社会、企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激活资本运作方式,适时地协调职业教育集团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第三,发挥龙头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加强宣传与推广,鼓励中小集团不断改进内部管理体制;第四,指导并监督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同等标准的质量保证体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培训活动,实施统一的资格考核办法;第五,积极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搭建平台,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篇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达到1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①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选择。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基本思路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通过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公民的素质,使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却未能真正满足民族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与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结构脱节,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一问题。第三,职业教育将对民族的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③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一)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立法和执法缺失,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近几年来,鲜有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就已经出台的法规来看,也多是原则性和宏观性的政策指导,缺乏可操作性。落实到各个省份也出现配套政策太过笼统,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而且,由于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省、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同的配套政策,导致执行困难。

(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职业院校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严重限制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中,主要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主,培养层次低。中等民族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高等民族职业院校(专科层次或者本科层次)做衔接,导致很多民族职业院校成了“断头教育”。不仅没有相应数量的专科层次民族职业教育做衔接,更是鲜有本科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教育做衔接。这样的办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民族职业教育仍是低效教育。

由于民族职业教育教育层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自身因素,导致民族职业教育和当地的普通高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差距。教学方式传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和民族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四)在目前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领域,严重缺乏高学历并且专业技术过关的师资力量。

从我国现有的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来看,老师队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技术不过关,知识和技术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师资队伍的建设时搞好民族职业教育的关键,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该领域,鲜有学历层次高或者学位高又有精湛技术的老师,这给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瓶颈。

二、结合上述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按照我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将已有政策制度化,更好的贯彻国务院有关民族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已有的各项国务院决定、意见等政策具体化,明确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政策,以及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哪些职业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在民族职业教育领域适用。各级政府也应汲取民族职业教育多年来积累的成熟做法,将之上升为法律解释。贯彻各项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务院及各部位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下,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定,从实际出发,妥善制定好各项配套制度,并且加强各级监督,以确保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和改革民族职业教育,实现民族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化。

依据国务院和各部位的相关规定,我们应该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大战更高层次的民族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加强民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第一,要对现有的民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和现代办学理念接轨。第二,也要解决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的现状。第三,要加快高层次民族职业院校的建设,让民族职业教育能得到高层次、长时期的有效发展。

(三)实现民族职业教育从“低效教育”到“高效教育”的转变。

第一,从教育本身来看,要加大向学生传授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条件艰苦、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现在的民族职业教育不被关注,主要是因为接受民族职业教育后,不能达到有效就业的目的。但是,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当说,大多数家长不是反对民族职业教育,而是反对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低效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教师队伍。从长远来看,为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还要努力培养一批民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这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职业学校教师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促进已有的民族职业院校老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进修本专业、本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工艺,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应该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本行业的技师或高级工程师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甚合理的状况,是保证民族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对策。(作者单位:1. 西北民族大学;2. 兰州市公安局)

注解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提到。

②在于2013年10月1日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提到。

③常永才.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篇9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协调,学校内部软、硬件设施不配套、专业设置不科学等困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环境分析

总书记、总理反复强调,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理部署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了100亿。

2、我国中职教育供需分析

近三年全国中职招生数据分析表

中职学校数 初中毕业生数 中职招生数 中职专任教师数 中职在校生数

2009年 14401所 1797.70万人 868.52万人 84.28万人 2195.16万人

2010年 13872所 1750.35万人 870.42万人 84.89万人 2238.50万人

2011年 13093所 1736.68万人 813.87万人 89.23万人 2205.33万人

由上表中的数据(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看出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中职招生源数据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30.51万人,降幅为1.73%,导致中职招生数也在逐年下降,平均下降27.33万人,降幅为3.21%,并且,招生数下降幅度比初中毕业生较少幅度多1.48个百分点。二是中职学校数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436所,降幅为3.16,反而中职专任教师数在增加,平均增加1.65万人,增幅为1.92%。

3、我国中职教育区域竞争分析

一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强于其他地区;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关注不够;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历史文化差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协调。我国大多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有交通部门管理的,还有卫生部门管理的等等,导致管理体制各异,无力统一协调管理。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规范,专业设置重复。二是缺少相互间的联系,各类信息资源流通有限。三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性不强。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五是学校发展地域空间有受到了一定限制。

4、我国中职教育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总投入100个亿,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等,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加强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从2007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个亿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各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

(4)需求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一线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等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30%左右,而且多数只具备初级技能,技师和高级技师仅有4%左右。导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5)生源充足,为职业教育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

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左右,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800万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必将大有可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终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基本可用“前景广阔,现状不容乐观”来概括。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1、加大资金投入,为中职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比重,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二是完善中职教育学费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费的收取一般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来定,然而,职业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对于多数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承担这部分学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逐步调整政府分担比例,降低职业教育个人成本。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资助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国家只资助第一年和第二年,资助时间较短;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对于财政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资助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并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行,为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2、共享资源,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

中职教育多是部门或者行业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统一、专业设置重复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可以采用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合并或者合作;以院系的形式统一协调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归并交叉专业,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也可以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方都可以节约成本。

3、加强基础建设,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

首先,解决好师资建设问题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任务和首要问题。近几年大批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年轻化的原因,他们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只会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对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非常有帮助。其次,搭建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整合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统一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大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训场地;推行实验实训场地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利用效率;增强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实训作用。

4、加强劳动监察,建立劳动准入制度

根据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的规定,今后在我国将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即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简称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初步建立,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应该加强对劳动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控制劳动用工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前做好职业培训;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鉴定管理。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先进,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其次,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外,政府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可以退出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计入成本,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篇10

《上海共识》的形成基于三个分析视角,即经济的、公平的和改革的视角。在上述三个视角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全面审视已有的经验,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这是本届会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作为最传统的分析视角,经济的视角着眼于分析职业教育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就,以及职业教育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和作用。公平的视角已经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公平的视角强调职业教育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以及其他社会属性如何,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在增进公平和包容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本届会议在上述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对策建议: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经济目标,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系统的问责制,以使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办学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回应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在公平上,要从入学和结果两个方面考虑,建设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壁垒。

第三个视角——改革的视角,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改革视角主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一视角,会议在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作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要探寻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人类创新,支持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聚焦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公平方面,其局限性在近些年已日益显现。改革视角的提出,意味着要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的话,那么,改革视角中的职业教育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还涵盖了让学习者“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一观念的变化,将为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转型革命。

会议提出的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为各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整体性的分析工具。经济和公平的视角可用于评估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改革的视角为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遵循新的分析视角,会议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将长期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问题,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被剥夺,同时也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所以需要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二是在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需要消除和尽量降低这些障碍,并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三是需要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教育质量,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四是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转型以及扩大学习机会对财政的新的重大影响,确保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五是在很多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缺少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六是职业教育与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需要职业教育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通用技能。

基于此,《上海共识》围绕增强适切性、提高质量及促进公平、发展多种教育路径、加强信息建设、扩大合作伙伴、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宣传等7方面,提出了30多条政策建议,全面概括了会议提出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工作领域,为指导和协调各成员国政府及有关方面制定职业教育改革战略提供了完整的思考框架。